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2019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含答案)

上传人:好样****8 文档编号:48104 上传时间:2019-02-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绵阳市2019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四川省绵阳市2019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四川省绵阳市2019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四川省绵阳市2019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四川省绵阳市2019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保密启用前【考试时间:2019 年 1 月 11 日上午 9:0011:30】四川省绵阳市高中 2019 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201911124韩非子之学出于荀子,源本于儒家,而成为法家,又归本于道家,其最高理想为“君无为,法无不为。 ”这反映了战国时期A各派学说吸收融合现象 B法家理论走向系统化C厉行“法治”的时代要求 D文化成为权力的附庸25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位高权重,政令己出,与皇室力量势均力敌。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 。材料主要说明东晋门阀政治A取代皇权政治 B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C确保政权稳固 D特殊条件下对皇权的分散26明朝后期,中国的生丝、纺织品、

2、棉布、瓷器等几乎遍及全球,外贸长期处于出超,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整个世界经济秩序是以中国为中心。材料反映A整体世界出现拉动了中国经济发展 B白银流入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C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促进工商业发展 D国际商贸中心地区已转移到西太平洋27对古代中国两千余年的政治制度,按西方标准,将其称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的对立面。而现代学者却认为,古代中国的皇帝很难做到为所欲为的专制。古代制约皇权的主要因素是A以民本主义为执政的指导思想 B中国古代王朝监察体制C遵照儒家标准的官僚制度系统 D地方势力制约中央集权281904 年,钱穆进新式小学无锡荡口镇的国语学校,受到的一大观念冲击就是老师钱伯圭

3、告诉他:三国演义等书可勿再读,因为此书开首即云“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这说明当时A传统大一统观念已经瓦解 B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C推翻清王朝成为社会共识 D近代民族国家观念影响中国29有学者认为,由于共产国际和苏共在国际共产主义中的地位,苏联与中共结盟是一种“逻辑的延伸” ,是“预先注定”的。更有人断言,毛泽东是斯大林的“忠实信徒” ,并且“一成不变依赖莫斯科” 。按照这样的推定,中苏结盟2A源于毛泽东对斯大林崇拜 B提升了苏联的国际地位C主要源于意识形态的考量 D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团结3019521978 年期间,中国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率达 115%,工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由1

4、0%左右提高到 444%。从“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 ”状态转变为世界工业大国。据此可知建国 30 年来工业化建设A使中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B扭转了近代以来落后局面C为改革开放奠定坚实基础 D计划经济禁锢了中国活力31有人评价 20 世纪 70 年代末开始的中国改革开放,依然遵循着百余年前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路径,这种评价A肯定传统文化本位主义 B忽略了先进制度对推进变革的作用C是评价历史的基本方法 D肯定洋务运动制度变革的示范意义32那些被放逐的政治家,据历史文献的记载,少有一个希图利用外敌力量返回雅典者,相反倒是为了争取返回,积极为雅典国家服务。这表明雅典的陶片放逐法A推动了民主政治

5、的发展 B激发了公民的参政热情C缓和了雅典的社会矛盾 D标志着雅典国家的形成33启蒙运动时期欧洲文化水平进步情况表项目时间 有阅读能力的人占法国总人口的比例(%)法国妇女的识字率(%)欧洲年均出版新书(单位:部)普通人藏书量(单位:本)17 世纪中叶 29 14 约 1000 12018 世纪中叶 47 27 约 4000 20100由此可知,这一时期A启蒙思想推动法国基础教育发展 B文化教育进步有助于启蒙运动发展C欧洲贵族推动法国启蒙思想传播 D出版业是欧洲文化水平进步的动力34一份由美国商人联名签署于 1935 年的反对新政的宣言中写道:“新政葬送了我们先辈所创造的繁荣,让无功者不劳而获,

6、由此毁掉了我们对于未来创造的进取心。 ”宣言主要反对新政A增发钞票以解决货币短缺 B保护劳工的各项权利C举办了各项公共建设工程 D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35北约是美国与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为实现防卫协作而建立的一个国际军事集团组织。下3表中北约组织成员的变化情况主要反映了时间 北约组织成员的变化1949 年 12 个国家 1999 年 波兰、匈牙利、捷克正式加入2004 年 波罗的海三国、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加入A美国加强欧洲的军事渗透 B北约组织的战略目标发生转变C区域集团化趋势不断加强 D美苏对东欧国家的争夺更激烈此资料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wwwzxlscom/)

