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节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难度及题号考查知识点及角度基础 中档 稍难自然灾害的概念及标准 1 2、3 4、6自然灾害的影响 7、8 5一、选择题2012 年 8 月 31 日晚菲律宾东部海域发生的 7.6 级地震,震中位于 Sulangan 市以东约 139 公里处。此次地震造成多人死亡。当地居民的房屋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据此回答 12 题。1地震的孕灾环境主要是( )。A岩石圈 B大气圈 C水圈 D生物圈解析 孕灾环境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所组成的综合地球表层环境,地震发生在岩石圈,所以其孕灾环境主要位于岩石圈。答案 A2下列属于地震灾害主要受灾体的是( )。A桥梁、房屋 B沉损船
2、只C粮食作物 D滑坡和泥石流解析 在地震发生时桥梁、房屋受地震破坏易变形、垮塌、沉陷、毁坏等,应属于地震灾害主要受灾体。答案 A3导致自然灾害的灾情由大到小的因素排列正确的是 ( )。A孕灾环境: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B致灾因子:火山、地震、泥石流、滑坡C受灾客体:残障老年女性、一般老年女性、青壮年男性D自然环境:南极大陆、亚马孙平原、西伯利亚、马里亚纳海沟解析 灾情的大小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受灾客体有关,其中致灾因子越强烈,灾情越大;受灾客体越脆弱,灾情越大,自然灾害灾情大小取决于孕育灾害的环境、致灾因子、受灾客体三者共同作用,排除 D 项,A 项、B 项不是由大到小排列。答案 C4
3、下列属于地震受灾体的是 ( )。A桥梁、厂矿 B沉损船只C粮食作物 D滑坡、泥石流解析 根据材料中信息判断,地震的主要受灾体是桥梁厂矿等建筑物。答案 B5影响自然灾害危害程度地域差异的因素是 (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灾害强度大小 致灾因子强弱地质构造类型A B C D解析 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和灾害强度大小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灾害强度越小,经济发展水平越低,危害程度越低,反之也成立。答案 A二、综合题62011 年 3 月 11 日日本宫城县以东海域发生里氏 9 级地震和 2010 年 4 月 14 日的玉树地震,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据此完成下列问题。(1)
4、两次地震的孕灾环境主要是_,致灾因子是_。(2)衡量这两次地震灾情大小的标准是_和_的损失。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3)下图是自然灾害系统示意图,由图可见,_是自然灾害发生的必要和首要条件;_是自然灾害形成的充分条件。解析 自然灾害灾情大小取决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受灾体三者的共同影响,其中的孕灾环境指地理环境的四大圈层,致灾因子为自然异变,受灾体是指人、财产和资源。答案 (1)岩石圈 自然异变(2)人类社会 自然资源 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等。(3)自然异变为诱因 受灾体7下图是世界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柱状统计图,据图回答问题。(1)描述 1950 年2001 年自然灾害
5、损失的发展趋势,并分析说明这种趋势产生的原因可能是什么?(2)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年份灾害损失差异很大。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3)要减轻灾害损失,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解析 图中反映的是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回答问题时要明确:灾害强度越大,灾害的次数越多,经济损失越大;反之,危害程度越低。若经济发展水平高,防灾、抗灾能力弱,危害程度重;经济发展水平低,防灾、抗灾能力强,危害程度轻。答案 (1)灾害损失越来越重,1995 年后有下降的趋势。不断加重的原因可能是:重大灾害发生次数增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后期下降的原因可能是:重大灾害次数减少;防灾、抗灾能力提高。(2)不同年份重大灾害发生
6、的次数不同。(3)遵循自然规律,避免人地关系激化;研究灾害发生规律,及早预报;提高防灾、抗灾能力等。8(案例探究题)根据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据新华社石家庄 2011 年 11 月 30 日电:受蒙古国东移南下的较强冷空气影响,从 29 日上午开始,河北省保定、廊坊南部、石家庄、沧州、衡水、邢台、邯郸等地先后出现降雪天气,全省共有 49 个县市降暴雪。材料二 此次降雪对基础设施和交通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二的描述,此次降雪是否是一次自然灾害?为什么?(2)材料二体现了此次降雪造成的哪些方面的影响?其还有可能造成哪些方面的影响?(3)我们可采取哪些方面的措施降低其影响?解析 此次降雪是自然异变导致的,并且其造成了人类社会和资源的损坏,已经具备了自然灾害基本的构成条件,是一次自然灾害。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与环境的破坏,材料中主要体现了对人员的生理伤害和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自然资源与环境的破坏方面没有体现。答案 (1)是。其具备了自然异变这个诱因和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这个承受灾害的客体两个条件。(2)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自然资源与环境的破坏。(3)提前作出预报,及时做好防范措施,提高抗灾能力,加强灾害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