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复习提纲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64791 上传时间:2019-05-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96.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复习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9年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复习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9年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复习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9年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复习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9年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复习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八年级下语文复习提纲第 1 课 社戏 作者见注释(1) 词语见各面所画及手册 一、结构图 一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 (13)看社戏的波折(49) 途中的见闻和感受(1013)二去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430 )赵庄看社戏(1421)深夜归航(2230)三看社戏后的余波(3140)表现了作者对少年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二、课文具体写了几件事?详略如何?1、 随母归省(略 )2、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略 )3、看社戏前的波折(详)4、月夜出航/月夜行船 (详)5、船头看戏(详)6、月下归航(偷豆)(详)6、六一公公送豆(略 )三、随母亲小住平桥村与写看社戏有什么关系? (1)交

2、代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2)引出了同去看社戏的人物乡间生活的小朋友;(3)还交代了“乐土”中的乐事,为下文写“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看社戏做了重要的铺垫。同时,平桥村的生活也是“我”所深深怀念的。四、 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我”为什么称它为乐土?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点。但在我是乐土,因为:(1)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于幽幽南山”了;(2)许多小朋友伴我来游戏,掘蚯蚓,钓虾,放牛;(3)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五、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三

3、次波折:叫不到船;不准和别人去;外祖母要担心。三次转机:八叔公的船回来了;与我同去;保证不出事。好处:(1)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2)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6、第 10 段对少年朋友的开船动作运用一系列准确的动词进行传神的描绘,请分析其效果。点磕-退后-上前-架表现小伙伴们驾船熟练敏捷的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和去看戏时的愉快的心情。七、阅读 1013 段,思考:作者详细描写了哪些内容以突出小伙伴看戏途中的心情?视 觉:豆麦“ 碧绿” 、远山 “淡黑”,月色朦胧在水气里,依稀的赵庄,几点火。嗅 觉:豆麦和水草的“ 清香” 。听 觉:“潺潺 ” 的

4、水声,小伙伴的说笑、嚷声,远处的“歌吹” 。触 觉: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感 觉(心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2比 喻:把“淡黑的起伏的连山” 比喻成“踊跃的铁的兽脊” 。(以动写静,烘托出“我”急迫的心情)环境描写的作用: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描绘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 从上述几种感觉描写里,推测“我” 月下坐船去看社戏时怎样的心理?有高兴、迫切和沉静的心理。八、1、22 段“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缥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

5、,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这是视觉和听觉描写,写出了我对赵庄的依恋之情。2、思考 2223 段:这一部分写月夜归航,景物描写突出表现了哪两点?景物美,船快。九、写偷豆要表现什么。偷豆这一情节,表现了农家少年的天真、热情、纯朴和稚气。正是因为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才使普通的罗汉豆有了无比的美味,才使“我” 终身难忘。十、人物性格:阿 发:憨厚、无私双 喜:聪明、能干、善解人意、有组织才能和号召能力六一公公:宽厚、淳朴、好客、热诚桂 生:机灵、勤快12、主旨: 本文通过童年时“我”和伙伴们在农村看社戏的事件,抒发了“我”对美好童年

6、生活的怀念之情,从而表达了“我”对热忱、友好、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向往。十三、主要练习三,1、景美、人美;2、距离产生美;3、都市戏与乡村戏的对比。主要练习四。基训四、五。第 2 课 回延安一、诗歌每部分的内容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1)回延安,激动满情怀 - 激动、兴奋 (2)忆延安,圣地养育我 - 感激 、怀念 (3)话延安,欢聚话今昔 - 欢喜 (4)看延安,旧貌换新颜 - 喜悦、自豪 (5)祝延安,圣地大贡献 - 赞颂、憧憬 二、作者通过高超的写作技巧表现出自身对延安最浓烈的深情,请大家说说,作者通过哪些写作技法表现了哪些情感?1)、善用修辞表现情感。 比喻、夸张、排比、拟人等等2

