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D将 M 只鹿标记后释放,在重捕获的 n 只鹿中有 m 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m 只【解析】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两种,对植物和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如昆虫卵、蚜虫、跳蝻等采用样方法,对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则采用标志重捕法,故对蛇应采用标志重捕法,B 错误。【答案】B2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实验及调查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标志重捕法在做标记时,标记物要醒目,有利于抓捕
2、B随机取样方 n 个,每个样方个体数量为 X1、X 2、X n,则种群密度为(X 1X 2X n)/nC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为:(标志个体数重捕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D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计数时同种生物无论个体大小都要计数【答案】DZxxkCom3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B种群增长的“S” 型和“J”型曲线都是在 K/2 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C群落演替过程中其结构越来越复杂,将来一定能形成森林D调查某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所选择的样方数不影响调查结果【解析】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动植物
3、种类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则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A 正确;种群增长的 “S”型曲线在 K/2 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而“J”型曲线中不存在K/2 值,B 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其结构越来越复杂,将来可能形成森林,但是若环境条件不利,就不会到达森林阶段,C 错误;调查某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所选择的样方数会影响调查结果,D 错误。学*科网【答案】A4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以下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1011 12个体数 92 187 121 70 69
4、 62 63 72 64 55 42 39 264注:“3”时进入成年,9时进入老年。A种群的年龄组成指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数B由表中数据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保持稳定C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D在食物十分充足的条件下,此鱼的种群数量可能呈 “S”型增长【解析】种群的年龄组成指的是一个种群中不同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根据计算可知幼年、成年、老年三种年龄期的个体数量相等,均为 400,所以种群数量维持稳定;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虽然食物十分充足,但可能存在天敌等环境阻力,故此鱼的种群数量可能呈“S”型增长。【答案】A5生态学家对
5、某岛屿的社鼠种群数量和性别比例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如图(曲线表示种群数量,柱形图表示性别比例),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秋季更有利于该岛屿社鼠种群的繁殖B社鼠种群数量与性别比例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C当社鼠种群数量处于高峰期时雌性明显多于雄性D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年龄结构间接影响种群数量【答案】B6下面三种曲线是同一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不同指标。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图 1 中 b 点和图 3 中 f 点的增长速率与图 2 中的 c 点对应B图 1、2、3 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C图 1、2、3 中的 a、c、e 点生存斗争最激烈D图 2 和 3 中的 cd 段、ef 段种群的
6、基因频率不变【解析】图 1 中 b 点和图 3 中 f 点的增长速率都为 0,表示种群数量达到了环境容纳量,图 2 中的 c点增长速率最大;图中 1、2、3 都可表示在有限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图 1、2、3 中的b、d、f 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生存斗争最激烈;图 2 和 3 中的 cd 段、e f 段环境对种群某表现型的选择是未知的,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会改变。【答案】B7如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现象是群落的水平结构B此图表明四种鱼在能量流动上的关系为:鲢鱼鳙鱼草鱼、青鱼C鲢鱼和鳙鱼、草鱼和青鱼在混合放养时都是共
7、生关系D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在短时间内会增加【答案】D8如图中 A、B、C 分别代表山地、森林、海洋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温度是造成这三个区域内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BA 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CC 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因为光照的影响D影响 B 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解析】A 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是由于地形的起伏引起不同高度的山坡上温度不同,又由于 A 处的阔叶林和针叶林生长在不同的地段,因此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而是水平结构;影响森林生态系统
