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6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目标检测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好样****8 文档编号:35369 上传时间:2018-12-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6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目标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6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目标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6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目标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6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目标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6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目标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检测(时间:45 分钟 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 15小题,每小题 3分,共 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四川宜宾中考)下列关于碳单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C 60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720B金刚石、石墨和 C60都由碳元素组成,结构相同C木炭具有还原性,常温下可以将氧化铜中的铜还原出来D石墨很软,不能用于制石墨电极2(山东滨州中考)下列有关制取干燥的氧气或二氧化碳的实验设计中错误的是( )(提示:浓硫酸不与二氧化碳反应,易吸水,可作干燥剂)3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最适宜的仪器是( )A广口瓶、集气瓶、酒精灯B漏斗、广口瓶、集气

2、瓶、水槽C长颈漏斗、广口瓶、集气瓶D长颈漏斗、大试管、集气瓶、酒精灯4古代字画能长期保存,是由于单质碳在常温下具有( )A稳定性 B氧化性C还原性 D助燃性5(广东广州中考)下列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金刚石和石墨硬度都很大B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能灭火C二氧化碳可作为大棚种植农作物的气体肥料D一氧化碳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6常温下,某气体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收集该气体可采用的方法是( )A向上排空气法B向下排空气法C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气法D排 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7(浙江杭州)将干冰投入装水的玻璃瓶中时,发现水在剧烈“沸腾” ,瓶口出现大量“白气” ,此“白气”是( )A干冰升华

3、产生的大量白色二氧化碳气体B干冰升华放热使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C干冰熔化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D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8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检验、制备和用途能达到目的的是(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B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变蓝C用块状石灰石和稀硫酸迅速制备大量二氧化碳2D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火焰立即熄灭,证明瓶内原有气体就是二氧化碳9科学家已经研制出世界上最薄的材料碳膜片,其厚度只有一根头发的二十万分之一。如图所示,这种碳膜片形状如蜂巢,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六边形单元向外延展而成,下列有关碳膜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碳膜片属于单质B碳膜片与 C60是同

4、一种物质C碳膜片属于新型化合物D碳膜片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和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不同10下列关于碳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用途与其所依据的性质不相符合的是( )A金刚石用于刻划玻璃:金刚石的硬度大B活性炭用作冰箱除臭剂:活性炭具有吸附性C一氧化碳用于冶炼生铁: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干冰升华时吸热1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煤炉上放一壶水可以防止 CO中毒B金刚石、石墨都由碳原子构成,所以都很坚硬C用活性炭可以除去水中的氯化钠杂质D用澄清石灰水可区分 CO、CO 212(湖南株洲中考)两个软塑料瓶中分别充满 CO和 CO2两种无色气体,下列试剂不能将二者鉴别出来的是( )A澄清

5、石灰水B水C紫色石蕊溶液D氯化钠固体13下图是老师放置在实验桌上的三瓶无色气体,它们可能是 H2、O 2、CO 2。下列关于这三种气体的鉴别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A根据瓶倒置,可判断瓶存放的是 H2B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入中,若复燃,则存放的是 O2C将点燃的木条伸入中,若火焰熄灭,则存放的是 CO2D向中加入少量蒸馏水,若变为红色,则存放的是 CO214超临界 CO2流体是一种具有和水相似、能阻燃、溶解能力强的溶剂,被誉为“绿色环保溶剂”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超临界 CO2流体性质特殊,因此,与干冰的化学组成不同 CO 2是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它参与自然界的碳元素循环 超临界 CO2流体是

6、一种特殊的物质,容易燃烧 超临界 CO2流体可代替许多有害、有毒、易燃的溶剂A B3C D15我国科学家在 CO低温氧化的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利用四氧化三钴纳米棒作催化剂,可将汽车尾气中的 CO在低温下氧化为 CO2,示意图如下。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 CO 2 CO O2 四 氧 化 三 钴 纳 米 棒A可有效降低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B属于化合反应C反应前后四氧化三钴纳米棒的化学性质发生变化D反应前后氧原子数不发生变化二、填空题(每空 1分,共 11分)16某干洗剂的主要成分是四氯乙烯(化学式为 C2Cl4),它是一种易挥发、可能致癌的有毒物质。请根据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