7、)、选取延安独有的风俗民情表达情感。如:第三节中,诗人通过描写延安亲人对诗人盛情接待的情景表达炽热的感情。3)、采用“信天游” 的形式,运用带有鲜明地方色彩的语言表达情感。如:诗中的枣园、窑洞、宝塔山、糜子等带有延安的地方色彩;诗中的“登时”“莫要”“几根根”等,取自陕北的方言。诗歌表达的是对延安的深厚感情,所以诗中景物的描写、形式的采用以及全诗的遣词造句,都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使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 3、理解“信天游” 在文中的体现1)、格式上每两句一节,有时一节就表现一个意思,有时多节共同表示一意。2)、节内押韵3)、运用比较多的叠词4)、两句一节的事中,善用比兴手法。比兴:这是

8、“ 信天游” 中大量使用的。所谓 “比”,即比喻。古人说: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所谓“兴”,即起兴。古人说: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1)、“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以“树起兴,比喻诗人和延安山水以及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关系。2)、“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以“ 羊羔吃奶 ”起兴,比喻延安对诗人的养育之恩。3)、“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3以大生产运动中“ 东山” 、“西山”的茂盛庄稼,引起并喻写出自己投身其中锻炼、学习。四、主题思想诗人采用“信天游 ”这一民歌形式记下回延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重游革命圣地的无限喜悦和对延安、

9、延安人民及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之情。4、主要练习一、二、四。基训第四、第五。第 3 课、4 课了解作者,背书上所画词语。第 5 课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作者词语见注释(1 )及各面注释。1、结构第一部分(13):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4 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第四部分(11 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2、第二自然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举了三个例子:杏花开了桃花开了 布谷鸟开始唱歌3、第二自然段举的三个例子按照什么顺序? 按时间的先后顺序。 4、第一

10、自然段用了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 用了“过后 ”“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词语,变化灵活。5、第三自然段讲到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用概括的语言回答。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一些自然现象称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作物候学。 6、第三自然段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按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7、文章第四段为什么说利用物候于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从观测手段上看,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 ”,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从数据意义上看,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

11、条件对生物的影响。(见第四段划线)8、文章第五段举北京的物候记录的例子说明了什么?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举例详实,数据确凿,既说明了物候对农业的重要影响,令人信服,又体现了作者严谨的工作作风。9、学习第三部分(1) 1、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纬度的差异; 经度的差异; 高下的差异; 古今的差异。(2)这四个因素按什么顺序说明?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地点高下的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因素则是时间因素。由三个空间方面的因素到一个时间因素,又是一种条理。 10、(1 )、研究物候学有哪些意义

12、? 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2)这四个方面的意义按什么顺序安排?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按从主到次的顺序、用“首先”,突出主要意义,其他意义用两个“对于”、两个“还可以利用来”“也可以利用来”这些词语可以看出。11、说明事理有许多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用等。试从课文中各找出一个例子,说说其作用。4(1)举例子: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 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 10 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

13、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举出实例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2)作比较: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 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3)、列数字:京的物候记录,1962 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 1961 年迟十天左右,比 1960 年迟五六天。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4)、引用: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 1741 到 1750 年十年

14、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 1921 到 1930 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引用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12、(1 )课文中说“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了这一点。(2)、农谚:“清明前,开秧田”讲的是根据节气来确定“开秧田”的时间;“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来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馒头云,天气晴”是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13、主要练习一、三、四,基训第四、第五。第 6 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作者见注释(1)一、恐龙无处不在1、全文共

15、15 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用一个科学观点引出说明内容。第二部分(214):阐述说明内容。第三部分(15):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2、本文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3、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1986 年 1 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见 P33 面 2-3 段划线句子)4、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么问题?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5、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

16、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议论。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p33 面第一段)6、语言分析: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假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地吻合,这是不能用巧合来解释的,只能说明它们原来在一起。当然,大陆漂移假说还有很多深层的证据。被压扁的沙子1、结构划分:由果到因逻辑顺序第一部分(14),提出 “撞击说”和“火山说”这两种观点:提出恐龙灭绝的问题举例提出“撞击说”举例提出“火山说” 。第二部分(5全文完)

17、,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分析,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支持“撞击说”。2、问题探究(1)、本文要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恐龙灭绝的原因。5(2)、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能找出来吗?撞击说; 火山说。3、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证据 1: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石层中,发现了斯石英 压扁的沙子。证据2: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4、谈谈你对“撞击说” 的理解。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慧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中,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或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

