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过关检测试卷(2)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上传人:雪**** 文档编号:250200 上传时间:2023-09-1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7.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单元过关检测试卷(2)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三单元过关检测试卷(2)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三单元过关检测试卷(2)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三单元过关检测试卷(2)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三单元过关检测(2)一、现代文阅读(38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唐代山水诗的成就被确认为是中国山水诗发展历程中的第一个高峰期,与山水诗的艺术生命力之持久旺盛有关。而山水诗的艺术生命力,乃诗人之山水诗心的生命力。山水诗心,就其要者而言,不外是对自然山水本身的喜好和“窥情风景之上”从而构想风景诗语的喜好。雅意林壑,性爱丘山,作为一种诗意化的人格风范,已形成超越时代的价值内容。雅意林壑的精神指向的诗意化对景语诗美的追求,遂亦形成跨越时代而承传的诗学传统。因此,“第一个高峰”绝不是平原拔地而起的突兀奇观,而是层层登攀而渐近壮伟。而在我看来,有必

2、要把“艺术高峰”同时理解作静态观照意义上的“峰群”和动态分析意义上的“峰势”。唐代山水诗的成就,就体现在它是对此前山水诗传统的第一次集大成和对此后山水诗传统的第一次新开拓。所谓集成与开拓,实质就是整合与创变,而这一切,主要是就山水诗的审美质量而言的。总体看来,由山水诗所体现的盛唐气象,既是王夫之所谓“以写景之心理言情”而至于“兴象玲珑,无迹可求”者,又是陆机“恒患文不逮意,意不称物”之终于无所遗憾者,还是南朝“巧构形似”之终于巧得无一点迹象者。如果说上述这些都属于艺术表现之造诣,那么在美学风格上只有“浑朴精粹”四字才得以状其体势。盛唐山水诗人以一种最朴素自然的语言实现了曲尽物态与妙写心境兼得而

3、美的诗学目的,以一种最平和坦然的风度体现出兼容并蓄而高瞻远瞩的时代精神。“平常”与“非常”实现了有机合一,在充满世间人情味与现实生活感的山水意境之中,不着痕迹地蕴含着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敏锐把握和精确描绘,在仿佛是无所拣选的自然叙写中,诗人以高度的安闲从容举重若轻地寄托着自信自足的文化意识。论唐诗者,“四唐”之说历久弥新。初唐是盛唐之准备,但中唐却并非盛唐之余响。无论是从整个诗歌风貌着眼,还是仅就山水诗而言,中唐风貌,皆呈现出强烈的创变色彩,这种创造性变化可以简要地概括为审美的探险与逸品的定位。实际上,从偏向于“青山”“白云”之山水意象类型的大历山水景观开始,就已然开始了对山水“逸品”的定位。虽然

4、后人习惯于以“王、孟、韦、柳”来概括山水田园诗派的基本特征,并以为这一特征即在清淡风格,实际上这种看法是并不准确的。即以清淡风格而言,王、孟之作,并无有意为此的迹象,而韦、柳之作,则是在自觉地追求清而幽的境界。有鉴于此,那以主体意志的萧散淡远和山水意象的清冷幽深为主要内涵的“逸品”格调,在盛唐王、孟那里只是溶解在从容安详中的活性因素,而在韦、柳那里便凝定为明确的范式。山水创意,主要表现在对曲尽山水物态的不满足上,盛唐山水诗境中那天然物态与诗人意态的自然融合,至此而被冲破,诗人意态的纵恣注入自然物态,从而山水意象亦为之而重新被组合安排,重新被形容刻画。于是,就真正有了风景依旧而诗意常新的可能,也

5、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唐山水诗美具有下开有宋一代风貌的意义。如果说宋代山水诗是山水诗史上的“第二个高峰”的话,那么,中唐之际,便已然云气暗通,故而唐宋两个高峰之间,自有一种双峰互倚、借重而美的微妙关系。(摘编自陶文鹏、韦凤娟主编灵境诗心中国古代山水诗史)材料二:老杜诗苍苍茫茫之气,真是大地上的山水。常人读诗皆能看出其伟大的力量,而不能看出其高尚的情趣。“两个黄鹂鸣翠柳”绝句四首(其三)一绝,真是高尚伟大。首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清洁,由清洁即可得高尚。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中有人,虽未明写,而曰窗、曰门,岂非人在其中矣?后两句代表心扉。在心扉关闭时,不容纳,或

