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二模)语文调研测试卷(含答案)
《重庆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二模)语文调研测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二模)语文调研测试卷(含答案)(10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10 页2019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调研测试卷 语 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作品的结构形式和内容形式,一般说来,均与社会有关。但社会 对作品结构形式的影响关系,至今仍不太明了。我们不很清楚为什么唐代没有像宋代
2、那样的词,社会究竟能不能 对作品的结构形式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社会态度能否成为作品构成的要素。由于作品的结构形式基本上只跟作者或作者族群的思考方式有关,除非实际的社会组织与生活有特殊明确的证据,否则,以上 这些问题恐怕都是 难以回答的。但就作品的内容形式来说,文学和社会的关系就明晰得多了。作品中的事件,往往取材于社会及生活,它所表现的思想,亦需与社会相呼应。因此,有些研究者便很兴奋地主张文学的本质即在于表现社会,甚至于可以作为反映时代的社会史文献。以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为例,他自认为是在撰写一部 19 世纪的法国风俗史,但他也深知,凡是艺术家都应该研究社会现象形成的原因、寻找人物与事件的意义、思考
3、自然的法则,并 观察社会与永恒法则间的关系,而不可以只是摹写或记录现实。这种讲法, 刚好说明了文学作品固然可以选择社会事件为题材,但社会事件并不能决定作品的价值与主题。倘能发掘人生的意义、探 寻永恒的法则,则脱离社会与生活,直以冥想幻思为之,亦无不可。为什么这样说呢?以作品模仿现实世界,是作家古老的梦。但是,文字本身只是个符号,符号诚然可以代表事物,但它 总不等于事物。 换句话说 ,文字 这个象征系统与社会实践结构系统之间,只是一种象征的指涉关系,它永远不能等于社会现实。其次,象征系 统是由作者主观地安排组织而创造出来的。它表面上仿佛复现了一个客观世界,但实际上这一组有组织的象征经验却来自作者
4、特殊的臆造。所以,莫泊桑才会说 :“有才能的现实主义者,倒应该叫做臆想制造者才是。作家除了用他所掌握和能运用的全部艺术技巧,来忠实再现这个臆想之外,就没有其他的使命了。 ”这种臆造,正显示了作者面对社会事件时,必有他独到的意义追求。在文学作品中,一切事件与人物,均为表达此意义而存在,是否取材于社会及生活,根本无关宏旨。但话虽如此,我们却不能说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和意义追求与社会无关。因为作品的思想,通常总是跟社会相呼应的。所 谓呼应,是指以下三个方面:与社会流行价值观的关系、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和对社会的批评。文学作品有时会响应、鼓动、 顺从社会流行的价值观,但有时也会对时代风气提出反面的意见,或对抗
5、或超越,一如它也必然会对社会现状有所认同或批判。一部文学作品,在此必有其选择,只不 过这种抉择,我 们不宜遽视为作品优劣的衡量依据,因为反抗或批判有时虽是一桩好事,有时也会变成毒杀苏格拉底与耶稣的愚蠢暴行。顺从时代思潮,未必是开明;逆抗流俗,也未必即是前进,一切都须审慎考量。至于文学作品中独立的思想建构与价值呈现,有时候当然会与社会组织有关,像黑奴吁天录这类作品, 显然就不是没有黑奴制度的地区所能产生的。然而,作品的思想是否即受社会“ 基础”或“背景” 的制约呢?那第 2 页 共 10 页倒也不见得。反而是愈跟社会组织关系密切的作品,愈限制了它意义的可能和流传的时空。一般作品的思想,虽往往呼应
