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三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清****年 文档编号:259243 上传时间:2024-09-2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775.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三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三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三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三单元检测试卷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本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3山东卷)自罗马共和国晚期起,拱门形制逐渐成为古罗马建筑的一个显著特色。据图可知,人类文明交往()A促进了文化艺术的融合B推动了区域文化的统一C改变了文化中心的分布D重塑了民族文化的内核2(2024河北唐山期中)4世纪中后期,匈奴帝国在东欧、北欧攻城略地,这直接引发了以日耳曼人为主体的民族大迁徙,日耳曼各部落逐步深入罗马帝国腹地。匈奴西迁引发的“蝴蝶效应”()A加速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B标志着西欧进入近代社会

2、C推动了阿拉伯帝国的建立D加剧了欧洲文化上的分裂3(2024浙江杭州期中)世界各个地域的早期人类社会是人类多样文化的源头。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图中的区域文明的成果是()两河流域乌尔王陵镶嵌画A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的地区之一B是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历史的史料C呈现本土文化和埃及文化的融合D侧面反映了苏美尔人的宴饮场面4(2024山西孝义联考)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在不到一代人的时间里,墨西哥和秘鲁的所有重要居民点都至少表面上皈依了基督教。这从侧面表明当时美洲()A普遍实施奴隶制种植园经济B完全沦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C族群因白人和黑人的到来而改变D变成了西欧文明的一个边缘地区5(2024河北沧州期末)奴隶贩子

3、们载着大量劣质商品,从欧洲出发,到非洲海岸,这是奴隶贸易的“出程”。在非洲海岸用低劣的货物“交换”黑奴,然后横渡大西洋到美洲,这叫“中程”。在美洲用黑奴换取金银和工业原料,返回欧洲,这叫“归程”。该“贸易”()A促进了世界市场最终建立B反映了工业资本主义的罪恶C加速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D打破了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6(2024河南郑州期末)19世纪60年代,上海租界人口增加20万一度达到70余万,而从1936年到1942年,上海租界人口激增78万人,1945年到1949年初,上海人口更是从330万增加到540万,在短短三年时间里净增208万人。上海人口激增的原因是()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助力B民族危

4、机加深与时局紧张C民族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D通商口岸加快城市化进程7(2024安徽合肥期中)如表是清代后期福建、广东出国契约华工人数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时段总人数年均18011850年32万人6400人18511875年128万人5.12万人A沿海城市化发展吸纳剩余劳动力B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C劳动力跨国流动成为就业新主流D政府开始大规模组织劳务输出8(2024湖北卷)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家计划在城市建立身份证制度,因客观条件及种种原因而没有实施。1983年5月,公安部党组在给党中央的报告中,提请国家立法,实行公民证制度,得到批准。1985年9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居

5、民身份证条例开始施行。该条例的施行反映()A依法治国成为基本国策B体制改革助推基层自治C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D人口流动推进政策调整9(2023广东湛江期末)下图是英国传教士在香港创办的中文月刊遐迩贯珍对18531856年间华工出国的相关报道情况。这一报道可以佐证当时()A中美间经贸往来频繁B华人移民的传统格局被打破C华工出国的人数最多D清政府积极地组织华工出国10(2023海南卷)琼剧源于明代传入的“军戏”。它以中板为主,融汇了多种外来剧种的声腔和曲牌,到20世纪30年代才有现名。有戏谚云:“生脚儒雅且潇洒,旦脚文静又婉娇。彩旦辣,花生刁,书僮天真梅香飘。”独特的文化内蕴和表演形式使其远播粤、

6、桂等地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这一历程主要反映()A故土情结助推文化传承B人口迁徙促进文化交流C商路畅通带动文化传播D艺术形态彰显文化魅力11(2024河南郑州期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由劳动力过剩演变为劳动力短缺。到一战前,外国劳工已达120万之多,他们遍布德国工农业生产的各个部门,德国因此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劳动力输入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德国()A工业化推进的速度较快B海外移民活动导致劳动力不足C战争使得人口大量减少D民主政治的发展,代议制形成12(2023福建三明期末)二战结束后,西欧滞留着近200万难民,其中大多数是拒绝遣返的苏联、东欧难民。针对苏联坚持对所有难民予以全部

