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冲刺押题专练:3.3传记阅读(含解析)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65085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312.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语文冲刺押题专练:3.3传记阅读(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2019年高考语文冲刺押题专练:3.3传记阅读(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2019年高考语文冲刺押题专练:3.3传记阅读(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2019年高考语文冲刺押题专练:3.3传记阅读(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2019年高考语文冲刺押题专练:3.3传记阅读(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3.3 传记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一个人,一所大学陈序经,字怀民,1903 年 9 月 1 日出生于海南文昌县,早年随父两度侨居新加坡。1925 年夏,复旦大学毕业后,陈序经到美国深造,1928 年取得博士学位。此后,他又前往德国留学,研究欧洲的政治、哲学和文化。1931 年,陈序经回到广州,在岭南大学任教。1934 年夏,陈序经来到当时还是私立的南开大学,任职经济研究所,颇受校长张伯苓的器重。1937 年 7 月,抗战全面爆发,北大、清华与南开决定合并,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陈序经任法商学院院长、校务委员。抗战胜利后,南开大学回迁天津,这时陈序经身兼南开教务长、经济研究所所长

2、和政治经济学院院长三职,教学行政工作非常繁重。1945 年 8 月,陈序经从美国讲学回到国内,一次酒筵上,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宋子文主动请他出任泰国大使,陈序经以“矢志教育不改行”为由,坚决推辞。1949 年,国民党有意让其出任教育部次长,他又拒绝了。陈序经的一生引发过三次大争论。其中两次,一是最著名的文化问题大争论,一是影响深远的关于教育问题的争论。针对广东当局泛扬复古祭孔的趋势,1933 年 12 月 29 日晚,陈序经应邀到中山大学做了题为“中国文化之出路”的演讲,他说:“中国前途的出路,就是要中国文化彻底地西化。”演讲批评了“复古派”和“折中派”,指出这两派是没有出路的。由此在全国引发了

3、一场激烈的文化大论争,论战的参与者,几乎囊括了那个时代的知名文化人,其中包括梁漱溟、胡适等。关于教育问题的论争,源于胡适 1947 年发表的争取学术独立的十年计划。胡适在文中提出,要由国家出资重点扶持五所大学,使之成为世界一流。陈序经随即撰文反对,他认为不能忽略了私立大学。陈序经还对中国各地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感到忧虑。他在论学术发展的计划中说:“我国大学教育,一向集中于平、津、沪数个地方,这本来就不很合理从地域方面看起来,这是一种畸形的发展”。1948 年 8 月 1 日,陈序经离开国立的南开,到私立的岭南大学出任校长。在首次全校公开讲话中,他就强调学术不分宗派,提倡尊重个人思想、信仰、言论

4、与学术自由。陈序经邀请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学者、专家、教授来校,其中包括陈寅恪、姜立夫、王力、容庚在校董事会领导下,岭南大学实行校长负责制,具体采用的是由五名教授参与管理的“教授治校”方式。陈序经说,校长应从教授中选举产生,要兼任不要专任,期满了可以回去做自己的学问。他又说,他自己的头衔是“教授兼校长”。由他主持的校务会议,其实就是一个教授会议,是由他们,而不是行政官僚来决定学校的事务。这种管理模式保证了岭南大学的学术风气。他还结合广东的地域特点,增设了一些院系和研究机构。岭南大学商学院的前身是隶属于文学院的商学经济系。广州商业发达,选读该系的达三百人,为全校系之冠。陈序经顺应社会需求,将商学

5、经济系扩充为商学院,开设经济、商业管理、银行学三个系。他主持校务后,十分注重与地域特点相关的研究工作,恢复了西南社会调查所的研究工作,并将该所扩充为“岭南大学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开展专题研究,辑校有关西南社会经济的文献,翻译有关著作,并从事西南物产资源、农村社会经济、土地制度、物价等方面的调查。短短一年内,就有三水民调查干栏西南原始住宅的研究南洋与中国等专著问世。在陈序经到任后的一年间,岭南大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使学校逐渐具全国性与国际性,还扩大了向平、津、沪及外省其他地区的招生人数,而使岭南大学成为立足岭南面向全国的大学。(选自陈其津我的父亲陈序经等,略有删改)相关链接岭南大学是广东的

6、第一所大学,也是基督教会在广东的最高学府,对广东的影响十分深远。从 1948年陈序经出任岭南大学代校长一职到 1952 年院系调整,前后虽然只有 4 年时间,但这短暂的 4 年却是岭南大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谈火生陈序经与岭南大学)这位谦谦君子,在三十年代却是力倡“全盘西化论”的得力猛将,名字与胡适等风行一时。在极“左”年代一直为“全盘西化”罪名所累的陈序经,其生活方式与待人接物之道,却一直都是中国式的。终其一生,中国传统贤者“恭宽信敏惠”的操行,在陈序经身上有很鲜明的体现。(陆健东陈寅恪与岭南大学校长陈序经)1下列关于陈序经担任岭南大学之后的工作实绩,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邀请

