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山东省各地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精选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

上传人:好样****8 文档编号:46348 上传时间:2019-02-15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山东省各地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精选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9届山东省各地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精选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9届山东省各地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精选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9届山东省各地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精选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9届山东省各地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精选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烟台期末(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丛书”虽然为申遗工作做了大量前期学术准备,但它研究的范围与目的绝不仅仅局限于此。全书建树颇多,至少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丛书第一次以系列专著的形式对永顺土司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军事制度、建筑布局等展开了系统研究,称得上是“永顺土司的百科全书” ,并且这也是迄今为止第一部内容丰富、勇于创新的”土司文化研究丛书” 。从 20 世纪 40 年代第一部研究土司制度的专著余贻泽先生的中国土司制度问世后,数十年来已有上百部土司研究的专著出版。尽管有些专著具有相当高的学术水准,但毕竞只是一

2、个人的研究成果,其研究范围以及涉及面相对有限。 “丛书”则是以集团式的研究团队进行的综合研究,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各书之间有着有机联系和内在的逻辑关系,无疑为中国土司制度通史 中国土司大辞典等土司制度研究的重大课题启动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范例。 山东中学联盟“丛书”的价值,还在于作者始终把通过个案研究来揭示土司制度的本质特征作为研究的宗旨,这是难能可贵的。 “丛书”以永顺老司城为研究区域。以永顺土司为切入点。在对永顺土司建立、发展,以及改流的历史进程进行探究的同时,也对土司制度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和阐释,如书中涉及的永顺土司之授职、承袭、朝贡、纳赋、升降、赏罚、征调等诸多方面,作者都是先从土司制度

3、入手,阐明相关制度及其变化、调整,进而结合永顺土司的具体情况做分析。同时, “丛书”主要探讨对象虽然是永顺土司,但涉及的空间范围却覆盖了整个大西南,并与全国的历史演变历程息息相关,从中折射出数百年来土司制度的兴衰过程。土司制度的存在与消亡,是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问题,但对于土司问题的研究却涉及历史学、民族学、政治学、考古学等许多学科。以往的研究者,由于受学术背景的限制。大多是进行单一学科的研究,而“丛书”在研究过程中,能够综合运用历史学、民族学、政治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将永顺土司与国内外相关制度现象进行跨学科的比较研究,这不仅深化了对土司制度实质的剖析,而且拓展了土司研究的理论视野。如土司

4、城的文化景观运用景现生态学、丈化人类学、考古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老司城遗址文化景观进行综合的交叉研究。当然,由于“丛书”的创作是为申遗的需要,写作时间较短,因此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清代的档案资料未能利用,个别问题的研究尚欠深入。这里想强调一点,也是类似研究中的共性问题,即如何区别一个地方家族势力在进入土司制度阶段前后的身份和地位。如永顺的彭氏家族是在元代成为土司的,在此之前并没有土司的身份。因此, “丛书”中类似“彭氏土司统治长达八百余年” , “一个历时八百年的土司王朝”的提法,不仅混淆了土司与一般地方势力集团之间的区别,也直接与“丛书”所论述的土司制度建立于元代的结

5、论矛盾。不过瑕不掩瑜, “丛书”的社会价值和学术价值均很突出,是一部具有开拓性的学术著作,相信读者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教益。(摘编自李世愉 土司制度研究的杰作 评“土司文化研究丛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丛书”是为申遗而编著的学术研究成果,但是它的研究范围和目的已经突破了申遗需要的局限,体现出了编著者勇于创新的意识。B “丛书”以集团式研究团队的方式进行综合研究,尽管与个人专著相比,学术水准尚有一定差距,但研究范围和涉及面却相对较为宽泛。C “丛书”以永顺老司城为研究区域,覆盖整个大西南,并结合全国历史演变,折射出土司制度的兴衰过程,揭示了土司制度的本

6、质特征。D “丛书”将永顺土司与国内外相关制度现象进行跨学科比较研究,深化了对土司制度实质的剖析,还起到拓展土司研究理论视野的作用。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章第段交代了“丛书 ”编写的缘起,肯定了其成绩,自然而然引出下文。B第段借与以往土司研究专著的对比,肯定了丛书 “系列专著”的研究形式。C第段举例论证了土司制度的存在与消亡是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问题这一观点。D文章对“土司文化研究丛书 ”进行了辩证的评价,既客观公允,又有所侧重。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丛书”系统、全面地研究了永顺土司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才使得中国土司制度通史等土

