1、2017-2018 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一、选择题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纺缴(zhu) 半晌(xing 罗绮(q) 繁文缛节(r)B. 蹩进(bi) 忏悔(qin) 苇草(wi) 苌弘化碧(chng)C. 挑剔(t) 恓惶(x) 煞尾(sh) 揾英雄泪(wn)D. 埋怨(mi) 自诩(x) 凝噎(y) 冠冕堂皇(min)【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字音辨析能力。解此类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对多音字的辨析,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题干要求选出“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 ,A 项, “半晌
2、”中的“晌”应读作“shng” , “繁文缛节”中的“缛”应读作“r” ;B 项, “蹩进”中的“蹩”应读作“bi” , “忏悔”中的“忏”应读作“chn”;D 项, “埋怨”中的“埋”应读作“mn” , “凝噎”中的“噎”应读作“y” 。故选 C。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瞌头 暮霭 敷衍 礼上往来B. 篡夺 销魂 惊愕 咄咄逼人C. 谛听 国萃 弹劾 残羹冷灸D. 萧鼓 帷幄 撕杀 肉袒负荆【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字形辨析能力。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
3、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本题要求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A 项, “瞌头”中“瞌”应为“磕” , “礼上往来”中“上”应为“尚” ;C 项, “国萃”中“萃”应为“粹” , “残羹冷灸”中“灸”应为“炙” ;D 项, “萧鼓”中“萧”应为“箫” , “撕杀”中“撕”应为“厮” 。故选 B。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他的作品充满诗情画意,形神兼备,洋溢着游子浓浓的莼鲈之思,读来犹如一曲古老的民歌,那高亢的秦腔至今仍让人牵肠挂肚。欧洲杯决赛场上,随着葡萄牙前锋埃德尔在加时赛第 109 分钟的一脚劲射破门,整个球场顿时沸腾起来,
4、葡萄牙球迷热情的欢呼声、叫喊声不绝如缕。有人多次为芦山灾区慷慨解囊,倾尽全部积蓄;也有人声明自己将细大不捐,以抗议某些慈善机构运作缺乏透明度。在参拜靖国神社的问题上,安倍政府不仅不进行深刻反思,还一意孤行,以邻为壑,不断指责周边国家,为自己的行为涂脂抹粉。宁波的驴友在驱车穿越林地时迷失了方向,当时天色渐晚,路况不清,又难以求田问舍,所以被困在山上了。我们的领导干部要勤政爱民,廉洁自律,提高自身修养,增强抵御腐败的能力,否则,难免到时像陈希同一样对簿公堂,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
5、一项” ,莼鲈之思:比喻怀念故乡的心情。符合语境;不绝如缕: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与前文“球场顿时沸腾,欢呼声叫喊声”矛盾,不合语境;细大不捐:小的大的都不抛弃。形容所有东西兼收并蓄。常指收罗的东西多,毫无遗漏。也形容包罗一切,没有选择。这里误以为“多少都不捐献” ,属于望文生义;以邻为壑:拿邻国当作大水坑,把本国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比喻只图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难或祸害转嫁给别人。符合语境;求田问舍:指只知道置产业,谋求个人私利,比喻没有远大的志向。这里误以为“找到人家问路” ,属于望文生义;对簿公堂:在法庭上受审问。簿:文状、起诉书之类;对簿:受审问;公堂:旧指官吏审理案件的地方。符合
6、语境。故选 B。【点睛】该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4. 下列句
7、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中央电视台的新节目国家宝藏 ,联合九大国家级重点博物馆(院)讲述“大国重器”的前世今生,解读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B. 自从朗读者开播以来,许多广电名嘴、企业职工、机关干部、退休教师、留学生吟诵社等朗诵爱好者,纷纷加入文化经典诵读的行列。C. 国务院成立了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具有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金融工作的决策部署,审议金融业改革发展重大规划等职能。D. 我国成为世界上首个在全国范围内承认网约车合法地位的国家,释放出鼓励创新、兼容并包的监管责任,赢得了不少喝彩。【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修改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 ,B 项,
8、不合逻辑, “留学生吟诵社”不属于“朗诵爱好者” ,可改为“吟诵社的留学生” ;重复赘余,“许多”和“等”出现了语意重复,可去“等” 。C 项,成分残缺, “具有”前缺少主语,可在前加“该机构” ,或把“国务院成立了”的“了”改为“的” 。D 项,搭配不当, “释放”不能搭配“责任” ,应该改为“释放的信号” 。故选 A。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 今君乃亡赵走燕 追亡逐北B. 引赵使者蔺相如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C. 乃还,须发尽白 不知东方之既白D. 施关发机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把握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词含义能力。解答此题