6、不发现高尚的情趣、伟大的力量。诗人将心扉打开,可自大自然中得到高尚伟大的情趣与力量。“窗含”“门泊”,则是其心扉开矣。窗虽小,而含西岭千秋雪;船泊门前,常人看船皆是蠢然无灵性之一物,老杜则看船成一有人性之物,船中人即船主,由西蜀到东吴,由东吴到西蜀。“窗含”一句是高尚的情趣,“门泊”一句是伟大的力量。后人皆以写实视此诗,实为象征,且为老杜人格表现。老杜诗中有力量,而非一时蛮力横劲。有的蛮横乃其病。其好诗有力而非散漫的、盲目的、浪费的。其力皆如水之拍堤,乃生之力、生之色彩。曰生之“色彩”而不曰形状者,色彩虽是外表,而此外表乃内外交融而透出的,色彩是活色,如花之红、柳之绿,是内在生命力之放射,不是

7、从外涂上的。且其范围不是盆景、园林,而是大自然的山水。(摘编自顾随诗词讲记)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代山水诗人在诗意化人格风范的影响下,不断追求景语诗美,拾级而上,步步高升,逐渐缔造了所谓的“第一个高峰”。B取得了辉煌成就的唐代山水诗,对此前山水诗传统的第一次整合以及对此后山水诗传统的第一次创变主要指向于审美质量。C顾随认为,后人把绝句四首(其三)归于写实是不恰当的,“黄鹂”“白鹭”使用了象征手法,所以此绝“实为象征”。D顾随盛赞杜甫诗作情趣高尚,同时对诗作中伟大的力量也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并进一步阐述了自己对“好诗有力”的理解。【答案】C【解析】绝句四首

8、(其三)并未使用象征手法。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有了对自然山水的喜好和“窥情风景之上”构想风景诗语的喜好,便可成就山水诗的艺术生命力。B盛唐到中唐国家局势突变,此间山水诗的发展也出现了很明显的变化,由幻想、夸饰转向写实。C“王、孟、韦、柳”指的是盛唐王维和孟浩然、中唐韦应物和柳宗元,“清淡”是其基本风格。D盆景、园林并非不美,但与自然山水相比,它的美是“从外涂上的”,缺乏内在生命力的放射。【答案】D【解析】A项“就其要者而言”说明,“对自然山水本身的喜好和窥情风景之上从而构想风景诗语的喜好”只是“山水诗心”的主要内容,其他内容也会影响“山水诗的艺术生命力”。B项中唐

9、山水诗的创变主要体现在“审美的探险与逸品的定位”上,而非“由幻想、夸饰转向写实”。C项“清淡是其基本风格”,这是作者否定的观点。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有关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表明诗人在对自然山水喜爱之情的基础上形成了诗意化的人格风范。B“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曲尽物态,妙写心境,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之妙。C杜甫诗作并非都“力量”十足,如“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便不是“力量”型作品。D“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获”都从色彩角度写出了自然的内在生命力。【答案】C【解析】杜诗中的力量“乃生之力”,即“

10、内在生命力之放射”,“嫩蕊商量细细开”恰恰表现了花儿即将怒放的活泼生命力。4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简要概括“盛唐气象”的要义。(4分)【答案】在艺术表现上,盛唐气象不着痕迹地敏锐把握、精确描绘自然景观,在山水意境中充满了世间人情味与现实生活感,能以高度的安闲从容举重若轻地寄托着自信自足的文化意识。在美学风格上,盛唐气象可概括为“浑朴精粹”。5班级组织编写一本山水诗选,你负责对中唐山水诗进行挑选,阅读材料一、二后,你将制定怎样的标准来遴选诗作?(6分)【答案】作者富有山水诗心; 作者具有高尚情趣;诗作对象富含生命力; 诗作彰显审美探险和逸品定位。 (答出三点即可)(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

1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郁达夫自从亚里士多德的文学模仿论创定以来,以为诗的起源是根据于模仿本能的学说,到现在还没有绝迹。富有独断性者,甚至于说出“所有的艺术,都是自然的模仿”。虽则说得太独断,太笼统,但反过来说,自然景物以及山水,对于人生,对于艺术,都有绝大的影响,绝大的威力,却是一件千真万确的事情。所以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自然的变化,实在多而且奇,没有准备的欣赏者,对于它的美点也许会捉摸不十分完全的。就单说一个天体罢,早晨的日出,中午的晴空,傍晚的日落,都是最美的景象;若再配上云和影的交替,海与山的参错,以及一切人造的建筑园艺,

