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上海市浦东新区名校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雪**** 文档编号:252639 上传时间:2023-11-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1.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届上海市浦东新区名校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4届上海市浦东新区名校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24届上海市浦东新区名校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24届上海市浦东新区名校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4届上海市浦东新区名校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卷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5分)(1) ,形影相吊。(陈情表)(2)出师未捷身先死, 。(出自杜甫 )(3)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虽遭遇不公,但为了心中追求的目标九死不悔的语句是 , 。2、假如大观园里下发防疫物资,下列人物因最后收到并且品质不好而埋怨,人物与语言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林黛玉:我就知道,不是发别人最后剩下的,也不给我。B探春:什么道理,同是自家姐妹,发东西还要分个三六九等。C薛宝钗:我倒是不觉什么,只怕他人笑你们的待客之道。D宝玉:轮到我倒好,免得给其他人,白白惹她不开心。3、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

2、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亚里士多德认为, , , 。同样, , 。我们对他人惨败的同情几乎全都是因为我们强烈地意识到我们也会非常容易地遭遇与他们相同的悲惨经历一旦把我们置于特定的环境中我们对他们的同情就会大打折扣一旦他人的行为看起来是那些我们永远也不可能有的行为的时候A B C D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16分) 中国风的魅力在当代流行歌曲的发展过程中,古代文学常常扮演着“救生员”的角色。2000年周杰伦推出他的第一张专辑Jay,从此开始了他的“天王”的历程。Jay在2000年的出现具有标志性的意义,这张专辑的十首歌曲融合了古今中外不同的风格和文学意象

3、,其中由方文山作词的一首娘子开创了21世纪初期流行歌曲的复古风,古典文学意味的歌词和Rap、R&B、New HipHop等西方新曲风神奇融合,改变了以往现当代流行歌曲在利用传统资源时尽量使音乐符合歌词风格的惯例。藉由歌词和音乐之间的反差,营造特殊的欣赏体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除了词曲的反差之外,此类歌词制造新奇效果的另一“秘笈”在于歌词文本制造大量的词性活用、句式倒装、非常规词语搭配等语法现象。(甲)从“春风又绿江南岸”到“让高速的车阵,把城市的庄严挤垮吧”,这些语法现象在古今诗词创作中普遍存在,但运用密度如此之大却并不多见,它们的存在颠覆了受众原有的阅读习惯,形成了新鲜的感觉。所谓“

4、一花独放不是春”,继周杰伦之后,陶喆、胡彦斌、后弦、南拳妈妈等纷纷效仿,形成了当代流行歌坛一股新的时尚潮流“中国风”。歌坛你行我效,大量作品集中涌入市场,一时蔚为大观,甚至呈现泛滥之势。(乙)作品质量参差是不可回避的现实,写作后劲不足与创新性的缺乏是中国风歌曲面临的最大挑战。在论及21世纪流行歌坛的中国风现象时,许多论者将其归结为演唱者或创作者“民族自豪感”“民族认同感”的增强;中央电视台4次邀请周杰伦参加春节联欢晚会,且一律采用中国风曲目同样基于这样一种认识。但也有学者指出当下词人对传统资源的偏好一般来自自身的兴趣爱好或商业嗅觉,即便经过认真学习,如若不是长期研究浸染,终究免不了一种形式化的

5、隔阂感。反映在作品中,便是传统元素的表面化、符号化、零碎化和意义扁平化的倾向。(丙)。即便是中国风歌词的代表人物方文山,其作品工整、精致、华丽,却也常常现出粉饰气。而与当代年轻人审美的视觉化倾向及MV的流行相对应,中国风歌词常常更为强调形式感与画面感,而并不过于追究意义的深度。中国风歌曲带来的新鲜感恰恰反映了听众对传统文化的陌生与疏离。在这场歌者与听众共同营造的古典优雅的风尚中,传统仅停留在最为表象的层面,其精神实则和当代社会的文化气质格格不入了。21世纪的中国风歌曲不再是一种“乡愁”,甚至不是“回望”,而是当代年轻人对古代社会与古典文学的一种想象。即便周杰伦的歌唱得越来越慢、吐字越来越清晰,

