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大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雪**** 文档编号:251362 上传时间:2023-10-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1.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大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福建省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大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福建省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大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福建省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大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福建省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大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细读”是被普遍使用的批评方法。往久远了追溯,中国古代的诗文评话语系统大都可以算作“文本细读”。从批评模式上看,这些批评实践虽然有着不同的文本聚焦点,但都可以统称为“文本批评”。王先需、胡亚敏主编的文学批评导引中写道:“文本批评指一种立足文本、分析和阐释文学文本各要素的批评方法,文本成为这一批评的出发点和归宿。受这一批评范式的影响,中国的文学批评实践在总体上经历了一次大的转型:在此之前,文学批评主要奉行的是社会历史批评,批评家主要关注的是作品与

2、社会人生的关系、作品蕴藏的现实意义。后来,批评家越来越关注文本内部研究。作品被看作独立存在的世界。对文本全部内容的阅读、阐释、评判,才是批评的首要职责。这一转型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具有重要的意义。“文本批评”模式及其所采用的细读法经常遭受的质疑是:割裂文本与外部的联系是不合理的。美国文论家韦勒克作为英美新批评的后期代表人物,对此亦有反思。他在批评的诸种概念中写道:“我曾将对文学作品本身的研究称为内部的研究,将对作品同作者思想、社会等等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称为外部的研究。但是,这种区分并不意味着应忽略甚至是蔑视渊源关系的研究,也并不是说内在的研究不过是形式主义或不相干的唯美主义。”这就是说,韦勒

3、克把文学研究与批评分成“内部的”研究与“外部的”研究两种形态,而二者又是潜在地、深刻地联系着的,内部研究要顾及外部关系,外部研究要隐含内在的文本。文学文本是作家在特定的时代、环境、心理下创造出来的,必然带上写作者的主体性特点,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有着或隐或现的联系。尽管“文如其人”未必是绝对真理,也常常有“文”与“人”不一致甚至矛盾的时候,但“以文证人”或“以人证文”,依然是有效的文学研究路径。在细读式批评中,联系作家本人、社会背景,对深入、准确地理解文本,是有益而无害的。事物的发展往往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人们意识到“文本批评”模式存在的问题之后,就纷纷跑到接受美学、意识形态批评、文化

4、批评的怀抱中去。他们在分析文学作品时,不太关注文本自身的内在逻辑,而是更加关注其中暗含的“倾向性”。这时候,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对作品自身逻辑的细读,在批评实践中受到忽略了。这是我们在当下呼吁重建文学性、加强文本细读的一个重要背景。因此,在批评实践中,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需要双向运动,形成一种互动、互生的立体运行。只有这样,批评家才可能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文本细读以文本研究为基础,又融入了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分析学等方法,似乎更吻合读者的口味。它以“内部批评”为中心,又承袭了既往的社会历史批评,成为一种兼容并蓄的细读式批评。这正如陈晓明所说:“试图从小说艺术、思想特质以及历史语境三个维度来展

5、开对文本的解读,由此来突显当代中国小说的艺术变革所创造的新型的文学经验。”细读法首先对文本内部研究有用,但也适用于外部研究。之所以我们关注外部的某个因素,是因为文本内部有一定的“触发点”,正是这一点引导评论家去进行相关的外部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讲,细读法可以很好地连起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因此,好的文学批评,对于解读对象,既要“入乎其内”精读作品,又要“出乎其外”跳出作品,即从个别、特殊走向普遍、共性。坚持以作品为本体、为核心、为“属地”,批评可以引入社会、人生,引入作家、读者等维度,但须在文本相关的范畴内,不能话题无边、“喧宾夺主”。理想的做法是,在解读文本的进程中,渗透或者暗示出外在的部分和必

6、要的背景来,而不损害对文本的关注和解读。优秀的、杰出的文学作品往往是对世界与人的隐喻、象征,要通过细读找到文本内外诸多因素的复杂关联。因此,文本解读要跳出作品中的有形时空,努力进入文本中蕴含的无形境界形而上王国。这其实需要批评家有更丰富的知识、学养和出色的感觉、才华。一个批评家要懂得多种文体的艺术规律。当下很多评论家介入文学创作,这是很好的事情。这样的评论家在细读、批评作品时,才容易深入肌理、细部、空白处,进而达到对整个作品的宏观把握。由于打通了创作与批评,他们的思维也不局限于作品,他们往往更关注广阔的社会人生。这其实也有助于推动文学批评的发展。在批评实践中,还需要评论家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

