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教材】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4单元+期中+期末共6套达标测试卷汇编

上传人:清****年 文档编号:257893 上传时间:2024-07-31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7.8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年新教材】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4单元+期中+期末共6套达标测试卷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2024年新教材】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4单元+期中+期末共6套达标测试卷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2024年新教材】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4单元+期中+期末共6套达标测试卷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2024年新教材】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4单元+期中+期末共6套达标测试卷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2024年新教材】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4单元+期中+期末共6套达标测试卷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4年新教材】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4单元+期中+期末共6套达标测试卷汇编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达标测试卷满分:100分 时间:60分钟第卷(非选择题56分)选择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2023年7月,我国启动新一轮元谋人遗址考古发掘。在早期的发掘中,考古学家发掘出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这说明元谋人()A已经能够建造房屋 B会磨制工具,能直立行走C开始过着定居生活 D能制作工具,可能使用火2他们的头骨,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吻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他们的身高平均

2、为157厘米,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够直立行走。“他们”是()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3考古人员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据此我们推断出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材料表明()A化石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 B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人工火C北京人生存条件已十分优越 D考古是研究历史的唯一途径4以下是北京人和猿的肢骨比较图。猿的大腿骨与上臂骨的长度相同,而北京人的大腿骨明显长于上臂骨,由此推测()A北京人依然保留猿的特征 B直立行走促进了人类进化C火的使用影响智力的发育 D猿的生活习惯发生了改变5北京人遗址出土了大量打制石器,并发现了人类用火遗迹,结束了直立人是人还是

3、猿的争论。这说明()A北京人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B考古发现是研究古人类的重要依据C华北地区气候温暖适宜古人类生活D北京人已经掌握了纺织和制衣技术6下图的考古发现,为距今六七千年我国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来看,此类工具的出现和使用可佐证他们生活在()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青铜时代 D铁器时代7下面一组考古发现表明()A粟是当时最主要的农作物 B我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C当时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 D农业生产广泛使用铁器8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面示意图中横线处的主题表述最恰当的是()A原始农业出现 B旧石器时代来临 C工具制造发展 D畜牧业取得发展9某历史兴

4、趣小组的同学进行探究性学习,将收集的下列图片构成一组。它们所反映的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属于()A北京原始居民B山顶洞原始居民C良渚原始居民D河姆渡原始居民10距今5000年左右,长江流域、黄河流域、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在上述文化遗址中,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发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材料反映出中国早期文明()A只分布在北方地区 B呈现多元一体特征C体现出了阶级分化 D领先世界其他地区11黑龙江省境内的亚布力遗址距今5000年左右,出土了磨制的石铲、石磨棒、磨盘等生产工具。磨棒、磨盘的发现,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对谷物进行去壳和粉碎加工。以上考古发现证明这一时期该地区

5、()A进入了奴隶社会 B出现了农业生产 C加剧了贫富分化 D产生了早期国家12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半坡遗址中发现有公共墓地,河姆渡遗址中发现有木结构水井。这表明当时()A城市已经开始出现 B开始养殖家禽家畜 C国家形态已经产生 D农业聚落初步形成13根据出土文物可以了解古人生活状况。陕西西安半坡原始居民聚落遗址,出土了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这说明该处古代居民()A掌握了农业生产技术 B掌握了简单的纺织制衣技术C开始了原始商贸活动 D具备了较高音乐修养14陶寺都城遗址发现的城址规模宏大,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的居住区,各区域有明确的职能分工,功能齐备。墓葬随葬品多寡不等,大型墓葬有

6、大型石磐以及玉、石制作的礼器,也有的墓一无所有。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社会分工十分鲜明 B早期国家不断发展 C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D阶级阶层分化明显15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纹样种类繁多,其中有生动的动物图案,有简练的几何图案,也有经过原始先民朴素的艺术想象后形成的人面鱼纹。这些出土的陶器可以用来佐证半坡居民()A共同劳动制作陶器 B具有了朴素的审美观念C使用这些工具猎取动物 D掌握了简单的几何算术16距今约63004500年的大汶口文化遗址部分墓葬中出土了象牙梳、象牙筒等,同时期的良渚文化遗址权贵墓葬中,出土了玉琮、玉钺、漆器、象牙器等。这说明,当时()A原始农业形成 B社会分化出现C禅让制度盛