9、需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勤查词典,多做总结;还要结合语境分析该词在句中的含义。题干要求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 ,A 项,亡:动词,逃跑/亡:名词,逃跑的士兵;B 项,引:动词,延请/引:动词,拿起;C 项,白:动词,变白、变亮/白:动词,变白、变亮;D 项,发:动词,拨动/发:动词,打开。故选 C。6.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吾得兄事之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屈节辱命 舍相如广成传舍 空以身膏草野 外连衡而斗诸侯 羝乳乃得归 晋军函陵 且庸人尚羞之妙尽璇机之正A. / B. /C. / D. /【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把握文言文实词中词类活
10、用词用法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加点词语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兄:名作状,译为“像对待兄长一样” ;严:形作动,译为“尊敬” ;屈、辱:使动用法,译为“使屈身、使受辱” ;舍:名作动,译为“安置住宿” ;膏:使动用法,译为“使肥沃” ;斗:使动用法,译为“使争斗” ;乳:名作动,译为“生小羊” ;军:名作动,译为“驻军” ;羞:意动用法,译为“感到羞耻” ;正:形作名,译为“正确的道理” 。故选 D。【点睛】本题考查辨析古文词类活用词活用类型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熟记课本中的例子,同时还要掌握各词类活用的特点,举一反三。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
11、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7. 下列语句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何以汝为见 皆为陛下所成就 拜送书于廷 非汉所望也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A. / B. /C. / D. /【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把握文言文特殊句式类型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 ,宾语前置句, “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译为:这样做却没有称
12、王的,还从来没有过这种情况呢;定语后置句, “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被动句, “见”表被动,译为:秦国的城池恐怕得不到,白白地被欺骗;状语后置句, “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为后置状语,译为: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图形加以装饰;宾语前置句, “何以”为宾语前置, “汝”作“见”的前置宾语,译为:凭什么还要见你呢;被动句, “为所”表被动,译为:都被陛下栽培;状语后置句, “于廷”为后置状语,译为:恭敬地在朝堂之上把书信给了我;判断句, “也”表判断,译为:这不是汉朝所期望的;被动句, “于”表被动,译为:这不是曹操被周郎围困的地方吗;判断句, “者,也”表判断,译为
13、:我们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故选 A。8. 下列各句中的文化常识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窦娥冤中“春榜动,选场开” ,唐宋考进士都在春季,后世称进士考试为春榜。经考试合格录取成为进士,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B. 古代官职调动中“迁” ,一般指升官,如“稍迁至栘中厩监” ;“徙” ,改任官职,特定语境下可表升职,如“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出” ,京官外放,如“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C. 张衡传中“通五经,贯六艺” , “六艺”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礼即礼节,乐即音乐,射即射骑
14、技术,御即驾驭马车的技术,书为书法,数为算数。D. 苏武传中“故使陵来说足下” , “陵”是自称, “足下”是谦称。古人一般不直呼姓名,只在以下情况下称姓名:自称、平辈之间、长辈称晚辈,作传介绍,对厌恶轻视的人。【答案】D【解析】【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化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作家作品、创作背景、艺术手法分析、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 D 项, “足下是谦称”说法错误,
