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语文难点突破100题(24)对文本描述的现象或提出的观点做出自己的判断(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好样****8 文档编号:45362 上传时间:2019-02-0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0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语文难点突破100题(24)对文本描述的现象或提出的观点做出自己的判断(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届高考语文难点突破100题(24)对文本描述的现象或提出的观点做出自己的判断(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届高考语文难点突破100题(24)对文本描述的现象或提出的观点做出自己的判断(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9届高考语文难点突破100题(24)对文本描述的现象或提出的观点做出自己的判断(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9届高考语文难点突破100题(24)对文本描述的现象或提出的观点做出自己的判断(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难点 24 对文本描述的现象或提出的观点做出自己的判断解答“对文本描述的现象或提出的观点做出自己的判断”类试题时,考生要注重“二理解,三关注” 。“二理解”指:1 理解文本描述的现象的特点。传记为了描写传主会描述一些现象,新闻中通过对人物、事件等的描写描述相关现象,科普文会直接描述某种现象,而调查报告会对某种现象进行调查并以此得出结论等。解答这类题时要注重概括现象并深入理解隐含在现象背后的本质特征。2 分析文本提出的观点的特点。传记会表述传主的观点或者作者的观点,新闻会通过具体的人、事等表达观点,科普文会通过介绍特定对象来表达观点,调查报告会通过结论表达观点。解答这类问题时要注意抓住体现作者感

2、情倾向的词句。“三关注”指:1 关注现象发生的原因,把握现象的本质特点。任何一个现象都不是孤立的,都与其他事物、现象紧密联系,分析现象出现的原因,把握现象的特点等,可以使自己的判断更准确。2 关注文本提出观点的前因后果,把握文本表述的内容。文本提出的观点是基于描述的内容、探讨的问题、叙述的事件或塑造的人物等,因此对某一观点的判断要注重分析其提出的原因等。3 关注“三观” (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对现象或观点做出准确的判断。按照约定俗成的标准来审视“三观” ,同时要注意对问题的分析要一分为二,力求客观、公正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水晶球”谭延闿谭延闿,1880 年生于湖南省茶

3、陵县,字组庵。1904 年中进士,28 岁 点翰林,授翰林院编修。1907 年他组织“湖南宪政公会” ,积极推行立宪,成为湖南立宪派首脑。辛亥革命时他响应革命,长沙光复后,被推举为湖南军政长和参议院议长。谭延闿为人圆滑,通权达变,善测政治风向,三次任湖南都督,还曾担任国民政府主席,最后出任第一任行政院院长,成为动荡时局中为数稀少的“政坛不倒翁” ,被人讥为八面玲珑的“水晶球” 。国民党元老胡汉民则干脆把谭延闿比作“药中甘草” 。甘草在中药中并不名贵,但素有“百药之王”之誉,有调和百药的功能。也有人把谭延闿的处世总结在 人 物 传记 文 本 阅 读 中 ,“文 本 提 出 的观 点 ”一 般 包

4、括 传 主 的 观 点和 作 者 的 观 点 ,二 者 是 不 同 的 ,为一个“混”字,讥嘲他为“混世魔王” 。谭延闿对此也公开承认,并声称“混之用大矣哉” 。北伐胜利后,蒋介石登上了最高权力宝座,谭延闿很知趣,让出国民政府主席一职,任行政院院长。面对蒋介石的独裁,身居高位的谭延闿有一整套应对之策,即“三不”主义:一不负责、二不谏言、三不得罪人。每次开会,他都闭目养神,抱着葫芦不开瓢。他深知在蒋介石手下办事不易,情愿无所事事,乐得自在,做一个伴食宰相。谭延闿不爱美人,却对美食情有独钟,唯一的嗜好便是下馆子,南京有名的饭店都让他吃遍了。他吃得异常考究,吃得不再被蒋介石视为“眼中钉” ,吃成了著