6、了社会的组织关系,但其思想本身也自能发光, 红楼梦就是个绝佳的例子。 (摘编自龚鹏程文学散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作品的结构形式受作者或作者族群的思考方式影响,但与社会的关系并不明确。B就作品内容而言,作品的取材以及所表现的思想总是与社会存在着紧密的联系。C模仿现实是作家的梦想,但文字的象征性与作者的主观性决定了此梦想无法实现。D文学作品鼓动、顺从时代思潮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对时代风气进行批判更有价值。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章以作品与社会的关系为话题,着重从作品内容形式中的取材和思想意义两个角度进行论述。B文章援引巴尔扎
7、克的例子,旨在证明文学本质在于表现社会、甚至可以作为社会史文献的主张。C文章第二、三段提出了文学的取材可以脱离社会与生活的观点,并且从两个方面分析了原因。D文章认为作品的思想和意义追求与社会总是相呼应的,并且详细地阐释了这种呼应的具体内涵。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宋代的社会组织和生活对词这种诗歌形式在宋代的发展和繁荣有影响,但这种影响未必是决定性的。B在文学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莫泊桑比巴尔扎克激进,后者遵守取材于现实的原则,而前者不受此限制。C虽然作品的取材与社会及生活无必然关系,但只有作品的思想和意义与社会呼应,作品才是优秀的。D作品跟社会组织关系愈密切,其意义的
8、可能愈受限制,可见红楼梦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并不密切。(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材料一今天要上书法课,首先就要改变书法教师的观念。八九岁的小孩,集中注意力的 时间不会超过 20 分钟 。老师有没有本事通过你的言传身教,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把这个孩子吸引在课堂上, 让他 40 分钟不厌 倦?这样的话,你哪怕自己写得不好,我也 赞成。因为你至少会教,有能力培养一个孩子在 40 分钟内兴趣盎然地写字,热爱书法,那么他不会是 书法的“叛徒”。虽然学生的字写得不好甚至错误百出,但是他对于书法专注和热爱的程度是难能可贵的,他会持续地努力。这才是教育的目的
9、。(摘编自陈振濂:应试式书法教育培育出了一代“书法叛徒” , 中国美术报2016 年 4 月 18 日)材料二学校书法教师配备情况选 项 学校数量 比例A有专职书法老师 250 18.77%B由 语 文老师兼任 362 27.18%C由美术老师兼任 341 25.6%第 3 页 共 10 页D没有 书法老 师 379 28.45%教师自评胜任书法课教学能力的统计结果与教师专业的交叉分析X/Y A只可以胜任硬笔书法课教学B只可以 胜任毛笔书法课教学C可以 胜任硬笔和毛笔书法课教学D无法胜任书法课教学A美术师范类专业 21.03% 8.62% 57.24% 13.1%B中文 师范类专业 38.11
10、% 2.82% 13.87% 45.21%C美术 非师范类专业20% 22.5% 27.5% 30%D其他类专业 30.77% 5.56% 17.52% 46.15%(摘编自冯善亮、周凤甫师资的不足制约开展书法教育 , 师道2015 年第六期)材料三汉字书写在 20 世纪急速滑向低谷,最直接的原因是两波“ 换笔潮”,悄悄改变了我们的书写传统。第一波是传统的毛笔换为自来水笔、 圆珠笔、铅笔之类的“硬笔”。 这波换笔,虽然笔已变种,但汉字还要一笔一笔写出来, “书写” 传统犹在。第二波换笔发生在上世纪 90 年代,以往日常笔写之事被计算机取代,连“书写”动作也换掉了。汉字书写的灵巧动作简化为两种简
11、单垂直的操作:键盘上的“敲” ,鼠 标上的“点” 。但新技术的冲击绝非导致当下汉字境遇的唯一原因。 “将汉字手写艺术的尴尬,完全归因于新技术的罪过乃是推脱我们自身传承文化的使命与责任。 ”李伯谦说, “造成手写水平下降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我们对汉字缺少一份应有的珍视,对民族 传统文化缺少一份 应有的敬重。我 们或许 早已忘记了汉字中还蕴藏着丰富的中华文化与艺术,早已忽视了手 书汉字也是传承汉字文化极具生命力的方式。 ”(摘编自刘洋重拾汉字之美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1 年 07 月 30 日)材料四以人美版的书法练习指导(实验)(三年级上册)为例,笔者发现了较多的错误:书法术语定义错误(如 P