7、、无条件遣返的立场,美国提出了自愿遣返原则,并于1948年通过战争难民法,规定在2年内接纳20万战争难民入美。美国的难民政策()A受到冷战思维的影响B基于战后重建的需要C维护了西欧安全稳定D解决了西欧难民危机13(2023河南新乡期末)2020年以来,随着全球人员流动模式的转变和多国辞职潮的出现,国际社会对高素质人才和专业人士“求贤若渴”,各国纷纷加入“抢人战局”。德国当局除了吸引专业人才,还将目光放在身处德国的约180万名难民身上。这主要体现了()A欧洲经济发展模式的快速转型B人才流动解决了国际难民问题C全球化引起了人才的跨国流动D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多样性14(2024广东湛江调研)公元前

8、13世纪至前7世纪,雅利安人在征服整个北印度的过程中,吸收了达罗毗荼人的文化,逐渐从游牧转变为定居的农业生活,实现了向奴隶社会的过渡。由此可知,雅利安人的迁徙()A造成了古印度文明的中断B加剧了农牧世界的冲突C将印度卷入“希腊化”潮流D塑造了早期的印度文明15(2024山东青岛质检)2003年,在美国所有的拥有博士学历的人口当中,34.6%是在外国出生的。在不同的学科专业领域,移民的比例也不尽相同。其中,移民比例最低的为心理学,仅为8.5%;移民比例最高的为化学工程学,高达49.2%。这一移民变化趋势()A提高了美国整体的文化水平B适应了美国科技发展的需要C维护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D使其他国家

9、的科技创新落后16(2024浙江杭州期中)每逢国际重大比赛有新西兰队参加时,人们都会欣赏到新西兰运动员“毛利战舞”的仪式表演。“毛利战舞”原本是新西兰原住民毛利人战斗前鼓舞士气的仪式,经过与几代移民带来的西方文化的融合,改造发展形成了具有现代新西兰风格的舞蹈。这反映出()A西方文明具有先天的优等性B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中发展C人口迁徙改变原有人口结构D外来移民的文化都会带有侵略性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2023江苏常州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东汉以来,分布在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陆续向内地迁徙,内迁的少数民族很多,迁徙持续不断,此起彼伏。北方汉族人口

10、向江南、西北和东北地区大规模流亡迁徙。魏晋时期,汉族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各少数民族的控制,并补充内地居民的不足,经常招引或强制他们入居内地与汉人杂居的少数民族与汉人一样要纳租调、服劳役,即“服事供职,同于编户”。十六国时期,北方政权多为少数民族所建立,兴亡不定,冲突激烈,他们大多推行汉族传统政治制度。摘编自王子今、方光华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材料二日耳曼人的家乡在欧洲北部,他们不断向西迁徙,公元2世纪开始居住在罗马帝国的东部和北部边境。376年,日耳曼人当中的东哥特人在匈奴人西进的压力下,向东罗马帝国皇帝请求许可他们成为帝国的臣民,并许诺提供赋税和军队。戏剧性的是,他们在两年后打败了不可战胜的罗

11、马军团。几年后,日耳曼人中最著名的西哥特人也开始了大迁徙。6世纪,西哥特人在西班牙建立的王国日渐兴盛。东哥特人所建立的王国则包括多瑙河沿岸的多个行省和意大利。英格兰、法兰西、德意志也由日耳曼人各支所建立。法兰克国王克洛维在496年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礼。589年西哥特国王卡列德宣布基督教为国教。摘编自英诺曼戴维斯欧洲史(上卷)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迁徙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所产生的原因。(7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日耳曼人迁徙对中世纪西欧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4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6世纪中西方历史发展的共同特征。(3分)18(202

