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小古文专讲专练:历史人物篇(教师版)小学人教统编版

上传人:鹏城****头 文档编号:252482 上传时间:2023-11-01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237.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5 小古文专讲专练:历史人物篇(教师版)小学人教统编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5 小古文专讲专练:历史人物篇(教师版)小学人教统编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5 小古文专讲专练:历史人物篇(教师版)小学人教统编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5 小古文专讲专练:历史人物篇(教师版)小学人教统编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5 小古文专讲专练:历史人物篇(教师版)小学人教统编版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05 历史人物篇(教师版)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文言文是古代文化与现代教育连接的纽带。从小学开始进行文言文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文言文的结构和表达方式,感受到古人的思想情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为学生未来的语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何为文言文?美好的意思。文 美好的语言文章言文言文表述,记载等意思。文作品、文章等意思。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主要内容通过典型的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通过人物形象来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知人:文章写了哪些人?(掌握文中所写之人,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历史人物篇方法指导明事:他(她)做了什么事?(干什么)。(弄清

2、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辨理:文章说明的道理,启示。(分析作者借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 速记口诀:标题开头须关注,具体事件显性格,语言动作析特点,侧面描写起烘托。 1.(2021全国六年级期末)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刮骨去毒羽尝为流矢(sh sh)所中,贯其右臂,后创(chung chung),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z c)有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惠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p p)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注释】矢镞箭头1为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上“”。2解释下面的字。

3、常:_贯:_3羽的左臂阴雨天经常疼痛,是因为什么呢?用原文回答。 4读了短文,我知道了“刮骨去毒”的意思_,比喻_,我还能写一个带有典故的四字词语:_。5文中的“羽”指的是小说_中的_,他是一个_的人。【答案】1shchungzp 2常常 穿透 3矢镞有毒,毒入于骨。 4刮云进入骨头的毒性,彻底医治。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釜底抽薪 5 三国演义 关羽 勇敢无畏、智勇双全、忠贞不二【分析】关羽曾经被乱箭所射中,贯穿了他的右臂,后来伤口虽然痊愈,(但是)每到阴雨天,骨头常常疼痛。医生说:“箭头有毒,毒已深入骨髓里,应当剖开手臂打开伤口,刮骨头除去毒素,这个隐患才可以除去。”关羽便伸出手臂让医生剖开

4、它。当时关羽正在和诸位将领围坐在一起喝酒,手臂鲜血淋漓,都漫出盛血的盘子了,但是关羽却割肉喝酒,谈笑如常。1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流矢:li sh创:chung(指创伤;使受损伤。)矢镞:sh z劈之:p zh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词语的翻译能力,这类题首先要从整体词语出现的句子来看进行意译,再用直译的方法进行推敲。骨常疼痛:骨头常常疼痛。贯其右臂:贯穿了他的右臂。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从“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右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来看是因为矢镞有毒,毒入于骨。4本题

5、主要考查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和分析。刮骨去毒:刮骨去毒一般指刮骨疗毒。刮骨疗毒,汉语成语,意思是指彻底治疗,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出自三国志蜀书关羽传。带有典故的词语:望梅止渴望梅止渴:意思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出自世说新语假谲。5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典故的积累与理解。其中“羽”是关羽,也是三国演义中的“义绝”,汉末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武圣。是勇敢无畏、智勇双全、忠贞不二的人。2.(2022浙江台州六年级期末)小古文阅读。吴起守信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赖,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6、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s)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y)?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注释】吴起: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止:留住。俟:等待。宜:应该。1“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一句中,“之”指代的是( )A吴起B食物C故人2“故人来,方与之食”一句中“方”的意思是( )A刚刚B才C方形,与圆形相对3下列句子中,能具体表现吴起守信的句子是( )(多选)A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B起曰:“待公而食。”C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D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4请你根据理解,写出“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的意思。 5对“吴起守信”这个故事,你有

