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清****年 文档编号:259239 上传时间:2024-09-2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5.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综合检测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4山东聊城期中)周公在总结商朝灭亡的教训时提出了“天命靡常”“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的主张,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敬事上帝”“怀保小民”的治国理念。以下表述与该理念最相近的是()A“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B“道之以德,齐之以礼”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2(2024广西贵港期中)唐代妇女在学校学习的书籍几乎包括了所有儒家经典,其中以春秋礼和诗最为普遍。此外,有关“妇德”的教科书数不胜数,比如女仪和女诫就是唐代妇女常读的书

2、籍。这说明唐代()A妇女政治地位得到提高B社会观念进一步开放C积极推动学校教育发展D重视妇女的道德规范3(2024广西贵港期中)如表所示为中外古代著名人物与图书馆的关系简述。这说明()古代西方欧几里得、阿基米德、阿里斯塔克等人的数学和科学成就都与亚历山大图书馆有密切关系古代中国孔子、司马迁、班固、司马光等都曾管理过国家图书,其研究均受益于图书馆A图书馆提供智力资源B东西方文化发展路径不同C东西方文化政策迥异D国家图书馆承载多种职能4(2024山东聊城期中)英国学者威尔斯认为:“蒙古征服之伟绩,在历史上诚足称最者矣,亚洲与西欧之间至斯会一度交通,了无阻滞,教皇之使臣,来自印度之佛徒,巴黎、意大利

3、及中国之艺士,东罗马及亚美尼亚之商贾,皆与阿拉伯之官吏,波斯、印度之天算家会合于蒙古王庭。”由此可知,蒙古西征()A改变了亚欧内陆民族的分布B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兼收并蓄C推动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D引起了东西方间的宗教冲突5(2024山西太原期中)1914年,在日本军政各方的支持下,许多日本知识分子来华“学术考察”。学者涩川玄耳力荐日本人以此为契机开展对中国各方面的研究;佛教史专家常盘大定则呼吁日本佛教徒应以研究中国为使命,整理研究中国的佛教文化;建筑史专家关野贞多次到访中国,大量收购民间所藏文物。这些活动()A保护了中国的文化古迹B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交融C助力了日本的殖民侵略D提高了中国的考古水平

4、6(2024山东寿光期中)下表是近代以来我国体育教育思想及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历程,据此可知()时期体育思想核心价值观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前军国民(培养具有军事技能的公民)“强民救国”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前自然主义(促进人体发育成长的锻炼体系)“实用”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三基”(知识、技能、技术)“增强体质”新时期“健康第一”“以学生为本”A体育健康理念得到普及B体育思想具有时代特色C体育教育理论逐渐系统D体育发展体系日益完善7(2024山东聊城期中)古代很多文明都有史诗。一些诗人会把民间作品收集起来,连缀成长篇的史诗。古代两河流域的吉尔伽美什,古代印度的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古代希腊的荷马史诗

5、等都属于这类史诗。这表明()A古代各地区文明的相似性B古代文明重视英雄传说或重大事件C古代地理环境决定文学形式D古代地域文明之间的交流趋向频繁8(2024广东汕头期中)公元35世纪,日耳曼人向罗马帝国腹地的持续迁移,彻底终结了西罗马帝国的统治。但这一时期,也是高卢的巴高达运动、北非的阿哥尼斯特运动及奴隶起义连续地、反复地上演的时期。这说明日耳曼人的迁徙()A是罗马灭亡决定性因素B揭开了西欧封建化序幕C催化了西欧政局的变动D以吸收罗马文化为目的9(2024山西太原期中)摩奴法论是印度教的一部法论,大约制定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法论中有大量篇幅规定了各种礼仪,包括家庭人伦之礼、宗教之礼、王室

6、之礼,甚至战争中也有“不准用暗器杀敌人”之礼。这些礼仪()A说明印度注重伦理规范B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C宣扬了众生平等的理念D冲击了传统的种姓制度10(2024河北邢台期中)公元6世纪,中世纪最权威的拉丁语法手册普里西安的基本原理在君士坦丁堡写成。凡是读过普里西安著作的人,不但学到了语法传统,还品读到了西塞罗、维吉尔这些名家著作的精彩片段。这可以用来说明()A拉丁语在拜占庭帝国普遍使用B古罗马文化对区域文化影响深远C奥斯曼学者吸收罗马文化精粹D中世纪文人热衷于市民文学创作11(2024四川成都期中)中世纪的欧洲,王权支持教会的传教活动,影响教会内部事务;教会为国家提供统治人员,为国家进行外交活

