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第1-3课教学设计汇编

上传人:清****年 文档编号:258338 上传时间:2024-08-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672.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第1-3课教学设计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第1-3课教学设计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第1-3课教学设计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第1-3课教学设计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第1-3课教学设计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第13课教学设计汇编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课程标准】通过了解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等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及其文化遗存,知道中国境内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活动【重点难点】重点:1.北京人的发现。 2.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特征。难点:北京人的特征与生产生活状况。【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关于人类的起源,古今中外都有很多传说,中国神话说女娲用水和黄泥创造了人;西方基督教说上帝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男人亚当和第一个女人夏娃。果真如此吗? 如果不是,那么人类究竟是由什么进化而来的呢? (学生回答:古猿)科学研究表明,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

2、来的。古猿经过漫长岁月的劳动、 演变、 进化,发展成现代人。那么在远古时期,我国境内又有哪些早期人类呢?今天让我们走进本课,一起来了解我国早期的远古人类。新课探究一、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1.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问题探究】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结合图片及所学知识指出在我国境内有哪些主要的古人类遗址?古人类遗址的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如此分布?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是哪一古人类遗址?答案提示:主要遗址:元谋人遗址、郧县人遗址、蓝田人遗址、北京人遗址、山顶洞人遗址等。特点:远古人类主要分布在长江、 黄河流域。原因: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为远古人类的生存提

3、供了保障。元谋人遗址。2.元谋人(1)【史料研读】材料(2)【具体解读】图一经过科学家鉴定,这是远古人类元谋人的牙齿。图二是元谋人使用的粗糙的石器,证明元谋人已经会制造工具,而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3.郧县人和蓝田人(1)【史料研读】材料一1989年、1990年,学堂梁子遗址先后出土2具古人类头骨化石,年代距今110万年至80万,属于直立人,被学术界命名为“郧县人”。2022年5月18日,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新发现1具古人类头骨化石郧县人3号头骨,这是迄今欧亚内陆同时代最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 经1990年以来的多次发掘,在其文化层共出土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石锤等石器24

4、1件,以及大量打击碎片和带有打击痕的砾石,并出土似手斧的两面器。材料二蓝田人是1963年和1964年分别在陕西蓝田县的陈家窝和公王岭发现的。在蓝田人遗址发现的石制品仅三十四件。原料主要是石英岩和脉石英,有石核、石片和石器。石器种类有大尖状器、大型多边砍斫器、中小型多边砍斫器和单边砍斫器,还有刮削器和石球等。加工技术粗糙,有单面加工和交互加工者。器形多不规整,对原料的利用率也较低,表明当时的石器制作技术仍具有一定的原始性。(2)【具体解读】郧县人发现于湖北郧阳,距今110万80万年;蓝田人发现于陕西蓝田,距今100万50万年。郧县人和蓝田人都已经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二、北京人1.图片资料【问题探

5、究】与现代人相比,北京人在体貌特征上有何特点?这说明了什么?答案提示:北京人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吻部前伸,头部微微前倾。这说明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2.生产生活【史料研读】材料一材料二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材料三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5个灰烬层、3处灰堆遗存以及大量的烧骨,灰烬层最厚处可达6米。【问题探究】从上述材料中可以发现北京人在生产生活方面有什么特点?答案提示:北京人会使用打制石器;生存环境恶劣,过群居生活;会使用火。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从而改善了生存条件。学会用火是人类演化史上的里程碑。3.发现意义(1)【史料研读

6、】材料北京人的发现在世界考古界有重大意义。此前,虽已有德国尼安德特人和海德堡人以及印尼爪哇人的发现,但一直未被世界公认。北京人的发现尤其是众多的石器和用火遗迹的发现,使远古确有直立人存在得到肯定,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2)【具体解读】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包括北京人在内的我国境内直立人遗存的发现,对研究人类起源和古人类演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三、山顶洞人1.图片资料山顶洞人复原头像 【问题探究】与现代人相比,山顶洞人的模样有何特点?答案提示:山顶洞人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2.生产生活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问题探究】观察山顶

