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南州2024届高三年级摸底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雪**** 文档编号:250640 上传时间:2023-09-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9.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黔南州2024届高三年级摸底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贵州省黔南州2024届高三年级摸底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贵州省黔南州2024届高三年级摸底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贵州省黔南州2024届高三年级摸底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黔南州2024届高三年级摸底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如果把红楼梦当作人类审美智慧的伟大的独创性体系对待,而不是简单地从中寻找社会政治史料和作家个人的传记材料,就需要回到红楼梦的文本深层,因为只有面对小说文本,才能看到作者把主要笔力用之于写一部社会历史悲剧和一部爱情悲剧。这幕悲剧将中心舞台设置在贾府尤其是大观园中,因此,它对社会历史的反映既是形象的,又是折射式的。而作品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绝慧一时的人物及其命运,尤其是他们爱情婚姻的纠葛,以及围绕这些纠葛出现的一系列各种层次的人物面貌及其际遇

2、,则始终居于这个悲剧舞台的中心。其中令读者最为动容的是宝黛的爱情悲剧。不仅因为他们在恋爱上是叛逆者,还因为他们的恋爱是一对叛逆者的恋爱。这就决定了宝玉和黛玉的悲剧是双重的悲剧: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所不能容许的爱情悲剧,和上流社会以及贵族家庭所不容许的叛逆者的悲剧。正是作者把这双重悲剧融合在一起着笔,它的意义就更为深广了。红楼梦的独创性还体现在它使家庭矛盾和社会矛盾结合起来,并赋予家庭矛盾以深刻的社会矛盾的内容,因而红楼梦所描写的贾府中的种种矛盾,以及宝玉、黛玉、宝钗等诸多人物的爱情、婚姻的冲突,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的反映。既然如此,小说的视野一旦投向了全社会,那么,政治的黑暗、官

3、场的腐败、世风的浇漓、人心的衰萎,便不可避免地会在作品中得到反映。书中所着力描写的荣国府,就像一面透视镜似的,凝聚着当时社会的缩影。这个封建大家族,也正像它所寄生的那个将由盛转衰的清王朝一样,虽然表面上还维持着烜赫的豪华场面,但那“忽喇喇似大厦倾”的趋势,却已从各方面掩饰不住地暴露出来,而这一切也正符合全书的以盛写衰的创作构思的特点。因此,从红楼梦的接受史来观照,体现并引导读者体验人生况味,是这部伟大小说的艺术魅力所在,也是它和人们对话最易沟通、最具有广泛性的话题。读者面对小说中人生的乖戾和悖论,承受着由人及己的震动。这种心灵的颤栗和震动,无疑是红楼梦所追求的最佳效应。因为对广大读者来说,他们

4、之所以要窥视不属于自己的心灵流程和社会体验,不只是出于好奇,更重要的是通过与书中的各种殊异的心灵相识,品尝人生的诸种况味,所以从小说发展史角度来看,小说从写历史、写人生到写人生况味,绝不意味着红楼梦价值的失落,而是价值普泛性的增强。一部摆脱了狭隘功利性而具有全人类性的小说,即使在今天,仍有巨大的生命意义和魅力,这就是红楼梦迥异于它以前小说的地方。(摘编自宁宗一心灵的绝唱:(红楼梦)论痕)材料二: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美学贡献是多方面的,他的美学理念与艺术实践结合在一起,给读者提供了生动形象的“美学教材”,诱发读者进行心灵的远游,感悟中国气度的美学华章。曹雪芹对历史既“敬”且“畏”。这种“敬畏”,表

5、现为他对历史的尊重、凝思、直面和超越。在红楼梦里,曹雪芹充分彰显了自己的历史审美意识,并对历史演进态势进行深刻感悟,做出了诉诸形象、光照汗青的美学贡献。红楼梦具有极其深广的历史内涵,对整个历史流程采取审美观照的态度,将历史经验渗透到梦魂飞度、思接千载的情感波动之中。这使红楼梦既准确无误又无年代可考,从而迫使读者心领神会,在情感力量的驱使下阅读曹雪芹不用具体的推理来陈述自己的历史感受,而是用模糊的语言去负载历史沧桑巨变的复杂信息,企求读者在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中,获得对历史真谛的深刻领悟。这种情笼百代的审美取向,使红楼悲剧成为史诗。红楼梦通过对悲剧世界森然万象的描绘,去把握历史演进过程中的

