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北师大版三年级下语文《元帅的故事》精品课件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52241 上传时间:2019-03-22 格式:PPTX 页数:61 大小:5.4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春北师大版三年级下语文《元帅的故事》精品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2019年春北师大版三年级下语文《元帅的故事》精品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2019年春北师大版三年级下语文《元帅的故事》精品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2019年春北师大版三年级下语文《元帅的故事》精品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2019年春北师大版三年级下语文《元帅的故事》精品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青 松陈 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这首诗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陈毅元帅的诗,今天我们学习另外两个元帅的故事,走进课文,感受一下伟人的胸怀。,第一课时,第二课时,2 元帅的故事,北师大版 语文 三年级 下册,朱德(18861976)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字玉阶,四川仪陇人。,第一课时,彭德怀(18981974)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原名得华,号石穿,湖南湘潭人。,将领,扁担,元帅,职务,纳闷,shui,bin dn,

2、jin,zh,n mn,语文老师担任这次晚会的主持。,多音字,dn,爸爸身上的担子更重了。,dn,朱,粮,斤,伍,规,矩,模,搞,鬼,辩,左右 结构,规,粮,矩,伍,搞,模,独体 结构,朱,左中右 结构,鬼,辩,斤,生字归类,识字方法,加一加:米+良=粮木+莫=模,字理识字:,规,会意字。画圆的器具,今指圆规。,矩,j,不要多写“点”,易写错,辩,bin,不要写成“瓜”。,识字游戏,跷跷板,粮食,队伍,规矩,模样,搞鬼,扁担:扁圆长条形挑、抬物品的竹木用具。本课指朱德元帅挑粮的用具。,在有些农村地区,人们用扁担挑水喝。,规矩:是指校正圆形方形的两种工具,多用来比喻标准法度。本课说的是彭总遵守的

3、准则。,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该遵守规矩。,对受到指责的某种见解或行为加以申辩解释。,辩解,诡辩,颠倒是非黑白的议论。,文章主旨:与战士同甘共苦,不搞特殊。,“这个规矩不能有”,“朱德扁担不准乱拿”,自由朗读课文,说一说:这两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有什么样的特点,从哪里体现出来?,整体感知,默读课文,思考:本文介绍关于朱德的“_”的故事,再写了彭德怀的“_”的故事,表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与战士同甘共苦,不搞特殊的伟大精神。,朱德的扁担,这个规矩不能有,1.近义词 艰苦 ( ) 指示 ( ) 2.反义词 休息 ( ) 热闹 ( ),艰难,一、写出反义词和近义词,命令,工作,安静,课堂演练,二、将下列搭配恰当的

4、词语用线连起来。,一根,一条,一个,公园,扁担,妙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大致了解了两位元帅的故事,这节课我们继续详细了解故事的内容,感受老一辈革命家的高尚情操。,第二课时,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 1.用“ ”画出描写扁担的句子。 2.这一段是如何引出下文的?,朱德的扁担,互动课堂,介绍了扁担的特点,引出了下面的故事。,小讨论:“普通”和“珍贵“是否矛盾?为什么?,不矛盾。说扁担“普通”,是因为它是一根常见的、用来挑粮的扁担;说扁担“珍贵”,是指关于这根扁担的动人故事和透过这根扁担所表现出来的伟大精神“真贵”。,认真阅读第二自然段: 1.这一段是如何描述井冈山的生活的? 2.用“ ”画出表现井

5、冈山艰苦生活的词语。,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红军生活异常艰苦,部队吃的粮食都要靠指战员自己下山去挑。井冈山山高路险,来回五六十里,就是空手下山上山都很吃力,肩上挑着百十来斤的粮食就更困难了。,写出了战士们生活的艰难,吃粮的困难。,大声朗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朱德是怎样对待挑粮工作的?他说了什么?这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当时,朱德是军长,已经四十多岁了,可每次挑粮他总是跟大家一起去。,这几个词表现了朱德与战士们同甘共苦、以身作则的品质,他不是只挑一两次,而是始终坚持不懈。,他摇了摇头,笑着说:“吃饭有我,挑粮也应该有我呀!”,通过语言描写表明朱德认为自已和战士们是平等的,不因为自已是军长,也不认为

6、自已比别人负的责任大,就可以享有特权。 (课后第一题),大声朗读第四、五自然段:大家看到朱德这么辛苦,想出了什么“妙计”,表现了战士们对朱德的什么感情?,怎么办呢?几个战士想了一条“妙计”。,“妙计”加引号,表示特殊含义,需要强调。设置悬念,引起下文。,因为朱德工作很忙,还要挑粮上山,太劳累。战士们想,把扁担藏起来,朱德就不用挑粮了,这样就可以让他轻松点儿。从中我们能看出战士们对朱德的关心和体贴。,说一说:战士们为什么要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从中你能看出什么?,有一天早晨,大家又要去挑粮。朱德也去拿自己的扁担,奇怪,扁担不见了!他找来找去,怎么也找不着,心里很着急。,焦急万分,认真阅读第六、七自

