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思源实验学校八年级下期中物理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55480 上传时间:2019-04-06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34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思源实验学校八年级下期中物理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2018-2019学年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思源实验学校八年级下期中物理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2018-2019学年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思源实验学校八年级下期中物理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2018-2019学年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思源实验学校八年级下期中物理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2018-2019学年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思源实验学校八年级下期中物理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8-2019 学年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思源实验学校八年级(下)期中物理模拟试卷一选择题(共 18 小题,满分 36 分,每小题 2 分)1下述事例中,运用相同科学方法的是用水压类比电压 探究力的合成引入合力的概念探究串联电路特点引入“总电阻”的概念 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A和 B 和 C 和 D和2对诗句“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前一句是以竹排为参照物来表示青山在运动B前一句是以青山为参照物来表示竹排在运动C后一句是以青山为参照物来表示两岸在运动D后一句是以两岸为参照物来表示青山在运动3以下说法中,与实际生活相符的是( )A普通课桌的高度约为 100

2、dmB八下物理课本的质量约为 2kgC一位普通中学生的体积约为 0.5m3D教室里的空气质量约为 250kg4甲、乙两小车运动 st 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A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甲车的速度为 10m/s,乙车的速度为 2m/sC经过 6s,甲、乙两车相距 2mD经过 5s,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均为 10m5关于超声波和次声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超声波由于频率太高听起来很刺耳B次声波由于响度太小人耳听不见。C超声波由于频率太高人耳听不见D次声波由于频率很低可以制作声呐6在标准大气压下,萘的熔点是 80,则此温度下的萘( )A一定是固态 B一定是液态C一定是固液共存 D以上三

3、种情况都有可能7无论是严冬还是酷暑,在使用冷暖空调的房间窗户玻璃表面,有时会出现小水珠。下列关于这一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无论冬夏,小水珠总是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B无论冬夏,小水珠总是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C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D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8在我国云南生长着一种神奇的“跳舞草”每当音乐声响起,它的叶子就会随着音乐旋律的高低快慢上下跳动,音乐的节奏越快,它跳动就越快;音乐的节奏一慢,它也随之慢下来;音乐停止时,它也就停止了跳舞;如图所示,人对着它唱歌时,它也会“跳舞“根据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将

4、“跳舞草”置于月球上, “跳舞草”也会翩翩起舞B“跳舞草”能够跳舞是因为声音传播时引起空气的振动,振动的空气又会引起跳舞草叶子的振动C音乐节奏快时,声波频率大,叶子就振动得快D音乐停止时,没有了振动,它也就停止了跳舞9下列光现象中,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A 光的色散B 钢笔移位C 小孔成像D 水中倒影10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 )A“响鼓也要重锤敲”,说的是要想响度大,应该用重锤敲,使振幅变大B“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C“闻其声,知其人”,说的是根据音色来判断说话者D“隔墙有耳”,从另一个侧面证明固体能传声11下列现象,与小孔成像原理相同的是( )A 拱桥“ 倒影” B 放

5、大镜把字放大C 汽车“后视镜” D 日食的形成12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的是( )A 平面镜中的像 B 水中的笔向上翘起C 地上的树影 D 眼睛被放大13晚上,小明在教室里通过窗玻璃看到自己的像,而且室内灯光越亮就越清晰,下列对该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B室外越亮像越清晰C所成的像是实像 D人远离窗玻璃像变小14关于声现象中,以下知识结构错误的是( )A声波按频率分:超声波、次声波 可闻声波B减弱噪声的途径:在传播中减弱、在声源处减弱、在人耳处减弱C声音的特征:响度、频率、音色D声音的利用:传递能量、传递信息15某同学取出一支示数为 39.6的体温计,