12、或种植畜牧的产物,如稻麦牛羊飞鸟家畜之类,则一日之中,就有万千新奇的变化,更不必去说暗夜的群星,月明的普照,与四季寒暖的更迭了。我们人类都有一种特性,就是喜新厌旧,每想变更。一碗最珍贵最可口的菜,若每日吃着,到了后来,也觉得宁愿去换一碗粗肴淡菜来下饭。唯有对于自然,就决不会发生这一种感觉,太阳自东方出来,西方下去,日日如此,年年如此,我们可没有听说有厌看的。还有月亮,初一出,月半圆,月底全没有,无论哪一个人,看了月亮,总没有不喜欢的。自然的伟大,自然的与人类有不可须臾离的关系,就此一点也可以看出来了。欣赏自然景物的本能,是大家都有的。不过有些人忙于衣食,不便沉酣于大自然的美景;有些人习以为常,

13、虽在欣赏,也没有欣赏的自觉。更有些人,将自然范围限制得很小,以为能如此这般的欣赏,自然景物,就尽在他们的囊中了。我从前有一位同事,平时只晓得钻门路,积私财,以升官发财为唯一的人生乐趣,现在居然位至极品,财积到了几百万了,但他唯一娱乐,还是出外则装学者的假面,回家则翻英国银行里的存折,对于自然山水,非但不晓得欣赏,并且还视若仇敌似的。对于这一种利欲熏心的人,我以为对症的良药,就只有一服山水自然的清凉散。因为山水自然,是可以使人性发现,使人格净化的陶冶工具。自然景物所包含的方面,原是极博大、极广阔的。天地岁时、社会人事,静而观之,无一不是自然,无一不可以资欣赏,但这却非要悠闲自得,像朱夫子那样的道

14、学先生才办得到。至于我们这种庸人,要想得到自然的美感,还是上山水佳处去较为直截了当。大抵山水佳处,总是自然景物的美点发挥得最完美、最深刻的地方。孔夫子到了川上,就觉悟到了他的栖栖一代,猎官求仕之非;太史公游览了名山大川,然后才死心塌地,去发愤而著书。可知我们平时所感受不到的自然的威力,到了山高水长的风景聚处,就会同电光石火一样,闪耀到我们的性灵上来。我曾经到过濑户内海旅行,月夜行舟,四面青葱欲滴,当时我就只想在海岸做一个半渔半读的乡下农民。依船楼而四望,真觉得物我两忘,生死全空了。后来也登过东海的崂山,安徽的黄山,更在天台雁荡之间,逗留过一段时期,总没有一次不感到人类的渺小,天地的悠久。所以要

15、想欣赏自然的人,还是先上山水优秀的地方去训练耳目,最为适当。从前有一个赞美美术批评家拉斯肯的人说,他在没有读过拉斯肯以前,对于绘画,犹如瞎子,读了之后,眼就开了。这话对于高深的艺术品的欣赏,或者是真的,但对于自然美,尤其是山水美的感受,也未必尽然。乡下愚夫愚妇的千里进香,都市里寄居的小市民的窗槛栽花,都是欣赏自然的心情的一丝表白。只教天良不泯,本性尚存,但凭我们的直觉,也就尽够做一个自然景物与高山大水的初步欣赏者了。(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欣赏山水、自然景物的心情与欣赏艺术、人生的心情是同一的,自然山水在艺术家笔下也会染上“人化”的色彩。B.虽说

16、欣赏自然景物是人的本能,但有些人没有时间去欣赏,有些人没有欣赏的自觉,有些人只是狭隘地在欣赏。C.天地岁时、社会人事也可作自然景物来静观,但一般人欣赏不了,只有那些具有像朱熹一样学识的人才能欣赏。D.本文以吃饭为例表现人类喜新厌旧的特性,以“小市民的窗槛栽花”为例,表明凡夫俗子也能欣赏自然美,具有生活气息。【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只有那些具有像朱熹一样学识的人才能欣赏”错误。“但这却非要悠闲自得,像朱夫子那样的道学先生才办得到”,这句话在文中是讽刺朱熹这种道学家。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学说谈起,意在引出