5、名的美食家。因其“好吃” ,亦擅长食法,故其制的“谭家菜”颇负盛名。谭延闿嗜食鱼翅,每餐少不了。胡汉民请谭延闿吃饭,他知道谭延闿的爱好,故意让厨子把鱼翅安排在其他菜的后面,还当面说鱼翅不好吃,味同嚼蜡。酒至半酣,谭延闿急得抓耳挠腮,实在熬不过,只得央求道:“如蒙不弃,请赐嚼蜡如何?”胡汉民大笑,令人端上鱼翅。1930 年 9 月 21 日午饭时,谭延闿又吃了一顿鱼翅大餐。酒足饭饱之后,到东郊马场去观看骑马。途中谭延闿头疼欲裂,急命司机返回中山东路的中央医院,待车开到中山陵山门时,谭延闿已不能言。司机急忙将车开回谭延闿位于成贤街的寓所,中央医院的大夫随后赶来,诊断是脑出血。蒋介石最清楚谭延闿在党

6、内和政府中的特殊作用他有“中和”的大本事。有他在,蒋介石与胡汉民之间的矛盾还有个和缓的润滑剂。于是蒋介石命令:不惜一切抢救。但已无力回天。延至 9 月 22 日,谭延闿溘然长逝。谭延闿猝逝,胡汉民为之神伤,撰挽联云:景星明月归天上,和气春风生眼中。以此称赞谭延闿的“中和”之道。谭延闿去世后,国民党财政部部长宋子文拨专款为之大修陵墓,墓址选在中山陵侧的灵谷寺。时逾一年,谭墓始修成,其宏伟气派仅逊于中山陵。1931 年 9 月 24 日,是谭延闿的国葬日,蒋介石特意从汉口赶回南京,为谭执绋并主祭。国民党中央及国民政府各要员均赶来为谭延闿送灵。此事影响甚大,上海某小报刊出一副藏头挽联,将“混球”二字

7、嵌入其中,对谭延闿的“混世魔王”和“水晶球”绰号大开其涮:混之为用大矣哉!大吃大喝,大摇大摆,命大福大,大到院长;球的本能滚而已!滚来滚去,滚入滚出,东滚西滚,滚进棺材。传 主 的 观 点 有正 确 和 错 误 之分 , 作 者 的 观点 一 般 是 正 确的 。1 文 章第 2 自 然 段 着重 讲 述 了 谭 延闿 的 圆 滑 , 历数 了 谭 延 闿 的种 种 圆 滑 的 表现 : 被 人 称 为“政 坛 不 倒 翁 ”“水 晶 球 ”“药 中 甘 草 ”;北 伐 胜 利 后 ,主 动 让 出 国 民政 府 主 席 一 职 ;面 对 蒋 介 石 的独 裁 , 采 取“三 不 ”主 义 ,

8、情 愿 无 所 事 事 。(选自名人传记 ,有删改)谭延闿为人处世的方法是否可取?请说说你的看法。【答案】示例一 可取。 (1)谭延闿生活在动乱年代,加上蒋介石的独裁专制,使得人人自危,所以谭延闿只能用圆滑来保护自己。 (2)谭延闿的“吃”其实是一种生存的智慧,正是他的贪吃才使蒋介石放心。 (3)正是谭延闿的这种为人处世的方法“中和”了各派系的争斗,稳定了局面。示例二 不可取。 (1)生活的时代不是一个人圆滑世故的原因,谭延闿应该敢于反对、抗争。如果每个人都像谭延闿这样圆滑世故、不思进取,那么社会就没有办法进步了。 (2)“混”更是错误的,混吃等死,人生就没有了任何意义。 (3)嗜食鱼翅更是一

9、种奢侈的表现,虽然贪吃使蒋介石不再猜忌他,但这种吃太过浪费。2 文 章第 3、 4、 5 自然 段 讲 述 了 谭延 闿 的 贪 吃 。结 合 当 时 的 社会 背 景 和 谭 延闿 的 性 格 来 看 ,这 是 他 为 人 处世 的 一 种 生 存智 慧 , 借 贪 吃来 打 消 蒋 介 石对 他 的 戒 心 。3 文 章第 6 自 然 段 至结 尾 , 讲 述 了谭 延 闿 的 去 世及 人 们 对 他 去世 的 态 度 。 探 究 性 试题 的 解 题 策 略 :1 第 一句 话 亮 出 自 己的 观 点 。 2 一 定要 借 助 文 本 材料 或 相 关 事 例( 理 论 ) 等 对观

