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第3、4单元+期末共3套达标测试卷汇编(含答案)

上传人:清****年 文档编号:257814 上传时间:2024-07-27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0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第3、4单元+期末共3套达标测试卷汇编(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统编版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第3、4单元+期末共3套达标测试卷汇编(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统编版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第3、4单元+期末共3套达标测试卷汇编(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统编版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第3、4单元+期末共3套达标测试卷汇编(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统编版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第3、4单元+期末共3套达标测试卷汇编(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统编版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第3、4单元+期末共3套达标测试卷汇编第三单元达标测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 小题,每个小题2 分,共3 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 有人说秦始皇“是在统一果实成熟了的时候来到果园中的”。这一说法说明秦统一的主要原因是 ()A. 嬴政自己高超的才能 B. 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强大C. 嬴政重视人才 D.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2. 钱穆先生指出:“中国版图之恢廓,盖自秦时已奠其规模。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这一“ 统一之新局”体现在 ()A.

2、从禅让制到世袭制 B. 从分封诸侯到帝制集权C. 从郡县制到分封制 D. 从以法治国到以德治国3. 秦灭六国后,统一了度量衡。下图是秦朝测量重量的工具之一“秦权”,其上面文字的书体是 ()A. 金文B. 小篆C. 甲骨文D. 行书4. “尽管秦国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和行政管理制度,但是它忘记了民心和民力,秦始皇用残暴的掠夺方式对付人民,这决定了秦朝的短命。”这一材料意在强调 ()A. 军事形势将恶化 B. 农民起义要爆发C. 管理制度待完善 D. 残暴统治失民心5. “大泽(乡)称雄漫卷尘,渔阳暮鼓断西秦。王侯将相何其志,百尺竿头越楚津。”该诗提到的这一事件 ()A.

3、 使秦始皇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B. 发生于公元前207 年C.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D. 推翻了秦朝的统治6. 翦伯赞在中国史纲要一书中指出:“一些看来对农民有利的措施,都对地主、商人更为有利。例如文景减免田赋,地主获利最大;入粟拜爵,也大有助于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所以这些措施归根到底还是会助长兼并势力的扩展,加剧阶级矛盾。”材料评述的是文景之治的 ()A. 历史背景 B. 基本内涵 C. 历史局限 D. 积极作用7. 汉书中记载:“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强而合从以逆京师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削)弱矣。于是上从其计。”材料

4、中“上从其计”的“上”指的是 ()A. 秦孝公 B. 秦始皇 C. 汉文帝 D. 汉武帝8. 翦伯赞在中国史十五讲中说:“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材料中“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指的是汉武帝采取的 ()A. 盐铁和酒专卖政策 B. “ 推恩令”C. 尊崇儒术 D. 北击匈奴9. 下图所示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采取的经济措施,这些措施 ()A. 改善了人民生活条件 B. 提升了商人的经济地位C. 提高了军队的战斗能力 D. 增强了中央政府的财力10. 汉武帝时期的大臣桑

5、弘羊曾说:“政府把工匠召集起来开展生产,要钱有钱,要器具有器具。如果让私人来经营,难免格局不大,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据此推测,桑弘羊肯定的措施是 ()A. 度量衡的统一 B. 统一调配物资C. 建立刺史制度 D. 实行盐铁和酒的官营、专卖11. 东汉初年,刘秀曾颁布如下法令:益州和凉州的奴婢,凡是向所在官府申请,皆可成为平民。此举用意主要在于( )A. 减轻农民负担 B. 确立法律规范C. 加强奴婢管理 D. 恢复社会生产12. “ 后汉(即东汉)屡有冲幼之君,自然产生不出皇族摄政的制度来,而只会由母后临朝;母后临朝,自然要任用外戚。”该观点认为“母后临朝”会引起 ()A. 外族入侵 B. 农