18、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所有恐龙和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5、谈谈你对“火山说” 的理解。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爆发,那么也可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灾难。6、语言分析:(1)、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用一句半开玩笑的话强调说明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2)、即非常纯的沙子。解释什么是二氧化硅,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作“二氧化硅”。(3)、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这句话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

19、加热可以变成普通的沙子,括号中的文字起类比说明的作用。作者随笔幽默一下,也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7、主要练习三,基训第四、第五。第 7、8 课作者与词语。第 9 课 桃花源记 要做到六会-会背、会译、重点词语会解释、会写、主要练习会背、主要内容会背。1.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2.桃花林的自然景色是怎样的?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3.桃花源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4.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便要还家,设酒杀

20、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5.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大惊”?桃源与世隔绝,年代久远。 6.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7.“不足为外人道也” 的原因是什么? 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8.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9.按渔人行踪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第一部分(第 1 节):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第二部分(第 23 节)

21、:渔人在桃源做客及辞去的经过。第三部分(第 45 节):渔人离开桃源以及探访桃源未果。10、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A 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它环境幽雅,风景优美美在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11、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6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 12、主要练习三、四、五、六;基训四、五大题。第 10 课 小石潭记 要做到六会-会背、会译、重点词语会解释、会写、主要练习会背、主要内容会背。1、发现小潭:隔、闻、伐、取、见 移步换景 西行移 步 换 景潭中景物:潭水:清澈透明 侧面描写游鱼:快乐活跃 动静结合 小潭源流:

22、溪身:曲折蜿蜒 比喻 西南而望岸势:参差不齐潭中气氛:气氛:幽深冷寂感受:凄苦孤寂 寓情于景坐潭上、记之而去记录同游者2、本文描写了什么景色?突出了什么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小石潭幽美、静穆的景色;突出其“幽静” 的特点;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3、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发现小潭潭中景物 小潭源流 潭中气氛 按照浏览顺序来写,条理清楚。4、找出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思考: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

23、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5、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1)先声夺人。(2)抓特点,用比喻。(3)正面描写。(4)正面、侧面相呼应。(5)对比描写6、主要练习二、四;基训四、五大题。第 11 课核舟记 要做到六会-会译、重点词语会解释、会写、主要练习会背、主要内容会背。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核舟。体积小;所刻事物多;所刻事物情态毕备。2、找出文中概括中心的词句?说说作用?“奇巧 ”“ 嘻,技亦灵怪矣哉!” 赞扬雕刻家的高超技艺。3、课文各自然段各写了什么?作

24、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第 1 段:简介王叔远精湛的技艺,并交代核舟的来历。 总 逻第 2 段:介绍核舟船舱部分的结构布局。 第 3 段:介绍船头部分,着力表现苏、黄及佛印三人的动作、神情。 分 辑第 4 段:介绍船尾部分,着重刻画了撑船人的动作、表情。第 5 段:介绍船背上的题名和篆章。 顺第 6 段:总括核舟上所刻的人、物的种类和数量,赞叹雕刻者的精湛技艺。总 序船舱 、船头、船尾、船背-空间顺序。4、(1)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可分为几个层次?作者怎样说明的?两层 2-4 段为一层,说明的是正面;第 5 段为一层,说明的是船的背面。由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的顺序说明的。(

25、2)第 2 段,作者在介绍“核舟”体积时,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许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说明什么? 说明舟虽小,但景物众多,突出王叔远的“奇巧” ,从而也突出了说明中心。75、作者介绍核舟为什么从船的中部写起?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可以开关,从这里说起能引起读者的兴趣;核舟所表现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而中间部分雕刻有苏轼的诗句,从这里说起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引发读者的想象;体现从主到此的逻辑顺序。6、第 3 段介绍船头部分,着重说明什么? 着墨最多的是谁,为什么? “苏、黄共阅一手卷”和佛印“矫首昂视 ”的神态呼应前文什么内容? 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

26、艺的奇巧、精湛?苏轼、鲁直和佛印三位的神情态度。苏轼,因为核舟表现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云”。呼应“各具情态”。如“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珠可历历数也。”等。7、第 4 段描述着重刻画“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愉悦、轻松、活泼自乐。摹状貌 突出了雕刻者的高超技艺。8、文章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高度赞叹雕刻家精湛的技艺,与第一自然段相照应,突出中心。9、主要练习一、三、四。基训四、五。第 12 课诗经两首关雎1、注释(1)2、诗中诗人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河边邂逅,一见钟情 (第一章) 琴瑟钟鼓,欢庆娱乐受挫 (第四五章)