6、没有将水银甩回玻璃泡而直接测量自己的体温。若他的实际体温是 36.6,则测出来的体温是( )A36.6 B39.6 C38.6 D76.216如图所示,下列物态变化需要吸热的是( )A 冰雪消融 B 露珠的形成C 霜打枝头 D 冰的形成17如图是给某种物质加热时,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情况,由图可知( )A一定是表示某种固态晶体升温并熔化情况B一定是表示某种液体升温并沸腾情况C可能是表示某种固态非晶体升温并熔化情况D可能是表示某种液体升温并沸腾情况18比较速度 1m/s 和 1Km/h 大小( )A1m/s 1Km/h B1m/s1Km/h C1m/s1Km/h D无法比较二填空题(共 5 小题

7、,满分 22 分)19图甲中被测物体的长度是 cm,图乙中体温计的示数是 ,体温计的工作原理是 。20人们平时所说的声音的“高”“低”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含义。如“请不要高声喧哗”中的“高”指的是声音的 ,“高音歌唱家”中的“高”指的是声音的 。21小敏骑自行车,感觉路旁的小树向身后跑去,是以 为参照物;若他 10min 骑行了3km,那么他骑行的速度是 km/h。22北方冬天的清晨,我们经常看到玻璃窗上有美丽的“冰花”,这是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 ,此过程要 热(选填“吸”或“放”)。23如图所示,一束光线从空气斜射到某液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入射光线与液面成 30夹角,则反射光线与入射

8、光线的夹角大小为 ;若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夹角为 80,则折射角的大小为 。三作图题(共 4 小题,满分 28 分)24根据图中给出的反射光线 OB,画出对应的入射光线 AO,并标出入射角及其大小。25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试管内装有适量的某种固体,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组装器材的顺序应按 (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2)开始加热后某一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其示数为 。(3)该固体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由此可知该固体是 (填“晶体”或“非晶体”),它在熔化过程中 (填“吸热”“放热”),温度 (填“变大”“变小”或“不

9、变”)。(4)第 4min 时它处于 态。(5)试管中的冰完全熔化后,若持续加热,在标准大气压下将得到图象中的 DE 段,这段时间内试管中的水 (填“能”或“不能”)沸腾,是因为 。26晚上小吴在家中正欣赏着音像里传出来的交响乐,忽然停电了。他将蜡烛点亮后放在音箱前面。过了一会儿通电了,交响乐又响起来了。小吴从挂在墙上的镜子里发现音箱前面的烛焰在摇曳,仔细观察还发现当音箱音量突然变大时,烛焰摇曳得更明显。(1)烛焰没有受到风的影响,进一步探究,发现蜡烛越靠近音箱,烛焰摇曳得越明显,由此可确定烛焰的摇曳是受 的影响所致。(2)他在镜中看见的蜡烛是通过 后形成的 (选填“实”或“虚”像)。(3)当

10、蜡烛越靠近音箱,蜡烛在镜中的像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4)上述现象中,相关的声的知识还有(写出一例): 。27实验室常用的水银、酒精温度计是利用 性质制成的;现有一支标度不准的温度计,内径和刻度都是均匀的,这支温度计在冰水混合物中的示数是ll;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示数是 99,把它放在某房间内,如果示数是 11,则房间内的实际气温是 。四解答题(共 2 小题,满分 14 分)28甲、乙两辆车沿同一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其路程 s 随时间 t 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当 t3s时,甲、乙两车的速度之差等于 m/s。29渝贵高铁开通运营后,进一步为我区广大市民的出行带来了方便。其

11、中,G8656 次列车10:58 从赶水东站出发,11:12 到达綦江东站,在綦江东站停留 2min 后继续开往重庆西站。赶水东站至綦江东站约 38km,綦江东站至重庆西站约 74km,G8656 次列车从赶水东站到重庆西站的平均速度是 160km/h。第(1)小题计算结果可保留一位小数求:(1)该列车从赶水东站到綦江东站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小时,多少米/ 秒?(2)该列车什么时刻到达重庆西站?五计算题(共 2 小题)30小明同学在今年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 50m 跑项目中,取得 7s 的成绩。求:(1)小明的平均速度。(2)如果终点计时员听到发令枪声才计时,则小明的成绩比他的实际成绩快多少