7、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学者、专家、教授如陈寅恪等来岭南大学任教,并请教授参与校务管理,以保证岭南大学的学术风气。B结合广东的地域特点,扩充原来隶属于文学院的商学经济系为商学院,开设了银行学等三个系,就读人数达三百人,居全校之首。C将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扩充为岭南大学西南社会调查所,并进行了一系列文献整理及调查、研究工作,出版了一批专著。D扩大了向平、津、沪及外省其他地区招生的人数,使岭南大学成为立足岭南、面向全国的大学,具备了全国性和国际性。【答案】A2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陈序经有多次到国外侨居及留学深造,研究西方政治、哲学和文化的经历,这些经历对他后来的

8、教育实践与教育理念,都有巨大而深刻的影响。B陈序经在南开、西南联大和岭南大学都曾取得不俗的业绩,如果他改变“矢志教育不改行”的信念,跨入仕途,必能成为同样杰出的外交官或行政官员。C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化问题论争中,陈序经曾力倡“全盘西化论”,其实他针对的是“复古派”和“折中派”,却自那时起一直遭受“极左派”的误解。D陈序经是我国较早接受西方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之一,但在生活方式与待人接物上,他却是一位谦谦君子,体现了中国传统贤者的品德。E陈序经是 20 世纪中国思想发展史和教育史上绕不开的人物,这不仅因为他曾将岭南大学带上高峰,更因为他有数度与胡适等大人物争论的勇气。【答案】AD3作为上世纪四五

9、十年代杰出的大学校长、教育家,陈序经对于高等教育有哪些重要的观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 分)答: 【答案】公立大学之外,不能忽略私立大学;大学教育应防止地域方面不合理的畸形发展;提倡尊重个人思想、信仰、言论、学术自由;学校应采取“教授治校”的民主管理方式。【解析】题目要求结合材料简要概括陈序经对于高等教育有哪些重要的观点。信息筛选点是“陈序经对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观点”。通读文章,可知答题区域在文章三至四段,仔细阅读这几个段落,很容易找出“胡适在文中提出,要由国家出资重点扶持五所大学,使之成为世界一流。陈序经随即撰文反对,他认为不能忽略了私立大学。陈序经还对中国各地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感到忧虑

10、。他在论学术发展的计划中说:我国大学教育,一向集中于平、津、沪数个地方,这本来就不很合理从地域方面看起来,这是一种畸形的发展”“在首次全校公开讲话中,他就强调学术不分宗派,提倡尊重个人思想、信仰、言论与学术自由。”“在校董事会领导下,岭南大学实行校长负责制,具体采用的是由五名教授参与管理的教授治校方式。陈序经说,校长应从教授中选举产生,要兼任不要专任,期满了可以回去做自己的学问。他又说,他自己的头衔是教授兼校长”这些信息。分条进行整合概括即可。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烛火丹心朱亚杰1914 年冬,朱亚杰出生在江苏省兴化县中堡镇。在扬州中学读书时,有一次春游,他平生第一次看到火车,这让

11、他对燃料化工和能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中时,由于家庭经济日趋困难,父母劝他辍学回乡,而他却说:“只要供我上学,将来家中祖产片瓦分田不要。”逆境中他发愤学习,1934 年考入了清华大学化学系。“一二九”运动中,朱亚杰是请愿示威游行队伍的交通员,目睹斗争的壮烈,他深刻地理解到:要有所成就必须不怕牺牲自我。1938 年,朱亚杰在西南联大结束大学生活。1947 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成为教育部公费留学生,前往英国攻读化学工程硕士学位。1949 年,风雨飘摇的国民党政府悄然撤销驻英使馆,朱亚杰第三年的公费再无着落,朱亚杰无法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半工半读受聘于一家公司。聘用期满,公司对朱亚杰许以“高薪续聘 10

12、 年,并负担全部家属赴英费用”的承诺,可新中国的成立早让朱亚杰归心似箭,续聘的请求被他婉言谢绝。1950 年,朱亚杰回到祖国,在母校清华大学化工系任教。在中国石油大学历史上的三次重大创业中,朱亚杰都作出了重大贡献。1953 年,北京石油学院成立,朱亚杰对建校初期的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倾注了大量心血,并担任人造石油教研室主任,为新中国石油工业培养了第一批专门人才。1965 年,朱亚杰开发出顺丁橡胶的工业化生产技术,此项研究成果 20 年后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文革”后期,下放到农场放羊的朱亚杰回到华东石油学院(1969 年北京石油学院迁往山东后更名),为挽回动乱对石油科技造成的损失,朱亚杰丝

