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备知识点考点提纲(2024最新版教材)

上传人:清****年 文档编号:260005 上传时间:2024-10-2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05.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备知识点考点提纲(2024最新版教材)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备知识点考点提纲(2024最新版教材)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备知识点考点提纲(2024最新版教材)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备知识点考点提纲(2024最新版教材)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备知识点考点提纲(2024最新版教材)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备知识点考点提纲(2024最新版教材)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第一框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一、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矛盾、两大基本规律两大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两大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不变),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判断一种社会形态是进步还是倒退,标准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1、生

2、产力含义:生产力是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内容:生产力包括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生产资料作为生产力中物的因素,包括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劳动者作为生产力中人的因素,是生产工具的创造者和使用者,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2、生产关系含义:生产关系,即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内容:生产资料归谁所有 (起决定性作用)产品如何分配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如何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其他两个方面。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

3、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促进生产力发展,否则就会阻碍生产力发展。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1、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2、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思想、意识形态、宗教、哲学、艺术等。3、二者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二、原始社会地位: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1、原始社会的生产力特点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 生产工具是石器,旧石器时代人们主要以采集天然食物为生;新石器时代,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人们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2、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特点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平等互助、3、氏

4、族制度(上层建筑):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氏族部落部落联盟氏族是按血缘关系结成的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在氏族中,一切大事都在氏族议事会上由全氏族成年人共同讨论决定。原始社会末期,氏族扩展到部落和部落联盟。氏族制度下,没有人压迫人现象。4、原始社会的解体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工具改进大大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代替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生产资料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土地变成私有财产,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贫富分化加剧,氏族成员地位越来越不平等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三、奴隶社会1、阶级的产生:生产力发展,私有制确立,贫富分化加剧,氏族成员地位越发不平等,形成两大地位不同的集团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

5、级。阶级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强制劳动。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3、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4、国家(上层建筑)的产生及本质:奴隶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必然遭到奴隶的反抗。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这样,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奴隶制国家产生了。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5、人类社会迈入文明时代(奴隶社会生产力)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的意义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金属工具广泛使用、城市

6、出现、文字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工等,促进生产力发展,使人类摆脱野蛮状态,迈入文明时代,这是历史的进步。四、封建社会1、封建社会生产力特点:铁制农具得到广泛使用和推广;耕作技术显着进步;水利事业有了较大发展;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冶铁业成为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商业和城市逐渐发展起来2、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特点: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农民有一定人身自由,有自己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3、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表现:剥削,抗税,起义,战争)4、统治方式:(1)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

7、农民的基础。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地租包括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 地主阶级还利用高利贷,强迫农民缴纳苛捐杂税,从事各种徭役。(经济上剥削)(2)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君主专制、等级森严。(政治上压迫)(3)地主阶级散布封建迷信、传播封建道德、鼓吹“君权神授 ”,钳制劳动人民的思想。(思想文化上钳制)五、资本主义社会1.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标志: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3、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特点机器大生产、生产社会化、科技快速发展并应用于生产,这些都使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飞跃。4.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特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两个基本条件:要

8、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的人。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当作资金。生产关系特点: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5.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1)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6.为什么

9、说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是历史的进步: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工业革命发生和完成,带来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进人类思想解放,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高度。7.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基本特征:生产过剩相对过剩主要表现: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被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直接原因:生产无限扩大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矛盾;个别企业内部生产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矛盾。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8.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终究要被社会主义取代,虽漫长,

10、但这是历史发展必然趋势。第二框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1、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1)空想社会主义的进步性: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批判,对未来理想社会进行了描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2)局限性: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人民群众的力量。(3) 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早期(16世纪初到17世纪末):莫尔、闵采尔、康帕内拉19世纪初:圣西门、傅立叶(“和谐制度”)欧文(“新和谐公社”共产主义新村实验)2、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三大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三大工人运动: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

