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课改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1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1

上传人:好样****8 文档编号:27792 上传时间:2018-11-10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61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课改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1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1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北京课改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1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1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北京课改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1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1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北京课改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1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1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北京课改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1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1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作者:鲁迅,1、积累词语,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习驳论文的知识,初步掌握文章内容。,第一课时学习目标,温故导新:,论证方式:立论、驳论,驳论:用正确的观点披露或驳斥错误的观 点,从而进一步阐明和确立正确的观点。,1、一般结构和形式:,(1)指出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树靶 子) (2)批驳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 (3)指明错误的实质或危害(打倒靶子),驳论文知识,2 、驳论方法,(1)、驳论点法,直接驳,间接驳,独立证明法,归谬法,(2)、驳论据法,(3)、驳论证法,3、批驳方式,先破后立、边破边立、先立后破,自读课文,给下列字词注音:,搽 玄虚 (ch) (xun

2、) 省悟 渺茫 (xng) (mio)脊梁 诓骗 ( j ) ( kung ),解释下列词语,摧残: 诬蔑: 省悟: 诓骗: 自欺欺人 : 怀古伤今 : 前赴后继:,解释下列词语,摧残:使(政治、经济、文化、身体等)蒙受严重损失。 诬蔑: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 省悟:在认识上由模糊而清楚,有错误而正确。 诓骗:说谎话骗人。诓,哄骗。 自欺欺人 :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也欺骗自己。 怀古伤今 :怀古,追念古代的事情。伤今,对今天的人或事感到悲伤。 前赴后继:形容不怕牺牲,英勇向前。,请同学来介绍一下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3、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坟、且介亭杂文等十五部。,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全部沦陷。国际联盟承认日本在中国的东北有特殊地位。日本的铁蹄进一步向华北深入。这时失败的阴影、悲观的情绪笼罩了国民党统治集团。国民党的大公报社论中说:“民族之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然而鲁迅却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写作背景,再读课文,认真思考:,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4、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讨论,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明确: 信“地” 信“物” 信“国联”,讨论,从来没相 信过自己,现在:求神拜佛自欺,他信力,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加油呦!,明确: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 “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加油呦!,明确: 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巩固“语言积累” 2、朗读课文,分析文章结构,整体把握文本内容。,温故:,完成同步作业45页的13题。 (完成之后,自己对答案,并对错误的题目进

5、行分析、识记),作者是怎样批驳对方论点的?(划分段落,归纳段意),第12段,摆出对方论点论据,树立“箭靶”。 第35段,揭露“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言论的欺骗性。虽然论据是事实,但只是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的事实,而不是全体中国人。他们把自己这一部分中国人当作了全体“中国人”。实际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即通过驳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第68段,确立自己的观点:我们有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并列举了实事论据,从而否定了诬蔑“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无耻谰言。 第9段,结论:中国人自信力的有无要看中国人的筋骨和脊梁,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一)敌论的论点论据,论据,论点,两年

6、前:,不 久:,现 在:,自夸“地大物博”,希望国联,求神拜佛,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二)反驳,直接反驳,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间接反驳,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论据,古,今,埋头苦干的人,有确信, 不自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前仆后继的战斗,舍身求法的人,文章结构内容,(三)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脊 梁,第三课时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内容及主旨。2、分析本文语言特色。,温故:,请同学复述本文的论证过程。 (结合全文结构,注意驳论文的论证过程),精读课文,思考问题,(1)、 一二段这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误论点?什么论据?

7、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 (2)、 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3) 第五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4)、 文章在批驳对方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 (5)、 作者指出应如何评价中国人? (6)、 “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文中“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 你是如何理解的?能不能举例说明?作者强调他们在当时和现在有什么实际意义?,指默默无闻、努力工作的广大劳动人民。 如毕升、祖冲之、李时珍、詹天佑等人,指那些不怕牺牲、不计得失、忠于祖国的人。 如岳飞、文天祥、戚继光、林则徐等人,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 如屈原、关汉卿、海瑞等人,指历尽艰辛、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 如商鞅、谭嗣同、玄奘、法显等人,“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写法借鉴:,1、用驳论法的方法直接批驳,又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批驳,从而彻底驳倒对方谬论。 2、语言带有战斗力,具有嘲讽意味。 3、大量运用修辞手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北京课改版 > 九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