6、必然趋势;曹雪芹尽管没有揭开“红楼悲剧”的最后一幕,还是使读者清晰地看到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必然结局。曹雪芹既尊重前贤,又注重创新,这使红楼梦凝聚了历史的血泪与浩渺的诗思,对传统历史意识进行了重大突破。曹雪芹创造的红楼悲剧,之所以带有更为忧愤深广、心事苍茫的历史沉思,之所以较先前的任何悲剧作品更富于壮丽凝重、气概非凡的史诗意味,原因正在于此。不仅如此,曹雪芹还以其卓越的艺术胆识,从纷繁复杂的生活现象中发时代新声,其审美意识远远超过了同时代人。在红楼梦之前,中国小说中鲜有“自省”,更没有“忏悔”意识。及至曹雪芹的忏悔,则推动红楼梦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精神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忏悔”是一种心

7、灵的净化剂,得过且过的人绝不会认真地忏悔。只有不甘沉沦者,才敢无情地剖视自己的伤口,以求得精神上的重构与超越,曹雪芹以沉重的寂寞与悲痛,发出了凛冽的自悔与自责:“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范之德,以致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曹雪芹在阅尽人世沧桑之后,送目古今,以忏悔来补过,而求得心灵的平衡、精神的超越和生命的涅槃。可惜曹雪芹无法用深沉的忏悔,弥合内心与历史的缺憾和伤痕。这就使“想梦而无梦”的人生悲剧更进一层,演化为“忏悔无门”的心灵劫难。(摘编自井普椿(红楼梦)美学意蕴结构分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认为,红楼梦较之前小说具有更强的价值普泛性,了解

8、作者个人经历及时代背景仍是认识作品深刻性的主要路径。B材料二认为,曹雪芹尊重前贤,注重创新,突破了传统历史意识,从而使红楼梦具有了超越前人的历史沉思和史诗意味。C材料一认为红楼梦中贾府的历史就是由盛转衰的清王朝的历史,材料二则认为作品写的是既准确无误又无可考证的年代。D两则材料都认为红楼梦重在引导读者体验人生况味,使其产生由人及己的心灵颤栗和震动,进而获得对历史真谛的领悟。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部小说只有摆脱狭隘功利,跨越民族和种族,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魅力。B优秀的文学创作应该将美学理念与艺术实践结合在一起,并在传承中不断创新。C一个伟大的作家,往往有超越时

9、代的审美意识,善于从生活现象中发时代新声。D文学作品能否达到一个新高度,取决于作者是否具有“自省”“忏悔”的意识。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从悲剧表现与矛盾呈现两个方面论述了红楼梦的审美智慧的独创性。B材料一引用红楼梦中的原句,使读者对作品的深刻之处有更为直观的理解。C材料二最后一段用对比和比喻论证,论述曹雪芹具有远超同时代人的艺术胆识。D材料二整体上采用了先总说后分说的论证结构,阐述了红楼梦的美学贡献。4阅读红楼梦,读者可以获得哪些审美体验?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概括。(4分)5论文发表时,一般要有摘要,摘要可以让读者迅速了解研究成果或主要观点。请为

10、材料二写一段150字以内的内容摘要。(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大地的“木头腿儿”张佃永有了那辆车,爹娘犹如长了新腿脚。车是一个有点木工手艺的亲戚帮着做的,走起来“嘎吱嘎吱”直响,但这并不影响爹娘对它的珍爱。牛车对爹娘的意义,不只是重体力活儿的帮手,更是一种卑微的体面。牛是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分到的,确有些老了,村子里所有的人家都不愿分到它,七弯八拐的,它便到我家落了户。老牛性情温和,走路是慢了些,却不会动不动就地蹶子发疯。这正适合爹娘的性情。爹套好牛车后,招呼一声娘,娘慌慌地出门,小心地把盛水的瓷茶壶放在一块已经褪色的布巾上搁稳,再把锄头、镰刀、麻

