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版八年级下册生物期末复习必背知识点提纲

上传人:清****年 文档编号:261071 上传时间:2024-12-1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5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济南版八年级下册生物期末复习必背知识点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济南版八年级下册生物期末复习必背知识点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济南版八年级下册生物期末复习必背知识点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济南版八年级下册生物期末复习必背知识点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济南版八年级下册生物期末复习必背知识点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济南版八年级下册生物期末复习必背知识点提纲生命的起源1、原始大气的成分包括水蒸气、氢气、甲烷(沼气)、氨气、二氧化碳、硫化氢等,但没有氧气。2、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学说的核心:地球上原本没有生命,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逐渐演变而来的。3、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无机物(原始大气)有机小分子物质(氨基酸、核苷酸)(原始海洋)有机大分子物质(蛋白质、核酸)(界膜)独立的体系原始生命(原始的新陈代谢和个体增殖)第一阶段需要的条件是:高温、紫外线、闪电。4、构建原始生命的原材料是原始大气,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诞生的摇篮。5、米勒实验:(1)米勒实验中密闭装置内循环流动的气体模拟原始大气,火花放电模拟原始地球的

2、闪电,加热的烧瓶内的水模拟原始海洋,冷凝过程模拟原始地球上的降雨。(2)加热成的水蒸气推动气体在装置中循环流动。(3)米勒的模拟实验结果支持了生命起源过程中的第一阶段,即从无机物(无机小分子物质)合成有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4)米勒实验的证据:通过实验合成了包括多种氨基酸在内的有机小分子物质。6、 1965年和1981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利用氨基酸等简单的有机物分别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和核酸,有利地支持了生命化学进化过程中的第二阶段,即从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大分子物质的可能性。生物进化的证据1、生物进化的证据主要有:化石证据(最直接)、解剖学证据(同源器官)、分子生物学证据(细胞色素c)。2、化

3、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者生活遗迹。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最直接的证据。3、化石分为已经石化的(骨骼、卵、粪便)和没有石化的(冻土层中的猛犸象,琥珀中的昆虫)。4、化石是自然形成的,活化石是现在留存在自然界中的少数古代生物,人工制作的称为生物标本。5、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越古老的地层中发掘出的生物化石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生物化石越多;越晚期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越高等,陆生生物化石越多。6、化石能证明生物进化的原因就是各类生物化石在地层中是按照一定顺序出现的。7、同源器官是指起源相同,结构和部位相似而形态和功能不同的器官。凡是具有同源器官

4、的生物都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而来的。8、分子生物学证据:(1)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其蛋白质或核酸分子的相似性越多;亲缘关系越远的生物,其蛋白质或核酸分子的差别就越大。(2)组成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的排列顺序的差异越小的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近,反之越远。生物进化的历程1、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2、列表比较不同植物类群的有关特征:植物类群形态结构生活环境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没有根、茎、叶分化,没有输导组织一般生活中水中苔藓植物有茎、叶分化,没有真正的根,没有输导组织 一般生活在阴湿处蕨类植物有根、茎、叶分化,有简单的输导组织一般生活在阴湿处种子植物根、茎、叶发

5、达,有发达的输导组织真正的陆生植物3、列表比较各类动物的心脏结构:动物类群心脏结构输送氧气的能力及体温鱼类一心房一心室最弱,变温动物两栖类两心房一心室较弱,变温动物爬行类两心房一心室,心室内有不完全的隔膜较弱,变温动物鸟类和哺乳类两心房两心室,心脏左右两部分完全隔开最强,恒温动物4、能反映生物进化历程的示意图称为生物进化树,根据生物进化树可以大致了解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但是并不能反映所有生物的进化历程。5、原始生命进化成原始植物或者原始动物是依靠营养方式的不同。自养生物进化为原始植物,异养生物进化为原始动物。6、植物的进化历程:7、动物的进化历程: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动物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原始单细胞

6、动物。 脊椎动物的进化顺序:8、研究生物起源与进化最重要的方法是比较法。生物进化的原因1、自然选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作自然选择。2、自然选择学说的核心内容:过度繁殖(前提)、生存斗争(动力或手段)、遗传变异(基础)、适者生存(结果)。生物的过度繁殖倾向导致了生物之间为争夺食物和空间而进行的生存斗争,在生存斗争的过程中,必然导致不利变异(不能适应环境的、对生物自身生存不利的变异)的个体被淘汰,有利变异(能适应环境的对生物自身生存有利的变异)的个体不但能在生存斗争中生存,而且能通过生殖将这些变异遗传给后代。3、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可遗传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基础前提