7、细读式批评,着力的是对文本的剖析、阐释,批评家的判断、评价,就包含在述评中。你不能把一般作品说成是优秀作品,把优秀作品拔高到伟大作品,坚持艺术标准是至关重要的。这使人想到马克思、恩格斯对斐拉萨尔历史剧本济金根的评价。他们一方面充分肯定了剧本,认为故事情节让人“惊叹不已”“比任何现代德国剧本都高明”,另一方面坚持“最坦率”的批评,指出了剧中人物身上的“席勒式”的概念化倾向。由此,他们还升华出一系列文学理论问题。马克思主义者对经典作家的批评实践,值得我们很好地研习与借鉴。(摘编自段崇轩用细读法贯通文学的内外部研究)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本细读”也称为“

8、文本批评”,是被普遍使用的批评方法,可追溯到中国古代的诗文评话语系统。B. 把批评的首要职责放在对文本全部内容的阅读、阐释和评判上,这种做法被质疑为割裂了文本与外部的联系。C. 文学文本是作家在特定背景下创作的,研究作品同作者思想、社会等等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理解文本。D. 文学作品是对世界与人的隐喻、象征,因而我们在解读文本时,要努力进入文本中蕴含的无形境界。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引用文学批评导引的内容,阐述了文本批评的概念,指出该概念对我国文学批评的影响之大。B. 文章阐述了“文本细读”这一方法在文学批评中的发展过程,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论述。C. 文

9、章结构严谨,采用提出观点、分析观点、提出方法和要求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D. 文章末段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对济金根的评价,是为了论证批评家要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3. 下列对文本的解读,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用细读法贯通文学的内外部研究”的观点的一项是( )A. 对再别康桥“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一句,有同学提出梦是无形、无重量的,怎么可以沉淀?这显然是矛盾的。B. 林黛玉进贾府中,黛玉对“念了什么书”前后的回答完全相反,从中可看出黛玉的聪慧和小心谨慎。C. 荷塘月色的标题是偏正结构还是并列结构?学完课文后,同学们认为把标题理解为并列结构更为适宜。D. 念奴娇过洞庭中“表里俱澄澈”

10、一句不仅写景,也写品格之美,是词人对自己因被谗而免职的申诉。4. 中国的文学批评经历了哪些变化发展?请简要说明。5. 怎样才能做出好的文学批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加利维拉县有名的跳蛙马克吐温一个朋友从东部来了信,我遵他的命去拜访了好脾气、爱絮叨的西蒙威勒,打听我朋友的朋友列昂尼达斯斯迈雷的下落。我见到西蒙威勒的时候,他正靠着安吉尔酒馆吧台旁边的炉子打盹。我注意到他是个胖子,秃脑门,一脸安详,透着和气、朴实。他站起身来问了声好我告诉他,朋友托我来打听一位儿时的密友,这人叫列昂尼达斯斯迈雷,听说这位年轻的福音传教士曾在安吉尔

11、屯子里住过。西蒙威勒把我逼到墙角,拿自己的椅子封住我的去路,然后讲了一通下面那些枯燥无味的事情。他脸上不露一丝笑意,从第一句起,他用的就是四平八稳的腔调,没有变过。他收不住的话头里透着认认真真、诚心诚意的感人情绪,把讲故事当成一件要紧事来办。我听凭他按照自己的路子讲下去,一直没有打断。列昂尼达斯神父嗯,这里从前倒是有过一个叫吉姆斯迈雷的。别的不说,要比谁最古怪,他算得上天下第一。只要能找到一个人愿打赌,他就陪着,碰上什么就赌什么。要是他看见一只屎壳郎朝哪里开步走,他就跟你赌它几天才能到不论到哪儿都行。只要你接茬,哪怕是去墨西哥,他也会跟着那只屎壳郎,看看它到底去不去那儿,路上得花几天的时间。这

