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9 浙江省学业水平考试语文仿真模拟(一)(时间:80 分钟 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漫江(mn) 纤维(qin) 框架(kun) 百舸争流()B寥廓(lio) 虔诚(qin) 羞怯(qi) 浪遏飞舟()C方遒(qi) 似乎(sh) 负载(zi) 休戚相关(q)D粘住(nin) 曾祖(zn) 看守(kn) 呱呱而泣()答案 B解析 A 项“纤”读 xin。C 项“似”读 s。D 项“粘”读 zhn。2下列各组词语没有
2、错别字的一项是( )A寥廓 万户侯 风华正茂B骄艳 沁园春 鞠躬尽瘁C杜鹃 岁月稠 九宵云外D黏合 挖墙脚 不言而语答案 A 解析 B 项骄娇。C 项宵霄。D 项语喻。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金融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B在当前形势下,以正确的理论、正确的思路、正确的规划来引领资本市场改革,尤为重要。 C在“互联网”大潮奔涌而至的今天,教育工作者不能隔岸观火,而应切实培养下一代国民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D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选什么人就是风向标,就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乃至就有什么样的党风。答案
3、 C解析 A 项部署:安排;布置 (人力、任务)。使用正确。B 项形势:事物发展的状况。区别于“形式” 。使用正确。C 项隔岸观火:比喻见人有危难不援助而采取看热闹的态度。不合语境。D 项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使用正确。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中国诗词大会紧紧抓住中国受众的诗词文化情结,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之美给予了精准的电视阐释,成功地实现了收视冠军。B针对我国秋冬季节重污染天气频频出现的问题,陈吉宁表示,高污染排放量不是一个表面数字,所以既要我们打好攻坚战,又要打好持久战。C为缓解长春市血液库存的紧张状况,血站非常希望长春市直、区直单位,还有企事业单
4、位、民间团体等积极参与无偿献血活动中来。D据中国科学院消息,已放弃外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的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杨振宁、姚期智两位教授日前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答案 D解析 A 项成分残缺,应在“ 冠军”后加上“的目标” 。B 项语序不当, “既要”应放在“我们”后面。C 项句式杂糅,应在 “参与”后面加上“到”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恰当的一项是( )对阅读的信仰就是对思想的信仰。_。_,_。_,而不是一个用清晰的思想来观察世界的人。正是由于阅读,才使人的感触从目之所及达到了思之能及阅读可以极大地拓展我们的视野,提升我们思想的格局才让人可能超越时空的局限不阅读,就是躺在书海之中,也只是一
5、个用混浊的眼睛观察世界的人A BC D答案 D解析 首先从最后一句“而不是一个” ,可知和它搭配的应该是句“也只是一个” ,排除A、C 两项。三句都是对阅读作用的阐释,但只有句有主语“阅读” ,其他两句省略了主语“阅读” ,所以把句放在前面,排除 B 项。6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大自然给我无穷的力量,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B零星点缀的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C无论人们情愿与否,月桂总要飘出花香,绵羊总要站立舞蹈,白屈菜总要遍地闪烁。D我们祖国的土地,狂风曾来扫荡过它,冰雹曾来打击过它,霜雪曾来封锁过它。
6、答案 B解析 B 项为排比和比喻,其他为排比和拟人。7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中的“永和”是皇帝的年号。B “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 青衫”指唐代的一种官服。C “举臣秀才”中的“秀才” 指科举时代州县的生员。D “六艺经传”中的“六艺 ”指儒家的六部经典著作。答案 C解析 秀才:优秀人才。8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竖子不足与谋D今君乃亡赵走燕答案 A解析 A 项为判断句,其他三项均为省略句。9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凭借它对晋国无礼,并且对楚国有二心
7、。B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努力飞翔,它的翅膀就像挂在天上的云。C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因此,无论身份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D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没想到竟然默默地在这里,像个女孩子呢?答案 C解析 A 项以:因为。贰:从属二主。 B 项怒:奋起的样子。垂:同“陲” ,译为“边际” 。D 项竟日:整天。10下列对离骚(节选)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
