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终考试文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48500 上传时间:2019-02-2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终考试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甘肃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终考试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甘肃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终考试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甘肃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终考试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甘肃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终考试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甘肃省 2019 届高三上学期期终考试 第 I 卷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相较于赤橙黄绿青蓝紫等诗意色彩,灰色鲜有被提及,歌德在著作色彩论中描述:“在尊贵的灰色面前,我们会体验到一种提升感;在平凡的灰色面前,我们会体验到谦卑。”作为彩色系里的调和色,灰色一直是隐性的身份,自古被烙上阶级属性与情感特征,其所指有宗教与文化、艺术与哲学不同层面的解读。灰色“集彩性”的低纯度功能不言而喻,是集中多种彩色后的简单而丰富,既影射着自然地理的客观地貌,作为表现形式与手段,也丰富着人文艺术领域的深度思考,其优质的视觉协调性促使灰色成为

2、绘画与设计、艺术与商业领域的表现媒介。灰色广义上的模糊既指所有事件的不明朗、非良性的状态,同时也包含人生与艺术某阶段的方向迷失,后者如毕加索的灰色时期的绘画,这个时期,毕加索的生活条件很差,作品弥漫着一片阴沉的忧郁。灰色的象征性有着显性的贬义和隐形的文化内涵。“灰色”广义上的哲思显然适用于文学艺术等社会学门类,如文学诗词的灰色意境则是:幽、寒、雨、暮、荒、苍、雪、愁、恨等如泣如诉的古典诗意色彩。道德经的无为哲学以空灵淡泊的精神本质契合了黑白水墨画的灰色美学,以墨色胜于五彩、五色、五音的视觉语汇成为灰色最早的美学代言,在此,大美、大音及大象在洗尽铅华后定格为无言、稀声、无形的精神追求,灰色的墨韵

3、在唐代传统书画中以“枯湿浓淡”“运墨而五色具”的气韵概括了世界万象的空灵与洒脱,至宋代则在“逸、神、妙、能”中开拓了意态的文人挥毫,及至元代“作画贵有古意”的“逸笔草草”,灰色的笔墨气韵形成一种沉寂、肃然,进而产生了一种温雅淡泊的审美意味,流动着静、虚、恬、淡的古意。灰色的墨韵循环流动在阴阳五行的虚实水墨中。法国印象派画家德加热衷于表现舞女的动态“印象”,灰色的介质与朦胧图底的关系有利于表现书法线条般的人体曲线美。与德加温润的灰色相比,热衷于以灰色、紫罗兰、绿色等打底画纸作画的古典主义大师丢勒的细密画则注重严谨的逻辑,祈祷的手、横躺的阿格妮丝等结实的典型性造型在灰色背景中体现了画家精于概括、重

4、于塑造的无限洞察力。如果说德加的色粉笔游走在快乐的舞台范围里,那科勒惠支的素描则借助黑白灰表现生与死的精神呼啸,哀悼、抱婴儿的母亲及离别等无不寄托着画家悲天悯人的情怀。其实,灰色不过是艺术媒介里的表象,艺术的本质一如罗丹所说:“最纯粹的杰作是这样的:不表现什么形式,线条和颜色再也找不到,一切融化为思想和灵魂。”(摘编自韩天腾灰色在艺术与设计中的灰线性解读)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灰色作为彩色系里的调和色,自古被烙上阶级属性与情感特征,其含意可以从宗教与文化、艺术与哲学不同层面进行解读。B. 毕加索的灰色时期的绘画表现了灰色广义上的模糊性,包含人生与艺术某些阶段的

5、方向迷失,也指所有事件的不明朗、非良性的状态。C. 为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作者引用罗丹的话,揭示出艺术的本质:不表现什么形式,也找不到线条和颜色,一切融化为思想和灵魂。D. 法国画家德加热衷于表现舞女的动态“印象”,其作品中的灰色显得温润,灰色的介质与朦胧图底的关系有利于表现书法线条般的人体曲线美。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灰色最早的美学代言是以墨色胜于五彩、五色、五音的视觉语汇,所以道德经的无为哲学与黑白水墨画的灰色美学相契合。B. 元代“作画贵有古意”的“逸笔草草”的出现,使得灰色的笔墨气韵形成一种沉寂肃然的特点,产生了一种温雅淡泊的审美意味。C. 灰色的墨韵