11、绳、箩筐一股脑丢在车上,爹坐一头,娘坐另一头,在朝阳下沿着一条林荫路慢悠悠地出发,他们去劳作,从事注定了的生活。春天,大地解冻以后,他们把种子、肥料拉到地头喂给大地。秋天,他们再郑重地把从大地肚子里生出来的莜麦、胡麻和土豆拉回家。然后,该碾场的碾场,该脱粒的脱粒,该储存的储存,粮食人吃,莜麦的秸秆、萝卜的缨子就是老牛整个冬天的饲料。我劝爹娘不必再为生活拼命,家里的那点薄田,投入再多的辛苦也难以收获更多的惊喜。但爹娘觉得,他们还拉得动家里的生活,而且,在地里,他们才能找到生命的意义。劳累于他们,已然算不得消耗与折磨,而被当作一种天经地义。但他们都已先于那头老牛承担不了重活儿了。万物有灵,老牛拉着

12、车,拉着爹娘在家与地里往返,已经成了习惯,慢慢悠悠,却气定神闲。爹知道老牛的好,每天晚上,他总是先把老牛妥妥地安顿好,才躺在炕上,让僵硬的腿脚舒缓过来。衰老之间的惺惺相惜,让爹娘与老牛在朝朝暮暮的温暖与平淡中相互依赖,一起慢慢行走。爹也有一条皮鞭,就放在车上,有时候也扬起来,但那鞭子只形同于犁地碾场、爬坡上梁需要奋力的指挥棒,从没有落到过老牛身上。而老牛与爹的默契是,只要看到爹扬起鞭子,便倾尽全力。甚至,从爹坐在车辕上的声音和动作里也能感受他的松弛与紧张,慢悠悠或者急匆匆地把他们拉到地头,甚至更远的地方。那天,爹把多余的一点粮食装好,到10公里外镇上的粮库去。卖粮是家里主要的收入渠道。夜里吃了

13、好多的青草,早晨又喝足了水,老牛也养好了劲头,一路在朗日清风中不慌不忙,悠悠闲闲。一辆狂飙的摩托车呼啸而过,老牛突然受惊,挣脱缰绳狂奔。爹的腿被车辕别了一下,痛得不轻,老牛奔出几十米,像是突然明白过来,不知所措却定定站立。当不顾疼痛的爹一瘸一拐追过来时,它像是做错了事的孩子等待惩罚。爹扬起了手中的鞭子,却终没有落下,他看到了老牛眼里的惊惧。老牛乖乖地跟着爹返回,在惊魂未定中重新拉起了车子,与同样惊魂未定的爹一同回家。吉人天佑,爹的腿没伤到筋骨,没过多久便无大碍,但老牛却在不断老去。它反刍的节奏越来越慢,卧下后挣扎着起来时,显得有些艰难,它用越来越凸显的脊骨和更加慢悠悠的步子告诉爹娘,它支撑的力

14、量在衰竭。爹的烦躁写在脸上。吃饭的当儿,就推开碗筷,跟拉着鞋出去看看老牛;半夜里睡着睡着,便爬起来披衣出去,粗糙的手在老牛头顶摸来摸去。铡草的时候,把莜麦秸铡得碎碎的,又怕带了土,喂给老牛的时候都要用筛子过一下。牛吃不下,他也吃不下,老牛走不到地里去了,家里的生活渐渐没了着落。最终,老牛还是被爹卖了,毕竟,那是家里最值钱的资产。那天,爹早早起来,给它吃饱喝足,又给它全身擦了一遍,让它的皮毛看上去更柔顺些,然后,在娘的悲切中拉走了它,以后的命运,想必只有一个归宿。爹好几天都闷闷不乐。晚上,他把一抱一抱的莜麦秸赌气似的塞进灶膛烧炕,莜麦秸喘不过气来,“呼”地喷出一股浓烟,并霎时燃烧,火光映着爹铁青