7、 ,未经允许,谢绝转载。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 分)材料一 明代中后期,城市风气淳朴转为奢靡,这种社会风气从俭而奢的记载,封建上下秩序的颠倒,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十五、六世纪以后南北各地所普遍存在的。既承认这一“社会风气的变化,出现一股活泼、开朗、新鲜的时代气息” ,又指出“消费和积累的不平衡”对扩大再生产的负面影响。商贾地主奢侈腐化,经济发达的地区尤为突出。江南城市的高消费以奢侈品消费为大宗,与乡村的低消费形成强烈的反差。反映到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其中明代人陆揖关于奢侈不足以贫天下,而“其地俭,反不易为生” 的主张,就是其典型的代表。摘编自钞晓鸿第九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

8、文集材料二 18 世纪以来,英国社会各阶层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与对各类奢侈品的狂热消费,突破了等级与阶层,奢侈消费经济兴起。旅居英国的荷兰医生伯纳德曼德维尔在蜜蜂的寓言中提出了“私人恶德即为公众利益 ”的惊人论断,认为奢侈消费刺激贸易发展,促进经济繁荣,公开为奢侈传统进行辩解。英国思想界甚至掀起了“奢侈大讨论” ,预示着奢侈消费正在经历“去道德化”趋势。亚当 斯密也站在政治经济学立场为奢侈消费和商业辩护。法国启蒙思想家也极力为奢侈消费鼓与呼。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在商业计划中这样描写英国社会:“人口众多,国家富裕,物质产品丰富多样,人们的生活更加奢侈、爱慕虚荣,每个人4都出手阔气。 ”摘编自曹瑞臣18

9、 世纪英国消费社会的兴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人陆揖的奢侈消费观点,说明其积极意义。 (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8 世纪英国奢侈消费经济兴起的原因。 (8 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中后期和 18 世纪英国奢侈消费风尚在推动社会转型方面的差异。 (9 分)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 分)材料 中国近代史大事记时间 大事18401842 年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新思想的萌发19 时期中期 太平天国运动 洋务运动兴起19 世纪末 甲午战争 列强瓜分中国 戊戌变法20 世纪初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1912

10、年到 1919 年 中华民国建立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20 世纪 20 年代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国民大革命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20 世纪 30 年代 红军长征 遵义会议 抗日战争20 世纪 40 年代 中共七大人 民解放战争 新中国的成立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围绕“中国近代历史的必由之路”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请考生在 45、46、47 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题号的方框涂黑。45 【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 分)5材料

11、唐朝政府深切关心丝路路政建设。近年来吐鲁番出土文书,对此多有揭示,唐政府在丝路沿线设置驿馆,配置驿马、驿丁,以供往来官员食宿之需要。丝路沿线,唐朝政府设军置守,从戍、烽、铺到守捉、军、镇,组织严密。为纠察奸宄,唐朝政府对“丝路” 上来去行人颁给“过所”。行人通过关戍、守捉,必须勘验过所,这是汉代以来就实行并取得效果的一项制度。既表现了唐朝政府对人民的严密控制,也说明在丝绸之路上只要有“过所” 在身,即使迢迢千万里,也可以通行无阻。据出土文书,唐代在西州设有“长行坊” 。这是一种官办运输机构,运输工具有牛车、长运马、长运驴等,又称“长行转运史 ”。为供应丝路沿线所需给养,自汉代以来,一项成功的政

12、策就是实行屯田。唐代屯田同样取得巨大效果。伊州、高昌、安西等处,都是当年重要的屯田基地。反映屯田状况的吐鲁番出土文书数量颇多,很明显,没有屯田作后盾,要维持丝路行政管理机构,确保沿线驻军、驿馆开支,满足使节、商旅需求等,都是很困难的。摘编自王炳华大唐丝路国之重器(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丝绸之路”路政建设的特点。 (7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丝绸之路”路政建设的意义。 (8 分)46 【历史一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5 分)材料 1946 年,当 “冷战”这个概念流行起来的时候,东亚已经是烽火遍地了。如果以热战为标准,东亚则是独一无二的。不论是列强在二战后