12、个斯迈雷有一匹母马小伙子们都管它叫“一刻钟老太太”。因为它慢慢吞吞的,不是得气喘、生瘟热,就是有痨病,他们总是让它先跑两三百码,可等到了终点跟前,它就抖起精神,撒欢地蹶子,四只蹄子到处乱甩,弄得尘土飞扬赶到裁判席前头的时候,它总是比别的马早一个头。他还有一只小斗狗,光看外表你准以为它一钱不值。可是,一旦在它身上下了注,它转眼就变了另一条狗:它的下巴颏往前伸着,就像火轮船的前甲板,下槽牙都露了出来,像煤火一样放光。别的狗抓它,咬它,接二连三地给它来背口袋,可安得鲁杰克逊那条狗的名字老是装着没什么不自在的,一直到再没钱往上押了。这时候,它就一口咬住另一条狗的后腿,咬得死死的光咬,叼着不动直到那狗服

13、软,哪怕等上一年也不要紧。唉,这个斯迈雷呀,他还养过拿耗子的狗、小公鸡、公猫,都是这一类的玩意儿,不论你拿什么去找他赌,他都能跟你兵对兵、将对将,让你赌个没完没了。有一天,他逮着一只蛤蟆带回家去,说是要好好训一训。足足有三个月,他什么事都不干,光待在后院里头教那只蛤蟆蹦高,果不其然,他把蛤蟆训出来了。只要他从后头点蛤蟆一下,你就看吧,那蛤蟆像翻煎饼一样在空中打个转,然后稳稳当当地爪朝下落地,就像一只猫。他还训那蛤蟆逮苍蝇,勤学苦练,练得那蛤蟆不论苍蝇飞出去多远,只要瞧得见,回回都能逮得着。嘿,我就瞧见过他把丹尼尔韦伯斯特那蛤蟆叫丹尼尔韦伯斯特放在这儿的地板上大喊一声:“苍蝇,丹尼尔,苍蝇!”快

14、得让你来不及眨眼,蛤蟆就噌噌地照直跳起来,把那边柜台上的一只苍蝇吞下去了,然后像一摊泥“扑嗒”落在地上,拿后腿抓耳挠腮,没事人似的。从平地往上跳是它的拿手好戏。它比你见过的所有蛤蟆都跳得高一个身子。只要比这一项,斯迈雷就一路把注押上去。斯迈雷把他的蛤蟆看成宝贝。斯迈雷拿一个小笼子盛着那蛤蟆,时不时地带着它逛大街,设赌局。有一天,一个汉子他是个外乡人到屯子里来,正碰上斯迈雷提着蛤蟆笼子。那汉子拿过笼子,仔仔细细地看了好半天,才还给斯迈雷,慢慢吞吞地说:“我也没瞧出来这蛤蟆比别的蛤蟆能好到哪儿去。”“我赌四十块钱,敢说这蛤蟆比加利维拉县随便哪一只蛤蟆都蹦得高。”那汉子琢磨了一会儿,说:“要是我有一

15、只蛤蟆,准跟你赌。”这时候斯迈雷说话了:“好办好办只要你替我把这笼子拿一小会儿,我就去给你逮一只来。”就这样,那汉子拿着笼子,把他的四十块钱和斯迈雷的四十块钱放在一起,坐下等着了。这汉子坐在那儿想了好一会儿,然后从笼子里头把蛤蟆拿出来,扒开它的嘴,自己掏出一把小勺来,给蛤蟆灌了一肚子火枪的铁砂子一直灌到齐了蛤蟆的下巴颏然后把蛤蟆放到地上。斯迈雷呢,他上洼地的烂泥里头稀里哗啦趟了一气,到底逮住个蛤蟆。他把蛤蟆抓回来,交给那汉子说:“行了,就把它跟丹尼尔并排摆着,我喊个号。”然后他就喊:“二三蹦!”他和那汉子从后边点那两只蛤蟆,那只新来的蛤蟆蹦得特有劲,可是丹尼尔喘了一口粗气,光耸肩膀就这样像法国