7、什么看法?请说说理由。 【答案】1C 2B 3CD 4要想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5从“吴起守信”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吴起是一个言而有信,遵守承诺的人,我觉得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因为为人处事要讲信用,要以诚信为本。【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的理解。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进行作答。“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意思是(可是)老朋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待他。之:代词,指老朋友、故人。C选项正确。2本题考查对加点字的理解。解笞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故人来,方与

8、之食”意思是老朋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方:才。3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A项,这句话意思是: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朋友,就留他吃饭。B项,这句话意思是:吴起说:“我(在家里)等待您一起进餐。”C项,这句话意思是:(可是)老朋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待他。D项,这句话意思是: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根据意思可知CD选项正确。4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

9、充完整。注意“欲”“服”“非的翻译。“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的意思是要想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5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掌握。这类题要从整体对文章进行理解分析,掌握其中的内容和主旨,然后先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后面补充原因即可,答案不唯一。【点睛】参考译文: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朋友,就留他吃饭。老朋友说:“好啊,约定等我回来就(到你家)吃饭。”吴起说:“我(在家里)等待您一起进餐。”(可是)老朋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待他。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吴起不吃饭而等待老朋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话不算数啊。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

10、使军队信服的缘由吧!要想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3.(2022广东深圳五年级期末)文言文阅读。空城计(节选)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手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

11、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侯。”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1这个片段出自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_,这本书的作者是_。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旁若无人( ) (2)若某等之见( )(3)必弃城而走( ) (4)吾

12、兵止有二千五百( )3文中三次写到诸葛亮的“笑”,请揣摩人物当时的心理,分析这三次“笑”的不同内涵。(1)“笑容可掬”: (2)“抚掌而笑”: (3)“拍手大笑”: 4读了这个故事,请你用一两个词语来概括诸葛亮和司马懿的人物形象。诸葛亮:_ 司马懿:_5与本文中的故事有关的歇后语是_,诸葛亮的许多故事家喻户晓,请再写出一个诸葛亮的故事:_【答案】1三国演义 罗贯中 2好像 如果 跑 只 3故作坦然轻松,以诱司马懿中计,这是假装的笑 见魏军远去,暗自庆幸,如释重负,这是侥幸轻松的笑 胜利之后的开怀大笑,这是自豪的笑,也是嘲讽司马懿的笑 4足智多谋,沉着冷静 谨慎多疑 5诸葛亮焚香操琴故弄玄虚 草

13、船借箭、初出茅庐【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可以根据学过的知识或平时对名著阅读知识的积累作答。通过阅读本文,知道这是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作品。2本题考查了文言文中的字词解释。需要在理解整个词语的基础上方可理解其中重要的字。(1)旁若无人:身旁好像没有人。形容态度傲慢,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形容态度自然、镇静自如的样子,也形容很投入,没有感到他人的存在。“若”是“好像”的意思。(2)若某等之见:如果是以我们的看法。“若”是“如果,假如”意思。(3)必弃城而走:一定弃城而逃。“走”是“跑”的意思。(4)吾兵止有二千五百:我军只有2500名。“止”是“只有”的意思。3本题考查揣摩人物内心的能力。(1)结

14、合下文“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可知,诸葛亮“笑容可掬”时想:只要故做镇定,司马懿一定要中计。(2)结合“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侯。”可知此时诸葛亮心想:司马懿上当了,终于能解决了这个危险。此时他是一种侥幸轻松的笑。(3)结合“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言讫,拍手大笑”可知,诸葛亮心想:我的计谋成功了,取得了胜利。所以是开心的笑,同时也是对司马懿的嘲讽。4本题考查评价人物形象。评价人物形象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

15、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通过细读选文可知,诸葛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临危不乱,而且掌握司马懿的心理,最终使得司马懿率大军退去,显现出他的大智大勇、神机妙算;而司马懿则生性多疑自负,没有看透诸葛亮的计谋,错失良机。5本题考查课外积累。有关本故事的歇后语是:诸葛亮焚香操琴故弄玄虚;有关诸葛亮的故事有很多:赤壁之战;七擒孟获。【点睛】参考译文:却说司马懿前军侦探兵到了城下,见到如此情况,都不敢进攻,急忙报上敌情给司马懿,司马懿笑而不信,于是止住三军,骑著快马远远望去。果然见到笑容可掬的孔明坐在城楼之上,烧香弹琴。左边有一童子捧著宝剑;右边有一童子手拿麈尾(驱赶蚊虫用具)。城门内外有20多