13、期基于外交协调的各种安排,还是战争结束时基于军事占领的现实造成的局面,都没有阻止一个个东亚国家由于内部矛盾采取行动和发生战争,其中包括内战(中国) 、反殖民主义战争与冲突(越南与法国、印度尼西亚与荷兰)直至大国之间的大规模地区战争(朝鲜战争) 、也有新兴国家之间规模不大的冲突。以往的论著都将这些事件同美苏爆发冷战紧密联系,以致忽视甚至无视东亚地区内的各种力量的极端重要性。这并不符合历史进程的真实情况,至少在东亚陆地部分的主要地区是这样,在那里美苏也可以说是被各种当地力量加以利用的外部因素。6摘编自牛军从开罗到万隆:战后东亚秩序的缘起(19431955(1)根据材料,概括战后初期东亚秩序发展的基

14、本特点。 (7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后初期东亚秩序特点形成的原因。 (8 分)47 【历史一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5 分)材料 刘铭传就任台湾巡抚后,1886 年,他主持设立了招商局(后改称台湾商务局) ,招股购置轮船,最多时拥有大小轮船五艘,航行上海、香港及东南沿海,远至新加坡、西贡等地,1887 年,他经过选择,委托英商怡和洋行承办铺设台北沪尾至福州川石海底通讯电缆的业务,同时又在台湾架设陆上电报线一千二百余里,便利了岛内外的通讯联络,改善了台湾原先“孤悬海外,来往文报,风涛阻滞,每至匝月兼旬,音信不通” 的状况。1888 年仿效欧美方式在台北设立了邮政局,

15、并在台湾各地设置分局。这是台湾社会发展史上一个十分重要和引人注目的阶段。然而刘铭传的各项革新举措,遭遇清廷的诸多掣肘, “士论又讥其过激” ,这些沉重的压力,使他心力交瘁,难以承受,终于在 1890 年冬“以病奏请辞职” ,并于次年离任返回故乡。摘编自戴鞍钢首任巡抚刘铭传与台湾(1)根据材料,概括刘铭传经营台湾的主要举措。 (6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铭传经营台湾的作用。 (9 分)四川省绵阳市高中 2019 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7题号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答案 A D A C D C C B

16、A B D B41 (25 分)(1)观点:奢侈消费能促进经济发展。意义:是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在思想领域的反映;冲击了封建伦理与等级观念,是对理学家禁欲主义的批判与唾弃;反映了明朝市民阶层的觉醒;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8 分)(2)原因:工场手工业发展;工业革命的推动;农业生产的商品化;海外贸易的繁荣;社会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的大幅提升;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 (8 分)(3)中国:消费和积累的不平衡影响了扩大再生产(地主,商人将资金用于买田置地,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在生产) ;城乡消费的差异性,限制了国内市场的发展。未能推动中国的社会转型。 (4 分)英国:为工业革命积累了资本;刺激了

17、国内工业的发展;推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推动了英国由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型, (5 分)42 (12 分)示例论题: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阐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民阶级的抗争,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屡屡碰壁,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纷纷破产。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1921 年 7 月,中国共产党诞生,开启了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新篇章。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并领导中国人民

18、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1949 年,建立了新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经验表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8(注意: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所拟论题只要符合题意,均可给分。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中国的近代化是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等,均可给分。 )45 (15 分)(1)特点:充分吸纳前代路政建设经验;政治管理与军事镇守相结合;注重丝路交通安全和畅通。加强丝路沿线经济建设,为丝路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7 分)(2)意义:促进了中国内地与边疆的交

19、通联系;加速了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推动了唐朝的盛世与繁荣;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借鉴。 (每点 2 分,任答 4 点 8 分,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46 (15 分)(1)特点:以热战为主;局面复杂;冲突激烈;战争性质多样。 (7 分)(2)原因:列强对东亚国家的侵略,民族矛盾尖锐(或民族意识觉醒) ;东亚地区内部革命力量的增长;美苏在东亚的争夺(或冷战) ;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的冲突。 (8 分)47 (15 分)(1)举措:兴办近代航运业;积极从事近代通讯业的建设;初步建立起近代邮政系统。 (6 分)(2)作用:加强了台湾与外界的经济联系和交往;推动了台湾经济发展;改变当地落后、闭塞的状态;有利于对台湾的管理;推动台湾向近代化方向过渡。 (9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历史高考 > 第二次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