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卷(全解全析)(福建专用)

上传人:鹏城****头 文档编号:259083 上传时间:2024-09-2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56.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卷(全解全析)(福建专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七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卷(全解全析)(福建专用)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七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卷(全解全析)(福建专用)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七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卷(全解全析)(福建专用)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七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卷(全解全析)(福建专用)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

2、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测试范围:七年级上册第12单元。5. 难度系数:0.75。6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积累与运用(23分)1. (8分)根据语境,补写出古代诗文名句。一切景语皆情语。同样的季节,在不同的文人骚客眼中也是各着色彩。“ ,百草丰茂。 ,洪波涌起”是曹孟德眼中豪情壮志的秋日胜景。“ ,小桥流水人家, ”这凄凉的深秋图景却让羁旅他乡的马致远肝肠寸断。早春时节,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描绘了“ , ”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景象;感慨时序交替,新旧更迭:“ , 。” 【答案】 树木丛生 秋风萧瑟 枯藤老树昏鸦 古道西风瘦马 潮平两岸阔

3、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解析】本题考查名句默写。课文原句填空作答时,一是要深刻理解诗文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的语句;三是作答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加字、不少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易错字有“萧瑟、藤、昏鸦、瘦、阔、悬、残”。2. (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我国科技事业跨越发展,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微信、微博、快手、抖音等移动社交软件层出不穷。这些社交软件,虽然给我们的沟通方式提供了新的选择,但是丰富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微信群里抢红包,短视频里观世界,这样的现象(1)见不鲜。这也是我国移动社交飞速发展的体现。移动社交给社会带来了许多积极的改变,但也有一些问题

4、需要我们反思和警惕。一方面网络购物的狂潮,让许多人陷入(mng)目消费的陷(jn)而不能自拔;另一方面,移动社交在()空间距离的同时,未必会()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有可能让许多人()了身边人的感受。如何让移动社交更好地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感受。(1)(3分)根据拼音,依次写出相应的汉字(正楷字或行楷字)。 (2) (3分)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打破拉进忽略B冲破拉近疏忽C打破拉近忽略D冲破拉进疏忽(3) (3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些社交软件,不仅给我们的沟通方式提供了新的选择,更丰富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B这

5、些社交软件,不仅丰富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更给我们的沟通方式提供了新的选择。C这些社交软件,尽管给我们的沟通方式提供了新的选择,也丰富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D这些社交软件,尽管丰富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给我们的沟通方式提供了新的选择。【答案】(1) 屡 盲 阱 (2)C (3)A【解析】(1)本题考查字形。屡见不鲜:l jin b xin,意思是常常见到,并不新奇。盲目:mng m,眼睛看不见东西,比喻没有主见或没有目标,对事物认识不清。陷阱:xin jng,为捕捉野兽或为擒敌而挖的坑穴,上面浮盖伪装物,踩在上面就掉到坑里。常比喻陷害人的罗网、圈套。(2)本题考查词语运用。第一空:打破,指物

6、件受到突然或猛烈的一击而出现缺口或裂为碎片或几部分或突破原有的限制和约束。冲破,冲击突破,冲破难关。句中形容“空间距离”,用“打破”恰当;第二空:拉近:就是对物体施力,使物体向自己的方向运动,从而与观察者的距离缩小。拉进:指把东西弄进某个地方。根据“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知,用“拉近”;第三空:忽略:意思是指疏忽,不在意。疏忽:马虎大意;没有注意到。句中指没有注意到他人的感受,用“忽略”恰当;故选C。(3)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及修改。画线句搭配不当,将“丰满”改为“丰富”;此外语序不当,应将“丰富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给我们的沟通方式提供了新的选择”交换位置。因此改句为:这些社交软件,不仅给我

7、们的沟通方式提供了新的选择,更丰富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故选A。3. (6分)名著阅读交流。朝花夕拾里除了对人和事的颂扬,还有冷静的批判。请你从以下作品中举出一例,结合人物及相关的情节,谈谈你的理解。衍太太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答案】例1:衍太太给鲁迅看不健康的画,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顽皮弄脏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却是要打骂的。鲁迅表面上赞扬她,实际心中却是鄙视衍太太的,因为这是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例2:藤野先生一位日本医学教授,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为“我”添改讲义,修正解剖图,关心实习生活等,他严谨认真、平等待人、和蔼可亲,没有民族歧视,他朴素而伟大的

