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倒计时23天(含解析)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50018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倒计时23天(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倒计时23天(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倒计时23天(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9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倒计时23天(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9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倒计时23天(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倒计时 23 天 古代中国的思想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1.原因:根本原因是社会大变革。具体原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确立。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上“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意识文化上学术下移,“学在民间”,出现私人讲学。2.儒家:(1)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政治思想:“仁” “礼” “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社会改良。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教育思想:“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评价: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2)孟子:儒家学派的奠基人。 “仁政”(核心)、 “民贵君轻

2、” 、 “性善说” 、 “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荀子: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天行有常” 、 “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性恶论”,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3.道家:(1)老子:“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否定“天命论” 、辩证法思想、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对哲学、伦理学以及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2)庄子:“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逍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4.法家:韩非。(1)法家的集大成者。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严刑峻法;认

3、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2)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 1 000 多年中,法儒结合,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5.墨家墨子:“兼爱” “非攻” “尚贤” “节俭” 。 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二、汉代儒学1.思想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2.新内容:“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 、天谴论;以刑辅德、 “三纲五常” 。3.评价: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儒学成为封建

4、社会正统思想和传统文化的主流。三、宋明理学1.程朱理学:(1)主张:“理”是万物的本原;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五常等道德准则也是天理的反映。要把握“理”,需要“格物致知” 。(2)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其学术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 2.王阳明心学:心学的集大成者,其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和天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3.评价: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但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

5、到了积极作用。四、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1.代表人物及主张:(1)李贽:否定孔孟学说、批判程朱理学;倡导个性自由,反对盲从统治者的意志;追求物质享受;主张男女平等。(2)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倡导言论自由,建立监督机构;学术上主张“经世致用”;经济上提出“工商皆本” 。2.明清之际儒学思想的发展:明清儒学家们抨击君主专制,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但没有提出建立新社会制度的主张,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批判继承传统儒学,力求有所更新。从而又一次发展了儒学,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但未能从根本上动摇儒学的地位。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

6、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材料体现了( )A.墨家的兼爱思想B.儒家的大同思想C.法家的富国思想D.道家的无为思想【解析】选 B。墨家是代表劳动群众的利益,特别是代表手工业者的利益,主张没有差别的爱,与题目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不符,故 A错误;儒家思想强调选贤任能,各有所长,故 B 正确;题目与法家的富国思想无关,故C 错误;道家的无为思想与题目中“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不符,故 D 错误。2.孔子说,君子(执政者)的品德好比风,小人(平民)的品德好比草,草受风吹拂,一定顺风而倒

7、。这反映了孔子主张 ( )A.仁者爱人 B.以德治民C.克己复礼 D.君轻民贵【解析】选 B。孔子“仁者爱人”的观点是主张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而材料讲的是统治者的为政之道,仁者爱人与材料无关,故 A 错误;据材料“君子的品德好比风,小人的品德好比草”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统治者应该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故B 正确;“克己复礼” 的观点体现了孔子主张恢复西周统治秩序,与材料无关,故 C错误;君轻民贵是孟子的思想主张而非孔子,故 D 错误。3.孟子主张“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材料表现了变革时代( )A.知识分子信仰体系的混乱无序B.知识分子积极进取的价值取

8、向C.儒家思想成为人们普遍的信仰D.暴政统治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解析】选 B。 “士” 可理解为知识分子,材料中“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表明积极进取,故 B 正确。4.2016 年 8 月 16 日,我国成功地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作为墨家创始人,墨子主张 ( )A.克己复礼 B.以法治国 C.兼爱非攻 D.无为而治【解析】选 C。克己复礼是孔子的主张,故 A 错误;以法治国是法家的主张,故 B错误;兼爱非攻是墨家墨子的主张,故 C 正确;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主张,故 D 错误。5.庄子天道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四时有明法而不议, 万物有成理而不

9、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两者都强调( )A.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B.顺应自然,无为而治C.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D.天人感应,天人合一【解析】选 A。A 与材料中“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天行有常”“应之以治则吉”相符,故 A 正确;无为而治与材料中“ 荀子 天论 ”不符,故 B 错误;C是道家观点,与材料中“荀子天论 ”不符,故 C 错误;D 是西汉董仲舒的学说,与材料中战国时期的“庄子天道篇 ”“荀子 天论 ”不符,故 D 错误。6.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中央设立太学,置儒