10、 点 进 行 证 明 。一、 (2018 届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第二次诊断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范立欣:在纪录片里寻找“归途”来自四川的农民工张昌华夫妇,20 年前开始在广东打工,希望用微薄的收入抚育留在家乡的一双子女,使他们能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可失去双亲陪伴、日渐成年的女儿张琴,选择了退学离家,成为新一代打工妹,让父母的梦想破灭。“这样的事情如果不被记录下来,是我们这代人的失职。 ”范立欣,一位 30 岁出头的中国导演,撸了撸袖子,猛吸一口气,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说。从表面上看,影片归途列车讲的是张昌华夫妇回家的路途,他们和所有农民工一样,在售票窗口前失望,在绿皮车厢里挣扎,

11、在村口小路上放下又一年沉重的包裹。但范立欣没有把镜头停止在旅途的终点,而是对准了空巢的老人,对准了 1 岁就成为留守儿童的张琴。范立欣赞同一位网友的说法:这样的“现代化”会破坏一个国家最基础的构成家庭。“从更深的层次看,影片要问的就是归途在哪里?”他说,选择春运这个题材,也是因为中国社会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各种矛盾,都能在这里找到观察点。影片与其说是在讲春运,不如说“展现了一个困于昨天和明天之间的、中国农民工家庭命运的故事” 。成为“范导”之前,范立欣是中央电视台的一名摄影师。时常下乡的他,往往前一刻还在家徒四壁的乡村工作,后一刻就在灯红酒绿的三里屯聚会。这种强烈的反差让这个“爱激动、爱打抱不平的

12、人”更多地关注到城市化进程中持续存在的矛盾。他曾经纠结和疑惑:也许,对这个国家而言,春运所折射的种种社会阵痛,都是难以逾越的阶段。而他又忍不住一遍又一遍地思考和追问:那些苦苦追求最后一班列车的农民工,会不会被高速前进的社会列车抛到身后?有人质疑:为什么一定要把镜头对准蓬勃发展的中国背后那些小人物的辛酸,他们是社会的主流吗?面对这样的问题,范立欣放下杯子,向本刊记者一字一句地说:这是中国 24 亿农民工的真实生活写照。2009 年 , 在 美 国 的 圣 丹 斯 电 影 节 , 北 京 一 所 中 学 的 访 问 团 被 安 排 观 看 归 途 列 车 。 放 映 完 毕 后 ,一 名 男 生

13、激 动 地 跑 上 台 , 从 范 立 欣 手 里 抢 过 话 筒 。 他 说 , 生 在 北 京 长 在 北 京 的 自 己 看 完 后 很 伤 心 , 他 并不 知 道 有 这 样 的 事 情 , “我 现 在 终 于 知 道 为 什 么 爸 爸 妈 妈 让 我 好 好 学 习 了 , 因 为 他 们 想 让 我 把 这 个 国 家建 设 得 更 好 ”。孩子的责任感让范立欣感到安慰。他觉得,在这个无法跨越的发展阶段里,每个人都可以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收起一些城市人的优越感,拿出更多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对农民工更加友好一点,哪怕是地铁上让个座,对餐馆的小妹道声谢。一位美国中部的观众看完电影后

14、,感谢范立欣让他理解了在外贸服装厂工作的张昌华,说看到他为改变儿女命运付出的努力,就像看到自己的父亲一样,这是中国人的坚韧、努力以及对家庭的爱。而在以前,这个美国男人会抱怨,这些努力工作并把产品出口到美国的中国工人, “把我们的饭碗抢走了” 。范立欣感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人类情感,是共通的,纪录片是一个可以让外国人了解并理解中国的媒介。在范立欣眼里,纪录片从融资、制作到发行,跟其他电影一样,也是一个产业。在这个产业链里,不是“谁给钱谁就是爷” ,他和所有投资方都用合同的形式规定,制片人与投资者,无权干涉导演对影片的剪辑权。眼下,范立欣正致力于对国内纪录片导演进行培训,让他们更明白国际运行规则,