16、人似的。斯迈雷又纳闷,又上火。当然啦,说什么他也想不通这到底是怎么一档子事。那汉子拿起钱就走。斯迈雷呢,他站在那儿抓耳挠腮,低着头把丹尼尔端详了好一会儿,最后说:“真闹不明白这蛤蟆怎么栽了?看起来,它肚子胀得不轻。”他揪着丹尼尔脖子上的皮,把蛤蟆掂起来,说:“它要没五磅重才怪呢!”蛤蟆头朝下,吣出满满两大把铁砂子来。这时候斯迈雷才明白过来,他气得发疯,放下蛤蟆就去追那汉子,可再也追不上了。这时候,西蒙威勒听见前院有人喊他的名字,就站起来去看找他有什么事。他一边往外走,一边扭头对我说:“就在这儿坐着,老客,歇会儿我一转眼就回来。”不过,对不住了您呐,我想,再往下听牛皮糖吉姆斯迈雷的故事,也打听不

17、到列昂尼达斯斯迈雷神父的消息呀,于是我拔腿就走。在门口,我碰上威勒回来了,他拽着我又打开了话匣子:“哎,这个斯迈雷有一头独眼龙母黄牛,尾巴没了,光剩个尾巴蹶子,像一根香蕉,还有”可我既没功夫,也没这个嗜好,还没等他开讲那头惨兮兮的母牛,我就走了。一八六五年(有删改)注本文创作背景是19世纪后半期美国西部淘金热时期,当时的美国处于自由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整个美国都十分热衷于商业投机,评判地位高低的唯一标准就是金钱的多少,所有人为了追逐金钱和名利相互欺骗,不择手段,丧失了作为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安得鲁杰克逊,美国第七任总统(任期18291837),此处唤作狗名。丹尼尔韦伯斯特,美国政治家(178218

18、52),此处用作青蛙名。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的故事因“我”受托打听人而起,而讲故事的西蒙和故事中的吉姆斯迈雷则是小说中制造笑料的主要人物。B. 吉姆斯迈雷是小说着力刻画的人物,作者在批评他无事不赌的痴迷表现的同时,也赞扬了他认真执着的做事态度。C. 在跳蛙比赛中,外乡人趁着斯迈雷去逮蛤蟆时,给斯迈雷的蛤蟆灌铁砂子,这一情节反映了当时欺骗作假的社会风气。D. 小说表面幽默轻松,实质上批评和抨击的威力巨大,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缺乏诚信、道德沦丧、危机四伏的社会状况。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用母马和斗狗的比赛的故事做铺垫,

19、反跌出跳蛙最终失败的结局,故事在读者巨大的心理落差中产生令人捧腹的效果。B. 小说开始时以“我”的视角讲述故事,中间换为西蒙威勒讲故事,讲述主体的转换让情节曲折变化,增强了叙事的节奏感。C. 作者以火轮船前甲板、放光的煤火描写小斗狗比赛时的下巴和下槽牙,此处运用夸张和象征手法,暗示狗主人的机智热情。D. 小说以政坛人物的姓名作为斗狗与跳蛙的名字,这样是作者颇具深意的安排,表现出作者对政治和上层统治者的戏谑与讽刺。8. 小说中的反差技巧是一种通过对比和差异来创造戏剧性的手法,请简要说明小说写西蒙讲故事时含哪些反差。9. 小说在“我”受托拜访的故事中嵌套了西蒙威勒讲述的故事,请简要探讨这种“嵌套故

20、事”的表达效果。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平原君朱建者,楚人也。故尝为淮南王黥布相,有罪去,后复事黥布。布欲反时,问平原君,平原君非之,布不听而听梁父侯,遂反。汉已诛布,闻平原君谏,不与谋,得不诛。平原君为人辩有口,刻廉刚直,家于长安。行不苟合,义不取容。辟阳侯行不正,得幸吕太后。时辟阳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不肯见。及平原君母死,陆生素与平原君善,过之。平原君家贫,未有以发丧,方假贷服具,陆生令平原君发丧。陆生往见辟阳侯,贺曰:“平原君母死。”辟阳侯曰:“平原君母死,何乃贺我乎?”陆生曰:“前日君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义不知君