6、民起义 C. 外戚专权 D. 宦官专权13. 某同学在网上搜索主题学习资料,找到以下内容,据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外文名: The Silk Road开创期: 西汉终点: 大秦(欧洲古罗马)引进物种: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A. 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 B. 丝绸之路上的交往C. 中原物种丰富 D. 有效管控西域14. 东汉时,有官方记载的传染病暴发就有11 次,其中发病于寒冷季节的就有9 次,张仲景所在的南阳,在10 年间,大宗族因传染病而死亡的人数达三分之二,其中因伤寒而死的竟占十分之七,严峻的疫情促使他写成了伤寒杂病论。这说明了 ()A. 季节交替与疾病暴发相互影响B. 医学发展与社会需

7、求密切相关C. 宗族关系与疾病预防密不可分D. 人口减少与疾病暴发存在联系15. 西汉时人们多斥责秦始皇为暴君,史记敢于肯定其统一天下“成功大”;对于汉武帝也揭露他迷信方术、任用酷吏的过失。这反映了司马迁 ()A. 勤奋好学,饱读诗书 B. 公正记事,秉笔直书C. 开创纪传体史书体裁 D. 在文学上有崇高地位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 个小题,16 题8 分,17 题11 分,18 题11 分,共3 0 分)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 分)材料一 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最大的公;虽然他的动机是为私的,是皇帝想要巩固个人的权威,使天下的人都臣服于他。但是废除分封,以天下为公,却是从秦

8、朝就开始了这不是秦始皇的本意,而是形势发展的结果。译编自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二 汉武帝是西汉时期很有作为的一位皇帝,他继位之后,尊崇儒术,以儒家学说作为国家的治国思想,广施德治,安抚人民,同时又吸收法家思想的精华,创新改革,以法治国,恩威并施,积极寻找多渠道的治国良方,在他执政的54 年中把西汉王朝推到鼎盛时期,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各方面都得到空前的大发展。摘编自李凤启、张应二汉武帝治国方略论析材料三 儒家治国理政思想既强调“以德治国”,又不排斥“法治”,主张“礼法合治”“德主刑辅”。我国古人认为,礼和法都是治国所必需的,但二者各有所长:礼是防患于未然的道德引导,让民众在生活中有所遵循、形

9、成良好社会风气,而法是在少数人突破法律底线后采用的强制手段。摘编自戴木才人民要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1) 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实行郡县制的目的。(1分)归纳柳宗元对秦始皇的评价。(1分)(2) 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的治国措施及影响。(2分)(3) 根据材料三,概括儒家治国思想的主要特点并说明理由。(2分)(4) 综合上述材料,说说我国古代治国思想的当代价值。(2分)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1分)材料一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大地助长了士阶层的声

10、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四家在争辩中相互吸收、渗透,发展了相互联结的一面。而这主要是由它们是同一族类的文化以及他们学说中都关注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所决定的。政治主张泾渭分明的儒法两家,却在主张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和等级制问题上不谋而合。在人生理想和处世态度方面,儒、墨、法各执一端,却又都主张积极进取,有所作为。摘编自李宗桂中国文化导论材料三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

11、董仲舒传(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代思想文化繁荣的时代背景。(4分)(2) 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特征。(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2分)(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战国至西汉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3分)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1分)【国家体制创新】材料一 自秦朝统一他创建的许多制度,是符合当时社会的需要的。后来延续两千年之久的封建体制,基本上是秦制的逐步演变。秦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朝代。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1) 材料一中“延续两千年之久的封建体制”指的是什么体制?(1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这个体制”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12、(1分)材料二 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2) 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的问题和汉武帝解决该问题的方法。(2分)【对外交往频繁】材料三 丝绸之路图(3) 根据材料三,指出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起点。(1分)哪一历史事件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1分)【科技文化繁荣】材料四 我国大约在公元前1世纪,就有了纸,东汉对造纸术进行改进,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此后纸张开始代替竹帛摘编自刘燕华主编生存与科技(4)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汉时期改进造纸术的历史人物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3分)(5) 综合上述材料,从秦汉大一统王朝的发展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2分)答案答案速查1234