12、秒?(已知声速为 340m/s,结果保留两位小数)31一列长 200 米的火车以 72 千米/时的速度通过一个长 800 米的隧道需要多少时间?2018-2019 学年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思源实验学校八年级(下)期中物理模拟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 18 小题,满分 36 分,每小题 2 分)1下述事例中,运用相同科学方法的是用水压类比电压 探究力的合成引入合力的概念探究串联电路特点引入“总电阻”的概念 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A和 B 和 C 和 D和【分析】对每个事例进行分析,明确各自采用的研究方法,确定方法相同的探究过程。【解答】解:水压和电压都客观存在,但水压产生的作用可

13、以直接观察,用水压类比电压,便于理解电压的作用,采用的是“类比法”;研究力的合成时,一个力产生的效果与其他几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从而引入了合力,采用的是等效替代法;在串并联电路中几个电阻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与一个电阻产生的效果相同,从而引入了“总电阻”的概念,采用的是等效替代法;质量与密度和体积都有关系,研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时,需要保持物质的密度一定(即用同种物质做实验),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所以研究方法相同的是,运用的都是等效替代法。故选:C。【点评】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熟悉基本的物理研究方法,在实际问题中能够识别和应用。2对诗句“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前一句

14、是以竹排为参照物来表示青山在运动B前一句是以青山为参照物来表示竹排在运动C后一句是以青山为参照物来表示两岸在运动D后一句是以两岸为参照物来表示青山在运动【分析】在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要先选取一个标准作为参照物,参照物不同,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也会发生变化。【解答】解:AB、“小小竹排江中游”,竹排相对于青山的位置不断变化,则“竹排江中游”是以青山为参照物,故 A 错误, B 正确;CD、“巍巍青山两岸走”,两岸的青山相对于竹排的位置不断变化,则“青山两岸走”是以竹排为参照物,故 CD 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以古诗句为背景,通过参照物的选取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难度不大。3以下说法

15、中,与实际生活相符的是( )A普通课桌的高度约为 100dmB八下物理课本的质量约为 2kgC一位普通中学生的体积约为 0.5m3D教室里的空气质量约为 250kg【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解答】解:A、中学生的身高在 160cm 左右,课桌的高度大约是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 80cm8dm 左右。故 A 不符合实际;B、八下物理课本的质量约为 200g0.2kg,故 B 不符合实际;C、水的密度是 1.0103kg/m3,人体密度与水的密度差不多,在 1.0103kg/m3 左右。中学生的质量在 5

16、0kg 左右,体积在 V 0.05m 3 左右。故 C 不符合实际;D、空气的密度在 1.3kg/m3 左右。教室的长、宽、高分别在 8m、7m、3.5m 左右,教室中空气的质量在 mV1.3kg/m 38m7m3.5m254.8kg,接近 250kg。故 D 符合实际。故选:D。【点评】对物体长度、质量、重力等进行估测,是初中物理的一项基本要求,平时结合所学知识对身边的如:人高、教室高、一步长、步行速度、楼梯阶梯数、物理课本长和宽、教室内空气质量等等,多观察多思考,必要时做出正确判断。4甲、乙两小车运动 st 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A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甲车的速度为 10m/

17、s,乙车的速度为 2m/sC经过 6s,甲、乙两车相距 2mD经过 5s,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均为 10m【分析】(1)通过 st 图象知,如果路程和时间比值一定,物体进行匀速直线运动;如果时间变化,但是路程保持不变,物体处于静止状态;(2)从图上读出经过 6s,甲乙的路程,求出甲乙相距多少;(3)从图上读出经过 5s,甲乙的路程。【解答】解:A由 st 图象知,甲车的路程不随时间发生变化,则甲车是静止的;乙车路程随时间的变大而变大,并且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是相同的,所以乙车进行匀速直线运动,故 A 错误;B甲车处于静止状态,速度为 0,故 B 错误;C由图象知,经过 6s,甲在 10m 处,乙在