15、 “足下”是敬辞,不是谦称。故选 D。9. 下面是为祝贺新店开张所送的贺联,不得体的一副是( )A. 松涛烹雪醒诗梦,竹院浮烟荡俗坐。 (贺茶室开业)B. 顺理成章堆云卷雾皆如意;得心应手截短留长皆合时 (贺裁缝店开业)C. 一剪芬芳,平添几许诗情画意;数枝淡雅,胜过千丛国色天香。 (贺花店开业)D. 一步登天,万紫千红辞旧岁;八仙过海,五光十色贺新年。 (贺烟花爆竹店开业)【答案】B【解析】【详解】题干是“下面是为祝贺新店开张所送的贺联,不得体的一副是” ,是考查对联,要抓住提示性词语。解答此类题,要广泛阅读,对传统文化中的节日对联要进行适当积累,加强记忆。A 项,根据“烹雪” “荡俗” ,
16、适合贺茶室开业,正确。B 项,根据“堆云卷雾”“截短留长” ,应为贺理发店开业。C 项,根据“芬芳” “诗情画意” “胜过千丛国色天香” ,适合贺花店开业,正确。D 项,根据“一步登天,万紫千红辞旧岁” “五光十色贺新年” ,适合贺烟花爆竹店开业,正确。故选 B。二、默写1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四个字写出了周瑜的儒将风度, “_”六个字就再现了一场历史性的大战。(2)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希望能够“_” ,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 。(3)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的两句
17、是:_,_!(4)_,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声声慢 )(5)浊酒一杯家万里,_。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6)_,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 )(7)报君黄金台上意,_。 (李贺雁门太守行 )【答案】 (1). 羽扇纶巾 (2). 樯橹灰飞烟灭 (3). 封狼居胥 (4). 赢得仓皇北顾 (5).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6).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7). 三杯两盏淡酒 (8). 燕然未勒归无计 (9). 东风不与周郎便 (10). 提携玉龙为君死【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
18、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既有理解性默写,又有直接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纶、樯橹、狼、胥、赢、仓皇、兀、见、庐、盏、勒、郎、携。【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 “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 “翻船” ,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
19、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 ,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暮鼓铁凝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黄昏。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有一天,她的刚会说话的小孙女大声叫了她“奶奶”!她勉强笑着答应
20、着,心中却是一惊:难道她真的成了奶奶?“奶奶”这个词让她觉得,如果不是她的孙女残忍,那只能是时光残忍。时间如刀。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者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说。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的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
21、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他喊着“妈”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或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
22、接过铁锨,又叫了一声“妈” ,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 ;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子” ,车上有一笸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 ,找个暗处
23、,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个小一点的。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
24、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美优墅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地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鸣锣。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
25、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有删改)1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_A. 小说将画面定格在大城市里的一个富人住宅区,叙写一个都市暮年女人傍晚行走的故事,以独特的视角去捕捉都市老龄女性心灵深处的惶惑,以及她内心的焦虑压抑。B. 小说中年轻人喊“妈”的情节布局巧妙,既丰富了打工母亲的人物形象,侧面展现了外来农民工生存的艰辛,也推动了情节发展,而且前后的反差造成很强的戏剧性效果。C. 小说中“她”是都市有钱有闲的暮年
