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海市格致中学 2019 年高考保温模拟考试卷(一)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 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2 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3 考试时间 150 分钟。试卷满分 150 分。一、积累应用 10 分1按要求填空。 (5 分)(1) ,何似在人间。 (苏轼水调歌头 ) (1 分)(2) “锲而不舍, ”出自荀子的 。 (2 分)(3
2、) 登楼中借眼前古迹委婉抒怀的两句是“ , ” 。 (2 分) 2按要求选择。 (5 分)(1)每年“1111”购物节,小张总是买买买停不下来,奶奶苦口婆心教育她。以下用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 (2 分)A由俭入侈易,由奢入俭难 B省吃餐餐有,省穿日日新C博观而约取,厚积而博发 D黄金本无种,出自勤俭家(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 (3 分)倒逼,是一种天然容易不舒适的感受。只有真心意识到, , , , , , ,这次进博会“倒计时” ,仅公开报道的推进会,就有 200 天、150 天、100 天、90 天、80 天、60 天、55天、30 天、10 天等各种节点。说到做到的重要才会由此出发结果效果的重要走向“实干为要习惯于甚至是乐于打破舒适区摆脱空对空A B C. D 二、阅读 70 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37 题。
4、 (16 分)“标准化”生活是否就完美新型智能科技的推广和普及,使得现实生活与社交网络史无前例地紧密结合在一起。任何原本日2019.05.16常生活中最平凡的小事都成为值得与朋友们分享或供他们评头论足的新鲜事。正如物联网软件公司创始人安迪霍布斯鲍姆所认为的那样,新型智能科技使得人们如今在现实生活中也能享受实时的社交阏络体验。可是,就在我们热衷于将智能科技融入生活的今天,更多智能科技对生活影响的质疑也不绝于耳。对于人工智能是否会替代人力智力的疑问一直没能得到解决,而互联閃与社交网络的加入却使得问题更加复杂化在社交网络参与下的智能科技是否会加速虚拟生活对现实生活的入侵?是否会成为束缚我们生活的枷锁
5、?甚至是否会使我们未来的生活变成循规蹈矩的例行公事?而我们最终是否被智能科技主宰而丧失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力?对于智能工程师来说,智能科技则是人类实现从现实生活的不完美向完美转变的关键,然而,在由电脑决定的“标准化未来里,我们不会犯任何错误,但是却同样不会有任何惊喜发生。早在 2010 年,谷歌首席财政官帕特里克皮切特就會在一档新闻节目中提到:“在谷歌工作的电脑工程师都认为这世界是破裂不完美的。 “近日他又再次提到,这世界并不完美,从交通堵塞、不称心的购物体验和过多的能源浪费,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且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科技。那么对于智能设计师和工程师来说,智能科技则是人类实现从现实生活的不完