15、学习撰写提案等参与国际竞争的基本技巧。他同时开始寻找中国纪录片“本土生存”的路径。归途列车在 7 个城市“一城一映”之前,范立欣找过国有发行公司,可最少一百万元的拷贝制作和宣传费让他却步。后来,在包括北京、上海、杭州在内的 7 个城市,范立欣选定了每个城市的一家影院,用一个影厅长线定期放映归途列车 ,票房收入双方分账。范立欣觉得,既然中国的城市还无法支撑起一家艺术电影院,那么在商业电影院里逐渐打造一个艺术电影厅,应该是可行的、有市场的,这有利于中国纪录片业的发展。随着一年的春运进入尾声, 归途列车在全国的展映之幕渐落,但“归途”的故事不会结束,它事关春运、社会,也事关纪录片在中国。相关链接:2

16、013 年范立欣在纽约时报电影版公布的“全球 20 位 40 岁一下最有才华的电影导演”评选中金榜题名,成为该项评选中唯一华人导演。范立欣认为,任何一个故事、一群人都应当放在一个历史时间段去看,一切现象的存在都是有更大意义的,在任何一个故事中都可以看到社会变迁。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范立欣将镜头始终聚焦在一对外出打工的农民夫妇春运归途上,展现出中国蓬勃发展的经济背后普通小人物的辛酸。B 归途列车融入了导演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与思考,真实展现了中国经济迅速发展过程中传统与现代、家庭和社会之间的深刻变化。C把镜头对准社会底层人物,才使得归途列车引发国人思考内省,成为世

17、界人民了解中国、理解中国的窗口。D在范立欣看来,仅有社会价值的纪录片必须像其他电影一样,自觉地去适应市场环境,才有可能争取到更广阔的传播渠道。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材料开篇介绍农民工张昌华夫妇的想法、做法与最终的结果,以此引出对范立欣关注农民工以及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表述。B范立欣认为他选择春运题材拍摄纪录片归途列车的目的是讲述过去与未来中国农民工家庭命运的故事,是要为中国农民工寻找出路。C范立欣爱激动、爱打抱不平的性格决定了他对中国农民工的强烈关注,但这种关注也招来了一些人的质疑,认为他没有抓住社会的主流问题。D 材 料 中 表 述 了 不 同 人

18、看 过 纪 录 片 后 的 感 受 、 并 且 在 此 之 后 进 行 了 评 论 , 侧 面 表 现 了 影 片 具 有 一 定影 响 力 。E 范 立 欣 成 为 出 色 的 记 录 片 导 演 的 具 体 原 因 有 : 有 同 情 心 与 社 会 责 任 感 , 有 敏 锐 的 视 角 , 有 国 际 视野 等 。3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归途的故事不会结束,它事关春运、社会,也事关纪录片在中国”?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二、 (20172018 学年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鲁迅传1881 年,鲁迅出生在绍兴城内一座周姓宅子里。鲁迅的祖父周

19、介孚,出身翰林,做过江西一个县的知县老爷,后来又到北京当上内阁中书。绍兴城并不大,周介孚既是翰林,又做京官,自然能赢得一般市民的敬畏。周家门上那一块“钦点” “翰林”的横匾,明白无误地宣告了周家的特殊地位。鲁迅真是幸运,他的人生起点,就设在距乐园很近的地方。祖父虽然脾气暴躁,有时候要打骂孩子,但在教鲁迅读书这件事上,却显得相当开通。那时一般人家的孩子,开蒙总是直接读四书五经。周介孚却不这样,他让鲁迅先读历史,从鉴略开始,然后是诗经 ,再是西游记 ,都是选小孩子比较感兴趣的书。即使读唐诗,也是先选白居易的那些比较浅直的诗,然后再读李白和杜甫,这就大大减轻了鲁迅开蒙的苦闷。鲁迅的父亲周伯宜,神态一

