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主干知识点考点提纲汇编(实用必备!)
《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主干知识点考点提纲汇编(实用必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主干知识点考点提纲汇编(实用必备!)(145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主干知识点考点提纲汇编第1讲 中华文明的奠基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发展:先秦、秦汉时期【阶段特征】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奠基阶段,秦汉(公元前221年至220年)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与 发展阶段。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成就对整个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政治上: 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官僚体制逐渐代替 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的一大特征。经济上:经历了由原始农业到小农经济的演变,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
2、的主体。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 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 大发展。文化上: 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奠基和发展起来;文学艺术的发 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裁多样;商朝的甲骨文已是成熟的文字;有东方特色的实用性科学兴起。 中华文明的奠基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1. 政治(1)夏商时期:逐步形成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其特点是神权与 王权结合;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分封制走向崩溃,诸侯争霸与兼
3、并战争不断;秦国实行商鞅变法,国家从分裂逐步趋向统一2. 经济(1)农业: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演变;土地制度是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 形成,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成;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2)手工业:夏、商、周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春秋战国时期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并存,官营手工业实行 工商食官制度。(3)商业:商朝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商人由官府统一管理。春秋战国时期官营局面被打破。3. 思想文化(1)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儒学思想形成,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2)汉字书法:商代汉字形成完整体系,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3)文学艺术:春秋时期出现我国
4、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战国时期楚辞体盛行。(4)科学技术:战国时期发明指南仪器司南;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石氏星表。【考点】1.夏、商、周三代文明对后世的影响(1)政治与思想:商周的宗法观念是皇权政治与家族宗亲观念的源头。宗法制是利用血缘关系亲疏来维护政治上尊卑贵贱的政治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原则、“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 对后世皇权政治和宗亲观念影响深远,宗法观念成为中国的传统思想,形成中华民族的亲情之爱。分封制形成的等级观念:分封制所造成的等级秩序,不仅体现在政治层面,而且贯穿在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之 中。即便是经历了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的激烈冲击,由分封制强化的贵族等级秩序及其意识仍旧存在。(
5、2)文化文字的出现对文明传承的意义重大。甲骨文、钟鼎文是语言符号,它们的出现使记录历史、传承文明得以实现, 使文明发展不至于中断,使华夏文明自成一系。婚姻礼仪:宗法制使一妻多妾制成为宗周社会婚姻的基本形态,并使聘娶婚成为婚姻的合法程序。宗法制婚姻 满足了宗法政治的需要,使婚姻政治化。姓氏方面:中国姓氏的产生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以父权和族权为象征的,是带有阶级等级的宗法制的反映。 如宋、路、郑、陈等。信仰、观念:宗法制调节人际关系、规范伦理道德,导致中国文化成为伦理型文化。影响认祖归宗、祭祖扫墓、 编订家谱、建立宗庙等社会风俗的形成。分封制影响了中国的地名简称,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
6、(3)经济:夏、商、周三代逐渐形成的经商观念深刻影响后世,由于三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经商以地域间相 邻的侯国为主。分封制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工商食官”一直影响着国家对一些产业的垄断。【考点】2.商周政治与儒家思想的关系商汤的“德政”、西周建构的分封体制及与其配套的观念成为儒家思想的政治渊源。(1)商汤“德政”对儒家思想的影响商汤讨伐暴虐的夏桀,灭夏后建立商朝。商汤以仁德治国,他对内减轻征敛,鼓励生产,安抚民心,任用贤臣。 “网开三面”的历史典故反映了商汤仁德治国的思想。商汤“德政”成为儒家“仁”和“仁政”思想的历史渊源。(2)周代天命观对儒家思想的影响周天子承受天命治理天下
7、;天命无常,惟德是亲,天命只选择对人民有益的君主,委托这位君主治理世界。统治 者只要有使民归顺的“德”,就会“天命”所归,若要天命长久,就应“敬德保民、明德慎罚”。这就是周代的天命 观。这成为儒家民本思想的渊源。(3)宗法和政治对儒家思想的影响周代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宗族不但是生活生产的基本单位,而且与国家行政系统相结合,构成了“家国一体” 的政治结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宗法文化。春秋战国以来,宗法分封制崩溃,但其核心的宗法观念与家国一体的传统, 逐渐嬗变成为皇位嫡长子继承制、贵族世袭爵位、父权家长制等封建制度。“家庭家族 国家”这种家国同构的社 会政治模式是儒家文化赖以存在的社会渊源。儒家“修
