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作者介绍,魏征(繁写体为“徵”),(580643).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魏征是我国初唐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杰出的历史学家。隋末,早年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著有类礼20卷,辅 佐唐太宗17年,以“犯颜直谏”而
2、闻名。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 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魏徵与李世民是封建社会中罕见的一对君臣:魏徵敢于直谏,多次拂太宗之意,而太宗竟能容忍魏徵“犯上”,所言多被采纳。因此,他们被称作理想的君臣。,鹞死怀中唐太宗的故事,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 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
3、,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 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 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 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 道陛下想杀哪一个?” 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 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 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 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 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 下祝贺呢!” 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熄了。
4、,据史载:贞观十七年,魏征病卒。太宗自制碑文,并为书石。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这堪称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佳注释,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解 题,谏劝谏; 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十思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太宗登基之初,励精图治,政策比较正确,国内出现了百姓富足、社会安定、国力渐强的“贞观之治”。后来,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
5、,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背景介绍,读准字音,臣闻求木之长者 夫(f)在殷(yn)忧 必浚其泉源(jn) 虑壅蔽(yng) 则思正身以黜恶(ch) 则思无因喜以谬赏(mi),【研读课文,理清文意】,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 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 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 治,虽在下愚,知其
6、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 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 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 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长高,使稳固,疏通、深挖,树的根,德政与信义,明哲的圣人,最愚昧的人,动词,用、行,掌握帝王的重权,天地间,保持,克服,泉流,名词,国君,重位,水流,名词。,翻译:我听说想要树木长高,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国君的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固却要树木生长,道德不厚实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你这)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国家的重要职权,据有天地间重大
7、的地位,应推崇追求最高峻的皇权,永保无止境的完善,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啊。,思考题: 1 本段开头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观点?,答:比喻论证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答:“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2 作者认为人君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反,正,排比句,排比句,凡百
8、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所有的,大,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因为处在深重忧患之中,一定竭尽诚心对待臣民,轻视别人,督责,威吓,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法,但是并不会缅怀(皇上的)仁德。,怨恨不在有多大,可畏惧的是人民(的力量),应当,成功,表面上,过路人,名词,至亲之人,翻译: 所有的国君,承
9、受上天(赋予的)使命,无不是在深深的忧虑中就治道显著,而一旦功业建成就德性衰减,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而守天下困难吗?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因为处在深重忧患之中,一定会竭尽诚心地来对待臣民。既已成功,则放纵自己的情感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的人。虽然(可以)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苟且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恩,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气。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是老百姓;(他们可以像水一样)能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
10、的。,【简析】1 概括历代君主的普遍规律: ( )2 以 引出分析论证,用“殷忧”和“得志”的不同心态说明?3 用古人的论述以 的关系 比 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设问,水和舟,民和君,第 二 段,1 作者认为得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答: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答: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2 作者如何肯定了人民的力量?,思考题:,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11、;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建造,兴建,慎,斥退奸恶小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看见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使动,使安宁,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动词,居于之下,以为乐,网三面,留一面,担心(耳目被)堵塞、蒙蔽,使端正,假设连词,(如果)真的,以(之)为,施加恩泽,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的高兴而不恰当的奖赏,选拔,好的建议,贤能的人,说别人坏话的人。邪恶的人
12、。,这,使光大,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恩惠,轻而易举就能治理好天下,诚信的人,无:同“毋”,不要,形作动,用尽,出巡游玩,指赤松子与王子乔,管理,役使,劳损,毁坏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呢?,献出,争相效力,身为君臣,果真能够做到见了想要得到的东西,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就想到要适可而止以使百姓安宁;考虑到帝位高随时会有危险,就想到要谦虚,并且加强自我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江海是居于百川的下游;喜欢打猎游乐,就想到把三面追赶野兽
13、,留一面放生作为限度;担心意志懈怠,就想到做事要始终谨慎;忧虑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接纳下属的意见;害怕谗佞奸邪,就想到端正自身以斥退邪恶小人;加恩于人时,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赐不当;施行刑罚时,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施刑罚。完全做到上述十个方面,扩大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选择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聪明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智谋,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气力,仁爱的人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实的人就会奉献他们的忠诚。文臣武将争着做好自己的事情,君臣就会没有多少烦忧的事, 国君就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享有神仙一样的长寿,或演奏琴瑟或垂衣拱手,不必多说,百姓就可得到教化。何必劳神
14、苦思,代行百官管理职务呢事,劳损自己的耳目,损坏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呢?,问题思考,1、十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可以归纳为几戒?,2 、君王按“十思”去做会有怎样的结果?,3.念高危,4.惧满溢,5.乐盘游(狩猎),6.忧懈怠,7.虑雍蔽,8.惧谗邪,9.恩所加,10.罚所及,1.见可欲,2.将有作,思知足以自戒,思知止以安人,思谦冲而自牧,思江海下百川,思三驱以为度,思慎始而敬终,思虚心以纳下,思正身以黜恶,思无因喜以谬赏,思无以怒而滥刑,十思(由什么想到什么),戒奢侈扰民,戒骄傲自满,戒纵欲过度,戒轻信人言,戒赏罚不公,答: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
15、2 、君王按“十思”去做会有怎样的结果?,人尽其能 垂拱而治,回顾课文,理清思路,谏太宗十思疏,固本思源,二.,总结历史,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出警告,提出十思,戒奢以俭,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诚能十思垂拱而治,善始实繁,克终盖寡,三.,反面,正面,居安思危,一.,思,人君当思,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提出问题,为什么思,思些什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诚能十思,垂拱而治,整体思路,文言基础知识归纳,通假字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词类活用】,1.必固其根本,固,使动用法,2.载舟覆舟,覆,使动用法,3.则思知止而安人,安,使动用法,4.则思正身以黜恶,正,使动用法,宏,使动
16、用法,6.何必劳神苦思,劳、苦,使动用法,7.则思虚心以纳下,虚,使动用法,5.宏兹九德,【词类活用】,8.则思正身以黜恶,恶,形容词活用作名词,9.惧谗邪,邪,形容词活用作名词,10.当神器之重,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11.居域中之大,大,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13.貌恭而不心服,貌,名词做状语,14.则思江海下百川,下,名词活用做动词,12.择善而从之,15.乐盘游,乐,意动用法,【通假字】,振之以威怒,则思无因喜以谬赏,振通震,无通毋,【古今异义】,根本,树根,今,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纵情,放纵情感,即骄傲,今,尽情,虚心,使心虚,今,谦虚的美德,以为,以之为,今,认为,【特殊句式】,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载舟覆舟,所宜深慎,介词结构后置,判断句,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判断句,介词结构后置,卑以自牧,牧,养.保持谦虚的态度以提高自己的修养功夫,垂拱而治,君王不做什么,而使天下太平,载舟覆舟,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可以推翻统治者,择善而从,挑选其中的好的采纳(或采用).,善始善终,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处在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左传襄公十一年:“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居安思危,【成 语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