7、然段:朱德没有了扁担之后是怎样做的,这表现了他什么精神?,可是不久,大家发现朱德又满头大汗地赶上来了,一问才知道,他又用毛竹削了一根新扁担。,说明朱德为了赶上挑粮的队伍走得很快、很急。,可是他觉得应该和大家一起艰苦奋斗,就又削了一根扁担,而且,在扁担的正中,写上了“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几个字。,句子品析:,这几个字告诉我们,朱德把挑粮看作自己分内的事,是自己应该遵守的制度,没有商量和通融的余地,体现了他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朱德扁担不准乱拿,“这个规矩不能有”,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 1.用“ ”画出的彭德怀的职务。 2.用“ ”画出人们对他的称呼,反映了人们对他怎样的感情?,彭德怀是中国人民解

8、放军的著名将领。 1956年,他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部长等职务,很多人亲切地称呼他“彭总”。,位高权重平易近人,自由阅读第2、3自然段,彭总决定去做什么,警卫人员是怎么做的?,一天,听说北海公园很热闹,游人很多,彭总很高兴:“好,今天我们也去看看。”,写出了彭总要去北海公园的原因,说明彭总喜欢人民群众,愿意与人民群众在一起。为下文彭总发现公园里没有人埋下伏笔。,警卫人员按照有关规定,把首长到北海公园的事情报告给了有关部门。,说明警卫人员是按规定办事,为下文闭园接待首长做铺垫。,认真朗读第四自然段:彭总如何去的北海公园,表现了他什么精神,他发现了什么?,傍晚,彭总穿着便衣,叫汽车停在离公园还

9、有一条街的地方。,这句话说明彭总想和群众一样,不搞特殊化。,他走到公园门口,发现门口立着一块大牌子,上面写着两个字:“休息”。,说明彭总警觉性很高,已经觉得不对头。,为下文警卫人员的辩解和彭总离开公园做铺垫。,朗读第5-10自然段,思考:彭总发现了什么状况,他是如何教育工作人员的,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这一部分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彭总进门走了几步就停了下来,问警卫人员:“你们搞的什么鬼?,语言描写,说明彭总心里对排斥群众、脱离群众、高居于群众之上的作风非常反感。,警卫人员也是第一次跟彭总逛公园,心里也很纳闷:“怎么公园里看不到几个游人呢?” 见彭总发怒,他想辩解一下,就说:“牌子上不是写着休息

10、吗?”,分辩解释,“辩”的中间是“讠”(言),说明与说话有关,所以“辩解、辩论、辩驳、辩护”等与说话相关的词语,都用“辩”。 而“辨”中间是“”,与说话无关,所以“辨别、辨认”等都用“辨”。,知识积累(注意“辩”与“辨”),“休息? 休息为什么叫我们进来?” 彭总冲着所有的工作人员说,“你们说,是不是你们把群众赶跑了?”,在彭总眼里, 立牌“休息”照顾了首长,却牺牲了群众的利益。彭总对此种做法十分愤慨。,语言描写,“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么大一个公园,我们来了,别人就不能来?这个规矩不能有!”,语言描写,(课后第二题),彭总丝毫没有觉得自己了不起,应该享受怎样的特殊待遇,他完全是从群众的角度出发,

11、任何损害群众利益的事情,他都是不允许、不容忍的,所以听了这样的规矩,他气愤、发怒。,(课后第二题),想一想:彭总为什么生气?,句子品析:,彭总用简短而又深刻的语言,表达了自己不愿意搞特殊的心理,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高尚情怀。,这个规矩不能有!,学习了两个元帅的故事,请你认真想一想:如果有一天,你成了一名官员,你将怎样生活呢?,保持淳朴的作风,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件事,不搞特殊,尊重他人。,结构梳理,元帅的故事,朱德做新扁担,“这个规矩不能有”,博物馆里的扁担,井冈山的环境,战士们藏扁担,朱德的扁担,总述:彭总位高权重平易近人,分述:游园 发现问题 离开,朱德的扁担讲的是朱德和战士们一起_的故事,表

12、现了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_的高贵品质。,同甘共苦,挑粮,搞特殊化,游公园,主题概括,“这个规矩不能有”讲述了彭德怀在_时发现闭园接待自己后,教育工作人员不能_的事。,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2.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清 顾炎武日知录 3.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上,拓展延伸,井冈山博物馆里有一根_而又_的扁担,它是朱德同志上山_的工具,体现了朱德元帅与战士_的高尚情操。,普通,珍贵,挑粮,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课堂演练,同甘共苦,例:吃饭有我,挑粮也应该有我呀!,喝水有我,担水也应该有我呀! 享受有我,劳动也应该有我呀!,二、请仿照例句写一段话。,他想辩解一下。_ _ _ _ _,辩解:分辩,解释。,他的辩解不足以说服我。,三、根据课文意思猜测画线词语的意思并造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小学语文 > 北师大版 > 三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