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第1节第2节 电子的发现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学案(含答案)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63292 上传时间:2019-05-1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502.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八章第1节第2节 电子的发现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学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十八章第1节第2节 电子的发现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学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十八章第1节第2节 电子的发现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学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十八章第1节第2节 电子的发现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学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十八章第1节第2节 电子的发现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学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1 节电子的发现 第 2 节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1.知道阴极射线是由电子组成的以及电荷量是量子化的 2.了解 粒子散射实验的原理和现象以及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 3.知道原子和原子核的大小数量级,原子核的电荷数一、阴极射线1实验装置:真空玻璃管、阴极、阳极和感应圈2实验现象:感应圈产生的高电压加在两极之间,玻璃管壁上发出荧光 3阴极射线:荧光是由于玻璃受到阴极发出的某种射线的撞击而引起的,这种射线命名为阴极射线二、电子的发现1汤姆孙根据阴极射线分别通过电场或磁场,根据偏转情况,证明了它的本质是带负电的粒子流,并求出其比荷2密立根通过著名的“油滴实验”精确地测出了电子电荷电子电荷量一

2、般取e1.610 19 C,电子质量 me9.110 31 kg.三、 粒子散射实验1汤姆孙原子模型:汤姆孙于 1898 年提出了原子模型,他认为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弥漫性地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镶嵌其中2 粒子散射实验(1)粒子从放射性物质(如铀和镭)中发射出来的快速运动的粒子,带有两个单位的 正电荷,质量为氢原子质量的 4 倍、电子质量的 7 300 倍(2)实验现象绝大多数 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方向前进,但有少数 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极少数 粒子偏转角度甚至大于 90.3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1911 年由卢瑟福提出,在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它集中了全部的正电荷

3、和几乎全部的质量,电子在核外空间运动四、原子核的电荷与尺度判一判 (1)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认为阴极射线是一种电磁辐射 ( )(2)组成阴极射线的粒子是电子( )(3)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电子电荷量可以取任意数值 ( )(4)粒子散射实验证明了汤姆孙的原子模型是符合事实的( )(5)粒子散射实验中大多数 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或反弹( )(6)粒子大角度的偏转是电子造成的( )提示:(1) (2) (3) (4) (5) (6)做一做 关于原子结构,汤姆孙提出“葡萄干蛋糕模型” 、卢瑟福提出“行星模型”,如图甲和乙所示,都采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下列事实中,主要采用类比推理的是( )A人们为便于研究

4、物体的运动而建立质点模型B伽利略从教堂吊灯的摆动中发现摆的等时性规律C库仑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提出库仑定律D托马斯杨通过双缝干涉实验证实光是一种波提示:选 C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些无法直接观察的事物,类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质点模型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是为研究物体的运动而建立的;伽利略的摆的等时性是通过自然现象发现的;托马斯杨是通过实验证明光是一种波,是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的故正确选项为 C电子的发现1. 真 空 玻 璃 管 两 极 加 上 高 电 压 玻 璃 管 壁 上 发 出 荧 光2德国物理学家戈德斯坦将阴极发出的射线命名为阴极射线3猜想(1)阴极射线是一种电磁辐射(2)

5、阴极射线是带电微粒4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让阴极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偏转5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电子的电荷量和电子的质量如图所示,在阴极射线管正上方平行放一通有强电流的长直导线,则阴极射线将( )A向纸内偏转 B向纸外偏转C向下偏转 D向上偏转思路点拨 由安培定则判定直导线在阴极射线处的磁场方向,再由左手定则判定受力方向解析 由题目条件不难判断阴极射线所在处磁场垂直纸面向外,电子从负极射出,由左手定则可判定阴极射线( 电子) 向上偏转故正确选项为 D答案 D阴极射线(电子)从电源的负极射出,用左手定则判断其受力方向时四指的指向和射线的运动方向相反 1.(多选)汤姆孙对阴极射线的探究,最终发

6、现了电子,由此被称为“电子之父” ,关于电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电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B电子电荷的精确测定最早是由密立根通过著名的“油滴实验”实现的C电子电荷量的数值约为 1.6021019 CD电子质量与电荷量的比值称为电子的比荷解析:选 BC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是可以再分的电子的电荷量与质量的比值称为电子的比荷,也叫荷质比电子比荷的测定1910 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著名的“油滴实验” ,简练而又精确地测定了电子的电荷量更重要的是密立根实验发现电荷是量子化的,即任何电荷的电荷量只能是元电荷e 的整数倍,并求得了元电荷即电子所带的电荷量 e.密立根实验的原理(1)如图