7、动。由此可见,中世纪的王权与教会()A三权分立制约平衡B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C共同维护封建统治D相互斗争权力角逐激烈12(2024山西太原期中)1798年,拿破仑在军事征服埃及期间,创建了埃及科学院,来自法国的科学家和学者进行了诸多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拿破仑还按照资产阶级的方式组建行政机构,成为中东历史上首次代议民主制的尝试。这些措施()A意在改变埃及的落后状况B有利于埃及的社会转型C中断了埃及文化独立发展D推动了埃及的民族解放13(2024黑龙江伊春期末)英国1823年创立了伦敦机械学院,其目的在于向各行业的工人、技师提供学习物理、化学的经费和机会,这类职业技术学院在1826年只有

8、100所,而到1840年,已超过了300所。从1833年起,英国政府开始为初等教育拨款,并逐年增加,1880年正式规定初等教育为免费教育。这一时期英国教育的发展()A源于英国民主政治制度逐渐完善B实现了社会教育的公平公正C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D标志着经济与教育开始结合14(2024广西贵港期中)从1834年通过第一部文化遗产保护法起,希腊在对待古迹方面的基本原则就是“文化遗迹永远是第一位的”。尽管一些人认为过于严格的法律有时候会影响经济增长,但希腊文化遗产保护优先的原则从来没有动摇过。希腊的这一做法()A促使社会治理水平得以高度发展B使文化立国政策得到了有效落实C秉持优先发展文化产业的

9、战略D为人类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借鉴15(2024河北承德联考)下表是16501900年世界各大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率变化情况(单位:%)。对材料理解最为准确的是()年份欧洲非洲美洲世界总人口165018.318.32.45.45亿175019.213.1167.28亿185022.78.15.11171亿190024.97.49.016.08亿A疫病是非洲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B人口变化受世界市场扩展的影响C技术革命推动了洲际间人口流动D奴隶贸易促使美洲丧失大量人口16(2024河南濮阳期中)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远赴欧洲参战的印度士兵在家信中写道:“我观察欧洲,不禁为印度深感悲哀。在欧洲,不分

10、男女老少每个人都受过教育。男人打仗,女人工作你应该让女孩也像男孩那样接受教育。”这可说明,一战()A改变了欧洲的教育状况B激发了印度人求知热情C促进了异域文化的交流D提高了女子的社会地位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2024山西太原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距今约九千年前长江流域已有稻作农业,比国外发现的最早的稻作遗存要早三千年以上。礼记礼运中讲“礼之初,始诸饮食”,礼器中鼎、爵、尊、盘、觚都是主要饮食器。礼记王制曾谈及南方有不火食的“雕题(纹身)交趾”之民。纹身和生食冷食,都是中国人认为的异族野蛮原始人特征。中国人在河姆渡文化时期已有甑,甑是利用火烧水产生

11、蒸汽来蒸熟食物,蒸是火水相与式的较高层的用火之道。中国人在四千年前已用餐叉,用匙更早在七千年以前,最晚在商朝时已开始用箸,明朝以后称为筷子,长挑近夹,无不如意,故亦可发展合桌会食的形态。隋书经籍志中所载食经已达71卷,新唐书艺文志则达171卷,郑樵通志则记了360卷,可见其多,亦可见中国人对吃的重视。摘编自龚鹏程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材料二汉代以来,凭借陆路和海上交通的不断发展,中国饮食文化的西传逐渐增多。生姜作为食物原料早在公元前1世纪就已经传至地中海地区。以餐饮器具而言,中国汉代漆器和唐宋瓷器已经直接传入中亚西亚及非洲个别地区。元帝国建立后,西方国家的使节、商人、旅行家、传教士等纷纷来往于中国