6、美向完美转变的关键。智能科技的重要性确实不可否认。不论是那些能够帮助检测老年人身体状况的智能皮带,还是那些能够感应是否有人摔倒的智能地毯,又或者是可以自动扫描产品条形码、并告知营养成分和产地的手推车,都是智能科技推进现实生活质量的例子之一。这些智能产品从各种方面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从而更好地生活。然而如今很多智能科技却不能称得上对我们真正有益。大量安装在汽车内的智能产品就并不理想检测我们是不是瞌睡的驾驶感应器、检测我们是否酒驾的监测仪、甚至鉴别我们是不是杗自驾驶的面部识别器,这些产品被用来代替我们进行决策,并代替我们对行为准则做出判断,我们的责任被推卸到了智能科技之上,自主控制和决策的权力
7、也被掠夺。在智能革命暗潮汹涌的今天,人们应该反思,智能科技会为我们找到最完美的道路,智能科技也会为我们解决所有潜在的问题,但这样标准化的完美真的是人类所期待的吗?标准化的完美为我们解决所有问题的同时也必定会扼杀我们的创新能力,因为如果所有的错误都被智能产品挡在内外,那么生活中灵感和创意也不会涌现。人类之所以能够在科技和文明发展的道路上前进,正是因为在探索的过程中會犯了一些错误、出了一些差错,而这往往会给人以意想不到的突破。如果没有了错误和创新,那么我们与通过程序设定好的机器人又有什么两样,不再有差异、矛盾甚至冲突的出现,多样丰富的人生体验都会被板一眼的固定模式取代。因此,智能设计师应该能够意识
8、到,一个真正人性化的智能产品不是时刻提醒我们不要偏离正确轨道的监视器。科技存在的意乂并不是把我们从解决问题中解放出来。相反,我们应该捋智能科技融入到我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们要的并不是一个精心设计好的“标准化“未来,而是可以帮助人类克服并解决未知挑战和挫折的独特经历。这样,拥有智能科技的未来才不会是一条一眼可以望到尽头的宽敞直路,而是充满着无限可能的精彩冒险。3.联系下文看,第段中“惊喜”是指:
9、 (2 分)2019.05.164.下列对第段中引用皮切特言论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2 分)A.智能专家一致认为这个世界是破裂不完美的。B.智能专家把这个完美的世界变得破裂不完美。C.智能科技是让世界从不完美转向完美的关键。D.智能专家认为智能科技是让世界完美的关键。5.找出下列推断中符合原文的一项。 ( ) (3 分)A.在智能科技控制下的“标准化”生活中,人类不可能犯任何错误。B.作者完全反对“智能科技是人类生活向完美转变的关键”的观点。C.
10、随着智能科技加速发展,人类必将丧失了自己的决策力和判断力。D 人类应该自主进行决策,解决问题,并不需要智能科技参与其中。6.第段列举了一系列智能产品,请分析这些事实是否充分证明观点。 (4 分)7.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4 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811 题。 (15 分)时间的隐喻傅菲怀玉山脉勒住了缰绳,东奔的烈马停了下来。群山如一锅沸水,暂时不再潽射,水花凝结成了低矮的山冈。龙门山像一把圈椅,新叶村堰卧其中。在新叶村,我有长久的恍惚:夏日蒸腾般的晕眩、古老巷弄幽深的迷失、池塘倒映出来的幻觉、旧年屋舍散发的阴凉、溪流时断时续的亘古之声、灼日下荷花盛开的夺目光晕午间酣睡在走廊里的老人,晒
11、在竹圆匾里焦红的辣椒,失去水色又略微卷曲的君子竹叶,剥落了石片的碾盘,千年的水井浮起今晚的淡淡月色群山在望,苍鹭在茂密的灌木林栖落,指甲花映在门前的空院。新叶古村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叶氏先祖叶坤从寿昌湖岑畈入赘娘舅夏氏家,繁衍至今,已三十余代。夏氏人丁不旺,被迫外迁,而叶氏根深叶茂,开枝散叶。桃树茂密之处,即村舍。村舍依半扇形围拢成村落,村落中央有池塘。塘叫南塘,像一块长满了绿锈的铜镜。石砌的塘堤爬上了苔藓。塘口有一片葱油的蔬菜地。水生万物,千年不息。翘起的瓦檐,粉白斑驳的砖墙,窄小的房门,高大的池杉,闲散的人影,它们一并收入南塘,像是沉落水底,又像是浮出波面。南塘成了近似谜语的象征物。宋朝理