15、的脸色。夜里,他和娘依然习惯性地醒来,竖起耳朵听外面的动静。娘望着黑洞洞的房顶喃喃自语,也不知道它怎么样了。爹不吭声,翻来覆去地睡不着。爹把所有与老牛有关的东西缰绳、牛鞍、皮鞭等,全部堆在牛圈里,一把锁锁了,把关于老牛的记忆封存在那间屋子里,从此爹娘再没有走出村子(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家都不想分到老牛,而老牛最终落户“我”家,体现了爹娘温和老实的性格。B文中两次写到爹的鞭子没有落在老牛身上,说明爹对老牛爱之真切,情感深厚。C卖掉老牛后,爹把莜麦秸丢进灶膛烧炕,想借此忘掉老牛,但实际上却做不到。D标题中的“木头腿儿”指老牛拉的车,体现老牛在爹娘生命中

16、非同寻常的意义。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围绕“老牛”这一线索行文,展现了爹娘在艰辛生活中的吃苦耐劳、善良坚忍的精神品质。B文章中“慢慢悠悠”“气定神闲”等词生动表现农村生活的悠闲,暗含作者对乡土生活的向往。C文章开头“爹娘犹如长了新腿脚”明点标题,结尾“爹娘再没有走出村子”则是对标题的暗扣。D文章细致真实地展现了农村生活,叙事节奏沉稳,情感真挚动人,语言灵活多变而富于感染力。8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9传统的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农民生计都离不开“牛”,“牛”是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符号。请分析“老牛”在文中的重要意义。(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

17、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太史公曰:虞夏以来,人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民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所验邪?农工商虞,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上则富国,下则富家。“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

18、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节选自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材料二:昔先王之制,自天子至于皂隶,各有差品,然后上下序而民志定。于是教民种树畜养,所以养生送终之具,靡不皆育。管子云:“古之四民不杂处。”士相与言仁义于闲宴,工相与议技巧于官府,商相与语财利于市井,农相与谋稼穑于田野,各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欲寡而事节,财足而不争。于是在民上者,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故民有耻且敬,贵义而贱利。此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不严而治之大略也。及周室衰礼法堕其流至乎士庶人莫不离制而弃本,稼穑之民少,商旅之民多,谷不足而货有余。至桓文后,礼义大坏,上下相冒,嗜欲不制,僭差亡极。于是商通难得之货,工作

19、亡用之器,士设反道之行,以追时好而取世资,上争王者之利,下锢齐民之业,伤化败俗,大乱之道也。(节选自班固汉书货殖传)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须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及周A室衰B礼法C堕D其流E至乎F士庶人G莫不离H制而弃本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穷,意为穷尽、尽享,与前文“人耳目欲极声色之好”中的“极”意思相同。B虞,指虞人,古代掌管山泽、苑囿、鸟兽、畋牧的官职,有山虞、泽虞之分。C靡,指没有,与蒲松龄促织中“探石发穴,靡计不施”的“靡”意思不同。D货殖,两则材料中均

20、指利用货物的生产与交换进行商业活动从中生财求利的人。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司马迁认为,物质享受与财富追求是人的本性,统治者要顺其自然,以利引导,不与民争利。B班固认为,夏商周各阶层安居乐业、寡欲不争,统治者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最终不严而治。C司马迁看来,各行各业之人凭本事努力工作以满足欲望,这就如同水往低处流一样合乎规律。D班固看来,士农工商追求世俗所好而获取社会财富,对上可为王者争利,对下可助平民齐家。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上则富国,下则富家。(2)昔先王之制,自天子至于皂隶,各有差品,然后上下序而民

21、志定。14对积累财富与遵守礼义之间的关系,司马迁和班固的看法不同。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弈棋二首呈任公渐(其二)黄庭坚偶无公事客休时,席上谈兵校两棋。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甲化枯枝。湘东一目诚甘死,天下中分尚可持。谁谓吾徒犹爱日,参横月落不曾知。【注】出于庄子中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丈人一心捕蜩,意志专一,竟把身子当作枯树,手臂当作树枝。南史记载,梁湘东王萧绎,自幼盲一目。这里的“目”指围棋的“眼”,围棋需要两眼才能活。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开门见山,照应诗题,既交代弈棋之由,又暗含