7、司制度研究的重大课题启动成为可能。B “丛书”以永顺土司为切入点,以探究它建立、发展及改流的历史进程为宗旨,同时也涉及了对土司相关制度及其变化、调整的研究和阐释。C与以往单一学科的研究方法不同, “丛书”综合运用历史学、民族学、政治学等相关学科理论方法进行研究,开创了跨学科比较研究之先河。D作者之所以对丛书“彭氏土司统治长达八百余年 ”说法提出异议,是因为它把彭氏家族势力在进入土司制度阶段之前的时间也笼统计算在内。德州期末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家谱家训:传承君子之风钱念孙君子文化浸润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通过家谱、家训等渠道,使传统伦理在家庭落地生根,化为家庭成员的做人信条和生

8、活习惯。每个家庭在世代繁衍和薪火相传的同时,都会或隐或显地积淀并形成某种价值观念和 德行风尚,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家风。一般说来,家风既包括有文字及实物遗存的有形部分,也包括仅是口头和行为传授等无形部分。有形部分多半呈现在如家训、家规、家谱,以及各种祭祖追宗仪式等方面;无形部分则主要凸显在长者的行为举止、言传身教,以及由此形成的家庭生活习惯和家族气质风貌等方面。中华民族具有深刻的“家国同构”观念,一方面,家是国的细胞,没有家就没有国;另一方面,国是家庭细胞赖以生存的肌体,国盛才能家兴,国破则难免家亡。正是这种水乳交融的家国同构理念,不同时代、不同区域、不同家族的家训、家谱等,虽然具体内容互有差异并

9、各 具自己特色,但其中所宣扬的立身处世、持家兴业的规则和教导等,基本都是建立在对中华 文化主流价值体系的集体认同之上。君子文化作为儒家思想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和标识,与历代著名家训、家谱秉持和崇尚的做人理念及价值观念等高度契合。在一定程度 上毋宁说,众多家训、家谱所传达的励志勉学、入孝出悌、勤俭持家、精忠报国等优良家风,就 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的具体细化,不仅堪称个人和家族成长兴旺的座右铭与传家 宝,也是君子文化从庙堂走向民间的具体实践和生动体现。强调君子人格对家族成员成长的重要意义,在各类家训、家谱中星罗棋布。著名的颜氏家训开篇就呼吁家族成员,要追随学习明达君子:“傥遭不世

10、明达君子,安可不攀附景仰之乎?”明代散文家归有光家谱记也说:“仁孝之君子,能以身率天下之人,而况于骨肉之间乎?”归有光认为,家族成员只有以君子为楷模,行仁义、重孝道,家族宗法才可确立,立宗法方可成世家,成世家方可正风俗,而正风俗,则将仁孝品德彰扬于世,进而代代绵延,形成世 有君子、代有贤良的良性循环。君子文化与家族文化融合,在家训、家谱、家风中扎根开花,不仅有助于崇德向善之风在家族里世代相传,还能够由家族推向村邑、由村邑推向国家。清代宰相张廷玉作王氏族谱序说:“故君子之用心,必将使人知族人之咸本于一气,则孝弟亲睦之意,油然自生。而婚姻洽比之风,因之可以渐及由一家以推于一乡,由一乡以推于天下。”

11、社会风俗之美,正是通过“由一家以推于一乡,由一乡以推于天下”的形式,逐步改善并蔚成风尚。以家训、家谱为主干的家族文化,与君子文化看似概念不同、内涵相异,但两者的思想来源和核心理念却有诸多相似之处。两者谈论的中心都是如何做人、如何立身处世、如何兴家 立业等问题,而得出的结论或者说给出的答案,又十分相近乃至多有重合。君子文化为什么能够沉入并浸透历代家训家谱而成为普通百姓广泛认同的价值导向?为什么历代世家望族的家训、族谱等总是以君子文化为主调凸显家族文化特色?其原因和奥秘就在这里。(选自 2018 年 11 月 20 日光明日报,有删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家风