12、学家金仁山在规划叶村时,以“山起西北,水聚东南”2019.05.16的格局,开挖了南塘。塘一般用于聚水灌溉,洗衣洗菜。可一座八百年的池塘,更像一座时间的钟塔。它会照见什么呢?年年日日,人在池塘的水影里更替,池边的人最终随星辰落入塘里。钟声会虚化,消失在风里。池塘边站久了,眼球里浮现各色人物,说不清楚他们是谁。他们从不可知之处,来到南塘边,握手相逢,拥抱告别。人工通浚的两条溪流,注入南塘。溪流即是村界,叶氏居于溪内。巷弄沿小溪而建,石板道逼仄幽深。一个人在巷弄走,跫然。每一个脚步声,都是孤独的,仿佛在说:过客,过客。我也是一个人走,脚步轻缓。灰白的房墙有粉屑剥落,露出黑色的老青砖。每一堵墙,斜斜
13、看上去,像被洇湿而后晒干了的纸画。画是写意的山水画,疏淡,空蒙,留白有余。画中不见人影,也不见村舍和田园,只有点点的山影树影,和晚秋的肃穆。巷弄九曲,让我觉得巷弄如干涸的河床,人如无水之舟。交错的巷弄,似乎是一个迷宫。站在巷口,往里望,墙垣劈立,低缓的石板台阶形成的斜坡面,与悠长狭窄的深度,构成了乡人回忆中不可遗忘的角落。在巷弄的尽头,有酒家。屋檐下的纸灯笼,暂时把灯光暗藏在灯芯里。酒是五加皮酒,自家酿的,封在土陶酒缸里。封酒缸口的红布,绷紧,使我深信:这不是酒缸,而是一面鼓。蹦蹦蹦,鼓声雷动,可惜我们听不到鼓声寂灭在天井的雨滴里。一株种在石臼里的吊兰,叶厚肥阔,始终不开花。叶村家家户户均自酿
14、五加皮酒,而酒家只有一处。悠闲的人,寂寞的人,劳顿的人,焦心的人,坐在木桌旁,喝一碗,一切烟消云散,了悟:人间终究是人间,活着就是做人间的人,说人间的话,干人间的事。叶村多老祠堂、老祖屋、老戏台、老巷弄。它们是叶氏血脉的见证,也是时间顺流而下携带的内含物。让我流连的,是双美堂。这是一栋老民居,有前房、侧房、前花园、后花园,属于徽派建筑。前花园有百年罗汉松和青石水池,天井四根柱子分别是柏树、梓木、桐木、椿木,寓意百子同春,墙上有鹿鹤壁画,后花园有鱼池和吊桥。可以想见,这是一个有情调的大户之家。晌午,烈日白炽。几个小孩坐在巷弄石阶上,舔舐棒冰。棒冰的水渍淌在他们的手掌上,淌在他们的衣服上。棒冰在溶
15、解。枣树上,压翻了枣子。麻红色的枣子,引来乌鸫啄食。南塘如一块砚台,静默地搁置在叶村这件方桌上。龙门山逶迤,山冈毗连山冈。在群山的起伏里,我四顾茫然。我望望叶村,对时间充满了无比的敬畏。时间是最大的洪流,以摧枯拉朽之力,毁灭一切,淹没一切。在叶村,我看到了时间遗存下来的踪迹。这些踪迹,是人间不会消散的体温。 8请任选一个角度对第段的描写进行赏析。 (3 分)_9第段语言运用独具特色,试结合本段内容加以赏析。 (4 分)_10第段描写南塘有何作用?(4 分)_2019.05.1611本文以新叶村所见所闻传达了“时间的隐喻”这一哲思,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4 分)_(三)阅读下面
16、的诗歌,完成第 1214 题。 (8 分)与颜钱塘 登樟亭望潮作唐 孟浩然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 宽。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注释:颜钱塘:钱塘令颜某,名不详。鸣弦暂辍弹:此句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父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渤澥:渤海的古称。12.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 。 (1 分)A.律诗 B小令 C古体诗 D. 曲子词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nbs