17、人生、艺术的欣赏与自然山水密不可分的观点,引起读者欣赏自然山水之美的兴趣。B.第段有关自然的描述涉及时间、空间、光线、色彩等元素,平常的自然景物、人文景观流转变幻,姿态万千。C.作者笔下的自然山水具有陶冶性灵的作用,“清凉散”之喻形象地告诫人们不要因为工作的繁忙而忽略对自然的欣赏。D.本文谈古论今,写人写己,由景物而人生,从山水而艺术,紧扣自然与人生的密切关系,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C项,“告诫人们不要因为工作的繁忙而忽略对自然的欣赏”错误。“清凉散”不是“告诫人们不要因工作的繁忙而忽略对自然界的欣赏”,而是 “治疗利欲熏心的良药”,它是

18、“使人性发现,使人格净化的陶冶工具”。8.文章第段写“我”在濑户内海旅行,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答案】生动表现物我两忘的感受,突出自然的伟大;以个人体验进一步印证山水佳处对心灵的陶冶作用,亲切自然,更具有说服力;上承古人游览经历,下与登临崂山等相呼应,行文详略有致,富于变化。【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重要语段作用的能力。内容上的作用:根据第段中相关内容“我曾经到过濑户内海旅行,真觉得物我两忘,生死全空了”“总没有一次不感到人类的渺小,天地的悠久”分析,作者写“我”在漱户内海旅行生动表现物我两忘,生死全空的感受,他以个人体验进一步印证山水佳处对心灵的陶冶作用,从而突出自然的伟大,人类的渺小

19、。结构上的作用:根 据第段“孔夫子到了川上,就觉悟到了他的栖栖一代,猎官求仕之非;太史公游览了名山大川,然后才死心塌地,去发愤而著书”可知,该段是写古人游览经历,说明最完美、最深刻的地方自然景物是人们的性灵闪耀。这样,第段写“我”在漱户内海旅行就是紧承该段中的古人游览经历。第段后半部分写“我”“后来也登过东海的崂山,上过安徽的黄山,更在天台雁荡之间”等内容,这样,本段写“我”在漱户内海旅行就与之相呼应。9.作者认为应该如何欣赏山水及自然景物?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答案】留意自然的丰富与变化,做有准备的欣赏者;不为世俗所累,主动寻访山水佳处;保存美好本性,在生活中欣赏自然。【解析】本题考

20、查探究文中的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根据第段中的“自然的变化,实在多而且奇,没有准备的欣赏者,对于它的美点也许会捉摸不十分完全的”分析可知:作者认为应该留意自然的丰富与变化,做有准备的欣赏者。根据第段中的“有些人忙于衣食,不便沉酣于大自然的美景;有些人习以为常,虽在欣赏,也没有欣赏的自觉。更有些人,将自然范围限制得很小,以为能如此这般的欣赏,自然景物,就尽在他们的囊中了”分析可知:作者认为应该不为世俗所累,主动寻访山水佳处。根据第段中的“对于自然美,尤其是山水美的感受,也未必尽然”“也就尽够做一个自然景物与高山大水的初步欣赏者了”分析可知:作者认为应该保存美好本性,在生活中欣赏自然。二、古代诗

21、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弃疾时年二十三。乾道四年,盗连起湖湘,弃疾悉平之。遂奏疏曰:“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

22、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奖谕之。诏委以规画,乃起盖砦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战马铁甲皆备。经度费钜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上遂释然。差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粜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官吏、儒生、商贾、市民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弃疾豪爽尚气节,识

23、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没,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B)A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B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C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

24、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D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答案】B【解析】“时”指当时,作“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的状语,排除A、D两项;“幕属”指部属,作主语,“不从”是谓语,“幕属不从”句意完整,排除C项。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A建康,是南京市的古称,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建康”不同。B行在,即“行在所”,意为皇帝所在的地方,后来专指皇帝行幸所至之地。C金字牌,古代传达朝廷紧急命令时用的凭证,一般为木牌朱漆金字。D儒生,原指古代遵从儒