7、所示,两块平行放置的水平金属板 A、B 与电源相连接,使 A 板带正电,B 板带负电,从喷雾器喷嘴喷出的小油滴经上面金属板中间的小孔,落到两板之间的匀强电场中(2)小油滴由于摩擦而带负电,调节 A、B 两板间的电压,可以使小油滴静止在两板之间,此时电场力和重力平衡,即 mgEq,则电荷的电荷量 q .实验发现,q 一定是某mgE个最小电荷量的整数倍,这个最小的电荷量就是电子的电荷量汤姆孙用来测定电子的比荷(电子的电荷量与质量之比) 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真空管内的阴极 K 发出的电子 (不计初速度、重力和电子间的相互作用 )经加速电压加速后,穿过 A中心的小孔沿中心轴 O1O 的方向进入到两块水平

8、正对放置的平行极板 P 和 P间的区域内当极板间不加偏转电压时,电子束打在荧光屏的中心 O 点处,形成了一个亮点;加上偏转电压 U 后,亮点偏离到 O点( O点与 O 点的竖直间距为 d,水平间距可忽略不计) 此时,在 P 和 P间的区域内,再加上一个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调节磁场的强弱,当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 B 时,亮点重新回到 O 点已知极板水平方向的长度为L1,极板间距为 b,极板右端到荧光屏的距离为 L2(如图所示)(1)求打在荧光屏 O 点的电子速度的大小(2)推导出电子的比荷的表达式思路点拨 此题中电子在电场中做类平抛运动,在电磁场中做匀速直线运动,受到的电场力和洛伦兹力平衡

9、,仔细分析其物理过程,不难求出结果解析 (1)当电子受到的电场力与洛伦兹力平衡时,电子做匀速直线运动,亮点重新回到中心 O 点,设电子的速度为 v,则 evBeE ,得 v ,即 v .EB UBb(2)当极板间仅有偏转电场时,电子以速度 v 进入后,在竖直方向做匀加速运动,加速度 aeUmb电子在水平方向做匀速运动,在电场内的运动时间 t1L1v这样,电子在电场中,竖直向上偏转的距离 d1 at 12 21离开电场时竖直向上的分速度 vat 1eL1Umvb电子离开电场后做匀速直线运动,经 t2 时间到达荧光屏幕 t2L2vt2 时间内向上运动的距离 d2 vt2eUL1L2mv2b这样,电

10、子向上的总偏转距离dd 1d 2 L1eUmv2b (L2 L12)可解得 .em 2UdB2bL1(L1 2L2)答案 (1) (2)UBb 2UdB2bL1(L1 2L2)2.密立根用喷雾的方法获得了带电液滴,然后把这些带有不同电荷量和质量的液滴置于电场中,通过电场力和重力平衡的方法最终测得了带电液滴的电荷量,某次测量中,他得到了如下数据液滴编号 电荷量/C 液滴编号 电荷量/C1 6.411019 2 9.7010193 1.61019 4 4.821019 则可得出结论:_.解析: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与电子电荷量的比值关系: 4; 6;q1e 6.4110 191.610 19 q2e 9

11、.7010 191.610 19 1; 3;q3e 1.610 191.610 19 q4e 4.8210 191.610 19得出结论:电荷量是量子化的,电荷的电荷量都是元电荷 e 的整数倍答案:电荷量是量子化的,电荷的电荷量都是元电荷 e 的整数倍对 粒子散射实验的理解1装置:放射源、金箔、荧光屏等,如图所示2现象(1)绝大多数的 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2)少数 粒子发生较大的偏转(3)极少数 粒子偏转角度超过 90,有的几乎达到 180.3注意事项(1)整个实验过程在真空中进行(2)粒子是氦原子核,体积很小,金箔需要做得很薄, 粒子才能穿过4汤姆孙的原子模型不能解释 粒子大角

12、度散射的实验结果如果 粒子以速度 v 与电子发生弹性正碰 (假定电子原来是静止的 ),求碰撞后,粒子的速度变化了多少?并由此说明:为什么原子中的电子不能使 粒子发生明显的偏转?思路点拨 分析求解本题 , 需要运用弹性碰撞知识 粒子与电子发生弹性正碰时,遵循机械能守恒和动量守恒定律,通过列出两个守恒方程进行定量计算,从而作出判断解析 设 粒子初速度为 v,质量为 M,与电子碰后速度为 v1,电子质量为 m,与 粒子碰后速度为 v2由动量守恒定律 MvMv 1mv 2由能量守恒 Mv2 Mv mv 12 12 21 12 2由式得v1 vM mM m粒子速度变化量v1 v1v v2mM m把 M7