22、忙里偷闲的意趣。B颔联设喻用典,或直写心理,或以形显神,细致入微地刻画棋手形象。C颈联叙中有议,呼应“席上谈兵”,“诚”“尚”二字蕴藏棋局走势。D尾联运用反问,表现诗人的自省,弈棋虽乐,但从日到夜,耗时误事。16这首诗写的是弈棋,但也引发读者弈棋之外的联想。请结合颔联和颈联,说说此诗给读者哪些启示。(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求木长必固根本,欲流远必浚泉源,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以此为喻,提醒太宗皇帝“_,_”。(2)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王安石将南朝谢朓的诗句“澄江静如练”化用为“_”,又加之以“_”,共同状写金陵山川形胜。(3)

23、小刚最近考试成绩不理想,自信心遭受打击,情绪低落,他的好朋友用李白的诗句“_,_”鼓励他振作精神,重拾信心。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情绪价值”这个词最近很火,其衡量标准是:一个人能给他人带来愉悦和稳定的情绪,这个人的情绪价值就很高;一个人总让他人产生生气和难堪的情绪,这个人的情绪价值就很低。情绪价值高的人,在亲密关系中会拥有撬动更多爱的杠杆。不少人渴求情绪价值却并非人人懂得如何获得,这让许多商家看到了商机。当前,以情绪价值为核心的培训课程_,铺天盖地的营销制造了这样一种假象:从职场到情场,情绪价值俨然成为人际交往的万金

24、油;从认识论到方法论,凭借“三点经验”“五点技巧”任何人都能成为情绪价值的操盘手。让他人感到愉悦和稳定是一种能力,做好自己情绪的主人也一样。一味依赖他人的情绪反馈,可能会降低情绪自我调节的能力,又容易给别有用心之人以_;过度输出情绪价值,也会造成巨大消耗。人与人的交往或许没有标准模式,但在学习沟通技巧的同时,不要忘了真诚才能真正触动人心。此外,我们还要学会处理负面情绪,寻找快乐,因为只有为自己提供情绪价值,才能做自己情绪的主人。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19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文中两个加点的词语。(5分)(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25、。察势者智,驭势者赢。“势”是一种客观存在,标示着事物发展的形势、态势、趋势,察势在于审时度势,_身处变动不居的时代环境,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因势而动,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任何新事物从发端、兴起到发展、壮大,_,而是需要持续积累,进而积厚成势,最终势如破竹,不可阻挡。回望_,从小岗村的红手印拉开农村改革大幕,到自贸区在上海启航后推而广之,改革渐进式,不仅是一个从小到大、从点到面的积势过程,更是一个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探索过程。当信息化的快车加速到5G时代,我们要合乎规律取势,占得先机顺势,让新事物健康成长,让新动能加速壮大,才能将更多“小趋势”汇聚成磅礴的时代大潮、

26、发展大势。20下列句子中的“好”和“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中的“好”,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把这件事做好是稳定大局的前提B篮球场地只有清理干净才好打球C出版社新近购买了好几台计算机D这片天地有时好宁静有时好热闹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的材料中提到了“势”,“势”是一种客观存在,标示着事物发展的形势、态势、趋势。现实生活

27、中,有人无势,有人得势,有人失势。作为新时代青年,面对以上三种可能出现的情形,除了保持积极平和的心态之外,你有哪些智慧的应对之策?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1B(3分)【解析】A项错,材料一认为,“回到红楼梦的文本深层”才是认识作品深刻性的主要路径。C项错,根据材料一的内容,贾府仅是“寄生”于“清王朝”,因此不能说“贾府的历史就是由盛转衰的清王朝的历史”。D项错,材料一重在引导读者体验人生况味,使其产生由人及己的心灵颤栗和震

28、动;材料二重在使读者获得对历史真谛的领悟。将两则材料的表意重心以“都”字统摄,信息整合有误。2D(3分)【解析】说法绝对,作者的“自省”“忏悔”意识不一定是文学作品达到新高度的决定性条件。3C(3分)【解析】材料二最后一段的比喻论证并非论证曹雪芹具有远超同时代人的艺术胆识,而是论证了“忏悔”对心灵的净化作用。4为宝黛双重性的爱情悲剧而动容,进而体悟到作品深广的意义。品尝人生的诸种况味,产生由人及己的心灵颤栗和震动。进行心灵远游,感悟中国气度的美学华章。感悟作品深广的历史内涵,领悟历史的真谛。(4分。一点1分,意近即可)5【示例】红楼梦有多方面的美学贡献。曹雪芹将自身的历史审美意识和对历史演进态