18、 12m 处,甲乙相距 12m10m2m ,故 C 正确;D由图象知,经过 5s,乙在 10m 处,甲一直处于静止状态,故 D 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 st 图象的理解与掌握,分清图象表示的含义是关键。5关于超声波和次声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超声波由于频率太高听起来很刺耳B次声波由于响度太小人耳听不见。C超声波由于频率太高人耳听不见D次声波由于频率很低可以制作声呐【分析】(1)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 2020000Hz,低于 20Hz 的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 叫超声波;(2)超声波和次声波都是人耳听不到的。【解答】解: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 2020

19、000Hz,低于 20Hz 的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 叫超声波;由于超声波、次声波的频率都不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所以人听不到,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传播、超声波和次声波的特点,属于基本内容,比较简单。6在标准大气压下,萘的熔点是 80,则此温度下的萘( )A一定是固态 B一定是液态C一定是固液共存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分析】对于晶体来讲,在熔点(凝固点)时,物质有三种存在的可能(1)固体,(2)固液共存,(3)液体。【解答】解:萘是晶体,在熔点 80时,萘有三种存在的可能:(1)尚未熔化,全部是固体;(2)已经开始熔化,但是没有完全熔化,此时为固液共存;(3)全部熔化,温

20、度未曾升高,全部是液体;故选:D。【点评】对于晶体来讲,在熔点(凝固点)时,物质有三种存在的可能(1)固体,(2)固液共存,(3)液体,三种状态都有能,而不一定是某一种状态。7无论是严冬还是酷暑,在使用冷暖空调的房间窗户玻璃表面,有时会出现小水珠。下列关于这一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无论冬夏,小水珠总是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B无论冬夏,小水珠总是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C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D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分析】夏天,室外温度高,室内温度低,室外的水蒸气液化,小水珠在外面;冬天,室内温度高,室外温度低,室内

21、水蒸气液化,水珠在内表面。【解答】解:酷暑的夏天使用空调,室内温度低于室外温度,窗户玻璃比室外空气温度低,室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玻璃液化为小水珠凝结在玻璃外表面。寒冷的冬天使用空调,室内温度高于室外温度,窗玻璃比室内温度低,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玻璃液化,小水珠凝结在玻璃的内表面。故选:D。【点评】当室内温度高室外温度低时,室内水蒸气液化;当室内温度低室外温度高时,室外水蒸气液化。不应弄混了。8在我国云南生长着一种神奇的“跳舞草”每当音乐声响起,它的叶子就会随着音乐旋律的高低快慢上下跳动,音乐的节奏越快,它跳动就越快;音乐的节奏一慢,它也随之慢下来;音乐停止时,它也就停止了跳舞;如图所示,人对着

22、它唱歌时,它也会“跳舞“根据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将“跳舞草”置于月球上, “跳舞草”也会翩翩起舞B“跳舞草”能够跳舞是因为声音传播时引起空气的振动,振动的空气又会引起跳舞草叶子的振动C音乐节奏快时,声波频率大,叶子就振动得快D音乐停止时,没有了振动,它也就停止了跳舞【分析】跳舞草能随着音乐跳舞,是因为音乐响起,引起周围空气振动,节奏不同,周围空气振动不同,因而跳舞草振动不同。【解答】解:A、“跳舞草” 之所以能跳舞,是这种草对声波的刺激很灵敏,声音传播时引起空气的振动,月球上没有空气,故“跳舞草”不会跳舞,故 A 错误;BCD、“跳舞草”之所以能跳舞,可能是这种草对声波的刺激很灵敏,声

23、音传播时引起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会引起草叶的振动,音乐节奏快时,声波频率高,叶子振动的就快;反之,则慢,音乐一旦停止,没有了振动,“跳舞草”也就停止了振动,故 BCD 正确。故选:A。【点评】解答本题需清楚:跳舞草能随音乐起舞,是由于音乐响起,导致空气振动,导致跳舞草振动造成的。9下列光现象中,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A 光的色散B 钢笔移位C 小孔成像D 水中倒影【分析】(1)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影子,小孔成像,激光准直等;(2)光的反射是指光线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出去的现象,比如平面镜成像,看见不发光的物体;(3)光的折射是指光线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