13、56789101112131415DBBDCCDCDDDCBBB1. D 点拨: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中的“是在统一果实成熟了的时候来到果园中的”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这些说明统一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成为秦实现统一的客观条件,D 项正确;嬴政自己高超的才能,是领导者能力的体现,不是秦统一的主要原因,排除A 项;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强大,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不是秦统一的主要原因,排除B 项;嬴政重视人才,唯才是举,善于用人,有利于实现国家的统一,不是秦统一的主要原因,排除C 项。故选D。4. D 点拨:由

14、材料中的“但是它忘记了民心和民力,秦始皇用残暴的掠夺方式对付人民,这决定了秦朝的短命”可知,材料意在强调残暴统治失民心。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大起义,最终推翻了秦朝的统治,故D 项正确。10. D 点拨:根据材料可知,桑弘羊赞成政府把工匠集中起来开展生产,反对私人经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盐铁和酒的经营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和酒的官营、专卖,D 项正确;A、B 两项材料未提及,排除;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是为了监视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防止他们为非作歹,与材料中的经济措施不符,排除C 项。14. B 点拨:根据材料中的“张仲景严峻的疫情促使他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可知

15、,医学发展与社会需求密切相关,B 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出季节交替与疾病暴发相互影响,排除A 项;材料没有反映出宗族关系与疾病预防密不可分,排除C 项;材料没有反映出人口减少与疾病暴发存在联系,排除D 项。故选B。15. B 点拨:材料反映了司马迁客观记述历史,对人物的评价既肯定其成绩也记载其过失,这体现了司马迁公正记事,秉笔直书,故B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司马迁勤奋好学的信息,也没有体现史记是纪传体史书体裁以及史记在文学上的地位,排除A、C、D 三项。16. (1)目的:巩固个人的权威,使天下的人都臣服于他。(1 分)评价:动机是为私的,但加强了中央集权(是最大的公),对后世影响深远。(1

16、 分)(2)措施:以儒家学说为治国思想,以德治国;同时吸收法家思想的精华,以法治国。(1 分)影响:把西汉推到鼎盛时期,国家得到空前发展。(1 分)(3)特点:德治和法治相结合(礼法合治、德主刑辅)。(1分)理由:礼是对民众的道德引导,法是对少数人的强制手段,都是治国必需的。(1 分)(4)吸收我国古代治国方略的优秀成果,结合现实需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言之有理即可得2 分)17. (1)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士阶层崛起,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要求;各国统治者渴求人才,礼贤下士,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答出任

17、意两点即可得4 分)(2)特征:思想学派众多(或思想活跃);思想主张带有时代性;各种思想之间相互影响,传承并发展;出现了由多元到一统的趋势。(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2 分)原因:社会变革推动思想发展;思想家们关注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各学派之间交流辩论的结果。(答出任意两点即可2 分)(3)战国时百家争鸣,儒家思想并未受统治者重视;秦朝“焚书坑儒”,儒家思想受到压制;西汉尊崇儒术,儒家思想从此成为正统思想。(一点1 分,共3 分)18. (1)体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 分)影响:使国家的一切权力都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1 分)(2)问题:诸侯国势力大,中央面临威胁。

18、(1 分)方法:实行“推恩令”。(1 分)(3)起点:长安。(1 分)事件:张骞出使西域。(1 分)(4)人物:蔡伦。(1 分)意义:造纸术逐步传到世界各地,促进了文化的积累和交流,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2 分)(5)政治稳定是国家强大的前提;要加强对外交往才能不断发展;要重视科技的力量等。(答出任意一点,言之有理即可得2 分)统编版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达标测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 小题,每个小题2 分,共3 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 辛弃疾所作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有一名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里的