7、洞人使用的工具和装饰品,能得出什么结论?答案提示: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钻孔的技术,而且已经有爱美的意识。3.具体解读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相比已经有了较大的进步,北京人的模样还保留了猿的特点,山顶洞人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北京人只会打制粗糙的石器,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山顶洞人会缝制衣服,有爱美的意识。北京人会使用火,山顶洞人则可能已经知道人工取火。 课堂小结中国古代史开始于我国境内人类的产生,结束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夕,历经了漫长的岁月。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境内至少在170万年前已经出现了人类活动。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下的北京人遗

8、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对研究人类起源和古人类演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板书设计】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学设计【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重点难点】重点:河姆渡人、半坡人的农耕生活。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猜谜语谜语一水里生来水里长,小时绿来老时黄,去掉外壳黄金甲,煮成珍珠喷鼻香。(打一植物)谜语二白如玉,穿黄袍,只有一点大,却是宝中宝。(打一植物)学生:水稻。教师:水稻颗粒饱满,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农作物,我国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那么水稻最早是在哪里种植的?由哪一原始居民普遍

9、种植的?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步入原始的农耕时代,去体味远古农耕文明的独特魅力吧。新课探究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史料研读】材料二农业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是由攫取性经济到生产性经济的伟大革命性转变。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值天然的产品,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问题探究】1.从材料一、二中你能得出什么信息?答案提示:距今约1万年,我国南北方同时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发现于我国。2.农业的起源和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答案提示:随着农业的起源和初步发展,人类开始了定居生活,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饲养家畜,原始

10、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二、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问题探究】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在地理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 典型的代表有哪些?答案提示:数量多、分布广,多集中在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长江和黄河为原始居民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地,适宜原始居民的生存。典型的代表有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三、稻作农业的繁荣1.居住房屋【具体解读】河姆渡人居住干栏式的房屋,过定居生活。【问题探究】探究一:河姆渡人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的房屋?答案提示:河姆渡人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潮湿,干栏式房屋利于通风、防潮

11、。探究二:人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有什么重大意义?答案提示:使人类进一步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改善了生存环境,扩大了活动空间,提高了生活质量,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2.农业【问题探究】仔细观察图片,说一说从以上图片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答案提示:图一中的“骨耜”,主要用途是耕地,说明河姆渡人已经掌握了原始农耕技术。图二中的“稻谷”,说明河姆渡人会种植水稻,稻作农业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图三说明河姆渡人除了农耕之外,还进行采集活动,生活条件较之前有了明显改善。3.畜牧业:会饲养家畜,以猪、狗为主4.手工制作:河姆渡居民会制造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还会用雕刻等技术制成艺术品四、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1.

12、仰韶文化(1)概况【史料研读】1921年4月,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到河南省三门峡市仰韶村考古调查,采集到一些石器和陶片,他由此判断这里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100年来,中国考古学界多次进行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发现仰韶文化遗址数以千计考古学界认为,以仰韶文化为主体的中原文化为后来凝聚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打下重要根基,称仰韶文化为文化上的“早期中国”。摘编自新华社百年发掘揭秘“仰韶文化”【问题探究】“仰韶文化”处于哪一历史时期?距今多少时间?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答案提示:我国新时期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2)典型代表:半坡遗址居住房屋【图片展示】【具体

13、解读】半地穴式房屋,一半地下、一半地上,屋内有灶坑,多用木头作柱子。这样的房屋冬暖夏凉,适应了当地的环境。农业【图片资料】【具体解读】半坡人从事农业活动,种植粟、黍,用磨光的石器开垦土地,用石刀等收割庄稼。畜牧业【史料研读】材料一经考古发现,在半坡遗址里发现小猪骨骸,这些猪仔可能是饲养后杀掉食用的。材料二【具体解读】材料一说明半坡人会饲养家畜;材料二说明半坡人用骨制箭头、渔叉和渔钩打猎捕鱼。食物种类大大丰富了,主食有粟、黍,副食有鱼、肉等。手工业【具体解读】a半坡人能够制造色彩鲜艳的彩陶,陶器上还出现一些刻画符号,有学者认为这是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b半坡人还会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比较河姆渡居