24、发生改变的现象,比如透镜成像,光的色散;根据四幅图中形成的原理不同,对其进行分类,并选出符合要求的选项。【解答】解:A、由图可知,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由于不同色光的偏折程度不同,所以出现的色散现象,属于折射现象,故 A 不符合题意;B、“钢笔移位”,是由于光线通过玻璃、空气进入人的眼睛时,光线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而形成的现象,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 B 不符合题意;C、小孔成像属于光沿直线传播现象,故 C 符合题意;D、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水中倒影是平面镜成像现象,属于光的反射,故 D 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此题主要通过各种事例考查了学生对光的反射、光的直线传播、光的折射的理解。要注意

25、这几种现象的本质,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区分。对于生活中的现象要善于总结。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10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 )A“响鼓也要重锤敲”,说的是要想响度大,应该用重锤敲,使振幅变大B“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C“闻其声,知其人”,说的是根据音色来判断说话者D“隔墙有耳”,从另一个侧面证明固体能传声【分析】(1)(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即我们常说的声音的大小,它与声源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3)声音有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指声音的大小;音色指声音的品质,根据音色可以辨别物体。(4)声音可以在

26、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解答】解:A、鼓只有在鼓锤的敲击下振动才能发声,并且用力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 A 正确;B、“震耳欲聋”指声音大,即说明声音的响度大,故 B 错误;C、“闻其声知其人”,通过音色能辨别说话者。故 C 正确;D、隔墙有耳证明固体能传声,故 D 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声音产生、声音的三个特性、回声和声音与信息的关系的理解,属于基础题,也是中考的热点之一。11下列现象,与小孔成像原理相同的是( )A 拱桥“ 倒影” B 放大镜把字放大C 汽车“后视镜” D 日食的形成【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日食、月食、影子、小孔成像都是光的直线传播

27、形成的。【解答】解: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A、拱桥“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 A 不符合题意;B、放大镜把字放大是光的折射现象,故 B 不符合题意;C、汽车“后视镜”是光的反射,故 C 不符合题意;D、日食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 D 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利用光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此题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体现了生活处处是物理的理念。12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的是( )A 平面镜中的像 B 水中的笔向上翘起C 地上的树影 D 眼睛被放大【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

28、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2、当光照射到物体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发生反射现象,例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3、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如: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等。【解答】解:A、平面镜中的像,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 A 错误;B、水中的笔向上翘起,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 B 错误;C、地上的树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 C 正确;D、眼睛被放大,是由于凸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 D 错误。故选:C。【点评】此题主要通过各种事例考查了学生对光的反射、光的直线传播、光的折射的理解。

29、要注意这几种现象的本质,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13晚上,小明在教室里通过窗玻璃看到自己的像,而且室内灯光越亮就越清晰,下列对该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B室外越亮像越清晰C所成的像是实像 D人远离窗玻璃像变小【分析】(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 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2)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物体放出或者反射的光越多像越清晰;深色玻璃透光性差,反射的光越多像越清晰。【解答】解:A、小明在教室里通过窗玻璃看到自己的像,是平面镜成像形成的,平面镜成的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30、故 A 正确;B、室内灯光越亮,反射的光线越强,像也就越清晰,故 B 错误;C、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故 C 错误;D、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人不管是远离玻璃窗还是靠近玻璃窗,像的大小不变,故 D 错误。故选:A。【点评】此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难度不大,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14关于声现象中,以下知识结构错误的是( )A声波按频率分:超声波、次声波 可闻声波B减弱噪声的途径:在传播中减弱、在声源处减弱、在人耳处减弱C声音的特征:响度、频率、音色D声音的利用:传递能量、传递信息【分析】声音有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指声音的大小;声音的品质,