6、终究还是缺少那份悠远醇厚。当代流行歌曲对传统文学资源的运用基本延续着黎锦晖(中国流行音乐奠基人,1967年去世)时期的几种主要形式:如“旧词新曲”(邓丽君淡淡幽情专辑)、段落拼接式(梅艳芳演唱的床前明月光)、点缀式(大量中国风歌曲),以及化用,(丁)。此外,一种新的形式值得注意“颠覆式”。即以冒犯或颠覆的方式运用传统资源,解构其原来的价值和意义,传达自己的观念和主张。对传统资源的颠覆式用法自古有之,在21世纪的当代流行歌曲中,它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成为一种特征较为鲜明的创作方式。而这种“颠覆”或“解构”往往只是一种策略,目的在于批评或嘲弄当下的社会现象,并非真正指向传统本身。 (有删改)4、第

7、段中“救生员”的含义是: 。(2分)5、下列四个例子,分别放在(甲)(乙)(丙)(丁)处,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如伊能静的念奴娇,歌词拼凑了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与白居易的长恨歌,两者共同的主题其实用的是词牌“念奴娇”的字面意义,即“美人如此多娇,少年英姿焕发,怎么想都是她”。如网上出现了一首打油诗蝶恋花中国疯:“江南桃花朵朵开,岁堤春晓,苏三发如雪。彩云追月东风破,西厢和尚醉花楼。牡丹江畔忆长安,红颜看穿,应是花恋蝶。却忘春风逍遥叹,花田错尽中国疯。”对应了十八首中国风歌曲,而这还仅仅是中国风歌曲中的小部分而已。如毛宁演唱的涛声依旧:带走一盏渔火,让他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

8、在枫桥边。无助的我,已经疏远那份情感,许多年以后才发觉,又回到你面前。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久违的你,一定保存着那张笑脸。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以周杰伦著名的东风破为例: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我在门后假装你人还没走,旧地如重游月圆更寂寞,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水向东流时间怎么偷,花开就一次成熟我却错过。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岁月在墙上剥落。看见小时候犹记得那年我们都还很年幼

9、,而如今琴声幽幽我的等候你没听过。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看透,篱笆外的古道我牵着你走过,荒烟漫草的年头就连分手都很沉默。A. B. C. D.6、能够根据文意作出推断的一项是()(3分)A.方文山作词的娘子这首流行歌曲将中国风的歌词与传统音乐融合在一起。B.当下词人对传统资源的偏好一般来自自身的兴趣爱好或商业嗅觉,所以不可能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C.方文山的词曲作品常常出现粉饰气是因为其作品过于工整、精致和华丽。D.当代年轻人审美视觉化是中国风歌词强调画面感的原因之一。7、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4分)8、按照文章两段中的有关信息,以下这首流行歌曲相思的歌词是否属于

10、“颠覆式”?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4分)红豆生南国,是很遥远的事情。相思算什么,早无人在意。醉卧不夜城,处处霓虹。酒杯中好一片滥滥风情。最肯忘却古人诗,最不屑一顾是相思。守着爱怕人笑,还怕人看清。春又来看红豆开,竟不见有情人去采,烟花拥着风流真情不在。附: 相思 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二)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6分) 骑自行车的人 指尖那时我刚刚十六岁。远没有风驰电掣,在漫漫长路上,自行车像另一个笨拙的我,不停地冒着热汗,用力穿行在颠簸不平的公路上。偶尔,汽车带着一团巨大的尘烟驶过,骑行者就得眯起双眼,屏住呼吸,跨下自行车,等待尘土缓慢散去,道路重现。当我终

11、于站到林场院子,面对灰头灰脸仿佛在尘土里滚过无数次的女孩,晓星轻轻地说了一句:“给你打好了水,快去洗洗吧。”在其后的三年时间里,我和晓星,成为一间房屋、两张床、一把椅子、一个凳子、两只水盆的共同拥有者,呼吸同样的空气,均分火炉里源源不断散发出的热度。我卸下行囊,用树枝和石块抠掉轱辘里的泥和杂草,用水将自行车擦洗干净,推到空屋里。一块灰蒙蒙的塑料布,让它瞬间变得暗淡无比。好在林场生活也为它提供了出镜机会:我们骑着自行车去供销社,在管村人热辣辣的目光中,隔着宽宽的水泥台,交易一些必需品。更多时候,我们沿着大坡滑行到管村的某户人家,在那里,有一些同龄女孩,她们站在街门口,仿佛一直在等待我们的到来。有