19、“曹”的主要贡献是 ()A. 完成了北方统一 B. 结束了州郡割据的局面C. 改善了民族关系 D. 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2.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书中“草船借箭”“苦肉计”“借东风”等故事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这些故事都与哪一著名战役有关 ()A. 官渡之战 B. 赤壁之战C. 淝水之战 D. 桂陵之战3. 1954 年夏,毛泽东在北戴河吟诵曹操观沧海一诗后,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曹操为下列哪一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A. 东汉 B. 魏 C. 蜀 D. 吴4.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指出:“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

20、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将军若跨有荆、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下列能够证明其策略正确性的是 ()A.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B. 西晋的统一C. 东晋十六国的对峙 D. 南北朝并立5. 历史示意图是对客观历史进程直观而简明的反映。下图有助于我们了解 ()A.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 三国鼎立的局面C. 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D. 西晋统一了全国6. 史书记录了西晋时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的故事,它反映了西晋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是 ( )A. 皇族争权夺利,引发“八王之乱”B. 被统治者揭竿而起,反抗暴政C. 统治集团内部生活奢侈腐化D. 皇帝暴病而

21、亡7.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各族不断内迁,他们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交流日益密切,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这些可反映当时推动民族交融的因素是 ()A. 北魏孝文帝改革 B. 人口的迁移C. 社会动荡不安 D. 江南地区的开发8. 420 589 年,我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被统称为“南朝”。这四个王朝都定都于()A. 长安 B. 建康 C. 咸阳 D. 安阳9.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能证明“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和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观点的是 ()A. 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B. 江南地区的开发C. 前秦、东晋淝水之战 D. 北魏孝文帝改革10. 东晋

22、南朝时期,除了大小城市中列肆贩卖、摆摊设点的正规“市”之外,还有农民临时集市的“草市”,军队设的“军市”,与周边民族进行贸易的“互市”等,星罗棋布,遍布各地。这反映出当时 ()A. 商业贸易活动的频繁B. 长期分裂局面的结束C. 市突破了时间的限制D. 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11. 淝水之战中,前秦苻坚自恃兵多势强,可以乘东晋军队渡河时发动突然袭击,一举获胜,没想到一溃千里,打了败仗。此战告诉我们 ()A. 暴政亡国 B. 骄兵必败C. 卧薪尝胆 D. 仁政兴国12. 资治通鉴载:魏主下诏,“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魏

23、主改革的措施是 ()A. 说汉话 B. 改汉姓 C. 通婚姻 D. 易汉服13. 早在中国古代,就有科学家对天体运行展开探索,其中有一位科学家,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的人,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也以他的名字命名。“他”是 ()A. 贾思勰 B. 祖冲之 C. 王羲之 D. 锺繇14. 北魏统治者重视书法艺术,流传下来的魏碑书体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这种书体带有汉隶笔法,融温文尔雅与粗犷彪悍于一体,结体方严,笔画沉着,变化多端,美不胜收。(如下图所示)这表明魏碑艺术 ()A. 是我国北方民族交融的时代结晶B. 是书法开始成为专门艺术的标志C. 被称誉“飘若浮云,

24、矫若惊龙”D. 其书法名家的代表为锺繇和胡昭 魏碑张猛龙碑(拓片)15. 下面是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局部,图中数字表示年份),据此可知此时期的特点是 ()A. 政权分立 B. 文明的起源 C. 繁荣开放 D. 社会变革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 小题,16 题10 分,17 题10 分,18 题10 分,共3 0 分)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 分)材料一 西晋初年,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诸王手握重兵,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宗室亲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这场战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难,物价飞涨,人民饱受痛苦,成为西晋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摘编自

25、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1) 材料一中西晋的“这场战乱”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1分)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事件产生的影响。(2 分)材料二 三国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大多在北方,长江以南的地区还非常落后。东晋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许多水利工程被修建,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生产技术也得到了很大提高。摘编自蔡立雄闽西商史(2) 根据材料二,归纳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3分)材料三 魏晋以来,原居中原的客家先民不堪战乱离苦和灾荒,纷纷从黄河流域向南逃往长江流域,最后定居在闽粤赣交界地区。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并与原居的越族长期相处,逐渐成