6、在我国唐代传统书画中主要表现为:以“枯湿浓淡”“运墨而五色具”的气韵概括了世界万象的空灵与洒脱。D. 祈祷的手、横躺的阿格妮丝等画,其结实的典型性造型在灰色背景中体现了丢勒精于概括、重于塑造的无限洞察力。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尊贵的灰色面前人会体验到一种提升感,在平凡的灰色面前人会体验到谦卑。这告诉我们:因灰色的类别不同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B. 灰色的“集彩性”具有低纯度功能,灰色的优质的视觉协调性是灰色成为绘画与设计、艺术与商业领域的表现媒介的原因。C. 灰色的象征性有着显性的贬义,如文学诗词的灰色意境“幽、寒、雨、暮、愁、恨”等,其文化内涵不如赤橙黄绿等色

7、彩深厚。D. 科勒惠支的哀悼、抱婴儿的母亲及离别等,借助黑白灰表现生与死的精神呼啸,无不寄托着画家悲天悯人的情怀。【答案】1. B 2. A 3. C(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汽笛布鞋红腰带陈忠实他那时刚刚勒上头一条红腰带。这是家乡人遇到本命年时避灾禳祸乞福的吉祥物。半年以后,他勒着这根保命带到 30 里外的历史名镇灞桥去报考中学。领着他们去报考的是一位 40 多岁的班主任,姓杜。这是一次真正的人生之旅。为了这第一次走出家门三公里以外的旅行,他昨夜激动慌惧得几乎不能成眠。他肩头挎着一只书包,包里装着课本、一只毛笔和一只墨盒、几个混面馍馍,还有一

8、块洗脸擦脸用的布巾却连一分钱也没有。开始,他和老师、同学相跟着走,大约走出十多里路也不觉得累。后来的悲剧是从脚下发生的。他感觉脚后跟有点疼,脱下鞋来看了看,鞋底磨透了,脚后跟上磨出红色的肉丝淌着血。母亲纳扎的布鞋鞋底经不住砂石的磨砺。当他看到脚后跟上的血肉时便怯了,步子也慢了。杜老师和一位大同学倒追过来,他立即擦干了眼泪。抬脚触地时的痛楚引发了他内心的卑怯,他没有说明鞋底磨透脚跟磨烂的事,他怕那些穿耐磨的胶底鞋的同学笑自己的穷酸。他已经看不见那支小小的赶考队列了。他终于下狠心从书包里摸出那块擦脸用的布巾包住一只脚,踮着脚尖跛着往前赶,走了一段路程,布巾磨透了,他把布巾倒过来再包到脚上,直到那布

9、巾被踩磨得稀烂。他最后从书包里拿出了课本,一扎一扎撕下来塞进鞋窝那些纸张更经不住砂石的蹭磨,直到课本被撕光,走进考场的最后一丝勇气终于断灭了。伟大的转机在他完全崩溃刚刚坐下的时候发生了,他听到了一声火车汽笛的嘶鸣。他被震得从路边的土地上弹跳起来,惊惧慌乱而茫然四顾,终于看见一股射向蓝天的白烟和一列呼啸奔驰过来的火车。这是他平生第一次看见火车,第一次听见火车汽笛的鸣叫。列车飞驰过去,绿色的车厢,绿色的窗帘和白色的玻璃,启开的窗户晃过模糊的男人或女人的脸,还有一个把手伸出窗口的男孩的脸直到火车消失在柳林丛中,直到柳树梢头的蓝烟渐渐淡化为乌有,直到远处传来不再那么令人震慑而显得悠扬的汽笛声响,他仍然

10、无法理解火车以及坐在火车车厢里的人会是一种什么滋味儿;坐在火车上的人瞧见一个穿着磨透了鞋底磨烂了脚后跟的乡村娃子会是怎样的眼光,尤其是那个和他年纪相仿已经坐着火车旅行的男孩。天哪!这世界上有那么多人坐着火车跑而根本不用双脚走路!他用双脚赶路却穿着一双磨穿了底磨烂了脚后跟的布鞋一步一蹭血地踯躅!他无端的愤怒了:不能永远穿着没有厚底的破布鞋走路他把残留在鞋窝里的烂布绺烂纸屑腾光倒净,咬着牙重新举步。脚后跟还在淌血还疼,走过一阵儿竟然奇迹般的不疼了,似乎那越磨越烂得深的脚后跟不是属于他的,而是属于另一个怯懦者在离考场还有一二里的地方,他终于赶上了老师和同学。后来他成为一个作家,这个作家回顾整个生命历

