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3.4《平均速度的测量》课件

上传人:好样****8 文档编号:30203 上传时间:2018-11-19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1.2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3.4《平均速度的测量》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3.4《平均速度的测量》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3.4《平均速度的测量》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3.4《平均速度的测量》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3.4《平均速度的测量》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三章 物质的简单运动四、平均速度的测量,平均速度的测量,例1 (福建莆田中考)如图3-4-1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图3-4-1,(1)图中AB段的距离sAB=_cm,测得时间tAB=1.6 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_cm/s. (2)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AB会偏_. (3)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_由静止开始下滑. (4)vBC_(填“”“”或“=”)vAC.,40.0,25.0,小,同一位置,解析:(1)由图知,小车运

2、动的路程sAB=80.0 cm-40.0 cm =40.0 cm,小车通过AB段的平均速度 =25.0 cm/s. (2)如果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平均速度的公式知,计算出来的平均速度会偏小.(3)实验中应多次测量,应保证小车每次通过的距离相等,故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4)由生活经验知,小车从A运动到C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故小车在BC段的速度大于在AC段的速度,即vBCvAC.,测量哪段的平均速度,必须测出该段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不可以部分代替全体.,现代测速方法,例2 如图3-4-2所示是汽车上的速度计在某一时刻指示的示数.则

3、其指示的是( )A.该汽车的瞬时速度是70 km/h B.该汽车的平均速度是70 m/s C.该汽车的平均速度是65 km/h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解析:汽车上的速度计是汽车在运动过程中某一时刻的速度,所以应该为汽车的瞬时速度,而不是汽车在某个过程中(或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A,图3-4-2,测量平均速度时路程的确定,例3 物理实验课上,某实验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3-4-3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刻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小车从乙位置运动至丙位置的平均速度是_m/s.,图3-4-3,0.1

4、6,解析:根据图示可知,小车从乙位置运动至丙位置的路程s=64.0 cm,时间t=4 s,则平均速度 = 0.16 m/s.,错解:0.183 注意:在确定小车通过的路程时,应明确物体移动前、后的位置,然后测出这两个位置间的距离.如本题中可以以小车最前端的位置变化来确定路程,为64 cm-0 cm=64 cm;也可以以小车的最末端位置的变化来确定路程,为73 cm-9 cm= 64 cm.而不能以小车后端和前段的变化:73 cm-0 cm=73 cm来确定路程.,题型一 平均速度的测量,角度a 实验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例4 (北京一模)小华想测一辆小车的平均速度,设计了如图3-4-4所示的实验

5、装置.小车从有刻度(分度值为1 m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情况.,图3-4-4,(1)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sAB=_cm,tBC=_s,vAC=_cm/s. (2)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_(填“大”或“小”). 解析:(1)由图知sAB=10.00 cm-6.00 cm=4.00 cm,tBC=1 s,sAC=9.00 cm,AC段的平均速度 =3.00 cm/s. (2)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所计时间偏小,由平均速度的公式可知,计算出的AC段的平均速度偏大

6、.,大,4.00,1,3.00,方法点拨:测量平均速度必须正确地测量路程与时间,一般情况下,时间的测量误差较大,容易出现晚计时的情况.,角度b 在生活中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例5 (山东邹城八中期中)(节选)下面内容是某同学填写的实验报告的一部分,请阅读该实验报告,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关于“测100 m短跑平均速度”的实验报告(节选:步骤和方法) a.在操场上测出100 m的路程; b.选两名同学做计时员,分别站在40 m、100 m处; c.选一名同学做发令员发令员大喊:“预备-跑”,同时迅速向下挥动小红旗表示开始; d.一名同学跑完全程,计时员分别记下运动员跑过自己所站位置时的时间(如表).

7、,(1)要在操场上测出100 m的路程,请选择最合适的测量工具_. A.量程20 cm、分度值1 mm的直尺 B.量程2 m、分度值1 cm的钢卷尺 C.量程20 m、分度值1 m的钢卷尺 D.量程50 m、分度值1 cm的皮卷尺 (2)跑步同学在后60 m的平均速度是_m/s;合_km/h.,27,D,7.5,解析:(1)测量100 m的跑道,所选尺子的量程要尽可能大一些,测量次数越小越好,同时由测量要求知,所选尺子的准确程度不需要太高,分度值是1 cm就可以,故最合适的刻度尺是量程50 m、分度值1 cm的皮卷尺.(2)跑步同学后60 m运动的时间t=15 s-7 s=8 s;则平均速度