7、行 D中央集权确立17在我国关于古代先民事迹的神话与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嫘祖教民养蚕缫丝”等故事。这些神话传说反映了中华文明诞生之初()A追求自然和谐 B农业牧业发达C充满神话色彩 D农耕色彩浓厚18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好方法。下图中“?”处应该填写的战役名称是()A涿鹿之战B阪泉之战C牧野之战D巨鹿之战19从一些神话传说中可以看出,天气条件对战争中的交战方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当然可能也涉及上古时期的祈雨、止雨等巫术活动。而在某战中,黄帝一方居然发明了“指南车”,最后,黄帝毕其功于此役,打败蚩尤。材料论述的是()A黄帝在阪泉之战胜利的原因 B黄帝在涿鹿之战胜利的原因C涿鹿之战对社会历

8、史的影响 D阪泉之战对中华文明的影响202023年清明节,恭祭炎帝典礼在陕西宝鸡炎帝陵举行;2023年重阳节,祭祀轩辕黄帝大典在浙江缙云举行。人们祭祀炎帝和黄帝,是因为他们()A教会人民进行人工取火 B治水有功受到人民爱戴C发明了文字并编出乐谱 D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21远古传说中黄帝的妻子嫘祖“始教民育蚕”。如图文物能够说明上述传说()A蕴含真实历史信息B与考古发现相矛盾C不能反映历史事实D能够全面反映历史22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尧发现舜很贤能,精于农耕,善于制作陶器,有领导才能,可以托付重任,于是临终前就把权力正式移交给了舜,而没传给自己无德无才的儿子。这反映了()A尧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9、B尧舜禹都是治水功臣C尧舜按照世袭的方式传位 D尧舜时期实行禅让制23史记夏本纪记载:为了治水,大禹曾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三过家门而不入”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大禹治水事迹最能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A自强不息精神 B无私奉献精神C爱国主义精神 D民族主义精神24“禅让制是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在这制度下,为了让更贤能的人管理部落事务,在位的部落联盟首领会自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据此分析,禅让制下,部落联盟首领选择继任者的主要依据是()A血缘关系 B经济实力 C个人才能 D社会地位25在彼此势均力敌的状态下,最合适的模式还是轮流做首领。这样可以把部落联盟的内耗减小到最少而全力对

10、外,同大自然搏斗、同别的部族争斗来谋生存、求发展。材料描述的是()A禅让制存在的必要性 B世袭制诞生的基本条件C夏朝建立的主要原因 D商汤灭夏的原因和结果26史记认为黄帝是华夏始祖也是夏朝人、商朝人、周朝人、秦朝人的祖先,还是匈奴人、鲜卑人的共同祖先。这体现的观念是()A华夷有别 B民族认同 C民族差异 D中央集权27“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材料表明华夏族形成的特点是()A杂居交融,多元一体 B诸侯并立,分裂割据C贫富分化,阶级出现 D居住分散,交通发达282023年4月22日,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郑州新郑

11、市举办,吸引了大批海内外的中华儿女前来寻根探源、祭祖拜陵。这表明()A民族文化薪火相传 B中华民族同根同源 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D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第卷(非选择题44分)非选择题共4题,其中第29题8分,第30题12分,第31题12分,第32题12分。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材料相传黄帝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摘编自李凭黄帝历史形象的塑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黄帝部落生活的地理位置。(2分)(2)材料是有关黄帝的远古传说,有人认为远古传说十分荒诞,对历史研究不具价值。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12、。(6分)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原始先民进入定居时代,是走向文明社会的重要一步。文字资料图片资料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把食物贮藏在粮仓里和牲圈里,他们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摘编自美罗伯特布雷德伍德农业革命(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过上了定居生活的原始先民,并简述你得出该结论的理由。(6分)材料二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五千年”。文明标准考古发现城邑从其产生到发展为国家之都城,有其演变发展的过程,我们判断它的性质究竟是中心聚落形态阶段的中心聚落还是早期国家时的都城,是需要附加一些其他条件进行分析的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强制性权力和社会的阶级分化是我