11、程的时候,所有经过的欢乐已不再成为欢乐,所有经历的苦难挫折引起的痛苦亦不再是痛苦,变成了只有自己可以理解的生命体验,剩下的还有一声储存于生命磁带上的汽笛鸣叫和一双磨透了鞋底的布鞋。他想给进入花季刚刚勒上头一条或第二条红腰带的朋友致以祝贺,无论往后的生命历程中遇到怎样的挫折怎样的委屈,不要动摇也不必辩解,走你认定了的路吧!因为任何动摇包括辩解,都会耗费心力耗费生命,不要耽搁了自己的行程。(有改动)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他”穿着母亲纳扎的布鞋,脚后跟被砂石磨出了血,暗示了母亲的亲情敌不过现实的寒酸与残酷,使文章显得含蓄而又深沉。B. “他”好胜心

12、强,想到自己与火车上的人的差距,变得十分愤怒,强忍着疼痛,走到终点,想用这种方式来改变自己的命运。C. 本文描写了“他”在报考中学路途中不断变化的心理,由开始的激动,到后来的卑怯、崩溃,最后又产生了希望,充满了勇气。D. 本文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叙写了作家青年时期的一次赶考经历,表明了对待生活该有的信念与态度。5. 文中的“红腰带”“布鞋”“汽笛”有什么象征意义?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文章为何将这次赶考经历称为“人生之旅”?请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体会。【答案】4. A 5. (1)“红腰带”是本命年时避灾求平安的吉祥物,每 12年系一次,象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期盼,也象征

13、着人生的不同阶段。(2)“布鞋”象征着艰难窘迫的生活现状。当同学们都穿着胶质球鞋时,他只能穿手工缝制的布鞋,这双布鞋给他带来了很大的痛苦。(3)“汽笛”象征着警醒与启示。在他几近崩溃时,汽笛声让他惊醒,他的精神状态由此发生了巨变。6. (1)这次赶考让作家明确了人生目标,那就是不能永远穿着没有厚底的破布鞋走路,于是他开始不断奋斗,努力改变生活的状态。(2)这次赶考令作家获得了独特的生命体验,改变了对待生活的态度,让他面对人生的苦难挫折不再卑怯、痛苦,不再动摇、辩解,而是充满希望和勇气。【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A 并没有暗示亲情敌不过现实的寒酸

14、与残酷,只是表现了生活窘迫,文章也不算含蓄深沉。(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1 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材料一:知识付费近两年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知乎、得到、喜马拉雅等一大波知识付费平台走红,五花八门的产品掀起一波波热潮。2018 年中国在线知识付费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7 年中国知识付费产业规模约 49 亿元,同比增长近 3 倍,预计 2020 年将达到 235 亿元。目前,知识付费产业已经涵盖知识电商、社交问答、内容打赏、社区直播、讲座课程、付费文档等多个类别,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喜马拉雅数据显示,在 2017 年“123 知识狂欢节”中,25 岁至 34 岁的付费

15、用户占比超过七成,“90 后”的付费比例最高。以中青年为主,男性居多,多数分布在北上广深及其他经济发达地区,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求知欲强,热爱学习与知识分享,喜欢互动交流。艾媒数聚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毅认为,知识付费的场景正在拓宽,从财经、职场、健康、阅读、技能等走向更加精细、多元的领域,与之伴随的是专业化要求更高更强,“创作者和平台如果不能持续生产优质内容,被用户抛弃是早晚的事。”张毅说。(摘编自数字阅读带来“书”中新世界)材料二:艾媒数聚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毅认为,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手机支付的便捷性,为知识付费的发展提供了硬件支持;优质内容付费观念的形成,也促使大批优秀内容提供者开始进驻各

16、大知识付费平台;但更大的动力来自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意愿越来越强烈,有专家分析,“生活水平提高了,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希望通过付费获得知识,这已经成为刚性需求。”一些从业者则更喜欢用“知识服务”而非“知识付费”来定义这个行业。得到app 创始人罗振宇分析,在人们的时间日益碎片化、学习越来越终身化的时代背景下,知识服务行业通过互联网技术降低了用户学习的成本,填补了传统“分科治学”教育体系的缺口,为人们终身学习提供了更适合的解决方案。罗振宇认为,知识服务火爆的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教育和学习的历史传统”,“中国人学习的驱动力很强。在经济快速发展之后,追求学习上进的文化基