12、是每个家庭在世代繁衍的过程中,积淀而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念和德行风尚。B家风包括家训、家谱等有形部分以及家庭生活习惯和家族气质风貌等无形部分。C不同家族的家训、家谱等,形式各具自己的特色,而其中宣扬的内容基本一致。D家族文化与君子文化看似概念不同,但两者谈论的中心相同,结论也十分相近。(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文章以家谱家训与君子文化的关系为立论基础,提出家谱家训可以传承君子之风的观点。B文章通过对“家国同构” 观念的分析,阐明历代著名家训家谱与君子文化的价值观高度契合。C文章第四段以颜氏家训 和家谱记为例,论证了君子人格对家族成员成长的重要意义。D文章在论证过程中突出

13、君子之风的社会价值,并深入探究如何以君子之风促成风俗之美。(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君子文化是儒家思想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标识,渗透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B君子文化从庙堂走向民间,生动体现为众多家训、家谱所传达的精忠报国等优良家风。C君子文化与家族文化融合,有助于将崇德向善之风由家族推向村邑,由村邑推向国家。D君子文化能够深刻影响历代家训家谱,是因为家族文化以君子文化为思想来源和核心理念。【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词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

14、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解答】(1)C“其中宣扬的内容基本一致 ”错误,不同家族的家训、家谱中宣扬的内容不一致。原文第三段为“虽然具体内容互有差异并各具自己特色,但其中所宣扬的立身处世、持家兴业的规则和教导等,基本都是建立在对中华文化主流价值体系的集体认同之上”。(2)D文中没有突出君子之风的社会价值,也没有深入探究如何以君子之风促成风俗之美。(3)D“家族文化以君子文化为思想来源和核心理念 ”无中生有。答案:(1)C(2)D(3)D【点评】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

15、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泰安期末(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了“知行合一”思想。“知行之体本来如是” ,即知与行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在王守仁看来,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他举例说,一个人只有已经孝敬父母、敬爱兄长,才称得上真正知道孝与悌的含义。也就是说,知必须通过行才能知,行必须通过知才能行。知而不行,其实不算真正知。王守仁还把“知行本体”与“心之本体”

16、联系起来:“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既然“知行本体”就是“心之本体” ,那也就是“自然会知” “不假外求”的良知。也就是说, “知”是“良知”的自我体认, “行”是“良知”的落实。“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 ,即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凡谓之行者,只是着实去做这件事。若着实做学问思辨的工夫,则学问思辨亦便是行矣。 ”这是强调知指导行、行实践知,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结果。这里提到的“学问思辨行” ,就是中庸提出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王守仁用一

17、个“做”字把前四者都纳入“行”的范畴。他的理由是,行离不开知,因为“若行而不能明觉精察,便是冥行” ;同样,知也离不开行,因为“知而不能真切笃实,便是妄想” 。这就是“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 。知行是一事之两面,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觉悟理解的方面叫做知,切实用力的方面叫做行,两者是不能分开的。“知行之合一并进” ,即知与行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在朱熹、陈淳等人的著述中,偶有提及“知行常相须” 。但是他们所说的“相须” “并进”还是把知与行作为两个主体。王守仁的“知行之合一并进”则把知与行作为一个主体,明确指出:“知行之合一并进而不可以分为两节事矣。

18、”王守仁“知行之合一并进”论,其理论根源就是他强调的“心理合一”。在“心理合一”理论指导下,他认为“欲行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 。王守仁还援用一些为生活实践所证明了的经验常识来论证他“知行之合一并进”的作用。如“路歧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 “学射,则必张弓挟矢,引满中的;学书,则必伸纸执笔,操觚染翰” ,也就是强调不论走坎坷的道路,还是射箭、写字,都必须亲身经历才能有切实体会。(宋建晓王守仁“知行合一”思想的独特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知行本为一体,知通过行才能知,行通过知才能行。知而不行,并非真知。B “知行本体”中的“知”是对良知的自我体

19、认, “行”是对良知的具体落实。C知行是一事之两面,正所谓“行之真切笃实为知,知之明觉精察为行” 。D “知行之合一并进”论源于“心理合一”的理论,它把知与行作为一个主体。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王守仁“知行合一”思想的内涵,层次分明,思路清晰。B第二段论述了“知行本为一体”的观点,采用了总分式结构,从两个方面展开。C文章大量引用王守仁的原话,加以阐释评析,论述透彻,增强了论证力度。D文章引述朱熹等人的言论,通过正反对比,论证“知行合一”理论的独特之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行离不开知, “妄想”和“冥行” ,都算不上王