14、民与半坡居民在生产生活上的异同答案提示:相同点从事农业生产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饲养家畜使用磨制石器制作陶器不同点种植的主要作物不同房屋结构不同(3)特征【史料研读】墓葬是反映社会制度和生产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侧面,它所体现的社会性质,以及墓葬中的葬式,葬具和随葬品等,都是研究当时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已发掘的仰韶文化墓葬,各墓排列纵横有序,其死者的头向及葬式基本都是一致的,这充分体现出氏族血缘纽带的关系,和比较平等的社会地位。张曼晨从墓葬看仰韶文化的社会状况【问题探究】材料反映出仰韶文化具有怎样的特征?答案提示:各墓排列纵横有序,葬式基本一致反映出仰韶文化氏族成员之间地位平等,没有明显的阶级分化。2

15、.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早期,由于社会经济的总体水平不高,社会产品也不丰裕,所以,墓葬内使用的随葬品数量偏少,并且相当数量的墓葬没有随葬品。大汶口文化晚期,随葬品数量较之早期明显增多,种类也增多,墓葬之间的随葬品数量分化也日趋严重。有的大墓随葬70余件精美的随葬品,有的墓则一无所有。【问题探究一】为什么大汶口文化晚期原始居民的墓葬里的随葬品明显增多?答案提示: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增多。【问题探究二】大汶口文化晚期随葬品的数量分化严重,说明了什么问题?答案提示:当时出现贫富分化。课堂小结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已从事刀耕火种的农业。农业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的祖先开始了定居生活。长江中下游和淮河

16、流域是我国史前稻作农业经济大发展的区域,河姆渡遗址等是典型代表。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半坡遗址是其中一处重要的早期遗址。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地区,其晚期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加快了迈向文明社会的步伐。几千年的岁月过去,作为世界文明源头之一的中国,依然屹立于东方,延续中华民族的精神根脉,稻粟飘香。【板书设计】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教学设计【课程标准】通过了解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

17、史信息。【重点难点】重点: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难点:1.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的区别。2.禅让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古都西安和革命圣地延安之间,有一个黄陵县。据传,黄陵县因华夏族始祖黄帝的陵墓坐落于此而得名。黄帝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亿万炎黄子孙的崇敬和祭奠。每逢清明时节,全国各地的群众和海外赤子以及当代的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都纷纷前往祭奠和敬拜,表达自己对黄帝的景仰。孙中山先生曾写道:“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毛泽东在1937年祭黄帝文中赞叹这位中华民族的祖先:“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18、。”黄帝为什么会受到后人的尊敬?他对中华民族有什么杰出的贡献?让我们一起通过学习本课内容来探讨上述问题吧!新课探究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史料研读】一个文化能不能被称为文明,关键在于其是否已经进入国家社会的形态,而国家形成的标志,一是阶级或阶层的存在,二是强制性的权力系统的设立。阶级、阶层或等级之类的出现是国家得以建立的社会基础,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强制性的公共权力系统的设立则是国家的社会职能,是国家机器的本质特征。摘编自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问题探究】结合史料及所学知识,指出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什么。答案提示: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二、良渚古城与陶寺都城1.良渚古城【史料