27、幻想朝思暮想,辗转反侧(第二三章)3、结构 全诗可分为三章。 第一章(前四句)爱慕:由关雎立在水中沙洲上鸣叫起兴,写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于是萌发了爱慕之情。第二章(中间八句)思念:以左右采摘荇菜的动作,隐喻淑女难以追求,由此引出男子对姑娘思念不止,以致梦寐以求,辗转反侧。 第三章(最后八句)愿望:仍以来采摘荇菜的眼前情景起兴,表达了希望与姑娘成婚的美好愿望。 4、中心:这是一首青年男子的恋歌,描绘他对一位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和对美满婚姻的渴望。5、写作特色:一、托物起兴:二、韵律和谐:蒹葭选自诗经.秦风 1、蒹葭的结构:全诗共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2、写景:给人萧瑟冷落

28、之感,既有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又有主人公凄婉感情的流露。3、写人: 每章三四句,写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表现主人公的惆怅之情。每章五到八句,写道路的险阻,表现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怅惘情怀。4、对蒹葭主题的理解这首诗歌抒写了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情,以及欲见而不可得的惆怅之情。歌者思念的对象可能在遥远的地方,只能怀想而无法见面,因而心情惆怅,无法抑制。时间越久,阻隔越远,感情越深。第 13 课 最后一次演讲 作者词语1、为什么说这一事件是“最卑劣”、“ 最无耻”的呢?因为李先生无罪而遭杀害,且是暗杀,杀死了人还要遭污蔑。2、闻一多先生对不同的听众表现出了怎样不同的感情、态度?表达鲜明观点 敌人:卑劣

29、 无耻 爱憎强烈 人民:光荣 骄傲 8观点鲜明 揭示本质规律 敌人:虚弱 必败 不畏强暴 坚持正义人民:强大 必胜鼓舞人民斗志 敌人:终将毁灭人民:发扬传统3、那么闻一多先生预言敌人“快完了”,人民一定胜利,有什么根据?请从文中找出答案。见 p80 面第五段划线句子4、从闻一多先生激烈的言辞中,你感受到了讲演者怎样的形象?闻一多先生爱憎分明、嫉恶如仇、大义凛然、充满正气、勇于斗争和视死如归的形象。5、谈谈这篇演讲的结构。第一部分(13)高度赞扬了李公朴先生和昆明青年学生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斗争的精神,痛斥国民党反动派暗杀李公朴先生的罪行。第二部分(45)剖析国民党反动派的虚伪本质,指出人民必胜,光

30、明就在眼前。6、第三部分(612)号召昆明人民发扬优良传统,坚持斗争,并表达自己为正义而献身的决心。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感情?对人民 赞扬 激励对敌人 鞭挞 揭露 7、为了加强作者演讲的语气,作者在行文上运用了哪些方法?感叹句 情绪激昂,短兵相接句式 反问句 语气凌厉,怒不可遏设问句 语气凌厉,怒不可遏我们- 表现了演讲者与人民群众亲密战斗的感情你、你们- 面对面毫无畏惧向敌人挑战,狠狠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人称多变他们- 流露出对敌人极端愤怒和轻蔑的情绪你们、我们相间- 表达了作者坚定的立场,鲜明的态度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 :褒义- 光荣、宝贵、骄傲、光明贬义- 无耻、卑劣、卑鄙、疯狂、挑拨离

31、间修辞:(1)对比(2)排比 (3)反复 作用:加强语气 ,增强效果第 14 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见注释(1)1、结构一、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二、论证结构:提出论题(1-2) 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分析问题(3-12)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端。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接着,指出当今的中国学生依然轻视实验精神。解决问题(13) 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得出结论三、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 道理论证2、第 8 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9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3、第 9 段讲的是什么道理?实验的过程不是

32、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4、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 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5、第 12 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 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6、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7、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第一,寻求真理的堆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 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