12、时,会有一杯白糖水提前等在她家桌子上,跟穿衣镜和盛满豆子的老花瓶一起,沉默地注视着门外。那杯白糖水要喝很长时间,比我们之前喝过的任何一杯糖水都甜,喝完后,嘴唇黏黏的,一直到骑车回宿舍,那甜味还有残留。夏天,我被晓星邀请去她家。路上,我和晓星不约而同地提起初次骑自行车的情形,都是八九岁的样子,推着家里唯一那辆父母骑了好多年的自行车,在黄昏的街道上,我们不停地练习跨梁动作:将脚尖蜷起来,将脚面收起来,快速跨过去。更多时候,我们会感觉自己的右脚是如此多余的一个器官啊,它阻挡了自行车允准和接纳我们的好意,也阻挡了我们技艺的提升。当我们终于可以坐在车座上时,才发觉,面前的世界如此高大、空旷而坎坷。我们终

13、于可以骑着自行车沿着河沟边行走,去往场院,去往街衢,去往人家。而妹妹在后面追着,气喘吁吁,小脸通红。风中很快就传来她的央求,我们捏闸,试着慢下来,再慢下来,自行车仿佛就要停下了,但倘若我们身子歪向一旁,肯定会带着自行车一起倒下的。事实的确如此。那个黄昏特别漂亮,满天布满瑰丽的云霞,神奇的是,那些彩色的光芒很快就降在大地上,村庄变得通红,场院、饲养处、庙院,包括谷秸、柰子树、牲口和我们,都变得红彤彤的,天地间洋溢着一股喜气。一种强大而蛮横的力量让我毫不费力地跨上自行车,在高高的车座上,我看见了天空倒映在温河里,另一面天空虚假而真切地呈现出来。那一刻,天地已非原来的天地,而村庄更非旧有的村庄,包括

14、骑车的我,也不是刚刚推车出门的那个我了。当妹妹喊我的时候,我高声说“坐上来吧”,自行车并不停下,妹妹追着渐渐缓下来的自行车,然后双手拉住后衣架,用力跳上来。她当然没有跳上来,咣当,刺耳的声音掠过我的耳膜,眼前的红霞瞬息暗淡下去,那股力量抽身而去,我突然变得异常无力,妹妹在身后激烈的扭动和拉扯,我手里的车把左右摇晃起来,根本来不及让自己沉静下来,我就向左一歪,又一声钝响掠过耳膜。我被压在车梁中间,妹妹被压在后轱辘下面。当我将身上的自行车推起来后,才看到,自己新裤子膝盖处,竟然破了一个三角形的口子。转身看妹妹,她的裤腿被扯成两三个长条。这一刻,我们开始忧心忡忡,因为不知该如何走进家门,面对母亲。那

15、个冬天,我和晓星学会了用毛线编织车座套、车梁套,花花绿绿的织物让自行车变得扑朔迷离。我们从未想过未来会是什么样子,似乎心里是有某种冲动的,但到底是想离开林场,还是想成就一个有理想抱负并对社会有用的自己,也并不知道。邮差骑着摩托车轰轰隆隆地来,他卸下来自外面的报纸、杂志和信件便轰轰隆隆走了,很少停留。有次晓星坐着邮差的摩托车回了趟家,当然,等她回来的时候,没有摩托,也没有自行车,只能用双脚走完五里地。但她从此有了关于摩托车的亲身体验,一种跟自行车明显不同的速度让她常常向往。我们被自行车带到林场,并沦陷于此,这不是自行车的错,也不是摩托车的错。后来,晓星比我先从林场调走了。那次她是坐汽车走的。我最

16、后一次骑车从林场大门出来,周围空荡荡的,所有吸附在身后的目光,都已消散。那一刻,我似乎成为一个与林场和师傅们再无瓜葛和关联的人。沿着大坡滑行到管村,那些曾经坐在门口的女孩们都不见了,有的嫁人了,有的去城里打工了,还有的坐在炕上不停地绣花,等待媒人掀开自家的门帘。我只遇见那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小孩,他扒着街门蹒跚地走出来。我朝他笑笑,拐上了公路。 (有删改)9、第段的画线句颇有特点,请对此加以赏析。(3分)10、第、两段的画线句描写了景物的瞬息变化,请赏析其妙处。(4分)11、阅读第段与第段,分析“我”的形象变化。(4分)12、某出版社正开展“优秀散文年选”工作,要求以“好的散文应该在文字描述背后,

