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专题4《第二单元生产生活中含氮化合物》同步测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好样****8 文档编号:45144 上传时间:2019-02-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专题4《第二单元生产生活中含氮化合物》同步测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专题4《第二单元生产生活中含氮化合物》同步测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专题4《第二单元生产生活中含氮化合物》同步测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专题4《第二单元生产生活中含氮化合物》同步测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专题4《第二单元生产生活中含氮化合物》同步测试卷(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试卷第 1 页,总 5 页苏教版必修一专题 4第二单元生产生活中含氮化合物同步测试卷一、 选择题1. 科学家发现 C 60 是一种新的分子,它具有空心类似于足球的结构,分子中每个碳原子只跟相邻的三个碳原子形成化学键,且分子中只含有五边形和六边形,被称为“分子足球”。1996 年,某些国家的科研人员应用电子计算机将 60 个氮原子模拟成足球分子。结果表明:60 个氮原子可以结合成与 C 60 相似的足球状分子 N 60 ,它们的结构相似,常温下能稳定存在,在高温或机械撞击时,其积蓄的巨大能量会在瞬间内释放出来,因而能用作单组分火箭的推进剂。 下列有关 N 60 的说法正确的是( ) A.N 60

2、 与 14 N 都是氮的同位素 B.N 60 与 N 2 互为同素异形体 C.N 60 是共价化合物 D.N 60 作火箭推进剂时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2. 在标准状况下 NO 2 和 O 2 按体积比 43 混合后充入一干燥烧瓶中,然后将烧瓶倒立于水中使其充分作用后,烧瓶内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 ) A. molL -1 B. molL -1 C. molL -1 D. molL -1 3. 将盛有 12 mL NO 2 和 O 2 混合气体的量筒倒立于水槽中,充分反应后,还剩余 2 mL 无色气体,则原混合气体中 O 2 的体积和剩余的 2 mL 气体分别是( ) A.1.2 mL;NO B.

3、2.4 mL;O 2 C .3.4 mL;O 2 D.4 mL;NO 4. 在 NO 2 被水吸收的反应中,发生还原反应和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比为( ) A.31 B.1 3 C .12 D.21 5. 室温时,用一容积为 50 mL 的注射器吸入 30 mL NO 2 气体,再往其中充入 10 mL O 2 ,前端密封后放置一段时间(注射器活塞易滑动),活塞静止后,注射器内的气体体积 V 为( ) A.V=40 mL B.V=30 mL C.30 mLV40 mL D.V40 mL 6. 将 O 2 、NO、NH 3 、HCl 分别收集于等体积的四个容器里,用导管把四个容器连成一个整体,

4、若使各种气体充分混合(前后条件均相同),混合后容器中的压强与原容器中的压强之比为( ) A.11 B.1 2 C .34 D.38 7. 在含有相同质量的氧原子的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三氧化二氮、五氧化二氮和一氧化二氮中,含氮原子的质量比为( ) A.12351 B.12341 C.603020105 D.3015201260 8. 喷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其产生原因是存在压强差。下图为化学教学中所用的喷泉实验装置,在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胶头滴管及烧杯中分别盛有液体。下列组合中不可能形成喷泉的是( ) 试卷第 2 页,总 5 页A.HCl 和 H 2 O B.O 2 和 H 2 O C.NH

5、3 和 H 2 O D.CO 2 和 NaOH 溶液 9. 现有 10 mL NO 和 NO 2 的混合气体,其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 36.4,通入一定量的 O 2 后,还是 10 mL NO 和 NO 2 的混合气体,但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 39.6,通入 O 2 的体积是( ) A.1 mL B.3 mL C.5 mL D.10 mL 10. 在标准状况下,将 NO 2 、NO、O 2 混合后充满容器,倒置于水中完全溶解,无气体剩余,若产物也不扩散,则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数值范围是( ) A.无法确定 B. c C. c D. c 11. 同温同压下,在 3 支相同体积的试管中分别充有等体

6、积混合的 2 种气体,它们是:NO 和 NO 2 ;NO 2 和 O 2 ;NH 3 和 N 2 。现将 3 支试管均倒置于水槽中,充分反应后,试管中剩余气体的体积分别为 V 1 、V 2 、 V 3 ,则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 A.V 1 V 2 V 3 B.V 1 V 3 V 2 C .V 2 V 3 V 1 D.V 3 V 1 V 2 12. 在两密闭容器中分别盛有 31 g 白磷和 1 mol 氧气,控制条件使其发生下列反应,容器甲:P 4 +5O 2 P 4 O 10 ;容器乙:P 4 +3O 2 P 4 O 6 。经充分反应后,两容器中分别所得的 P 4 O 10 和 P 4 O

7、 6 的物质的量的比为( ) A.54 B.4 5 C .43 D.35 13. 常见的污染物可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是排入环境中的一次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因素或微生物作用下,发生变化所生成的新污染物。如反应 2NO+O 2 2NO 2 中,二氧化氮为二次污染物。下列能生成二次污染物的气体是( ) 二氧化硫 二氧化氮 硫化氢 A. B. C. D. 14. 氮气是空气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有科学家根据蒸汽机原理,设计制造出了液氮蒸汽机,从而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其原理的主要依据是( ) A.N 2 在空气中燃烧放热 B.N 2 与 H 2 反应放热 C.N 2 在空气中约占 78%(体