21、,以其母故。今其母死,君诚厚送丧,则彼为君死矣。”辟阳侯乃奉百金往税。列侯贵人以辟阳侯故,往税凡五百金。辟阳侯幸吕太后,人或毁辟阳侯于孝惠帝,孝惠帝大怒,下吏,欲诛之。吕太后惭,不可以言。大臣多害辟阳侯行欲遂诛之辟阳侯急因使人欲见平原君。平原君辞曰:“狱急,不敢见君。乃求见孝惠幸臣闳籍孺,说之曰:“君所以得幸帝,天下莫不闻。今辟阳侯幸太后而下吏,道路皆言君谗,欲杀之。今日辟阳侯诛,旦日太后含怒,亦诛君。何不肉袒为辟阳侯言于帝?帝听君出辟阳侯,太后大欢。两主共幸君,君贵富益倍矣。”于是闳籍孺大恐,从其计,言帝,果出辟阳侯。辟阳侯之囚,欲见平原君,平原君不见辟阳侯,辟阳侯以为倍己,大怒。及其成功出

22、之,乃大惊。吕太后崩,大臣诛诸吕,辟阳侯于诸吕至深,而卒不诛。计画所以全者,皆陆生、平原君之力也。孝文帝时,淮南厉王杀辟阳侯,以诸吕故。文帝闻其客平原君为计策,使吏捕欲治。闻吏至门,平原君欲自杀。诸子及吏皆曰:“事未可知,何早自杀为?”平原君曰:“我死祸绝,不及而身矣。”遂自刭。孝文帝闻之惜之,曰:“吾无意杀之。”乃召其子,拜为中大夫。使匈奴,单于无礼,乃骂单于,遂死匈奴中。(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有删改)【注】辟阳侯:审食其。往税:前去赠送。税:赠送,特指以财务助人办丧事。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大臣多害A辟阳侯行B欲C遂诛之D辟阳

23、侯急E因使人F欲G见平原君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善,指友好、要好,与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中“善”的意思不同。B. 肉袒,指解开上衣,露出身体,古人用以表示请罪或投降,本文指投降。C. “倍”用法与兼爱“故盗贼有亡”中“有”的用法相同,都是通假字。D. 而,指你们,与十二章“敏于事而慎于言”中“而”的意思不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朱建曾担任过淮南王黥布的国相,但因有罪而离去,后又重新在黥布手下干事。B. 黥布想造反时,问朱建怎样看此事,朱建极力反对,但黥布没有听从他的意见。C. 朱建家境贫寒,连给母亲出殡

24、送丧的钱都没有,陆生让朱建只管发丧,不必借钱。D. 朱建的儿子后来出使匈奴,由于他对单于悖慢无礼,大骂单于,死在了匈奴。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平原君为人辩有口,刻廉刚直,家于长安。(2)今辟阳侯幸太后而下吏,道路皆言君谗,欲杀之。14. 朱建的刚正不阿、坚守道义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茂陵 李商隐汉家天马出蒲梢,苜蓿榴花遍近郊。内苑只知含凤嘴,属车无复插鸡翘。玉桃偷得怜方朔,金屋修成贮阿娇。谁料苏卿老归国,茂陵松柏雨萧萧。【注】茂陵:汉武帝刘彻的陵寝。蒲梢:古代骏马名。含凤嘴:诗中指打猎

25、时胶泥黏合破损的武器。鸡翘:皇帝出巡时,侍从在车上插有用羽毛装饰的旗。玉桃:传说人吃了可长生不老的仙桃。传说,东方朔曾偷玉桃。阿娇:汉武帝陈皇后的小名。传武帝年幼时曾说,如得阿娇为妻,将筑金屋以藏之。苏卿:苏武。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为怀古之作,多用典故是本诗的特点,用典大多与茂陵的主人有关。B. 颔联写汉武帝休闲时刻喜欢打猎,也经常微服私访,体察下面的民情。C. 颈联用了两个典故,分别批评了汉武帝沉迷长生不老和贪恋美色。D. 全诗第二、八句重点写自然之景,一句生机勃勃,一句满目萧然,对比鲜明。16. 清代纪昀说这首诗“前六句一气,七八掉转作收”,请结

26、合诗歌所抒发的感情,谈谈对本诗结构的理解。(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劝学中,表明君子并非天资过人,只是他们善于利用外部条件来弥补自身的不足的两句是“ _ ,_ ”。(2)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写天人合一的美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两句是“_ ,_ ”。(3)论语里仁中,孔子用“_ ,_ ”两句表达了对见到“贤”与“不贤”之人的两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年来,极简主义风格为更多年轻人所接受。以“淘旧物”为特征的循环青年,也有着类似的行为:在城市的犄