13、毫不顾工作环境的阴暗潮湿,昼夜不懈地进行科学研究。1981 年,为让混乱中的石油高等教育尽快走向正轨并大幅度提高层次,时任副院长的朱亚杰不顾年事已高,四处奔波,克服重重障碍,终于在北京原校址内建立了研究生部。朱亚杰在煤炭、油页岩、石油等可燃矿物的综合利用方面的科学研究享誉中外,对我国能源技术的发展贡献巨大。1980 年朱亚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而作为中国新能源的奠基人,朱亚杰1990 年主持我国第一个新能源国家攻关计划,为“九五”以后我国氢能和可再生能源研究奠定了基础。朱亚杰常告诫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打好基础,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就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不能事事考虑

14、个人前途利益。而“做学问,首先是做人”则是朱亚杰对学生们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一生遵循的为事业之道、为人之道。朱亚杰誉满学界,后来又相继担任一些政治组织、学术团体的重要职务,但他一直讳言自己。在他看来,科学是至高无上的,如果拿它作为获取名利的手段,就是对科学的亵渎,就不配做一个真正的科学家。1996 年,朱亚杰病重住院,仍然拖着病体对每一个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严格把关,逐字逐句修改。朱亚杰病危时,他指导的博士刘晨光教授出国进修前来与老师辞行,朱亚杰因带着氧气面罩而不能说话,忍着剧烈的疼痛,艰难地坚持用笔交谈,一再嘱咐刘晨光要注意考察国外新能源研究情况,早日学成归来报效祖国。当时的情景令医护人员都感动

15、得热泪盈眶爱国者朱亚杰如烛火一般,以赤诚之心,用尽毕生精力,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摘编自孙兴文克尽毕生一寸丹等)相关链接他潜心科研,对他钟爱的科学事业敢为人先,为能源研究执着追求;他教书育人,对他寄予期望的学生呕心沥血,为石油教育撑起一片天空。他便是我国著名化学工程学家、石油化工学家和教育家朱亚杰。(摘自科技名家风采录)1957 年我考入北京石油学院地质系,每逢学校开大会,常见到一位衣着整洁、身材修长的清瘦中年人,或拎一只木凳,或提一只马扎,和大家一起坐在台下。从高年级学生谈话中我知道了他就是留学英国归来的人造石油化工专家朱亚杰教授。(楚泽涵我的好老师怀念朱亚杰先生)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

16、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朱亚杰留学英国期间,曾就职于一家公司,是建设新中国的念头促使他谢绝公司的挽留,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说明信念对人生方向的选择影响很大。B朱亚杰曾忧心石油高等教育的状况,并为建立研究生院四处奔走,他认为若非如此,石油高等教育就很难尽快走上正常发展道路,也很难大幅度提高层次。C在朱亚杰看来,真正的科学家应该心存敬畏并把科学置于最高地位,而不应该亵渎科学用它来获取名利,所以朱亚杰虽然誉满学界,却较少公开谈及自己。D朱亚杰很早就对化工和能源兴趣浓厚,后来长期致力于此方面的科研工作,他潜心钻研执着追求,在科学上卓有建树,对我国的能源技术的发展很有贡献。【答案】C【解

17、析】“较少公开谈及自己”错,文章里“一直讳言自己”的意思是“一直不敢或不愿说自己”。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在扬州中学读高中期间,朱亚杰因为家境拮据,差点儿没辍学,是求学的信念和淡泊的意识让他得以坚持,最终考上了清华大学。B朱亚杰在北京石油学院从事教科研工作,培养了新中国石油工业的第一批专门人才,1965 年其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C朱亚杰关心学生的成长,他希望学生们有家国情怀而不要事事考虑自己,在学习时要打好基础,以面对未来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D朱亚杰心系科研工作,病危时他只能用笔写字来与刘晨光教授指导的博士交流,叮嘱他出国进修后别忘关注国

18、外新能源研究情况。E朱亚杰作为留英专家在学校里有名声,而在学生眼中却是朴实无华的,学生楚泽涵的字里行间,流露着对老师的敬仰和热爱之情。【答案】CE6朱亚杰认为“要有所成就必须不怕牺牲自我”,这一点在他的人生中是怎样体现的,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4 分)答: 【答案】朱亚杰心系祖国,拒绝英国公司的高薪聘请毅然回国任教,最终成为伟大的爱国者。朱亚杰钟爱科学,潜心钻研,甚至不顾及环境对身体的损害,最终成为著名的科学家。朱亚杰献身教育,为北京石油学院的创建倾注了大量心血,不顾年事已高创建研究生院,带病为研究生修改论文,最终成为可敬的教育家。【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紧扣“成就”“牺牲自我”来筛选