17、因更强烈地表达了出来;而国家层面,正在加速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这样的需求为知识服务的兴起提供了极其富饶的土壤。”(摘编自知识付费,优质内容是关键)材料三:市面上已出现多种跟书有关的知识产品:把书浓缩成 25 分钟的图书音频解读,全年解读一系列经典的专栏,用互动和社交的方式一起读书的同读、共读等。这些产品都跟书有关,只是做法有些差别:有的是引导读书,有的是替代读书,有的是辅助读书。除了和书有关,它们还有两个明显的共同点:其一,它们不是文字而是音频;其二,它们都从图书内容延展开,将其变成通过智能手机可以获取的、像消费品一样轻松的服务。把“认真地读书”变成“轻松地听书”。由

18、于从书中消化吸收知识很难,大量知识被“囚禁”在书页之中。当喜欢尝鲜的人尝试去听知识产品,甚至尝试制作知识产品后,和书相关的知识音频极大地降低了用户获得相关知识的难度,从而可以成为更大范围人群获得知识的方式。(摘编自知识付费背景下的“新出版”)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知识付费产业发展,离不开互联网的普及和手机支付的便捷性,也离不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后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强烈追求。B. 知识付费产业越是向前发展,对内容的专业化要求就越高,知识的创作者和付费平台应该不断给用户提供优质内容以增强吸引力。C. 图书音频产品并不只是将文字转变为音频,还从图书内容延展开,变成

19、了像消费品一样的服务,极大地降低了用户获取知识的难度。D. 近两年来,知识付费产业发展迅速,产品多样,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类别多样化,用户以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学生为主。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些从业者更喜欢用“知识服务”来定义知识付费行业,知识服务行业为当代人们终身学习提供了适合的解决方案。B. 优质内容付费观念的形成,有利于知识付费产业的健康发展,它促使大批优秀内容提供者进驻知识付费平台,推动行业繁荣。C. 国家加速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举措,将中国人追求学习上进的文化基因激发出来,这是知识服务火爆背后的深层原因。D. 图书音频产品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这

20、种学习方式解放了原来被“囚禁”在书中的知识,也更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9. 以上三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7. D 8. C 9. 材料一重点介绍了知识付费产业的发展情况和付费用户的主体构成情况;材料二重点分析了知识付费火爆的原因;材料三重点介绍了和书有关的知识产品的特点和作用。【解析】【7 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理解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 D,“用户以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学生为主”理解有误。根据原文内容可知,喜马拉雅数

21、据显示,在 2017 年“123 知识狂欢节”中,25 岁至 34 岁的付费用户占比超过七成,“90 后”的付费比例最高。以中青年为主,男性居多,多数分布在北上广深及其他经济发达地区,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求知欲强,热爱学习与知识分享,喜欢互动交流。故答案选 D。【8 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C,“国家加速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举措,将中国人追求学习上进的文化基因激发出来,”错,由材料二可知,激发中国人追求学习上进的

22、文化基因应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另外知识服务火爆背后的更深层原因在于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教育和学习的历史传统,以及国家层面正在加速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故答案选 C。【9 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归纳概括原文的主要内容的能力。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回答:以上三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根据对三则材料的通读,可以有如下的侧重点的筛选和概括:知识付费近两年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知乎、得到、喜马拉雅等一大波知识付费平台走红,五花八门的产品掀起一波波热潮。目前

23、,知识付费产业已经涵盖知识电商、社交问答、内容打赏、社区直播、讲座课程、付费文档等多个类别,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喜马拉雅数据显示,在 2017 年“123 知识狂欢节”中,25 岁至 34 岁的付费用户占比超过七成,“90 后”的付费比例最高。罗振宇认为,知识服务火爆的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教育和学习的历史传统”,“中国人学习的驱动力很强。在经济快速发展之后,追求学习上进的文化基因更强烈地表达了出来;而国家层面,正在加速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这样的需求为知识服务的兴起提供了极其富饶的土壤。”市面上已出现多种跟书有关的知识产品:把书浓缩成 25 分钟

24、的图书音频解读,全年解读一系列经典的专栏,用互动和社交的方式一起读书的同读、共读等。根据以上内容的理解,考生可以从知识付费的人群结构构成、知识付费兴起的原因、和书籍相关的知识付费三个角度进行概括作答。【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序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要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句和段尾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二、古代诗文阅读