7、,是内在因素,环境的变化是自然选择的外在因素。4、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其结果是适者生存。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5、人工选择:人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爱好,不断选择和培育生物新品种的过程。人类的起源1、类人猿:猩猩、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都与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被统称为类人猿。2、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的证据:1863年,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利用比较解剖学等方法首次提出“人猿同祖”的理论,人类起源于古猿。1871年达尔文在他的论著中也明确指出人类和现代的类人猿有着共同的祖先通过比较人和古猿化石的相似之处,以及血型的相似性和DNA分子的差异等都说明人类和类人猿是近亲,人类和类人猿有着共

8、同的祖先,这就是森林古猿。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最直接证据是化石。3、古猿到人的演化过程:4、人猿分界的重要标准:能否直立行走。5、人与猿的本质区别:能否制造工具。人类的进化1、1929年12月2日,我国人类学家裴文中在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发现了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事实)2、人类进化的历程:人类的进化通常分为南方古猿 、能人 、 直立人 和 智人 四个阶段。(1)南方古猿脑容量450-530毫升,能使用天然工具,但不能制造工具,是已发现的最早阶段的原始人类;如露西少女。(2)能人脑容量平均为680毫升,能制造简

9、单的工具(石器)。(3)直立人脑容量达1000毫升以上,会打制不同用途的石器,学会了用火。直立人 是人类进化最关键的一个阶段。如北京猿人和元谋人。(4)智人脑容量平均为1380毫升,会制造精细的石器和骨器,能用骨针缝制兽皮衣物。学会了人工取火。3、制造工具和学会用火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点。4、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人的脑容量变化是最显著的变化之一。5、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人属于同一个物种:智人 。现代人可分为四个种族:蒙古利亚人、 高加索人、尼格罗人和 澳大利亚人。环境对生物的作用1、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指影响生物生活的周围环境中的各种因素):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2、生物圈中的非生物因素

10、主要包括: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3、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包括同种生物之间和不同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4、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1)同种生物之间主要有: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2)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有:种间关系含义曲线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物的现象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为争夺有限的食物、空间或其他资源而存在的相互排斥现象。寄生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汲取其营养来维持生活的现象。共生两种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的互利关系5、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群落: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1、现存

11、的每一种生物,都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形态结构、生理特征、生活习性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相对性(而不是绝对适应)。总之,适应是生物适合环境条件而形成的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的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2、生物影响环境:蚯蚓的疏松土壤、植物的地衣加速岩石的风化作用、植物的蒸腾作用增加空气湿度,调节气候增加降雨量、人们的乱砍滥伐,过度放牧的不良后果等。生态系统的组成1、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无机)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它包括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整个水圈。3、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

12、: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1)生物成分分为: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自养型细菌,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组成部分)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包括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分解者(主要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和腐食动物,如蚯蚓、蜣螂、秃鹫)(2)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温度、水等。4、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关系:相互联系、相互依存。5、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食物链和食物网1、在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主要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以及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

13、一种联系,叫作食物链。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 2、通常所说的食物链是捕食链,捕食链中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两种生物成分。在一条食物链中,连接生物之间的箭头从左向右指向捕食者;3、消费者的级别越高,此消费者的数量越少。一条食物链中数量最多的是生产者。但也有例外,如一棵大树上有多只松毛虫。4、生物富集:在生态系统中,一些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使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消费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含量越高。5、生态系统中各种食物链彼此交织在一起,形成了食物网。食物网中两生物之间可能有捕食关系或者竞争关系。6、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中的

14、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2、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叫作一个营养级。3、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源头(最终来源):太阳能。生态系统中生物间能量传递的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若题目中有明确标注生产者种类或名称要写清)生态系统流经的总能量: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4、每一营养级的能量来源:生产者:太阳能; 消费者:上一营养级。5、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去向:一部分通过捕食被下一营养级获取; 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消耗;一部分(排泄废物、尸体等,不包含

15、粪便)在被分解者分解时消耗和散失。注: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例如草兔狼这一食物链中,兔粪便中的能量属于草的,不属于上述三去向之一。6、能量流动的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7、通常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只有一部分(10%20%)被下一营养级获取,因此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所以大多数的食物链只有34个营养级。8、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1)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2)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9、自然界中重要的物质循环主要有:碳循环、氮循环、水循环等。10、碳循环:过程:空气中的二