26、为客家人。摘编自蔡立雄闽西商史(3) 根据材料三,概括魏晋以来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 (2分)(4) 综合以上材料及问题,请你为“有效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两点即可,2分)17. 改革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 鲜卑姓氏演变表 鲜卑服 汉服材料二 (南朝)梁武帝派大臣陈庆之出使北魏,他在宴会上大言不惭:“魏朝甚盛,犹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言词中充满对北魏的蔑视,自以为长江以南才是“正朔”的所在。但是当他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回到梁朝后观点大变“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

27、人物殷阜”,承认南朝自愧不如。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三 孝文帝迁都、汉化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文化中心,也为以后形成和发展的盛唐文明奠定了基础。在融入汉文化的同时,鲜卑文化的精华成了汉文化的一部分。鲜卑族尽管因此而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而存在,但在另一个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摘编自葛剑雄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元(拓跋)宏及其迁都和汉化(1) 材料一体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2分)你还能列举出其他改革措施吗?(两项即可,2分)(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孝文帝改革前后北魏社会的变化。(2分)(3)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三的观点。(2分)(4) 综合上述材料,谈一谈北魏孝文帝改革

28、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2分)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 在列国争雄战争的过程中,春秋时的百余国到战国中期,便只有七个大国了。七国本身都是地区性的多民族国家。齐国内有原来的东夷各族,秦国内有义渠、大荔等西戎各族,燕国内有原来的狄族、北戎七国疆域内的各少数民族与华夏族交往十分密切,大多逐渐与华夏族融合起来,处于七国周围地区的各少数民族与七国的关系既有对抗也有和平交往。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材料二 自东汉末年至魏晋之际,原居西北至东北边远地区的许多少数民族纷纷入居内地内迁各族人口众多,广泛分布于北方各地魏晋南北朝时,由于战乱频仍,大批中原人聚集宗族乡里组成流民群,向南迁

29、徙。摘编自卜宪群等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材料三 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是以“食肉饮酪”著称的。乳酪制品是北方草原民族的发明创造。中原上古时代也有“酪”,但和乳酪不是一回事随着农耕、游牧两大经济文化区的形成和相互交流的展开,草原牧民的饮食习俗也逐渐传入中原。到了北朝,羊肉乳酪竟然被称之为“中国之味”。摘编自李根蟠从齐民要术看少数民族对中国科技文化 发展的贡献齐民要术研究的一个新视角(1) 根据材料一,归纳春秋战国时期各地区、各族人民加强联系的方式。(2分)(2) 根据材料二,概括东汉末年至南北朝时期人口流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4分)(3) 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2分)结合所学知识,

30、从时代背景、中华民族发展等角度谈一谈你对 “中国之味”的理解。(2分)答案答案速查123456789101112131415ABBACCBBBABBBAA1. A 点拨:由材料中的“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曹”指的是曹操。曹操通过官渡之战,歼灭了袁绍军队,为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A 项正确;曹操只是统一了北方,并没有结束州郡割据的局面,排除B 项;改善了民族关系的是诸葛亮,排除C 项;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的是孙权,排除D 项。4. A 点拨: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分

31、析了当时的天下形势,认为曹操占有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暂时不能与之抗衡,而孙权占据江东,刘备可以与孙权结盟,占据荆州、益州等地,再图统一中国、复兴汉室,而最能够证明其策略正确性的是赤壁之战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逐渐形成,A 项正确。5. C 点拨:根据材料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幅图反映的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局面,第二幅图反映的是三国鼎立局面,第三幅图反映的是西晋统一,这反映了我国在这一时期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C 项正确9. B 点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是北民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以及人民的辛勤劳作,这体现了人民群众