16、名百姓在低头扫街,身旁好像没有人一样。 司马懿看完后,觉得非常可疑,便到中军叫后军当作前军,前军当作后军,向北方山路撤退。次子司马昭问:“莫非诸葛亮军中无兵,故意制造现在的情况,父亲为何因这样而退兵?”司马懿回答:“诸葛亮平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军若进攻,则中他的计谋,以你的辈分哪里会知道?应该尽速撤退。”于是两路兵全部撤退。孔明见魏兵撤退之后,拍手而笑,众官没一个不惊讶,于是就问孔明:“司马懿是曹魏的名将,今天共有15万精兵到此,见到丞相便速速撤退,这是为什么?”孔明回答:“这个人料到我平生行事谨慎,必定不冒险;见到如此状况,便怀疑有伏兵,所以退去。我并非冒险,实在是因

17、为不得已而用这方法,而司马懿必定引军向北方山间小路退去,我已经命令关兴、张苞二人在那等候。” 众人听到后皆惊讶的被折服,并赞叹的说:“丞相如此高明的计谋,神鬼也难测度。假若是以我们的看法,一定弃城而逃。”孔明说:“我军只有2500名,若弃城逃跑,必定不能逃得很远,这样能不被司马懿抓住吗?”说完,拍手大笑的说:“我若是司马懿,必定不撤退。”4.(2020五年级单元测试)阅读下面的选文,然后回答问题。却说曹寨中,听得擂鼓呐嘁,毛玠、于禁二人慌忙飞报曹操。操传令曰:“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轻动。可拨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又差人往旱寨内唤张辽、徐晃各带弓弩军三千,火速到江边助射。比及号令

18、到时,毛玠、于禁怕南军抢入水寨,已差弓弩手在寨前放箭。少顷,旱寨内弓弩手亦到,约一万余人,尽皆向江中放箭,箭如雨发。孔明教把船吊回,头东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呐喊。待至日高雾散,孔明令收船急回。二十只船两边束草上,排满箭枝。孔明令各船上军士齐声叫曰:“谢丞相箭!”比及曹军寨内报知曹操时,这里船轻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曹操懊悔不已。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1说说下面词语的意思。比及: 少顷: 2这段话主要写草船借箭的( )A起因B经过C背景3对画横线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船吊回,头东尾西”,这样既能两面受箭,也能保持船体平衡B“头东尾

19、西”便于顺风顺水地返回,省去了掉头的时间,也表现了诸葛亮十分害怕曹操C敢逼近受箭,说明诸葛亮对曹操生性多疑、小心谨慎的性格了如指掌4从回目“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可知,第四十六回除了写草船借箭,还会写 【答案】1等到 一会儿 2B 3B 4黄盖苦肉计【详解】译文: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毛玠、于禁二人慌张向曹操禀报此事,曹操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肯定有埋伏,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

20、,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5.(2022浙江湖州四年级期末)文言文阅读。七步成诗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注释】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文帝:指魏文帝曹丕。东阿王:魏文帝曹丕的兄弟曹植。漉(l):滤出。 菽(sh):大豆。萁(q):豆茎。 釜(f):锅。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1、( )A文帝尝令东阿王(尝试)B煮豆持作羹(用来)C应声便为诗(随着命令的声音,立即)D萁在釜下燃(烧)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七步成诗和王戎不取道旁李都选自世说新语。( )(2)从“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可以看出曹丕想迫害弟弟。( )(3)讲历史人物故事的时候,我们可以加上适当的表情吸引听众。所以,讲七步成诗这个故事时,我会用夸张的表情,炫耀的语气来讲述曹植作的诗。( )3你觉得曹植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写下你的看法和理由。 【答案】1A 2 3文中曹植才思敏捷。它七步之内就作出一首诗,而且让曹丕听了以后潸然泪下,深感惭愧不忍借故