31、根据音色能分辨物体。噪声从噪声的发声处、传播过程中、入耳处控制。声分三个阶段,大于 2000Hz 是超声,低于 20Hz 是次声,人能听到 20Hz2000Hz 的声音。声音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解答】解:A、人能听到 20Hz2000Hz 的声音,超声和次声都不能听到。因此声波按频率分:超声波、次声波、可闻声波,故 A 正确。B、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个,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故 B 正确。C、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故 C 错误。D、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故 D 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噪声的控制、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等,涉及到

32、的知识点较多,综合性强,难易程度适中。15某同学取出一支示数为 39.6的体温计,没有将水银甩回玻璃泡而直接测量自己的体温。若他的实际体温是 36.6,则测出来的体温是( )A36.6 B39.6 C38.6 D76.2【分析】体温计玻璃泡的上方有一段非常细的缩口,它可以使体温计玻璃泡上方的水银不能很快的流回玻璃泡中,所以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同时体温计在使用前要用力甩一下,将水银甩回玻璃泡中。【解答】解:根据体温计的特点,使用前用力甩一下玻璃泡上方的水银才能回到玻璃泡中;没有甩的体温计的读数是 39.6,直接用来测量自己的体温,若自己的体温高于 39.6,体温计中的水银会上升,测量是比较准

33、确的;若自己的体温不高于 39.6,体温计中的水银不会下降,依然显示的是 39.6,所以体温是 36.6的自己测量的结果是 39.6,故 B 正确。故选:B。【点评】此题考查的是体温计读数时容易出现的问题,要记住:体温计使用之前要“甩”一下。16如图所示,下列物态变化需要吸热的是( )A 冰雪消融 B 露珠的形成C 霜打枝头 D 冰的形成【分析】物态变化中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和升华;放热的有:凝固、液化和凝华。【解答】解:A、冰雪消融,属于固态转化为液态,需要吸热。故 A 符合题意。B、露珠的形成,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会放热。故 B 不符合题意。C、霜打枝头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

34、属于凝华,要放热。故 C 不符合题意。D、冰的形成是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属于凝固,要放热。故 D 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考查了物态变化的吸热(放热)特点,要求熟练掌握。17如图是给某种物质加热时,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情况,由图可知( )A一定是表示某种固态晶体升温并熔化情况B一定是表示某种液体升温并沸腾情况C可能是表示某种固态非晶体升温并熔化情况D可能是表示某种液体升温并沸腾情况【分析】(1)晶体的熔化的两个条件是达到熔点且继续吸热,晶体物质凝固的两个条件是达到凝固点且继续放热。(2)液体沸腾的两个条件是达到沸点且继续吸热。【解答】解:由晶体熔化和液体沸腾的特点可知,该图象可能是晶体

35、升温和熔化图象,也可能是液体升温和沸腾图象。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液体沸腾和晶体熔化的特点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18比较速度 1m/s 和 1Km/h 大小( )A1m/s 1Km/h B1m/s1Km/h C1m/s1Km/h D无法比较【分析】运用速度两个单位间的换算关系,将 1m/s 换算为 3.6km/h;就能比较两速度的大小了。【解答】解:将单位 m/s 换算为 km/h,1m/s3.6km/h;由此可知,1m/s1km/h;故 A、C 、D 错误,B 正确。故选:B。【点评】此题考查速度单位间的换算知识,将单位 m/s 换算为 km/h;然后就能比较 1m/s

36、和1km/h 的大小了。二填空题(共 5 小题,满分 22 分)19图甲中被测物体的长度是 2.50 cm,图乙中体温计的示数是 36.6 ,体温计的工作原理是 液体热胀冷缩 。【分析】(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 0 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 0 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2)使用体温计测量人体温度时,首先要明确体温计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柱最末端所对刻线相垂直;体温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解答】解:(1)由图知:刻度尺上 1cm 之间有 10 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