19、信息,即筛选朱亚杰有哪些事迹、成就,其中做出了哪些牺牲等信息。再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目。怀念施光南:斯人虽逝 黄钟长鸣李树喜施光南 1940 年生于战火中的重庆。4 岁上学,5 岁就开始学写和编演歌曲。有一天,老师让孩子们学唱“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小光南唱得却是:“肚子饿了,肚子饿了,要吃饭,要吃饭”惹得满室哄堂大笑。这是人们最早看到的小家伙的音乐品质和创造意识。施光南在北京一零一中学读书的时候,已经把自己的作品随便填上诸如“哈拉克”“聂尔洛夫斯基 ”的名字,在同学中间传唱而暗自得意。决定报考中央音乐学院的时候,施光南已经 16 岁了,而且还没有学过钢

20、琴这在一般专业人员看来是不可思议的。然而施光南勇敢地报名要试一试。当时的中央音乐学院地处天津,北京的考试在什刹海边的恭王府进行,主考老师是学院副院长、作曲系主任、著名的教授江定仙。正规的、科班的考试难住了施光南,而且,最基本的钢琴曲小奏鸣曲都没有顺畅地演奏下来施光南勇敢地弹了他熟悉和喜欢的牧童短笛,熟练流畅,那是非正规的、“土”得完全出格的弹奏方法。考场嘈切议论。而主考官江教授似乎欣赏考生的执著与闯劲,和蔼地对施光南说,“请继续,你自选的乐曲是什么?”“流水”,施光南回答。“作者是谁?”考官们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一曲目。“我自己写的。”这一自创乐曲打动了考官们。施光南又一鼓作气,表演了他熟悉的川剧

21、、越剧、评剧和京剧。主科不成,施光南自知必然落选。谁知,几天以后,施光南收到江定仙教授的亲笔来信,说:“施光南同学,由于你的音乐基础知识太差,你的考试没有达到录取要求,本科不能录取。但我们考虑你在作曲方面有发展前途,且年纪小,建议吸收你到本院附中插班补习两年。不知你的意见如何?”看似山穷水尽,却是柳暗花明。施光南遇上了慧眼伯乐,江定仙教授准确地看到了他的作曲创造才能。在音乐学院附中,天资聪明的施光南经过刻苦努力,很快就全方位地赶了上来,并且成为课代表。中央音乐学院的 7 年寒窗,铸造了一个才华横溢的青年音乐家施光南,但施光南决不满足于学院大墙中的科班教育,他坚信真正的音乐源泉在社会和民间。参加

22、工作之后,只要有机会,他就深入到云南少数民族地区采风,如饥似渴地学习吸收民间、民族音乐精华,丰富了自己的音乐宝库。他常在学院的晚会上动情地演唱收集和创作的民歌和流行歌曲这是为学院派很瞧不起的,但施光南坚持不懈,乐在其中。施光南毕业后,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创作的歌曲超过千首,发表一百多首,新人新歌,乐坛瞩目。1963年南宁的音乐创作会议上,中国音乐协会主席吕骥这样赞扬施光南:“一个时代的作者有一个时代的风格、精神、音调,同样是年轻人,聂耳死时是 23 岁,现在天津的施光南也是 23 岁。聂耳当时处在水深火热的年代,他的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青年的觉醒、悲壮的战斗气息,施光南生活在今天,他的作品体现了

23、一代人乐观、健康向上和充满阳光的时代气氛。”(摘编自点评:二十八个半风云人物成与败)注 哈拉克、聂尔洛夫斯基:著名音乐家。相关链接目前,创作一首水准较高的声乐作品耗资大约 30 万人民币,而施光南音乐作品包括歌曲 1169 首、歌曲钢琴伴奏 213 首、歌曲管弦乐谱 143 首、歌剧三部,还有大量器乐、戏剧作品,其创作成本在 5000万人民币以上。(摘编自斯人虽逝 旋律长留人间)聂耳在北平时深入到贫民区天桥等地,收集北方民间音乐素材,并在“充满了工人们的汗臭”的环境中听卖嗓子、卖武功的吼声,从中知道了他们“生命的挣扎”的心曲,著名的卖报歌正是在这环境下吟出来的。(摘编自百度百科)1下列对材料有

24、关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标题表明了我们怀念施光南的原因,即虽然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音乐作品长留在人间。这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B第段写施光南的童年与少年时代,突出了他的音乐品质和创造意识,以及那种敬畏著名音乐家权威而充满自信的特点。C第至第段写施光南报考中央音乐学院的过程和在音乐学院附中学习的情况,前者详写,后者略写,详略得当。D最后一段,对施光南在中央音乐学院的学习情况一笔带过,而着重写他深入社会和民间以及他年轻时的创作成就。【答案】B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开头述说施光南出生地和年份,这是人物传记的常见形式,也交代了时代背景