25、(35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苏绰字令绰,武功人,魏侍中则之九世孙也。累世二千石。父协,武功郡守。绰少好学,博览群书,尤善算术。从兄让为汾州刺史,太祖饯于东都门外。临别,谓让曰:“卿家子弟之中,谁可任用者?”让因荐绰。太祖乃召为行台郎中。在官岁余,太祖未深知之。然诸曹疑事皆询于绰而后定所行公文绰又为之条式后太祖与仆射惠达论事惠达不能对请出外议之乃召绰告以其事绰即为量定惠达入呈太祖称善谓惠达曰:“谁与卿为此议者?”惠达以绰对,因称其有王佐之才。太祖曰:”吾亦闻之久矣。”寻除著作佐郎。属太祖与公卿往昆明池观渔,行至城西汉故仓地,顾问左右,莫有知者。或曰:“苏绰

26、博物多通,请问之。”太祖乃召绰,具以状对。太祖大悦,因问天地造化之始,历代兴亡之迹。绰既有口辩,应对如流。太祖益喜,乃与绰并马徐行至池,竞不设网罟而还。遂留绰至夜,问以治道,太祖卧而听之。绰指陈帝王之道,兼述申韩之要。太祖乃起,整衣危坐,不觉膝之前席,语遂达曙不厌。诘朝,谓周惠达曰:“苏绰真奇士也,吾方任之以政。”即拜大行台左丞,参典机密。自是宠遇日隆。绰始制文案程式,朱出墨入,及计帐、户籍之法。大统三年,齐神武三道入寇。诸将咸欲分兵御之,独绰意与太祖同,遂并力拒窦泰,擒之于潼关。四年,加卫将军、右光禄大夫,封美阳县子,邑三百户。绰性俭素,不治产业,家无余财。以海内未平,常以天下为己任。博求贤

27、俊,共弘治道,凡所荐达,皆至大官。太祖亦推心委任,而无间言。太祖或出游,常预署空纸以授绰,若须有处分,则随事施行,及还,启之而已。绰尝谓治国之道,当爱民如慈父,训民如严师。每与公卿议论,自昼达夜,事无巨细,若指诸掌。积思劳倦,遂成气疾。十二年,卒于位,时年四十九。太祖痛惜之,哀动左右。至葬日,又遣使祭以太牢,太祖自为其文。明帝二年,以绰配享太祖庙庭。(节选自周书苏绰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然诸曹疑事皆询于绰而后定所行公文绰又为之条式后太祖与仆射惠达论事惠达不能对请出外议之乃召绰告以其事绰即为量定惠达入呈太祖称善B. 然诸曹疑事皆询于绰而后定所行公文绰又

28、为之条式后太祖与仆射惠达论事惠达不能对请出外议之乃召绰告以其事绰即为量定惠达入呈太祖称善C. 然诸曹疑事皆询于绰而后定所行公文绰又为之条式后太祖与仆射惠达论事惠达不能对请出外议之乃召绰告以其事绰即为量定惠达入呈太祖称善D. 然诸曹疑事皆询于绰而后定所行公文绰又为之条式后太祖与仆射惠达论事惠达不能对请出外议之乃召绰告以其事绰即为量定惠达入呈太祖称善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牢”指古代天子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少牢只有牛、豕,没有羊。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B. “朱出墨入”本指用红色的字记录支出,用黑色的字记录收入,苏

29、绰提出的这一区分出入情况的记账方法逐渐演变为现在的“红头文件”。C. “配享太祖庙庭”指苏绰的神位被供奉在太庙即配享太庙,太庙供奉皇帝先祖及本朝历代皇帝的地方,一般只有皇帝的先辈可享此殊荣。D. “二千石”原指汉代郡守级别的官员,后泛指地方重臣和朝中高品阶的官员。“累世二千石”说明苏绰家世显赫。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绰才华横溢,深得众人喜爱。受堂兄苏让的推荐,做了行台郎中。行台各官署有疑难之事都向他请教,惠达称赞他有辅佐帝王的才干。B. 苏绰广闻博识,受到太祖倚重。当太祖问起汉故仓地的事时,众人皆不知,苏绰却能详细作答。太祖在昆明池观看过下网捕鱼的第

