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新教材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试卷(2)含答案

上传人:147037****qq.com 文档编号:256969 上传时间:2024-06-0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卷新教材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试卷(2)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全国卷新教材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试卷(2)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全国卷新教材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试卷(2)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全国卷新教材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试卷(2)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全国卷专用)(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一、 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1西周金文中的“伯”作为称谓,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作为贵族男子的排行,与仲、叔、季经常作为同一家族内部兄弟之间的称呼;二是作为诸侯或采邑主的爵称。下图是伯由“排行”到“爵称”的大致轨迹。这一过程体现了伯(排行)伯(获得官职)伯(爵称)A军功是西周分封主要依据B政治具有鲜明的等级色彩C西周家国一体的政治特色D西周初期分封以同姓为主【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

2、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一是作为贵族男子的排行,与仲、叔、季经常作为同一家族内部兄弟之间的称呼;二是作为诸侯或采邑主的爵称。”并结合所学可知,伯与仲、叔、季经常作为同一家族内部兄弟之间的称呼,由于西周时代是宗法制社会,故而伯、仲、叔、季的排行就有了明确的大小宗功能,伯作为许多采邑主的称呼不是偶然的,这体现出西周家国一体的政治特色,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分封的主要依据,且分封的主要依据是血缘,排除A项;“政治具有鲜明的等级色彩”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B项;西周初期分封不限于姬姓,还包括上古先王的后裔、对武王克商有功的异姓方国和功臣,排除D项。故选C项。2

3、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皇帝制书、诏书下达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会直接交给御史大夫办理。由此可见,秦始皇设立御史大夫的目的是A牵制丞相,加强君权B处理军政事务C掌控军权,统领全国D加强地方控制【答案】A【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和目的题。时空是秦代(中国)。据材料“皇帝制书、诏书下达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会直接交给御史大夫办理”,可知,秦始皇通过设置御史大夫,负责起草诰命文书,皇帝制书、诏书下达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这样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丞相的干预,强化君权,A项正确;其目的主要是为

4、了维护君主专制,并不是处理军政事务,排除B项;御史大夫并不掌控军权,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央机构的信息,与地方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3如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朝后期的历史叙述。对此解读准确的是,唐后期白居易重赋租庸者,谷帛而已(今)国家定两税(指户税和地税),本意在爱人。厥初防其淫,明教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旧唐书宪宗传元和六年(811年),注意维护宣官神策中尉之权,但拒绝接受处州刺史进贡的助军钱绢,并颁布抚恤百姓德音以革弊立防。南郊赦文唐文宗(809840年)(时牛僧孺、李德裕党争,文宗领诏令)天下除二税外,不得辄有科配,其擅加杂榷率,一切宜停。A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B政府重视减

5、轻农民经济负担C政治斗争加剧农民起义D土地兼并盛行威胁租庸调制【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从唐德宗到唐文宗时期,皇帝多次颁布诏令,禁止两税(指户税和地税)之外滥征赋税。这反映了两税法的实施防范重复以前赋税滥增现象,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藩镇割据与中央集权削弱的状况,排除A项;材料虽有政治斗争,但没有农民起义问题,排除C项;材料虽涉及租庸,但未涉及土地兼并,排除D项。故选B项。4宋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变化莫过于改道为路,每一路各设四个监司官,称为帅、漕、宪、仓,分别掌管军

6、政、财赋和刺举、邢狱、常平仓和农田水利等诸多事务。诸司互不统属、互异互补、互申互察。这一设置在当时A推动了刺史制度的形成B出现了权力失衡的现象C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D造成了运行机制的迟缓【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每一路各设四个监司官,诸司互不统属、互异互补、互申互察”可知地方分权过细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容易造成运行机制的迟缓,D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刺史制度是汉武帝时期设立的,排除A项;根据材料“每一路各设四个监司官,诸司互不统属、互异互补、互申互察”可知,这一做法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

7、体现了权力制衡原则,排除B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宋代在地方设四司,从“军政、财赋和刺举、邢狱、常平仓和农田水利”等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从而削弱了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排除C项。故选D项。52010年,在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中出土了郑和船队“海外代购”的金锭(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金锭正面錾刻有“永乐十七年四月日西洋等处买到八成色金壹锭伍拾两重”的铭文。这枚金锭A是东西方跨大洋贸易的证据B推动明代海禁政策走向终结C反映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崛起D是明代区域文明互动的产物【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8、:明朝(中国)。根据材料,该金锭使用了郑和从西洋带回的黄金铸成,是明代与西洋诸国交往的实物证据,是区域文明互动的产物,D项正确;郑和的远航,属于朝贡贸易,并非东西方跨大洋贸易,排除A项;明代海禁政策主要针对民间海上贸易活动,与朝贡贸易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海上丝绸之路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6民国七年发表的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指出:“不到半页,必有发昏做梦的话。青年子弟读了这种旧文章,觉其句调铿锵,娓娓可诵,不知不觉,便为文中之荒谬道理所征服。”这主要体现了A梁启超的维新改良思想B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思想C新文化运动抨击旧文学D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要求【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本题主