20、守仁“知行合一”思想的“知”和“行”。B在王守仁看来,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即是“行” ,与“笃行”并列纯属多余。C “学射”和“学书”必须亲生经历才能有切身体会,由此可见, “行”比“知”更重要。D 尚书的“知易行难”和孙中山的“知难行易” ,都不如“知行合一”的观点合理。济南期末(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风俗者,天下之大事” 。构建社会新风正气、匡正世道人心需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只有普通群众全面深入地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蕴含的信念,智慧内化于血液之中,才能认同、尊重、践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加坚定文

21、化自信。然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是简单地背诵几句名言警句,掌握一些历史典故,而是要深入地去了解它的价值体系、精神实质,否则就难以弄清它的意义所在。毋庸讳言,对于普通群众而言,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内容广泛,思想深邃,可谓博大精深,并且不同领域文化之间以及同一领域文化内部一直处于不断发展融合的过程。就中华文化整体而言,从大的方面讲是儒释道三家相互融合发展的产物,但仔细考察,先秦时期墨家、法家等其他思想也融入其中。就单一儒家文化而言,先秦时期的儒学在千年演变过程中,吸收佛老思想,不断被先哲圣贤结合时代特点阐发注释,先后经历了玄学、理学、心学、汉学等不同发展阶段,形

22、成众多学派,产生众多思想观点。可见,真正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有一定的难度。其次,由于语言的障碍,普通群众阅读传统文化的载体经典文献,已感到困难重重,以至于难以直面传统文化,难以直达古人心灵,难以领略经典的风采和思想的玄妙。当代普通群众阅读经典文献,一是靠白话文翻译,然而一些古文所蕴含的词义和哲理很难用现代白话精准体现,在文白转换之间,经典中的一些精微之处往往被翻译得平淡无味;二是很大程度上不得不依靠当代人的解读。这种解读难免会融入个人的阅历、知识、思想和情趣,如果不能秉持严谨的学术态度,严守原典这条“红线”,就容易过度阐释议论甚至戏谑影射,把“经”念歪了。再次,传统经典文献本身的书写

23、体例无疑也增加了理解难度。无论是儒家的“四书五经”还是道家的道德经,抑或其他诸子百家著作,其体例多为语录体或散文体,很多核心概念和重要思想分散于全书的不同篇章,缺少完整清晰的思想体系和内在逻辑,阅读起来似有雾里看花之感。比如, “仁”是论语的核心概念,出现了一百多次。但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对象,孔子对“仁”的含义回答不尽一致。如不进一步深入研究,仅阅读文本很难弄清“仁”的具体内涵。清代学者彭端淑在为学中说:“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普通群众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勤于学习是基本规律,但更要善于学习,掌握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不能等同于专家学者的专业研究

24、,否则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就会望而却步,拒之于千里之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只能停留在口号上。(节选自郝英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四个维度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背诵名言警句,掌握一些历史典故,不是深入了解优秀传统文化意义所在的途径。B中华文化因为历经了五千年岁月沉淀,所以内容广泛,思想深邃,可谓博大精深。C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同领域文化间及同一领域文化内部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融合过程。D普通群众只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就能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张落到实处。1. C(A 项文章并没有否定背诵名言警句以及掌握历史典故在了解优秀传统文化意义中的作用,B 项属强加因果,D

25、 项表述绝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章开篇引用顾炎武日知录的话,意在引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B文章所谈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象着眼于专家的作用,有准确的写作指向。C文章以“仁”作例证,是为了证明经典文献书写体例增加了读者理解难度的说法。D文章从三方面进行分析,层次清晰地阐明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义的困难所在。2. B(文章所谈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象着眼于普通群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把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信念、智慧内化于血液中。B要正确解读经典,必须严守原典这条“红线” ,不