12、4河南驻马店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19世纪初,英国等殖民国家禁止非洲奴隶贸易,于是西方殖民国家开始寻求替代黑人奴隶的其他劳动力来源,从而把眼光投向人口众多的中国。鸦片战争前,在中国招聘雇工出国是违法的,帝国主义主要以暴力和欺诈等方式掠夺中国劳动力,将中国劳动力运往所属殖民地作苦力。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就包括开放沿海省份的港口,允许西方殖民国家在东南沿海招募华工。1850至1875年间,帝国主义对中国劳动力掠夺达到高潮。在澳门、香港、厦门、福州、汕头等沿海地区成立了很多招工洋行进行招工,后来还雇用了一批流氓拐骗绑架中国人送到招工洋行。这些被绑

13、架或被欺骗而签订契约的中国人被称为“契约华工”,也叫“猪仔”。摘编自罗佩玲晚清拉丁美洲契约华工合同记录华工血泪史材料二明清到民国时期,中国东南沿海特别是广东、福建一带的民众为了谋生,漂洋过海,前往东南亚等地,甚至远到印度洋一带。这一现象被称为“下南洋”。中国人在当地,有的经商,有的从事农业或手工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传播了中华文化。摘编自人教版高中历史文化交流与传播(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华工出国的原因。(9分)(2)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华工与“下南洋”相比有什么特点。(6分)19(2023辽宁大连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材料一乾隆二十

14、四年,清朝统一天山南北,为尽快恢复战后新疆经济,清政府实行各种形式的屯田,鼓励内地民众出关屯垦。新疆建省前后,清政府废除民族隔离政策,鼓励内地民众前往天山南北屯垦、经商。道光二十二年,林则徐途经哈密,记道:“其语与华言大异,然能华言者亦多。”随着大量汉人进入新疆,加上清政府广设义塾、开办学堂,教授少数民族儿童学习汉语,内地语言文化在新疆尤其是南疆得到广泛传播。摘编自赵海霞论清代新疆民族迁徙及对民族关系的影响材料二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劳动力富余达1亿以上。苏南地区开创了“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模式;随后,“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异地转移”“异地流动”的模式逐步发展起来。1984年颁布了

15、国务院关于农民进镇落户问题的通知。1990年,户籍制度开始了新一轮的综合改革,上海、广州等城市也自主出台了“蓝印户口”“居住证”制度等新政策;一些省区开始考虑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的划分,实行城乡户口管理一体化改革。摘编自王桂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发展的几个特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人口流入新疆的积极作用。(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口迁移的原因。(6分)20(2024河南洛阳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欧洲移民运动,既有美国的“拉力”作用,又有欧洲的“推力”影响。产业革命的迅猛发展,导致欧洲国家开始发生生产过剩的周期

16、性危机。西欧、北欧各国意识到人口外流可以减轻国内人口过剩的负担,因而逐渐取消了限制移民的法令和措施。从18世纪末开始,美国的工业革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急需大量熟练技工和廉价劳动力。此外,美国的西进运动,更为移民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19世纪上半期,不少人为逃避欧洲封建国家的政治和宗教迫害,漂洋过海,来到美国,为美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摘编自陆月娟19世纪上半期欧洲人向美国移民的历史分析材料二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政府多次修改移民法,为各国科技人才进入美国大开方便之门。19461974年,美国共引进包括世界级科学巨匠、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国外高级人才24万人。196919

17、79年,美国还从发展中国家接收了50多万有专门知识和技术特长的移民新移民能够主动地驾驭“美国认同”和“原生国家认同”两种社会身份和社会网络。他们在其工作、交往、生活的很多方面是非常“美国化”的,也能够在社会网络和生活社区中继续保持原生国家意识和国家认同。摘编自孙传忠美国引进人才的举措及其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期欧洲向美国移民产生的背景。(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移民政策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7分)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三单元检测试卷教师版 (本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