33、的有计划的探索。8 为论证观点,作者举的这些事例之间有什么关系?王阳明的事例 一种竹子的实验 作者本人的经历彼此联系,互相对比9、主旨: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文章用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第 15、16 课了解作者和词语第五单元第 17 课壶口瀑布词语见注释及手册1、用简练的语言说出什么是“壶口”以及壶口瀑布形成的原因。明确:沟底的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明确:黄河的河床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而低,于是就形成了巨大的水流。 巨大的水流从高达几十米的断面冲下,就

34、形成了壶口瀑布。2、壶口瀑布和其他瀑布不同之处何在?明确:“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观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3、作者曾两次到过壶口瀑布,初次相识,壶口瀑布给他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危险、气势磅礴、令人胆战心惊4、试比较一下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旱季有哪些方面不同。(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明确:其声、其势、其景均不同。季节 声 势 景 感雨季(铺垫和渲染)略写隐隐如雷、震耳欲聋(刚)“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水浸沟岸、雾罩乱石危险、气势磅礴、令人胆战心惊(惊心动魄 )撼人心魄的壮美旱季(借物喻人赋予水以人的情感 )详写隆隆冲去、轰然而下(

35、刚)汩汩如泉、潺潺成溪、哀哀打漩、如丝如缕(柔)“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凝重”“猛烈”“龙槽”“深不可测”;大水“向龙槽隆隆冲去”时“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大水“向两边涌去”时,“平平的,大大的,如飞毯抖落”。“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有坚忍不拔的精神。 雄伟壮阔、刚柔相济5、“我突然陷入沉思”,黄河以她宽广博大的胸怀包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 ”。找出“喜、怒、哀、怨、愁”,指代的具体描写?10喜:“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怒:“于是洪流便向两

36、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p97 面倒 7-5 行哀:“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p97 面倒 2-3 行怨:“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p97 面倒 4 行.愁:“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p97 面倒 3 行6、“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的理解?含义:造物者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既指客观世界,也指主观世界)。句式:反问句。加重语气,感染力强,表达人的情感,立意深刻。蕴含的道理: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宽广的胸怀、宏大的气度,

37、外表虽柔弱,内心却无比坚韧,是任何力量也压不垮的,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顽强精神。7、通观全文,作者只是向我们介绍壶口瀑布这一风景名胜吗?他在写景中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写的不仅仅是黄河之水,更是在一种人生的姿态,一种意境,一种哲理:一种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即赞美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启迪我们永远保持和发扬这种民族精神。8、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p97 面上面 2-3 行。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力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人震撼。突出壶口瀑布波涛汹涌,

38、威武雄壮,大浪裹小浪,翻江倒海,飞流直下的特点,表现了黄河奔腾激越的气势。比喻、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壶口瀑布令人震撼的气势。9、主要练习四,基训四、五第 18 课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马丽华1、词语:安营扎寨( zhi ) 磅礴( png b) 黧黑( l ) 接踵而来(zhng) 霹雳(p l ) 虔诚(qin )丛莽( mng) 皱褶( zhu zh ) 演绎( y )2、作者一行人遇到了哪些困难,为何写他们的感受?困难:高山反应,缺氧,地震,寒冰,最大的困难是摔了一跤,以至尾椎骨折断不能很好出行了。 写感受是为了反衬后文观瞻此壮景之不易,使文章有波澜。同时也为下文“似乎已经衰竭长眠于此

39、吧”作铺垫。3、请找出在探索长江源头的过程中,作者一行人感受的句子,读一读,品一品,说说你从中感觉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各拉丹东值得你历经艰辛去走上一遭。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些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他用奇怪的“鱼眼”为我拍了一张反转片,一部分精神和生命就寄存在这变了形的仙境中了。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感受:和作者一样为各拉丹东的奇异壮美景色折服,为祖国有如此的大好河山而骄傲。4、作者是怎样描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的?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作者由远及近,采用“ 移步换景” 的方法展现了冰塔林神奇、壮美的特点。

40、课文中,“ 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坚冰从莽”“巨大的冰谷”“冰雪劲旅”“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琼瑶仙境,敬慕的晶莹和洁白” ,这些句子都表现了冰塔林奇美的特点。5、主旨归纳: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按时间顺序和旅行的进程记下了在长江之源各拉丹冬的见闻和感受,描写了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表达了热爱西藏、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语言赏析6、主要练习三、四基训第四、五题第 19、20 课了解作者和词语11第六单元第 21庄子二则-庄子介绍见注释(1)北冥有鱼 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怎么又写鸟了?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鲲的体形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脊背不知有几千里长。说明庄子想象力丰富。2、