12、和西方国家,直接推动了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中国制造的白糖已在16世纪传入西方,受到人们喜爱。茶叶传入西方国家,逐渐成为欧洲的时尚饮品。元明时期,中国的瓷制餐饮器具通过贸易更加大量地传入欧洲各国,欧洲的王公贵族争相购买,甚至高价以求。马可波罗首次向西方人叙述了他眼中的中国人的食物和饮食习惯。利玛窦中国札记中也记载了中国的食物原料、饮食品种及制法和饮食风俗等,对中国饮食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也起到了极大作用。摘编自杜莉汉代至元明时期的“东食西传”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唐至元明时期中国饮食文化西传的变化趋势

13、并简析其影响。(6分)18(2024山东聊城期中)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太学学生学习采取单科结业的方式,每家经典学完后,由博士主持答辩,严格按照各经家法要求,讲求师承学生的毕业分配,根据博士弟子成绩即通经多少随才而用。太学生可以通过考试进入仕途,又不限于考试,还可以通过荐举、征辟或参加选举而取得官职。实际上太学生通过考试、推荐获得官职的多为公卿官宦子弟,太学中的贫寒子弟学生,学业满后很多都是回到乡里从事教学工作。摘编自谢留枝、李运丽我国古代洛阳太学的考核方式及毕业生去向材料二经过唐末五代战乱的破坏,教育面临严重危机。北宋

14、初期,书院应运而兴。书院承担起研究学术、发展教育、推行教化的重任,其管理亦借鉴官方学校、禅林精舍、道家清规,形成各种制度,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成熟为宋朝书院发展提供了可借鉴、学习的样式。从学校兴办和教学管理主体来看,宋朝书院的兴盛得益于官私结合的教育体制。发达的经济为宋朝书院的全面兴盛奠定了坚实基础。宽松的社会氛围和环境是宋朝书院兴盛的外部条件。宋朝文人群体在书院教育文化活动中非常注重人格力量的彰显与塑造,在文人的不懈努力下,书院把教学、学术自由和文化人格的传递与建设三者融为一体,从而铸成了教育、学术、文化全面繁荣的局面。摘编自牛文明、郝文武宋代书院兴盛的原因及其当代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

15、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太学教育的特点。(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书院兴起的时代背景及影响。(7分)19(2024四川成都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中国近代时期的海外华工史,主体上是一部苦力贸易史,它是殖民主义的罪恶产物。有个名叫奥基利的人写道:“我在一家公司航船上见到即将送到市场上拍卖的900名华工,他们将使该公司获得45万美元,而该公司在他们身上的花费不到5万美元,即使在买卖黑奴全盛时代也没人能赚这么多钱。”外国商人在各通商口岸设立代理机构和移民公司。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华工出国被列强政府条约式的“合法化”,这些人贩子对华工的掳掠则更加猖狂了。殖民主义

16、者不但大规模地向南洋贩运华工,而且将范围扩大到拉丁美洲、北美洲等地区。大量华工被贩卖到海外,过着苦役生活。摘编自董丛林中国史话近代中外关系系列华工史话等材料二全世界的国际移民(外籍人口)由1965年的7500万增长到1990年的12亿,期间年增长率达19%,然而他们的分布在地区间很不平衡。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在发达国家接受高等教育,并留在发达国家工作。1990年发达地区国际迁移人口占其总人口的4.5%,发展中地区为16%。国际迁移对人口增长有着重大影响。19901995年发达地区的人口增长中,有45%来自国际净迁入,而国际迁移使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率下降了3个百分点

17、。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新西兰为净迁入地区,而非洲、亚洲、拉美为净迁出地区。摘编自邬沧萍、陈卫世纪之交的全球人口问题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以来华工出洋的背景并分析华工出洋历程中呈现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劳动力全球流动趋势及影响。(6分)20(2024广东佛山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16世纪起,西方文化大肆入侵亚洲和拉丁美洲。西方文化在这些土地上开始占据重要甚至主流地位。但是,亚洲和拉美的民族文化并未因遭遇殖民而消散,反而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而不断发展。亚洲的儒学文化与西方文化有着根本的差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却将本土文