26、能过度阐释议论甚至戏谑影射。C语录体的体例使论语缺少完整清晰的思想体系和内在逻辑,增加了理解难度。D普通群众如果不遵循自身特点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将会被传统文化拒于千里之外。3. D(原文是拒传统文化于千里之外,而非被传统文化拒于千里之外。 )济宁期末(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宋代科学技术不仅达到中国历史以来的顶峰,也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如活字印刷术方便了思想的传播,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火药使用于军事等,其中也包括造船业的空前发展。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和海上贸易空前繁荣,这一经济格局的重大变化成为推动造船业发展的基本动力。在这一背景下

27、,国家力量和商业力量也对造船业的兴盛产生了重要作用。中国古代专制政体、科举制度、儒道哲学和思维方式等常被学界视为束缚科技发展的因素。但如同英国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所言, “中央集权的封建官僚式社会秩序在早期阶段是有利于应用科学发展的” ,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精神气质以许多方式帮助了应用科学,如激励发明就是中央集权官僚机构的做法。宋代造船,不论是船舶数量的剧增,还是核心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国家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山东中学联盟为了适应大规模的漕船和战船制造需要,宋代使用了船模放样技术,即将规定的船舶制成船样,发放各船场依样放大制造。这只有在官府统一管理的高度组织化的船场系统中才能有效推行。公元 984

28、 年,乔维岳主持制造了中国第一座运河水闸;之后,宋朝在淮南运河和浙西运河逐步推行改堰为闸,大大提高了运河的通航能力。船闸的修造和运行成本很高,而且需要严格管理的维护人员和启闭制度,靠民间力量难以完成。另外,船坞为大中型船只维修提供了方便,而船坞造价高昂,非官府不能营办。国家力量在造船技术的推广应用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南宋车船就是一例。车船以轮击水,用人踏车,进退自如,代表了当时高效先进的造船技术。唐代李皋已将其用作战船,但南宋以前未见大规模应用。南宋初杨幺起义军和官军都大规模建造车船,使南宋朝廷认识到车船巨大的水战优势,此后在江西建立打造和维修车船的基地,长江下游各处江防水军都配置了车船。宋金

29、采石之战中车船发挥了重要的作战和慑敌作用。车船建造、运行和维修成本很高,在南宋虽然始终是重要的战船,但并未进入民间的商业和交通。宋代商业贸易也是推动造船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学界一直存在夸大中国古代重农抑商传统和小农经济自足性及其对技术束缚的问题。而宋代造船业达到历史高峰和当时世界领先地位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商业贸易的推动。宋代空前繁荣的海上贸易几乎全为民间经营。海船制造的发展也主要是商业力量的推动,甚至南宋海上战船的主要来源也是征调民船。宋代积极鼓励本国民众经营海上贸易,通过市舶条法实现了与海商的分利机制。从国家到商人都建立了成熟的海上贸易运行机制和利益机制,极大地激发了民间造船的热情。(摘编自黄

30、纯艳研究心得:宋代社会的造船业大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宋代经济重心南移,使得宋代包括造船技术在内的科学技术处于当时世界领先水平。B宋代造船业采用了船模放样技术,体现了船舶制造高度组织化、大批量生产的特点。C南宋出现的车船都是官船,这种船技术含量很高,建造、运行、维修的成本也很高。D南宋大规模制造车船,但只用作内陆水上作战,海上与敌作战则全部征调民用船只。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章首段总领全文,指出国家力量和商业力量是推动南宋造船业发展的重要因素。B第三段讲述漕船、战船、船闸和船坞的建造,都是为了论证官府对造船业的作用。C第四

31、段重在论证车船的建造和作用,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来增强论证上的说服力。D第五段论述商业贸易与造船业的密切关系,宋代海上贸易繁荣,海船制造业发达。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两宋政治懦弱,科学技术却达到历史空前水平,可见二者的发展并非始终是同步的。B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虽有诸多弊端,但在特定历史时期,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C中国学界思想保守,总是夸大古代专制政体、科举制度等束缚科技发展的负面作用。D从宋代繁荣的商业贸易来看,中国古代虽有重农抑商的传统,但有时并不那么严重。潍坊期末(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宋代理学家们提倡的