8、在陆地上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水,但是森林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受光强度影响形成的;C 处藻类植物的分层现象是受光质 (波长)影响形成的,故选择 C 选项。学&科网【答案】C9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曾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中依次演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植物种类数/种演替阶段 群落类型草本植物 灌木 乔木1 草丛 34 0 02 针叶林 52 12 13 针、阔叶混交林 67 24 174 常绿阔叶林 106 31 1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地群落演替提高了对光能的利用率B常绿阔叶林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草丛C常绿阔叶林抵抗力稳定性比针叶林更
9、强D演替过程中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答案】B10某农场面积约 140 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 100 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 280 只,发现其中有 2 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 100 只/hm 2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中,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解析】黑线姬鼠的天敌鹰的数量增加,可使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下降;设该农场黑线姬
10、鼠总数量约为 x,则 ,x 14 000 只,故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 100 只/hm 2;群x100 2802 14 000140落的丰富度强调的是物种的数目,而不是种群密度;食物链中的营养等级越高,物种所含能量越少。【答案】C11生物群落演替过程中,P 为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R 为所有生物的总呼吸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群落演替到顶极群落的过程中, P/R 逐渐减小,到顶极群落时, P/R1B群落演替到顶极群落的过程中,有机化合物多样性逐渐增多C退耕还林属于次生演替,该过程体现了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D群落演替到顶极群落的过程中,碳循环由相对封闭趋于开放【答案】A12农田生态
11、系统直接为人类提供大量的生活资源,科研人员对一块玉米田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玉米田中某种土壤动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标志重捕法B该农田中的玉米长势整齐,故其垂直结构没有分层现象C研究该玉米田的范围和边界、种群间的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D随机扫取玉米田的表层土样,可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解析】许多土壤动物个体微小、活动能力强,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玉米田中还有多种其他植物,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研究玉米田的范围和边界属于群落水平,种间关系即群落中不同种群间的关系,也属于群落水平;土壤表层只有一部分小动物分布,因此取土样时不能只取表层土。学&科网【答案】C
12、13回答下列问题。(1)虫害的防治: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通过降低_,进而控制种群密度。保护濒危物种时,可以通过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来增大种群的_。(2)外来物种进入新环境初期,由于气候适宜、食物充裕、缺乏天敌,常表现出近似_型曲线增长,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破坏,_( 填“能”或“不能”)通过引入外来物种的天敌进行防治,原因是_。(3)下表为馨香木兰所处的 A、 B、C 三个群落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物种丰富度(种)乔木层 灌木层 草本层A 群落 21.5 35.5 19.5B 群落 22.5 23.8 16.25C 群落 22 31.5 13.5由上表可以看出,三个群落中_的丰富度最
13、高。在三个群落的垂直结构中,丰富度最高的是_层,推测其中不仅有相应的种类,还含有一定数量的_幼树,因而其种类和个体数都较丰富。(4)科研人员调查了三种群落中的馨香木兰的植株胸径( 胸径的大小可表示植株的树龄大小),绘制成下图。研究种群的年龄组成可以预测在一段时间内_的变化趋势,但需结合生物的生存环境具体分析。由图可以看出,馨香木兰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_型。虽然现在馨香木兰有丰富的幼树,但难以进一步发育为优势种,其原因可能是幼树耐荫蔽,在茂密的常绿阔叶林下能生长良好,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树木对光照的需求加大,在与其他阔叶乔木的_中不占优势,从而生长受阻。【答案】(1)出生率 K 值( 环境容纳量)
14、(2)“J” 不能 因为天敌的引入可能会造成新的生态入侵(3)A 群落 灌木 乔木(4)种群数量 增长 竞争14图中甲表示某森林植物的景观,乙表示物种数与面积的关系。请分析回答:(1)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为了统计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在群落的中心部位选取样地,用随机法取样,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系列取样统计结果如图乙。试写出该研究的课题名称:_。这种研究方法叫做_。图乙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_。调查该森林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m 2。若选取 3 个合适的样方对某种乔木计数的结果分别是 n1、n 2、n 3,则该乔木的种群密度为_株/m 2。(2)导致景观图中植物分
15、层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 ,森林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农田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具有复杂的_结构。若要调查景观图中森林群落的结构,请写出主要的调查项目(调查设备略):_;_。【答案】(1)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研究 样方法 物种数迅速增多,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 S 0 (n 1 n2n 3)/3S0 (2)光照 垂直 垂直结构:动植物的分层,不同层次上生物的种类和种群密度等 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群落物种组成和种群密度等15.科研人员对甲(蚜虫不能钻过甲装置中的细孔纱布,将甲装置置于大田中) 、乙(围栏放牧)两个相对封闭的系统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调查研究。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蚜虫与棉花叶