9、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七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民国七年”,“青年子弟读了这种旧文章”,“不知不觉,便为文中之荒谬道理所征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者抨击“旧文章”误人子弟、妨害青年弟子的成长。说明新文化运动中激进民主派对旧文学的抨击,C项正确。梁启超的维新变法思想是强调变法运动的重要性,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民族、民权和民生问题,与新三民主义无关,排除B项;“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要求”是民国后期中共对文艺工作者的要求,排除D项。故选C项。71960年代,广大内地和边疆省份新建了不同规模的现代工业,在内地形成不少工业中心,内地工业的产值占全国工业产值

10、的比重由1957年的3215提高到1965年的35。这表明与近代相比,我国A轻重工业结构日趋合理B社会主义工业现代化已经实现C工业区域布局逐渐改善D工业技术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0年(中国)。根据材料“1960年代,广大内地和边疆省份新建了不同规模的现代工业,在内地形成不少工业中心,内地工业的产值占全国工业产值的比重由1957年的3215提高到1965年的35。”可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党中央从中国工业化的长期建设考虑,注意改变近代以来工业布局不合理的局面,除原有的沿海工业基地进一

11、步加强,我国内地工业产值在全国工业布局更加趋向合理,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工业布局的调整,未涉及轻重工业的结构是否合理,排除A项;1960年,我国并未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排除B项;“工业技术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表述不符合史实,且材料未进行中国和发达国家工业水平的对比,排除D项。故选C项。8汉谟拉比法典第8条说“自由民窃取牛,或羊,或驴,或猪,或船舶,倘此为神之所有物或宫廷之所有物,则应被科以30倍之罚金,倘此为穆什金努(没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所有,则应科以10倍之罚金;倘窃贼无以为偿,则应处死。”据此可知古巴比伦王国A社会成员开始分化B重视商品经济的发展C法律制度很不完善D用法律维护等级秩序【

12、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巴比伦)。据所学解读材料信息可知,在阶级社会是等级森严的社会,自由民和没有公民权的自由民在相同行为之下判决不同,体现了社会成员的法律地位是不平等的,统治者利用法律来维护等级秩序,D项正确;社会成员在原始社会就产生分化,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关于商品经济发展问题的相关论述,排除B项;窃贼在“无以为偿,则应处死”情况下处死,并不代表法律制度不完善,排除C项。故选D项。9庄园由农奴而不是奴隶耕种。但他们耕种分到的土地用以谋生,而且通常不能加以剥夺,所以他们的处境比奴隶好得多。更重要的是,尽

13、管许多农奴的命运肯定相当艰难,但他们很少完全听凭他们的领主随意支配打发。这本质上反应了A农奴具有一定的人身自由B生产关系发生巨大变化C中古西欧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D农奴不在依附于农奴主【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的西欧。材料表明庄园的农奴和之前的奴隶相比,他们很少完全听凭他们的领主随意支配打发,而是有一些自主性,表明生产关系发生巨大变化,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农奴在土地上的权益,不能整体说农奴具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排除A项;根据所学中国西欧在庄园经济时期是封建社会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排除C项;农奴只是和之前

14、相比在土地上有了一些自主性,但还是依附于农奴主,排除D项。故选B项。1016981700年,威廉运用外交特权与法国国王签订了两份瓜分西班牙帝国的条约,引发英国贵族阶层普遍不满。他们认为条约不符合英国利益,君主外交特权存在不合理性。在1701年初召开的议会中,威廉、托利党、辉格党从不同立场出发,共同变革了这项特权。材料现象表明A英国政党政治成型B君主立宪制进一步发展C国王外交权被剥夺D责任内阁制已基本形成【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英国)。由材料“威廉运用外交特权”“引发英国贵族阶层普遍不满”“共同变革了

15、这项特权”等信息可知,英国国王的外交特权受到限制,这是王在法下原则深入的体现,推动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国王的外交特权受到限制,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君主立宪制下,国王仍有部分外交权力,“剥夺”说法错误,排除C项;责任内阁制确立是在18世纪20年代,排除D项。故选B项。111947年10月30日,美国等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订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它的宗旨是通过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中的差别待遇,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以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关贸总协定的签订A是美苏冷战的必然产物B是基于战争和经济危机的反思C建立起