8、=7.5 m/s=27 km/h.,题型二 现代测速方法的应用,例6 下列测量方法不是测量瞬时速度的是( ) A.汽车上的速度表 B.手持式雷达测速 C.交警利用移动测速测量汽车行驶速度 D.道路区间测速的数据 解析:汽车上的速度表、手持式雷达测速、交警利用移动测速测量汽车行驶速度都是对应的当前汽车的速度值,测量的都是瞬时速度,道路区间测速的数据是根据汽车经过区间测速起点和终点的时间与区间长度计算出来的结果,属于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D,例7 (湖北武汉模拟)近几年,不少地区推行的“区间测速”也作为判断是否超速的依据之一.所谓的“区间测速”,就是在两监测点安装监控和测速探头,测出同一辆车通过两

9、个监测点的时间,再根据两点间的距离算出该车在这一区间路段的平均车速,如果这个平均车速超过了该路段的最高限速,即被判为超速.若监测点A、B相距14.4 km,该路段最高限速120 km/h.一辆轿车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如,图3-4-5所示,通过两监测点的速度分别为110 km/h和100 km/h,该车在此路段的平均车速为_m/s,该车_(填“会”或“不会”)被判为超速.,图3-4-5,会,40,解析:由题图知,轿车行驶的时间t=10:37-10:31=6 min=360 s;轿车的平均速度 40 m/s=144 km/h120 km/h,所以该轿车会被判为超速.,(1)测量运动物体平均速度的原

10、理是v= ,一般测量路程和时间两个物理量; (2)雷达测速测量的是瞬时速度,而区间测速是利用雷达、摄像头等现代手段记录下汽车进出区间路段所用的时间,再根据区间测速的长度计算出汽车在该路段的平均速度; (3)一般情况下,区间测速直接根据进出区间测速路段的时间即可判断是否超速,小于规定时间则为超速,否则就没有超速; (4)平时交警使用的定点测速或移动测速都是雷达测速,测量的是瞬时速度.,知识链接,解读中考:本节内容的主要命题点为运动物体平均速度的测量,一般以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题为主,考查范围不是很大.,考点一 测量平均速度,教材第71页“观察与思考” 图3-19所示为一苹果由静止自由下落的频闪照

11、片.你需要知道哪些条件才可以测出苹果下落过程中任一阶段的平均速度?,图3-19,例8 (黑龙江大庆中考)在研究水滴下落规律的实验中,打开水龙头让水一滴一滴下落,并用频闪照相机每隔0.1 s拍摄了同一水滴下落时的不同位置,如图3-4-6所示.由图可知,水滴下落0.3 s内的平均速度是( ) A.150 m/s B.15 m/s C.1.5 m/s D.0.15 m/s解析:由图知,水滴下落0.3 s通过的路程是 s=5 cm+15 cm+25 cm=45 cm=0.45 m.所以水滴下 落0.3 s的平均速度 =1.5 m/s.,图3-4-6,C,例9 (贵州安顺中考)如图3-4-7所示是一个小

12、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若频闪照相机每隔0.2 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小球从A点到F点共运动了_cm的路程,小球从B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为_m/s.,图3-4-7,0.15,12.50,解析:由图可知,小球在相同时间间隔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因此小球在做加速直线运动;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 mm,小球从A点到F点运动的路程为12.50 cm;小球从B点运动到F点的路程为s=12.50 cm-0.50 cm=12.00 cm,运动的时间t=0.2 s4=0.8 s;则小球从B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 =15 cm/s=0.15 m/s.,例10 (广西贵港三模)为研究小物块

13、在足够长斜面上的运动规律,小物块每次均从斜面上A点由静止释放,沿斜面向下运动,(如图3-4-8所示)利用停表和刻度尺测出其运动时间和通过的路程,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核心素养,图3-4-8,(1)物块5 s内运动的平均速度为_cm/s. (2)物块做_(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3)实验前,小萌对物块的运动情况作了以下可能猜想: 物块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成正比; 物块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物块的平均速度与所用的时间成正比; 物块的平均速度与通过的路程成正比.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上述猜想中有2个是正确的,它们是_和_(填序号),并推测:物块自A点开始计时的6 s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为_cm.,144,20.00,变速,解析:(1)物块5 s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20.00 cm/s. (2)表格中数据所示物块的平均速度不同,所以物块做变速直线运动.(3)由表格中数据可知,时间比为123 45,通过的路程比为4163664100,化简后路程比为1491625,所以可推测,物块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平方成正比,可表达为s=定值t2,则物块的平均速度为 =定值t,所以平均速度与所用的时间成正比,故正确;物块自A点开始计时的6 s内通过的路程与5 s内通过的路程之比为2536,故6 s内通过的路程为s6= 100 cm =144 c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物理 > 北师大版 > 八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