8、积分数) D.液氮的沸点为 -195.8 ,远低于常温 试卷第 3 页,总 5 页15. 将盛有氮气和二氧化氮(无 N 2 O 4 )混合气体的试管倒立于水中,经过足够长时间后,试管内气体的体积缩小为原来的一半,则原混合气体中氮气与二氧化氮的体积比是( ) A.11 B.1 2 C .13 D.31 二、 填空题16. 实验室合成氨的装置如下图所示。 试回答:装置甲的作用是 _。 _。 _。 从乙处导出的气体是_。 检验产物的简单化学方法是_。 17. 已知 NH 3 和 CuO 反应可得较纯净的铜、氮气和水。现利用氨的还原性来测定氨分子中各元素的质量分数,同时测定氨氧化的体积分数 在反应中生

9、成的气体用排水法测出其体积(假设水的体积为标准状况下气体的体积)(1)将上图所示装置连接成整套实验装置(填写各接口字母代号): a 接_,_接_,_接_,_接_,_接_,_接_。 试卷第 4 页,总 5 页(2)整套装置安装完毕后,检验气密性的方法是_。 (3)仪器连接好后进行实验时,先点燃_处酒精灯,实验结束时应撤去_处酒精灯,且应_再熄灭_处的酒精灯,其理由是_。 (4)装置 B 的作用是_;装置 C 的作用是_;装置 E 的作用是_。 18. 实验室常用饱和 NaNO 2 与 NH 4 Cl 溶液反应制取纯净氮气。反应式为NaNO 2 +NH 4 Cl NaCl+N 2 +2H 2 O;

10、H0。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1)装置中,A 部分的分液漏斗与蒸馏烧瓶之间连接的导管所起的作用是_(填编号)。 a.防止 NaNO 2 饱和溶液蒸发 b.保证实验装置不漏气 c.使 NaNO 2 饱和溶液容易滴下 (2)B 部分的作用是_。 A.冷凝 B.冷却氮气 C.缓冲氮气流 (3)加热前必须进行的一个操作步骤是_。加热片刻后,即应移去酒精灯火以防止反应物冲出,其原因是_。 (4)收集 N 2 前,必须进行的步骤是_(用文字说明)。收集 N 2 最适宜的方法是(填编号)_。 A.用排气法收集在集气瓶中 B.用排水法收集在集气瓶中 C.直接收集在球胆中 三、 实验题19. 实验室制氨气通常有

11、三种方法:用固体氢氧化钙和氯化铵反应,装置同课本;称取 7.9 g 碳酸氢铵固体放入试管内,再加入 8 g 氢氧化钠固体,常温下即能产生氨气,装置如下图中甲;在锥形瓶中注入 50 mL浓氨水,再加入 10 g 氢氧化钠固体,装置如图中乙,选取三个 250 mL 的干燥的烧瓶及瓶塞,用于收集三种制法的氨气,请填空: 试卷第 5 页,总 5 页(1)写出制法氨气的化学方程式_。 (2)说明用法制取氨气的原理_。 (3)检验氨气已收集满的方法_。 (4)集满氨气的烧瓶做喷泉实验,装置如图中丙(烧杯内盛酚酞溶液),其现象是_。 四、 解答题20. 现有下列三个方案用于制取硝酸铜,要求:不污染环境,原料

12、利用率高。请对下列三个方案加以评价。 方案一:用铜屑与浓硝酸作用。 方案二:用铜屑与中等浓度的硝酸作用,生成的 NO 和 NO 2 气体用 NaOH 吸收。 方案三:先将铜屑在空气中灼热,使其完全氧化,再用硝酸溶解上述产物。答案第 1 页,总 1 页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2、C3、A4、C5、D6、D7、D8、B9、A10、C11、B12、B13、D14、 D 15、C 二、填空题16、干燥气体 使 N 2 和 H 2 充分混合 观察气泡以调节氢气、氮气流速 N 2 、H 2 、NH 3 的混合气体 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放在导管口,有白烟说明有氨气生成,或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也说明有氨

13、气生成17、(1)b c f g d e h i j k l (2)点燃 A 处酒精灯,微热,若 E 中有气泡逸出,F 中 k 导管内水面上升,证明气密性良好;若无此现象,证明气密性不好 (3)A D 冷却至室温 A 防止 E 中的液体倒吸入 C 中 (4)吸收 NH 4 HCO 3 分解生成的 CO 2 和 H 2 O(g) 吸收 CuO 反应后的水蒸气 吸收 CuO 反应后剩余的 NH 3 18、(1)c (2)A (3)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4)将系统内空气排净 C三、实验题19、(1)NH 4 HCO 3 +2NaOH Na 2 CO 3 +NH 3 +2H 2 O (

14、2)NH 3 +H 2 O NH 3 H 2 O +OH - (3)用润湿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瓶口,试纸变蓝说明已满。用玻璃棒蘸浓盐酸接近集气瓶口,有白烟,表示氨气已收集满。 (4)图丙装置中圆底烧瓶内的长玻璃管喷出“泉水”,原烧杯中的水是无色的,喷泉呈红色 四、解答题20、方案一的制备反应为:Cu+4HNO 3 (浓) Cu (NO 3 ) 2 +2NO 2 +2H 2 O。制备 1 mol Cu (NO 3 ) 2 需 4 mol HNO 3 ,反应放出的 NO 2 未处理,对环境有污染。 方案二的制备除含方案一反应外还有反应:3Cu+8HNO 3 3Cu (NO 3 ) 2 +2NO+4H 2 O,制备 1 mol Cu (NO 3 ) 2 需 4 mol HNO 3 。反应放出的 NO 2 和 NO 可基本被吸收,对环境污染较小。 方案三的制备反应也有两个:2Cu+O 2 2CuO, CuO+2HNO 3 Cu (NO 3 ) 2 +H 2 O,制备 1 mol Cu (NO 3 ) 2 需 2 mol HNO 3 ,对环境的污染也较小。 由上综合分析可知,方案三最合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化学 > 苏教版 > 必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