18、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3山东卷)自罗马共和国晚期起,拱门形制逐渐成为古罗马建筑的一个显著特色。据图可知,人类文明交往()A促进了文化艺术的融合B推动了区域文化的统一C改变了文化中心的分布D重塑了民族文化的内核解析据材料“自罗马共和国晚期起,拱门形制逐渐成为古罗马建筑的一个显著特色”,结合图示可知,拱门形制在亚述、安息宫殿门和罗马凯旋门上都有应用,说明人类文明之间存在交流和融合,有利于促进文化艺术的发展和融合,A项正确;仅从拱门形制的应用,无法断定区域文化的统一,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文化中心的分布,排除C项;仅从建筑的特色,并不能看出民族文化的内核信息,排除D项。答案A

19、2(2024河北唐山期中)4世纪中后期,匈奴帝国在东欧、北欧攻城略地,这直接引发了以日耳曼人为主体的民族大迁徙,日耳曼各部落逐步深入罗马帝国腹地。匈奴西迁引发的“蝴蝶效应”()A加速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B标志着西欧进入近代社会C推动了阿拉伯帝国的建立D加剧了欧洲文化上的分裂解析据材料“日耳曼各部落逐步深入罗马帝国腹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36世纪日耳曼人利用罗马帝国衰落的机会,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灭亡了西罗马帝国,故选A项;新航路开辟标志着西欧进入近代社会,排除B项;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不是日耳曼人建立的,排除C项;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促进了欧洲文化的融合,排

20、除D项。答案A3(2024浙江杭州期中)世界各个地域的早期人类社会是人类多样文化的源头。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图中的区域文明的成果是()两河流域乌尔王陵镶嵌画A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的地区之一B是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历史的史料C呈现本土文化和埃及文化的融合D侧面反映了苏美尔人的宴饮场面解析两河流域乌尔王陵镶嵌画反映的是苏美尔人的活动,与埃及文化无关,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两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的地区之一,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乌尔王陵镶嵌画可以用来研究两河流域人们的历史,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两河流域乌尔王陵镶嵌画有表现苏美尔人提着鱼参加宴会的场景,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C4(2024山西孝

21、义联考)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在不到一代人的时间里,墨西哥和秘鲁的所有重要居民点都至少表面上皈依了基督教。这从侧面表明当时美洲()A普遍实施奴隶制种植园经济B完全沦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C族群因白人和黑人的到来而改变D变成了西欧文明的一个边缘地区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墨西哥和秘鲁的重要居民点在很短时间内皈依基督教,说明该地区已然成为西欧文明的一个边缘地区,故选D项;材料强调美洲信仰基督教,即西欧文化对美洲的影响,与种植园经济无关,排除A项;“完全”一词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并无族群改变的信息,不能得出“族群因白人和黑人到来而改变”的结论,排除C项。答案D5(2024河北沧州期

22、末)奴隶贩子们载着大量劣质商品,从欧洲出发,到非洲海岸,这是奴隶贸易的“出程”。在非洲海岸用低劣的货物“交换”黑奴,然后横渡大西洋到美洲,这叫“中程”。在美洲用黑奴换取金银和工业原料,返回欧洲,这叫“归程”。该“贸易”()A促进了世界市场最终建立B反映了工业资本主义的罪恶C加速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D打破了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解析据材料中强调的欧洲非洲美洲的大西洋航行可知,这是“三角贸易”,它给非洲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加速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故选C项;世界市场的最终确立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A项;工业资本主义产生于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时期,而材料中的贸易主要反映的是商业资本主义的罪

23、恶,排除B项;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D项。答案C6(2024河南郑州期末)19世纪60年代,上海租界人口增加20万一度达到70余万,而从1936年到1942年,上海租界人口激增78万人,1945年到1949年初,上海人口更是从330万增加到540万,在短短三年时间里净增208万人。上海人口激增的原因是()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助力B民族危机加深与时局紧张C民族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D通商口岸加快城市化进程解析19世纪60年代以来,上海人口猛增,特别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人口数量增加明显,这与民族危机和时局紧张有关,故选B项;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间为19351937年