12、49“竖弯的末尾向左上出钩即弯钩” 的表述明显有误);单元模块不明(如第一单元 笔画的写法(一) 的第 1 课 毛笔字学习 准备应单独成单元, “书法园地”中有关碑帖介绍的内容应归为“ 读碑赏 帖” );示范视频与文字讲 解、配图不统一(如,长横的写法,教材所提供的示范视频与文字说明、配图不符,会 给入门级书 法教师带来一定的困扰)。 对于教材中存在的错误,教材出版部门应 及时发现,及 时修订。 值得一提的是, “我来临帖” 环节设置不错(字帖原字描红双钩填墨临写),但由于范字印在了课本上,不方便书写训练。如以 辅助教材出现,印在适合练习的 纸上,效果更好。(摘编自林朝枝如何走出中小学书法教育
13、的困境 )4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有近三分之一的学校没有书法教师,开设书法课的学校也大都缺乏专职的书法教师配备,书法课教学由语文及美术等学科教师兼任。B硬笔和毛笔书法教学都可胜任的教师中,美术师范类专业的比美术非师范类专业的人数多一倍多,但只能胜任毛笔书法教学的,后者却比前者多一倍多。C中文师范类专业毕业的教师,近一半不能胜任书法课教学,能胜任的也主要是硬笔书法教学,而毛笔书法教学只有少数教师能胜任。D除美术非师范类专业教师外,其他各类专业教师中能胜任硬笔书法课教学的都远多于能胜任毛笔书法课教学的,这应该与使用硬笔机会更多有关。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
14、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第 4 页 共 10 页A书法课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引导学生把字练好抑或纠正书写错误,而在于激发学生对书法的专注和热爱,使其能在书法上持续地努力。B汉字书写急速滑向低谷,汉字手写艺术遭遇尴尬,原因不仅在于新技术的冲击,更在于我们借机推脱了自身传承文化的使命与责任。C计算机取代日常笔写之事,使书写传统发生极大改变,这一改变也势必导致蕴藏在汉字中的丰富的中华文化与艺术也得不到很好的传承。D人美版书法教材存在书法术语定义错误,单元模块编排不当,视频与文字讲解、配图不统一等问题,只有“我来临帖”环节设置效果好。6 走出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困境需要如何着手?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15、 (6 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航船中的文明 朱自清绍兴到西兴本有汽油船。我因急于来杭,所以不顾亲戚们的坚留和劝说(他们说航船里是很苦的),毅然决然的于下午六时左右上了船。有了“ 物质文明”的汽油船,却又有“ 精神文明”的航船,使我们徘徊其间,左右顾而乐之,真是二十世纪中国人的幸福了!航船中的乘客大都是小商人,满船没有一个士大夫。我区区或者可充个数儿, 因为我曾读过几年书,又忝为大夫之后但也是例外之例外!真的,那班士大夫到哪里去了呢?这不消说得,都到了轮船里去了!士大夫虽也擎着大旗拥护精神文明,但千虑不免一失,竟 为那物质文明的孙
16、儿,满身洋油气的小玩意儿骗得定定的,忍心害理的撇了那老相好。于是航船虽然照常行驶,而光彩已减少 许多!这确是一件可以慨叹的事;而“ 国粹将亡”的呼声,似也不是徒然的了。呜呼,是谁之咎欤?既然来到这“ 精神文明” 的航船里,正可将船里的精神文明考察一番,才不虚此一行。但从哪里下手呢?这可有些为难,踌躇之间,恰好来了一个女人。 我说“来了”,仿佛 亲眼看见,而孰知不然;我知道她“ 来了 ”,是在听见她尖锐的语音的时候。至于她的面貌,我至今 还没有看见呢。 这第一要怪我的近 视眼,第二要怪那 袭人的暮色,第三要怪哼要怪那“男女分坐”的精神文明了。女人坐在前面,男人坐在后面;那女人离我至少有两丈 远,
17、所以便不可见其脸了。且慢, 这样左怪右怪, “其词若有憾焉”,你们 或者猜想那女人怎样美呢。而孰知又大大的不然!我也曾“ 约略的”看来,都是乡下的黄面婆而已。至于尖锐的语音,那是少年的妇女所常有的,倒也不足为奇。然而这一次,那来了的女人的尖锐的语音竟致劳动区区的执笔者,却又另有缘故。在那语音里,表示出对于航船里精神文明的抗议;她说, “男人女人都是人!”她要坐到后面来, (因前面太挤,实无他故,合并声明, )而航船里的“规矩” 是不许的。船家拦住她,她仗着她不是姑娘了,便老了脸皮,大着胆子,慢慢的 说了那句话。她随即坐在原处,而“批评家”的议论繁然了。一个船家在船沿上走着,随便的说, “男人女