32、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和历史的创造者,B 项正确;A、C、D 三项中的历史无法证明“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和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观点,排除。10. A 点拨:根据材料“市”遍布各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当时商业贸易活动的频繁,A 项正确;东晋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排除B项;C、D 两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14. A 点拨:根据材料中的“这种书体带有汉隶笔法,融温文尔雅与粗犷彪悍于一体,结体方严,笔画沉着,变化多端,美不胜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时期,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体现在书法上,造成书体带有汉隶笔法,同时苍劲厚重,粗犷雄浑,A 项正确

33、;东汉以后,纸的改进应用,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书法已经成为专门的艺术供人们欣赏,排除B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称誉“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排除C 项;材料信息体现的是魏碑艺术有民族交融的特点,与书法家无关,排除D 项。16. (1)事件:八王之乱。(1 分)影响:对社会造成巨大灾难,成为西晋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出现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2 分)(2)兴修水利工程;开垦荒地;生产技术提高。(一点1 分,共3 分)(3)北方人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2 分)(4)重视人才引进;大力发展科技等。(答出任意两点,言之有理即可得2

34、分)17. (1)措施:改鲜卑姓为汉姓;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一点1 分,共2 分)改革措施: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使用汉语;迁都洛阳等。(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2 分)(2)改革前:社会制度落后,生产生活方式落后,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意思相近即可得1 分)改革后:民族交融,文化繁荣,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北魏实力增强等。(意思相近即可得1 分)(3)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意思相近即可得2 分)(4)改革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改革中领导者要起到表率作用;改革要结合具体国情,实事求是;学会借鉴,

35、为我所用。(围绕改革主题,言之有理即可得2 分)18. (1)诸侯国直接管辖少数民族居住地区;诸侯国与周围地区的少数民族之间的相互对抗与和平交往。(一点1 分,共2 分)(2)特点:移民数量众多;西北至东北的少数民族迁入内地;中原人民大量南迁。(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2 分)影响: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加快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一点1 分,共2 分)(3)现象:不同民族间饮食文化的相互交流。(2 分)理解:“中国之味”反映了魏晋以来,不同民族的饮食习俗的交流,是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例证;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一点1 分,共2 分)统编版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达标测试

36、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 小题,每个小题2 分,共3 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 遗址是古人无声的语言,是与我们跨越时空的对话。在周口店有一处中国首批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遗址。该遗址能够告诉我们 ()A. 北京人使用天然火 B. 河姆渡人种植水稻C. 半坡人会制作彩陶 D. 大禹竭尽全力治水2. 1992 年,中国和美国的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国江西的稻作起源问题。美方专家于1996 年、1998 年两次发表研究报告,证实长江中游是世界稻作农业的摇篮。该研究可印证我国()A. 原始农业的发展 B. 早期国家的形成C. 贫富分化的出现 D. 社会阶级的产生3.

37、 周武王打败了商朝的纣王,成功建立了周朝。分封制是西周最具特色和影响的政治制度,其“,”的政治理念对西周的统治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的内容是 ()A. 血缘唯一,论功行赏 B.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C. 同姓同源,别无其他 D. 重视北方,立足河南4. 文字对历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1921年,胡适提出:“在东周以前的历史,是没有一字可以信的。”推翻胡适这一观点最有力的证据是 ()A. 殷墟遗址发现的甲骨文字B. 良渚遗址出土的精美玉器C. 河南二里头遗址的发掘D. 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纸5. 下面是某本历史书的部分目录,据此可知这部分目录的主题应该是 ()A. 西周社会B. 春秋争霸C. 三家分