16、、羊与青草之间的种间关系分别为_ 、_。(2)甲、乙两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中个体数量变化曲线分别对应_、_。(3)决定甲、乙两系统中种群数量变化的特征是_ 。(4)丙、丁两图所示曲线在 ab 时间段内出现了显著的差异,原因是_。.某地围湖造田后,有少量田鼠迁入围湖造田区。随着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大,田鼠的种群密度大大增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围湖造田区田鼠的环境容纳量( K 值) 约为_只。(2)18201850 年间,田鼠种群数量呈_型曲线增长,原因是_。(3)18501865 年间,田鼠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主要与 _有关( 生物之间的关系)。【答案】.(1)寄生 捕
17、食 (2)丁 丙 (3) 出生率和死亡率 (4) 丙图所示植物可源源不断地获得光照,进行光合作用,为羊群提供营养,因此可保持相对稳定;丁图所示蚜虫将棉花汁液吸收完后,因无外源营养物质的供应,最终全部死亡.(1)2 000 (2)“J” 食物、空间等资源充足,没有天敌(或处于理想条件下) (3)种内斗争和捕食16回答下列关于草原生态系统的问题:(1)草原上不同地段上分布着种类和密度不同的牧草,在水平方向上它们通常呈_分布。草原上的植被能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对于缓解相邻地区的沙尘天气有一定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价值。(2)严重的草原火灾会破坏生态系统,但适当的“地面火”能烧掉枯枝落叶,能_
18、(填“加速”或“减慢”)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还可使部分位置获得更多光线,促进植物的_( 代谢过程),从而利于植物生长。(3)外来物种黄花刺茄侵入草原后,在短期内数量迅速增加。黄花刺茄的茎秆和果实上长满尖锐的毛刺,毛刺对动物来说是一种_信息,能有效降低动物对黄花刺茄的取食欲望,这表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具有_功能。(4)用样方法调查黄花刺茄的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_ 。调查中发现它的种群数量每年都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 1.5 倍,假定黄花刺茄的种群初始数量为 N0,则两年后它的数量将达到_。(5)该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适宜,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近年来,由于人类过度放牧,导致局部草原出现了荒漠化,该
19、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近年来人类的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演替的方向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答案】(1)镶嵌 间接(2)加速 光合作用(3)物理 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4)随机取样 2.25N 0(5)发生改变17某地 100 年前发生森林大火,所有植被焚毁。历经长期自然消长之后,现在生态学研究人员对该地区进行抽样调查,已知该森林存在食物链:植物动物甲动物乙。研究者考察了动物甲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个体数 93 187 60 56 51 61 52 34 41 39 166注:表中“1 ”表示动物甲的
20、年龄大于等于 1,小于 2,其他以此类推。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地群落的演替类型是_,影响该群落演替方向的主要因素是 _。(2)动物在 2 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 ),7 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动物甲的年龄组成类型为_,由此推测动物甲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3)表中数据是根据标志重捕法获得的,标志重捕法常用于活动能力强、_的动物的种群密度调查。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动物乙捕食,则获得的估计值与实际值相比_(填“偏高”“ 不变”或“偏低”) 。(4)动物乙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植物的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_。(5)调查中,研究人员发现一种灌木在该生态系统中沿地表随机分布
21、,这_( 填“能”或“不能”)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理由是_。【答案】(1)次生演替 自然选择( 或自然或环境)(2)稳定型 保持稳定(3)活动范围广 偏高(4)动物甲以植物为食,动物乙的数量增加导致动物甲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植物数量的增加(5)不能 该现象描述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不是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18回答与草原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1)调查某地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法,调查野兔的种群密度可采用 _法。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时,为避免调查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要做到_。草原上野兔的天敌从野兔获得的能量最终来自于_固定的能量。(2)由荒漠到草原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_演替。草原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其他繁殖体可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的_条件也得到基本保留。(3)草原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_和_ 。【答案】(1)样方 标志重捕 随机取样 生产者(2)次生 土壤(3)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