13、们设定的国家形成的两个重要标志。摘编自王震中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的形成良渚古城距今约53004300年内城中部,有一个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城北有一个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权贵们的墓地里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玉琮、玉璧等陪葬品,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地对比鲜明。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运用“文明标准”简述良渚古城能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的理由。(6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他们)已经创造了一种木构房屋。这种住宅十分别致,基础全系桩木构筑。铺设地板,地板上立柱、架梁、敷椽、盖顶摘编自七千年前的奇迹材料二彩

14、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聚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郭沫若(1)根据材料一,指出原始居民“他们”的名称。结合所学,写出该原始居民房屋类型的名称及耕种的主要农作物。(4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郭沫若描述的原始居民的名称,并说出判断的依据。结合所学,写出“农耕既普及”中描绘的原始居民耕种的主要农作物。(4分)(3)结合上述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谈谈你从中得到的认识。(4分)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材料二考古发现,人类最早制造的工具是石器。原始社会因石器制作技术的不同而被区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

15、时代。中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有数百处,代表性的有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遗址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遗址。远古人类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根据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答案1D2.B3.A4.B5.B6.B7.B8.A9.D10B11.B12.D13.B14.D15.B16.B17.D18A19.B20.D21.A22.D23.B24.C25.A26B27.A28.B29(1)黄河流域。(2分)(2)【示例】判断:我不同意这种观点。理由:远古传说表面十分荒诞,不可尽信,但其中往

16、往也蕴含某些历史信息,可与考古材料相印证,是我们研究远古历史的重要资料。(6分)30(1)原始先民:河姆渡人、半坡人。理由:他们已经通过农业种植来生产食物。(6分)(2)良渚古城已经出现了国家形成的重要标志墓地陪葬品的差异表明良渚古城出现了阶级的分化;修建大型水利工程表明良渚古城出现了强制性的权力系统。(6分)31(1)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房屋:干栏式建筑。农作物:水稻。(4分)(2)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依据:材料中提到的“彩陶”。农作物:粟。(4分)(3)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贡献;我国原始居民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出丰硕的劳动成果,对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为中华文明的演进

17、奠定了基础。(言之有理即可)(4分)32【示例】观点: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论述:在一百多万年前,中华大地上就有人类活动。中华大地上的远古人类数量多、分布广,在不同时期都有典型代表。先民的足迹遍布祖国东西南北,已发现的遗址犹如满天星斗。云南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包括北京人在内的我国境内的直立人遗存的发现,对研究人类起源和古人类演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结论:综上所述,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之一。(12分)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达标测试卷满分:100分 时间:60分钟

18、第卷(非选择题56分)选择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大禹是著名的部落首领,采取疏导法治水,消除水患,受到人民爱戴。他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通过武力征伐伯益,将其击败后继位,从此产生一种新的选拔国家领导人的制度,“家天下”的局面从此确立。这种制度是()A分封制 B世袭制 C禅让制 D推恩令2下表是不同史籍中关于启继位一事的历史记述。根据“孤证不立”的史学研究方法,能够被认定的共同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益让(让位于)帝禹之子启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史记启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表面)传天下于益,而实令启自取之也。韩非子

19、A.启建立了夏王朝 B启继位存在争议 C禹死后其子继位 D世袭制遭到破坏3“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上述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A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B暴政导致亡国 C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D等级制度确立4史记夏本纪记载,夏禹的兴起,是由于他治理洪水拯民于灾难,人民才拥护他。夏朝的衰亡,则是由于孔甲、夏桀这样的统治者败德、伤民,人民怨恨他们。材料说明该书编写的目的是()A真实地记录历史事件 B给统治阶级歌功颂德C规范史实的记载方式 D寻找王朝兴衰的规律5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