22、害他。【分析】译文:魏文帝曹丕曾经命令东阿王曹植在七步之内作成一首诗,作不出的话,就要动用死刑。曹植应声便作成一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魏文帝听了深感惭愧。1本题考查词语的解释。要结合句子的前后意思理解来确定字的意思。错误的更正如下:文帝尝令东阿王(曾经)2本题考查考查理解积累。(1)根据注释可以知道七步成诗选自世说新语,王戎不取道旁李也选自世说新语。(2)“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意思“魏文帝曹丕曾经命令东阿王曹植在七步之内作成一首诗,作不出的话,就要动用死刑。”可以看出曹丕想迫害弟弟。(3)七步诗是曹丕想害曹植命他七步

23、作诗。曹植为此感到悲哀,兄弟互相残害,曹植的“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抒发对兄长曹丕的深切感慨,兄弟应该团结互助的情感前两句描述了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生活现象,后一句话锋一转,集中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他显然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本是同胞兄弟,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所以应用带着伤感的语气来讲述。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结合文中人物的事件(七步成诗)并且而且结合当时的曹丕想害他的命的处境 ,引用形象生动的比喻 ,令曹丕感到惭愧,化解危险来说明它是一下才思敏捷的人。6.(2023山东济南小升初真题)文言文阅读。弃书捐剑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

24、,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注释】项籍:项羽,名籍,字羽。去:含弃(指放弃学书)。项梁:项羽的叔父。怒之:对他很生气。竟:完毕。1下面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弃书捐剑:舍弃B不足学:值得C学万人敌:敌人D略知其意:大概2“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的意思是: 3项羽弃书捐剑的理由是:_(请用原文回答)4后来,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刘邦凭借智取,而项羽则以蛮力拼斗,最终,被刘邦打败。结合短文内容,项羽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答案】1C 2项羽非常高兴,可是略微懂得了一点兵法的大意,又不肯最终学完。 3书,足以记

25、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4不可因胸怀大志而不屑于小事,学习一定要坚持到底,持之以恒。【解析】1本题考查字词解释。C学万人敌:敌人对抗;抵挡。故选C。2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籍:即项羽,项羽名籍,字羽。其意:其中的大意,整句话的意思是:项羽非常高兴,可是略微懂得了一点兵法的大意,又不肯最终学完。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结合文章句子“。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可知项羽弃书捐剑的理由。4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结合文章内容可知项羽学什么都不能一心一意,不能坚持到底,缺乏恒心和毅力,这为他后来的失败埋下了隐患。故事告诉我们:不

26、可因胸怀大志而不屑于小事,做什么事都要有恒心和毅力。【点睛】参考译文:项羽年少时曾学习写字识字,没有学成就放弃了;学习剑术,也没有学成。他的叔父项梁很生气。项羽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罢了;剑术,也只能与一个人对敌,不值得学。我要学习能敌万人的本事。”于是项梁就教项羽兵法。项羽非常高兴,可是略微懂得了一点兵法的大意,又不肯最终学完。7.(2023山东潍坊小升初真题)小古文阅读。除“三横”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交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

27、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处竟杀蛟而出,闻里人更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注释】凶强侠气:凶暴强悍,好争斗。尤剧:更厉害。冀:希望。更相庆:互相庆贺。1梳理内容,填写故事流程图。义兴有“三横”:蛟、_、周处乡人说服_。周处与蛟同沉,乡人_。周处知为人情所患,_。2下列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乡里所患 患:患病 B并皆暴犯百姓暴犯:侵害C义兴人谓为“三横”横:祸害 D处与之俱 俱:一起3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4读完短文后,我觉得周处是一个_的人,当他知道乡亲们误认为他已经死去后互相庆贺时,他心里会想 【答案】1白额虎 杀虎斩蛟 更相庆 有自改意 2A 3蛟龙在水