18、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譬如新加坡社会融合儒学文化与西方文化,形成了依赖家庭的凝聚力、影响力来维持社会秩序,传承节俭、刻苦、孝顺、敬老、尊贤、求知等美德的新文化。在拉丁美洲,几百年间,原生的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不断冲突、融合。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巨翅老人就展示了这种欧洲殖民文化与拉美文化尴尬的“混杂状态”,但这种融合最终形成了追求相互沟通与理解、多元共存、博采众长的新拉美文化。摘编自范景兰、侯宣辰后殖民批评视域下巨翅老人的文化意蕴解读等近代以来,亚洲和拉丁美洲长期遭受西方殖民侵略,外来文化和不同区域的本土文化长期并存、结合、发展。请根据材料,结合近现代亚洲及拉丁美洲某一国家或地区文化发展的具体史实,

19、自拟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综合检测试卷教师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4山东聊城期中)周公在总结商朝灭亡的教训时提出了“天命靡常”“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的主张,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敬事上帝”“怀保小民”的治国理念。以下表述与该理念最相近的是()A“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B“道之以德,齐之以礼”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解析根据材料“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以及“敬事上帝”“怀保小民”等可知,题干主旨体

20、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故选C项;A项体现的是自强不息,排除;B项体现的是对百姓的管理,排除;D项体现的是社会责任感,排除。答案C2(2024广西贵港期中)唐代妇女在学校学习的书籍几乎包括了所有儒家经典,其中以春秋礼和诗最为普遍。此外,有关“妇德”的教科书数不胜数,比如女仪和女诫就是唐代妇女常读的书籍。这说明唐代()A妇女政治地位得到提高B社会观念进一步开放C积极推动学校教育发展D重视妇女的道德规范解析唐代妇女在学校学习的书籍几乎包括了所有儒家经典,有关“妇德”的教科书数不胜数,上述书籍对女性的规范就是传统道德的要求,说明唐代重视妇女的道德规范,故选D项;题干说明唐代重视和强调妇女的道德规范

21、学习,这与妇女政治地位变化并不属于同一范畴,所以A项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题干说明唐代重视妇女的道德规范,未体现社会观念进一步开放,B项与题意不符,排除;题干说明唐代重视妇女的道德规范,“积极推动学校教育发展”不符合题目主旨,排除C项。答案D3(2024广西贵港期中)如表所示为中外古代著名人物与图书馆的关系简述。这说明()古代西方欧几里得、阿基米德、阿里斯塔克等人的数学和科学成就都与亚历山大图书馆有密切关系古代中国孔子、司马迁、班固、司马光等都曾管理过国家图书,其研究均受益于图书馆A图书馆提供智力资源B东西方文化发展路径不同C东西方文化政策迥异D国家图书馆承载多种职能解析图书馆担负保存人类文化

22、典籍的职责,能够增长人的知识,为不同学者和科学家提供智力资源,故选A项;表格显示东西方的思想家、科学家、史学家多受益于图书馆,反映出东西方文化的相似性,而非发展路径不同,排除B项;题干体现东西方都重视图书馆建设,文化政策有相同点,而非政策迥异,排除C项;题干主要反映中外古代著名人物的成就与图书馆的关系密切,体现图书馆保存文化典籍、促进文化发展的职能,但这只是图书馆的一个职能,不能体现其“多样”,排除D项。答案A4(2024山东聊城期中)英国学者威尔斯认为:“蒙古征服之伟绩,在历史上诚足称最者矣,亚洲与西欧之间至斯会一度交通,了无阻滞,教皇之使臣,来自印度之佛徒,巴黎、意大利及中国之艺士,东罗马

23、及亚美尼亚之商贾,皆与阿拉伯之官吏,波斯、印度之天算家会合于蒙古王庭。”由此可知,蒙古西征()A改变了亚欧内陆民族的分布B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兼收并蓄C推动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D引起了东西方间的宗教冲突解析据材料可知,蒙古西征促进了亚洲与西欧之间的交通往来,使各方人士在蒙古王庭会合,这种交往和会合有利于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改变亚欧内陆的民族分布,排除A项;材料主要讲述的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而非中华文化的兼收并蓄,排除B项;材料中体现的是东西方文化、宗教的交流,没有体现宗教的冲突,排除D项。答案C5(2024山西太原期中)1914年,在日本军政各方的支持下,许多日本知识分子