20、本正经,却比祖父更为温和。他家教虽严,却从不打小孩子。至于母亲鲁瑞,对他的挚爱就更不必说了,几个孩子当中,她最喜欢的就是鲁迅。总的来说,他还是相当幸运的,至少在童年,他经常都是沐浴在温和宽厚的长辈之爱中。他性格活泼、机灵,自然也就调皮。三味书屋里有一项必修的功课,叫作“对课” ,老师出一句“红花” ,让学生按照词义和平仄,选相对的两字譬如“绿叶” “紫荆”来回答。有一回,一位姓高的同学偷看了寿镜吾先生的对课题目,是“独角兽” ,就悄悄地来问他。鲁迅说:“你对四眼狗好了。 ”那人上课时竟真以“四眼狗”回答寿先生,寿先生是近视眼,正戴着眼镜,听了自然大怒,把那同学狠狠地骂了一顿,再看鲁迅,却在一旁

21、用书遮着脸,憋不住要“咕咕”地笑出声来。一个健康顽皮的男孩子,往往有几分野性。鲁迅虽是长在城里,却没有一般城市中少年人的孱弱相。他七八岁的时候,常受到另一个比他大几岁的名叫沈八斤的亲戚的威吓,心中非常生气,可是家中有规矩,不许与别人打架,他就只好用画画来发泄,画一个人躺在地上,胸口刺着一支箭,上面写着:“射死八斤!”鲁迅是个聪明的孩子,四书五经之类的正经书并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他对这些枯燥乏味的说教,从心里不感兴趣。因此,他从很小的时候起,就自己来开辟另外的求知途径。首先是看杂书,从画着奇形怪状的神话人物的山海经 ,到封神演义和西游记之类的神话传说,凡是他觉得有趣的,都千方百计搜来读。其次是抄

22、杂书,从陆羽的茶经一直抄到西酉丛书里的古史传和地方志。再就是绘画,先是从大舅父那里借来绣像本的荡寇志 ,把里面的一百多张绣像全都描下来。后来更自己买来好几本画谱,用纸蒙着,一页一页地描。小妹妹端姑病逝,他才八岁,却已经感觉到失妹的痛苦,躲在屋角里哭泣,大人问他为什么,他说:“为妹妹啦!”一个人像一棵树,有了一粒优良的种子,庆幸的是又有一片肥沃的土壤,你仿佛看见一株茁健的嫩芽长成了大树。 (摘编自王晓明现当代名人传记之鲁迅传)相关链接:鲁迅十八岁时,考入南京水师学堂。毕业后,即被派往日本留学。但到东京预备学校毕业时,他决定要学医了。原因是:不想中国人都像他父亲一样被庸医治死;要让中国人身体健壮。

23、后来鲁迅觉得国民现在的问题不是身体健康与否,而是思想不觉悟。毛主席评价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他在 1918 年,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鲁迅的作品,大多取自普通人的生活,反映现实,针砭时弊,揭露黑暗社会。(张凡重读)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鲁迅的“人生起点,就设在距乐园很近的地方” ,这表明鲁迅小时候衣食无忧,生活优越,在物质条件上起点很高,但在读书受教育上还有一段路要走。B文章认为“总的来说,他还是相当幸运的” ,意思是说鲁迅遇到的启蒙老师,

24、如循循善诱的祖父、家教严格的父亲、慈爱有方的母亲等,对他来说是三生有幸。C “射死八斤”的故事发生在鲁迅七八岁时,当时受到亲戚沈八斤的威吓,但家中又不许打架,他只得将心中的怒气用画画来发泄,表现了他也有能屈能伸的性格。D鲁迅是个聪明的孩子,四书五经之类的书难以满足他的求知欲,他对这些枯燥乏味的说教从心里不感兴趣,就自己开辟另外的求知途径,这为他以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基础。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价,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传记开篇介绍鲁迅的祖父周介孚既是翰林,又在京做官,赢得一般市民敬畏,使得周家拥有特殊地位。这既交代了鲁迅成长的家庭背景,也突出了鲁迅人生的幸运因素。B鲁迅的祖父脾气