8、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理想,反映了“家”与“国” 这种同质联系。(4)伦理政治为儒家思想奠定基础周代的封建制度,是分封亲戚“以蕃屏周”;所有的封君,不仅权力来自周王,而且他们能否获得天命的眷顾,也 必须经过大族长周天子的媒介,才能上达天听。于是,政治权力的分配、亲属关系的网络,两者迭合为一,政统和宗 统是两个网络迭合。【考点】3.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特征(1)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分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郡县制,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国家由分 裂走向统一;由奴隶制贵族政治向封建的官僚政治演变。(2)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
9、制确立,以小农经济为主 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3)思想:礼乐制度崩溃,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在政治学、哲学、 伦理学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4)教育:西周到春秋,教育一直被贵族垄断。春秋后期,私学兴起,平民阶层加入了知识分子队伍,在天文、医 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二 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一、政治1. 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7年)(1)统一:秦灭六国,统一全国。(2)皇帝制度: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的政治制度。(3)中央与地方: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
10、郡县制,官僚政治初步形成。2. 两汉时期(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1)中央集权: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并设立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的监督, 刺史代表中央监督地方官员。(2)加强皇权:汉承秦制,沿袭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并发展形成“中外朝”制度。(3)选官制度:从先秦的世卿世禄制到汉代的察举制,这推动了社会进步。二、经济1. 秦朝(1)农业:农业经济得到初步发展。(2)商业: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和驰道,促进经济文化交流。2. 两汉时期(1)农业:铁制农具普遍使用,牛耕逐渐普及,耕种工具与技术进步。(2)手工业: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丝绸远销欧洲并获得“丝国
11、”之称;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3)商业:开通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展起来。专供贸易的“市”出现;大力推行抑制商业的政策,实行盐铁官营 专卖制度。三、 文化1. 秦朝(1)思想:焚书坑儒,文化专制,儒学受到打击和压制。(2)文字:小篆成为官方文字,隶书出现。2. 两汉时期(1)思想: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2)科技文化:西汉发明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数学、医学、农学等成就非凡;汉赋集中体现了当时的文 学成就。【考点】1 .汉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统治集团更新 “布衣将相”。刘邦及其开国功臣大多出身低微,在汉初形成了“布衣将相之局”
12、,世袭贵族主宰政治的时代 基本结束,标志着春秋以来统治集团的更新大体完成。士人政府。汉武帝时代,建立察举制度和旨在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学制度(中央太学和地方教育系统),最终 形成了“士人政府”的新局面。外戚擅权:汉代皇室的母族势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视,西汉出现了吕后暴政和窦太后的专权,东汉出现了外戚干 政的局面,这些都是母族势力强大的表现。(2)世家崛起:察举制的选官标准逐步从品德才能变为门第族望,大族大姓通过左右社会舆论,操纵选举,增强了 世家大族的力量,通经入仕,形成了一批累世公卿的家族。(3)豪强凸起:汉初,王国是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王国问题解决后,豪强地主逐渐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
13、最终导致了东汉的灭亡和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4)治国思想的调整:儒学成为封建王朝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官员的选拔以儒学为准,儒学成为统制意识形态 的绝对权威。(5)法律建设:汉武帝后,逐渐形成了以儒学为主导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并对立法和司法活动起着支配性作用, 其主要表现是董仲舒倡导的“引经决狱”之风的兴起。【考点】2.中国古代庄园经济(1)土地来源:古代中国的庄园主要是由商人、豪强地主、官僚等用威胁、欺骗、敲诈、权威、买卖、强占等各种 手段,兼并农民的土地而来。(2)经济形态: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经济,庄园主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需要,布置庄园,使耕种与纺织等手工业结合, 把庄园建成一个独立而封闭