24、,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19世纪以来,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特别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资本主义日益衰落,排除C项;材料问的是上海人口激增的原因,城市化是人口激增的结果,排除D项。答案B7(2024安徽合肥期中)如表是清代后期福建、广东出国契约华工人数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时段总人数年均18011850年32万人6400人18511875年128万人5.12万人A沿海城市化发展吸纳剩余劳动力B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C劳动力跨国流动成为就业新主流D政府开始大规模组织劳务输出解析据材料可知,18511875年,出国契约华工人数猛增,远超19世纪上半期,说明中国与世界

25、市场联系更加紧密,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故选B项;材料呈现的是出国契约华工人数,并不涉及国内人口流动,无法得出“沿海城市化发展吸纳剩余劳动力”的结论,排除A项;当时在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劳动力跨国流动并没有成为就业新主流,而且材料也没有呈现劳动力就业结构,排除C项;18511875年,出国契约华工人数猛增,主要是由于西方殖民者对劳动力的需求扩大,列强掠卖华工的活动愈加猖獗,排除D项。答案B8(2024湖北卷)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家计划在城市建立身份证制度,因客观条件及种种原因而没有实施。1983年5月,公安部党组在给党中央的报告中,提请国家立法,实行公民证制度,得到批准。1985

26、年9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开始施行。该条例的施行反映()A依法治国成为基本国策B体制改革助推基层自治C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D人口流动推进政策调整解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速,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这带来了人口流动的问题,为了管理和服务这些流动人口,身份证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成为必要,这反映出人口流动推进政策调整,故选D项;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A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材料描述的是身份证制度的建立和施行,与基层自治的推进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经济发展对城乡差距的影响,排除C项。答案D9(20

27、23广东湛江期末)下图是英国传教士在香港创办的中文月刊遐迩贯珍对18531856年间华工出国的相关报道情况。这一报道可以佐证当时()A中美间经贸往来频繁B华人移民的传统格局被打破C华工出国的人数最多D清政府积极地组织华工出国解析据图表信息,18531856年间华工出国的地点主要是美洲和澳洲,相比传统的华人移民主要流向东南亚的格局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故选B项;当时华工出国前往美国是劳动力输出的体现,与中美之间的经贸往来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与其他时间段作对比,无法得出此时华工出国的人数最多的结论,排除C项;晚清时期的华工出国是列强逼迫和民间自发行为,与政府组织无关,排除D项。答案B10(20

28、23海南卷)琼剧源于明代传入的“军戏”。它以中板为主,融汇了多种外来剧种的声腔和曲牌,到20世纪30年代才有现名。有戏谚云:“生脚儒雅且潇洒,旦脚文静又婉娇。彩旦辣,花生刁,书僮天真梅香飘。”独特的文化内蕴和表演形式使其远播粤、桂等地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这一历程主要反映()A故土情结助推文化传承B人口迁徙促进文化交流C商路畅通带动文化传播D艺术形态彰显文化魅力解析据材料“明代传入”“融汇了多种外来剧种的声腔和曲牌”可知,明朝郑和下西洋后,大量人口向东南亚地区迁徙,客观上将中原地区的戏曲腔调和曲牌传入了海南地区,“使其远播粤、桂等地”说明琼剧独特的艺术文化特色随着人口内迁又使其传回了大陆沿海地区

29、,这体现了海南与大陆之间的文化交流,故选B项;琼剧是融合了多种戏曲艺术的产物,而且琼剧在大陆和东南亚的传播体现的是海南文化的对外交流,不符合“故土情结”的说法,排除A项;商路在当时主要指的是海上丝绸之路,但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位于东南沿海地区,排除C项;“独特的文化内蕴和表演形式”说明艺术内涵才是琼剧独特魅力的体现,排除D项。答案B11(2024河南郑州期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由劳动力过剩演变为劳动力短缺。到一战前,外国劳工已达120万之多,他们遍布德国工农业生产的各个部门,德国因此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劳动力输入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德国()A工业化推进的速度较快B海外移民活