16、永久性贸易体制D是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的表现【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以邻为壑,采取利己主义的关税政策,给全球市场带来了破坏性的影响,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更招致第二次世界大战,正是基于对这些历史事件的反思,关贸总协定应运而生,B项正确;关贸总协定并没有完全根据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划界,并非冷战产物,排除A项;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了关贸总协定,排除C项;关贸总协定的主要职能不在金融领域,排除D项。故选B项。122023年3月10日,在中国的斡旋之下,因各种由来已久、成因复杂而断交了7年的沙特阿拉伯和伊朗两国达成协议,同意恢复双

17、方外交关系。美国则公开表示,沙特伊朗之所以会谈判,也是因为内部压力,而不是外部的因素。这表明A美国失去了在中东地区的霸权基础B大国博弈竞争影响国际关系C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民族矛盾的和解D儒家文化具有普适性的价值【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从材料“2023年3月10日,在中国的斡旋之下,因各种由来已久、成因复杂而断交了7年的沙特阿拉伯和伊朗两国达成协议,同意恢复双方外交关系。美国则公开表示,沙特伊朗之所以会谈判,也是因为内部压力,而不是外部的因素”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促成了阿拉伯和伊朗两国恢复外交关系,

18、而美国则认为是由于两国内部因素所导致的,典型的体现出中国和美国在这一问题上博弈的特点,B项正确;“美国失去了在中东地区的霸权基础”表述太绝对了,排除A项;经济全球化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C项;儒家文化具有普适性的价值不符合材料的特征,排除D项。故选B项。第卷(非选择题)二、 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英国传统能源依赖木材。15、16世纪以来,英国人口增长迅速,传统手工业如啤酒业、煮盐业、玻璃制造业、造船业等迅速发展,而且都以木柴作为生产燃料,木柴短缺危机日益加剧。16世纪下半期开始,英国能源逐渐转型。到17世纪中期,英国的城镇基本上都开始使

19、用煤炭作为主要生活燃料。到18世纪上半叶,煤炭已经取代柴薪,成为英国制造业所使用的主要能源。到了19世纪,英国已经基本完成了从柴薪到煤炭的能源结构转型,正式步入化石燃料时代。这比欧洲其他国家早了将近150年。凭借储量丰富的煤炭和铁矿,英国海军迅速发展壮大,到1899年拥有各类舰艇472艘,总吨位达到约126.6万吨,大大提升了英国的综合国力。摘编自潘荣成近代早期英国能源转型及其启示材料二美国是第二次能源转型的引领者。1859年宾夕法尼亚州挖掘了第一口油井,标志着世界现代石油产业的开端。此后百年间,美国一直都是世界石油工业的主导者。但在最初的半个世纪内,受限于精炼技术和利用技术的落后,石油主要用

20、于提炼煤油以作照明之用,一直到1910年左右,石油消费量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例才超过5%。随着内燃机、汽车的发明与改进,石油逐渐得到广泛运用并成为主导能源。到1950年左右,石油在美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首次超过煤炭,成为主导能源。摘编自裴广强近代以来西方主要国家能源转型的历程考察材料三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和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是第三次能源转型的两大背景。进入21世纪,第三次能源转型在国际社会中掀起浪潮。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应对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领域正迎头赶上。2017年,中国“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和核电在建规模稳居世界第一,成为全球非化石能源发展的引领者”。摘

21、编自吴磊、詹红兵国际能源转型与中国能源革命(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英国能源转型的特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引领第二次能源转型的原因。(8分)(3)当今世界正处于第三次能源转型时期。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中国应该走怎样的能源发展之路。(7分)【答案】(1)特点:开始早,发展快,引领世界;从生活领域逐渐扩大到工业领域。(任答2点,每点2分,共4分)影响:解决能源危机,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工业化进程;增强了军事力量,促进对外殖民扩张;便利了民众的生活;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任答3点,每点2分,共6分)(2)原因:石油储量丰富;科技进步,炼制技术

22、提高;第二次工业革命,内燃机、汽车等迅速发展,石油需求量扩大。(任答4点,每点2分,共8分)(3)道路: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推进科技创新实现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的清洁利用;加强国际合作和战略能源管理,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能源市场机制。(7分)【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16世纪下半期开始,英国能源逐渐转型”“这比欧洲其他国家早了将近150年”可知,开始早,发展快,引领世界;根据材料“到17世纪中期,英国的城镇基本上都开始使用煤炭作为主要生活燃料。到18世纪上半叶,煤炭已经取代柴薪,成为英国制造业所使用的主要能源。到了19世纪,英国已