19、研读】材料一良渚水利设施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系统,也是同时期规模最大的公共工程。其控制范围达到了大约100平方千米。早在20世纪90年代,考古人员就发现了良渚水利系统的第一条水坝塘山遗址,位于良渚遗址群西北部,长约6千米,它从西到东分成三段,坝体保持同步转折。水利专家觉得非常惊讶, 5000年之前的设计已经超出了他们的想象。材料二【问题探究】良渚古城的上述发现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答案提示:良渚古城复杂的水利系统说明了良渚社会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和祭祀用的玉琮,说明当时阶级分化相当明显,表明约5000年前,长江中下游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20、2.陶寺都城【史料研读】“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从考古发现中辨识进入文明社会的一些关键特征,其中包括:手工业技术取得显著进步,部分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手工业专业化,并被权贵阶层掌控;社会贫富、贵贱分化日益严重,形成了掌握社会财富和权力的贵族阶层等。陶寺都城遗址位于黄河中游,距今约43004000年,主要考古发现有与制陶等手工业密切相关的遗址,陶器有盆、盘、罐等,还发现了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复合范铸造铜器。城中有宫殿区、大型礼制建筑、手工业区、王陵区、也有简陋的半地穴式或窑洞式小屋等。在王墓中发现了比较完整的礼乐器,有陶鼓、石磬、陶埙、铜铃等。整理自葛剑雄黄河与中华文明等【问题探究】依据材料,判断陶

21、寺都城是否进入文明社会,并说明理由。答案提示:已进入文明社会;陶寺都城出现了宫殿区、大型礼制建筑、手工业区、王陵区等,在王墓中发现了比较完整的礼乐器,有陶鼓、石磬、陶埙、铜铃等,说明陶寺都城已经出现了阶级分化。3.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对比【史料研读】模式共同点墓葬祭祀特点陶寺模式(中原地区)磨制石器原始农业有明显的差别与等级分化、乱葬岗有专门的祭祀区,出现礼器王权是国家统治的核心良渚模式(长江流域)小型墓葬也多有随葬品多数都是玉璧、玉琮神权是国家统治的核心红山模式(辽河上游)冢群之间没有明显的等级差别以祭坛为中心以“神权”为中心“王权”简单且相对弱势【问题探究】结合上表,指出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

22、化遗存有何特点。答案提示:分布广泛,多元一体。三、远古的传说1.炎黄联盟(1)主要部落分布【图片阅读】【问题探究】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有哪些较大的部落?答案提示:主要有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2)炎黄联盟【材料研读】材料一“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y)五种,抚万民,度四方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徵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史记五帝本纪材料二“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问题探究一】材料一中的“轩辕”指谁?“轩辕”参加过哪两次战

23、役?其交战双方分别是谁?答案提示:黄帝。阪泉之战:黄帝与炎帝;涿鹿之战:炎帝、黄帝与蚩尤。【问题探究二】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答案提示:华夏民族是由多民族融合交流而逐渐形成的。2、尧舜禹的禅让(1)尧舜禹的人品美德【史料研读】材料一尧的生活非常俭朴,他住在简陋的房子里,吃的是粗米饭,喝的是野菜汤;冬天穿着鹿皮做的袄,夏天穿麻布衣裳,用的器皿都是些陶碗陶盆。但尧对老百姓却非常仁爱。材料二据史记记载,舜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力量。只要是他劳作的地方,便兴起礼让的风气;他制作陶器,也能带动周围的人认真做事、精益求精,他到哪里,人们都愿意追随他。材料三古书里还记载

24、,禹治理洪水时,亲自拿着畚箕铲子,顶风冒雨,走在前面。他在外待了整整13年,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都没能回去看一看。他的手上脚上都磨出了厚厚的茧子,指甲被磨光了。【问题探究一】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尧、舜、禹各有何美德?答案提示: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公而忘私,与群众同甘共苦。【问题探究二】大禹治水的成功带给我们什么启示?答案提示:说明解决问题、处理问题要灵活多变,要有创新精神。我们应该注重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训练。大禹治水还使我们体会到做任何事情,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具备坚持不懈的精神,还应具有奉献精神。自然灾害时有发生,为了人类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我们应当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坚持可持续发展。(2)禅让制传位示意图【问题探究】什么是“禅让”? 什么样的人才能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答案提示:禅让是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没有特权,德才兼备,以身作则,生活俭朴,宽厚待人等。课堂小结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成就辉煌,对人类进步作出了伟大贡献。【板书设计】第 22 页 共 22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历史 > 统编版(2024) > 七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