17、尽可能地拥有丰赡的意义”为遴选标准。请写一封 100 字左右的推荐信向出版社推荐这篇散文。(5分)(三)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小题。(8分) 送李将军赴定州 (唐)郎士元双旌汉飞将,万里授横戈。春色临边尽,黄云出塞多。鼓鼙悲绝漠,烽戍隔长河。莫断阴山路,天骄已请和。注送李将军赴定州:诗题一作“送彭将军”。这首诗有多个版本,此处取其一。双旌:唐代节度使出行时的仪仗。阴山:山脉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山间缺口自古为南北交通要道。天骄:汉时以此称匈奴。13、从题材看,这首诗属于()(1分)A.送别诗 B.边塞诗 C.记行诗 D.咏史诗14、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首联形象鲜明,气势

18、雄壮。B.颔联工笔细描,色彩绚丽。C.颈联视听结合,意象寥廓。D.全诗虚实相生,用字简洁。15、“莫断阴山路”又有版本作“想到阴山北”,你认为哪个版本更好?请结合整首诗,从内容角度说说你的理由。(5分)(四)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20分)韦叡字怀文,京兆杜陵人。时王憕、杜恽并有乡里盛名,祖征谓叡曰:“汝自谓何如憕、恽?”叡谦不敢对。祖征曰:“汝文章或小减,学识当过之。然干国家,成功业,皆莫汝逮也。”四年,帝诏叡都督众军。叡先攻二城。既而魏援将杨灵胤帅军五万奄至,众惧不敌,请表益兵。叡曰:“吾求济师,彼亦征众。师克在和不在众,古人之义也。”因战,破之。七年,迁左卫将军。会司州刺史马仙琕自北

19、还军,为魏人所蹑,三关扰动。诏叡督众军援焉。叡至安陆,增筑城二丈余,更开大堑,起高楼。众颇讥其示弱。叡曰:“不然,为将当有怯时。”是时,元英复追仙琕,将复邵阳之耻,闻叡至乃退。十五年,拜表致仕,优诏不许。历官所得禄赐,皆散之亲故。时虽老,暇日犹课诸儿以学。第三子稜尤明经史,世称其洽闻。叡每坐使稜说书,其所发擿,稜犹弗之逮。高祖方锐意释氏天下咸从风而化叡不欲与俗俯仰所行略如他日。叡雅有旷世之度。莅人以爱惠为本,所居必有政绩。景宗时与群帅争先启之捷,叡独居后,其不尚胜率多如是,世尤以此贤之。(节选自南史 韦叡列传)【注】邵阳之耻:北魏中山王元英曾围攻南梁钟离,韦叡驰援解围,在邵阳之战中大败元英。景

20、宗:指梁将曹景宗。南史 曹景宗列传记载其“为人自恃尚胜”,众将受命齐援钟离时,景宗“欲专其功”而险些孤军独往;后韦叡与其合作,方共解钟离之困。启之捷:上报获胜的消息。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皆莫汝逮也 且吾求济师17、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师克在和不在众()A.胜任 B.能够 C.取胜 D.教训为魏人所蹑()A.超越 B.效法 C.践踏 D.追踪18、把第段画直线部分译成现代汉语。(5分)拜表致仕,优诏不许。历官所得禄赐,皆散之亲故。时虽老,暇日犹课诸儿以学。19、第段画线句对表现韦叡的人物形象有何作用?请结合上文加以分析。(3分)20、第段画线部分有三

21、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高祖方锐意释氏天下咸从风而化叡不欲与俗俯仰所行略如他日21、综观全文,结合注释,分析第段“世尤以此贤之”的原因。(5分)(五)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1分) 卷雪楼记 (明)袁中道质有而趣灵者,莫如山水,而常苦其不相凑,得其一,即可以送目而娱老。昔宗少文怀尚平之志,欲结宇衡山,而其后竟止江陵,立宅三湖上。岂非深山道远,饮食药饵俱艰,于老人不宜,而三湖浩渺之波,粘天荡日,亦可借其秀润,以畅性灵耶?荆州百里,无培塿之山,而惟大江自蜀来,浪喷波腾,为天下奇观。中郎卜居沙市,既治一楼曰砚北以瞰江,其前尚有隙地。一日梯而自登其脊以望,大笑曰:“吾事济矣。”