25、家学说的读书人,后来成为读书人的通称。【答案】A【解析】A项,“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建康不同”错误,两处“建康”均指现在的南京市。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A辛弃疾年轻有为,富有远见卓识。他深受义军首领耿京的器重和信任,劝说耿京率军南下归宋并代表耿京处理相关事宜;宋高宗召见了辛弃疾,对他表示嘉许。B辛弃疾英勇无畏,敢于伸张正义。他得知耿京被张安国杀害后,挺身而出,只带很少的人马冲进金兵大营,生擒叛徒张安国而归,最终张安国被朝廷公开处决。C辛弃疾勇于担当,办事务实高效。他奉皇上诏令筹建军队,不顾政敌的攻击诬陷,积极招兵买马,千方百计经营谋划,最终在皇上的

26、支持下完成了军营建设工程。D辛弃疾崇尚气节,喜与名士交往。他曾经和朱熹一起在武夷山游览,并写了九曲棹歌;朱熹去世后,他写了一篇祭文,不顾禁令亲自前往朱熹家哭泣祭拜。【答案】C【解析】C项,“在皇上的支持下”错误,由原文“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以及“弃疾受而藏之”可知,皇帝后来并不支持建造军营建设工程。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4分)(2)始至,榜通衢曰:“闭粜者配,强籴者斩。”(4分)【答案】译文:我依据主帅(的决定)归顺朝廷,没有料到事情发生了变化,用什么(怎样)回复朝廷呢?译文:(辛弃疾)一到灾区,就在大街上

27、张榜说:“囤积粮食不卖的人发配,强买粮食的人问斩。”【解析】(1)“缘”,依据;“归朝”,归顺朝廷;“期”,料到、料想;“何以”,以何,用什么。(2)“榜”,张榜;“榜通衢”,省略句兼状语后置句,应为“于通衢榜”,意思是在大街上张榜;“粜”,卖米;“籴”,买米。14辛弃疾认为导致百姓为盗的原因是什么?提出了怎样的建议?请简要说明。(3分)【答案】原因:贪官污吏对老百姓的压迫盘剥。建议:告诫各级官员应善待安抚百姓,不能一味靠军队对付老百姓;各级官员要切实履职尽责,严惩贪赃违法者,不能文过饰非。参考译文:辛弃疾,字幼安,山东历城(今济南)人。金国皇帝完颜亮去世后,中原地区英雄好汉纷纷起兵。耿京在山

28、东聚集了一支队伍,辛弃疾担任掌书记,就劝耿京下决心南下投宋。耿京命令辛弃疾奉上表书归顺宋朝,宋高宗当时正在建康慰劳部队,召见了(辛弃疾),对辛弃疾进行了嘉奖,接纳了他们,并且用节度使的印信和授官凭证召见耿京。恰逢张安国将耿京杀害而投降金国,辛弃疾回到海州,和大家商量说:“我依据主帅(的决定)归顺朝廷,没有料到事情发生了变化,用什么(怎样)回复朝廷呢?”于是邀约统制王世隆以及忠义人士马全福等直接冲向金军大营,张安国此时正与金国将领们开怀畅饮,(辛弃疾)当着众将的面将张安国捆绑而归,并将张安国献给朝廷,在闹市中将张安国斩首。辛弃疾当时年仅二十三岁。乾道四年,盗贼接二连三在湖湘境内作乱,被辛弃疾全部

29、平定了。(他)于是上疏说:“百姓是国家的根本,而贪官污吏迫使他们为盗。希望陛下深入思考产生盗贼的缘由,重视消弭盗贼的方法,不要只是依靠平定盗贼的军队。要告诫州县,以惠民安抚平民百姓为本,(官吏中)有违法贪赃者,让各部门尽职尽责,不要只检举查办小官吏来应付成例,而自己想办法为掩饰过失找借口。”(皇上)下诏嘉奖他。(皇上)诏命辛弃疾筹建军队,于是他修建营垒,招纳步兵二千人,骑兵五百人,战马铁甲都备齐了。筹办建军的耗费以上万计算,辛弃疾善于经营调度,事情都能立即解决。有人禀报皇上说辛弃疾聚敛财富,(皇上)降下御前金字牌,让辛弃疾当天就停工。辛弃疾接到金字牌后把它藏了起来,出去责令监管工程的人,限期一