37、 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侧与 4.00cm 对齐,右侧与 6.50cm 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6.50cm 4.00cm2.50cm;(2)在体温计上,1之间有 10 个小格,一个小格代表 0.1,即此体温计的分度值为 0.1;此时的示数为 36.6;体温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故答案为:2.50;36.6;液体热胀冷缩。【点评】物理中有很多的测量工具,刻度尺、秒表、电流表、电压表、天平、量筒、弹簧测力计、温度计等,任何一种工具,一定要注意每一个大格和每一个小格各代表多少。刻度尺需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字,其他的测量工具不需要估读,读出最接近的数值即可。20人

38、们平时所说的声音的“高”“低”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含义。如“请不要高声喧哗”中的“高”指的是声音的 响度 ,“高音歌唱家”中的“高”指的是声音的 音调 。【分析】声音有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根据声音的三个特征的含义判断此题。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细而尖的刺耳的声音音调高,低沉而浑厚的声音音调低;响度指人耳处感觉的声音的大小;音色是声音的品质特色,根据音色能分辨物体音质的好坏。【解答】解:“请不高声喧哗”“中的“高”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大。“高音歌唱家”中的“高”指的是声音的音调高。故答案为:响度;音调。【点评】音调和响度容易混淆,句子中的“高”不一定指音调高,可能指响度大,要根据句子的含义,判断

39、是指声音的高低,还是声音的大小。21小敏骑自行车,感觉路旁的小树向身后跑去,是以 自行车 为参照物;若他 10min 骑行了3km,那么他骑行的速度是 18 km/h。【分析】(1)在研究机械运动时,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参照物不同、物体运动状态也不同;(2)已知在平直的公路上骑过路程(3km )用的时间(10min),利用速度公式即可计算他骑车的速度。【解答】解:小敏每天骑自行车上学。他以自行车为参照物时,自行车上的他与路边的小树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发生变化,所以他看到路边的小树向后运动;小敏骑自行车的速度为 v 18km/h。故答案为:自行车;18。【点评】本题考查参照物及其选择和速度的计算

40、,属于常见的考题,计算时要注意统一使用国际制单位。22北方冬天的清晨,我们经常看到玻璃窗上有美丽的“冰花”,这是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 小冰晶 ,此过程要 放 热(选填“吸”或“放”)。【分析】物体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要放热。【解答】解:“冰花”出现在冬天的早晨,是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比较冷的玻璃窗凝华形成的小冰晶,凝华要放热。故答案为:小冰晶;放。【点评】此题考查了生活中的凝华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23如图所示,一束光线从空气斜射到某液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入射光线与液面成 30夹角,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大小为 120 ;若反射光线与折

41、射光线的夹角为 80,则折射角的大小为 40 。【分析】要解决此题,首先要掌握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图。同时要掌握光的折射的规律,知道光从空气斜射入其它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解答】解: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的规律作图。由题意知,入射光线与液面成 30角,则入射角为 903060;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也为 60,所以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大小为入射角与反射角之和,为 60+60120;若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夹角为 80,即BOC80,则则折射角COE180608040。故答案为:120;40。【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及其有关的计算。解决此题最关键的是根据

42、题意画出对应的光路图,根据反射定律的内容和已知条件进行计算。三作图题(共 4 小题,满分 28 分)24根据图中给出的反射光线 OB,画出对应的入射光线 AO,并标出入射角及其大小。【分析】根据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入射光线并标出入射角及其度数。【解答】解:由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 60可知,反射角为 906030,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左侧画出入射光线,使入射角等于反射角为 30即可,如图所示:【点评】由于题目已经作出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同一平面内法线的另一侧画出入射光线即可,注意完成题目的要求。要注意

43、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25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试管内装有适量的某种固体,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组装器材的顺序应按 自下而上 (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2)开始加热后某一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其示数为 4 。(3)该固体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由此可知该固体是 晶体 (填“晶体”或“非晶体”),它在熔化过程中 吸热 (填“吸热”“放热”),温度 不变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4)第 4min 时它处于 固液共存 态。(5)试管中的冰完全熔化后,若持续加热,在标准大气压下将得到图象中的 DE 段,