23、经基本完成了从柴薪到煤炭的能源结构转型,正式步入化石燃料时代”可知,从生活领域逐渐扩大到工业领域。影响:根据材料“传统手工业如啤酒业、煮盐业、玻璃制造业、造船业等迅速发展,而且都以木柴作为生产燃料,木柴短缺危机日益加剧。16世纪下半期开始,英国能源逐渐转型。到17世纪中期,英国的城镇基本上都开始使用煤炭作为主要生活燃料。到18世纪上半叶,煤炭已经取代柴薪,成为英国制造业所使用的主要能源”可知,解决能源危机,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工业化进程;根据材料“凭借储量丰富的煤炭和铁矿,英国海军迅速发展壮大,到1899年拥有各类舰艇472艘,总吨位达到约1266万吨,大大提升了英国的综合国力”可知,增强了军事

24、力量,促进对外殖民扩张;根据材料“到17世纪中期,英国的城镇基本上都开始使用煤炭作为主要生活燃料”可知,便利了民众的生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量消耗煤炭,环境问题日益突出。(2)原因:根据材料“1859年宾夕法尼亚州挖掘了第一口油井,标志着世界现代石油产业的开端。此后百年间,美国一直都是世界石油工业的主导者”可知,石油储量丰富;根据材料“在最初的半个世纪内,受限于精炼技术和利用技术的落后,石油主要用于提炼煤油以作照明之用,一直到1910年左右,石油消费量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例才超过5%”可知,科技进步,炼制技术提高;根据材料“随着内燃机、汽车的发明与改进,石油逐渐得到广泛运用并成为主导能源”可

25、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内燃机、汽车等迅速发展,石油需求量扩大。(3)道路:根据材料“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和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是第三次能源转型的两大背景”“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应对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领域正迎头赶上。2017年,中国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和核电在建规模稳居世界第一,成为全球非化石能源发展的引领者”,可从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推进科技创新实现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的清洁利用;加强国际合作和战略能源管理,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能源市场机制等方面谈中国应该走怎样的能源发展之路。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6、(12分)材料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类的活动和社会发展国然有其内在的社会规律,但外部的环境因素,尤其是气候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充分考虑气候条件的作用,可以得到更接近历史真实的认识,做出更合乎历史规律的阐释。 徐和阳历史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社会影响的研究综述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围绕“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示例一:论题:气候变化与中原地区政权稳定存在一定的联系。(2分)阐述:西周时期,气候出现第一个寒冷期,少数民族活动频繁,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被迫

27、迁都洛邑,西周结束,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局势动荡不安。西汉末年,我国进入第二个寒冷期,中国历史进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纷纷进入中原建立政权,北民南迁,少数民族内迁,当时各方政权对立,战乱不断。隋唐时期气候变暖,农耕文明发展迅速,出现封建社会繁荣的盛世局面。五代十国、辽宋夏金时期气候进入第三个寒冷期,政权混乱,战争频繁,两宋时期周边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政权与中原地区的宋王朝形成对峙状态。(8分)综上所述,气候温暖时期,农耕文明强势,中国多为太平盛世时期;气候寒冷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南迁,兵连祸结,多为朝代更替、民不聊生的社会动荡时期。(2分)示例二:论题:两宋政权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

28、受气温寒冷期影响。(2分)阐述:两宋时期,我国进入历史上第三个寒冷期,由于天气变冷,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尤其是少数民族活动的区域气温下降,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北方民族陷入困境,少数民族纷纷内迁,较为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开始进攻中原,两宋之际中原政权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多次冲突,宋朝统治者以称臣纳币等方式换取政局的苟安。偏安一隅的南宋政权始终笼罩在少数民族政权的军事威胁之下,最终在漠北游牧民族的毁灭性打击下灭亡。(8分)纵观两宋时期,气温变冷,少数民族活动会相对频繁,中原地区统一王朝受到挑战。(2分)【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古代史(中国)。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9、。首先,根据材料“材料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类的活动和社会发展国然有其内在的社会规律,但外部的环境因素,尤其是气候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充分考虑气候条件的作用,可以得到更接近历史真实的认识,做出更合乎历史规律的阐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于中华文明产生、发展的原因,以往多从人为的、人类社会内部的角度,即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方面寻求原因。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类的活动和社会发展固然有其内在的社会规律,但外部的环境因素,尤其是气候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充分考虑气候条件的作用,可以得到更接近历史真实的认识,做出更合乎历史规律的阐释。气候变迁与王朝的盛衰治乱、游牧民族南下以及人口数量增减、迁移等问题都存在紧