27、角旮旯捡回掉漆的桌椅板凳、斑驳的旧沙发,在精心修饰后变为兼备颜值和 的个人独有物件用有限的成本去换取不被经济负担所限的快乐。循环青年对二手物件的 ,是他们选择循环的重要原因。“买二手物并不是买它的今生,而是在买它的前世。”有人这样说道。一条剪标的二手领带讲述着一段从意大利到中国漂洋过海的故事,一台过时的数码相机还保存着陈旧的旅行记忆,一本泛黄折页的旧书标记着十几年前的读书思绪每一件旧物都是一则关于历史的记述,蕴含着旧主的前尘往事,承载着新的人生故事,在循环的链条中形成层层代代的人生嵌套,这正是时过境迁、岁月流痕的魅力所在。在大多数循环青年眼中,破旧耗损的外表和被丢弃闲置的境遇不能定义其美学价值

28、,他们看中的是旧物经改造后所可能拥有的未来。少了几个抽屉的桌子,经过改造变成复古味浓厚的书柜;早已爬上青苔的青灰色墙砖,被摆放在书桌上,散发出时间的氤氲( ),在新的场景中获得崭新的生命,循环青年闪烁着智慧的光辉, 着劳动创造带来的充实和喜悦,赋予旧物新的可能性,也阐释着独一无二的个人生活。尽管是二手的货物,但毕竞有一手的人生。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20.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化“腐朽”为“神奇”,当一件件旧物“复活”,变“不能用”为“可以用”B. 当一件件旧物“复活”,

29、化“腐朽”为“神奇”,变“不能用”为“可以用”C. 变“不能用”为“可以用”,化“腐朽”为“神奇”,当一件件旧物“复活”D. 化“腐朽”为“神奇”,变“不能用”为“可以用”,当一件件旧物“复活”(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个人应该懂得畏惧。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 。”天命指老天爷赐予的命运;大人指有地位、有号召力的人;圣人之言,指古往今来那些道德高尚的人所发表的言论。孔子所说的“君子三畏”是否适用于今天的社会生活,我们姑且不去讨论,但对于他“人要知畏惧”的主张, 。在现代社会,我觉得人应该“怕”的事物至少有两种:一是应该“怕”法律,就

30、是要遵守基本的法律与规章制度,用古人的话说,叫“畏法度”; ,也就是那些虽不违法,但明显违背社会道德、会被人戳脊梁骨的事绝对不做。那些因为图一已之欲、逞一时之快而无视法律和道德的人,当他们为自己的“无所畏惧”痛悔不已的时候,不也正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我们敲响警钟吗?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 文中加点的词语“姑且”“至少”删去后,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故宫博物院,网络预约,放票即空;陕西历史博物馆,预约门票日均点击量超过60万;成都博物馆,“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

31、中华文明”特展,一个多月吸引观众逾40万人次这是当下博物馆热最真实的写照。博物馆热,与其说是一种文旅现象,不如说是一场文化寻根。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 D “文学作品是对世界与人的隐喻、象征”错误2. B “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论述”错误。3. D ABC三项都只对作品进行了内部研究,就是只对作品本身进行了研究,没有进行外部研究;只有D项既对作品中句子进行了分析,同时渗透或者暗示出外在的部分和必要的背景。4. 最初,中国的文学批评主要奉行的是社会历史批评,

32、主要关注作品与社会人生的关系、作品蕴藏的现实意义;后来,批评家越来越关注文本内部研究。“文本批评”模式及其细读法受到质疑后,人们纷纷接受美学、意识形态批评和文化批评,忽略了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和对作品自身逻辑的细读。 5. 解读对象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坚持以作品为本体、为核心、为“属地”。在解读文本的进程中,渗透或者暗示出外在的部分和必要的背景来,而不损害对文本的关注和解读,努力进入文本中蕴含的无形境界。批评家要有更丰富的知识、学养和出色的感觉、才华,在批评实践中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坚持艺术标准。 6. B “也赞扬了他认真执着的做事态度”错误7. C “运用夸张和象征手法,暗示