22、遂于楼之前复植两楹,承霤而出之,如头上髻,始尽得江势。举江自蜀趣吴,奔腾颓叠,澄鲜朗耀,震荡大地,淹润河山者,悉归几席之下。凡巴西之远峰,梦南之芳草,九十九洲,乍隐乍现。千帆竞举,惊沙坐飞;棹歌渔唱,接响互答;霁雨旦暮,烟景万状。于是中郎登而乐之,而谓予曰:“宗少文弃衡山而止江陵也,有以也哉。”时暑路方升,九市如炙,而登此楼,大江如积雪晃耀,沁人心脾。故不待其成,日夕游焉,而字之曰“卷雪”。注:宗少文:宗炳,字少文,南朝宋人,著名画家。尚平:亦作向子平,东汉人。向子平的子女婚嫁后,他不问家务,游历山水,不知所终。袁中郎:袁宏道,作者兄长。霤:屋檐。22、可填入第二段方框处的虚词是()(2分)A

23、.以 B.然 C.乃 D.则23、对第二段中袁中郎的“吾事济矣”的“事”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能再建一亭 B.理解宗少文 C.得山水性灵 D.能登楼避暑24、选择一个角度,赏析第二段的画线句。(3分)25、本文以“记楼”来表现作者对“质有而趣灵”的山水的追求,请对此加以分析。(3分)五、写作(70分)26、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有人说:“陌生阻止你认识陌生的事物,熟悉妨碍你理解熟悉的事物。”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1)茕茕孑立(2)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3)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2B

24、 “什么道理,同是自家姐妹,发东西还要分个三六九等”反映的是一种平等观念,而探春庶出的身份让她很难摆脱封建伦理的桎梏,决定了她是有等级观念的。3A 首先浏览五个句子可知,这段话将我们对他人惨败的同情分为两类,并解释原因,且由题干中“同样”可知,这两类应分别填在“同样”的前后。然后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先将五个句子分为两类,一类是对他人惨败产生同情,即“我们对他人惨败的同情”,是分析产生同情的原因,“一旦把我们置于特定的环境中”说明后面应是结果,即“我们也会非常容易地遭遇与他们相同的悲惨经历”,所以应该是;另一类是对他们的同情大打折扣,“一旦他人的行为看起来是那些我们永远也不可能有的行为的时候”是

25、同情大打折扣的原因,所以应为;再根据语境中的横线可知,“同样”前面三个空,后面两个空,所以放在前面,放在后面。据此排除 BCD。4、古典文学成为拯救当代流行音乐内在活力的关键因素。5C 甲:根据“歌词文本制造大量的词性活用、句式倒装、非常规词语搭配等语法现象”可知,符合所述。比如,“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是词类活用,“我在门后假装你人还没走”是句式倒装,“岁月在墙上剥落”是非常规词语搭配。乙:根据“形成了当代流行歌坛一股新的时尚潮流中国风”可知,符合所述。“而这还仅仅是中国风歌曲中的小部分而已”正好体现了这段讲的中国风。丙:根据“反映在作品中,便是传统元素的表面化、符号化、零碎化和意义扁平化

26、的倾向”可知,符合所述。“伊能静的念奴娇,歌词拼凑了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与白居易的长恨歌,两者共同的主题其实用的是词牌念奴娇的字面意义“,正是对前文的说明。丁:根据“以及化用”可知,符合所述。涛声依旧化用了江雪的诗句。6D A.根据“其中由方文山作词的一首娘子开创了21世纪初期流行歌曲的复古风”可知,这首歌曲强调的是“复古风”,而不是“中国风”,错误。B.根据“当下词人对传统资源的偏好一般来自于自身的兴趣爱好或商业嗅觉,即便经过认真学习,如若不是长期研究浸染,终究免不了一种形式化的隔阂感”可知,选项表述过于绝对,错误。C.根据“即便是中国风歌词的代表人物方文山,其作品工整、精致、华丽,却也常