20、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发达 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C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6下图为中国国家博物馆中的“利簋”,其腹内铭文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此记载与尚书牧誓的记录相符。由此可知()A文献与文物都不可相信B文物与文献可互相印证C文献记录更具有真实性D文物与文献同时代出现7“司母戊鼎的铸造,工序复杂,需要采取分部合铸的办法,用七八十个坩埚一起熔铸铜液,200名左右的熟练工匠共同操作,才能最后完成。”这段史料反映了()A司母戊鼎纹饰精美 B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C司母戊鼎价值珍贵 D青

21、铜器种类数量众多8下图是汉字“鱼”字演变的简单历程,据此可知()A汉字是我国唯一文字 B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C汉字的演变由简到繁 D汉字都来源于象形字9下图是西周何尊,整个尊体口圆体方,通体有四道镂空的大扉棱装饰,以雷纹为底,高浮雕处饰有饕(to)餮(ti)纹。该文物造型反映了()A西周社会经济发展B周王室地位的下降C青铜器工艺的高超D诸侯国势力的崛起10由甲骨文发展而来的汉字,不仅是一种传情达意的工具,还是联结和维系中华民族的根。从下面图示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甲骨文()A记录中华文明的起源 B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文字C记载了商朝灭亡信息 D具备了汉字的构成方法11考古学家在殷墟遗址发现的甲骨卜辞

22、(甲骨文)中有大量“受禾”“求雨”“求晴”的内容。这反映出()A商朝的天文历法发展完善 B商朝的中心工作是农业生产C商朝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D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12按照西周时的规定,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但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竞相仿效。这种情况反映了春秋时期()A青铜礼器,种类繁多 B战事不断,人民困苦C诸侯混战,郑国称霸 D王室衰微,诸侯崛起13“这一时期,齐、晋、楚、秦、吴、越等国先后争夺霸主地位,齐桓公首霸黄河流域,继而晋崛起;西方的秦国,东进受阻,向西发展,称霸西戎;后期,长江下游的吴、越两国也北上争霸。”这一时期,指的是()A西周 B春秋 C秦朝

23、 D西汉14下面历史笔记少记了一项内容,请依据表中的史实判断这位历史人物是()历史人物:生活年代:春秋口号:尊王攘夷重要大臣:管仲事迹:诸侯争霸A.晋文公 B周武王 C楚庄王 D齐桓公15戎、狄等都是春秋时期的少数民族,山戎特有的“戎菽”(大豆)因齐桓公征伐而“布于天下”;晋国与戎、狄作战时,吸取了其擅长的步战。这反映出春秋时期的战争在客观上()A加速了民族交融 B导致了生灵涂炭C促进了商业发展 D巩固了霸主地位16春秋时期,晋文公娶了狄人(周边的少数民族)女为妻,在位时完成了对狄人部落的安抚;春秋晚期,南方长期受到其他民族文化影响的楚国,也开始接受中原的文化,采用中原的礼法等。以上材料反映了

24、春秋时期()A晋国和楚国友好相处 B晋国成为诸侯霸主C晋文公得到天子认可 D民族交融得到加强17春秋时期楚国人一直想向吴越人学习铸剑之术。在战争中,楚国全面吸收了吴越的技术精华,铸剑工艺后来居上。这说明春秋时期争霸战争客观上()A带来社会的动荡 B推动政治的变革 C促进技术的交流 D加速王室的衰微18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早期国家向大一统国家发展,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剧烈动荡和社会变革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是()A都江堰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 B思想文化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C七雄之间兼并战争连续不断 D铁器牛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19在我国出土的文物中,有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在战国