28、里有时浮起有时沉没,漂游了几十里远,周处始终同蛟龙一起搏斗。 4勇敢、知错能改 原来,我也是一大祸害啊!看来,我需要改过自新了【解析】1本题考查了对文言文内容的概括。从“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可知,“三横”是蛟、白额虎、周处。从“或说处杀虎斩蛟”可知,乡人说服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从“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可知,周处与蛟同沉,乡人奔走相庆。从“处竟杀蛟而出,闻里人更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可知,周处知为人情所患,所以有了悔改的心意。2本题考查了对字词的解释。A“为乡里所患”的意思是:地方上的人把他当作祸害。这里的“患”是祸害的意思。故选A

29、。3本题考查了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结合译文,可知“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的意思是:蛟龙在水里有时浮起有时沉没,漂游了几十里远,周处始终同蛟龙一起搏斗。4本题考查了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人物心理的揣摩。从周处杀死老虎,又奋战三天三夜斩杀蛟龙,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勇敢无畏的人。从他知道大家实际上把自己当作一大祸害,有了悔改之意,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当他知道乡亲们误认为他已经死去后互相庆贺时,他才幡然醒悟,因此心里可能会想:原来,我竟和白虎、蛟龙一样,是乡亲们的祸害。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改正。【点睛】参考译文:周处年轻的时候,特别凶暴强悍,最爱和人搏斗,地方上的人把他当作祸害。同时在义兴地

30、方的水中有蛟,山上有白额虎,它们全都侵害老百姓,所以义兴的人把周处、蛟、白额虎称作“三害”。在三害里面,周处又最厉害。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相互拼杀后只剩下一个。周处立即杀死了老虎,又下河斩杀蛟龙。蛟龙在水里有时浮起有时沉没,漂游了几十里远,周处始终同蛟龙一起搏斗。经过了三天三夜,当地的百姓们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轮流着对此表示庆贺。结果周处杀死了蛟龙从水中出来了。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对此庆贺的事情,才知道大家实际上也把自己当作一大祸害,因此,有了悔改的心意。8.(2020全国六年级专题练习)小古文阅读。卧薪尝胆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

31、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选自史记【注释】薪(xn):柴草。赦:免除和减轻刑罚。越王勾践反国:公元前494年,吴伐越,大败越。越王勾践夫妇入臣于吴,为吴王夫差养马三年,后被释放回国。坐,同“座”。饮食:吃喝。饮,喝。食,吃。会稽(kui j)之耻:指越王被吴王困于会稽山,被迫屈膝称臣求和。会稽,山名,在今浙江绍兴。重(chng)采:多种颜色的华美衣服。采,通“彩”。折节:谓屈己从人。厚遇:厚待。振贫:救济贫民。振,“账”的本字,救济。吊:哀悼,祭莫。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1)置胆于坐

32、 _(2)饮食亦尝胆也 _(3)衣不重采 _ (4)振贫吊死 _2这篇短文讲了_(填人物)卧薪尝胆的故事。这个故事让我们联想到了孟子的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_,劳其筋骨,饿其体肤,_,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女忘会稽之耻邪? (2)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4故事主人公为什么要卧薪尝胆? 【答案】1座位 吃喝 通“彩”,多种颜色 赈济 2越王勾践 必先苦其心志 空乏其身 3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 赈济贫困人家,祭吊死者,和百姓一样劳苦。 4提醒自己时刻不忘亡国耻辱,励精图治复国。【分析】译文:吴王已经赦免了越王,(让他回了越国,)越王

33、勾践时时刻刻想着如何复国,于是就每天劳累地思索着,还把一个苦胆挂在座位上面,每天坐下休息、躺下睡觉之前,都要仰起头尝尝苦胆的滋味,吃饭喝水之前也要先尝尝苦胆。他常常对自己说:“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么?”他亲自到田间种地,他的夫人穿自己织的布做成的衣服。他吃的每顿饭里几乎没有肉菜,穿的衣服没有鲜艳的颜色。他降低身份对待下面有贤能的人,对宾客厚礼相赠,扶助贫困的人,哀悼死难的人,和百姓们一同劳苦工作。1考查学生结合语境理解字词的能力。结合文言文的意思来理解文中句子以及字词的意思。“置胆于坐”的意思是把一个苦胆挂在座位上面。坐:座位。“饮食亦尝胆也”的意思是吃饭喝水之前也要先尝尝苦