8、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A前八句是说自己有高贵的出身、降生的奇瑞和美好的名字。B创造出句式可长可短的“ 骚体诗” ,产生了特殊的语言节奏美。 C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是抒情主人公对自我的劝勉。D始终表现出自我价值的发现的担当精神,体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答案 C解析 该句是抒情主人公对楚王的劝告和希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113 题。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
9、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王羲之 兰亭集序)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以为流觞曲水 觞:酒杯B信可乐也 信:相信C虽趣舍万殊 趣:同“取”D向之所欣 向
10、:过去答案 B解析 信:实在。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B悟言一室之内C及其所之既倦D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答案 C解析 C 项解释为“得到” ,其他三项均解释为 “的” 。1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从良辰、美景、贤人、雅事等方面描述兰亭聚会的盛况。B第二段主要辨析“生”与 “死”的关系,主张珍惜生命,及时行乐。C选文以聚会欢愉,叹人生短暂、造化无情, “乐”与“痛”对比鲜明。D选文语言骈散结合而以散句为主,顿挫有致,音韵和谐,富于感染力。答案 B解析 “主张珍惜生命,及时行乐”错,作者触景生情,心头郁结着
11、挥之不去的生命悲痛之情。14潜台词即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通过它可以窥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对下列潜台词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鲁侍萍 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周朴园 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鲁侍萍 亲戚?周朴园 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鲁侍萍 哦那用不着了。周朴园 怎么?鲁侍萍 这个人现在还活着。A你这样狠毒,哪管我们母子死活。B根本就无所谓什么亲戚。C她没有死,现在就站在你面前。D那次她们母子被人救起了。答案 A解析 重在“闲事” ;重在问号,根本就不是什么亲戚;重在“用不着了” ,因为她还活着;重在“还活着” ,因为被别人救起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16 题。手机或许不是人的
12、一个单纯用具。实际上,它已经变成了人的一个器官。手机似乎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它长在人们的手上,就如同手是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一样。手机是另一个说话器官,是一个针对着远距离的人而说话的器官,因为有了手机,人的语言能力增加了,人们可以将语言传送到非常遥远的地方。同样,人们的听觉也增加了,耳朵居然能神奇般地听到千里之外的声音。我们看到了人体身上的新的四位一体:手、嘴巴、耳朵和一个金属铁盒手机。它们共同组成了身体上的一个新的说话机器。手机深深地植根于人体,并成为人体的一个重要部分。离开了人体,离开了手,它就找不到自己的意义。正如人们对它的称呼“手机”那样,它只有依附于手,才能获得它的存在性。手机能够在任
13、何时间和任何空间同另一个人进行交流。手机这一最基本的无限延展的交流能力,能使人轻而易举地克服时空间距进而超越孤立的状态。这是人们使用手机的最根本和最初的原因。一个危机时刻的人,如果有手机相伴,就可能会迅速地解除这种危机。手机的沉默,在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这个人可能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事实上,如果一个人从来不用手机,他发现不了手机的意义和功能,但是,一旦他使用了手机,他会发现,没有手机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也就是说,人已经进化到手机人的状态。社会越是为手机所充斥,手机越是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从另一个方面要求了手机的普及化。事实是,手机确实越来越普及了。手机在多大程度上解放了人们,也在多大程度上
14、抑制了人们。手机抑制了人体的某些肉体官能:它抑制了行动能力,人们尽可能减少身体运动;抑制了书写能力,人们越来越借助机器通话;抑制了记忆能力,人们越来越依赖手机储存消息。有时候,手会无意识地去寻找手机,去摸索手机,去把玩手机。人们偶然丢失了手机,他就会变得烦躁不安。正是因为人们如此地依赖于手机,反过来,人们又为它所折磨和打扰。手机成为每天要面对的问题。如何处理手机?这是每个人的日常性的自我技术开机还是关机?静音还是震动?短信还是会话?是将这个器官暂行性地关闭,还是让它随时随地警觉地待命?总是要反复地抉择手机变成了日常生活的难题。焦急地等待某个特定的手机铃声,或者惧怕某个特定的手机铃声,常常会令人
15、不安。手机融合了文字和声音的双重交流功能,它将书信和电话融为一体,而且更为便捷。不过,同书信姗姗来迟相比,手机将等待的美好期望一扫而空。等待和期盼趋于消失。手机在扫荡了书信的同时,也扫荡了书信的特有抒情,扫荡了埋伏在书信中的品味和生活风格。手机让人通向一个公共空间,它是打开公共空间的钥匙。因为手机上储存着如此之多的名字和号码,你能够随时迅速地跟他讲话,但是,夜深人静之际,你想要跟一个人说说话,将手机上的号码逐个地翻阅一遍,你真正想拨打的号码一个都不存在。1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机不仅仅是人的一个单纯用具,事实上,手机已经变成了人的一个器官,好像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B
