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示儿》说课稿

上传人:好样****8 文档编号:30989 上传时间:2018-11-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示儿》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示儿》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示儿》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示儿》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示儿》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说课稿一、教材分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朝大诗人杜甫的作品,这首诗写于公元 763 年,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诗人听到这一消息后写下这首诗,这是杜甫生平的第一快诗。因为当时“安史之乱”已延续了 7、8 年之久,杜甫流落剑南时无时无刻盼望战乱早日平息,能返回故乡洛阳安居,结束那种兵荒马乱,背井离乡之苦。如今获悉战乱被平息,惊喜若狂,当即写下了这首快诗,诗中洋溢着作者因多年战乱平息,祖国重新获得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这首诗既是学生学习古诗这一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的好教材,又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

2、好教材,这首诗显著的特点是明白如话,没有堆砌华丽的词藻,没有生僻难懂的典故,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讲可以借助以前学古诗的方法,弄懂诗的意思,但由于诗的写作年代与学生距离较远,诗中那种深厚、强烈的爱国感情学生不易体会得到,因此,这是本诗教学的一个难点,针对以上教材这样的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1、了解诗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2、学习本课生字词 “涕、洛”,理解诗句、了解内容。3、会背诵这首诗。本课的教学重点是:1、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2、领会这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二、说教法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中介物,它对教学起着指导作用。根据教材的

3、本身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方法,教学以“读”为本,让学生多读,反复品味。诗歌语言精炼,内涵丰富,感情强烈的特点,教学中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设计学生读书、自学、质疑、教师释疑的环节,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习惯。三、说学法“教是为了不教”、“达到用不着教”唯一方法就是“授之以渔”,即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大纲提出: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取适合于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可见,做好学法指导,对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十分重要。本节课的教学主要突出教给学生一些方法,放手让他们自学弄懂诗句的意思,串词成句,串句成

4、篇。让学生在反复的读的训练中学会体会诗的感情。四、说教学程序1、解诗题、知诗人,了解时代背景。题目: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闻”,听说;“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收”,收复。题目的意思是听到唐王朝的军队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学生弄懂题目意思后,接着要向学生介绍诗人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杜甫,唐代大诗人,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他个人享有“诗圣”之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于公元 763年,当时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失地相继被收复,诗人听到这一喜讯后写的生平第一快诗。这一环节是帮助学生弄懂为什么作者听到这人消息后会如此欢快的原

5、因,为学生体会感情作下了一个很好铺垫。2、自由读全诗,自学全诗。这里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以前学过古诗的一些方法和学古诗应掌握的一些知识,这一环节激活了学生记忆仓库中的信息,学以今天所用。学生自由读全诗,边读边思考课后“思考练习 2”的问题,(“喜欲狂”是什么意思?你从这首诗中哪些词语体会到杜甫“喜欲狂”的心情?)把弄不懂的地方作下记号,同桌或前后几个同学交流讨论,可以参考课文中的注释或字典,学生初学全诗,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边读边思考,运笔圈点批注的自能读书的习惯。3、理解诗的句意和全诗的诗意。在理解诗句时,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扶”学生学习第 1、2 句,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弄懂 “剑

6、外”、“蓟北”这两个地名的意思,老师介绍“初闻”就是刚刚听到,然后幻灯出示句意训练。这句的意思是:那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间在剑门关外传扬,刚刚听到这个喜讯,高兴得泪水就洒满了衣裳。“半扶半放”引导第 3、4 句。这里老师只交待 “妻子”指的是夫人和孩子,“愁何在”就是一点忧愁也没有。然后让学生试着说出句意来,老师点拨纠正。这两句的意思是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放手”让学生自学 5-8 句。这里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掌握了以上的方法后,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弄懂,可同桌或分组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后四句诗的意思是:在大晴天地里放

7、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顺流而下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这样通过生与生、生与师之间的交流,就可以比较正确地理解每句诗的意思,最后串讲整首诗的意思,落实了本课中的一个目标。4、启发学生想象,感受诗的意境,体会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进入诗境,体会诗的思想感情是关键,学生能说出诗的意思,这可以说对诗的意境只是初步体验,蜻蜒点水,要使头脑中对诗的意境体验更具体、更丰富、真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让学生一边听教师配乐朗读,一边展开想象,伴着那欢快的古筝乐听教师激昂的范读,学生从中体会到作者“喜欲狂”的心情,课

8、后思考练习题 2 中:“从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到诗人喜欲狂的心情?”这道思考题就迎刃而解了。诗中“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这些词语表达了作者听到喜讯后的感情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诗人“喜欲狂”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种情感是出自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是多么强烈的爱国情感。5、背诵古诗,感情熏陶。“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为了使学生读出味来,读出感受来,并把这首诗背诵下来,我分为三点进行教学:采用尝试法,让学生自己标上停顿、重音记号,有感情地朗读;教师进行示范指导,准确地标出停顿、重音带读,要求学生读出喜悦心情来;反复练读,采取个别读,小组读,男女读,配乐读

9、等多种形式进行,最后熟读成诵,达到诗中情,作者情,学生情三情和谐的共鸣,受到感情的熏陶。6、比较总结,扩展延伸。本单元这一课安排了两首古诗,一首是示儿,一首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引导学生比较这两诗的异同点,即解决课后思考题(3、示儿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联系诗的内容,说说你的体会)。这两首诗都表达了爱国之情,示儿是通过悲来表达的,写作者临终前的牵挂,他念念不忘的是没有见到“九川同”。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喜”来表达的,写作者听到祖国重新统一的极度喜悦和急切还乡的心情。“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习这首古诗后,可提问:你还学过杜甫的哪些诗?如课内我们学过的

10、第七册的绝句,第十册的江畔独步寻花,课外可向学生推荐读杜甫的名诗,如望岳、春望、恨别等,从课内到课外延伸,增加学习的积累,拓展学习的范围。附板书设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忽传 却看 放歌喜欲狂爱国情感初闻 漫卷 纵洒即从 穿好还乡便下 向示儿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古诗示儿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当时的南宋遭受金兵进犯,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沦陷,从此江山破碎,不复统一。陆游伤心悲愤,临终前给儿子立下遗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前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对抗金兵未成的遗恨,有因祖国未统一的无限悲哀,也有对统一大业必

11、成的坚定信念。因此,示儿是开展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绝好教材。另外,陆游一生创作了大量的爱国诗篇,以示儿为点,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积累,并以此加深学生对陆游诗人的认识与崇敬。二、设计理念教学内容源自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通过学教材,在课堂上扩大学生的阅读量。示儿这首诗本身从字面意思来看可以说是明白如话,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但真正理解陆游深沉的爱国之情,却并不容易。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我们学这首诗,正是体现这一理念。如果学生真的能够通过这节课产生了对陆诗的兴趣,那可就真正达到目的了。三、教学目标知识教学点: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

12、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力训练点:背诵古诗示儿,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德育渗透点: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美育渗透点: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四、教学得失1、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教学,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人行为,教师不应以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学中我努力创造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机会,达到不同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和理解课文的境界。2、抓住古诗的情感线索,体现古诗感情丰富的特点。古诗乃作者抒发感情的产物,因此,我抓住那些意蕴深刻的字词,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体验诗歌的意境,这是我教学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3、以教材为载体,用好教材,重视积累。新课标要求我们不要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把教材作为一种载体,带领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以点带面,去遨游知识的海洋。因此,这节课,我以示儿为点,引导学生去收集、积累更多的陆游的爱国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 > 六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