8、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例3:长妈妈愚昧迷信满肚子繁琐礼节的底层劳动人民,她没文化却能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山海经,作者对她充满崇敬和感激之情,她身上的朴实善良,令作者永生难忘。【解析】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理解。联系内容,分析其性格特点及作者对她的情感态度即可。示例一:衍太太在“我”父亲临终时,让“我”不停地大声喊“父亲”;鼓励小孩子吃冰、打旋子;怂恿“我”看不健康的书;唆使“我”去偷母亲的首饰并散布“我”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的谣言。总体来说,衍太太是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自私自利、爱推卸责任的人。作者不喜欢衍太太,甚至对她厌恶至极。示例二:藤野先生是日本医学教授,也是“我”的老师,鲁迅热烈赞颂藤

9、野严九郎先生辛勤治学、诲人不倦的精神及其严谨踏实的作风,特别是他对中国人民的诚挚友谊。对于一个来自“弱国”的学生,在学业上特别关注,以致引发日本学生恶意的揣测。藤野先生给予作者的鼓励是巨大的,作者在藤野先生一文的最后直抒胸臆,表达了这一点。示例三:长妈妈为“我”买来“我”渴慕已久的山海经;教导“我”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正月初一让“我”道恭喜,吃福橘;睡相不好,摆成“大”字。总体来说,长妈妈虽然愚昧迷信,爱唠叨,但她是伟大的,她乐于助人,关爱儿童,真诚善良且勤劳。作者对她有深厚的感情,在回忆长妈妈时,作者是怀有真诚的怀念和深深的祝福的。二、阅读(67分)(一)(7分)阅读下面

10、的唐诗,完成4-5题。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4.(4分)词的上片通过“缺月”“ ”“漏断”和“ ”等景物,渲染了凄清孤寂的氛围。5.(3分)这首词采用了“托物寓怀”的表现手法,请结合“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句作简要分析。【答案】4. 疏桐 孤鸿5.这句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解析】4.本题考查理解诗词内容。结合“缺月挂疏桐

11、,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可知,词句的意思是弯弯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有谁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据此可知,上片写的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通过描绘“缺月”“疏桐”,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缥缈孤鸿影”中的“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据此可知,上片通过描绘“缺月”“疏桐”“漏断”“孤鸿”等景物的描绘,渲染了凄清孤寂的氛围。5.本题考查赏析诗句与理解诗歌情感主旨。结合“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可知,词句的意思是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这里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

12、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无人省”“不肯栖”“沙洲冷”集中表现了诗人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二)(1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6-9题。【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乙】谢遏年少时好著紫罗香囊垂覆手。太傅患之,而不欲伤其

13、意。乃谲与赌,得即烧之。【丙】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公:“訏谟定命,远猷辰告。”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三篇文章均选自世说新语【注释】谢遏:谢玄,小字遏。谲:设诡计。訏谟(x m):指远大宏伟的谋划,本段出自诗大雅抑。意为重大计划事关天命,必须提前告知民众。6(3分)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加点词语方法提示解释(填写文字)寒雪日内集组词法(1)内集: 谢公因子弟集聚关联教材:未若柳絮因风起(2)因: 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使用词典选择义项偏僻 片面 特别,最(3)偏: 7(3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

14、的一项是()A谢遏/年少时/好著紫罗香囊垂覆手B谢遏年少/时好著紫罗香囊/垂覆手C谢遏年少时/好著紫罗香囊/垂覆手D谢遏年少时/好著紫罗/香囊垂覆手8(6分)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与儿女讲论文义。(2)太傅患之,而不欲伤其意。9(4分)良好的家学离不开智慧的家教。谢安对子弟的教育采用的不是刻板的模式,往往在 的氛围下,谈论的内容是关于文学,以此培养他们高雅的生活情趣。言语上的略加点拨是一种以“自身作则”的教育方式,谢安喜欢诗大雅抑的诗句,是因为这句诗寄寓了对自身和子弟们的期望: 。【答案】6 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内部聚集、内部聚会) 乘,趁 特别,最。 7C 8(1)和家中的子侄辈们