18、人都是人,是的,不 错。做秤 钩的也是铁,做秤 锤的也是铁,做铁锚的也是铁,都是铁呀! ”这一段批评大约十分巧妙,说出诸位“批评家”所要说的,于是众喙都息,这便成了定论。至于那女人,事实上早已坐下了;“孤掌难鸣”,或者她 饱饫了诸位“批评家”的宏论,也不要 鸣 了罢。“祸不单行”,凑巧又来了一个女人。她是带着男人来的。呀, 带着男人!正是;所以才“祸不单行”呀!说得 满口好绍兴的杭州话,在黑暗里隐隐露着一张白脸;带着五六分城市气。船家照他们的“ 规矩” ,要将这一对儿生剌剌的分开;男人不好意思做声,女的却抢着说,“我们是 一堆生 的!”太亲热的字眼,竟在“ 规规矩矩的” 航船里说了!于是船家命
19、令的嚷道:“我们有我们 的规矩,不管你一堆生不一堆生的! ”大家都微笑了。第 5 页 共 10 页有的沉吟的说:“ 一堆生的? ”有的惊奇的说:“一堆生的!”有的嘲讽的说:“ 哼,一堆生的!”在这四面楚歌里,凭你怎样伶牙俐齿,也只得服从了!“妇者,服也” ,这原是她的本行呀。只看她毫不置辩,毫不懊恼,还是若无其事的和人攀谈 ,便知她确乎是 “服也”了。 这不能不感谢船家和乘客诸公“ 卫道” 之功;而 论功行赏,船家尤当首屈一指。呜呼,可以风矣! (有删改)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章第一段中写“我” “毅然决然的于下午六时左右上了船” ,凸显了“我
20、”来杭心情的急迫,也暗示了航船为“士大夫”所不屑的现实。B文章写当时有“物质文明”的汽油船,也有“精神文明”的航船,暗示西方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逐渐交融的背景,有利于表现主题。C船家对女人“男人女人都是人”的说法,有一段“十分巧妙”的批评,这段描写讽刺了船家的自作聪明,增添了文章语言的生动性。D本文不像荷塘月色那么优美,也不像背影那么沉重,在叙议结合中显出活泼、幽默,以“漫画”式的描写达到了尖锐的讽刺效果。8 面对两个女人提出“男女混坐”的要求,航船里的人们有哪些表现?体现了他们怎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 (6 分)9 文章以“航船中的文明”为题,意味深长,请从题目内涵和作者态度两个方面加以探究。
![重庆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二模)语文调研测试卷(含答案)_第1页](https://www.77wenku.com/fileroot1/2019-4/20/f229f8af-8f10-4902-a92c-ddb3934b90df/f229f8af-8f10-4902-a92c-ddb3934b90df1.gif)
![重庆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二模)语文调研测试卷(含答案)_第2页](https://www.77wenku.com/fileroot1/2019-4/20/f229f8af-8f10-4902-a92c-ddb3934b90df/f229f8af-8f10-4902-a92c-ddb3934b90df2.gif)
![重庆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二模)语文调研测试卷(含答案)_第3页](https://www.77wenku.com/fileroot1/2019-4/20/f229f8af-8f10-4902-a92c-ddb3934b90df/f229f8af-8f10-4902-a92c-ddb3934b90df3.gif)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重庆市 2019 届高三 第二次 模拟 语文 调研 测试 答案
![提示](https://www.77wenku.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58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