30、个月建成飞虎军营栅,违背期限就要按军法治罪。(飞虎营栅)如期落成,皇上于是消除了心中的疑虑。(辛弃疾)被任命为隆兴知府兼江西安抚使,(皇帝)命令辛弃疾督办赈灾工作。(辛弃疾)一到灾区,就在大街上张榜说:“囤积粮食不卖的人发配,强买粮食的人问斩。”接着下令拿出公家全部的官钱、银器,号召官吏、儒生、商贾、市民分别推举有实际才干的人,根据各地实际借给他们钱财物品,等到领运官府回买的粮食,(借出的钱物)不收取利息,约定月底把粮食拉到城下销售。于是运粮的船只接连到来,粮价自行降低,百姓依靠这些粮食得以度过饥荒。当时信州太守谢源明乞求拨米救助,辛弃疾的部属都不答应,辛弃疾说:“都是一样的老百姓,都是皇上的

31、子民。”就把十分之三的粮船分给了信州。皇帝嘉勉这件事,给辛弃疾提升一级职位。辛弃疾为人豪爽崇尚气节,能识别和提拔有才能的人,所交往的多是海内名士。(他)曾经和朱熹游历武夷山,写了一篇九曲棹歌。朱熹去世,当时“伪学”正遭严厉禁止,朱熹的门生故旧竟然没有一人去为他送葬。辛弃疾写了一篇祭文,前往朱熹家去哭他说:“你是不朽的人,万世传名。谁说公死,你让人敬仰,虽死犹生!”(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注】。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注】谢将军:东晋谢尚,今河南太康县人

32、,曾任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适逢袁宏在运租船中诵己作咏史诗,音辞俱佳,遂大加赞赏,邀其前来,谈到天明。袁宏从此名声大振,后官至东阳太守。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出夜晚江面上的辽阔空明,为引发融通古今的情思做好了铺垫。B.颔联正面怀古,一个“空”字使诗人对谢尚的崇敬怀念之情与上联空寂之景交融一起。C.诗中用典,颈联遥想东晋谢尚、袁宏在此地的遇合感慨斯人已渺,美谈不再。D.这首诗不拘泥格律的严谨和语言的藻饰,而是大处落墨情景浑成纯乎天籁。【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B项,“颔联正面怀古”表述错误,颔联是由望月

33、过渡到怀古的。故选B。16. 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复杂情感?诗人是如何表达的?请作简要分析。(6分)【答案】第一问:怀才不遇的失望惆怅,知音难寻的孤独落寞,潇洒自解的自信旷达。第二问:融情于景。枫叶纷纷飘落,像是无言地送别离去的行舟,烘托出不遇知音的落寞与孤独。以景结情。明朝在落叶纷纷的情景下扬帆远去,造成一种悠然不尽的神韵,让人回味无穷。虚写(想象)。诗人遥想明朝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乘舟远去,烘托出潇洒自解的自信与旷达。【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能力。本题中,三、四句由牛渚“望月”过渡到“怀古”。由于这种空阔渺远的境界本身就很容易触发对于古今的联想。“空忆”的

34、“空”字,表现了诗人对过去的回忆,也暗示了这份回忆注定没有回应,表现了诗人知音难觅的怅然和失落。从整首诗看,首联写内心的澄澈安详,颔联则表现了失落和怅惘,颈联满含自信与豪放,尾联则在旷达中深含寂寞凄清的情怀。从表现手法上看,尾联“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融情于景,以景结情,抒发作者的寂寞凄清。当然,这是作者的想象,属于虚写,寄寓了作者潇洒自解的自信与旷达。(三)名句名篇(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衰弱生命顽强抗争的精神。(2)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3)

35、琵琶行并序中表现诗人听到琵琶女演奏的音乐及其身世遭遇之后产生共鸣的诗句是:_,_!【答案】(1)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3)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中国诗的精神方式主要是通过传统文化来表达的。如果中国古典诗词像悬挂在天宇中的星辰,唐诗宋词就是群星中_的双子星座,面对它,人们永远骄傲,永远新鲜,永远心旌摇动。如果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那么诗歌当之无愧地代表了整个唐代文学发展的潮流。举凡帝王将相、宫妃名媛、才子佳人、乐工歌伎、方外僧道、贩夫走卒

36、,写诗吟诗_,留下了许多_、妇孺皆知的名篇佳句。据统计,全部唐诗,有作者三千六百多人,诗五万五千多首。于是我们能理解闻一多先生何以会在唐诗面前如孩童般欢呼雀跃,何以把唐代称作“诗唐”了!词是中国古代诗歌苑囿中新生的一朵奇花!“词之花”在宋代的诗歌苑囿中开放得最为灿烂繁华!她异军突起,以其芬芳绮艳的美丽_。她后来居上,掀起“惊涛拍岸”的声势,呈现“涛似连山喷雪来”的气派!宋词以其真动人心魂,以其美悦人视听。它擅借景物显隐幽之情,诉身世之感,表飘零之思,吐相思之苦,抒沦落之悲。()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A中国诗的精神方式主要是借助传统文化来表达的。B中国诗