30、动导致劳动力不足C战争使得人口大量减少D民主政治的发展,代议制形成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对产业工人的巨大需求导致德国劳动力短缺,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劳动力输入国,故选A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并未出现大规模的海外移民,导致德国劳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化,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一战爆发前德国已经出现了劳动力的短缺,局部战争是德国劳动力短缺的原因之一,但非主要原因,排除C项;据材料可知,外国劳工进入德国主要是为了满足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民主政治的发展,代议制形成与德国劳动力短缺无关,排除D项。答案A12(2023福建三明期末)二

31、战结束后,西欧滞留着近200万难民,其中大多数是拒绝遣返的苏联、东欧难民。针对苏联坚持对所有难民予以全部、无条件遣返的立场,美国提出了自愿遣返原则,并于1948年通过战争难民法,规定在2年内接纳20万战争难民入美。美国的难民政策()A受到冷战思维的影响B基于战后重建的需要C维护了西欧安全稳定D解决了西欧难民危机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所述史实出现在美苏冷战时期,据题干可知,针对西欧难民(主要是拒绝遣返的苏联、东欧难民)问题,苏联政府“坚持对所有难民予以全部、无条件遣返的立场”,而美国则提出“自愿遣返原则”,并颁布相关法律,“规定在2年内接纳20万战争难民入美”,通过对比可以看出,美国的难民政

32、策虽然基于人道主义原则,却也具有鲜明的政治目的,即在对苏联的舆论战中占领道德高地,据此可知,该做法受到了冷战思维的影响,故选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的难民政策政治目的远大于其人道主义原则,并不是为了战后重建的需要,排除B项;题干仅是述及了美国的难民政策,并没有述及其结果,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虽然颁布了战争难民法,但是其并没有严格实施,并没有彻底解决西欧的难民危机问题,排除D项。答案A13(2023河南新乡期末)2020年以来,随着全球人员流动模式的转变和多国辞职潮的出现,国际社会对高素质人才和专业人士“求贤若渴”,各国纷纷加入“抢人战局”。德国当局除了吸引专业人才,还将目光放在身处

33、德国的约180万名难民身上。这主要体现了()A欧洲经济发展模式的快速转型B人才流动解决了国际难民问题C全球化引起了人才的跨国流动D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多样性解析材料体现了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自身劳动力严重不足,它们对高素质人才和专业人才需求量大增,德国当局还试图利用难民解决本国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这反映了当今世界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多样性,故选D项;材料未体现欧洲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全球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并非解决国际难民问题,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全球劳动力来源的多元化,并非全球化引起人才的跨国流动,排除C项。答案D14(2024广东湛江调研)公元前13世纪至前

34、7世纪,雅利安人在征服整个北印度的过程中,吸收了达罗毗荼人的文化,逐渐从游牧转变为定居的农业生活,实现了向奴隶社会的过渡。由此可知,雅利安人的迁徙()A造成了古印度文明的中断B加剧了农牧世界的冲突C将印度卷入“希腊化”潮流D塑造了早期的印度文明解析据材料“吸收了达罗毗荼人的文化,逐渐从游牧转变为定居的农业生活”可知,雅利安人迁徙到达印度后结合当地人的文化习惯,发明了种姓制度,创作了吠陀文化和婆罗门教,促进了古印度文明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所以雅利安人塑造了早期的印度文明,故选D项;雅利安人的到来延续了古印度文明向奴隶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排除A项;“逐渐从游牧转变为定居的农业生活”说明雅利安人到达印度

35、后逐渐农耕化了,体现了农牧世界的相互融合,排除B项;亚历山大的东征将印度卷入“希腊化”潮流,排除C项。答案D15(2024山东青岛质检)2003年,在美国所有的拥有博士学历的人口当中,34.6%是在外国出生的。在不同的学科专业领域,移民的比例也不尽相同。其中,移民比例最低的为心理学,仅为8.5%;移民比例最高的为化学工程学,高达49.2%。这一移民变化趋势()A提高了美国整体的文化水平B适应了美国科技发展的需要C维护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D使其他国家的科技创新落后解析据材料可知,2003年在美国的移民群体中,理工科人才居多,且美国博士学历人口中移民也占据相当一部分比例,这适应了新技术革命发展的需