15、谈论文章的义理。(2)谢安对这件事感到忧虑,却不想伤他的心。 9 轻松、融洽 胸怀远志(志存高远/建功立业) 【解析】6本题考查文言实词。(1)组词法,“内集”可组词“内部聚集”,“寒雪日内集”句意: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内集:家人一同聚集在屋内。(2)关联教材:“未若柳絮因风起”意思是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因:乘,趁。据此,“谢公因子弟集聚”中“因”可理解为“乘,趁”。句意为:谢安趁子侄们聚会在一起的时候。(3)使用词典选择义项:推测选特别,最。代入句中,句意为:他认为这一句特别有高雅之土的深远意趣。句意通顺合理,故选7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句意:谢玄年轻时喜欢戴紫罗香囊,挂着手巾。“谢遏年

16、少时”是一个时间状语短语,用来描述接下来的动作或状态发生的时间背景,因此应该独立成句。“好著紫罗香囊”是主谓宾结构,其中“好”是动词,表示喜好,“著”是动词,意为佩戴,“紫罗香囊”是宾语,说明佩戴的物品。这个结构完整表达了谢遏的一个喜好,因此也应该独立成句。“垂覆手”是描述香囊状态的短语,说明香囊是垂挂在手臂上的。它是对前面“著紫罗香囊”的进一步说明。正确划分为:谢遏年少时/好著紫罗香囊/垂覆手;故选C。8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1)重点词语:儿女:子侄辈们。讲论文义:讲解文章的义理

17、。 (2)重点词语:患:忧虑。而:连词,表转折,且。欲:想要。意:心。 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主旨的理解。第一空,从甲文“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公欣然曰”“公大笑乐”,丙文“谢公因子弟集聚”“毛诗何句最佳?”可知,谢安经常是在家族聚会中与晚辈一起探讨文学义理,以此培养他们高雅的生活情趣。在这过程中,身为长辈的谢安亲和、放松,不会给晚辈带来紧张感,全都处在一个轻快、融洽、欢乐的环境中。故可填“轻松、融洽、欢快”。第二空,从丙文“訏谟定命,远猷辰告”,谢安喜欢的诗句意为重大计划事关天命,必须提前告知民众,实际上是在对子女提出要求,希望他们能够树立远大宏伟的志向;故可填“胸怀远志,建功立业”;【

18、点睛】参考译文:【甲】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们讲解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乙】谢玄年轻时喜欢戴紫罗香囊,挂着手巾。谢安对这件事感到忧虑, 却不想伤他的心,就假装跟他对赌,一旦赢了他就马上拿来烧掉。 【丙】谢安趁子侄们聚会在一起的时候,问道:“诗经里面哪一句最好?”谢玄称 赞说:“最好的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谢安说:“应该是訏谟定命,远猷辰告最好。”他认

19、为这一句特别有高雅之土的深远意趣。(三)(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飘香面阿昕爬上山坡,新兵段光才真真切切将营院看清。这方小天地被无尽的太行山包裹着,满眼是黄黄的土坡和峭立的山崖。再想想来时,从满眼绿色走向一片荒芜的蜿蜒山路、村庄里低矮老旧的土坯房,段光觉得这里的一切都和家乡不同,与江南水乡旖旎的风光相比,这里就连阳光都直勾勾得刺眼。一声哨响,段光急忙奔下山坡集合,二班迎来了“新兵第一课”巡山。山高坡陡,出发前,班长李昭仔细检查了挎包里的背包绳,试了对讲机,还背上了一个保温箱。新兵不知保温箱里装着什么,以为也是巡山的工具,都争抢着去背,李昭执意不肯。-条崎岖逶迤的羊肠小道在山崖

20、边瓜藤般向上伸去。初秋清晨,太行山的沉积岩被敷上一层水汽,坚硬又水滑。李昭走在队伍最后,前面副班长开道,段光被安排在队伍中间。大家取出背包绳,把彼此连接起来以防意外。段光握着拳,脚底深一下浅一下,全身骨架仿佛忽散忽聚。行至一极窄极陡的峭壁,段光缓步移动,左脚刚踩上前面战友小张踏过的一块尖石,右脚摸索着支点,忽地听见李昭低吼一声:“段光快贴墙!”段光来不及抬头看前面发生了什么,情急之下收紧肌肉、将全身紧贴石壁,下意识地挤住眼睛,额上青筋暴起,头顶仿佛被人砸了一拳似的一沉。所幸左右脚踩得还算稳,他用头和左肩扛住了上面突然掉下来的这一沉。原来,是走在前面的小张踩空了一脚,身体没有稳住掉下来,好在下面

