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2.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教案一、教材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和声音的特性,这对过渡到本节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本节课同时也为后面的声的利用的学习打下基础。噪声污染是环境污染之一,已经成为人类的一大危害,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是一个重大的科学问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容易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二、教学策略本节介绍了噪声的来源、噪声的等级和危害及控制噪声。通过本节的学习,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的重视和兴趣,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在教学形式上,可以采用学生分组讨论的方式、也可以通过社区调查、使学生对噪声污染有切身
2、的体会。三、教学目标物理观念: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科学思维:通过实际测量和观察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记录能力;通过参与实验探究,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分析论证等。科学探究: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记录能力。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学习,增强保护意识。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观念。四、教学重难点重点: 从环境保护出发,突出噪声的危害和怎样减弱噪声,联系实际,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难点: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物理现象和科学技术的应用,增强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五、教学过程教学环
3、节教师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通过播放音乐让学生体验乐音与噪声的区别1、播放歌曲2、播放电锯声3、播放介绍当今噪声问题的新闻提出问题:这两次播放你有什么感受?你认为什么是噪声?欣赏、感受、交流、回答第一次的音乐使人轻松愉悦、精神振奋;第二次的声音令人厌烦坐卧不宁。回答自己对噪声的理解提问问题通过体验,让学生得到感性认识,激发兴趣,了解什么是乐音和噪声及它们的区别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提问题习惯课内探究二:合作探究(一)噪声的来源请同学们阅读 42页噪声的来源,观看乐音和噪声的波形图,分组讨论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用什么实验可以验证你的说法?2.从环境
4、保护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3.噪声的主要来源有哪些?4.你能举出生活中噪声的实例吗?师生共同归纳总结以上问题,鼓励学生联系生产,生活发表自己的意见。观看波形。(二)噪声的危害和等级噪声对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并且还有可能对我们的健康构成威胁。结合实际谈一下噪声的危害。声音有强有弱,声音的强弱以分贝为单位。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分贝仪。通过参与实验探究,学生能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分析论证等。同时,学会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出简单的科学规律,并尝试应用这些规律去解释具体问题。思维延伸回答以下问题:1.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是_dB;较为
5、理想的安静环境为_dB;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的声强为_dB;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的声强为_dB以上;能引起双耳失去听力的声强为_dB.2.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_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_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_dB.3.噪声的危害表现在哪些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打开。课堂小结学生讨论小结,互相补充回忆巩固本节课知识,进一步夯实基础提升能力。七、教学反思噪声的危害和控制这节课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的第 4节内容,在前面几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了解了声音的特性,而这节课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刚好体
6、现出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过程,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这对解决当今社会面临的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很有帮助,所以学好这节课很重要。本节教材的物理知识较少,教学中要从保护环境出发,突出噪声的危害和怎样减弱噪声,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应用科学方法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此前,学生已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理解了声音的三种特性。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接触过噪声,受过噪声的一害,因此,通过本节教学后学生应该较容易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噪音污染与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等都是当代社会的四大公害,点明了本节课教学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保护意识。随后教材从物理学角
7、度出发阐明了噪声的形成,再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说明了什么声音属于噪声;紧接着指出声音的强弱可以用分贝来表示后,文中列出表格,通过大量数据及各种分贝声音下人的生理或心理反映作依据,阐明了噪声对人的危害,同时也说明了减弱噪音污染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教材针对听到声音的条件,提出了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教材最后的“想想议议”,目的是引导学生把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改造自己的环境。本节课的基本思路是让学生互相讨论进行探究,形成感性认识,在教师的不断提问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热烈讨论,踊跃发言。对学生的回答,教师不是简单地评价对与错,而是鼓励引导学生,逐步完善讨论探究,形成理性知识。在联系实际过程中学习知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这种方法,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立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意识。第 5 页 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