41、鸟为什么要迁徙到南冥? 南冥是天然的大池,是鸟心目中的理想境地,是要追求一种精神的自由。3、句子赏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此句运用丰富的想像,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像和联想。 4、“野马”“尘埃 ”的运动依靠什么?写它们有什么作用?“野马”“尘埃 ”的运动也必须依靠气息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这里和鹏相比,说明万物均“有所待”(有所待,须凭借,要依靠),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 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因此,大鹏也好,“

42、野马”“尘埃”也好,状似逍遥 ,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5、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什么道理?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要有所凭借。6、北冥有鱼艺术特色: 1、巧借寓言,富有哲理。2、 对比鲜明,道理明确。3、对比鲜明,道理明确。7、主题思想: 北冥有鱼这则寓言故事通过对鲲变为鹏,鹏展翅高飞去南海的神奇想象,表达了一切事物都要凭借一定的外界条件才能活动的观点。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1、庄子为什么会认为鱼儿是快乐的呢?文章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反映;【2】文章反映了他推崇“自然”,反对“人为”的思想。2、庄

43、子是如何化解惠子的发难的?庄子把“安知 ”,解释成“哪知道”或“怎知道” ,而惠子本意是“怎么(能)知道”。庄子偷换概念,避重就轻,化解了发难,机智灵活跃然纸上。3、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1】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2】从形式上看,庄子是胜者。因为庄子说了后惠子就没有话可以用来反驳了。4、这一场辩论中的庄子与惠子,你欣赏的是谁?为什么?【1】欣赏庄子,因为庄子能以愉快的心境,对待周围的事物,追求天人合一,推崇自然,机智善辩。【2】欣赏惠子,因为惠子机智好辩,善于抓住对方的漏洞之处,对于事物有着寻根问底的认知态度。【3】

44、也可以一同欣赏两位,理由综合以上所述即可。125、主题思想: 通过庄子与惠子的辩论,表现了庄子的机智与巧妙的辩论风格,也表现了庄子的“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6、写作特色:1、精彩的论辩艺术。2、笔法轻松,充满机智和幽默。7、主要练习一、二、三;基训四、五。第 22 课礼记二则(礼记介绍见注释(1)虽有佳肴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教学相长”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重视实践,在学和教的实践中“知不足”、“知困”,明事理,出真知,得到进步与发展)2、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弗食嘉肴,不知其旨 类比引入 弗学至道,不知其善教学能相长实践出真知逐层论证 学知

45、不足,教后知困 不足自反,知困自强引用作结 学学半,此之谓2、读完本文,你有哪些体会?教者的角度:教者时时知困,活到老学到老。学者的角度:学无止境,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3、文章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 ,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大道之行也1、作品简介: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编纂,主要内容是辑录秦汉以前的一些礼仪论著。“四书五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2、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可归结为哪些方面?(1)、人人都能得到关爱。(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3、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

46、大道和大同有什么关系?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4、“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有,都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和睦相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都安居乐业。5、古今中外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向往这一目标。你知道有哪些历史人物为此而呼吁过、奋斗过?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6、主要练习一、二、三。基训四、五。第 23 课马说作者见注释(1)1、“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如

47、爱莲说2、课文共三小节,每一小节分别写了什么?(各层的关系是层层递进关系)(1)、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2)、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3)、讽刺食马者“不知马”。3、课文通篇不离千里马,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说马吗?不是。借对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的论述,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134、千里马人才 伯 乐慧眼识才者(开明的统治者) 食马者昏庸的统治者5、本文通过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讽刺和批判;表达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6、写作手法托物寓意- 这种写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7、中心句和主旨句 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 主旨句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8、主要练习一、二、三。基训四、五。第 24 课 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 崇高理想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卖炭翁(白居易)1、故事:讲述了一个卖炭老人,含辛茹苦烧出来的一车炭,被宦官及其爪牙以极低的价钱夺走。2、层次:烧炭运炭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部编人教版 > 八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