25、,为后面写童年施光南改唱儿歌作铺垫。B文本以时间为顺序,从施光南出生至 4 岁、5 岁,至 16 岁,再至 23 岁,虽然叙述平淡无波澜,但思路清晰,重点突出。C文本从侧面记述主考官江教授慧眼识英才的伯乐行为,介绍他的身份和职称,是为了说明他对施光南的判断具有权威性。D用数字说明施光南的音乐创作成就,突出了他创作种类之多,数量之巨;计算其创作成本,说明他创造的经济效益之大。E文本叙事中含有事理,通过记叙施光南的学习、创作及音乐成就,说明成才不只在于天才加勤奋,还有其他因素。【答案】AE【解析】B 项,“叙述平淡无波澜”错误,其实是叙述起伏有致:施光南参加考试时完全出格的弹奏方法,看似没戏,他却

26、得到主考官允许继续的鼓励;他主科不成,却收到江教授的信。C 项,“侧面”错误,应是正面。D 项,“说明他创造的经济效益之大”错误,而是说明他创作成就之大。3材料引用吕骥的话,把施光南与聂耳进行比较,这样比较包含了哪些意思?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4 分)答: 【答案】突出施光南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青年音乐家;表达一个时代的作者有一个时代的风格、精神、音调的创作观点(或肯定施光南的作品体现了一代人乐观、健康向上和充满阳光的时代气氛);肯定施光南所走的音乐创作道路深入社会和民间,学习吸收民间、民族音乐精华,丰富自身的音乐宝库。【解析】注意答出引用的作用和对比的作用,两种方式的作用都有突出传主的品质这一共

27、性特征。吕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道德学问著春秋1927 年 1 月,安作璋出生于山东曹县城内文庙旁一户书香之家,家门两边有副“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的对联。安作璋说:“长辈们经常给我讲这副对联的意思,教导我长大以后为人要忠厚,要好好读书。没有想到,这竟成了我一生遵循的两个信条。”1937 年,当时安作璋小学毕业,正好抗日战争开始,家乡被日军占领,日本人也在县城办了一些学校,但是人们都不乐意去日本办的学校读书。安作璋随家庭转到乡下私塾读书。在家庭熏陶和师长的教诲下,他先后读完前四史和资治通鉴等书。1944 年秋,安作璋随流亡学生辗转到皖北阜阳,进入山东第二临时中学高中部学习。回忆起

28、这段艰苦岁月,安作璋说:“支撑我继续生活和学习的,就是我过去所熟悉的历史人物在逆境中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我常用司马迁说过的一段话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来激励自己。”1947 年中学毕业,安作璋以优异成绩考入齐鲁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投入著名文史学家栾调甫、胡厚宣、张维华、朱东润、莫东寅、韩连琪等先生门下,获得了许多终身受益的教诲。在张维华先生的悉心指导下,安作璋主攻秦汉史,他午夜之前极少休息,总是如饥似渴地涉猎着先秦和秦汉的各种文献,前四史被他翻烂两套,四易寒暑竟有 7 个假期没有回家。“在齐鲁大学学习的四年,我恰巧跨越了新旧两个时代,先是接受了乾嘉学派考据务实思想的影响,以

29、后又接受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安作璋说,这都为他治学思想与风格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51 年,安作璋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工作,迄今已走过了整整 65 年。1954 年 2 月 20 日、5 月 27 日,短短 3 个月中,他的论文西汉的西北屯垦论西汉农官的建置及其作用就相继发表在光明日报史学版上,这在当时史学界青年一代中是非常罕见的,产生了很好的反响。1955 年,安作璋的第一部史学著作汉史初探由学习生活出版社出版,1957 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再版。当时,他年仅 28 岁。1959 年,其另一部学术专著两汉与西域关系史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1979 年齐鲁书社再

30、版。“十年动乱时期,我被戴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遭到隔离和批斗。”安作璋说,在那是非颠倒的年月,从事学术研究就等于“犯罪”,但他学术研究的步伐并未停止。安作璋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从事秦汉史研究并取得卓越成就的著名史学家,是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创始人之一。有些青年教师和学生请他传授一些治史秘诀,他说:“我没有什么秘诀,如果说有,那就是业精于勤四个字,即眼勤、脑勤、手勤,也就是勤于读书、勤于思考、勤于写作。”安作璋本人就是“三勤”的典范。他午夜之前极少休息,每到夜深人静,落笔翻书,正是搞研究的好时候。有时躺下后仍在思考问题,一旦有所发现,立即披衣起床,笔之于书,到了寝不安席的地步。除了“三勤”之外,安作

31、璋在学术研究上还讲究“三通”。他常对学生说:“读书务要精通,治史者尤要如此。要做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也就是要研究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通晓历史发展的规律。”他认为,所谓“通”包含三个方面,即纵通、横通、类通,“纵通是了解历史的来龙去脉和发展规律,认识过去,把握现在,展望将来。横通是全面联系地看问题,认识同一时期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类通则是触类旁通或逐类相通之意”。改革开放以后,已届知天命之年的安作璋迎来了学术的春天。1980 年,他因研究成果突出从讲师直接越级晋升为教授。安作璋被国内外历史学界誉为“今日秦汉史学界的重镇”。他功多而不矜,名盛而不傲,虽是国内外知名的历史学家,但