33、狗主人的机智热情”错误8. 西蒙讲述的内容与“我”的打听意图形成反差。“我”打听的是列昂尼达斯斯迈雷,他却强行讲述吉姆斯迈雷的故事,产生戏剧性。西蒙的讲述神态与故事内容之间形成反差。他一本正经地讲述,故事内容却是赌徒的滑稽可笑,造成喜剧效果。西蒙的讲述态度与“我”的表现形成反差。他严肃认真,把讲故事当成要紧事,而“我”却毫无兴趣,只想逃离,使小说具有幽默感。 9. 提高情节的复杂性。嵌套故事的形式有利于创建复杂的情节结构,使故事更具吸引力。有利于表现人物的特点。各小故事相对独立,便于展现其中角色的性格,突出主故事的人物形象。增加讽刺效果。让角色讲述各种荒诞故事,加大对社会和人性弱点的讽刺力度。

34、增强主题的深广度。多个小故事的嵌套,反映多元主题,使主题更加深刻和广泛。10. BDE 11. B “本文指投降”错误,本文中的“肉袒”指请罪,而不是投降。句意:您为什么不脱了上衣为辟阳侯向皇帝说情呢?12. D “由于他对单于悖慢无礼”错误,应该是由于单于悖慢无礼,他大骂单于,死在了匈奴。13. (1)平原君朱建这个人能言善辩,口才很好,同时他又刚正不阿,恪守廉洁无私的节操,在长安安了家。(2)现在辟阳侯受宠于太后,却被逮捕入狱,道路上的人都说是您说的坏话,想杀掉他。 14. 朱建劝黥布不要造反,黥布不听,朱建没有参与造反的阴谋活动。辟阳侯审食其品行不端,他很想和平原君交好,但平原君就是不肯

35、见他。孝文帝派遣官吏去逮捕朱建,朱建不想连累家人,自刎而死。参考译文:平原侯朱建,是楚国人。原先担任过淮南王黥布的相,因有罪离职,后来又侍奉黥布。黥布想造反时,问过平原君,平原君不赞成,黥布不听而听梁父侯的话,于是造反。汉朝杀黥布后,听说平原君劝阻过黥布而且没有参与阴谋,得以免被诛杀。平原君朱建这个人能言善辩,口才很好,同时他又刚正不阿,恪守廉洁无私的节操,在长安安了家。他行事不随便附和,讲求道义而不曲意讨好取悦于人。辟阳侯品行不端正,得到吕太后的宠幸。当时辟阳侯想结交平原君,平原君不肯见他。等到平原君母亲去世。陆生素来和平原君交好,去拜访他。平原君家境贫穷,没有钱办丧事,正在借发丧所需的器物

36、用品,陆生让平原君发丧。陆生去见辟阳侯,祝贺说:“平原君的母亲去世了。”辟阳侯说:“平原君的母亲去世了,有什么好祝贺我的呢?”陆生说:“前些日子您想要结交平原君,平原君重义而不跟您结交,是因为他母亲还活着,现在他母亲去世了,您如果能送他一笔厚厚的丧礼,那他便能为您去死了。”辟阳侯便送上一百金作为丧礼。其他列侯贵人因辟阳侯的缘故,前去送礼吊丧的不少,送礼金五百金。辟阳侯特受吕太后的宠幸,有人在孝惠帝面前说辟阳侯的坏话,孝惠帝大怒,把辟阳侯交给司法官员审讯,要杀他。吕太后心里有愧,不方便讲话。大臣大多厌恶辟阳侯的品行,也想就此杀了他。辟阳侯很着急,便派人去见平原君。平原君推辞说:“案子风声很紧,我

37、不敢会见您。”接着平原君就去求见孝惠帝的宠臣闳籍孺,劝他说:“您得到皇帝宠幸的原因,天下没有谁不知道。现在辟阳候因为受宠于太后而被交付法官,外边都说是您说了他的坏话,想杀掉他。今天辟阳侯被杀,明天太后有气,也会杀您。您为什么不脱了上衣为辟阳侯向皇帝说情呢?皇帝听了您的话放出辟阳侯,太后很高兴。太后、皇帝都宠幸您,您的富贵就更为加倍了。”于是阂籍孺十分害怕,听从了平原君的主意,向皇帝进言,果然放出了辟阳侯。辟阳侯被关起来,想见平原君的时候,平原君不见他,辟阳侯认为他背叛自己,十分生气。等到平原君成功救出他,这才大吃一惊。吕太后去世,大臣们杀死了诸吕,辟阳侯和诸吕关系很深,但最终没有被杀。为他谋划