16、氧化碳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植物体形成有机物,其中的碳元素(以有机物形式存在)通过动物直接或间接的取食植物进入动物体内,植物和动物的呼吸作用使一部分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空气,动植物的遗体或遗物中的碳元素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呼吸作用)回归空气。示意图:(一找双向箭头,都指向的是大气,另一个是生产者,其余的是消费者指向分解者)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a.化石燃料的燃烧(主要)b.动植物的呼吸作用c.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呼吸作用)11、物质循环的特点:循环流动、周而复始、具有全球性。生态系统的类型1、自然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点: 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绿色水库”,“地球之肺”,最

17、复杂草原生态系统:调节气候、防风固沙,还是畜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荒漠生态系统:许多动物有昼伏夜出的习性。海洋生态系统:在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和水循环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淡水生态系统:由河流湖泊或池塘等淡水水域与淡水生物组成。湿地生态系统:净化水源、蓄洪抗旱,“地球之肾”。2、人工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点:农田生态系统:人的作用非常突出,该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农作物,人的作用一旦消失,生态系统很快便会退化。城市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中人类起重要的支配作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少,消费者主要是人类。是信息的集散地。 3、各个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各个生态系统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

18、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1、生态系统的调节方式:自我调节。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使生态系统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2、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有大有小,这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一般地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这样的生态系统就越不容易被破坏。反之,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小,这样的生态系统就越容易被破坏。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3、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

19、状态。4、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5、人们的生产活动必须遵循生态平衡的原理,按照生态规律办事,否则就会破坏生态平衡,造成严重的后果。(过度、乱就是错的)生物多样性1、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生态系统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包括三个层次:。遗传的多样性(即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2、我国是生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的总和居世界第三位。我国是裸子植物最丰富的国家,有“裸子植物之乡”的美誉。另外我国还有许多珍稀、孑遗(如银杏)、特有的生物种类。3、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是生物基因的多样性,即遗传的多样

20、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基因的多样性。4、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形式(根本措施)就是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栖息地)。5、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使用价值:直接对人类有用。(衣食住行、旅游、写作、科研)(2)间接使用价值:重要的生态功能。(净化环境、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改良土壤)(3)潜在使用价值:许多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尚未被人们发现利用但潜在使用价值很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1、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的原因:(1)栖息地的破坏和丧失,这是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2)乱采滥伐和乱捕滥杀(掠夺式开发和利用)。(3)外来物种的入侵(对生态系统而言)。

21、(4)环境污染。2、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策:(1)就地保护:在野生动植物原来的栖息地对野生生物实施有效保护的策略。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途径/根本措施,就地保护的主要形式就是建立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天然储存库;天然实验室;活的博物馆。(2)迁地保护:就是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3)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我国相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相关法律。发酵技术1、发酵技术:指运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对食品原料进行加工并制作出新型食品的方法。发酵过程实际上是微生物代谢活动的过程。

22、2、乳酸发酵:乳酸发酵是利用乳酸菌(一种细菌,无成型的细胞核,异养腐生,分裂生殖)对某些原料进行发酵制作食品的一种技术。3、酸奶制作:(1)过程:灭菌接种密封发酵(2)灭菌方式:加热最佳,洗洁精等化学溶剂会影响菌种成活。杀死其中的微生物,防止杂菌污染。(3)牛奶冷却到40左右时接种,防止高温杀死目的菌。(4)密封:乳酸菌是厌氧菌,发酵形成酸奶需要无氧环境。葡萄糖无氧,适宜的温度乳酸菌乳酸+能量(5)放在适宜温度环境中发酵:乳酸菌发酵需要适宜的温度。(这个温度是乳酸菌的最适发酵温度。)(6)公式:4、乳酸菌的功能:乳酸菌是世界公认的安全可直接食用的菌株,可以维持肠道菌群平衡,降低血脂和胆固醇,并