27、常现出粉饰气”可知,作品工整、精致与出现粉饰气不构成因果关系,错误。7、文章围绕“中国风的魅力”这个论题,以大量实例,从三个方面阐明了流行音乐的中国风带来的正面作用:为人们提供新鲜、特殊的音乐欣赏体验(或为当代流行音乐注入活力);增强一些人的民族自豪感或民族认同感,成为传达时代观念,批评当下社会现象的一种方式。论述的过程中同时也提出了作者对中国风流行歌曲泛滥后导致的问题以及传统元素的表面化、符号化、零碎化和意义扁平化的倾向等问题。8、我认为属于“颠覆式”。该曲处处针对王维的相思,解构了原诗对相思之情的珍爱。随着岁月流逝、社会变迁,古人珍惜的相思之情在当下已经无人在意,它们被城市的霓虹与酒精淹没

28、,人们因怕被看清内心,而不再借红豆以示相思。歌词表面是对传统情感方式的嘲弄,实则隐喻现代人拥有丰富的物质,却难觅真情的悲哀,从而在表面的否定中传达出认同,甚至羡慕传统情感的思绪。9、运用铺叙与白描,把两人共同拥有的东西一一陈列展现出来而不过多描写,简洁有力地展现出林场生活的贫瘠与艰苦。多用短句,带来明快的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10、第段写红霞骤然降临,给景物披上喜庆的红色,也给了“我”莫大的信心与鼓舞,让“我”忽然充满力量,并在这霞光与自行车高高的车座上感受到了完全不一样的世界。红霞的瞬息变化让“我”有了一种能支配一切的“强大”感受。第段“红霞瞬息暗淡”,既是时间流逝与霞光的变化,也是“我”掌

29、握“强大”力量的幻觉被戳破的失败心理感受。“我”实际上并不真正强大,终究被现实打败,这里的“暗淡”反映出“我”心情瞬间低落。11、第段的“我”初出茅庐,被生活处境困扰,面对困难毫无办法,只能笨拙地用力前行,默默地忍受糟糕感受。第 段的“我”经历了许多时光与人事的变化,面对离别的寂寥悲伤,能够平静坦然、淡定从容地接受,不怨艾、不悲戚,淡然挥别过去,走向新的生活。12、示例:骑自行车的人是一篇意蕴丰富的散文,文章写作者青少年时期在农村生活的一些片段,简朴自然,而行文中作者仿佛抽离于内容,体现高于生活的审视感。用“自行车”的“来去”,反映出人物内心“既孱弱,又强大,既骇怕,又决绝,既英勇,又怯懦”的

30、复杂心绪。13A 从诗歌标题“送李将军赴定州”来看,这是一首典型的送别诗。14B“颔联工笔细描,色彩绚丽”赏析有误,颔联近乎于白描,不能说是工笔细描。另外写春色尽,黄沙弥漫如云,遮天蔽日,色彩并不绚丽。15、示例1:“莫断阴山路”更好。前三联赞李将军奉命出征的军威、述征途的艰辛、畅想交战时的胜势,以此表达送别时的赞美和祝愿之意,而尾联用“莫断阴山路”,则有劝诫的意味,劝诫李将军作战的目的是为了和平而非一味杀伤敌人,使诗意更进一层,表达了诗人希望边疆和平安定的强烈愿望。若用“想到阴山北”则延续了此前赞颂祝愿的思路,无此反跌之效。示例2:“莫断阴山路”更好。前三联赞李将军奉命出征的军威、述征途的艰

31、辛、畅想交战时的胜势,以此表达送别时的赞美和祝愿之意,尾联若接着写“想到阴山北”,只是直接延续此前语意,诗意较平。“莫断阴山路”不直接写对胜利的祝愿,而是说敌人已请和所以请放敌军一条生路,以此来表达必胜的信心和祝愿,更显委婉,更有风致。16、及 增援17、(1)C (2)D18、(韦叡)上奏章请求辞官,(帝)颁发嘉奖诏书不答应他的请求。先后任官所得的俸禄和奖赏,(他)都分给了亲戚朋友。当时(他)虽年事已高,但闲暇的时候还督促儿子们学习。19、以元英“乃退”衬托韦叡的赫赫威名、英勇战绩,表明所谓的“怯”实则是一种不恃勇、不逞强的作战谋略,凸显韦叡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智慧。20、高祖方锐意释氏/天下咸