17、p;) (3 分)A.“百里闻雷震”写未见江潮,先闻其声。潮声巨大如雷鸣,并且震动百里,渲染出江潮的磅礴气势。B.“鸣弦暂辍弹”写善理政的县令被江潮吸引而暂停公务前往观潮,从侧面烘托出了江潮的声势巨大。C.“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写县衙门内一个接一个涌出,急速赶到江岸上观潮,进一步渲染气氛。D.最后“惊涛来似雪” ,表现惊涛骇浪排空而来;“一坐凛生寒”写观潮人因潮水汹涌而感到阵阵寒冷。14.“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两句颇受好评,请对这一联加以赏析。 (4 分)(四)阅读下文,完成第 1520 题。 (18 分)苏颂传苏颂,字子容,泉州南安人。第进士,知江宁县。 仁宗崩,建山陵。有司以不时难
18、得之物厉诸郡。颂曰:“遗诏务从俭约,岂有土不产而可强赋乎?量其有无,事亦随集。 ”送契丹使,宿恩州,驿舍火,左右请出避,颂不动。州兵欲入救,闭门不纳,徐使防卒扑灭之。初火时,郡人汹汹,唱使者有变,救兵亦欲因而生事,赖颂安静而止。遂闻京师,神宗疑焉。颂使还,入奏,称善久之。 徙亳州。有豪妇罪当杖而病,每旬检之,未愈。谯簿邓元孚谓颂子曰:“尊公高明以政称岂可为一妇所绐但谕医如法检自不诬矣。 ”颂曰:“万事付公议,何容心焉。若言语轻重,则人有观望,或致有悔。 ”既而妇死。元孚惭曰:“我辈狭小,岂可测公之用心也。 ”2019.05.16吴越饥,选知杭州。一日,出遇百余人,哀诉曰:“某以转运司责逋市易缗
19、钱,夜囚昼系,虽死无以偿。 ”颂曰:“吾释汝,使汝营生,奉衣食之余,悉以偿官,期以岁月而足,可乎?”皆谢不敢负,果如期而足。 既又请别制浑仪,因命颂提举。颂既邃于律历,以吏部令史韩公廉晓算术,有巧思,奏用之。授以古法,为台三层,上设浑仪,中设浑象,下设司辰,贯以一机,激水转轮,不假人力。时至刻临,则司辰出告。星辰緾度所次,占候则验,不差晷刻,昼夜晦明,皆可推见,前此未有也。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九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2 分) 遗诏务从俭约( ) 时至刻临 ( &nbs
20、p;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2 分) 郡人汹汹 ( ) A骚乱不宁 B.议论纷纷 C.气势凶猛 D.争吵不休 颂既邃于律历 ( ) A深入 B.深远 C.探究 D.精通 17第段画曲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2 分)
21、A.尊公高明/以政称岂可/为一妇所绐/但谕医如法/检自不诬矣 B.尊公高明以政称/岂可为一妇所绐/但谕医如法检/自不诬矣 C.尊公高明/以政称/岂可为一妇/所绐但谕医如法检/自不诬矣 D.尊公高明以政称/岂可为一妇/所绐但谕医如法/检自不诬矣 18把第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6 分) 吾释汝,使汝营生,奉衣食之余,悉以偿官,期以岁月而足,可乎? 19依据第段,对邓元孚“惭”的原因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 分) A为自己武断豪妇装病 B.以为比苏颂高明 C. 不如苏颂说话有