7、刚刚干洗后的衣服,往往需要挂在通风处晾一段时间。请你用微粒的观点解释这样做的原因是_。(2)四氯乙烯的化学性质是_。(3)有些干洗剂用装有活性炭的新款干洗机取代旧款干洗机,这一变化可将服装上残留的有毒物质含量大大 降低,新款干洗机的这一改进是利用了活性炭的_性。17碳和碳的化合物都是非常重要的物质。(1)碳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碳原子的核电荷数是_。(2)碳的单质有多种,具有下列结构的碳单质中,由分子构成的是_。(3)上海世博会体现的“低碳”亮点主要是降低了_气体的排放。18根据下图及描述回答下列问题:(1)关闭 B装置中的止水夹后,从长颈漏斗向锥形瓶中注入一定量的水,静止后如图所示,则 B装

8、置是否漏气?_(填“漏气” “不漏气”或“无法确 定”)。(2)用 B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气体,B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3)既能用 C又能用 E装置收集的气体,应有的物理性质是_。4(4)实验室制取氧气可选用的发生装置为_(填序号),若用 E装置收集得到的氧气不够纯,其原因可能是_。三、实验探究题(每空 2分,共 32分)19某同学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试回答: (1)该装置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_,你的改进方法是_。(2)实验开始时,是先给氧化铜加热,还是先通入一氧化碳?_。(3)实验过程中,图中 A处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

9、4)实验过程中,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不仅能生成铜,还可能生成中间产物氧化亚铜(化学式为 Cu2O)。如果要对反应后 A处残留固体的组成进行探究,试猜想残留固体的组成有哪几种可能?_。20实验室部分仪器或装置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指定仪器的名称:A_,B_。(2)若要组装一套二氧化碳的发生和收集装置,可选择图中的_(填序号)。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用该装置还可以制取的气体是_,应选择的药品是_。(3)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你认为还需要增加的仪器是_。写出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用下图所示装置收集氧气,氧气应从_(填“a”或“b”)端导入。(4)要鉴别氧气和

10、二氧化碳,可选择_。5A无色酚酞溶液B紫色石蕊溶液C澄清石灰水D燃着的木条四、化学计算题(12 分)21我市某校初三(1)班学生去湖光岩春游,带回了几小块石灰石样品。为了检测样品中碳酸钙的含量,甲、乙、丙、丁四 位同学用质量分数相同的盐酸与样品充分反应来进行实验测定(样品中的杂质不溶于水,且不与盐酸反应),测得数据如下表:甲 乙 丙 丁所取石灰石质量/g 10.0 10.0 10.0 10.0加入盐酸质量/g 20.0 30.0 45. 0 50.0剩余固体质量/g 6.0 4.0 1.0 1.0试回答:(1)10.0 g样品与 45 g盐酸充分反应后,盐酸是否还剩余_(填“是”或“否”),样

11、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_ _。(2)10.0 g样品与足量稀盐酸反应后可产生二氧化碳多少克?(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6参考答案1答案:A 点拨:金刚石、石墨和 C60的结构不同;木炭还原氧化铜需要高温条件;石墨用于制石墨电极是利用了石墨的导电性。2答案:C 点拨:无论是二氧化碳的验满还是氧气的验满,都要把燃着的木条或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不能伸入瓶内。3答案:C 点拨:实验室制二氧化碳不需要加热,用不到酒精灯;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和水发生反应,不能用排水法收集,不用水槽。4答案:A 点拨:碳单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5答案:C 点拨:金刚石的硬度大,石墨很软;一氧化碳不能灭火

12、;一氧化碳不能与氢氧化钙反应,故其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A、B、D 均错误。6答案:A 点拨:能溶于水,不可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7答案: D 点拨:干冰升华吸热,杯中水的温度降低,水不会汽化,二氧化碳不是白色,故 A、B 错;干冰不是熔化是升华,C 错。8答案:A 点拨: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溶液变红;块状石灰石和稀硫酸反应产生的硫酸钙微溶于水,反应很快停止;能 使木条熄灭的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有氮气,故选 A。9答案:A 点拨:从材料提供的信息看,碳膜片是一种碳单质,A 对 C错;碳膜片与 C60的结构

13、不同,二者是不同的物质,故 B错;碳膜片由碳原子构成,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跟碳一样,都是二氧化碳,D 错。10答案:C 点拨:一氧化碳用于冶炼生铁是利用其还原性。11答案:D 点拨:CO 难溶于水,A 错;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由于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金刚石很硬,石墨较软,B 错;活性炭不能除去氯化钠等可溶性杂质,C错;CO 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 CO不能,故可用澄清石灰水鉴别二者,D 对。12答案:D 点拨: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一氧化碳不能;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并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一氧化碳不能;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一氧化碳不能;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不与氯化钠