32、“节孝”观念,其实并不是他们的首创。至少从汉代以来,国家政府都曾经对社会上的节孝行为进行过表彰和奖励。到了宋代,一方面,政府基本上持续了历代政府对旌表节孝的重视;另一方面,理学家们为强调士大夫应注重气节的道德标准,对“节孝”观也作出了更明确的表述。然而直至宋元时期,国家政府对于旌表节孝的行为,更多的是停留在倡导个案“典型”的层面上。有学者把明以前到明代的旌表贞节行为的演变过程,形象地描述为“由典范到规范” 。典范是由倡导所致,而成为规范则必须要有一整套严格的制度化设计来加以保障和推行。明代在固定的审核标准下,对来自全国各地大量的旌表案件,予以定期、集体和分类处理,从而形成了明代旌表节孝的制度化

33、、规律化和等级化,乃至演变至激烈化的特质。与之相伴相行的是以朱熹为核心的理学成为明代政府所认可推行的政治意识形态范本,这就促使明朝的许多士大夫从理学的角度来诠释和欣赏政府的旌表节孝制度。这样,明政府所推行的节孝行为,就不仅仅是一种制度政策,同时也成为一种社会道德的教化行为。在制度与教化的双重作用下,明清时期的节孝行为,越来越出现违反人性的激烈化特质。儒林外史中所描述的父亲眼看着女儿自尽殉夫并大赞“死得好”的故事,在明清两代的文献中并不罕见。在朱熹悟道、传道的福建地区,清代竟有胁迫寡妇殉节的风气。“孝道”本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但是经过明清时期的制度化推进之后,也在不同程度上走上了泛政治化的极端

34、道路。在上层统治者眼里,孝道的体现就是臣下的“死忠” ;所谓“以孝治天下” ,实际上就是天下服从一尊。就一般士庶之家而言,争取“孝行”的褒奖可以获取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实际利益。正因如此,为博得孝名而导致明清时期惨无人道的“割股疗亲”行为盛行,显然也是政府对于“节孝”制度化与教化灌输的后果。宋代理学所倡导的“节孝” ,更多的是强调士人自身的道德气节与行为准则,而到了明清时期经过专制政府的制度化、规范化之后,传统的“节孝”观被引入到激烈化的歧途。特别是随着明清时期皇权专制体制的强化和官僚阶层奴庸化的加剧,朱子及理学家们所提倡的勇于坚持士人气节的义理观,基本上成了政治上的一种“摆设” 。而某些部分被强

35、调而形成制度化的诸如“贞节” “孝道” ,则根据统治者的需求而经过了新的改造和诠释。正因如此,宋代朱子及理学家们所倡导的“义理” “气节”等命题所蕴含的道德价值,还是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并加以继承。(摘编自陈支平朱子学理学:唐宋变革与明清实践)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节孝”观并非始于宋代,只是宋代持续了历代对旌表节孝的重视,并对其作了更明确的表述。B.“由典范到规范”中的“典范”是指明之前的倡导个案典型, “规范”指明代的制度化设计。C.节孝行为成为明代社会的一种制度政策后,朱子理学就变成了政府认可的政治意识形态范本。D.对节孝行为进行制度化设计并使之成为

36、道德的教化行为,是“节孝”观在明清发生变异的原因。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章通过分析“节孝”观在明朝前后的演变,告诉人们要客观看待宋理学的内容和价值。B.文章运用例证法,用“割股疗亲”等事例,证明了明清时期的节孝行为违反人性的特质。C.文章论证“孝道”走上泛政治化道路,是从上层统治者和一般士庶之家两方面来分析的。D.文章先叙说节孝观的演变过程,然后溯根源,析危害,先立后破,逐层深入,说理透彻。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明朝士大夫们从理学角度诠释和欣赏旌表节孝行为,助推了旌表节孝制度的形成。B.本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节孝”走上泛政治

37、化道路后,势必会改变原本意义。C.没有良好的国家体制和社会风气,朱子的“气节” “义理”就没有被实践的可能。D.现在重新审视宋理学,我们既要重视和继承其道德价值,又不能忽视其反人性特点。1.C 2.D 3.B临沂期末(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传拓是中国人的发明,是以宣纸紧覆在金石器物的文字、纹饰或器形上,然后以墨拓技法把器物原貌按 1:1 转移到平面宣纸上的特殊技艺。它对文字、纹饰、器形的复原表现真实清晰,且讲究墨色浓淡相宜。因此,传拓不仅具有照相机的功能,并且还能表现出古朴、不饰雕琢的审美意趣。传拓之所以能沿用至今,是因为它具有其他任何手

