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2:第25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53066 上传时间:2019-03-26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2.5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2:第25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2019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2:第25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2019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2:第25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2019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2:第25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2019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2:第25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侍坐 陪长者闲坐。 侍坐:卑者在尊者身旁陪伴叫“侍”。单用“侍”是陪伴者站着。用“侍坐”指双方都坐着。,古人有姓、名、字以及号。,长辈对晚辈说话,尊敬对方或自谦,称名,孔子像(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品),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多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孔子学院标志,全球汉语热催生孔子学院,孔 庙,(公元前551前479),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被尊称为圣人。,晚年整理了“六经”,诗 书 礼 乐 易 春秋,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治

2、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关于论语,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称季路。曾皙:姓曾,名点,字皙,是曾参的父亲,父子两人都是孔子的学生。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公西华:复姓公西,名赤,字子华。以上四人都是孔子的学生。论语是孔门弟子及再传弟子所编辑的,所以在行文中称孔子学生的字,是表示对他们的尊敬。孔子招呼他们时,就直呼其名,称呼中透出几分亲切。,

3、文章结构,整体把握文意结构和思路。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问志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述志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评志,子路(姓仲名由),志: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而且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并保证三年内使人民勇于作战并懂得义理。 性格:有抱负,自信,却失之鲁莽、轻率。,侧重强国,冉有(姓冉名求),志:治理一个小国,三年内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还难办到。 性格:谨慎小心,谦虚退让。,侧重富民,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志: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会盟时担任一个“小相”。 性格:谦恭有礼、娴于辞令。,侧重以礼治邦,子路:侧重强国冉有:侧重富民公西华:侧重以礼治邦志向虽各有侧重,但都愿

4、意在仕途上创一番事业,都是参加政治。,曾皙(姓曾名点),志:暮春时节,脱下冬衣,穿上春衣,和五六个20岁的成年人,带着六、七个少年,在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 性格:洒脱高雅、从容淡定。,春游图,(仲由),(点),(求),(赤),哂,与,赞,惜,礼,孔子,子路,公西华,曾皙,冉有,赞赏坦率发言,委婉批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为何“哂”子路?,孔子对冉有、公西华什么态度?,没有表示否定,三 还是在讲治国,二 不想做官,逍遥生活,一 太平盛世的缩影,以礼治国,为何“与”点?,孔子的“志”是什么?,“宁为太平犬,莫作乱世民。”春秋之末,天下大乱

5、,身为万世宗师,他不能不去思考百姓的疾苦。否则,他以“仁”为本的思想就无从得以体现。而曾皙讲的这个境界,就应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这就是孔子的自由民主一个大同世界的理想。,问志 师长风范 言志 各展抱负 评志 借评传志,孔子的教学思想:1.循循善诱。2.教学民主。 3.因材施教。本文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通过孔子和四位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本文记述了孔子和他的四位弟子的一次闲谈,四个弟子各自阐述自己的志向,孔子加以点评,具体生动的表现了他们的思想、志向和不同性格,突出地显示了儒家礼乐治国的共同思想。,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人教版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