36、要,故选B项;“美国整体的文化水平”不合逻辑,移民只是美国人口中的一小部分,排除A项;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的维护依靠的是其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C项说法夸大了移民的作用,排除;“使其他国家的科技创新落后”不合逻辑,这些移民有利于提升美国的科技创新,但并不能导致其他国家科技的落后,排除D项。答案B16(2024浙江杭州期中)每逢国际重大比赛有新西兰队参加时,人们都会欣赏到新西兰运动员“毛利战舞”的仪式表演。“毛利战舞”原本是新西兰原住民毛利人战斗前鼓舞士气的仪式,经过与几代移民带来的西方文化的融合,改造发展形成了具有现代新西兰风格的舞蹈。这反映出()A西方文明具有先天的优等性B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

37、中发展C人口迁徙改变原有人口结构D外来移民的文化都会带有侵略性解析据材料“原住民毛利人移民带来的西方文化的融合”可知,新西兰原住民将传统文化融合了外来的西方文化后,形成了具有现代风格的舞蹈,这说明本土文化融合外来文化形成新文化,故选B项;西方文明具有殖民侵略的色彩,具有先天的优等性体现了唯西方论的错误观点,排除A项;据材料“原住民毛利人移民带来的西方文化的融合”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在交融中发展,人口迁徙改变原有人口结构与主旨不符,排除C项;据材料“改造发展形成了具有现代新西兰风格的舞蹈”可知,材料肯定了移民文化对新西兰文化的积极影响,外来移民的文化都会带有侵略性的说法错误,排除

38、D项。答案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2023江苏常州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东汉以来,分布在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陆续向内地迁徙,内迁的少数民族很多,迁徙持续不断,此起彼伏。北方汉族人口向江南、西北和东北地区大规模流亡迁徙。魏晋时期,汉族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各少数民族的控制,并补充内地居民的不足,经常招引或强制他们入居内地与汉人杂居的少数民族与汉人一样要纳租调、服劳役,即“服事供职,同于编户”。十六国时期,北方政权多为少数民族所建立,兴亡不定,冲突激烈,他们大多推行汉族传统政治制度。摘编自王子今、方光华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材料二日耳曼人的家乡在欧洲北部

39、,他们不断向西迁徙,公元2世纪开始居住在罗马帝国的东部和北部边境。376年,日耳曼人当中的东哥特人在匈奴人西进的压力下,向东罗马帝国皇帝请求许可他们成为帝国的臣民,并许诺提供赋税和军队。戏剧性的是,他们在两年后打败了不可战胜的罗马军团。几年后,日耳曼人中最著名的西哥特人也开始了大迁徙。6世纪,西哥特人在西班牙建立的王国日渐兴盛。东哥特人所建立的王国则包括多瑙河沿岸的多个行省和意大利。英格兰、法兰西、德意志也由日耳曼人各支所建立。法兰克国王克洛维在496年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礼。589年西哥特国王卡列德宣布基督教为国教。摘编自英诺曼戴维斯欧洲史(上卷)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迁徙的

40、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所产生的原因。(7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日耳曼人迁徙对中世纪西欧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4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6世纪中西方历史发展的共同特征。(3分)解析(1)第一小问表现,据材料一信息,从迁徙的方向、结果、影响角度归纳。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统治者目的、百姓的意图及自然灾害的影响方面分析。(2)影响,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从日耳曼人的向西迁徙对中世纪西欧政治、基督教地位、区域文化、西欧民族国家形成等方面分析说明。(3)特征,据材料一、材料二信息及所学知识,从游牧民族迁徙、迁徙的民族建立政权、政治发展趋势及共

