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3 课寓言两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寓、盗”等 8 个生字,能把寓言故事读得通顺流畅,了解故事内容。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读懂故事,理解寓言的含义。3.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重点难点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寓意。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教学课时 2 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会本课“寓、盗”等 5 个生字,能把课文读得通顺流畅,了解故事内容。2.读懂故事,理解寓言的含义,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1.同学们都读过哪些寓言?它们有什
2、么共同的特点?(从一个故事中得到一个道理。)那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寓言,题目叫掩耳盗铃。咱们一起把课题好好地读一遍。或许有部分同学已经在课外读过这个故事了。我想了解一下同学们对这个故事了解多少,谁来说一说?2.除了刚才大家说的,你还想知道些什么?或者你之前读过这个寓言,还有没弄明白的地方,现在都可以提出来。咱们在这节课上把大家的疑问一起来解决。谁来质疑?(根据学生质疑板书,如:起因、经过、结果)这些疑问的答案我都懂,你们是希望我现在告诉你,还是自己到书里找答案?同学们,你们是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大家就共同合作来学习这则寓言。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第一次读文1.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听
3、老师把这个故事给大家读一遍。听的时候请同学们注意从故事中找出一句最能说明题目意思的话来。要求听清楚了吗?下面就听老师来读这个故事。 2. 师: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题目“掩耳盗铃”的意思?3. 生: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师:其实,题目“掩耳盗铃”这四个字每个字的意思在这句话里都能找到。比如“铃”就是指句子中的铃铛。学习“盗”,就是“偷”,组词。 题目中每个字的意思都懂了吗?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板书:掩住耳朵)(二)第二次读文1.请同学们各自把课文读一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检查生字。(出示词语:掩耳盗铃 寓言 铜铸 末期 试探性)这些词语是这节课的生词,请大家读准它们的字音,学会
4、识记生字。注意读准后鼻音“铜 性”,整体认读音节“寓”。形声字结构特点:“铜、性”如“铜”,一种金属,所以“铜”是金字旁,金表义,“同”表声,是一个形声字。 形近字比较:末-未 寓-遇3、抓住细节,对话文本4、 (一)第三次读文。小组内质疑,组内交流解决。同学们刚才提了那么多的疑问,要想把难题解决,首先就要把课文认认真真地读好。下面的时间就交给大家,请同学们各自把课文多读几遍,以四人小组的形式讨论解决这些难题。(二)交流汇报:这篇课文只有三个自然段,共五句话,短小精悍。我相信大家都读过好几遍了,哪个小组派一位代表来汇报你们解决了哪个问题?1.那么这个人为什么要去偷铃铛?读第一自然段。看到这个铃
5、铛,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带着这种想法读一读。(板书:想偷铃铛)这就是故事的起因。2.我们都知道只要手一碰铃铛,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寓言中的这个人是否知道?课文的哪一句话告诉了你?“他明明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立刻会被人发觉。”“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读出来。3.他还明明知道什么?(发觉后会被)带着这种体会再读这句话。理解“只要”有“用手一碰”这个条件,“就”会有这样被人发觉的结果。这一点恰是这个人首先想到的,“明明知道”的。这里有一个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只要就”谁来用它造句?(提醒不要漏掉“谁”这个成分)4.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
6、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在书上找一找,并勾一勾)。而这个偷铃人又是怎么想的?出示句子可是他想:“如果我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板书:掩住耳朵)“如果”是什么意思?(假设)5.把“如果我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换一种说法,改为陈述句。假设有了前面的情况就会出现后面的结果。用“如果就”造句。6.那个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听不见铃声了。但是他能捂住别人的耳朵吗?别人还能听见铃声吗?他的想法对不对?为什么?(不对。因为他想的仅仅是捂住自己的耳朵,而别人的耳朵是无法捂住的,他连这一点也不懂,看来很好笑;他明明知道这是偷人东西,是不好的,可是又怕被别人
7、发觉,设法去遮盖,这纯粹是自己骗自己,看来这人真是太愚蠢了。)他笨在哪里?你笑话他什么?7.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他心里这么想着,就去这么做了。结果如何呢?(读最后一句:“没想到,手刚碰到铃铛,他就被人发觉了。”)(板书:被人发觉)四、揭示寓意、拓展延伸1.启发思考:怎么说他“没想到”呢?不是他“明明知道”吗?讨论:“没想到”的究竟又是什么呢?(他“明明知道”偷人家的东西是不好的,所以他怕被人发觉,却还要想着法子遮遮盖盖去偷;他“没想到”的是,他再想出什么法子,也是自己骗自己,骗不了别人的。)2.那个人一开始就“明明知道”盗铃的后果,为了达到目的,他想出了一个自己认为很好的办法。可