21、的段光反应快、力量强,撑住了下坠的小张。走过那段极难行的路,眼前柳暗花明般开阔起来,李昭让大家就地休息。惊魂未定的小张不住地向段光道谢。李昭起身:“咱们二班今天都要感谢段光同志,谢谢你反应迅速救了大家,要不然咱们这一条绳上的蚂蚱可就是秋后蚂蚱了。”一阵笑声中,大家的神经都放松下来。段光这些天憋着的不适应项刻消解,心头甚至还泛上了一丝甜经过刚才那番生死体验,自己好像成了一个真正的战士。又行至一片茂密的松柏林。李昭带着大家走进去。只见几座由石块垒砌的坟包整齐列队,周围没有一棵杂草,每一个坟包顶面都油漆着一颗红色五角星,李昭将坟包上的露水擦拭干净,靠着一座坟包坐下,给新兵们讲起一段往事。第一批踏进这

22、片山区的官兵,都来自江浙地区。这些从没见识过“北风卷地白草折”的南方兵受命开山铸盾,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艰难。尤其是到了冬天,山里的条件更加艰苦,干活稍有不慎,手就粘在冰冻的铁铲上,几乎每天吃带着冰碴、硬得能把地面砸出坑的窝窝头,一帮人挤着睡在常被大风吹飞的补丁帐篷。首长说:“功成那天,我请大家吃家乡的阳春面。”可是,就在那年,施工时突遇山体滑坡,几名年轻的战士被轰然塌方的土石瞬间掩埋。一年后的春天,工程竣工,那碗热乎细软的面被大家端到了坟包前说罢,李昭打开保温箱,香气扑鼻,是一大盆快坨了的面条。新兵们不约而同地走上前帮忙。段光沉默着,小心翼翼地为烈士们分面,一碗接一碗,他终于没能忍住眼眶边打

23、转的眼泪。晚些时候,巡山小队完成任务,踏上回营之路。夕阳 。战士们解下的背包绳卷裹起一串串细碎的光。晚饭时,每个人面前也是一碗热气腾腾的面。连长、指导员站起身来,手里端着大大的面碗,说:“欢迎加入我们的大家庭。这碗面看着简单,却是我们连队的招牌菜。就像我们大山里的兵,日复一日看似波澜不惊,但钢铁长城上有我们一砖一瓦。”段光喝了口面汤,惊异于北方山里的炊事员竟做出了江浙人家纯正的味道,大口吸溜起来。顺着山风,那面的香气溢出了大碗,一直飘向太行山深处。(摘自解放军报2022年9月13日,有删改)10(3分)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段通过“新兵不知保温箱里装着什么”来设置悬念,

24、第段解开悬念,这样写使情节有波澜,更能打动读者的心。B文章题为“飘香面”,但在第段才写到和“面”有关的情节,入题太慢,所以两段可以省去不写。C第段插叙第一批南方官兵的往事,揭示了坟包的由来,突出了英雄的伟大形象,引出下文为烈士分面的情节,为推动新兵的心理成长作了铺垫。D末段“大口吸溜”,形象地写出了段光吃面的样子,也表现了他思想的变化。11(6分)结合语境,自选角度赏析句子。段光沉默着,小心翼翼地为烈士们分面,一碗接一碗,他终于没能忍住眼眶边打转的眼泪。12(5分)请在第段横线处补全怡当的环境描写(最少两句),烘托出战士们完成任务后轻松愉悦的心情,暗示新兵们听过牺牲老兵的故事后获得精神的洗礼,

25、成长为真正的战士。13(6分)文章第段为什么说“这碗面看着简单,却是我们连队的招牌菜”?【答案】10B 11示例:“沉默”“小心翼翼”等这些人物的神态、动作描写,形象写出段光为烈士分面时的强忍眼泪、态度郑重的样子,可见他深受感动,对烈士深怀敬意,经受了精神的洗礼。 12示例:夕阳像熟了的柿子一般饱满滋润,阳光倾斜着行走,将每个人的身影拉长。 13示例:这碗江浙味道的面是对牺牲的官兵的承诺,以此为招牌菜代表着对烈士的缅怀,也代表着对先驱烈士们不畏艰苦、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精神的传承。象征所有身处荒僻大山默默奉献的连队官兵,以日复一日看似寻常的工作,筑起守卫祖国的钢铁长城。【解析】10本题考查句段作

