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人教版高三一轮复习地理单元质量评估(四)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好样****8 文档编号:25856 上传时间:2018-11-0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人教版高三一轮复习地理单元质量评估(四)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届人教版高三一轮复习地理单元质量评估(四)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届人教版高三一轮复习地理单元质量评估(四)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9届人教版高三一轮复习地理单元质量评估(四)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9届人教版高三一轮复习地理单元质量评估(四)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单元质量评估(四)(第五章)(45分钟 100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4分,共 44分)(2018广州模拟)下图为 2010年上海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 13 题。1.上海流入人口比例最大的年龄段是 ( )A.2024 岁 B.2529 岁C.3034 岁 D.3539 岁2.上海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下降最快的城市之一,主要原因是 ( )A.出生率大幅下降B.死亡率迅速上升C.大量年轻劳动力流入D.大量老龄人口迁出3.目前上海市流动人口正处在 ( )A.劳动力个体流动阶段B.老人跟着孩子流动阶段C.夫妻带着孩子流动阶段D.农村流动人口回流阶段【解析】1 选 A,2 选 C,3 选 A

2、。第 1 题,读图可知,流入人口比例最大的年龄段是 2024 岁。第 2 题,上海的老龄化程度下降快与大量年轻劳动力迁入有关。第 3 题,目前流入上海的人口以 2029 岁年龄段为主,主要是劳动力个体。(2018枣庄模拟)人口机械增长率是指某地某时段内迁入与迁出人口数的差值与总人口之比。读我国东部某省(市)20062014 年人口增长率变动图,回答 4、5 题。4.图示时期该省(市)人口总数 ( )A.持续上升 B.持续下降C.先增后减 D.先减后增5.推断图示时期该省(市)人口机械增长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城镇房价增长快B.经济水平持续下降C.产业升级和转移D.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解析

3、】4 选 C,5 选 C。第 4 题,分析图中信息可知,2012 年以前,该省(市)人口机械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之和为正值,说明人口总数增加,2012 年以后,该省(市)人口机械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之和为负值,说明人口总数减少。第 5 题,该省(市)位于我国东部,经济发达,早年因为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快,吸引内地省份劳动力,人口机械增长较快,近年因产业升级和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地转移,人口机械增长率下降以至为负增长。(2018潍坊模拟)读我国不同时期部分省(区、市)人口迁移率分布图(人口迁移率是一定时期、一定地区人口迁入、迁出的绝对量与该时期、该地区平均人口数之比),回答 6、7 题。世纪金榜导

4、学号 086201866.关于 20052010 年人口迁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江西迁出率最高B.安徽迁入率大于迁出率C.广东人口迁入量比天津大D.福建人口迁入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两图显示我国人口迁移的变化是 ( )A.人口迁移总量减少B.人口迁入重心北移C.环渤海地区人口迁入量减少D.珠三角地区始终是人口迁入量最大的地区【解析】6 选 C,7 选 B。第 6 题,从图中可以看出,20052010 年安徽迁出率最高;安徽迁入率小于迁出率;广东人口迁入量比天津大;福建人口迁入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 7 题,通过对比两图可以看出,我国人口迁移总量增加;“环渤海”地区人口迁入量增加;从图中

5、无法确定“珠三角”地区是否始终是人口迁入量最大的地区;由图可知,人口迁入重心北移。下表为按输出地区分的农民工构成(单位:%),读表回答 8、9 题。2012年 2011年东部 中部 西部 东部 中部 西部农民工 42.6 31.4 26.0 42.7 31.4 25.9外出农民工 31.5 36.7 31.8 31.6 36.6 31.8本地农民工 60.8 22.9 16.3 61.4 22.7 15.98.从表中可以看出 ( )A.在东部务工的农民工数量在减少B.在西部务工的农民工增速最快C.东部地区农民工以外出为主D.中、西部地区以就地就近转移为主9.农民工数量的变化对西部地区可能造成的

6、影响是 ( )A.改善投资环境 B.减小人口合理容量C.加大环境压力 D.缓解人多地少矛盾【解析】8 选 B,9 选 C。第 8 题,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 2012 年东部地区农民工的比重在下降,中部地区的比重未变,西部地区的比重在上升,说明在西部务工的农民工增速最快;东部地区农民工的比重下降,但由于总量在上升,因而在东部务工的农民工数量也在增加;东部地区农民工以就地就近转移为主,中、西部地区以外出为主。第 9 题,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从表中数据可知西部地区农民工增加较快,这可能会加大西部地区的环境压力。(2018朝阳模拟)目前,北京 61.5%的人口集中在“城六区”,“城六区”人口密度为