8、事实证明,他只是“自作聪明”,他的做法在别人看来是“十分愚蠢”的。(关键在于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而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请你送给这个盗铃人一个词。(自作聪明、自欺欺人)(板书:自欺欺人)3.指导朗读。 接下来,我就请三名同学来读课文。指名读第一、二、三自然段,注意读出自作聪明的语气。齐读全文,注意朗读时要把盗铃人自作聪明的愚蠢表现出来。4.课文读完了,看看板书,同学们对这个故事的发展过程清楚了吗?谁能根据板书把这个故事的大致内容说一说?(说得很完整。)5.这个偷铃人,干了这件蠢事,多少年来一直被人们笑话,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话想对他说?你们刚才讲的就是这则寓言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做了坏
9、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自欺欺人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6.续编掩耳盗铃故事结尾。7.掩耳盗铃这则寓言从古到今流传下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老师这里有一则摘自伊索寓言的故事,大家轻轻地读一遍,你从中获得了那些收获?出示:狐狸和葡萄一个炎热的夏日,一只狐狸疲惫地走在一条小路上,饥饿使它脚步蹒跚,有气无力。它已经好几天没有吃东西了,昔日引以为荣的毛皮已经失去了炫目的光彩,它动不动就要炫耀一番的蓬松尾巴,根本使不上力了,像扫帚一样拖在地上。狐狸不由得仰头望天长叹了一声。而就在这一刹那,它看到了几串诱人的葡萄。那些葡萄结实而饱满,看起来就让人垂涎(xin)欲滴。狐狸喜出望外,终于有可以吃的东
10、西了。然而,那些葡萄长在一面陡峭屋墙的平台上,狐狸无论如何也够不到。它很着急,在周围的空地上找了一些石块垫在脚下,由于垫得太高了,以至于跌了一跤,但它还是无法摘到葡萄。狐狸试了一次又一次,都没有成功。于是狐狸死了心,只是一直盯着葡萄看。最后,他决定放弃,他昂起头,边走边说:“葡萄还没有成熟,我敢肯定它是酸的。”学生汇报收获。8.不少寓言的标题就是一条成语,如“狐假虎威”“自相矛盾”“鹬蚌相争”等等,这则寓言也是这样,“掩耳盗铃”是个成语我们常常用这些寓言来比喻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学了就要会用,才叫学以致用,你们能运用吗?课件:选择填上成语掩耳盗铃、亡羊补牢、揠苗助长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不顾孩子
11、实际,让孩子学这学那,这真是()!我发现了自己的错误,赶紧改正,还算()吧!有的同学做练习册上的题目,照抄后面的答案,这不是()、自欺欺人吗?9.小结: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大家可以回去把这则寓言说你们的爸爸妈妈听,还可以去阅读更多的寓言,相信你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课堂作业新设计】1. 默读课文,回答问题。 (1)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的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用自己的话说说“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的意思。 2.读下边的句子,并用划线的词语造句。 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3.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后的感想。【课堂作业新设计】参考答案1. (1
12、)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的人,用两个大布团塞住耳朵之后,发现,铃声小了许多,很高兴。他这种想法只是自欺欺人,自己听到的声音变小了,但是别人听到的还是那么大的声音,一样被别人发现。(2)掩耳盗铃就是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去偷别人的铃铛。2.明天只要下雨,我就拿雨具上学。3.就像社会上的坏人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自作聪明、自欺欺人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板书设计】 掩耳盗铃想偷铃铛掩住耳朵被人发觉(自欺欺人)【课后反思】 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门上的铃铛,当场被人发觉。短小精悍,但却包含深刻的道理。学习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寓言的特点,增加传统文
13、化的积累,并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寓言所蕴含着的深刻寓意。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思维的窗口。我教学从课题切入,引导学生自己读课文,抓住课文中的句子理解题意,为下面的教学铺路搭桥。新课标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在第二个环节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围绕他们提出的疑问展开讨论,合作学习,不仅了解了故事的内容,而且通过板书,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前后贯通。在教学的过程中,读议结合,品味感悟。同时,我不忘帮助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设计了改变句子的说法,句义不变及两个关联词的造句,将语文课程的词句训练落到实处。在本课教学中,我并没有依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说出这则寓言的寓意,而是以“演一演”为主线,把本班学生最感兴趣的