14、反应,不能鉴别。13答案:D 点拨:三种气体中,氢气密度比空气小,其他两种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放置氢气时,集气瓶应倒放。放置氧气和二氧化碳时,集气瓶都要正放,A 正确;氧气能助燃,其他两种不能,B 正确;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氧气能支持燃烧,氢气能燃烧,C 正确;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碳酸是无色溶液,D 错误。14答案:B 点拨:从提供的信息看,超临界 CO2流体是一种特殊状态的 CO2,化学性质与普通二氧化碳相同。15答案:C 点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2COO 22CO2。将 CO变为无毒的 CO2,减少了汽= = = = = = = = = = = = = = =四 氧

15、 化 三 钴 纳 米 棒 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A 对;由于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一种,属于化合反应,B 对;四氧化三钴纳米棒作催化剂,化学性质不变,C 错;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D 对。16答案:(1)微粒是不断运动的(2)有毒(3)吸附点拨:微粒在不断运动着,通风处晾晒刚刚干洗的衣服,有害物质的分子会运动到空气中,降低有害残留物。物质的毒性属于化学性质。活性炭有强吸附性,能吸附除去衣服上的有害残留物。17答案:(1)6(2)C(或 C60)(3)CO2(或二氧化碳)点拨:(1)在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里的数字表示核电荷数。(2)分子由原子构成,7C中 C60分子由 60

16、个碳原子构成;A、B 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3)低碳亮点是 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18答案:(1)不漏气(2)CaCO32HCl= =CaCl2H 2OCO 2(3)密度比空气小,不溶于水(4)A(或 B或 AB) 未等到有均匀连续气泡冒出就开始收集(合理即可)点拨:(1)长颈漏斗内液面不再下降,说明了装置气密性好。(4)实验室制取氧气可以有三种方案:高锰酸钾受热分解法,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法,过氧化氢分解(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法。可采用 A装置,可采用 B装置。19答案:(1)缺少尾气处理装置 在出气口处添加一燃着的酒精灯,把未反应的一氧化碳燃烧掉(2)先通入一氧化碳(3)黑色的固体逐

17、渐变成亮红色 COCuO CuCO 2= = = = = (4)全部为铜;铜和氧化铜的混合物;铜和氧化亚铜的混合物;氧化铜、氧化亚铜的混合物;铜、氧化铜和氧化亚铜的混合物20答案:(1)试管 长颈漏斗(2)ACEF或 ABCDF CaCO 32HCl= =CaCl2H 2OCO 2 氧气(或 O2) 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合理答案均可)(3)酒精灯 2KMnO 4 K2MnO4MnO 2O 2 a= = = = = (4)BCD点拨: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需要用“固体固体(加热)型”装置,因而需要酒精灯;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则是用“固体液体(常温)型” ,该装置还可以用于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18、。收集氧气时,可以用普通的排水法,也可以用如题图所示的方法,收集时,气体从短管进入,水从长管排出。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方法很多,只要根据二者性质的不同,通过不同的现象都可鉴别,题中的方法只有酚酞不能达到目的,因为二氧化碳和氧气通入酚酞溶液都不能使其变色。21答案:(1)否 90%(2)设 10.0 g样品与足量稀盐酸反应后可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x。CaCO32HCl= =CaCl2H 2OCO 2100 449.0 g x1009.0 g 44x解得, x3.96 g答:产生二氧化碳为 3.96 g。点拨:(1)石灰石中碳酸钙与盐酸反应,杂质不与盐酸反应,石灰石中加入盐酸后,固体质量减少的是参 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分析甲、乙两同学的实验数据可知,10.0 g稀盐酸可反应掉 2.0 g碳酸钙。由于丙同学比乙同学多加入了盐酸 15 g,理论上应该反应掉碳酸钙 3.0 g,实际上也正好减少了 3.0 g,说明盐酸全部参加了反应,没有剩余。丁同学比丙多加了盐酸 5 g,但剩余固体的质量仍为 1.0 g,说明这 1.0 g剩余固体全是杂质。由此可知,10.0 g样品中含碳酸钙 10.0 g1.0 g9.0 g,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 9.0 g/10.0 g100%9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化学 > 人教版 > 九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