29、势的感悟诉诸形象,使读者在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中,获得对历史真谛的深刻领悟:曹雪芹凭借卓越的艺术胆识开创了“忏悔”审美意识,使红楼梦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精神高度。(6分。关键信息:红楼梦有多方面的美学贡献;曹雪芹将自身的历史审美意识和对历史演进态势的感悟诉诸形象:曹雪芹开创了“忏悔”审美意识。一点2分,意近即可。如果“摘要”语意不连贯、语句不通顺,扣2分;超过字数扣1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6C(3分)【解析】“爹把莜麦秸丢进灶膛烧炕”不是为了忘掉老牛,而是宣泄卖牛后的懊恼、自责等复杂情绪。7B(3分)【解析】作者用“慢慢悠悠”“气定神闲”等词表达的是对农人平和接受艰辛

30、劳作的认同与赞美。8“把种子、肥料拉到地头喂给大地”“从大地肚子里生出来”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农人的勤劳,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春天”“秋天”对举,词语“郑重”的使用,都表现了农人在时序更迭中依从天理、敬畏自然,春耕秋收、生生不息的平和而宁静的生活状态。(4分。一点2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9老牛是爹娘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帮手,是爹娘的生计来源。老牛帮助爹娘拉车干活,减轻他们的体力负担,成为爹娘重要的家庭成员,也让爹娘有了“卑微的体面”。老牛是爹娘精神品质的折射。文中老牛性情温和,倾力劳作,坚韧隐忍,与爹娘惺惺相惜,互为支撑,折射出爹娘勤劳善良、宽厚坚忍的精神品质。老牛是

31、中国农耕文明的象征。万物皆有灵性,农人和老牛的相互体恤、相互支撑表现了中国农耕文明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6分,一点2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BDG(3分。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解析】根据文意,本句断为:及周室衰,礼法堕,其流至乎士庶人,莫不离制而弃本。11C(3分)【解析】两个“靡”字的意思相同。12D(3分)【解析】理解有误。原文意思是商人、工匠、士人追求世俗所好而获取社会财富,对上同王者争利,向下垄断平民的生业。13(1)这四种行业,是人民衣服食物的来源,它们对上可以使国家富强,对下可以使家庭富有。(

32、4分。关键词“原”“富”各1分,句意2分)(2)按照从前先王的制度,从天子到差役,各有不同的等级,这样以后上下有序,民心安定。(4分。关键词“差”“然”各1分,句意2分)14司马迁认为,积累财富是遵守礼义的前提,只有物质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人们才会知礼义明荣辱。(1分)班固认为,积累财富时必须遵守礼义,只有遵守礼义,人们才不会因过度追逐财富而败坏风俗,导致天下大乱。(2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D(3分)【解析】诗歌尾联表现的是诗人公事之余与友人相约弈棋的快乐,他们一心专注,沉浸其中,以至忘了时间。16【示例】颔联写棋手对弈凝神静坐的形象,心如蛛丝般细致缜密,身如枯木般纹

33、丝不动。这启示读者,无论做什么,都需要专心致志,物我两忘。颈联写棋手对弈失利时仍在精心运筹,希望背城一战,扭转棋局。这启示读者纵然山穷水尽也决不轻言放弃,只有坚韧不拔,才有柳暗花明的转机。(6分。一点2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2)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6分。每空1分,有错字、别字该空不给分:第(3)小题是开放型情境默写题,只要填写的诗词合乎情境即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7分)18层出不穷(层见叠出)/比比皆是(俯拾皆是)

34、/数不胜数(多如牛毛,恒河沙数);可乘之机(可乘之隙)(2分。每答出一个成语给1分:所填内容应是成语,填入后合乎语境、上下连贯即可)19“万金油”本指具有很多功效的清凉油,这里用来比喻情绪价值,标榜情绪价值在人际交往中无处不在、无所不能;(2分。其中手法1分,分析1分)“操盘手”本意是为别人操作资产的人,此处类比凭借情绪价值的经验和技巧来掌控人际关系的人,夸大情绪价值课程的作用(3分。其中手法1分,分析2分)。(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3分)20A(3分)【解析】A项中的“好”与例句中的“好”都是完成、完善的意思,在句中作补语。B项中的“好”是适于、宜于的意思,作状语:C项中的“好”