24、来华“学术考察”。学者涩川玄耳力荐日本人以此为契机开展对中国各方面的研究;佛教史专家常盘大定则呼吁日本佛教徒应以研究中国为使命,整理研究中国的佛教文化;建筑史专家关野贞多次到访中国,大量收购民间所藏文物。这些活动()A保护了中国的文化古迹B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交融C助力了日本的殖民侵略D提高了中国的考古水平解析据材料“日本人以此为契机开展对中国各方面的研究”“日本佛教徒应以研究中国为使命,整理研究中国的佛教文化”“大量收购民间所藏文物”及所学知识可知,1914年,一批日本知识分子在军政各方的支持下来华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侧重对中国宗教文化、建筑文化等方面的考察,这为此后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提供了帮助,故

25、选C项;材料中“大量收购民间所藏文物”,不能保护中国的文化古迹,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日本知识分子来华“学术考察”,没有关于中日双方的文化交流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收购中国民间文物,不是中国的考古,不能提高中国的考古水平,排除D项。答案C6(2024山东寿光期中)下表是近代以来我国体育教育思想及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历程,据此可知()时期体育思想核心价值观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前军国民(培养具有军事技能的公民)“强民救国”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前自然主义(促进人体发育成长的锻炼体系)“实用”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三基”(知识、技能、技术)“增强体质”新时期“健康第一”“以学生为本”A体育健康理念得到普及

26、B体育思想具有时代特色C体育教育理论逐渐系统D体育发展体系日益完善解析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前,中国面临外来侵略,培养有军事技能的公民和“强民救国”的体育核心价值观适应了应对民族危机的时代需要,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前,自然主义的体育思想体现了实用主义的价值观,适应了中国近代化发展的需要,而新中国成立以来,体育思想集中于关注人的体质和健康问题,这适应了现代中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所以综合起来看,我国的体育思想和核心价值观的演变过程体现出我国体育思想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变化,因而具有时代特色,故选B项;题干只提到体育思想和核心价值观,并未提到其传播和实施的结果,所以不能据此得出体育健康理念得到普及的结

27、论,排除A项;题干体现的是体育思想和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历程,并未提到体育教育的理论系统问题,所以不能据此得出体育教育理论逐渐系统的结论,排除C项;题干体现的是体育教育思想和核心价值观,并未提到体育发展体系,所以不能据此得出体育发展体系日益完善的结论,排除D项。答案B7(2024山东聊城期中)古代很多文明都有史诗。一些诗人会把民间作品收集起来,连缀成长篇的史诗。古代两河流域的吉尔伽美什,古代印度的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古代希腊的荷马史诗等都属于这类史诗。这表明()A古代各地区文明的相似性B古代文明重视英雄传说或重大事件C古代地理环境决定文学形式D古代地域文明之间的交流趋向频繁解析古代文明中的史诗通

28、常是对英雄传说或重大事件的叙述和赞颂,这些史诗作品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也是传承历史、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手段,故选B项;古代各地区文明具有多元性,仅通过这些史诗并不能表明古代地区文明的相似性,排除A项;文学形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地理环境是影响因素之一,但并非决定因素,排除C项;古代很多文明都有史诗,但不能说明这是古代地域文明之间交流的结果,且由于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排除D项。答案B8(2024广东汕头期中)公元35世纪,日耳曼人向罗马帝国腹地的持续迁移,彻底终结了西罗马帝国的统治。但这一时期,也是高卢的巴高达运动、北非的阿

29、哥尼斯特运动及奴隶起义连续地、反复地上演的时期。这说明日耳曼人的迁徙()A是罗马灭亡决定性因素B揭开了西欧封建化序幕C催化了西欧政局的变动D以吸收罗马文化为目的解析日耳曼人的迁徙“彻底终结了西罗马帝国的统治”,还引发了“高卢的巴高达运动”“北非的阿哥尼斯特运动”“奴隶起义”,可见日耳曼人的迁徙催化了西欧和非洲政局的变动,故选C项;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是奴隶社会后期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日耳曼人的迁徙只是起到了加速的作用,而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西欧的封建化,且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始于西罗马帝国灭亡,而非日耳曼人的迁徙,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耳曼人的迁徙,主要是基于气候变