23、能够赋予食品独特的风味和质地,延长食品的贮藏时间。5、乳酸发酵技术的应用:制作酸奶、泡菜、酸黄瓜、奶酪/乳酪/干酪等食品。葡萄糖无氧,适宜的温度酵母菌酒精+二氧化碳+能量6、酒精发酵:酵母菌(单细胞真菌,异养腐生,孢子生殖或出芽生殖)在适宜的温度和无氧的条件下,能将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同时产生二氧化碳气体,释放少量能量,这个过程叫做酵母菌发酵,也叫酒精发酵。7、公式: (酿酒)葡萄糖有氧,适宜的温度酵母菌水+二氧化碳+能量 (发面)8、白酒的酿造:(1)过程:制曲糖化发酵蒸馏。(2)制曲:培养霉菌。(3)糖化:利用霉菌,将食物中的淀粉、蛋白质转化成葡萄糖、氨基酸。(4)发酵:适宜温度下(酵母菌发

24、酵需要适宜的温度),无氧条件下(酵母菌发酵产生酒精需要无氧的环境),酵母菌将葡萄糖转化成酒精。(5)白酒的酿造过程中需要酵母菌和霉菌两类微生物参与。9、其余发酵技术的应用实例:(1)细菌与食品制作:醋酸杆菌制醋;乳酸菌制作酸奶、泡菜;棒状杆菌制作味精;甲烷细菌制作沼气。(2)真菌与食品制作:酵母菌蒸馒头,制面包酿酒;霉菌、酵母菌等酿酒或制作酱油;毛霉制作腐乳。(3)利用发酵技术生产抗生素(如青霉素的生产)、氨基酸等。食品保存1、食品腐败的主要原因:微生物的大量繁殖。2、食品保存的原理:防止微生物污染、杀死微生物或抑制微生物在食品中的生长繁殖。3、传统的食品保存方法主要有:干制、盐腌、糖渍、烟熏

25、、酒泡等;现代的贮存方法主要有:罐藏、脱水、冷冻、真空包装、添加防腐剂等。4、食品保存的方法及其原理:保存方法举例原理脱水法蘑菇降低含水量,抑制细菌和真菌生长繁殖晒制与烟熏法腊肉渗透保存法果脯降低含水量,表面浓度高,细菌脱水死亡腌制法咸鱼巴氏消毒法袋装牛奶高温灭菌真空包装法袋装肉肠破坏需氧菌生存环境罐藏法肉类罐头高温灭菌、防止与细菌和真菌接触冷藏法水果低温抑制微生物的繁殖冷冻法鱼肉气调包装薯片充氮气降氧气,使微生物失去生存所需要的氧气基因工程1、概念:按照人的意愿,运用人工方法,对生物的基因组成进行移花接木式的改造重组技术。2、原理:基因控制生物性状;基因蕴含的遗传信息(即遗传密码)在动物、植

26、物和微生物之间是通用的。3、质粒:细菌细胞质中的一种相对独立的环状DNA分子,常用作运载工具。4、操作程序:获取目的基因;将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5、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在细菌细胞内得到了成功表达,说明:人和细菌的遗传密码是通用的;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表达。6、利用“工程菌”生产人的生长激素的好处:细菌繁殖快,可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生长激素,成本低,产量高。7、基因工程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的遗传操作,获得我们所需要的新品种。这种技术叫做转基因技术。8、转基因生物:含有非自身基因(外源基因)的生物被称为转基因生物。9、基因工程(转基因技术)的应用:(1)定向改

27、良作物和家畜品种;(2)可以生产某些药物。利用“工程菌”可以提高产量,降低成本。10、动物的基因工程经常是移入受精卵中,植物基因工程可以借助花粉形成受精卵时将基因导入,细菌则一般直接导入。克隆技术1、克隆技术:克隆是利用生物技术通过无性生殖产生与原个体有完全相同基因组后代的过程。科学家把人工遗传操作动物繁殖的过程叫克隆,这门生物技术叫克隆技术,含义是体细胞的无性繁殖。是细胞层面的操作,属于细胞工程。2、克隆羊“多利”:(1)A羊提供去核卵细胞,B羊提供体细胞的细胞核,C羊提供胚胎发育的场所。(2)多利几乎跟提供细胞核的母羊B一模一样,这是因为它的遗传物质主要来自母羊B的细胞核。(3)科学家利用卵细胞的目的:卵细胞个体较大,易操作,且营养物质多。(4)克隆过程中运用的现代生物技术:核移植、细胞重组、细胞的体外培养、胚胎移植。(5)原理:动物细胞核的全能性。3、生物反应器:利用生物做“生产车间”,生产人类所需的某些物质,这就是生物反应器。4、动物乳房生物反应器:通过对动物的遗传基因的改造,是动物产生和分泌人类所需的某种物质。第 10 页 共 10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生物 > 济南版 > 八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