16、手机已经成为说话器官,是针对着远距离的人而说话的器官,借助这一器官人们可以将语言传送到距离非常远的地方。C手机的运用,不但人们的语言能力增加了,而且我们的听觉能力也增加了,千里之外的声音居然能够听到。D手、嘴巴、耳朵和手机构成了人们身体上的新的四位一体,它们共同组成了身体上的一个新的说话机器。答案 A 解析 “手机不仅仅是人的一个单纯用具”错,原文“手机或许不是人的一个单纯用具” ,或然变已然。1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手机已经并成为人体的一个重要部分,如果离开了人体和手,手机也就找不到自己的意义。B手机能够在任何时间和任何空间同另一个人进行无限延展的交流能力,能使人轻
17、而易举地克服时空距离超越孤立的状态。C如果某个手机人处于一种特殊的状态,那么保持手机的沉默是一种必然,此时手机的意义和功能也没有体现出来。D社会越是为手机所充斥,手机越是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从另一个方面要求了手机的普及化。答案 C解析 原文“手机的沉默,在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这个人可能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是充分条件,而选项变成了必要条件, “手机的意义和功能也没有体现出来”说法也太绝对,应为“他就发现不了手机的意义和功能” 。二、填空题(本大题 3 分)17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每题 1 分,共 3 分。任选 3 题,如全选,则取前 3 题评分)(1)_,举匏尊以相属。( 苏轼赤壁赋)
18、(2)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_。( 张溥五人墓碑记)(3)_,以手抚膺坐长叹。( 李白蜀道难)(4)_,君子不齿。( 韩愈师说)答案 (1)驾一叶之扁舟 (2)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3) 扪参历井仰胁息 (4)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三、简答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18 题 3 分,第 19 题 6 分,共 9 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 1819 题。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
19、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节选自朱自清 荷塘月色)乙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 ”“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 ”“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
20、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会儿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18指出甲、乙两文都运用的修辞方法。(3 分)答:_答案 比喻、拟人。19结合选文,分析两段在抒发的感情上有什么不同。(6 分)甲
21、文:_乙文:_答案 甲文:抒发了作者心中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乙文:抒发了作者虽然残疾,但是依然对生活充满着热爱,以及对生命深深的思考。四、写作题(本大题 40 分)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仪式。新年倒数的钟声敲响,提醒着跨年的喜悦与神圣;单膝跪地,请求婚嫁,献上婚戒,定格了爱情的幸福和甜蜜;体育赛场,颁奖礼上,国歌奏响,国旗升起,传扬着国家荣誉和民族自豪。开学典礼,结婚典礼,开业典礼,欢迎仪式,宣誓仪式,不一而足。近段时间,社会上又出现了一些颇受争议的仪式:上海某小学“孝敬文化节”活动中,全体学生向自己的父母长辈行三跪九叩之礼,然后膝行至父母面前聆听父母教诲;河南
22、某中学为弘扬传统文化,要求学生每天跪拜孔子;三峡大学首届国学班开班,35 名学生身穿传统汉服齐诵拜师帖,向 12 位导师鞠躬奉茶,行拜师礼关于“仪式” ,你有怎样的感受、理解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注意:角度自选,题目自拟;文体明确,不要写成诗歌;不少于 600 字。写作指导 材料由两段文字构成,第一段是讲被人们继承和弘扬的仪式,第二段是讲一些颇受争议的仪式。仪式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对待仪式,实际涉及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传统文化就是民族文化。民族之所以成为民族,就是因为它有独特的文化,而文化是从历史上流传下来,一以贯之的;继承和捍卫传统文化就是坚持民族精神,弘扬民族传统。传统文化具有两重性。传统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一个民族不能每天都从头开始练习生存本领;传统文化又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不正确对待,它就可能会钳制思想,束缚行动,成为社会前进的包袱。文章既可以从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谈仪式的意义,也可以单纯谈仪式对于思想熏陶的作用。既可以肯定仪式的积极意义,也可以批评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的错误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