37、的精神方式主要是表达在传统文化上面的。C中国主要是通过传统文化来表达诗的精神方式的。D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方式主要是通过诗来表达的。【答案】D【解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方式”是陈述的主体,它要通过诗来表达的。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璀璨夺目蔚然成风家喻户晓独树一帜B璀璨夺目靡然成风路人皆知独树一帜C琳琅满目蔚然成风路人皆知独辟蹊径D琳琅满目靡然成风家喻户晓独辟蹊径【答案】A【解析】璀璨夺目:光辉灿烂耀人眼睛。琳琅满目: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靡然成风:表示群起仿效而成风气。家喻户晓:每家每户

38、都知道。路人皆知:比喻某些人野心、隐私等为人所共知。独树一帜: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指自成一家。独辟蹊径:自己开辟一条路,比喻独创一种新风格或者新方法。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唐诗是香艳绮丽的花,宋词是高大挺拔的树;唐诗是浩浩奔涌的河,宋词是涓涓流淌的溪;唐诗如丝雨薄雾,窈窕深谷;宋词似丽日晴空,巍峨高山B唐诗是浩浩奔涌的河,宋词是香艳绮丽的花;唐诗是高大挺拔的树,宋词是涓涓流淌的溪;唐诗似丽日晴空,巍峨高山;宋词如丝雨薄雾,窈窕深谷C唐诗是高大挺拔的树,宋词是香艳绮丽的花;唐诗是浩浩奔涌的河,宋词是涓涓流淌的溪;唐诗似丽日晴空,巍峨高山;宋词如丝雨薄雾,窈

39、窕深谷D唐诗似丽日晴空,巍峨高山,宋词是香艳绮丽的花;唐诗是高大挺拔的树,宋词如丝雨薄雾,窈窕深谷;唐诗是浩浩奔涌的河,宋词是涓涓流淌的溪【答案】C【解析】唐诗分别是豪壮的树、河、晴空和高山,宋词分别是柔美的花、溪、薄雾和深谷。(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不用往回走几十年,我们就能找到过去那种阡陌交通、老死不相往来的“大国寡民”遗迹。没错,唐诗宋词元曲是 ,但也尽是千年绝唱,而不是合唱,绝大多数人被空间所隔离,直至终老也难得声气相通。他们做梦也难以想象“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自然也不需要太花心思去构建话语规则、规范交流秩序。直到闯进网络这个居高自

40、远的舞台,我们才蓦然发现,( ),以至于成为我们判断是非、纾解情绪、体现价值、张扬个性的重要载体,成为影响生存发展的重要土壤。 不是自说自话的自家客厅,需要尊重议事规则;公共空间,也不是锁在抽屉里的日记本, 。有表达就有规则,有言论就有理性。每个人有了这样的主体意识、媒介素养,才能呵护好我们共同的集体生活,让信息汪洋中的小船,不致被喧嚣的情绪倾覆或吞噬。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4分)A.对我们影响如此巨大的是网络舆论场B.网络舆论场对我们的影响如此巨大C.对我们产生如此巨大影响的是网络舆论场D.网络舆论场对我们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

41、达准确、连贯的能力。后文“以至于成为我们判断是非、纾解情绪、体现价值、张扬个性的重要载体”的是“网络舆论场”,据此可排除AC。比较BD两项,B项更加突出强调网络舆论场影响“如此巨大”,与语境更相符。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8个字。(6分)【答案】千年绝唱 网络交流需要保持公共理性【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依据后文的“也”字可知,这里应填:千年绝唱。第二空,“不自说自话”“尊重议事规则”说的是网络交流原则,所以可填:网络交流。第三空,依据前文“需要尊重议事规则”可知,所填句式应是“需要”,再结合“公共空间”“有言论