25、策中有秦国用牛耕田,用河流运粮食的记载。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A兼并战争越来越激烈 B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C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D水利工程数量日渐激增20春秋时期纷争不断,实力弱小的诸侯国日渐减少,实力强大的诸侯国出现。在战国时期初年,出现七个势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史称“战国七雄”,它们是()A齐楚燕韩赵卫秦 B晋楚燕韩赵魏秦 C齐楚燕韩周魏秦 D秦楚燕韩赵魏齐21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诸侯国有800多个,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到了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人口大量减少 B国家逐渐走向统一C王室地位提高 D诸侯地位一落千丈22该工程是成都平原上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就地取

26、材,采用竹笼和卵石以柔克刚,并充分地利用河流的弯道、崖壁的角度所形成的冲力,自然地控制着水量和水流方向。该工程是()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大运河23在修建都江堰时,李冰采用了工人的建议,先用火焰烧石,再用冷水刺激使岩石爆裂,成功开凿了宝瓶口。这体现了都江堰()A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B是一座防洪灌溉的水利工程C工程技术遥遥领先世界 D增强了战国时期秦国的国力24都江堰的开凿使成都平原渠河纵横,“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灌溉之利与航运之便使成都成为古代著名的繁华都市之一。材料意在说明都江堰()A促进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 B同时具备防洪和灌溉的功能C成功解决黄河流域的水患 D其修建迁就于自然

27、地势因素25有学者认为:商鞅变法有两个核心抓手,一手抓军事,能打胜仗,另一手抓种粮,发展农业生产,把一切社会资源都驱使到促进农耕和有利于战争的方面。他意在说明商鞅变法()A实施的背景 B遇到的阻力 C成功的原因 D深远的影响26汉书食货志中记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由材料可知商鞅变法()A维护旧贵族的利益 B奠定了秦统一全国的基础C维护了人民的利益 D使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提高27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非常活跃。孔子主张“仁”、有教无类,老子主张“无为而治”,韩非主张“法治”,墨子主张“兼爱”。出现此类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诸侯的争霸 B私

28、学的兴起 C井田制废除 D社会大变革28“孔子是万世师表。他很了解自己的学生,知道曾参性子慢,子张好偏激,子路爱冲动,就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发挥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不足。”对此最准确的认识是()A不耻下问 B谦虚好学 C有教无类 D因材施教第卷(非选择题44分)非选择题共4题,其中第29题8分,第30题12分,第31题12分,第32题12分。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材料商鞅变法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次社会改革运动,然而汉代儒者看到当时土地兼并的剧烈,社会危机的深刻化,对商鞅的变法,反而给他加上了种种罪名。如汉书食货志认为:“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

29、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把人民所受剥削的加深,生活的贫困,全部归罪于商鞅一个人。摘编自郭人民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1)据材料,简述商鞅变法的支持者。(2分)(2)你是否同意汉代儒者认为商鞅变法加剧社会危机的观点?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6分)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指一方诸侯之长)。史记周本纪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材料三齐桓公:任用管仲主持国政,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晋文公:重用狐偃、赵衰等人,修明内政,整饬法纪,增强战备,施惠百姓,发

30、展生产。接受狐偃“尊王攘夷”的主张。(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周王室政治地位发生的变化,写出当时农业生产领域出现的新现象。(4分)(2)根据材料三,归纳齐桓公与晋文公的相同点。(4分)(3)综合以上材料,简析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形成的原因。(4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摘编自马非百秦集史材料二(1)根据材料一,说明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并简析该变法的特点。(4分)(2)史料包括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等。据此,分别指出材料二中图一、图

31、二所属的史料类型,并结合所学分析“伯禹亦不如”的原因。(6分)(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上述历史事件的共同作用。(2分)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中国优秀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贡献物质文化遗产领域贡献甲骨文文字与甲骨文同时并存的古老文字早已失传,只有甲骨文演变成了今天的汉字,历经数千年而不衰,成为维持和联结中华民族的根。论语思想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提出的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都江堰建筑都江堰是世界著名的水利工程,整个系统自流灌溉,发挥出多方面的作用,至今一直造福于人民。阅读材料,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