26、用。B.有误,第段写段光迅速反应救下小张,凸显了团队间的紧密协作与生死相依。第段通过李昭的表扬和大家的笑声,不仅缓解了紧张气氛,还展现了新兵段光在经历生死考验后的成长与蜕变,以及团队精神的升华。这两段是故事情感与情节发展的关键环节,若省去,则无法完整展现战士们的英勇事迹与团队精神,所以不能省略。故选B。11本题考查句子赏析。文章第段“段光沉默着,小心翼翼地为烈士们分面,一碗接一碗,他终于没能忍住眼眶边打转的眼泪”,这句话是对人物的描写,“小心翼翼地为烈士们分面”“一碗接一碗”是动作描写,“沉默”“没能忍住眼眶边打转的眼泪”是神态描写,这句话生动形象地写出段光为烈士分面时忍住泪水,态度郑重,神情

27、严肃,对烈士充满了敬意,内心受到了洗礼。12本题考查补写环境描写。结合第段“巡山小队完成任务,踏上回营之路”“战士们解下的背包绳卷裹起一串串细碎的光”以及题干“烘托出战士们完成任务后轻松愉悦的心情,暗示新兵们听过牺牲老兵的故事后获得精神的洗礼,成长为真正的战士”可知,该句环境描写应该烘托出战士们完成任务后轻松愉悦的心情,暗示新兵们听过牺牲老兵的故事后获得精神的洗礼,成长为真正的战士。要求以“夕阳”开头,所以应该抓住夕阳的特点,可以突出夕阳橘红色或金色的颜色特点,或在夕阳映照下周围景物的特点,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精神饱满的氛围。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结合第段“功成那天,我请大家吃家乡的阳春面”“一

28、年后的春天,工程竣工,那碗热乎细软的面被大家端到了坟包前”可知,这碗面看似简单,在这里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它是对牺牲官兵的承诺与缅怀;结合第段“这些从没见识过北风卷地白草折的南方兵受命开山铸盾,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艰难。尤其是到了冬天,山里的条件更加艰苦,干活稍有不慎,手就粘在冰冻的铁铲上,几乎每天吃带着冰碴、硬得能把地面砸出坑的窝窝头,一帮人挤着睡在常被大风吹飞的补丁帐篷”可知,这碗面也代表着对先驱烈士们不畏艰苦、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精神的传承。它提醒着每一位官兵,要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同时,这碗面也象征着连队官兵们身处荒僻大山,默默奉献的崇高精神,展现了他们坚定的信念和使命担当;结

29、合第段“就像我们大山里的兵,日复一日看似波澜不惊,但钢铁长城上有我们一砖一瓦”可知,这碗面象征着连队官兵们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日复一日的辛勤付出,正是这些看似寻常的工作,筑起了守卫祖国的钢铁长城;因此,这碗面不仅仅是一道简单的菜肴,它承载着连队的荣誉和使命,是连队精神的体现和传承。作为连队的招牌菜,它向外界展示了连队官兵们的精神风貌和崇高追求,也激励着更多人向他们学习,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四)(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秋天是场人间秀秋天对于我来说,是季节的华丽盛装,是每一个细节上的精致点缀,它那样骄傲,又是那样的精细别致,它更像是季节降临人间的一场大秀。每年秋天,晒秋的

30、照片便扑面而来,你无法躲开那一场场色彩艳丽纯粹的炫和秀。婺源的篁岭在群山环抱之中,在徽州老房子的楼上,竹竿伸出的架子上,摆放着一个个竹匾,竹匾上晒着红的辣椒、橙黄的玉米、金黄的菊花、粉白的山芋干,也不只是这些,还有一些山里人家收获的其它东西。秋天里,乡村总有许多可晒、要晒的东西。在篁岭,从不同的角度看过去,总能看到那些色彩缤纷的晒匾,它们点缀、调和着徽派老房子粉墙黛瓦的深沉色调,在青山之间,在秋阳之下。去皖南歙县的阳产,是在一个秋日的黄昏,在层林尽染的山峦之中,夕阳余辉里的一栋栋土楼,晕染着温暖的色泽,一见之下,顿觉惊艳。我对阳产土楼是熟悉的,也极喜欢它们,它们实在太朴实了,有点山里人的憨厚和

