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一讲义:专题二 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59208 上传时间:2019-04-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一讲义:专题二 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一讲义:专题二 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一讲义:专题二 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一讲义:专题二 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一讲义:专题二 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一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学习目标: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特征以及时代的发展把商鞅推上了历史的大舞台。2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的精神。3结合史实认识取信于民的重要意义。体会商鞅变法顺应了时代要求,在秦国推行强国之术,开展了以发展农耕和厉行“法治”为中心的变法活动。一、大变革时代1经济上(1)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发展,原先役使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作的生产方式逐渐瓦解。(2)新开垦的土地不受国家的管理和控制,土地私有权逐步得到认可。2政治上(1)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他们不断要求

2、政治权利 ,主张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要求进行社会变革,以维护自己的利益。(2)魏、楚的变法:变法首先在魏国付诸实施,楚国起用魏国旧臣吴起进行变法。3思想文化上(1)“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2)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的高潮,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二、取信于民,立志变法1立志变法(1)商鞅:本名公孙鞅,后因在秦国变法有功,被封在商邑,故称商鞅。(2)建功立业的首选目标:魏国。(3)商鞅离魏奔秦:秦孝公下“求贤令” ,商鞅在“求贤令 ”的感召下来到了秦国。(4)商鞅到秦国后:商鞅以变法强国之术游说秦孝公,商鞅的主张得到秦孝公的赏识。2取信于民“南

3、门徙木”在秦国引起轰动。3商鞅变法公元前 356 年,商鞅被任命为左庶长,正式实行变法。三、强国之术1变法的目的实现富国强兵。2中心措施发展农业和厉行“法治” 。3变法内容(1)第一次(公元前 356 年):实行什伍、连坐制,加强对居民的管理。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2)第二次(公元前 350 年):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土地私有制度。推广县制,废除分封制,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统一度量衡,规定全国都要严格执行,不得违犯。“塞私门之请” ,移风易俗,推行“分异”令。主题一 商鞅变法的背景(1)战国嵌错赏功宴乐壶上的图案的主题是什么?“赏功” 是指什么?(2)该图片反映出

4、战国时期怎样的时代特征?在这样的历史形势下,秦国是如何应对的?提示:(1)水陆攻战。奖赏军功( 战功)。(2)兼并战争不断。秦国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主题二 商鞅变法的措施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官奴婢)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1)材料主要体现了哪些改革措施?(2)当时历史发展趋势是什么?上述措施有何作用?提示:(1)实行什伍连坐法;奖励军功;重农抑商。(2)趋势: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从分裂走向统一。作用: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

5、展趋势,推动了社会进步。 一、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领域 内容 作用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废除了奴隶制经济基础,确立封建经济基础重农抑商、奖励耕织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统一度量衡便利了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加强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普遍推行县制 加强了中央集权政治制订了秦律 强化了人民的法律意识,保证了变法的执行废除“世卿世禄制” 打击贵族特权,削弱了旧贵族的势力军事 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壮大了地主阶级力量,扩大了统治基础思想 “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

6、了思想控制,有利于实现思想上的统一;但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我国文化典籍是一场浩劫社会风俗推行小家庭政策有利于革新社会风貌,增加户口数量与政府收入对点练1商鞅变法规定:私自移动田界,将被处以“赎耐”之刑(强制剔去须鬓,以羞辱之) 。此规定的目的是( )A奖励耕织 B重农抑商C维护井田制 D保护私有财产解析:选 D 据题干信息可知,商鞅变法严禁私自移动田界,这就以法律形式确定土地所有权,体现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故本题选 D。二、商鞅变法的特点1全面性: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思想文化、社会习俗以及日常行为准则,对奴隶制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2进步性:以废除奴隶制贵族特权,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建立地

7、主阶级专政为目的,是一次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地主阶级改革。3彻底性:以法律形式推行各项改革措施,采取严厉手段加强思想控制,严惩反对势力,改变了“刑不上大夫”的固有传统。4创新性:创建了一系列适合社会发展的新制度,推动了政治进步和经济发展,为秦国富国强兵和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5持久性:商鞅不仅两次大规模推行变法,而且其主要措施一直为秦国继承和发展,是战国时期任何改革变法都不能比拟的。对点练2商鞅“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和黄宗羲“工商皆本”的经济思想,其共同点是( )A都反映了自然经济的性质B都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C都从实际出发,有利于当时经济的发展D都有利于加强封建统治解析:选 C 商鞅所处的历史环

8、境正值封建农业生产方兴未艾,农业是封建国家的经济命脉,因此需要促进农业的发展,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所以商鞅主张“重农抑商” 。而黄宗羲生活的历史时期正值明末清初,他反对“重农抑商” 、提出“工商皆本”的原因是工商业获得一定发展,在此基础上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他的主张顺应了当时历史的发展。考查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经济思想的比较例题 (福建高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 ),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摘自商君书材料二 在梭伦改革后的

9、80 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 “在梭伦改革后的 80 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解析 第(1)问,