32、他一直待人诚恳谦恭,虚怀若谷。他与熊铁基合作的长篇巨著秦汉官制史稿,从选题到完成,曾五易其稿,历时十载,才公开出版。2001、2015 年,安作璋在中华书局出版的两部论文集分别命名为学史集学史集续集,他说:“历史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活到老,学到老,也不一定能窥其门径,而升堂入室更不容易,因此本书题名曰学史集”,足见他的胸怀。虽已至耄耋之年,他仍发愤忘食,老而弥笃,以饱满的热情,为祖国的历史科学研究和文化教育事业辛勤工作。先生家客厅悬挂着一副济南名士徐北文题赠的对联:“良史春秋笔,名师齐鲁风”,工整典雅,正是先生“道德学问”的最好写照。(摘编自赵秋丽等安作璋:道德学问著春秋)相关链接

33、“道德学问”是安作璋自己的理想追求,也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他经常给学生讲:人的一生会遇到许许多多需要解决和探讨的问题,但概括起来不外乎如何做人与如何做事两个问题,无论干哪一行,从事何种职业,都离不开做人这个前提条件和根本问题。他把传统道德总结为“孝、忠、仁、义、礼、智、信、和”八德,其中“孝”则居于首位。他经常教导子女和学生说:“交朋友要首先看他对自己父母的态度,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的话,肯定不会真心实意地对待朋友,更谈不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光明日报)安先生把早已尘封了的古代事件磨莹成清澈照人的历史规镜,给人们以启迪,以感悟,以力量。(山东省委宣传部原部长、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

34、苗枫林评价)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安作璋中学毕业后,曾投到齐鲁大学著名史学家门下,获益颇丰,在张维华先生的悉心指导下,主攻秦汉史,从而走上历史研究道路,这说明学术前辈的提携引领很重要。B安作璋传授治史经验,认为要想取得成绩,须做到“业精于勤”,即眼勤、脑勤、手勤,也就是勤于读书、勤于思考、勤于写作。他在史学研究中将“三勤”体现得淋漓尽致。C“三勤”之外,“三通”也是安作璋学术研究中采取的重要方法,“三通”即纵通、横通、类通:了解历史的来龙去脉和发展规律,全面联系地看问题,触类旁通或逐类相通。D安作璋不仅具有勤奋的治学精神、扎实的学术功底,而且把“道德学问”作

35、为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他认为做人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条件和根本问题,应居于传统道德首位。【答案】D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安作璋小学毕业,恰逢抗战爆发,他没有选择日本人办的学校,而是就读于私塾,在家庭熏陶和师长的教诲下,读完了前四史和资治通鉴等书。B求学时经历的艰苦岁月,使安作璋对“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坚定了他专攻秦汉史的决心。C安作璋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工作,在短短 3 个月中,他的两篇论文就相继发表在光明日报史学版上,这在史学界实属罕见。D十年动乱时期,安作璋被戴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遭

36、到隔离和批斗,当时从事学术研究就等于“犯罪”,但他不忘初心,学术研究的步伐并未停止。E改革开放以后,安作璋随即被国内外历史学界誉为“今日秦汉史学界的重镇”,他功劳多而不自夸,名气大而不自傲,待人诚恳谦恭,虚怀若谷。【答案】AD【解析】B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坚定了他专攻秦汉史的决心”无中生有,应是以此来激励自己;C.“这在史学界实属罕见”错,应是“在当时史学界青年一代中”非常罕见;E.“随即”错误。6作为一位杰出的史学家,安作璋将道德学问作为自己一生的理想追求。请结合材料,就学者的道德与学问的关系进行分析。(4 分)答: 【答案】道德是做好学问的前提和基础。安作璋从小就受到家人的教诲

37、,将忠厚做人作为他一生遵循的信条,这为他日后勤奋苦读、安心学问奠定了基础。道德与学问本来就关系密切,安作璋认为做人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和根本,“良史春秋笔,名师齐鲁风”正是他“道德学问”的最好写照。安作璋功多而不矜,名盛而不傲,虽是国内外知名的历史学家,但他一直待人诚恳谦恭,虚怀若谷,所以能够保持罕见长久的学术生命。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写书所谓“写书”,就是从事学术研究。霍先生有句名言:“我的岗位工作是教学,所谓研究,其实是备课。”学术研究、著书立说,必须求真求是,甚至要敢冒风险。自 1958 年开始,霍先生就因其出版的文艺学概论受到冲击。“文革”之初,又因发表试论形象思维一文,