30、二天早上,当即授予苏绰大行台左丞之职。C. 苏绰很有谋略,和太祖心意相通。大统三年齐兵入侵,众将都打算分兵御敌,只有苏绰与太祖的意见相同,主张合力迎战窦泰,结果证明苏绰的计策是正确的。D. 苏绰节俭朴素,为国事鞠躬尽瘁。苏绰不治家产,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以天下为己任,为国家广求贤才俊杰。政事无论大小他都了如指掌,最后积劳成疾,死在任上。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太祖乃起,整衣危坐,不觉膝之前席,语遂达曙不厌。(2)太祖或出游,常预署空纸以授绰,若须有处分,则随事施行,及还,启之而已。【答案】10. B 11. A 12. B 13. (1)太祖于是起身,整理好衣衫,端端正

31、正地坐着(听),双膝不知不觉的移到了席子的前部,两人一直谈论到天亮也不满足。(2)太祖有时出去游玩,经常预先在空白纸上签下自己的名字交给苏绰,如果有事情需要处理,苏绰便根据情况做出裁决加以实行,等太祖回来后,禀告他就可以了。【解析】【10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归语段,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意思,粗通大意,然后再寻找断句的标志,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皆询”前面省略的主语是诸曹,前面断开;“绰”是公文格式的意思,是所在句子的主语,前面要断开;“太祖”是所在句子的主语,“后”是句首的时间状语,因此“后”前面要断

32、开;“惠达”是所在句子的主语,前面要断开;“不能对”和“请”“告”前面省略的主语都是惠达,这几个词前面要分别断开;“绰”“惠达”“太祖”分别是所在句子的主语,前面分别要断开。故选 B 项。【11 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识记 A。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面广量大,涉及的点和面很多,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随时看到随时积累,并能举一反三进行记忆。A 项,“少牢只有牛、豕,没有羊”陈述有错,应是只有羊、豕,没有牛。故选 A 项。【12 题详解】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

33、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B 项,“太祖在昆明池观看过下网捕鱼”分析有错,太祖没有观看下网捕鱼。故选 B项。【1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乃,于是;危,端正;之,动词,到、往;前席,席子的前部;厌,满足。第二句中,或,有时;预,预先,提前;署,签名;处分,古今异义词

34、,处理;还,回来;启,禀告。这些词语都是句中关键词,要用心翻译。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点睛】断句首先牢记一个前提领会大意。要通读全文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断句的常用方法主要有:(1)善用标志性词语断句,比如句首发语词、句尾语气,对话标志词(如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字),抓住了它们,也就抓住了一些捷径或诀窍。(2)结合章法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而“分承”或“分说”部分,又多用对称句式,形成并列、排比。(3)了解固定结构断句,固定结构是文言运用中逐渐形成的凝固的词

35、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每一种固定结构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熟悉每种固定结构的常规形式,有助于其前后句子的断开。这些特点,均有益于断句。参考译文:苏绰,字令绰,武功郡人,三国魏侍中苏则的第九代孙。他家代代都有人做到太守一级的官,父亲苏协曾任武功郡太守。苏绰少年时期喜欢学习,博览群书,尤其擅长算术。他的堂兄苏让出任汾州刺史,北周太祖宇文泰在都城东门外设宴相送。即将分别时,宇文泰问苏让:“你家子弟当中,有谁可以担任官职吗?”苏让于是推荐苏绰。宇文泰便把苏绰召来,任命他为行台郎中。苏绰任行台郎中一年多后,宇文泰对他还不是很了解。但行台各官署有什么疑难的事,都要找苏绰商量后才做出决定。颁行的各种公文,格式

36、也是苏绰制定的。后来,宇文泰同行台尚书仆射周惠达讨论事情,周惠达回答不上来,请求到外面找人商量一下。于是周惠达把苏绰叫来,把讨论的事情告诉他,苏绰当即为他分析情况并做出裁决。周惠达进去向宇文泰禀告,宇文泰称赞他作出的决定,对周惠达说:“这个建议是谁给你出的?”周惠达回答说是苏绰,并趁机称赞苏绰有辅佐帝王的才干。宇文泰说:“我也很久就听说过他是个有才能的人了。”不久,任命苏绰为著作佐郎。恰遇宇文泰和朝廷公卿们一起前往昆明池观看捕鱼,来到京城长安西边一个汉代故地叫仓池的地方,宇文泰回头向左右的人询间关于仓池的事,竞没有人知道。有人说:“苏绰知道的事情很多,请您问他吧。”宇文泰于是把苏绰找来,苏绰详