42、就有理性”,这里可填:需要保持公共理性。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说:“有的时候有这么一种感受,当你谈论起其他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们可能很远;可是当谈起诗词的时候,一瞬间我们就变得很近。”班级将举办读书会,请以“我们与古诗词的距离”为主题,结合你之前所学过的诗歌,写一篇发言稿。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思路点拨】根据作文的写作要求是写一篇发言稿,应注意三个方面:其一,具体的情境,即班级读书会;其二,特定的身份,即学生身份;其三,写作的文体,即发言稿。主题为“我

43、们与古诗词的距离”,应抓住其关键词“距离”,根据材料所给的白岩松的话,可以把“距离”阐释为两层涵义:其一是我们本身与古诗词的距离;其二是古诗词拉近了我们与他人的距离。既要说明古诗词对我们的影响,更要说明古诗词对我们与他人的影响。考生在写作时,应联系现实生活,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体现自己个性化的思考和思辨性的见解。构思角度1情感纽带,共同记忆。从古诗词的记忆与我们之间关系的角度出发,我们从小就接受古诗词的熏陶,三岁小儿就能随口朗诵,它不仅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更是你我童年的共同记忆。2文化传承,精神符号。从古诗词的内涵与我们之间关系的角度出发,古诗词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最关键的一部分,它不

44、仅仅是文化,更是一种精神的符号。3重温经典,诗意人生。从古诗词的流传与我们之间关系的角度出发,拉近了古诗词与我们之间的距离,才拉近了你我之间的距离;只有重温经典,能让你我在忙碌的生活中,舒缓心情,追寻诗意人生。【范文】诗不远人,加沐微阳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正如泰戈尔曾言:“诗的词句含着能走动的意义与能飞的音乐。”诗不远人,在生活中,我们的情感万千,但总有一两句诗能够准确地表达我们的情感。很荣幸在此与大家分享关于“我们与古诗词的距离”的感想与心得。诗歌是彼岸客,远自千古而来,赐予你我最初的启蒙。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名篇佳作卷帙浩繁,而诗歌伴随着我们的成长。从牙牙学语时,你我便体会到

45、诗歌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魅力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寥寥数语,自然风景油然而生。童稚的话语,吟咏着这千年而来的文字。诗歌,不是“仙女”“圣女”,而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凡女,它用精练的词句,给予我们最初的文化享受,留下共同的记忆。诗歌是一种精神纽带,体现着社会风情。白岩松曾说:“有时候有那么一种感受,当你谈论其他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们可能很远;可是当谈及诗歌的时候,一瞬间,我们就变得很近。”诗歌抒发的人文情愫,让你我共同体味那些平仄间的情感,感悟人生的真谛。感受着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

46、海”的豪情壮志,沉醉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处世淡然,体会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情怀诗歌,从表层看,它是一种文化载体;从深层看,它更是一种精神纽带,维系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人文情怀。倘若没有那些诗歌的存在,我们将少了许多情感共鸣,生活也少了好多诗意。诗歌承载着浓厚的情感,穿越历史的长河,缩短心灵的距离,为你我演绎出高山流水般的心灵交融。诗歌是一种民族文化,你我都有责任继承与弘扬。如贝多芬所言:“伟大的诗,是民族最珍贵的宝石。”诗歌是一个民族的秘史,是全民的灵魂。诗歌展现着文人墨客的胸襟,抒发着家国情怀的感慨。每一首诗,都是我们心灵深处的记忆。我们的社会,需要

47、这样的瑰宝浸润。于是,像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节目应运而生,既汲取了诗歌的精髓,又创新地融入了现代人的生活,拉进你我与诗歌的距离。但这样还是远远不够,想要近距离地接近诗歌,还需你我共同努力。诗,不是流云,不是太阳,我们不必翘首以望;诗是草木,是大地,只要俯身,就能够亲到它芬芳的脸颊。诗歌的浅吟清唱不止在韵文之中,随着时光而流逝,而是凡有美和生命的地方就有诗。诗不远人,加沐微阳。让你我传承诗歌文化,共同铸就和谐社会之日月璀璨,促成年轻中国之乾坤朗朗清清。点评:文章主题鲜明,语言流畅。开头运用引用论证,点明了诗歌与人们情感的关系,引出文章的主题;接着追忆童年,回顾诗歌共同的回忆;再到诗歌维系着人文情怀,让我们多了情感的共鸣;最后重申只有继承与弘扬,才能更拉近古诗词与我们的距离。思路清晰,论证有力,不失为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人教部编版(2019) > 必修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