31、纯朴。而那一天,再次看到这些群山之中土楼的瞬间,我有一种艳羡时光的感觉,它们那样安静而又华丽的形象,让我默然不语,就像见到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人,又生怕惊动了眼前的风景。我静静地站立在高处,凝神望着眼前的土楼和混杂其间的几栋徽州老房子,恍然如置身尘世之外。定睛细看,许多土楼人家的楼上都晒着一些竹匾,只是竹匾里东西摆放得更随意一些。竹匾里有青的红的柿子、雪白的金黄的菊花、青绿的橙黄的南瓜、红豆绿豆、褐色的栗子、红色的辣椒、雪白的棉花。在阳产,晒秋是那样的随意,就像秋天随意地在山间、田野涂抹一样,不在意色调,它的创意也是随意的吧。总觉得秋天的这场秀,是在一棵棵秋树之上。没有一个季节的树会像在秋天那样

32、炫耀生命的华彩,诠释季节的秘密。秋天,在黄山脚下的太平湖边,我走在湖心岛上的栈道上,眼前有几株柿树,叶子将要落尽,树枝上挂着一个个橙红的柿子,透过柿树和树上的柿子望出去,远山深蓝,湖水碧蓝,沿岸蔚蓝的波浪卷起堆堆如雪的浪花。秋天,便在柿树如画的景框中明媚起来。我是在某个清晨,去看黟县塔川秋色的。在清晨的薄雾里,村庄中,粉墙黛瓦的人家已经有几处炊烟升起,能听到不远处的鸡鸣犬吠之声,乡村的自然景致就这样坦然地呈现在眼前。在浓白的雾里,深红欲滴的应该是乌桕,我老家村东的石桥边,也有一棵乌桕树,在这个季节,它就是我眼前所见到的样子。老家的那棵乌桕是社树,村里没有人会伤它的一枝一叶,这几棵乌桕不知道是不

33、是,即便不是,它们那样好看,可能也不会有人去伤害它的一枝一叶吧。凤凰山的银杏树很老了。秋天,银杏叶全黄了,是一树金黄。风中,银杏叶扇动秋风,纷落如蝶,落了一地,一地的金黄。我喜欢一个人站在银杏树下,看树上叶黄,看风中叶落,弯腰捡起地上的黄叶,这是我与那株老银杏的秋日秀。与一棵树共秀,便有时光的静美了吧。(选自意林,有删改)14(3分)默读文本,勾画关键信息。梳理行文思路,填写下面表格。秋天是场人间秀地点景物秀“秀”的特点婺源复岭青山秋阳晒匾秀皖南歙县阳产土楼竹匾秀随意黄山脚下如画黟县塔川一棵树共秀15(4分)第段中“你无法躲开那一场场色彩艳丽纯粹的炫和秀”。如何理解“无法躲开”?16(5分)老

34、师请小语朗读第段,她应该把握怎样的感情基调呢?请选择并结合选文内容简述理由。A激情澎湃B轻松舒缓C急切欣喜【答案】14色彩缤纷太平湖柿子秀静美 15“无法躲开”写出对秋天喜爱的人数之多,程度之深,让人们无法避开,表达了对秋天的喜爱与赞美(引出下文对秋天的描写)。 6选B;“在清晨的薄雾里,村庄中,粉墙黛瓦的人家已经有几处炊烟升起,能听到不远处的鸡鸣犬吠之声,乡村的自然景致就这样坦然地呈现在眼前”“与一棵树共秀,便有时光的静美了吧”营造出秋天的静美、温馨。【解析】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梳理。第一空,由第段“在篁岭,从不同的角度看过去,总能看到那些色彩缤纷的晒匾”可知,婺源的篁岭秋天“秀”的特点为五

35、颜六色,五彩缤纷。可概括为:色彩缤纷;第二空,结合段中“总觉得秋天的这场秀,是在一棵棵秋树之上。没有一个季节的树会像在秋天那样炫耀生命的华彩,诠释季节的秘密。秋天,在黄山脚下的太平湖边,我走在湖心岛上的栈道上,眼前有几株柿树,叶子将要落尽,树枝上挂着一个个橙红的柿子,透过柿树和树上的柿子望出去,远山深蓝,湖水碧蓝,沿岸,蔚蓝的波浪卷起堆堆如雪的浪花。秋天,便在柿树如画的景框中明媚起来”可知,这段文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天太平湖畔的柿子树景象,以柿子树的橙红果实为焦点,与远山、湖水以及沿岸的波浪形成了鲜明的色彩对比,展现了一幅生动而明媚的秋日画卷。可概括为:太平湖柿子秀。第三空,结合段中“与一