25、暴躁,有时候爱打骂孩子,在教鲁迅读书这件事上,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他让鲁迅先读历史,然后都是选一些小孩喜欢的闲书让他读,有些负面作用。C这篇传记主要节选了鲁迅少年成长时期的一些故事,那时他性格活泼、机灵,也很调皮。如文中叙写了三味书屋里“对课”的故事,鲁迅以“四眼狗”回答寿先生的“独角兽” 。D本文对传主事迹的记叙采用的并不是顺叙方式,文末才写到鲁迅八岁那一年的事儿,小妹妹端姑病逝,他却已经感觉到失妹的痛苦,这充分说明鲁迅具有热爱亲人的品质。E鲁迅幼年良好的教育、广泛的阅读和后来的留日经历促成了他成长中的自觉意识,从而形成了他解剖社会、针砭时弊的文学风格。3 文 章 结 尾 写 道 :

26、“你 仿 佛 看 见 一 株 茁 健 的 嫩 芽 长 成 了 大 树 。 ”你 是 怎 样 理 解 这 句 话 的 ? 请 结 合 材 料 加以 探 究 。一1B2BC【 解 析 】 B 项, “要为中国农民工寻找出路”拔高了思想,于文无据;C 项, “爱激动、爱打抱不平的性格决定了他对中国农民工的强烈关注”错误,他关注的不仅仅是农民工问题。3这句话是对范立欣以及他所拍摄的纪录片的高度评价,肯定了其在直面春运热点、反映社会问题和中国纪录片行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从春运角度:春运问题作为当下中国社会城乡结构矛盾的缩影,不会因为一部纪录片而得到解决,但“归途”所引起的人们对于这一热点的广泛关注和

27、思考还将继续。从社会角度:处于高速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需要面对的问题不只局限于“春运归途” ,范立欣等纪录片导演们会继续将镜头对准那些需要人们反思的社会问题。从行业角度:虽然中国纪录片业起步较晚,但范立欣无疑开了个好头,同时他也在坚守纪录片准则的前提下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纪录片发展模式,我国纪录片行业前景广阔。【 解 析 】 归途列车在全国上映,引发了各方的共鸣与热议,此句是对纪录片归途列车的高度评价,即“归途”这个话题有了更广泛的意义;分析时,应分别从春运、社会和行业的角度来分析归途的意义。二1C【 解 析 】 C 项,写鲁迅画“射死八斤”的画,并不是表现他的“能屈能伸” ,而是

28、表明鲁迅作为一个顽皮健康的孩子,所具有的“几分野性” 。2AE3成长环境:鲁迅出生在条件优越、赢得市民敬畏、地位很高的周家,在童年时期都是沐浴在温和宽厚的长辈之爱中。个人素养:鲁迅从小就是个聪明、健康、顽皮、有几分野性的孩子,还具有仁慈、善良、热爱亲人等品质;所受教育良好,饱读四书五经之类的书,在这些书难以满足他的求知欲时,还开辟另外的求知途径。文学成就:鲁迅为了改变国民的精神状态,弃医从文。1918 年,鲁迅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的作品繁多,大多取自普通人的生活,反映现实,针砭时弊,揭露黑暗社会,取得的成就巨大。毛主席评价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总之,鲁迅的确是从一株茁健的嫩芽长成了参天大树。【 解 析 】 理解结尾的这句话,需要理解结尾处“一粒优良的种子” 、 “一片肥沃的土壤” 、一株嫩芽长成了大树这几个概念的内涵。其中“一粒优良的种子”是指鲁迅的良好素养,包括鲁迅所受的早期教育,鲁迅聪明、灵活、善良的个性等等;“一片肥沃的土壤”是指鲁迅的成长环境,家庭地位、教育背景以及长辈对鲁迅的关爱。鲁迅的个人素养及成长环境,共同成就了鲁迅的文学成就,使其成为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成为“民族魂” ,由一棵嫩苗长成了参天大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高考 > 一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