30、迁背景下的生存需要,而不是为了吸收罗马文化,排除D项。答案C9(2024山西太原期中)摩奴法论是印度教的一部法论,大约制定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法论中有大量篇幅规定了各种礼仪,包括家庭人伦之礼、宗教之礼、王室之礼,甚至战争中也有“不准用暗器杀敌人”之礼。这些礼仪()A说明印度注重伦理规范B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C宣扬了众生平等的理念D冲击了传统的种姓制度解析据材料“法论中包括家庭人伦之礼、宗教之礼、王室之礼”可知,印度教重视礼仪,说明印度教重视伦理规范,故选A项;西汉时期开通丝绸之路,中国与南亚有了经济文化往来,但“深受”说法欠妥,材料中未明确说明印度教的礼仪来自中国,排除B项;众生平等属

31、于佛教的理念,排除C项;印度教根据种姓制度发展而来,排除D项。答案A10(2024河北邢台期中)公元6世纪,中世纪最权威的拉丁语法手册普里西安的基本原理在君士坦丁堡写成。凡是读过普里西安著作的人,不但学到了语法传统,还品读到了西塞罗、维吉尔这些名家著作的精彩片段。这可以用来说明()A拉丁语在拜占庭帝国普遍使用B古罗马文化对区域文化影响深远C奥斯曼学者吸收罗马文化精粹D中世纪文人热衷于市民文学创作解析根据材料“中世纪最权威的拉丁语法手册维吉尔这些名家著作的精彩片段”可知,拉丁语为罗马帝国的官方语言,西塞罗、维吉尔都是罗马时期的著名学者,公元6世纪时在拜占庭帝国仍然有相关拉丁语著作,且著作里涉及罗

32、马著名学者,这说明古罗马文化对区域文化影响深远,故选B项;材料未体现拉丁语在拜占庭帝国普遍使用,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拜占庭学者,并不是奥斯曼学者,排除C项;依据材料“中世纪最权威的拉丁语法手册普里西安的基本原理”可知,普里西安的基本原理属于拉丁语法手册,不属于市民文学,排除D项。答案B11(2024四川成都期中)中世纪的欧洲,王权支持教会的传教活动,影响教会内部事务;教会为国家提供统治人员,为国家进行外交活动。由此可见,中世纪的王权与教会()A三权分立制约平衡B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C共同维护封建统治D相互斗争权力角逐激烈解析据材料“王权支持教会的传教活动,影响教会内部事务”“教会为国家提供统

33、治人员,为国家进行外交活动”及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王权和教权的这种相互促进的关系,有利于维护西欧的封建统治秩序,故选C项;中世纪欧洲王权与教权只有两种权力,并未实行三权分立体制,排除A项;中世纪的王权与教会体现的是专制统治,与民主政治无关,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王权和教权的相互促进的关系,而不是相互斗争权力角逐,排除D项。答案C12(2024山西太原期中)1798年,拿破仑在军事征服埃及期间,创建了埃及科学院,来自法国的科学家和学者进行了诸多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拿破仑还按照资产阶级的方式组建行政机构,成为中东历史上首次代议民主制的尝试。这些措施()A意在改变埃及的落后状况B有利于埃及

34、的社会转型C中断了埃及文化独立发展D推动了埃及的民族解放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拿破仑创建埃及科学院,促进了科学和文化的发展,拿破仑在埃及实施的一些行政改革,促进了埃及在政治上的资本主义化,由此可见,上述措施有利于埃及的社会转型,故选B项;拿破仑的这些措施目的在于维护法国在埃及的殖民利益,缓和法国与埃及殖民地的矛盾,排除A项;“中断了埃及文化独立发展”过分夸大了这些措施的作用,排除C项;埃及的民族解放运动兴起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答案B13(2024黑龙江伊春期末)英国1823年创立了伦敦机械学院,其目的在于向各行业的工人、技师提供学习物理、化学的经费和