32、: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答案1B2.C3.B4.D5.C6.B7.B8.B9.C10D11.C12.D13.B14.D15.A16.D17.C18D19.C20.D21.B22.A23.A24.A25.C26B27.D28.D29(1)秦孝公。(2分)(2)【示例一】判断:不同意。理由: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可见,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符合战国时期的时代潮流,符合当时生产力发展要求。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最终完成了

33、全国的统一,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6分)【示例二】判断:同意。理由:战国时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但是废除旧的土地制度,增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农民因土地兼并,遭受地主阶级的严重剥削,生活贫困不堪。可见,商鞅变法加剧了社会危机。(6分)30(1)变化:王室衰微,无力控制各诸侯国。(只写“王室衰微”也给分)(2分)新现象: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2分)(2)重用人才;通过改革实现国富兵强;利用“尊王攘夷”这个口号发展自己的势力(意思相近即可)。(写出两点,4分)(3)王室衰微;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各诸侯改革内政,发展生产等。(写出两点,4分)

34、31(1)有利条件:借鉴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特点:后来居上;注重制度创新;改革成效最明显;变法最彻底最成功。(4分)(2)图一是文献史料;图二是实物史料。原因: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工程,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成功典范。(6分)(3)推动秦国国力发展,为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2分)32【示例】观点:丰富而优秀的中华物质文化遗产泽被后人。论述:商周时期的甲骨文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的根。战国时期修建的都江堰至今仍造福于人民,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工程,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

35、作用。此外,还有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提出的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儒家学说在西汉时成为我国传统社会主流思想,对人类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等等。结论:可见,中华民族的许多优秀物质文化遗产泽被后人。(12分)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达标测试卷满分:100分 时间:60分钟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如表为西安高窑村出土的“高奴铜禾石权”,铜石权刻有秦始皇颁发的诏书。该诏书说明秦始皇( )诏书内容

36、:廿六年,皇师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A 币制混乱状况得到扭转B 已经完成统一六国大计C 统一的度量衡得以推行D 陆上交通道路四通八达2 秦朝确立了避讳制度,人们不能直呼皇帝的名字,在平时说话、作文时遇到与皇帝名字相同或同音的字也必须避讳。该制度的实施表明( )A 大一统国家凝聚力显现B 儒家伦理纲常已成主流C 皇帝权威至高无上D 地方政治体制正在调整3 史记记载:“秦钱半两,重为其文。”近年来,各地出土的半两钱数量多且形制、重量、厚度基本一致。据此可知( )A 秦始皇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B 半两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政府铸币C 秦始皇统一全国度量衡制度D 半两钱作为秦朝法定货币在全

37、国流通4 秦律十八种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夹(狭)必等”,还规定由官府有关机构校正衡器的权、斗桶和升,且至少每年应当校正一次。这些规定( )A 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B 有利于各地区经济交流C 体现对商业活动的重视D 标志国内统一市场形成5 秦朝统治者把内地民众迁往从匈奴手中收复的河套地区;把军人迁到岭南地区,并设郡县管辖这些地区。这些举措( )A 结束了长期争战局面B 加速了秦朝的衰亡C 加强了对边疆的管理D 促进了中外文化交往6 公元前213年,李斯建议,除秦纪、医药、卜筮、农书以及国家博士所藏诗、书、百家语外,凡私人所藏儒家经典、诸子和其他历史古籍,一律限期交官方销毁。秦

38、始皇接受李斯建议,其意图是( )A 加强思想统治B 弘扬法家理念C 巩固儒家地位D 促进文化发展7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慨叹道:“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其中“戍卒叫”是指( )A 垓下之战B 大泽乡起义C 楚汉之争D 修建骊山陵8 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并最终将“伟大”的秦朝变成了“历史”。最后率兵攻入咸阳,推翻秦朝的是( )A 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军B 项羽领导的起义军C 刘邦领导的起义军D 章邯领导的叛变秦军9 汉惠帝、吕后先后废除“挟书令”“妖言令”和夷三族罪等苛法;征发徭役注意期限,尽量在农闲时进行。这反映了汉初( )A 基本废止秦朝政制B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C 法家思想开始