26、女性形象,与从农村走进大城市在建筑工地打工的老年女农民工形成对比, “她”因“观察”打工母子而起了一种作为都市人的优越感。D. 小说于朴素平实、简约凝练的叙事语言中,呈现平凡无华的小人物和日常生活场景,散发着生活的味道,传递出宝贵的精神,流淌着对希望的呼唤,富有艺术魅力。12. 小说中划波浪线的文字所描写的母子吃胡萝卜情景,作者运用了动作、景物细节描写,请分别简析这些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的作用。13. 结尾三段写到暮色中的鼓声,请结合作品谈谈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有哪些?【答案】11. C 12. 动作细节:如 “拍打拍打” “蹭蹭” “掏出” “递给” “伸出” “挡了挡” “抢先咬”
27、,这些动作细节,生动传神地表现了母亲安静、从容、爽朗和舐犊情深;体现农村老母亲的美丽,表现中国母爱的伟大、神圣。景物细节:如“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亮光,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 ,衬托了人物坚忍顽强;表现了外来农民工生活艰辛、苦涩,却始终没有放弃希望的星火。 13. 照应标题“暮鼓” ;呼应开头,结尾“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与开头的她在黄昏里出门走路形成呼应,使结构完整。烘托人物性格。 “暮鼓”烘托了打工母亲虽已暮年却不屈服现实的倔强品格。起象征作用。 “暮鼓”寓意着日薄西山、临近结束,即将退场,而又坚强有力、催人振奋。有助于揭示小说主题。文中的“她”就是从中
28、受到心灵的警醒,感悟到生活应具有老而不衰、不报怨、不消沉的态度。巧设暮鼓意象,让小说韵味无穷,诗意盎然。【解析】【11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C 项,“她因观察打工母子而起了一种作为都市人的优越感”说法错误, “她”因“观察”打工母子而起的不是“一种作为都市人的优越感” ,而是“一种心灵的启示” 。故选 C。【12 题详解】题干是“小说中划波浪线的文字所描写的母子吃胡萝卜情景,作者运用了
29、动作、景物细节描写,请分别简析这些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的作用” ,是考查学生分析文本中语言描写作用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抓住关键性词句进行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所在,文本中“拍打拍打” “蹭蹭” “掏出” “递给”等词语是一系列典型的动作描写,展现出的是母亲舐犊情深的特点,有凸显出母亲内心从容、淡定的形象,从而体现出中国母亲的伟大形象;“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是典型的景物描写,这些景物充满生活色彩,展现出不一样的生活气息,从而突显出外来农民工的坚强不屈的精神特质,展现出一种辛酸苦楚的内心, “和一股脆生生的精
30、神劲儿”则是突出从未放弃的一种力量。【13 题详解】题干是“结尾三段写到暮色中的鼓声,请结合作品谈谈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有哪些” ,是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结构能力。解答时要理解全文内容,从其结构、人物特点、主旨意蕴等角度进行具体分析, “暮鼓” ,本义是指“暮色中的鼓声” , “暮”说明临近结束,而“鼓”又给人坚强有力的感觉,催人奋进;从文中来看,与“暮”相关的有“她” ,有农民工的母亲,从农民工母亲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人到暮年却不屈服现实的倔强品格,从“她”身上,我们看到“她”从农民工母亲的身上、从会所传出的暮鼓声中受到心灵的警醒,突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情怀。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31、,完成下列各题。陵字少卿,少为侍中建章监。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甚得名誉。武帝以为有广之风,使将八百骑,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还,拜为骑都尉,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天汉二年,贰师将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 ”上曰:“吾发军多,毋骑予女。 ”陵对:“无所事骑,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 ”上壮而许之。诏陵:“至东浚稽山南龙勒水上,徘徊观虏,即亡所见,从浞野侯赵破奴故道抵受降城休士,因骑置以闻。 ”陵于是将其步卒五千人出居延,至浚稽山止营,与单于相
32、直,骑可三万围陵军。军居两山间陵引士出营外为陈令曰闻鼓声而纵闻金声而止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左右地兵八万余骑攻陵。陵且战且引,南行数日,抵山谷中。连战,士卒中矢伤,三创者载辇,两创者将车,一创者持兵战。陵曰:“吾士气少衰而鼓不起者,何也?军中岂有女子乎?”始军出时,关东群盗妻子徙边者随军为卒妻妇,大匿车中。陵搜得,皆剑斩之。明日复战,斩首三千余级。单于使其子将骑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陵军战一日数十合,复杀虏二千余人。虏不利,欲去。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矢且