22、分量 D.为自己见识浅陋 20欧阳修曾赞许苏颂“处事精审” ,以第段为例加以分析。 (4 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 2125 题。 (13 分)偶园记 (明)康范生(1)繇北郭门外,有长虹跨江,吾邑所称凤林桥也。逾桥而北,沿河西行数十武,则偶园在。三面环山,一面距河。左右古刹邻园,多寿樟修竹,高梧深柳。竹柳之间,有小楼隐见者,芳草阁也。据高眺远,西山爽气,倍觉亲人。下临澄江,晴光映沼,从竹影柳阴中视之,如金碧铺地,目不周玩。顷之,有小艇穿桥东来,掠岸而西,波纹尽裂,乃知是水。春霖积旬,秋江方涨,楼边洲渚,尽成
23、湖海。游舫直抵槛下,门前高柳,反露梢中流。西山百尺老樟,可攀枝直上。若乃雪朝凭栏,千山皎洁;月夕2019.05.16临风,四顾凄清;南望楼台浮图,尽供点缀。(2)由芳草阁而北,为江霞馆,洞门重门,长江在几间。判以卫垣,使波光玲珑透入。邻园竹高千寻,随风狂舞,乱拥阶前;积雪压之,直伏庭下;日见雪消,则以次渐起。 (3)由江霞馆而北,为兰皋,深隐可,坐上有小楼,可眺北山。山下半畴百亩,寓目旷如。(4)由兰皋折而西,为夕揽亭。开窗东向,芙蓉柏栗诸树,颇堪披对。距邻寺仅隔一垣,暮鼓晨钟,足发深醒;梵贝琅琅,可从枕上听。(5)凡是数者皆名号仅存风雨粗蔽遂俨然以偶园题之。 (6)客有教余楼前凿池,池上安亭
24、,槛内莳花,庭前叠石者;余唯唯否否。祖生击楫,陶公运甓 ,彼何人!士不获蚤庸于时,寄一枝 以避俗藏身,岂得已也。且夫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一切嗜好,固无足以累之。坡老与舅书云:“书画寄物,吾视之如粪土耳。 ”此语非坡老不能道,非坡老不肯道,非坡老亦不敢道也。书画且然,况其他乎?园亭固自清娱,然着意简饰,未免身安佚乐,无裨世用。即神明,亦几何为山水花木所凝滞哉!全之为是园也,庶几弗为吾累也。偶然而园,之亦姑偶然而记之。 注释:祖狄,晋范阳人。元帝时,为豫州刺史,渡江击辑,誓曰:“不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此江!”陶侃,晋浔阳人。明帝时,拜征西大将军,都督荆襄军事,平苏峻之乱。初为广州刺史,日
25、运百甓习劳,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 ”一枝, 庄子:“鼹鼠饮河,不过满腹,鹪鹩巢林,不过一枝。 ”21.可填入方框内的虚词是( ) (2 分)A.哉 矣 焉 云尔 B. 云尔 焉 哉 矣 C.焉 矣 哉 云尔 D. 矣 &nbs
26、p;哉 焉 云尔22.第(5)段划线句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A.凡是数者皆名号/仅存风雨/粗蔽遂俨然/以偶园题之B.凡是/数者皆名号/仅存风雨粗蔽/遂俨然以偶园题之 C.凡是数者皆名号/仅存风雨粗蔽遂俨然/以偶园题之D.凡是数者/皆名号仅存/风雨粗蔽/遂俨然以偶园题之 23.第(6)段“此语非坡老不能道,非坡老不肯道,非坡老亦不敢道也”是为了说明( ) (3 分)A.苏东坡不被外物束缚。B.苏东坡心高气傲。C.苏东坡对书画鉴赏水平高。D.苏东坡认为书画鉴赏应有补于世。24.文章用了很多篇幅写景,其作用是
27、 。 (3 分)25.第(6)段在说理的层次上有推进,请加以分析。 (4 分)三、写作 70 分26.网上热议“舒适圈”这一话题。所谓舒适圈,是形容人生活在一个无形的圈子里,在圈内有自己2019.05.16熟悉的环境,与认识的人相处,做自己会做的事,感到轻松自在于是,有人认为,人处在舒适圈内,有安全感,避免了不必要的挑战,能更好的发挥自身潜能,不断成长。但,也有人认为,人要勇于跳出自己的舒适圈,接受新的挑战,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自身潜能,不断成长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要求:
