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课件

上传人:好样****8 文档编号:29056 上传时间:2018-11-14 格式:PPTX 页数:19 大小:99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七年级语文下 新课标人,激趣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国有那么一片美丽的土地,那里出产著名的“三宝”:人参、鹿茸和貂皮;那里有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那里还有碧绿参天的白桦林,肥硕的小鹿,剽悍的马群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东北,激趣导入,可是当时间的指针指向1931年9月18日的时候,日本侵略者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践踏了这片美丽的土地,许多东北人民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1941年的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十周年,正是日寇全面侵华最疯狂的时候,也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就在这个时候,著名的进步作家端木蕻良为了纪念“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也为了激发全国人民奋起抗日

2、、保卫家乡的热情,写下了散文土地的誓言。,疏通字词,1.读准下列字音。挚痛( ) 嗥鸣( ) 斑斓( )怪诞( ) 亘古( ) 谰语( )默契( ) 田垄( ) 蚱蜢( )污秽( ) 丰饶( ) 辘辘( )白桦林( ) 镐头( ) 泛滥( ),zh ho ln dn gn ln q lng zhmng hu ro l hu go ln,疏通字词,2.解释下列词语。(1)挚痛:(2)嗥鸣:(3)斑斓:(4)谰语:(5)亘古:(6)污秽:(7)怪诞:(8)默契:(9)泛滥:,诚恳而深切。 (野兽)大声嚎叫。 灿烂多彩。 没有根据的话。 远古。 肮脏的东西。 荒诞离奇,古怪。 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

3、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江河湖泊的水溢出,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作者简介,端木蕻良,原名曹京平,满族。辽宁昌图人。1928年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同年加入“左联”。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江南风景大江,短篇小说土地的誓言憎恨风陵渡,童话星星记,京剧戚继光斩子除三害,评剧罗汉钱梁山伯与祝英台及长篇历史小说曹雪芹等。,创作背景,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炮轰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亡;国民政府把解决中日冲突的希望寄予“国联”,但“国联”却力图通过“国际合作”使

4、东北成为帝国主义各国的殖民地。这使国民政府的希望落空。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向主要矛盾地位上升;事变打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均势,加深了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与日本的矛盾。东北三省的人民,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重大山的压迫,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被迫背井离乡,离开了生他们、养他们的故土而四处流浪。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感情读文,1.教师范读课文,生感受文章所蕴含的情感。 2.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

5、 3.画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 4.读完这篇课文,结合历史背景,你有什么感受呢?我感受到了东北人民十分热爱他们的家乡;我感受到了东北人民十分渴望重返故园,自主研读,问题一: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问题二:作者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誓言?,作者面对土地发出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誓言”。作者热爱家乡,可故乡被日本人侵占了,回不去。,自主研读,问题三:作者的家乡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问题四:作者对故乡有怎样的感情,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故乡关东原野是一片美丽、丰饶的土地,从作者对家乡的回忆可以看出。深切怀念、热情赞颂,忧伤回忆、愤怒呐喊,从作者的倾诉和誓言

6、可以感受到。,自主研读,问题五:作者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1)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2)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 (3)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愈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即“呼告手法”,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比较阅读,课文总共只有两段,请大家想一想,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 结构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再直接抒情

7、。内容上的相同点:都有对故乡的回忆和描述。(第一段:“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第二段:“在故乡的土地上多么丰饶”。),比较阅读,所选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景物?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并采用景物的叠加,是为了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加强了对读者情感的冲击力。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但没有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它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怀念中却暗含着忧伤与愤怒。由此,作者的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得以最强烈地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定的誓言。,探究语言,1.怎样理解“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

8、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泛滥”原义是“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四处流淌”,又引申为“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细细品味这一词语会觉得十分贴切: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制地四下奔流,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泛滥”来形容较之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至于“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就更加特殊,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语句呢?须知,“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那么,“我的欢笑”已经死去了吗?是的,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曾经晶莹如露珠般,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这样想来,用“埋葬”是不

9、是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呢?,探究语言,2.如何理解第一段最后几句话?这几句确实较为费解,因为它包含了好几个层面的意思。从表层看,这是写实。在任何一块大地深层,都涌动着沸腾的岩浆,这些岩浆就是文中说的“红熟的浆液”。这一表层含义必须理解。那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联想呢?因为他的内心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似乎正要喷涌而出!这时,充满激情的作者就进入了写意的层面:他用诗人般的语言塑造了两个战栗着、愤怒着并且不可阻挡地将要爆发出来的意象一个是大地之心,一个是作者之心。这块广大的“关东大地”因为这些拟人化的描写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于是可以像人一样召唤着“我”、

10、激励着“我”为之奋斗、为之牺牲!,探究语言,3.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的情绪一步步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作“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探究语言,4.作者把广大的关东原野,以“她”而不是“它”相称,这是为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故乡的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和眷念,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比如:“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这种感情经过多次反复渲染,像音乐的主旋律一样得到加强,自然会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的共鸣,表达了作者对故土的热爱。,布置作业,1.你积累了哪些爱国的名言、诗句?能给大家推荐几条吗?2.以“我爱家乡的土地”为题,写一首诗歌。,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部编人教版 > 七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