33、尽。单于大喜,四面射,矢如雨下。汉军南行,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即弃车去。抵山入峡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昏后,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我,丈夫一取单于耳!”良久,陵还,大息曰:“兵败,死矣!”军吏或曰:“将军威震匈奴,天命不遂,后求道径还归,如浞野侯为虏所得,后亡还,天子客遇之,况于将军乎!”陵曰:“公止!吾不死,非壮士也。 ”于是尽斩旌旗,及珍宝埋地中,陵叹曰:“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夜半时,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单于壮陵,以女妻之,立为右校王,卫
34、律为丁灵王,皆贵用事。卫律者,父本长水胡人,律生长汉,善协律都尉李延年,延年荐言律使匈奴。使还,会延年家收,律惧并诛,亡还降匈奴。匈奴爱之,常在单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 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选自汉书李陵传 ,有删改)【注】酒泉、张掖:地名。贰师:即贰师将军李广利,武帝所宠爱的李夫人的哥哥,武帝遣其伐大宛,因大宛境内有贰师城,故号为贰师将军。无功而还。后因其兄李延年犯罪被诛,害怕连坐而降匈奴。辎(z)重:粮草。受降城:为接受匈奴左大都尉投降而筑的一座城池,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A. 使将八百骑,深入匈奴二千余里 将:将士B
35、. 上壮而许之 壮:认为强盛C. 徘徊观虏,即亡所见 亡:通“无” ,没有D. 关东群盗妻子徙边者随军为卒妻妇 妻子:妻子女儿15.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文字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A. 军居两山间/陵引士出营外/为陈令/曰/闻鼓声而纵/闻金声而止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B. 军居两山间/陵引士出营外为陈/令曰/闻鼓声而纵/闻金声而止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C. 军居两山间/陵引士出营外为陈/令曰/闻鼓声而纵/闻金声而止/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D. 军居两山间/陵引士出营外为陈令/曰/闻鼓声而纵/闻金声而止/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A. 李
36、陵年青时曾得到皇帝赏识,接受重任,深入匈奴二千余里。皇帝下诏李陵到龙勒水后,立即查看敌情,如果没有发现敌情,就到受降城休整士兵,并置马把情况报告朝廷。B. 李陵希望自己能独当一面,为国效力。当汉武帝要给他增派军队时,他却提出只要率领五千步兵出征,想以少胜多牵制单于的兵力,汉武帝答应了他的请求。C. 李陵军队死伤惨重,没有武器和匈奴继续作战,李陵在夜里率众突围,韩延年战死,李陵被迫投降,他的部下逃回塞内的仅有四百多人。D. 李陵和卫律都投降了匈奴,分别被封为右校王、丁灵王,成了掌权的贵族。卫律深受单于的宠爱,侍奉单于左右。李陵住在外面,遇到大事才召入计议。1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以及课内文句翻
37、译成现代汉语。拜为骑都尉,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答案】14. A 15. C 16. B 17. 授予他骑都尉的官职(被授为骑都尉) ,带领五千精兵,在酒泉、张掖教习箭术来防卫匈奴。恰逢李陵军中的军候管敢被校尉凌辱,逃出投降了匈奴,详细地说出李陵的军队没有后援。会同判定虞常的罪,想趁着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权衡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它,让秦国来承担理亏的责任【解析】【14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解答此类题可用“代入法” ,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
38、相符。题干要求选出“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项, “使将八百骑,深入匈奴二千余里”意思是“命他率领八百骑兵,深入匈奴二千余里” ,所以“将”的意思是“率领” 。故选 A。【15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题,根据名词代词“军”“两山间” “陵” “士” “营” “陈” “鼓声” “金声” “虏” “汉军” “营” ,虚词“为” “而” ,“闻鼓声而纵”和“闻鼓声而纵”结构相同,标志性词“曰”
39、 ,再结合本句意思:军队居于两山之间,李陵领兵冲出营垒摆开队伍,下令:“听到击鼓声就进攻,听到鸣金就收兵。 ”匈奴见汉军人少,径直向前扑向汉军营垒。本句可以断为:军居两山间/陵引士出营外为陈/令曰/闻鼓声而纵/闻鼓声而纵/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故答案为 C。【16 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 B 项, “当汉武帝要给他增派军队时”无中生有。故选B。【17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