28、(1)自拟题目;不要写成诗歌。 (2)不少于 800 字。参考答案一、积累应用(10 分)1按要求填空。 (5 分)1 (1)起舞弄清影(2)金石可镂 劝学(3)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2按要求选择。 (5 分)(2)A(和属于必连句,且一定放在前面,打破舒适区,摆脱空对空属于做法,习惯于甚至是乐于属于在前面领起的句子,因此排除 BC,A 和 D 属于哪个在前,前面讲倒逼,即结果,因此承接前面内容更恰当)二、阅读(70 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37 题。 (16 分)3. (2 分)意想不到的突破(创新能力;灵感和创意, )与多样丰富的人生体验(差异、矛盾甚至冲突;克服并
29、解决未知挑战和挫折的独特经历;充满着无限可能的精彩冒险)4.(D) 。 (2 分)5.(A) (3 分)6.(4 分)检测我们是否瞌睡、是否酒驾以及是否亲自驾驶的智能仪器,确实不是驾驶员真正需要的产品,所以称不上“对我们真正有益” ,也是“并不理想“的智能产品,可以用来证明作者的部分观点, (1 分)但是这些产品并没有“被用来代替我们进行决策” ,也没有掠夺我们的“自主控制和决策的权力” , (2 分)从本段的结论看,这些事实不足以充分证明观点。 (1 分)7.(4 分)每点 1 分)首先,文章丛智能科技给人们带来更多的享受体验与智能科技遭到更多质疑的事实,引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接着分析智能
30、科技改善现实生活的作用,然后转到标准化智能科技代替我们进行决策、做岀判断的深层危害,最后得出结论我们不需要精心设计好的“标准化”未来,而是帮助人类克服并解决未知挑战和挫折的人性化的智能产品。(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811 题。 (15 分)2019.05.168.运用比喻手法,把怀玉山脉绵延延展的形态比作奔腾的烈马、沸水,低矮的山冈比作凝结的水花,龙门山比作一把圈椅,形象生动地描写了新叶村所处的环境特征,更加真切地传达了作者对新叶村的独特感受。评分说明:从化静为动、由远及近、点面结合等角度亦可。角度 1 分;内容分析 1 分;作者感受 1 分。9.本段采用排比句式(或以短句、整句为主) 。通过
31、排比句式集中凝练地呈现繁复的内容,呈现了过去、现在交织之下的新叶村的印象,能够更好地表现作者所谓的“在新叶村,我有长久的恍惚”状态。同时,选用传达自己独特感受的系列形容词,如“蒸腾般” “幽深” “时断时续” “淡淡”等,贴切地写出作者对新叶村的独特印象,体现作者恍惚的感受。内容与语言表达形式达成有机的统一。评分说明:语言运用特点 2 分,分析 2 分。10点明新叶村中央的池塘布局以及南塘与村落相映成趣的景致,点明南塘作为象征物的存在,以南塘的历史悠久衬托村落的悠久。与题目照应,点明南塘更像一座时间的钟塔,表明南塘更像是时间的见证。评分说明:“点明新叶村中央的池塘布局” “南塘与村落相映成趣的
32、景致” “ 点明南塘作为象征物的存在,以南塘的历史悠久衬托村落的悠久” “ 与题目照应” “ 点明南塘更像一座时间的钟塔,表明南塘更像是时间的见证”1 点 1 分,任答 4 点即可。11.文章向我们呈现了新叶村的所见所闻,如一个家族流衍变迁的历史、八百余年的池塘里汇聚人事变迁,巷道中构筑的乡人记忆、酒家里传达出的人间体悟、古老建筑见证的叶氏血脉等等,这一系列的现实留存中都保有丰富的内涵,在时间中有一些遗存下来的遗迹,构成人间不会消散的体温的思考。由此,所见所闻促成了作者的所感所思。评分说明:作者所思概括 2 分;所见所闻对应概括分析 2 分。(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 1315 题。 (8