38、被点名批判,扣上“为反革命修正主义文艺思潮提供了理论基础”的帽子。抄家、游街、挨斗、扫马路、扫厕所,到最后关牛棚、劳动改造,这些都没能改变先生的学术个性。平反之后,他又写了再论形象思维的长篇文章,表明自己的学术观点。这样的精神追求,可用他的一句诗来概括:“浩气由来塞天地,高标那许混风尘。”学术研究需要宽广的视野。霍先生曾在“断代”的研究内容与非“断代”的研究方法一文中强调,“断代”的研究内容不能用“断代”的研究方法。就研究唐诗说,不应割断它与唐以前、唐以后诗歌发展的联系,尤其不应忽视唐诗与今诗的关系。也正是这样的研究视野,他的研究显示出宏大的气魄。如论白居易的田园诗一文,直接溯源至先秦时代的诗

39、经七月,然后经陶渊明、王维等发展,中国的田园诗形成了两条线索:一是“田家乐”,二是“田家苦”,再通过对白居易田园诗的分析,认为白居易是“田家苦”线索的继承者和杰出代表。学术研究要创新。霍先生经常引用南齐书文学传论的一句名言鼓励学术创新:“若无新变,不能代雄。”他的研究,重视资料的挖掘和阐释,如对于西厢记的研究,从西厢记简说到西厢述评,再到后来的西厢汇编,把西厢记有关的问题、资料进行系统的梳理分析,把研究结论建立在扎实的材料基础之上。先生的研究,重点在于唐宋诗词,尤其是对杜甫、白居易予以特别关注。青春集中显示,在大学本科阶段,他就已发表七篇研究杜甫的论文,展现出青年学者的锐气和创新精神,此后对杜

40、甫的研究更加深入。学术研究需要理论支撑。霍先生的古典文学研究,建立在他雄厚的文艺理论基础之上。他自己除撰有文艺学简论诗的形象及其他等著作之外,还整理了大量古代文艺理论著作,如校注滹南诗话瓯北诗话原诗等,主编中国古代文论名篇详注中国诗论史等,并且把这些理论运用到古代诗文的研究实践当中,因而成就斐然。学术研究还要有广泛的交流。1982 年 3 月,霍先生主持召开首届全国唐诗讨论会,名家云集,气氛热烈,当他在开幕致辞中说到“我们的这次全国性的唐诗讨论会,新中国成立以来是第一次,唐代以来也是第一次”时,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在这次会议上,程千帆先生给他题写斋榜“唐音阁”,从此,“唐音”走遍全国,走向世

41、界。霍先生晚年仍然笔耕不辍,2001 年,出版唐音阁论文集唐音阁译诗集等系列著作。2010 年霍先生 90 岁寿辰时,他亲自整理编撰的霍松林选集(十卷本)正式出版,集中体现了其学术成就。写诗也是霍先生“写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少年时期写的抗战作品,如卢沟桥战歌惊闻南京沦陷,日寇屠城八百壮士颂等,真实反映了抗战历史,把自己的心声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因此,1995 年纪念抗战胜利 50 周年之际,中国作家协会特将先生列名于“抗战时期老作家”名单中,颁赠“以笔为枪,投身抗战”的奖牌。霍先生的诗词创作,独树一帜,引领风气,正如程千帆先生所言:“松林之为诗,兼备古今之体,才雄而格峻,绪密而思清。”他

42、还呼吁当前的诗词创作必须求变求新,率先主张用新声新韵取代旧声旧韵,并用新声新韵创作七律。2008 年 12 月 20 日,“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颁奖大会暨 5 位诗家作品集首发式,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举行,霍先生成为首次颁发的“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5 位获奖人之一。书法也是霍先生“写书”的一个重要部分,他的字就像他的诗一样“刚健含婀娜,韶秀寓清淑”。书法家钟明善先生曾概括霍先生的书法特点:“方圆兼备,疾涩得体,寓刚于柔,潇洒自若。”先生自撰、自书的香港回归赋等作品,气势恢宏,刚劲有力,给人以美的享受。“学海珠玑光简册,诗坛星月耀乾坤”,这是霍先生献给首届全国唐诗讨论会的诗句,用来概括先生的学术风

43、范也十分恰当。先生离开我们了,但“唐音”永存,他的著作将永远流传、光照千古。(摘编自张新科霍松林:“唐音“永存,原文刊于光明日报2017 年 2 月 22 日第 16 版)相关链接“如果知识很渊博,却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和论著,那就是有知无能,也就是古人讥笑的两脚书橱,对学术文化的发展起不到重要作用。”(引自访著名古典文学家、文艺理论家霍松林)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霍松林认为“断代”的研究内容不能用“断代”的研究方法,研究唐诗,应注意它与唐前后诗歌的联系,也要关注与今诗发展的关系。B霍松林论白居易的田园诗一文指出:中国田园诗发展有两条线索“