13、 300m 代入式得 v1 v0.000 3v 27 301可见 粒子的速度变化只有万分之三,说明原子中的电子不能使 粒子发生明显的偏转答案 见解析解决 粒子散射实验问题的技巧(1)熟记实验装置及原理(2)理解建立核式结构模型的要点核外电子不会使 粒子的速度发生明显改变汤姆孙的原子模型不能解释 粒子的大角度散射少数 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甚至反弹回来,表明这些 粒子在原子中的某个地方受到了质量、电荷量均比它本身大得多的物体的作用绝大多数 粒子在穿过厚厚的金原子层时运动方向没有明显变化,说明原子中绝大部分是空的,原子的质量、电荷量都集中在体积很小的核内 3.(多选)(2017孝感高中高二检测)如

14、图所示为卢瑟福和他的同事们做粒子散射实验的装置示意图,荧光屏和显微镜一起分别放在图中 A、B、C、D 四个位置时观察到的现象,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A放在 A 位置时,相同时间内观察到屏上的闪光次数最多B放在 B 位置时,相同时间内观察到屏上的闪光次数只比 A 位置稍少些C放在 C、D 位置时,屏上观察不到闪光D放在 D 位置时,屏上仍能观察到一些闪光,但次数极少解析:选 AD在卢瑟福 粒子散射实验中 , 粒子穿过金箔后,绝大多数 粒子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故 A 正确;少数 粒子发生较大偏转, 极少数 粒子偏转角度超过 90,极个别 粒子被反射回来,故 B、C 错误,D 正确对卢瑟福核式结构

15、模型的理解1内容:在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核内,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旋转2对 粒子散射实验现象的解释(1)当 粒子穿过原子时,如果离核较远,受到原子核的斥力很小, 粒子就像穿过“一片空地”一样,无遮无挡,运动方向改变很小因为原子核很小,所以绝大多数 粒子不发生偏转(2)只有当 粒子十分接近原子核穿过时,才受到很大的库仑力作用,发生大角度偏转,而这种机会很少,所以有少数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3)如果 粒子正对着原子核射来,偏转角几乎达到 180,这种机会极少,如图所示,所以极少数粒子的偏转角度甚至大于 90.3数量级:原子的半径数量级为 10

16、10 m,原子核半径的数量级为 1015 m,原子核的半径只相当于原子半径的 105 ,体积只相当于原子体积的 1015 .(多选)(2017梅州高二检测)关于原子核式结构理论说法正确的是( )A是通过发现电子现象得出来的B原子的中心有个核,叫做原子核C原子的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中D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旋转解析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是在 粒子的散射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提出的,A 错误原子中绝大部分是空的,带正电的部分集中在原子中心一个很小的范围,称为原子核,B 正确, C 错误原子核集中了原子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旋转,D 正确

17、答案 BD应用核式结构模型分析求解问题时,要注意从力的角度及功能关系角度入手1 粒子的受力特点粒子与原子核间的作用力是库仑斥力:F .kQqr2(1)式中 Q 为原子核的电荷量,q 为 粒子所带电荷量,r 为 粒子与原子核间的距离(2)粒子离原子核越近,库仑力越大,运动加速度越大, 反之,则越小(3)粒子的受力方向沿原子核与 粒子的连线,由原子核指向 粒子2库仑力对 粒子的做功情况(1)当 粒子靠近原子核时,库仑斥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加(2)当 粒子远离原子核时,库仑斥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小3 粒子的能量转化仅有库仑力做功时,能量只在电势能和动能之间发生相互转化,而总能量保持不变4.1911 年卢瑟福依据 粒子散射实验中 粒子发生了_( 选填“大”或“小”)角度散射现象,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若用动能为 1 MeV 的 粒子轰击金箔,其速度约为_m/s.( 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均为 1.671027 kg,1 MeV 106 eV)解析:设 粒子的速度为 v, Ek mv2,v 12 2Ekm 211061.610 1941.6710 27m/s6.9106 m/s.答案:大 6.910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物理 > 人教版 > 选修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