32、从风而化/叡不欲与俗俯仰/所行略如他日21、从上文和注释来看,景宗尚胜好强,韦叡“独居后”甘于退让,团结景宗,符合其“师克在和”的一贯思想,“不尚胜”是其不慕名利、不与俗俯仰的高尚精神的表现,更是以国事和百姓为重、顾全大局的表现;众将“争先”的普遍风气映衬下,不尚胜所体现的旷世之度,更显得难能可贵。参考译文:韦叡,字怀文,京兆杜陵人。当时韦叡的妻兄王憕、姨弟杜恽,一同在乡里都有很大的名声。他的伯父韦祖征对韦叡说:“与憕、恽相比,你认为自己怎么样?”韦叡谦逊不敢回答。祖征说:“你的文章比起他们来或许略为逊色,但学识应当超过他们,在参与国家大事、为国建功立业方面,他们都比不上你啊。”天监四年,粱武

33、帝下诏让韦叡统领各路军马。韦叡先攻下这两座小城。不久北魏援兵的将领杨灵胤率领五万军队忽然到达,众人害怕不敌魏军,请求上表朝廷增派援兵。韦叡说:“我请求增兵,对方也增兵,军队打胜仗在内部团结,而不在人数众多,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于是跟杨灵胤交战,打败了他。天监七年,韦睿升任左卫将军,恰逢司州刺史马仙琕北伐,率军返回,被魏国军队跟踪,一时各个边关骚动不已,高祖下诏命令韦叡率领各支军队前往支援。韦叡到达安陆,将城墙加高了二丈多,又挖掘深沟,筑起高楼,许多人讥讽他这是向敌人示弱。韦叡说:“这不是示弱,作为将领应当有畏惧的时候。”当时元英仍在追击马仙琕,想雪邵阳战败之耻,得知韦睿到来,就退兵了。天监十

34、五年,上表朝廷,请求辞去官职,高祖颁发嘉奖诏书不答应他的请求。先后任官所得的俸禄和奖赏,(他)都分给了亲戚朋友。当时(他)虽年事已高,但闲暇的时候还督促儿子们学习。第三个儿子韦稜,尤其精通经史,当时的人都认为他广闻博识。韦叡常常在座中而韦稜请他讲解书经,他所阐发的内容,往往比韦稜更加精辟。高祖当时正专心信奉佛教,天下百姓也都从风而化,韦叡不愿意被世俗所左右,其举止跟往日没有两样。韦叡向来具有世人无法比拟的器度,管理人民以慈爱仁惠为宗旨,在所任职的地方都留下执政的业绩。曹景宗当时与众将领争先恐后地上报获胜的消息,但只有韦睿甘居后人,他不求胜过别人,大多时候都是如此。当时的人们尤其因为这点推崇他。

35、22D23C24、大量使用整句,写出长江奔腾震荡的水势,渺远处巴山诸峰、云梦泽的芳草隐约可见,山水间的千帆、棹歌等人世生活与风雨变化的自然面貌。这些景物都是经过远观、俯瞰、多日观察概括而成,具有时空中宏大气势,而整句正好与之相宜,使宏大气势扑面而来。也可以选用观察视角(如远观、俯瞰),也可选用动静结合。25、作者认为山水既有实际形态又有趣味灵性,全文构思颇为独特。首先对画家宗炳遍游山水,最后选择江陵终老的原因进行猜测,引出江陵水势浩荡,天下奇观之趣。而后通过袁中郎建楼远眺,描绘出澎湃的长江、隐约的远峰、山水间的生动的世间生活,然后进一步理解宗炳隐居江陵原因是寻找到性灵山水之趣,最后写卷雪楼命名

36、原因,即酷热下仍能清凉入心之趣。表现出作者清雅宏大,超拔于世的精神追求。参考译文:有形体而又有趣味有灵气的东西,比不过山水,但人们常常苦有趣味、有灵气的山和水不能相遇,于是得到了其中的一个,就可以引人注目而欢度老年。从前宗炳心怀尚平一样不问家事游历山水的志向,想在衡山建造房屋,但后来却停留在江陵,在三湖边上建造住宅。难道不是深山路远,饮食药物得来都不容易,对老人不适宜,而三湖浩渺的水,连着天际,涤荡红日,也可以借助湖水的灵秀润泽,让性情得到舒畅的缘故?荆州疆域百里,没有小土山,只有大江从蜀地而来,浪花喷溅波浪翻腾,是天下的奇观。我的兄长袁中郎选择住在沙市,建造了一座名叫“砚北”的楼以眺望长江,