14、课本剧表演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以表演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一遍遍地读课文,深入地理解课文;同时,基于教材而又再生教材,使学生依据教材展开联想与想象;而激活学生的想象,无疑是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插上腾飞的翅膀。“演”是为了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深入地理解课文。学生只有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才能放飞想象的翅膀,大胆地对课本进行再创造。在课堂上,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他们认真地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理解了课文,并积极进行排练。学生们的表演非常精彩。从学生的表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已经理解了这则寓言所蕴含的深刻寓意;从学生的表演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第
15、二课时【课时目标】 1. 学会本课“宗、壶”等 3 个生字,能把课文读得通顺流畅,了解故事内容。2. 2.读懂故事,理解寓言的含义,教育学生做了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教学过程 】1、复习词语:掩耳盗铃 垂延已久 趁乱偷走 放心大胆 寓言 铜铸 末期 试探性二、新授:(一)寓言表演导入新课(二)学习第一自然段:1.读第一自然段,思考:门客们见酒太少,提议怎么办?2.出示第一自然段,交流:“门客人数众多,一壶酒明显不够大家喝,如果给一个人喝那就喝个痛快了。怎么办呢?” “如果就”句式理解,换成句子:“要是给一个人喝那就喝个痛快了。”于是就有人提议说什么?(大家同时画一条蛇,谁先完成,这壶酒就归谁喝
16、。)并完成板书:画蛇饮酒(三)学习二、三自然段,分组交流:1.出示第二自然段,思考:有个人画得怎么样?(很快)从哪个词语能看出这个人画得很快?(率先)2.最先画好蛇的人见别人没有画好,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出示句子:他看着身边的人都还没有完成于是,他左手提着酒壶,右手拿起树枝又开始在地上作画,还得意扬扬地说:“你们看,我还能给蛇画上脚呢。”3.在他给蛇添足时,另一个人怎么样?(也把蛇画好了)完成板书:画蛇4.思考:最先画好蛇的那个人有没有喝到酒?谁最后喝到了酒?从哪些句子看出?出示第三自然段。完成板书:失酒、喝酒5.思考:为什么最先画好蛇的人没喝到酒?出示句子,重点讲解:“蛇本来是没
17、有脚的,你干吗要画上脚呢?第一个画好的人是我,而不是你。”明确:给蛇添上脚就不是蛇了。他给蛇添上脚是不恰当的。完成板书:不恰当6.再比较:最先画好蛇的人给蛇添上脚,没能喝到酒,而另一个人画完蛇,没给蛇添足,并结合板书,完成板书(多此一举)引出寓意:蛇本来就没有脚,“添”上脚就不是蛇了,所以那个人并没有画成蛇。假设他不给蛇添足会怎样,(喝到酒),而这一“添”反而画得慢了,也不像了,因此这一“添”完全是多此一举。这个寓言告诉大家事情做好就行了,不要再去做多余的不恰当的事。由此而来的成语“画蛇添足”,就是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三、巩固:1.结合课后练习中的句子讲“画蛇添足”2.在我们平时生活学
18、习中,我们常会碰到一些画蛇添足的事,分组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哪些事属于“画蛇添足”的事。3.分组汇报结果,并评点四、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1.分角色表演。2.师小结:同学们表演得十分到位,能够把那个自作聪明的人的骄傲又愚蠢的样子表演得惟妙惟肖,看来你们真正理解了课文内容!【课堂作业新设计】1.出示相关句子,让学生选择哪些属于“画蛇添足”,并说明理由。(1)在超市买了块咸肉,回家后,又在咸肉上酒了许多盐,结果太咸了没法吃。( )(2)天真冷,小明又加了件衣服。( )(3)长裤外面再套上裙子。( )(4)青菜炒得太淡了,我又加了些盐。( )(5)衣服没洗干净就晾了起来,发现后再洗一遍。( )(6)
19、作文题目是春天,有个同学写好后,觉得内容不够充实,又加了些描写冬天雪景的句子。( )(7)值日生把教室地面已经拖得很干净了,但班长还是觉得不够干净,就把教室泼满了水。( )2.用自己的话说说“画蛇添足”意思。【课堂作业新设计】参考答案1.出示相关句子,让学生选择哪些属于“画蛇添足”,并说明理由。(1)咸肉本来就很咸,怎么能再加盐呢?(6)写春天的文章,怎么能加上一些描写雪景的句子?(7)地已经拖干净,没必要再泼水。2.用自己的话说说“画蛇添足”意思。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板书设计】 (多此一举)有个人 画蛇 添足 失酒画蛇喝酒 (不恰当)另一个人 画蛇 喝酒【课后反思】 画蛇添足教学反思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第一步:教学之中,我注重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与感悟的适时点拨,使学生很自然的感受到了寓言中蕴含的道理。第二步:我不忘帮助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设计了改变句子的说法,句义不变及两个关联词的造句,将语文课程的词句训练落到实处。存在的问题: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表述自己的感受时,有不少同学的观点是一样的,不能主动的表述出自己的真实感悟。今后改进的方案:在以后的教学之中,我一定要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能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