36、棵树共秀,便有时光的静美了吧”可概括为:静美。1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结合段中“每年秋天,晒秋的照片便扑面而来,你无法躲开那一场场色彩艳丽纯粹的炫和秀。婺源的篁岭在群山环抱之中,在徽州老房子的楼上,竹竿伸出的架子上,摆放着一个个竹匾,竹匾上晒着红的辣椒、橙黄的玉米、金黄的菊花、粉白的山芋干,也不只是这些,还有一些山里人家收获的其它东西。秋天里,乡村总有许多可晒、要晒的东西。在篁岭,从不同的角度看过去,总能看到那些色彩缤纷的晒匾,它们点缀、调和着徽派老房子粉墙黛瓦的深沉色调,在青山之间,在秋阳之下”的内容可知,“你无法躲开那一场场色彩艳丽纯粹的炫和秀”,这句话深刻地表达了秋天魅力的无处不在与难以抗

37、拒:首先,秋天以其独特的色彩装点着大地,无论是婺源篁岭的竹匾上五彩斑斓的农作物,还是皖南阳产土楼上随意摆放的丰收景象,这些色彩艳丽、纯粹的画面无处不在,构成了秋天独有的风景线。这种普遍性使得人们无论身处何地,都难以避开秋天的美丽。其次,秋天不仅以其丰富的色彩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更以其丰收的喜悦、宁静的氛围和深邃的意境触动着人们的心灵。因此,喜爱秋天的人数之多,程度之深,使得秋天的美丽成为了一种共识,人们纷纷通过各种方式去欣赏、去体验秋天的美好,这种强烈的情感共鸣使得秋天的美丽更加难以“躲开”。另外,秋天不仅是一个季节的更迭,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文化的象征。它以其独特的韵味和魅力,让人们沉醉其中,

38、无法自拔。无论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秋天,还是普通百姓眼中的秋天,都充满了诗意和画意,这种独特的魅力使得秋天的美丽成为了一种永恒的存在,让人们无法抗拒。据此概括作答即可。16本题考查朗读技巧。由第段“在清晨的薄雾里,村庄中,粉墙黛瓦的人家已经有几处炊烟升起,能听到不远处的鸡鸣犬吠之声,乡村的自然景致就这样坦然地呈现在眼前”可知,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静谧祥和的乡村晚秋图,因此,朗读时语气应轻柔舒缓;第段“与一棵树共秀,便有时光的静美了吧”一句,作者发出诚挚且深情的呼唤,这种呼唤并非呐喊,而是饱含深情的祈盼,语气应轻松惬意;综上,在朗读段时要把握轻松舒缓的感情基调;故选B。(五)(12分)阅读下面的材料

39、,完成17-19题。材料一:对成年国民听书习惯的考察发现,2022年,我国有三成以上(35.5%)的成年国民有听书习惯,较2021年的平均水平(32.7%)提高了2.8个百分点。成年国民听书的主要形式(选自2023年4月23日第二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材料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从看书到听书,从无声到有声,用耳朵阅读,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读书姿态。有声阅读有哪些优势呢?某种程度上,有声阅读解放了双手、双眼,优质的声音、顿挫的情绪还有助于增进用户对内容的认知,让阅读成为“悦读”。与此同时,每个人的阅读需求不一样,传统的纸质书很难满足大量读者多元化、个性化的阅读需求,而有声阅读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

40、方面的缺憾。更为关键的是,当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能够静下心来潜心读书、耐心咀嚼知识的时间颇为有限;而有声阅读只需灵活利用吃饭、通勤、户外娱乐等碎片化时间,就能随时随地开启阅读模式,用耳朵感知书里的精彩、体验阅读的愉悦。(改编自2022年1月18日05版人民日报)材料三:作为有声阅读的方式之一,听书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因为我们容易在听书时走神,再加上还有言语知觉的制约、情绪感知、反复加工等因素,听书的信息接收效率不如看书高。在一些噪声环境中,如地铁、飞机的轰鸣等,对言语感知的干扰就很大。而且,听书时,朗读者的语气会影响我们自主理解书中字面的意思。另外,大家可能没有留意到,在看书的时候,10%-15