34、胆。饮食:吃饭喝水。“衣不重采”的意思是穿的衣服没有鲜艳的颜色。重采:通“彩”,多种颜色。“振贫吊死”的意思是扶助贫困的人,哀悼死难的人。振:赈济。2考查学生是对文言文的理解分析能力。译文:吴王已经赦免了越王,(让他回了越国,)越王勾践时时刻刻想着如何复国,于是就每天劳累地思索着,还把一个苦胆挂在座位上面,每天坐下休息、躺下睡觉之前,都要仰起头尝尝苦胆的滋味,吃饭喝水之前也要先尝尝苦胆。他常常对自己说:“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么?”他亲自到田间种地,他的夫人穿自己织的布做成的衣服。他吃的每顿饭里几乎没有肉菜,穿的衣服没有鲜艳的颜色。他降低身份对待下面有贤能的人,对宾客厚礼相赠,

35、扶助贫困的人,哀悼死难的人,和百姓们一同劳苦工作。这篇短文讲了越王勾践(填人物)卧薪尝胆的故事。这个故事让我们联想到了孟子的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3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的理解能力。结合注释来理解句子的意思。“会稽之耻邪?”的意思是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的意思是赈济贫困人家,祭吊死者,和百姓一样劳苦。4考查学生的对文言文的理解分析能力。结合注释及译文作答,勾践卧薪尝胆的原因是提醒自己时刻不忘亡国耻辱,励精图治复国。9.(2021浙江绍兴六年级期中)阅读小古文,回答问题。杨布打狗杨朱四

36、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田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日:“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注释】节选自列子说符。杨朱:字子居,魏国(一说秦国)人,战国初期思想家、哲学家。缁衣:黑色的衣服。使:假使,假若。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衣素衣而出_(2)衣缁衣而反_(3)将扑之_(4)迎而吠之_2下面加点的“之”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杨朱之弟曰布B迎而吠之C学而时习之D思援弓缴而射之3为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四处。向 者 使 汝 狗 白 而 往 黑 而 来4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

37、哉? 5下面对文章理解不合理的一项是( )A杨朱的分析是对的,那只狗和杨布都只注意了事物的表面现象,没有看到本质B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当他人误解自己的时候,不要头脑发热,动怒发火,而应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要学会换位思考C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事物是千变万化的,要想正确地认识事物,就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来看待事物D杨朱认为,杨布打狗是对的,那只狗不该认不出杨布。【答案】1穿 返回 打 对叫 2A 3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 4先前假如你的狗是一身白色出去,又一身黑色回来,难道你能不感到奇怪吗? 5D【解析】1本题考查了文言文的字词解释。(1)“衣素衣而出”意思是穿着件白色的衣服出门

38、去了。“衣”动词,穿。(2)“衣缁衣而返”意思是穿着黑衣服回来。“反”同“返”,回来。(3)“将扑之”意思是正准备打狗。扑:打。(4)“迎而吠之”就迎上前冲他叫。吠:对.叫。2本题考查了文言文的虚词理解。A“杨朱之弟曰布”意思是杨朱的弟弟叫杨布。之:的。B“迎而吠之”意思是就迎上前冲他叫。之:代词,他,指杨布。C“学而时习之”意思是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之:代词,这里指学到的知识或技能。D“思援弓缴而射之”意思是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之:代词,代鸿鹄。故选A。3本题考查了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可以根据句子意思划分。“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意思是假如刚才你的狗离开时是白色的而回来就变成了黑色的。结合句子意思断句,可划分为: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而理解的准确性往往取决于对文中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句式的理解和掌握。在翻译是一定要注意语境,逐一译出重点词语,然后调整句式和结构。使:假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小学语文 > 部编人教版 > 六年级上册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