40、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句中的“拜” ,授予官职;“将” ,带领;“勇敢” ,形作名,精兵(或勇敢之士) ;“以” ,表目的,翻译为“来” ;“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 ,在酒泉、张掖教习箭术来防卫匈奴。 (2)句中“会” ,恰逢;“为所” ,被动句;“亡” ,逃亡,逃出;“具” ,详细地;“后救” ,后援。 (3)句中的“会论” ,会同判定;“欲” ,想;“因此” ,趁着这个机会;“降” ,使动用法,使投降。 (4)句中“均” ,权衡,
41、比较;“之” ,代词,这;“宁” ,宁可;“许” ,答应;“负” ,使担负、承担;“曲” ,理亏。【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 ,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 ;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李陵字少卿,年青时担任侍中建章监。他善于骑马射箭,对人有仁爱之心,谦让下士,名声很好。汉武帝认
42、为他具有李广的风范,命他率领八百骑兵,深入匈奴二千余里。回去后,授予他骑都尉的官职(被授为骑都尉) ,带领五千精兵,在酒泉、张掖教习箭术来防卫匈奴。天汉二年,李陵在武台殿被召见,武帝说:“你是耻于做别人下属吧!我派遣军队这么多,没有马匹拨给你。 ”李陵答道:“不使用马匹,臣愿以少击多,只用五千步兵直捣单于王庭。 ”武帝认为他气节强盛便答应了他, (后)又传诏李陵:“到东浚稽山南面龙勒水一带,徘徊观敌情,如无所见,就沿着浞野侯赵破奴走过的路线抵受降城休整士兵,接着置马把相关情况报告皇上。 ”李陵于是率领他的五千步兵从居延出发,到浚稽山扎营,与单于相对,被匈奴三万多骑兵包围。军队居于两山之间,李陵
43、领兵冲出营垒摆开队伍,下令:“听到击鼓声就进攻,听到鸣金就收兵。 ”匈奴见汉军人少,径直向前扑向汉军营垒。李陵挥师搏击攻打,千驽齐发,敌兵应弦而倒。匈奴军败退上山,汉军追击,杀敌数千。单于大惊,召集左贤王、右贤王部八万多骑兵一起围攻李陵。李陵向南且战且退,南行几天,抵达山谷中。连日苦战,很多士卒中箭受伤,三处受伤者便用车载,二处受伤者驾车,一处受伤者坚持战斗。李陵说:“我军士气不如前,又鼓不起来,是何原因?军中难道有女人么?”原来,军队最初出发时,被流放到边塞的关东众多盗贼的妻女随军作了士兵们的妻子,大多在车中藏匿。李陵把她们搜出来,用剑杀掉了。第二天再战,斩敌首三千多。汉军南下,一天五十万支
44、箭都消耗掉了,立即弃车而退兵。汉军深入到峡谷之中。单于断了汉军后路,就山势下投垒石,士兵很多死了,不能行进。黄昏后,李陵换上便衣独步出营,拦住左右说:“不要跟着我,让我一个人去生擒单于!”过了很久,李陵才回来,叹息说:“兵败如此,惟求一死!”军吏有的说:“将军威震匈奴,皇上不会顺从您(死的意愿) ,像浞野侯虽被匈奴俘获,但后来逃回去,皇上仍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何况对将军您呢!”李陵说:“您别说了,我不战死,不为壮士。 ”于是他要部下把旌旗都砍断,以及把珍宝埋藏在地下。李陵感叹说:“再有几十支箭,我们足以逃跑了,可现在无武器再战,天一亮就只有坐着束手待擒了!”夜半时,匈奴数千骑兵紧追,李陵说:
45、“我无脸面见于是投降了。单于很看重李陵,把女儿嫁给他,立他为右校王。昭帝即位,就派李陵过去的好友陇西人任立政等三人一同去匈奴招李陵归汉。李陵叫着任立政的字说:“少公,我回去容易,只怕再次蒙受耻辱,我该怎么办!”李陵在匈奴二十多年,元平元年病死。五、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念奴娇登建康 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 辛弃疾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却忆安石 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 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注】建康:今南京,曾为六朝国
46、都。史正志,字致道,时知建康府兼建康行宫留守。安石:即谢安,字安石,早寓居会稽,晋孝武帝时任宰相, “淝水之战”大败前秦苻坚,晚年位高遭忌被疏。宝镜,唐李濬松窗杂录载秦淮河有渔人网得宝镜,能照见五脏六腑,渔人大惊,失手宝镜落水,后遂不能再得。18.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_A. 开头三句,开门见山,直接点明主题。词人登上高楼,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感慨。 “闲愁千斛”是形容愁苦极多,所谓“闲愁”是作者故作轻松之笔。B. 四、五两句,采用反问的方式,把“吊古伤今”落到实处,在问答中勾画出大声疾呼、痛苦欲绝、义愤填膺的词人形象。 “兴亡满目” , “兴亡”是偏义词,侧重于“亡”字。C.
47、 “宝镜”三句,笔锋又从现实转到历史,词人用寻觅不到“宝镜” 、天色将晚、无人劝酒,暗喻壮志忠心不为人知、知音难觅的苦闷。D. 最后两句,写词人眺望江面,看到狂风怒号,预感到风势将会愈来愈大,可能明朝长江卷起的巨浪,会把岸上的房屋推翻。用长江风浪险恶,暗指南宋的危局。E. “吊古”之作,大都借以抒发感慨或鸣不平。辛弃疾这首吊古伤今的词作,写得尤为成功,感人至深。写景时,感情色彩极其浓郁;抒情时,笔调极为深沉悲凉。19. 词的上片主要抒发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18. BC 19. 抒发关心国事但身不在要位始终不能伸抗金之志的深深忧愁。“闲愁千斛” ,是作者故作轻松之笔,其实是抗金之志不得伸产生了很重的压抑。流露今不比昔的悲凉。 “虎踞龙蟠何处是”是说建康形势很险要,而今哪里是这样。表达词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兴亡满目” , “柳外斜阳”五句,渲染了国势渐衰悲凉气氛,传达出深沉的爱国之情。隐含着对南宋朝廷软弱的谴责。 “虎踞龙蟠何处是?” ,饱含感情地发问,异常生动地勾画出词人大声疾呼、痛苦欲绝、气愤填膺的形象。【解析】【18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读懂原诗,结合选项仔细比对。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