39、消亡D 实行休养生息政策10 汉书食货志记载“夫农,天下之本也,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z chng,古代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皇后亲桑以奉祭服,其具礼仪”。材料反映了汉初统治者( )A 注重以农为本B 提倡节俭治国C 废除严刑峻法D 减免徭役赋税11 如表是史记货殖列传中所载西汉前期部分以手工业起家的巨富(部分)。据此可知,当时( )人物事业、财富卓氏本为赵人,迁蜀后“即铁山铸”,省至僮仆千余人程郑本为山东人,迁蜀后“亦冶炼”,富与卓氏相当孔氏本为梁人,在南阳“大鼓铸”,致富数千金曹邴氏鲁人,“以铁冶起,富至巨万”A 民营冶炼业有所发展B 蜀地是全国冶铁中心C 盐铁政策的开放开明D 官

40、营手工业占据主导12 “诏令劝农薄赋徭,躬行节俭尚廉潮。生民养息人丁旺,强国富民兴汉朝。”诗句歌颂的是( )A 大禹治水B 秦灭六国C “文景之治”D “光武中兴”13 西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每州部置刺史1人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说明刺史制度的建立( )A 完善了地方行政管理机构B 彻底消灭了地方豪强势力C 平衡了州郡和封国的权力分配D 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14 汉武帝时期,在关中开凿了许多渠道,如漕渠、白渠、龙首渠、六辅渠、灵轵渠、成国渠等,形成“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的水利网。由此可见,当时关中地区(

41、 )A 农业生产环境改善B 成为全国粮食生产中心C 民众生活水平提高D 水运发展促进商贸繁荣15 “齐铁官印”封泥(如图)反映了汉初齐国诸侯王自设铁官,经营冶铁业,以增加财政收入,壮大势力。汉武帝时采取的针对性措施是( )A 禁卖私盐B 平抑物价C 统一铸造五铢钱D 冶铁权收归中央16 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最终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这主要得益于( )A 设立郡县B 尊崇儒术C 北击匈奴D 分设刺史17 漠北之战,是武帝朝与匈奴战争中规模最大也最艰巨的一次作战,是在草原地区进行的一次成功作战,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42、。此战后( )A 大将蒙恬修筑长城B 匈奴统一了蒙古草原C 匈奴控制西域小国D 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18 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一组汉光武帝向民众公示医方的诏令,并要求朝廷“为民和(调和)良药”“自省约市(购买)药”。此诏令反映出( )A 汉朝强化西域治理B 中医治疗技术已经成熟C 政府关注民众疾苦D 丝路开通促进中医发展19 如图是陕西米脂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拓片)。此图可以说明当时( )A 个体农户生活较为富足B 曲辕犁在东汉已经出现C 二牛一人犁耕法已使用D 当时非常重视农业灌溉20 后汉书记载:阳嘉二年(133年),李固对策,提出“权去外戚,政归国家”,“罢退宦官,去其权”,禁绝宦官子弟“

43、为吏察孝廉”。这反映出当时( )A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B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C 农民起义风起云涌D 豪强地主独霸一方21 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尊奉黄帝和老子,他也吸收了流行在社会上的一些神仙方术,以治病来传道,太平道在民间传播很快。184年,张角领导的农民大起义爆发了。这表明黄巾起义( )A 对抗了社会不公B 获得了多方支持C 推动了道教发展D 借助了宗教手段22 “东汉之覆亡,兼并占一个重要的因素。兼并一行,失田的农民若不成为流民,即为富家大室之奴之客,甚至整个家庭成为部曲(部属),地方官员对其富室大户无法应对。”此言论说明东汉( )A 灭亡的根源是土地兼并B 农村土地租赁现象盛行C 土地兼并导致社会矛盾激化D 政府赋税收入呈现下降趋势23 张骞通西域后,我国的穿井术传入大宛,大宛的葡萄、芝麻,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历史 > 统编版(2024) > 七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