10、注意从材料中提炼有效信息,从两者对经济活动的不同政策中总结答案。第(2)问,第一小问实际是回答商业活动的发展对当时经济和国家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注意从材料信息中总结要点;第二小问要结合此后雅典政治发展方向总结答案。答案 (1)商鞅;重农抑商;梭伦:农商并重。(2)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难以实现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中将处于不利地位。逐步消除贵族特权,为雅典民主政治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基础。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其根本性的变化是( )A社会经济的变化 B统治方式的变化C社会性质的变化 D思想文化的变化解析:选 C 本题考查理解能力。 A、B、D

11、三项是社会性质变化的具体表现。C 项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变化。2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 ,又称春秋左氏传 ,或者称左氏春秋 ,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此书中有这样的记载:“襄公 4 年(前 569 年),土可贾( 买) 焉。 ”这一记载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在当时土地可以买卖 B在当时土地禁止买卖C在当时土地私有出现 D在当时农业水平提高解析:选 C 从题干材料可知在公元前 569 年,土地可以买卖。这一时期正是春秋时期,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土地私有的出现。其他三项与题意不符。3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 ( )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B农民和地主的矛盾C

12、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D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解析:选 D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他们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全方位地进行变革,以便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为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服务。故选 D。4先秦诸子中有人认为:“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过分) ,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为此,他得出的结论是( )A “天行有常” , “制天命而用之 ”B “弱者,道之用”C “法古无过,循礼无邪”D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解析:选 D 材料的大意是:伏羲、神农实施教化而不施行诛杀,黄帝、尧、舜虽然实行诛杀但却不过分,等

13、到了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时代,他们各自顺应时势而建立法度,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制定礼制。据此商鞅主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本题正确选项为 D。5商鞅变法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这表明商鞅实行( )A农商皆本政策 B奖励耕战政策C重农抑商政策 D中央集权政策解析:选 C 材料中提到“本业 ”“末利” ,在封建社会, “本业”指农业, “末”指的是商业,材料中对于努力耕织、生产粟帛多的人要进行奖励,对从事工商业或因懒惰而陷于贫穷的人进行惩罚,就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内容。6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 )A奖励

14、军功 B奖励耕种C焚烧诗书 D什伍连坐制度解析:选 D 因为秦实行“什伍连坐 ”,所以人际关系比较淡薄,怕被连累;因为实行“告奸制度” ,也使人们之间的关系“好生分” 。7商鞅变法中推行如图所示标准器具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B加强中央集权C巩固统一局面 D为灭六国做好准备解析:选 B 此器具是商鞅变法中统一度量衡的产物,从变法的措施可知,其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8史书记载, “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 。后来“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这种变化( )A有利于秦国推行残酷的连坐法B加快了小农经济在秦国

15、确立的进程C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D大大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解析:选 B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措施和内容。据材料分析,商鞅变法改革原有家庭制度,废除大家庭制,实行分户别居,子辈成年特别是已婚的另立门户,把家庭单位分到最细小的程度,挖掘劳动生产能力,加快小农经济的确立和发展,故选 B。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狄遇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司马迁史记材料二 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 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

16、废井田,开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通典 食货(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秦国面临的政治环境,商鞅提出怎样的改革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这一措施对旧制度的冲击突出表现在哪一方面?(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 ”,结果如何?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说明商鞅变法哪些措施“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 。解析:第(1)问, “政治环境”从时代背景、自身实力和所处地理位置来分析; “改革措施”结合商鞅变法的政治和军事改革举措回答即可;“突出表现”从对旧势力和新兴力量的影响上分析。第(2)问, “原因”从发展行业和目的上分析; “结果”依据所学从

17、政治、经济、军事的角度分析;“措施”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概括。答案:(1)政治环境: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秦国偏远落后,不被中原各国看重( 政治、外交地位卑微)。措施:军功爵制(军功授爵制度 )。表现: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军功地主势力上升;宗室地主势力日益衰落,新兴的军功地主成为秦国统治阶级的主要支柱。(2)原因: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秦国经济实力,以适应争霸战争的需要。结果:经过几年的努力,增强了秦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秦国的政治威望,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使秦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了优势。措施:政治上废除分封制,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经济上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10有学者认为商鞅的强国之术堪称中

18、国历史乃至世界史上最残酷和严厉的一种,是一次激进的国家主义试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 商君列传材料二 战国的风气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制度原因造成的全社会的“免而耻” 。虽然容易在短期内奏效,但国家政令的贯彻执行如果仅能仰仗于予富予贫、予贵予贱以及施用严刑峻法的权力,人民的守法就只能是出于恐惧和贪欲。程念祺商鞅的为人为政和战国风气(1)根据材料一归纳商鞅变法在法制方面的主要内容。这种法制措施在秦国实行的效果如何?(2)据材料二说明商鞅的“强国之术”对秦国民风产生的影响。解析:第(1)问,从“连坐” “同赏” “同罚”等关键词中总结其内容,从 “山无盗贼”“勇于公战” “乡邑大治”等方面总结其效果。第(2)问,从 “免而耻” “严刑峻法” “恐惧和贪欲”等方面总结其影响。答案:(1)内容:严刑峻法;邻里连坐。效果:建立了良好的社会秩序;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在与六国战争中处于优势地位。(2)影响:功利之风盛行;形成重利轻义的风气;道德观念淡薄;好战嗜杀的血腥世风形成,容易导致暴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人民版 >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