11、先后爆发了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工人运动的历史意义:以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为标志,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联合起来反抗资产阶级,将斗争的矛头指向整个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有三种基本形式: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理论斗争。其中,政治斗争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最重要的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斗争形式,夺取政权的武装斗争是政治斗争的最高形式。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创立者:马克思和恩格斯;标志:共产党宣言发表(1848年2月)1、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理论基石。(1)唯物史观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主要内容

12、: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巨大作用,把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2)剩余价值学说批判继承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内容: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从经济学的角度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3)共同的意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2、共产党宣言的重要内容及意义(1)

13、地位: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是第一次全面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伟大著作。共产党宣言发表,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2)主要内容: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

14、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1、十月革命意义: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2、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3、二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知识总结】1、 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1)历史条件: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历史前提:资

15、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2)理论基石:唯物史物和剩余价值学说(3)诞生标志:共产党宣言发表2、科学社会主义的三次飞跃第一次飞跃: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飞跃。标志: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第二次飞跃:社会主义由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飞跃。标志:十月革命的胜利第三次飞跃:社会主义由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标志:二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3、五种社会形态对比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生产力水平低下金属工具广泛使用、出现脑力和体力劳动的分工铁制农具使用推广,农耕技术、水利事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工业革命,生产社会化趋势生产关系生产资料

16、归谁所有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原始公有)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封建土地所有制)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共同占有人与人之间关系共同劳动平等互助奴隶毫无人身自由,被强制劳动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人身自由,但不得不依附于地主劳动者有自由,出卖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消灭剥削,互助合作产品如何分配平均分配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地主阶级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资本家占有工人全部剩余价值,工人获得工资平等分配主要矛盾(不断变化)人与自然的矛盾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我国新时代:人民日

17、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不变),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备知识提纲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第一框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1.人类社会的两大基本矛盾、两大基本规律*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3.生产关系的三方面内容4.判断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竟是进步还是倒退的主要标准是什么5.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特点*6.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7.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8.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和主要方式分别是什么9.资本主义社会生

18、产关系的特点*10.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基本条件11.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这个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是什么?*12.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分别是什么?13.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的原因(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第二框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条件(思想来源、历史前提、理论基石)*2.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3.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来说);意义* 4.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标志; 共产党宣言的重要内容及意义5.十月革命的意义*6.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7.科学社会主义的三次飞跃*第二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第一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

19、利1、 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1)时代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3)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4)探索过程: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5)历史结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2、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之所以行不通,是由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帝国主

20、义不允许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强大起来。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帝国主义相勾结,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不能承担起领导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使命。【注意】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认识和解决近代中国一切社会问题的基本依据。3、新民主主义革命(1)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2)标志、开端:五四运动(1919年) 特点: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 意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

21、点。(3)领导力量: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人民的斗争有了主心骨。(4)革命阶段: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四个阶段,于1949年胜利。(5)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6)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7)革命性质: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8)胜利标志:新中国的成立【知识整合】: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成功的原因(1)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领导力量)(2)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指导思想)(3)走

2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4)有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5)有一支人民的革命军队,组成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并得到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4、新旧民主革命的比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领导阶级不同(最主要区别)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指导思想不同资产阶级的平等、自由思想和民主共和观念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革命前途不同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革命范畴不同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相同点革命任务都是反帝反封建,革命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醒】:新民主主义革

23、命无产阶级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本质上属于无产阶级领导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5、中国革命的两个步骤及其相互关系:(1)两个步骤: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决定因素:中国半殖半封社会的基本国情)(2)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这两个革命阶段必须互相衔接。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重点掌握)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

24、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对中国(结束过去)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对中国(成就未来)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对世界【注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7、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理论成果)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

25、了理论概括,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 1945年4月至6月,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第二框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1、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三大改造的完成(1)改造时间(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491956)(2)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内容概括说来,就是“一化三改”实质: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

26、主义公有制,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3)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 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 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4)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

27、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从而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 (注意:在27页专家点评,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意义)【延伸】:所谓“过渡”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此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3、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1)新的历史课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崭新的历史课题。(2)新中国成立初期