35、用在数量词前表示多,起强调作用;D项中的“好”是副词,放在形容词前,相当于“很”“非常”,作状语。21驭势在于因势而动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国改革开放历程(6分。一句2分,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即可;超过字数扣1分)22【示例】渐进式的改革,不仅是一个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探索过程,更是一个从小到大、从点到面的积势过程。【解析】本题有两处错误。第一处,“改革渐进式”修饰语和中心词语序不当,同时“渐进式”与“过程”主宾搭配不当,应该改为“渐进式改革”:第二处,逻辑语序不当,应该改为“不仅是一个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探索过程,更是一个从小到大、从点到面的积势过程”。(4分。改对一处给2分)四、写

36、作(60分)23(60分)【立意参考】无势时造势、谋势:得势时顺势、乘势:失势时蓄势、借势。要对三个情形提出智慧的应对之策,不能只提一种情形,也不能空谈积极平和的心态。【参考译文】材料一:太史公认为:虞舜、夏朝以来,人的耳目要尽情享受音乐和美色,口舌要尽情享用各种肉类食品的美味,身体要安逸舒乐,精神上还要矜夸自己权势与才能带来的荣耀。所以,(掌权者统治百姓)最高明的办法是听其自然,其次是以利引导他们,再次是教育他们,又次是(用典章制度来)约束他们,最愚蠢的办法是与百姓争利。中原人民所喜爱的物质,日常衣着饮食、养生送死所必备的东西,都依赖农民耕种出食物,虞人开采出木材与矿藏,工匠做成器物,商人使

37、财物流通,人们各凭本事行事,竭尽自己的力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百姓各自勤勉而致力于他们的本业,乐于从事自己的工作,如同水向低处流,日日夜夜而永无休止,他们不待召唤自己就赶来,物产不须征求而百姓们自己就生产出来。这难道不是合乎规律,被自然验明的吗?农工商虞这四种行业,是人民衣服食物的来源,它们对上可以使国家富强,对下可以使家庭富有,“仓库充实了,百姓才能懂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能知荣辱。”礼产生于富有而废弃于贫穷。所以,君子富有了,就喜欢行仁德之事;小人富有了,就把力量用在适当的地方。潭渊深了,鱼就会生长其中;山林深了,野兽就会到那里去;人民富了,仁义也就归附他们了。材料二:按照从前先王的制度

38、,从天子到差役,各有不同的等级,这样以后上下有序,民心安定。于是就教导百姓种植和畜养,人民用来养生送死的东西,没有不被生产出来的。管子中说:“古代的士农工商四类百姓是不能杂居相处的。”士人在悠闲安静之处相互谈论仁义,工匠在官府相互议论工艺技巧,商人在市场上相互讨论财利,农民在田野中相互商量农事,各自安于所居之处,乐于从事自身的职业,认为自己的食物甘美,觉得自己的衣服漂亮,欲望少而行事得当,财物充足而无须争抢。于是统治者以仁德去引导他们,用礼义去约束他们,所以百姓有羞耻心而且对上有敬畏之心,他们看重义而轻视利。这就是夏商周三代能够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不需采用严厉的手段就能治理好国家的要点。等到周王室衰微,礼法毁坏,这样的风气流传到一般的士人和庶民那里,他们无不背离圣王之制而放弃本业,务农的人少了,经商的人多了,于是粮食不足而商品有余,到了齐桓公、晋文公之后,礼义大为毁坏,上下之间相互冒犯,欲望得不到控制,破坏等级秩序的行为没有止境。于是商人买卖难以得到的货品,工匠制作没有用处的器物,士人从事违反正道的活动,以追求时俗之所好来获取财富,对上同王者争利,向下垄断平民的生业,损伤教化,败坏风俗,这是导致社会大乱的原因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开学测试 > 高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