35、机会,这类职业技术学院在1826年只有100所,而到1840年,已超过了300所。从1833年起,英国政府开始为初等教育拨款,并逐年增加,1880年正式规定初等教育为免费教育。这一时期英国教育的发展()A源于英国民主政治制度逐渐完善B实现了社会教育的公平公正C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D标志着经济与教育开始结合解析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的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机器大生产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扩大了社会对技术性人才的需求,进而推动英国社会教育的发展,故选C项;这一时期英国教育主要是培养工业化过程中所需的各类人才,与民主政治制度逐渐完善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这一时期英国教育的发展

36、有利于社会教育的公平公正,但“实现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经济与教育的结合在工业革命前早已经“开始”,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答案C14(2024广西贵港期中)从1834年通过第一部文化遗产保护法起,希腊在对待古迹方面的基本原则就是“文化遗迹永远是第一位的”。尽管一些人认为过于严格的法律有时候会影响经济增长,但希腊文化遗产保护优先的原则从来没有动摇过。希腊的这一做法()A促使社会治理水平得以高度发展B使文化立国政策得到了有效落实C秉持优先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D为人类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借鉴解析据材料“文化遗迹永远是第一位的”“希腊文化遗产保护优先的原则从来没有动摇过”可知,希腊重视文化遗产保

37、护,为人类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借鉴,故选D项;材料“文化遗迹永远是第一位的”强调文化遗存保护,与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关系不大,排除A项;“文化立国政策”包括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研究、鼓励文化创新等多方面,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不等于落实“文化立国政策”,排除B项;材料“文化遗迹永远是第一位的”主旨是重视文化遗产保护,而非发展文化产业,排除C项。答案D15(2024河北承德联考)下表是16501900年世界各大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率变化情况(单位:%)。对材料理解最为准确的是()年份欧洲非洲美洲世界总人口165018.318.32.45.45亿175019.213.1167.28亿185022.78.15

38、.11171亿190024.97.49.016.08亿A疫病是非洲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B人口变化受世界市场扩展的影响C技术革命推动了洲际间人口流动D奴隶贸易促使美洲丧失大量人口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高产作物马铃薯等被引进到欧洲,再加上工业革命的进行使得欧洲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因此这一时段欧洲人口增加快;非洲因“三角贸易”,大量黑奴被贩卖至美洲,因而人口下降迅速;美洲因殖民者的种族屠杀,再加上欧洲殖民者将流行疾病带到美洲,因此美洲人口迅速下降,后来人口比例增加是因为奴隶贸易从非洲运来了大量劳动力以及技术革命吸引大量移民等等。因此,材料说明随着世界市场扩展,世界各大洲

39、联系加强,导致人口变化,故选B项;奴隶贸易是非洲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非洲人口大量减少是因为奴隶贸易而不是因为技术革命,排除C项;奴隶贸易促使非洲丧失大量人口,使美洲人口数量增长,排除D项。答案B16(2024河南濮阳期中)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远赴欧洲参战的印度士兵在家信中写道:“我观察欧洲,不禁为印度深感悲哀。在欧洲,不分男女老少每个人都受过教育。男人打仗,女人工作你应该让女孩也像男孩那样接受教育。”这可说明,一战()A改变了欧洲的教育状况B激发了印度人求知热情C促进了异域文化的交流D提高了女子的社会地位解析印度士兵在一战中,对欧洲的教育情况有了新的认识,有违他原有的观念,这反映

40、了战争剧烈的社会动荡环境下,不同的文化有机会相互接触并产生影响,因此,“促进了异域文化的交流”与题干描述相符,故选C项;题干描述的情况发生在一战期间,但并未提及一战对欧洲教育状况的影响,排除A项;虽然印度士兵提到了他对欧洲教育情况的观察,但并未直接表现出这激发了印度人的求知热情,排除B项;题干描述的情景看似揭示了女性地位的提高,但与一战的因果关系不明确,不能直接得出一战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的结论,排除D项。答案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2024山西太原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距今约九千年前长江流域已有稻作农业,比国外发现的最早的稻作遗存要早三千年以上