7、每平方千米 7 837人,人口出生率为9.75。下图为北京市 20112014 年人口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0、11 题。10.20112014 年北京市 ( )A.常住外来人口延缓了北京人口老龄化程度B.常住外来人口不属于人口迁移的统计范畴C.常住外来人口的增长速度呈逐渐加快趋势D.人口增长模式为过渡型模式高增长阶段11.北京市中心区人口密度超过了世界上以人口密集著称的大伦敦(每平方千米 5 437人)和东京(每平方千米 5 984人)。这说明 ( )A.北京市环境承载力高B.北京市城市功能区分布过于集中C.我国城市化水平过高D.北京郊区自然环境恶化不宜居住【解析】10 选 A,11 选 B

8、。第 10 题,外来人口一般以青壮年为主,所以能够延缓城市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常住外来人口是常住人口,已经改变了住所,并有一定年限,属于人口迁移统计范畴;据图数据计算常住外来人口增长速度呈递减趋势;常住人口出生率为 9.75,体现低出生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特点,说明人口增长模式是现代型。第 11题,城市人口数量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不是环境承载力高的原因;某一国家(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低,是通过全国(地区)城市化水平来衡量,不是看一个城市的人口数量;郊区因开发晚,环境破坏小,自然环境要比市中心好,更宜居住;由于城市功能的集中,导致人口集中分布。二、非选择题(共 56分)12.(2018洛阳模拟)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30 分)世纪金榜导学号 08620187俄罗斯政府计划无偿发放远东地区(乌拉尔山以东)的土地给俄罗斯公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该项政策的实施,将刺激其欧洲部分的人口向远东地区迁移。下图为 19902010 年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资料图。(1)试分析 19902010 年俄罗斯远东地区总人口变化的特点及原因。(2)影响俄罗斯远东地区未来人口迁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3)俄罗斯欧洲部分人口迁往远东地区,将给其欧洲部分带来哪些不利影响?(4)俄罗斯面对本国人口问题,可以采取哪些可行的人口政策?【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俄罗斯远东地区总人口数量不断下降,原因可从人口

10、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方面分析。第(2)题,由材料可知,俄罗斯政府对远东地区进行土地资源开发的政策是该地区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第(3)题,俄罗斯欧洲部分人口迁往远东地区,会导致其欧洲部分人口数量下降,老龄化程度加剧,人口出现负增长。第(4)题,俄罗斯的人口问题主要是人口数量减少,针对此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即可。答案:(1)人口总量呈下降趋势。原因:受历史因素的影响,俄罗斯远东地区长期人口稀少,自然增长缓慢;远东地区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恶劣,导致人口外流数量不断增加。(2)土地资源开发;国家政策支持等。(3)加剧人口老龄化进程;高死亡率与低出生率,导致人口负增长;使人口规模萎缩。(4)鼓励生育;推迟退

11、休;接纳外来移民等。13.(能力挑战题)阅读图表材料,分析回答问题。(26 分)材料一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流动人口达 2.21亿人。下图为我国 19822010 年流动人口数量统计图。材料二 下表为八大经济板块吸收的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比重。(1)据材料一,分析我国流动人口呈现出的特点。(2)据材料二,分析吸收流动人口最多的是哪个地区,简述人口大量涌入给该地区带来的有利影响。(3)从 2005年到 2010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原因主要有哪些?【解析】第(1)题,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流动人口达2.21 亿人。说明我国流动人口数量之大。认真分析

12、我国 19822010年流动人口数量统计图,不难总结出我国流动人口规模持续增长,占全国人口比重不断增长的特征。第(2)题,八大经济板块吸收的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比重表显示东南沿海地区吸收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的比重最大,说明吸收流动人口最多。大量的流动人口进入给该地区带来了丰富廉价的劳动力,人是社会的活跃因素,大量流动人口会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进而推动城市化进程。第(3)题,从2005 年到 2010 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的原因要从国家政策、中西部经济发展速度以及产业转移角度回答。答案:(1)数量大,规模持续增长,占全国人口比重不断增长。(2)南部沿海地区。增加劳动力;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3)国家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东部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地理 > 地理高考 > 一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