28、我国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或如何正确的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3)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取得的成就工业: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 农业方面初步满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基础设施: 建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获得较快发展。科教: 教育医疗事业得到长足进步,人们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变,科技发展取得重要突破。4、党的八大地位: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最重要贡献: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

29、化,明确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5、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曲折:(1)大跃进(2)文化大革命6、社会主义建设艰难探索的意义(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2)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

30、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找到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3)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4)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知识拓展】1.运用所学知识分时期佐证“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1)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陷入了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中国的国情决定了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必须另辟新路。(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

31、共产党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3)社会主义革命时期,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从而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4)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工业、农业、基础设施、教育医疗事业、科技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人民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变,我国成为世界上有重要

32、影响的大国。(成就)(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2、为什么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中产生,从此成为领导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主心骨。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带领中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战,于1949年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提出了

33、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一化三改”,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我国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工业、农业、基础设施、教育医疗事业、科技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人民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变,我国成为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

34、础。3、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比较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社会主义革命(1949-1956)区别社会背景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立革命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资产阶级革命动力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根本任务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社会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联系都是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都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完

35、成前一个革命才能完成后一个革命,这两个革命阶段必须互相衔接。4、近代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时间社会主要矛盾民主革命时期(1840-1949)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其中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为最主要矛盾过渡时期(1949-1956)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党的八大(1956)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2017)人民日益增长

36、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5、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第一次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新民主主义革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第三次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特理论体系。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三次理论飞跃(1)毛泽东思想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的飞跃(第二次飞跃)(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实现

37、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的飞跃(第三次)第二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必备知识提纲第一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 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历史任务、主要矛盾*2、为什么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指导思想、领导力量、革命道路、革命阶段、革命性质、三大法宝、胜利标志*4、五四运动的特点、意义5、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成功的原因*6、新旧民主革命的比较 (从领导阶级、指导思想、革命前途、革命范畴及相同点角度)7、中国革命的两个步骤及其相互关系8、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意义*9、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理论成果第二框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1、三大改造的时间;总路线和总任务*2、三

38、大改造的历史必然性3、三大改造及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意义*4、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时间、历史课题、取得的成就)5、党的八大(最重要的贡献、主要矛盾、主要任务)*6、社会主义建设艰难探索的意义【补充】:1、运用所学知识分时期佐证“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3、为什么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知识拓展】 1、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比较(从社会背景、革命对象、革命动力、革命性质、根本任务及联系角度)2、近代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三次结合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理论飞跃*第三课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第一框 伟大的改革开放【温馨提示】:改革开放

39、改革 + 开放(1)改革,指对内改革,是在不改变社会根本制度的前提下,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目的,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经济社会进步。改革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2)开放,即对外开放,对外开放已从沿海向内地发展,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3)二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无先后之分,基本是同步的。一、改革开放的进程1、改革开放的开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转折(1

40、)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2、起步阶段(19781992)(1)对内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2年)得以推行,乡镇企业迅速发展。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企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2)对外开放1980年,党和国家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标志我国对外开放迈出关键步伐)1984年,开放了大

41、连、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8年,设立海南省,建立海南经济特区。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1992年之后,开放沿江城市、内陆省会城市、及沿边城市。至此,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3、新阶段(逐步深化阶段)(1)对内改革标志: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为标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部署。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部署。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2)对外开放:

42、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4、纵深推进阶段(1)对内改革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打响改革攻坚战,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全面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2)对外开放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加快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平台,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二

43、、改革开放的意义1、意义(43211)重点掌握改革开放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2、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当今

44、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第二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完善和发展一、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1、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2、提出: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鲜明主题。3、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功开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理论成果:邓、三

45、、科、习1、邓小平理论邓小平十二大后1982(1)主题: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主要内容转变工作中心: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揭示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P36)(3)贡献: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江泽民十三届四中全会后1989(1)主题: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2)主要内容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在的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3)贡献: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补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涵: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地位: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如何贯彻:关键是坚持与时俱进,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是坚持执政为民。3、科学发展观胡锦涛十六大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政治 > 人教部编版/统编版(2019) > 必修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