41、%的眼球运动是有“回溯”的。也就是说,我们的眼睛经常会倒退重看。这个过程很快,我们有时候并没察觉,但这显然能加深我们对书的理解,当然,这也会降低我们的阅读速度。听书却通常不会倒回去重听,所以自然会损失对一部分内容的理解,留下的印象可能不如看书深。(改编自唐义诚、池文听书太被动,看书才有用?)17(3分)下列表述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A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听书成为一种新的读书姿态。B快节奏的生活限制了潜心读书、耐心咀嚼知识的时间。C目前,依然存在不少因素影响了听书的信息接收效率。D看书时眼睛常会倒退重看,导致阅读的速度比听书慢。18(4分)听书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

42、。19(5分)小文计划在寒假中阅读七年级下册的名著,但纠结于要不要采用“听书”的方式,你能给他一点建议吗?请结合上述材料说明理由。【答案】17D 18我国养成听书习惯的成年国民的比例在增长。“移动有声APP平台”成为最主要的听书形式(或:听书形式呈多样化发展)。 19示例1:小文,我支持你采用听书的方式阅读七年级下册的名著。因为“听书”可以解放双手、双眼,可以边听边做操做家务等等;听书程序里优质的声音、顿挫的情绪会增进我们对内容的认知;“听书”只需灵活利用碎片化时间,就能随时随地开启阅读模式。示例2:小文,我建议你不要采用听书的方式阅读七年级下册的名著。因为我们容易在听书时走神,信息接受效率反

43、而不如看书高;听书时,会因噪声环境,对言语感知产生很大干扰;听书时,朗读者的语气会影响我们自主理解书中字面的意思;听书可能会损失对一部分内容的理解,留下的印象可能不如看书深。【解析】1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D.有误,“导致阅读的速度比听书慢”于文无据,文章材料三说的是“当然,这也会降低我们的阅读速度”,并没有把两者比较。故选D。1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图文转换。由材料一中“2022年,我国有三成以上(35.5%)的成年国民有听书习惯,较2021年的平均水平(32.7%)提高了2.8个百分点”可知,我国养成听书习惯的成年国民的比例在增长。由图表可知,成年国民听书的主要形式有有声阅读器或语音阅读

44、机、广播、智能音箱、微信公众号或小程序、移动有声APP平台。其中,有声阅读器或语音阅读机占比5.2%,广播占比8.5%,智能音箱占比10.5%,微信公众号或小程序占比13.5%,移动有声APP平台占比21.6%。故可得出结论:成年国民听书的形式多样;通过移动有声APP平台听书占比最多。1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意见建议。首先,明确问题的核心:是否建议小文采用“听书”的方式阅读七年级下册的名著。接着,梳理题目给出的三个材料,理解每个材料提供的信息和观点。材料一:提供了关于成年国民听书习惯的数据,说明听书在成年人中的普及程度在提高。这部分信息虽然与小文的具体情况不完全对应,但可以作为听书趋势的一个参考

45、。材料二:详细阐述了有声阅读(听书)的优势,如解放双手双眼、增进内容认知、满足多元化阅读需求、利用碎片化时间等。这些优势是支持听书方式的有力论据。材料三:指出了听书可能存在的问题,如容易走神、信息接收效率不如看书、受噪声环境干扰、朗读者语气影响理解、无法回溯重听导致理解不深入等。这些问题是反对听书方式的主要论据。在综合了材料二和材料三的信息后,可以形成一个全面的观点:听书既有其独特的优势,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局限性。因此,在给出建议时,需要权衡这些优势和局限性,并结合小文个人的学习习惯和阅读环境来做出判断。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给出两种可能的建议:如果小文希望在阅读名著的同时进行其他活动,或者阅读环境较为嘈杂,那么听书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它能解放双手双眼,利用碎片化时间,且在某些情境下能增进内容认知。如果小文习惯集中注意力且阅读环境相对安静,那么看书可能更适合他,因为看书的信息接收效率更高,且能更深入地理解内容。在给出建议时,要清晰地阐述理由,即听书的优势和局限性如何影响小文的阅读体验和学习效果。示例一:如果你希望在阅读名著的同时能够解放双手和双眼,进行其他活动如做操、做家务等,那么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有声阅读的优势在于它能让你的双手和眼睛得到休息,同时优质的声音和顿挫的情绪还能增进你对内容的理解和认知。此外,听书也便于你利用碎片化时间,如通勤、户外娱乐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月考试卷 > 七年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