37、细地作了回答。宇文泰极其高兴,于是从开天辟地、万物初生的情况一直问到历代兴亡的事迹。苏绰口才本来就好,随问随答,毫不迟疑。宇文泰更加高兴了。于是与苏绰信马由缰,边走边谈,来到昆明池,竟然没令下网捕鱼,就往回走了。宇文泰于是把苏绰留下来长谈直至夜间,向苏绰询问治理国家的方法,自己则躺着听苏绰说。苏绰谈起帝王统治之道,并说到申不害、韩非等法家学术的要点。宇文泰于是起身,整理好衣衫,端端正正地坐着听,双膝不知不觉地向前移动。两个人谈到天亮还没有说完。第二天早上,宇文泰对周惠达说:“苏绰确实是个奇才,我将让他执掌大政。”当即任命苏绰为大行台左丞,参掌机密。从此宇文泰对苏绰越来越信任。苏绰首次制定了文案

38、的书写规则,用红色表示支出,黑色表示收入,他还制定了计量账目、管理户籍的方法。西魏文帝大统三年(537 年),北齐神武帝高欢统帅三路大军向西魏进犯。西魏各位将领都打算分兵御敌,只有苏绰与宇文泰两人意见相同,于是决定集中兵力迎战窦泰指挥的部队,在潼关将窦泰活捉。大统四年(538 年),朝廷加任苏绰卫将军、右光禄大夫,封他为美阳县子,食邑三百户。苏绰生性节俭朴素,不治家产,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因为国家还未平定,他常把安定天下作为自己的责任。广求贤才俊杰,一起探讨治理国家的办法,凡是他所推荐的人,都受到了重用。太祖宇文泰也推心置腹地任用他,从未说过不满意他的话。宇文泰有时到城外去游玩,经常预先在空白

39、纸上签下自己的名字交给苏绰,如果有什么事需要处理,苏绰便根据情况做出裁决加以施行,等宇文泰回来后,告诉他一声就可以了。苏绰曾说,治理国家官员们应该像慈祥的父亲那样爱护百姓,像严格的老师那样教诲百姓。苏绰每次与公卿议论政事,都要从白天一直谈到晚上,事情无论大小,他都了如指掌。他长期思虑过度,身体疲劳,于是得了气喘病。大统十二年(546 年),苏绰死在任上,当时他四十九岁。太祖宇文泰为苏绰的死感到悲痛惋惜,他的悲伤触动了身边的人。到下葬那天,宇文泰又派人去用牛、羊、猪三种牲畜祭奠他,祭文是宇文泰亲手写的。北周明帝二年(558 年),让苏绰配祭于太祖庙庭。(二)古代诗歌阅读(10 分)阅读下面这首诗

40、歌,完成下列各题。送裴侍御归上都张谓楚地劳行役,秦城罢鼓鼙。舟移洞庭岸,路出武陵溪。江月随人影,山花趁马蹄。离魂将别梦,先已到关西。注:此诗作于潭州(今长沙),诗人时任潭州刺史。上都,指都城长安。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代服兵役劳役或因公外出都叫“行役”,“鼓鼙”泛指战争,首联是指战乱平定后,裴侍御来潭州公干,现在要回去了。B. 颔联写裴侍御一路所经之地,沿途风景优美,洞庭与武陵水陆并举,“移”与“出”两个动词写出了裴侍御行程的轻快。C. “离魂”指分离的愁绪,“别梦”指离别后的思念之梦,“关西”借指长安,尾联将送行化实为虚,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D. 这是一首送别诗

41、,描写了裴侍御离开后的行踪和所见景色,用语平淡,但诗味浓郁,着重渲染了离别的凄然和伤感。15. 颈联“江月随人影,山花趁马蹄”是后人传诵的名句,请简要赏析其艺术特色。【答案】14. D 15. 炼字独特。两个动词“随”和“趁”,特别传神,“随”是跟从,读者似乎感觉到水的流动;“趁”是追逐,读者似乎感觉到路上山花在风中摇曳。使用了拟人手法。把“江月”和“山花”拟人化,“江月”和“山花”仿佛有了人的情感,使诗歌充满了灵动。前后照应。“江月随人影”照应颔联的“舟移”,“山花趁马蹄”照应“路出”,构思巧妙。【解析】【14 题详解】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