44、田家乐”与“田家苦”,白居易是后者的继承者和杰出代表。C霍松林古典文学研究成就斐然,是源于他大学本科阶段就具备的学者锐气和创新精神,以及他的开阔的学术视野、坚持不辍的笔耕。D霍松林创作的卢沟桥战歌等作品,真实反映了抗战历史;因而纪念抗战胜利 50 周年时,他被列入“抗战时期老作家”名单。【答案】C【解析】“源于他大学本科阶段就具备的学者锐气和创新精神,以及他的开阔的学术视野、坚持不辍的笔耕”,原因分析不周全。由原文可知,还应包括“求真求是”“敢冒风险”的精神,“雄厚的文艺理论基础”,“广泛的交流”。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1982 年召开的首届全国唐诗

45、讨论会上,程千帆为霍松林题写斋榜“唐音阁”,此后,“唐音”日渐享誉国内,声播海外。B“浩气由来塞天地,高标那许混风尘”这两句诗概括了霍松林先生凛然正气,孤芳自赏,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个性精神。C霍松林西厢记研究成就卓著,这表明要想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应努力改进研究方法,拓宽研究思路。D文章引用的诗句、他人的评论等,突出表现了霍松林的风骨、才情与学养,起到充实文章内容、增强报道真实性的作用。E本文题为“写书”,分别从文学研究、诗歌创作、书法等方面介绍了他的贡献与成就,选材典型,条理清晰,详略得当。【答案】BC【解析】B“孤芳自赏”理解不当。C.选项中“这表明要想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取得丰

46、硕成果,应努力改进研究方法,拓宽研究思路”分析不当,对应信息在原文第四段,应该说,这表明古典文学研究要充分占有资料并深入挖掘阐释,才能取得丰硕成果。3霍松林先生认为,学术研究要做到“知能并重”,不做“两脚书橱”。他如何做到“知能结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 分)答: 【答案】“知”的层面:学术研究要有求真求是的态度,扎实的材料积累,有雄厚的理论素养,有开阔的学术视野;“能”的层面:学术研究要勇于创新,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持续深入,不断写作,要多方涉猎。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半个世纪前的一天,法国巴黎市民从当天报纸上看到一个十分醒目的消息:昨天,法国物理学家夏里法布里教授,作为

47、新当选的法国科学院院士,出席了科学院院士例会。按照老规矩,院士第一次参加例会,要宣读一篇高水平的论文。不过,出乎大家意料的是,夏里法布里教授没有宣传自己的论文,而是宣读了在他指导下的一位中国年轻的物理学家的论文。教授自豪地告诉与会者,这位年轻的中国物理学家由于出色的研究成果,将获得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成为第一位荣获这一荣誉的中国人。巴黎的报纸还刊登了夏里教授和这位中国年轻科学家的大幅照片。这一消息使巴黎人惊奇异常,因为在他们眼里,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又愚昧的国家,而今天,竟然有一位年轻的中国人登上了法国神圣的科学殿堂。要知道,即使是法国科学家,要获得法国国家级科学博士学位,也是不容易的。这位

48、令巴黎人大吃一惊的中国人,就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严济慈。严济慈出生在浙江东阳县的一个小村庄,他是农民的儿子。7 岁时,进入严家祠堂的蒙馆读书,读四书五经,但他对那些艰涩的圣贤之言没有兴趣。有一次,他父亲到杭州去办事,无意中在一个书摊上发现一本笔算数学,便买回来给了严济慈,严济慈高兴极了。当时,村子里谁都没有学过高深的数学,也找不到可以请教的老师。严济慈硬着头皮自己“啃”,硬是“啃”下了这本书。14 岁时,严济慈考上了浙江东阳县立中学,成绩是所有考生中最优秀的。家里省吃俭用,把这个“严家几辈子才出的读书人”送进了中学的大门。严济慈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他刻苦用功,每学期的成绩都在班上名列前茅,以优

49、异的成绩完成了中学学业。这年夏天,他来到省城杭州报考大学。考虑到家里经济困难,他决定报考离家最近的南京高等师范,因为师范不仅免交学费,还免费提供食宿。在等候发榜的日子里,有一天,他看见南京河海工程学校张贴的招生告示,心想:反正没事,不如再去考考看,于是,又报考了河海工程学校。不久,考试揭晓,严济慈两所大学都考上了,而且均为全省第一。这一来,轰动了杭州城,也迅速传到他的家乡东阳县。为此,浙江省教育厅把东阳中学列为全省的重点中学。从南京高等师范毕业后,严济慈远涉重洋,到法国留学,把目标选定在著名的巴黎大学理学科。按校规,20 多门主课,考试通过一门即可得到一张文凭,考取 8 张文凭就可毕业。但由于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高考 > 三轮冲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