38、保全他性命的,全靠陆生、平原君出力。孝文帝时,淮南厉王杀了辟阳侯,是因为他和诸吕的关系。文帝听说辟阳侯的门客平原君曾为辟阳侯出谋策划,就派遣官吏去逮捕他,要治他的罪。听说官吏上门,平原君想要自杀。他的几个儿子和(负责逮捕他的)官员都说:“事情究竟如何还不知道,为什么早早就自杀呢?”平原君说:“我死去祸患就到此为止,连累不到你们身上。”便自杀了。孝文帝听说之后,感到很可惜,说:“我并没有打算杀了他。”孝文帝于是召见平原君的儿子,任命他为中大夫。出使匈奴,匈奴首领单于无礼,他便大骂单于,最终死在匈奴中。15. B “体察下面的民情”错误。16. 诗歌的前三联是针对汉武帝生前事迹委婉抒发感情的,没有

39、“悲”的意味。尾联用典和写景相结合写出人们只能看到潇潇雨中的松柏,而不见有作为的君主,倍感凄然。所以,诗歌的结构可以说是“前六句一气,七八掉转作收”。17. 君子生非异也 . 善假于物也 . 悠然心会 . 妙处难与君说 . 见贤思齐焉 .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18. 实用;偏好;体验。 19. 三个结构相同的句子构成了一组排比句,增强了语势,使节奏明快,情感表达更加强烈。三个句子列举了三则例子,强调了旧物所具有的历史价值和魅力,也结合具体的例子解释了旧物受欢迎的原因。20. C21. 畏圣人之言 我表示赞成 二是应该“怕”道德 22. “姑且”表示暂且、暂时地,作者有意转换讨论的话题,“姑且”一词

40、对话题的转换起着舒缓语气和限制时间的作用。如果删去“姑且”一词,表达的语气显得很生硬。“至少”表示最少,作者认为人应该“怕”的事物有两种以上,“至少”一词的运用使表达的意思更为准确。如果删去“至少”一词,说法就太绝对了,不符合作者要表达的意思。23.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试题所给材料是一则新闻素材,也是当下的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材料出自2023年8月11日人民日报上刊发的陈世涵的文化类评论文章博物馆热,升温更要“保温”。从原标题可以看出两点重要信息:一是当前国内出现了一种博物馆热,无论是北京还是地方,国人参观博物馆的现象已经升温,这是一种很好的现象,说明国人对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由

41、衷地热爱,这种热爱是自发的也是自觉的;二是作者所表达的观点,那就是这种文化现象应该持续,不应该是一时的热浪,而应该是永久的热潮。从材料第二段文字看,阐述了作者的观点,那就是关注历史文化,寻求文化根源和民族源头。说到底,那就是中华民族已开始从“崇洋媚外”的病态心理中走出,从历史虚无的症结中清醒。中国人认识到中华民族自身的伟大,认识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增强了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从写作的角度看,这是一道思辨性的材料作文题。考生在写作时应思考如何看待这种文化现象,表达自己的理性态度。对此,可以赞扬这一现象代表的传统文化复兴,也可以对此热现象进行冷思考。比如,可以结合材料最后一句话,说明博物馆热不仅仅代表的是一种旅游现象,更是人们想要通过游览博物馆,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找到自己的文化之根的历程。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针对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来展开,说明我们应该积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自己的文化自信。若选择进行冷思考,则可进一步指出想要实现文化寻根,促进文化自信,不能仅仅只停留在“博物馆热”这一单一现象上,更应追求多元化、全面性的保护等等。无论选择哪一种观点,都要做到清醒地认识,理性地分析。立意:1.博物馆热体现的是一种文化情结。2.走进博物馆,感受民族历史文化。3.看历史文化,寻民族之根。4.博物馆热,升温更要“保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月考试卷 > 高三上月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