10、家的五经博士,后又为之置弟子员,使之成为政府设立的最高学府,学习经学成为入仕的正式途径。由此可知汉代 ( )A.诸子百家的成分发生了新的变化B.原始的民主思想彻底消失C.知识分子的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D.孟子地位发生了新的变化【解析】选 C。在中央设立太学,学习经学成为入仕的重要途径,必然加强了儒学对知识分子的吸引力,从而改变了知识分子的构成,故 C 正确。7.程朱理学认为,“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对立;并进而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如此看来,“存天理,灭人欲”( )A.特别注重提升人的个人修养 B.完全否定了人类的自然欲求C.包含了一定程度的理性思考

11、D.以道德的名义维护专制统治【解析】选 C。程朱理学中的“人欲”必须同时符合两个标准: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违背礼仪规范。进而可以理解“人欲” 是在维持生命欲求的前提下,为了一己之私利,危害他人或破坏社会公共秩序的行为。 “人欲” 并不包括人们通过合法手段获取财富和享受生活。所以“存天理,灭人欲” 实际上是要维护良好的公共秩序,具有理性色彩。8.中国古人对女性的评价,唐以前推崇美女,四大美女都是唐以前的人物,而宋以后则更多地推崇才女。导致这一变化的最合理因素是 ( )A.社会的进步 B.理学的兴起C.女权的发展 D.教育的发展【解析】选 B。 材料体现了对女性评价标准的改变:从“貌” 到“才

12、”,体现了评价思想的不同。社会的进步在材料无法反映,故 A 错误;关键在宋代推崇才女, 反映了宋明理学思想的影响,故 B 正确;女权的发展是在近代 ,故 C 错误; 教育的发展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 D 错误。9.819 年,唐朝刑部侍郎韩愈冒死上奏谏迎佛骨表,反对朝廷推助佛教在中原的传播,险被唐宪宗处死,宰相极力劝谏,才免了韩愈死罪,贬他到南方潮州做刺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佛教一度成为唐朝统治思想B.韩愈视复兴儒家文化为己任C.此抗争恢复了儒家主导地位 D.唐朝时儒家地位一直不稳固【解析】选 B。从西汉武帝时期颁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开始,儒家思想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故 A 错误;

13、魏晋时期,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并冲击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唐代中后期以韩愈、柳宗元为首的儒学家掀起了复兴儒学运动,故 B 正确;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无所谓恢复,故 C 错误;唐朝时虽然佛教、道教兴起,但并未影响到儒家地位,故 D 说法错误。10.黄仁宇认为,李贽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也拒绝以传统的历史观作为自己的历史观,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李贽构成一位特色鲜明的中国学者,而不是一位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人物。这表明李贽 ( )A.超越了儒家思想范畴 B.具有早期启蒙思想C.局限于传统文化樊篱D.思想引起社会变革【解析】选 C。根据材料不难看出强调的是更广泛的范围内,“

14、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故 A 错误;根据材料“不是一位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人物”不难看出李贽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与早期启蒙思想并不相关, 故 B 错误;依据材料“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不是一位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人物”,黄仁宇更强调的是李贽思想的局限性,故 C 正确;思想引起社会变革与历史事实不符,故 D 错误。11.明末清初,有学者认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据材料可知 ( )A.学者提倡经世致用之学B.学者提倡君主应以文学救世C.学者主张“心性空谈”D.学者主张从根本推翻宗法专制制度【解析】选 A。据材料中“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15、可以推知学者主张经世致用,故 A 正确;材料中的主语是“君子”非“君主” ,且该学者反对仅仅靠文学,认为是雕虫篆刻,故 B 错误;材料学者反对空谈,与 C 意思相反,故 C 错误;材料没有提及 D 主张,且明末清初的思想家还只是对儒家思想的弊端或者君主专制抨击而已,故 D 错误。12.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或谓后之入阁办事,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也。曰:不然。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吾以谓有宰相之实,今之宫奴也。 ”黄宗羲这段话的主旨是 ( )A.指明内阁成员无宰相之名实B.批评太监干政C.指明内阁成员只是批答奏章D.批评皇权过重【解析】选 D。从内阁大臣只能批答奏章,太监也可干政可知是明代君主专制加强,可见作者批评的是皇权过重,故 D 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历史高考 > 二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