30、密联系,可确定论题:气候变化与中原地区政权稳定存在定的联系。或者是,两宋政权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受气温寒冷期影响。其次,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对提炼的论题进行阐述,如:气候变化与中原地区政权稳定存在定的联系。西周时期,气候出现第一个寒冷期,少数民族活动频繁,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被迫迁都洛邑,西周结束,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局势动荡不安。西汉末年,我国进入第二个寒冷期,中国历史进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纷纷进入中原建立政权,北民南迁,少数民族内迁,当时各方政权对立,战乱不断。隋唐时期气候变暖,农耕文明发展迅速,出现封建社会繁荣的盛世局面。五代十国、辽宋

31、夏金时期气候进入第三个寒冷期,政权混乱,战争频繁,两宋时期周边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政权与中原地区的宋王朝形成对峙状态。或者是:两宋政权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受气温寒冷期影响。两宋时期,我国进入历史上第三个寒冷期,由于天气变冷,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尤其是少数民族活动的区域气温下降,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北方民族陷入困境,少数民族纷纷内迁,较为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开始进攻中原,两宋之际中原政权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多次冲突,宋朝统治者以称臣纳币等方式换取政局的苟安。偏安一隅的南宋政权始终笼罩在少数民族政权的军事威胁之下,最终在漠北游牧民族的毁灭性打击下灭亡。最后,对提炼的观点进行总结提升,再次说明提炼观点的

32、准确性,如:综上所述,气候温暖时期,农耕文明强势,中国多为太平盛世时期;气候寒冷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南迁,兵连祸结,多为朝代更替、民不聊生的社会动荡时期。或者是,纵观两宋时期,气温变冷,少数民族活动会相对频繁,中原地区统一王朝受到挑战。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152020年5月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从世界范围来看,大陆法国家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民法典体系:一是罗马式民法典体系,其编纂体系被法国民法典接受,将民法典分为人法、财产法、财产权取得法三编。二是德国式民法典体系,该体系把民法典分为五编:总则、债法、物权、亲属、继承。但在

33、德国民法典颁布不久,德国学者索姆巴特就提出德国民法典存在着“重财轻人”的偏向,这种重财轻人的特色使关于人的法律地位和法律关系的法大大退缩于财产法之后。一百多年来,科技日新月异,适应互联网、高科技、大数据的发展,强化对名誉、肖像、隐私、个人信息等人格权益已经成为民事立法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我国从民法典编纂开始,就确立了“编纂一部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符合我国国情,体例科学、结构严谨、规范合理、内容协调一致的法典”。我国民法典一共分为七编,包括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编,共计1260条。与五编制的德国民法典相比较,我国民法典的编纂体例有三大创新,即人格权独立成编、

34、侵权责任独立成编以及合同编通则发挥债法总则的功能。一方面,我国民法典更突出了对人的保护,实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这一体系更具有时代性,回应了时代之问。王利明体系创新:中国民法典的特色与贡献(1)依据材料,简析中国民法典与大陆法系民法典的不同点。(9分)(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民法典颁布的历史意义。(6分)【答案】(1)异:体例不同,法德民法典分别是三、五编制,中国民法典是七编制,将人格权、侵权责任独立成编;编撰时代不同,前者编纂于近代,后者编纂于21世纪;性质不同,前者是近代资本主义民法典,后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法典;特点不同,前者是“重财轻人

35、”,后者是以人为本。(答出三点即可)(任答3点,每点3分,共9分)(2)意义: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其系统整合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和时代特色;与其他领域的法律规范支撑国家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任答3点,每点2分,共6分)【详解】(1)异:根据材料中“(德国式民法典体系)把民法典分为五编:总则、债法、物权、亲属、继承”,对比“我国民法典一共分为七编,包括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编”可知,两者体例不同,法德

36、民法典分别是三、五编制,中国民法典是七编制,将人格权、侵权责任独立成编;根据“一百多年来,科技日新月异”“2020年5月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可知,两者编撰时代不同,前者编纂于近代,后者编纂于21世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一部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符合我国国情,体例科学、结构严谨、规范合理、内容协调一致的法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者的性质不同,前者是近代资本主义民法典,后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法典;根据“德国民法典存在着重财轻人的偏向”,对比“我国民法典更突出了对人的保护,实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可知,两者特点不同,前者是“重财轻人”,后者是以人为本。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历史高考 > 第一次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