42、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D 项,“着重渲染了离别的凄然和伤感”赏析不当。全诗只有最后一联渲染了离别的伤感。“舟移洞庭岸,路出武陵溪”就写出了裴侍御行程的轻快。故选 D 项。【15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赏析诗句可以从手法、内容、表达效果及情感等角度进行。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分析时要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本题要求赏析颈联“江月随人影,山花趁马蹄”。整体分析,这两句诗构思巧妙,因为这两句分别照应前

43、面的“舟移”和“路出”。“随”“趁”,把“江月”和“山花”拟人化,赋予了“江月”和“山花”以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随”和“趁”字有动态感,能让人感觉到江水的流动,山花的摇曳。【点睛】赏析句子之前,要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诗歌内容。抓住所写的景、物、人和事,分析诗歌所用的表达技巧,所抒发的思想情感。赏析诗句的妙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44、。(1)杜甫在登高中以诗句“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涵着与衰弱的生命顽强抗争的精神。(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二段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炼的句子是:_;在行动上受磨炼的句子是:_。(3)使至塞上中写出侦察兵告诉使臣统帅正在前线诗句是:_,_。【答案】 (1). 万里悲秋常作客 (2). 百年多病独登台 (3). 必先苦其心志 (4). 行拂乱其所为 (5). 萧关逢候骑 (6). 都护在燕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识记 A。名句背诵默写难度不大,但考生常得不到满分,原因有二,一是背不出来,二是写了错别字,后者是主要原因。课内的句子

45、当抓牢,倒背如流,理解内容记忆,这样不会背错填错句子,同时关注其中易错的字。这些字主要是形声字,考生很容易写成同音异形字,如本题中的常、作、拂、萧、候等词,都要格外留意。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目前,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热正持续升温,我们欣喜地看到,( )。与此同时,我国几千年传统语文教育中些符合汉语学习规律, 的方法与理论也被语文教育研究者重新擦亮,开启了现代语文教育的寻根之旅。事实上,在语文教育现代性 中,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传统一直在场。语文教育现代价值的诉求,或宣称“新”的东西,在语文教育传统中有很丰富的资源,只不过长期被 ,没有被挖掘罢了。但是,我们必须客

46、观地看到白话取代文言,成为现代书面语主流的历史必然,看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对语文教育的革命厥功至伟。它把语文教育从贵族化的死胡同推向了民间,从而使其走上了普及化、大众化的道路。我们学习和借鉴传统语文教育的精神,绝不能照搬与照抄,毕竟现代教育目的与传统教育目的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的内容与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或者盲目复古都是行不通的。对传统语文教育知之愈全、愈深,才能用之愈当,我们要避免语文教育上的历史虚无主义,也要避免对传统语文教育的过度阐释或过度开发。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它把语文教育从贵族化的死胡同推向了民间,从而使其走上了普及化、大众

47、化的道路。B. 它把语文教育从贵族化的死胡同推向了民间,因而使其走上了大众化、普及化的道路。C. 语文教育被它从贵族化的死胡同推向了民间,从而走上了大众化、普及化的道路。D. 语文教育被它从贵族化的死胡同推向了民间,因而走上了普及化、大众化的道路。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是文化传承的使命感使得不少语文教师致力于传统文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B. 不少语文教师以文化传承的使命感致力于传统文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C. 传统文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是需要语文教师的文化传承的使命感的。D. 不少语文教师被传统文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激发了文化传承的使命感。19. 依次填入文中横

48、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立竿见影 建设 遮掩 扬汤止沸B. 立竿见影 建构 遮掩 扬汤止沸C. 行之有效 建设 遮蔽 刻舟求剑D. 行之有效 建构 遮蔽 刻舟求剑【答案】17. A 18. B 19. D【解析】【17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承接上文,句子的主语应该为“它”,即“五四新文化运动”;“因而”强调因果关系,“从而”也表示因果关系,但更侧

49、重强调事情的结果或者进一步的行动,故而应用“从而”更恰当;“普及化”“大众化”存在逻辑上的先后关系。故选 A 项。【18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根据前后语境。综合本文两段段意,旨在论述语文教育中应辩证继承文化传统。根据上文“我们欣喜地看到”,下句应以“语文教师”为陈述对象,陈述的内容为目前语文教学活动中对传统文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故选 B 项。【19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的能力。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段,把握语境含意,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立竿见影: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期末试卷 > 高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