38、段都无法替代的功能与作用。我国的传统传拓技艺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和有关学者考证,我国的传拓技艺发轫于东汉末年,历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已经非常成熟。如今所见实物拓本,以清末敦煌发现的唐太宗书温泉铭石刻拓本为最早,上有永徽四年唐人手写题记。我国金石学家很早就注意到记录金石器物整体形状的重要性。宋代吕大临的考古图 ,乾隆内府的西清四鉴等,都辑录描绘了古代器物的形状。然而,这些器物形状都是通过白描摹绘的方法刻印而成,在准确描述器物的真实状态方面尚存不足。最能表现金石器物整体的实际形状,同时又不失金石韵味的方法,是“金石器物全形拓技艺”(以下简称“全形拓”),这种技艺出现在清代中晚期。在此之前,所谓

39、的拓本都是指传拓古器物一个平面上的图文。全形拓以墨拓作为主要手段,辅之以素描、剪纸和雕刻等技术,将古器物的立体形状复制表现在纸面上。全形拓将那些难得的器物以 1:1 的比例拓制下来,它的主要意义就在于存器、存史、补史。由于制作工艺复杂,传拓者对金石学、书法、绘画、雕刻以及传拓技艺等知识和技法都须全面掌握。因此,全形拓的学术价值和艺术水准较高,得者无不视若拱璧。全形拓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一是文献价值。金石拓是文博、方志等单位对古器物著录、分类、文字与纹饰等整理研究的基础材料。二是科学价值。全形拓是科学资料的一种特殊保存形式,是比照相机更能真实记录器物面貌的方式之一。三是艺术价值。全形拓通过书法和绘

40、画的双重艺术形式,满足文人对金石雅趣的追求与鉴赏的需要。四是收藏价值。传拓制作的成品有极高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因此,全形拓的意义甚至不亚于古器物本身,对全形拓技艺的发掘、研究和推广,就是对我国珍贵文物的一种有效保护和利用。全形拓在其发展过程中得到了不断改进和创新,这门传统技艺的改革性传承对于全形拓的科学发展和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未来传拓、全形拓技艺的传承还需走向大众化,与书画、美术设计手段相结合,以人们日常生活用品等作为载体,呈现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实现可持续发展。(选自张友海略谈全形拓 ,有改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传拓是中国人发明的古老

41、技艺,由于具有无可替代的功能与作用,一直沿用至今。B传拓是用墨拓技法将金石器物的文字、纹饰或器形按 1:1 复原到宣纸的特殊技艺。C传拓追求画面的真实清晰,墨色浓淡相宜,是为了突出古朴、不饰雕琢的审美情趣。D传拓技艺起源于东汉末,成熟于隋唐时期,现今能见到有唐人手写题记的实物拓本。1C(强加因果, “是为了”错误)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 章 由 传 统 技 艺 传 拓 说 起 , 详 细 论 述 了 全 形 拓 的 产 生 时 期 、 制 作 工 艺 、 价 值 以 及 发 展 ,等 等 。B文章列举考古图 西清四鉴等例证来论证器物形状都是通过白描摹绘的方法刻

42、印而成。C文 章 从 四 个 方 面 论 述 了 全 形 拓 的 价 值 , 指 出 全 形 拓 的 意 义 , 认 为 其 并 不 亚 于 古 器 物本 身 。D文章最后概括论述改革性传承在全形拓发展过程中的意义,并指出全形拓的发展方向。2B(列举两部古籍是为了论证“我国金石学家很早就注意到记录金石器物整体形状的重要性” ,引出“在准确描述器物的真实状态方面尚存不足”)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全形拓以前的拓本只是传拓古器物一个平面上的图文,而全形拓能够表现金石器物整体的立体形状。B全形拓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水准,因此,要求传拓者须掌握金石学、书法、绘画、传拓技艺等

43、。C全形拓全面体现金石韵味,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可以存器、存史、补史,能够有效保护珍贵文物。D改革性传承使全形拓技艺走向大众化,走进日常生活,与书画、美术设计相结合,实现了可持续发展。3A(B 项因果倒置,原文是传拓者技艺高超,因此全形拓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水准。C 项“全形拓全面体现金石韵味”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不失金石韵味” ;另外,“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说法不妥,原文是“传拓制作的成品有极高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 ,而并非全形拓。D 项变未然为已然, “走向大众化,走进日常生活实现了可持续发展”错误,原文是“还需” )滕州期末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