41、。礼记礼运中讲“礼之初,始诸饮食”,礼器中鼎、爵、尊、盘、觚都是主要饮食器。礼记王制曾谈及南方有不火食的“雕题(纹身)交趾”之民。纹身和生食冷食,都是中国人认为的异族野蛮原始人特征。中国人在河姆渡文化时期已有甑,甑是利用火烧水产生蒸汽来蒸熟食物,蒸是火水相与式的较高层的用火之道。中国人在四千年前已用餐叉,用匙更早在七千年以前,最晚在商朝时已开始用箸,明朝以后称为筷子,长挑近夹,无不如意,故亦可发展合桌会食的形态。隋书经籍志中所载食经已达71卷,新唐书艺文志则达171卷,郑樵通志则记了360卷,可见其多,亦可见中国人对吃的重视。摘编自龚鹏程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材料二汉代以来,凭借陆路和海上交通的不

42、断发展,中国饮食文化的西传逐渐增多。生姜作为食物原料早在公元前1世纪就已经传至地中海地区。以餐饮器具而言,中国汉代漆器和唐宋瓷器已经直接传入中亚西亚及非洲个别地区。元帝国建立后,西方国家的使节、商人、旅行家、传教士等纷纷来往于中国和西方国家,直接推动了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中国制造的白糖已在16世纪传入西方,受到人们喜爱。茶叶传入西方国家,逐渐成为欧洲的时尚饮品。元明时期,中国的瓷制餐饮器具通过贸易更加大量地传入欧洲各国,欧洲的王公贵族争相购买,甚至高价以求。马可波罗首次向西方人叙述了他眼中的中国人的食物和饮食习惯。利玛窦中国札记中也记载了中国的食物原料、饮食品种及制法和饮食风俗等,对中国饮食文

43、化在西方的传播也起到了极大作用。摘编自杜莉汉代至元明时期的“东食西传”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唐至元明时期中国饮食文化西传的变化趋势并简析其影响。(6分)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信息及所学知识,从历史溯源、礼乐文化、饮食器样式、饮食经验等方面概括。第二小问成因,据材料一信息及所学知识,从农业生产发展、传统文化影响价值观、国人对饮食的重视、劳动人民的创造精神等方面分析。(2)第一小问变化趋势,据材料二信息,从参与传播者、传播的内容、传播的范围、传播的途径等方面说明。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二信息

44、及所学知识,从西方人的饮食生活和文化、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文明交流等方面分析。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深受礼乐文化影响;饮食器具丰富多样;火食并善于用火(喜食熟食);重视饮食经验的总结。成因:农耕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化的浸润;追求现世的价值观;对饮食的重视;劳动人民的创造精神。(2)变化趋势:参与传播的人员越来越多;传播的内容愈加丰富;传播的范围越来越广泛;传播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影响:丰富了西方人的饮食生活和文化;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促进了文明的交流和发展。18(2024山东聊城期中)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太学学生学习

45、采取单科结业的方式,每家经典学完后,由博士主持答辩,严格按照各经家法要求,讲求师承学生的毕业分配,根据博士弟子成绩即通经多少随才而用。太学生可以通过考试进入仕途,又不限于考试,还可以通过荐举、征辟或参加选举而取得官职。实际上太学生通过考试、推荐获得官职的多为公卿官宦子弟,太学中的贫寒子弟学生,学业满后很多都是回到乡里从事教学工作。摘编自谢留枝、李运丽我国古代洛阳太学的考核方式及毕业生去向材料二经过唐末五代战乱的破坏,教育面临严重危机。北宋初期,书院应运而兴。书院承担起研究学术、发展教育、推行教化的重任,其管理亦借鉴官方学校、禅林精舍、道家清规,形成各种制度,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成熟为宋朝书院发展提供了可借鉴、学习的样式。从学校兴办和教学管理主体来看,宋朝书院的兴盛得益于官私结合的教育体制。发达的经济为宋朝书院的全面兴盛奠定了坚实基础。宽松的社会氛围和环境是宋朝书院兴盛的外部条件。宋朝文人群体在书院教育文化活动中非常注重人格力量的彰显与塑造,在文人的不懈努力下,书院把教学、学术自由和文化人格的传递与建设三者融为一体,从而铸成了教育、学术、文化全面繁荣的局面。摘编自牛文明、郝文武宋代书院兴盛的原因及其当代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太学教育的特点。(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书院兴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统编版(2019) >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