33、分)12. A(1 分)13 .D(3 分, “一坐凛生寒”是又一次衬托,用满座观潮人吓得胆颤心寒,再次对钱江潮这宇宙的奇观进行热烈的赞颂。 )14 .红日高照,秋云高远,水天相连,浩瀚的大海无边无际。诗人并不直接写潮,而是用日光、秋云、天空、大海相烘托,展现江潮远远而来、铺天盖地的壮观景象,充分表现出大潮澎湃动荡的伟力。 (4 分)(四)阅读下文,完成第 1520 题。 (18 分)15 (2 分)听从、采取某种方式 到16 (2 分) A D17 (2 分) B18 (6 分)答案示例:我放了你们,让你们做事谋生, (你们的收入)除了供给(家人)吃穿以外,都用来补偿官府,约好一定的期限还足
34、欠款,可以吗?19 (2 分)C20 (4 分)答案示例:苏颂送契丹使者夜宿,他遇火不避,处骚乱不惊,君王有2019.05.16怀疑他主动奏报,被神宗称道,说明苏颂虑事周全,应对沉着。【参考译文】苏颂,字子容。考中进士,担任江宁知县。升任集贤校理,编订书籍。苏颂在国史馆九年,奉养祖母及母亲,养活姑姊妹和外亲几十人,甜美和乐,按时让他们结婚和出嫁。妻子儿女的衣食常常不能供给,他对此却很安定的样子。提升为知制诰。大臣推荐秀州判官李定,皇上召见,提升为太子中允,任监察御史里行。宋敏求为知制诰,封还谕旨。谕旨又下来,苏颂为知制诰,上奏说:“虽然朝廷急于用人,超越常规,然而毁坏法制,得到的益处少,受到的
35、损失大,不敢起草。 ”接着到了李大临手中,也封还。神宗说:“台馆有缺额,不拘于官职的高低。 ”苏颂和李大临进奏不止,于是都被罢去知制诰一职,归工部郎中班。出任婺州知州。正要逆水而上去桐庐,江水暴涨,船被打偏将要翻了,母亲在船中几乎溺死,苏颂哀叫着扑入水中救她,船忽然自己正过来。母亲刚上岸,船就沉了,人们认为他的孝行感动了上天。改任亳州,有豪强的妇人犯罪应受杖刑却生病了,苏颂常常去检查,病没有好。谯簿邓元孚对苏颂的儿子说:“你的父亲高明,且以政绩著称,怎么可以被一个妇人欺骗。告诉医生依法检查,自然不会冤枉(她) 。 ”苏颂说:“万事都依法而办,哪里忍心啊。 ”不久妇人死了,邓元孚感到惭愧。吴越饥
36、荒,苏颂被选派去治理杭州。一天,他出来时遇见一百多人,悲伤地诉说道:“我们因为转运司责罚拖欠贸易的钱,已经被囚禁,即使死了也没有钱。 ”苏颂说:“我放了你们,让你们自己谋生,除了供给吃穿以外,剩余的都用来偿还欠款,以一年为期限还足欠款,可以吗?”他们都道谢说不敢负约,果然都如期交上了欠款。担任刑部尚书,升任吏部兼侍读。请求重新造浑仪,皇帝于是任命苏颂为提举。苏颂对于律历有深入的研究,因为吏部令史韩公廉通晓算术,有精巧的构思,苏颂奏请任用他。教给他古代的方法,造了三层高台,在上面放浑仪,中间放浑象,下面放司辰,用一个机关相连接,通过激水带动轮辐旋转,不用人力。时刻到了,司辰就出来报告。日月星辰运
37、行的度次,看验时也应验,不差片刻,白天黑夜,都可以推测出来,这是前所未有的。自从有了书籍以来,经史、九流、百家之说,以至于图纬、律吕、星官、算法、山经、本草,无所不通。绍圣四年,以太子少师退休。(五)阅读下文,完成第 2125 题。 (13 分)21.C(2 分) 22.D(3 分) 23.A(3 分)24. (3 分)文章用了较多篇幅写景,表现了偶园(和周边)景色的丰富/优美(1 分) 。但此处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为下文表达作者不为“山水花木而凝滞”/“圣人不凝滞于物”的观点(1 分)作铺垫(1 分) ,自然引出其议论,能更加强调作者的思想。25. (4 分)先是“我”对“客”关于如何布置/装饰偶园之建议的否定态度(1 分) ;再是举祖生/陶公/苏轼之例(1 分) ,由此进一步拓展, “外物不足于累之”而一旦“累之”即为“身安佚乐,无裨世用”(不要为外物所累)的观点(1 分) 。由偶园到书画到一切外物(1 分) ,由“物”到有益于“世用” ,文章构成了层层递进的论证逻辑。3、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