37、楼的前面还有空地。一天,他踩着梯子登上屋脊远望,大笑:“我的事情成功了。”于是在楼前又造了一座两个楹柱的楼,连接着“砚北楼”的屋檐,高出“砚北楼”,如同头上的发髻,才完全看清长江的气势。长江从蜀地流出流向吴地,江水奔腾悬流堆叠,澄澈闪耀,涛声震荡大地,润泽河山的景象,尽入眼底。凡是巴山西面处的山峰,云梦泽南面的芳草,九十九洲,乍隐乍现。千帆竞发,惊动了沙滩上的水鸟;船夫渔人,应和着歌唱;雨过天晴,早早晚晚,烟雾弥漫,景象万千。于是袁中郎登上此楼,高兴地对我说:“宗炳抛弃衡山而停留在江陵,是有道理的。”当时暑气正盛,街市如同炙烤,而登上此楼,大江如积雪一样闪耀,让人的心脾感到凉快。所以不等到此楼

38、建成,早晚登楼游乐,而题名为“卷雪”。26、参考例文 陌生与熟悉生活中的事物大致可以分为熟悉的和陌生的。奥地利作家霍夫曼斯塔尔在风景中的少年中说:“陌生阻止你认识陌生的事物;熟悉妨碍你理解熟悉的事物。”人对于事物的认识理解过程,常因对其熟悉与陌生的简单分类而受到解构。对于未知的本能恐惧使人们不愿深入接触陌生的事物。确实,陌生的事物中蕴含大量未知,也意味着潜在的风险以及不知从何处入手进行认识的迷茫。客观上不明白如何认识,主观上不敢尝试各种认识途径,二者合力,使陌生阻止我们认识陌生的事物。如当改革开放大潮涌来,对陌生变革的心理排斥也使许多人重弹“投机倒把”“割资本主义尾巴”的老调,把熟悉的标签贴上

39、陌生的事物,拒绝理性地认识这场社会变革。如果我们畏于陌生,自然也将自己隔绝于深入认识陌生事物的途径之外。同时,对于自己充分掌握了熟悉事物的盲目自信也会消解我们深入探索熟悉事物的好奇心。米兰 昆德拉说:“现代人的傻不在于无知,而在于对既有思想的不思考。”卢梭也提出:“人之所以走入迷途,不是由于他的无知,而在于他自以为知。”当我们以“熟悉”一词归类某一事物时,实则建构了一层“已经理解该事物”的逻辑语境,在这一语境中我们用自己理解的事物模样代替事物本身,即使尝试新的探索也只是在自己已有认识中搭建新的逻辑闭环。对于熟悉事物的更深入、更全面理解也在这样的坐井观天中失去可能。其实,导致陌生与熟悉妨碍我们认

40、识理解事物的根本在于人们对已有认知体系的守成。我们不仅拒绝接触陌生事物,甚至拒绝接触熟悉事物中的陌生部分。我们安于思想的舒适圈,担忧、懈怠、恐惧共同交织,左右着我们停下对事物更进一步的新的理解。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个人知识体系的更新换代常落后于社会的演进,最终当我们不得不被动接受对事物的认识理解时早已落于人后。因此我们应当避免以“熟悉”与“陌生”这样简单化的标签草率地对事物加以分类,更不可囿于已有的认知框架中。对陌生的事物也可有熟悉的认识方案将之逐步拆解,对熟悉的事物也可从陌生的角度重新探索。况且时代总在发展,事物总在变化,今日所有对熟悉与陌生的划分最后都会归为旧知,因而真正重要的是不断尝试新的视角去认识世界一切事物。余秋雨说:“未知和无知并不是愚昧,真正的愚昧是对未知和无知的否认。”愿人们放下对事物“陌生”与“熟悉”的成见,在对新事物、新眼光的尝试中拓宽对世界的认识与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月考试卷 > 高三上月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