38、晋D. 秦灭六国齐鲁长勺之战秦晋韩原之战秦晋崤之战勾践灭吴6. 战国时期,强大的诸侯国不再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而是采取兼并战争,不断兼并小国,这使得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这突出反映了 ()A. 变法运动的推广 B. 统一趋势的增强C. 封建经济的发展 D. 分封制彻底崩溃7. 史料记载,战国时期在秦国:“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这反映出秦国治国遵循的原则是 ()A. 民贵君轻 B. 以德治国C. 无为而治 D. 以法治国8. 秦朝开创的体制包含有三大要素:君主“独制”,地方集权于中央,以及官僚任免而不得世袭。材料中的“体制”的创立()A. 奠定了中国封建政治制

39、度的基本格局B. 确立了儒学的主导地位C. 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D. 导致阶级矛盾严重激化9. 桑弘羊是汉武帝时期的重要大臣之一。下表信息说明,桑弘羊辅佐汉武帝的历史功绩是 ()时间官职主要作为公元前12 0 年侍中参与盐铁官营规划等公元前115 年大农丞(大农令副手)此后数年,参与铸五铢钱、西北屯田等事务公元前110 年治粟都尉,代理大农令推行盐铁官营制度等A. 构建“大一统”的精神支柱B. 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国C. 奠定汉武帝盛世的物质基础D. 开疆拓土,充实边疆军事力量10. 图示法能够帮助我们有效理解和记忆历史,如下图示反映出东汉衰落的原因是 ()A. 农民起义频繁 B

40、. 残暴的统治C.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 土地兼并严重11. 麦克 哈特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 名人排行榜中,蔡伦排在第七位。美国时代周刊公布的“有史以来的最佳发明家”中蔡伦也有上榜。蔡伦上榜的理由是 ()A. 改进了造纸术 B. 编写了史记C. 发展了中医理论 D. 创编了“五禽戏”12. “ 汉帝国崩解后,中国陷入一段黯淡无望的长期动乱时代。豪强兼并所引起的社会不安仍未获解决;甚且在一连串政治斗争激化下,导致战事连绵不断,胡人入侵,使社会秩序彻底瓦解。”这段“长期动乱时代”是 ()A. 春秋战国时期B.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C. 原始社会时期D. 夏商西周时期13. 列表格是学习历史常

41、用的方法之一。阅读下列表格,其内容反映的是东晋南朝哪一方面的史实 ()农业麦稻兼作,兴修水利手工业丝织业技术进步,青瓷烧制技术提高城市建康人口众多A. 淝水之战的背景 B. 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C. 北民南迁的原因 D. 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14. 资治通鉴载:“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这一号令 ()A. 引发了农民起义导致北魏灭亡B. 推动了北魏完成全国统一C. 阻碍了中原社会的发展D. 促进了北方的民族交融15. 史学家陈寅恪在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中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

42、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B. 唐朝废除了秦汉以来的各项制度C. 唐朝开创后世各项政治制度的先河D. 南北朝时期中华文化停滞不前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16题9分,17题9分,18题12分,共30分)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9分)材料一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史记周本纪材料二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家族名册)。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

43、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浑然一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春秋时期第一个 “方伯”是谁?(1分)从历史发展趋势的角度,分析 “强并弱”的影响。 (2分)(2) 根据材料二,归纳商鞅变法的内容。(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与秦统一中国的关系。(1分)(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思想领域“熠熠生辉”局面的名称。(1分)这一局面的出现有何意义?(2分)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9分)材料一都江堰示意图战国后期,李

44、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都江堰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都江堰工程的创新之处。(2分)材料二 (李斯说)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仇人),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置诸侯不便。史记秦始皇本纪(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及实行郡县制的影响。(4分)材料三 洛神赋图 贾思勰 祖冲之 云冈石窟(3) 中国邮政发行了大量历史纪念邮票,以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请你在中任选一张邮票,仿照以下对云冈石窟纪念邮票的解说示例,进行解说。(3分)【示例】云冈石窟主要修建于北魏,石窟里雕刻着数以万计的造像。这些造像,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18.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以下探究。(12分)【史书记史】材料一 汉书张骞传载:“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1) 材料一中的“然骞凿空”指的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历史 > 统编版(2024) > 七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