41、同本质特点角度归纳。答案(1)表现:少数民族与汉族双向迁徙(北方少数民族由边疆向中原内迁,汉族由中原向四方迁徙);形成杂居局面;民族迁徙的浪潮持续不断。原因:统治者的民族政策;躲避战乱的需要;北方政权更迭频繁;自然灾害的影响。(2)影响: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世纪西欧政治的分裂;基督教与政权相结合,进一步促进了基督教地位的提升;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促进了区域文化交融与认同。(3)共同特征:都出现了游牧民族向农耕地区大规模迁徙的现象;迁徙民族建立众多政权,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都接受被征服者的先进文明。18(2024河南驻马店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19世纪初,英国等殖民国家禁

42、止非洲奴隶贸易,于是西方殖民国家开始寻求替代黑人奴隶的其他劳动力来源,从而把眼光投向人口众多的中国。鸦片战争前,在中国招聘雇工出国是违法的,帝国主义主要以暴力和欺诈等方式掠夺中国劳动力,将中国劳动力运往所属殖民地作苦力。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就包括开放沿海省份的港口,允许西方殖民国家在东南沿海招募华工。1850至1875年间,帝国主义对中国劳动力掠夺达到高潮。在澳门、香港、厦门、福州、汕头等沿海地区成立了很多招工洋行进行招工,后来还雇用了一批流氓拐骗绑架中国人送到招工洋行。这些被绑架或被欺骗而签订契约的中国人被称为“契约华工”,也叫“猪仔”。摘编自罗佩玲晚清拉丁美洲

43、契约华工合同记录华工血泪史材料二明清到民国时期,中国东南沿海特别是广东、福建一带的民众为了谋生,漂洋过海,前往东南亚等地,甚至远到印度洋一带。这一现象被称为“下南洋”。中国人在当地,有的经商,有的从事农业或手工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传播了中华文化。摘编自人教版高中历史文化交流与传播(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华工出国的原因。(9分)(2)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华工与“下南洋”相比有什么特点。(6分)解析(1)原因,据材料一信息及所学知识,从19世纪初殖民者的目的、中国社会沉沦的影响、清政府政策等方面归纳。(2)特点,据材料一、材料二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鸦片

44、战争后近代华工出国的性质及途径、近代华工的待遇、主要从事劳动及结果影响等方面归纳。答案(1)原因:19世纪初,黑奴贸易受到限制,殖民者开始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小农经济逐渐解体,大批农业和手工业者破产,穷苦百姓沦为苦力;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华工贸易合法化。(2)特点:鸦片战争后,大多数近代华工是被西方殖民者拐掠贩卖的契约华工;近代华工受到不公正待遇;近代华工主要从事的是苦力劳动;华工死亡众多;遍及世界各地。19(2023辽宁大连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材料一乾隆二十四年,清朝统一天山南北,为尽快恢复战后新疆经济,清

45、政府实行各种形式的屯田,鼓励内地民众出关屯垦。新疆建省前后,清政府废除民族隔离政策,鼓励内地民众前往天山南北屯垦、经商。道光二十二年,林则徐途经哈密,记道:“其语与华言大异,然能华言者亦多。”随着大量汉人进入新疆,加上清政府广设义塾、开办学堂,教授少数民族儿童学习汉语,内地语言文化在新疆尤其是南疆得到广泛传播。摘编自赵海霞论清代新疆民族迁徙及对民族关系的影响材料二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劳动力富余达1亿以上。苏南地区开创了“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模式;随后,“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异地转移”“异地流动”的模式逐步发展起来。1984年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农民进镇落户问题的通知。1990年,户籍

46、制度开始了新一轮的综合改革,上海、广州等城市也自主出台了“蓝印户口”“居住证”制度等新政策;一些省区开始考虑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的划分,实行城乡户口管理一体化改革。摘编自王桂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发展的几个特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人口流入新疆的积极作用。(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口迁移的原因。(6分)解析(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从清代中前期的边疆治理与多民族国家统一、民族间经济的交流、民族融合等方面分析。(2)据材料二信息及所学知识,从改革开放后国家政策、人们的目标追求、城市化等方面分析。答案(1)积极作用:有利于巩固西北边防,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民族间经济、文化、技术交流,促进边疆的开发;有利于民族融合,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2)原因: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国家政策的支持;农村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城市化发展的需要。20(20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统编版(2019) >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