44、这段时间内试管中的水 不能 (填“能”或“不能”)沸腾,是因为 不能继续吸热 。【分析】(1)实验时,需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要调整好铁圈的高度,然后根据温度计的使用规则固定好其位置;(2)根据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由液面位置直接读数;(3)晶体熔化时吸热、内能增大,但温度不变;(4)熔点是晶体熔化时的温度,晶体在熔化时保持熔点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5)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且能继教吸热;沸腾特点:吸热温度保持不变。【解答】解:(1)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所以要放好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的高度;而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到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所以先放好烧杯后,再调节温度计的高度

45、,所以组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2)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 1,液柱在 0 以下,是零下,所以此时的示数是4;(3)由图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该物质为晶体;晶体熔化时吸热,内能增加,温度不变;(4)由图象可知 BC 段即第 2min 到第 6min 表示固体处在熔化过程,所以第 4min 是固液共存状态;(5)试管中的冰完全熔化后,若持续加热,杯中水达到沸点后能沸腾且温度保持不变,试管中水从杯中水吸热升温,当温度升高到沸点时,与杯中水温度相同,不能继续吸热,所以不能沸腾。故答案为:(1)自下而上;(2)4;(3)晶体;吸热;不变;(4)固液共存;(5)不能;不

46、能继续吸热。【点评】本题考查了晶体的熔化和液体沸腾的特点,属于基础题。关键掌握晶体熔化和沸腾的条件和特点。26晚上小吴在家中正欣赏着音像里传出来的交响乐,忽然停电了。他将蜡烛点亮后放在音箱前面。过了一会儿通电了,交响乐又响起来了。小吴从挂在墙上的镜子里发现音箱前面的烛焰在摇曳,仔细观察还发现当音箱音量突然变大时,烛焰摇曳得更明显。(1)烛焰没有受到风的影响,进一步探究,发现蜡烛越靠近音箱,烛焰摇曳得越明显,由此可确定烛焰的摇曳是受 声波 的影响所致。(2)他在镜中看见的蜡烛是通过 平面镜反射 后形成的 虚像 (选填“实”或“虚”像)。(3)当蜡烛越靠近音箱,蜡烛在镜中的像的大小将 不变 (选填

47、“变大”“变小”或“不变”)(4)上述现象中,相关的声的知识还有(写出一例):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合理即可)。【分析】(1)根据声音不仅能传递信息,还能传递能量来解答此题;(2)根据平面镜成像原理可知,他在镜子中看见的蜡烛是蜡烛的虚像,其实质是光的反射;(3)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蜡烛在镜中像的大小将与蜡烛离平面镜的距离无关;(4)根据声音的产生及传播或声音的传播条件来解答此题。【解答】解:(1)因为声音不仅能传递信息,还能传递能量,所以蜡烛越靠近音箱,烛焰摇曳得越明显,由此可确定烛焰的摇曳是受声波的影响;(2)他在镜子中看见的蜡烛是由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3)平面镜成

48、像特点可知,蜡烛在镜中像的大小将与蜡烛离平面镜的距离无关,所以当蜡烛越靠近音箱时,蜡烛在镜中像的大小不会改变;(4)上述现象中,相关的声的知识还有:“小吴在家中正欣赏着音像里传出来的交响乐”可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通过空气传入小吴的耳朵;“音箱音量突然变大时,烛焰摇曳得更明显”可知声音不仅能传递信息,还能传递能量。故答案为:(1)声波;(2)平面镜反射;虚像;(3)不变;(4)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可以传递能量等(合理即可)。【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特点和声现象的有关知识,此题涉及到的知识点不是很多,但牵扯到的知识面比较广,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题目。27实验室常用的水银、酒精温度计是利用 液体的热胀冷缩 性质制成的;现有一支标度不准的温度计,内径和刻度都是均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物理 > 期中试卷 > 八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