44、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修己”主要指提升个体的道德修养。这就涉及三个根本问题:道德从哪儿来?为什么要提升道德修养?道德修养的过程是怎样的?而这三个问题,都以“自爱”和“自敬”为核心。道徳从哪儿来?道德来源于人自身,来自人性情的真率、自然之处,而不是源于外在的强制或教育的灌输:人人都爱自己、爱自己的亲人,有尊重亲人和被尊敬的需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这种自爱自敬的原初情理结构就是道德的基础;人类又都有“能近取譬”的同理心,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把对自己孩子的疼爱和对自己老人的尊敬推己及人,就不忍心为了个人的利益伤害别人

45、的老人和孩子,这就是道德。因此,道德的根荄人人自有,不待外求“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为什么要提升道德修养?因为如果人人都唯己之利是图,按照动物界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你争我夺,那么人和禽兽没有根本差别,人类文明也早已沦亡。只有人人都“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为了更好地“爱人”而自觉主动地“克己复礼” ,部分地克制私人的情感欲望,以达到大多数人情感欲望的最大化实现,人类总体才能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个体也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这就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换言之,不断地“克己复礼”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性心理的生成和发展过程,是人越来越摆脱动物性、走向“人性”的过程,也就是人的“成人”之道。所

46、以,真正意义的自爱自敬,必然蕴含着德性修养的提升, “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自私自利、以自我需求为中心不但不是真正的自爱和自敬反而是对人性的戕害,对动物性的复归。道德修养的过程是怎样的?古人认为,真正的道德修养的过程是一个快乐的过程,绝非痛苦的修行,这是最值得强调的。它始于情,终于情,始终强调自“诚”而“明” 。 “诚”就是“乐之” , “明”就是“知之” ,只有先“乐之” ,在情感上充分接纳,才能对外在于人的社会理性真正信服,并将之纳入自我生命的感性当中,以之提升感性,最终形成涵容了“理”的更高层次的“情” 。这一过程不仅能在感性的提升中获得审美乐感,而且能借由内在价值的

47、追求超越人外在的有限性,获得绝对自由的快乐,还能因为内心充实的意义和价值之乐,而达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孔颜之乐”的最高境界。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真正的学问,目的是自我成全,不是为了任何外在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做给别人看。所谓“君子慎独” ,因此“自爱,仁之至也” ,“自敬,礼之至也” ,完全基于个体的自觉,不要外在的他律和监督,并在其中获得最高的快乐,这种高度的自爱和自敬,可以说是道德和行为的最高境界了。(摘编自光明日报宋颖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人有道德基础的自爱自敬的原初情理结构故

48、有自爱、爱亲、尊重亲人和被尊敬的需求。B自觉“克己复礼” ,人类总体和个体才能更好生存发展,这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C “修己”强调快乐而非痛苦,在自我生命的感性之中提升,形成更高层次的“情”与“理” 。D “修己”以“自爱” “自敬”为核心内容高度的自爱和自敬是道德和行为的最高境界。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章开篇提出观点“修己”主要是指提升个体的道德修养,以此统摄全文。B首段提出理解“修己”涉及道德的三个方面,以下三段就三方面的内涵逐一论述。C引用“己欲立而立人”论证提升道德修养的原因,使人具有“人性” ,走向“成人” 。D文章主要运用理论论证与引证等论证方法

49、,结构清晰,层层递进,有逻辑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做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并不容易,却可以体现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并达到“成人”的境界。B自爱自敬者在现实中可能会因为坚持道德原则而失去很多利益,但也能获得最多的快乐。C每个人通过“诚” “明”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爱自敬,就必然会获得别人的爱戴与尊敬。D只有人人自爱自敬,更好地“爱人” ,社会才会形成“人人爱我,我爱人人”的道德风尚。(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1D(A强加因果。B理解有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概括不完整。C分析有误,应是含理的更高层次的“情” 。 )2A(“观点”表述有误, “修己”应为“论题” ,观点应是“高度的自爱和自敬” 。3C(逻辑关系不当)山东师大附中五模试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高考 > 试题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