14、的世界。(3)剥削方式:庄园除有一部分奴仆劳动外,大多由徒附、宾客、族人通过租佃的方式来耕作,他们一般向庄园主 交纳实物地租。除实物地租外,他们也须无偿地为庄园主服一些劳役,如砍伐林木、看家护院、充当“部曲”等。(4)管理形式:中国古代庄园主对依附农民行使的是一种以族权为表现形式的政治权力,没有司法管辖权,唐代以 后庄园主对庄园劳动者的人身控制进一步削弱。【考点】3.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1)对儒学: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2)对王朝:统一了国家主流思想,稳定了统治秩序,神化皇权。(3)对社会: “三纲五常”成为个人修养的价值标准,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15、4)对选官:儒学家得到重用,促进了整个社会研习儒学经典氛围的形成。(5)对法律:以儒入法,法律的制定和案件的审判深受儒家思想影响。(6)对教育:儒学垄断教育,从中央到地方形成系统的国家教育体系。(7)对科技: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多集中在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农学、天文历法、数学等领域,使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特点;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性也决定了古代科技不能发展为近代科技。【考点】周秦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时期是从血缘社会向地缘社会的转型时期,也是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由分权政治向集权政治过渡的 时期;秦汉处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型时期,也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上奠定了封建社会的政治、 经济、思想
16、文化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考点】汉承秦制及汉武帝“大一统”(1)汉承秦制保持了政治制度的连续性,秦汉政治制度的创新对后世影响很大。秦朝首次建立君主集权于上、行政 分权于下的体制。创立郡县制,用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推行军功爵制度;“以吏为师”。汉朝首创在正式行政体 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由郡国并行制到“推恩令”,专业的文官构成统治机构的主体。首创察举制, 有利于人才选拔。(2)汉武帝时期,从地方治理、盐铁官营、察举选官制度及思想独尊等方面促成了政治“大一统”局面;同时,汉武帝通过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联系,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融合与巩固。第2讲 民族交融的发展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17、的巩固: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阶段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及中华文明曲折发展时期。南北方经济趋向平 衡,但经济重心仍在北方;隋唐时期(581-907年),封建社会全面发展、繁荣,该时期是中华文明鼎盛时期;宋元时 期(960-1368年)是封建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农耕文明继续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宋 元时期,我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政治上: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隋唐时期,中央集权得到发展和完善,形成了 一套较为成熟的中枢权力体制(三省六部制)、选官制度(科举制);在此基础上,宋元时期中央集权
18、制进一步加强,基本 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经济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南方得到不断开发;隋唐和宋元时期,农耕经济全 面繁荣,中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海上和陆路的对外贸易空前繁荣。文化上:思想方面,在社会的剧变中,儒学完成复兴,建立了全新的理学体系;科技方面,火药、活字印刷术 等发明的应用使其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文艺方面,科举制度的推行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深刻影响着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一 、政 治1.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1)中央体制: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2)选官制度: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2. 隋唐
19、时期(581907年)(1)中央体制: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提高了行政效率。(2)地方行政:变为道一州一县三级制度,唐末设置节度使,导致了“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3)选官制度:科举制形成,取代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扩大了统治基础。二、 经济1. 魏晋南北朝时期(1)农业:实行耕耙糖技术,推动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北魏推行均田制,实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2)手工业:发明灌钢法的炼钢技术;北方烧制白瓷。2. 隋唐时期(1)农业: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将中国的犁耕技术推向成熟;出现了筒车。(2)手工业:制瓷等手工业技术发展,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3)商业:隋朝开凿
20、京杭大运河,加强了南北交通;唐朝都市商业(长安、扬州、益州)和农村集市(草市)发展,柜坊和飞钱问世;市坊分开,官府直接管理市场贸易。至迟从唐代起,瓷器开始大量出口。三、 思想文化1. 魏晋南北朝时期(1)思想: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东汉时道教兴起;冲击了传统儒学,使儒学面临危机。(2)农学: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3)书法和绘画艺术: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东晋王羲之被称为书圣;顾恺之的绘画理论和作品成就突出。2. 隋唐时期(1)思想:佛、道盛行,形成“三教合一 ”局面。(2)科技: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唐代医学家孙思邀编写千金方。(
21、3)诗歌:诗体完备,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为杰出代表,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4)传奇小说:由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发展而来。(5)绘画:代表作有初唐阎立本的步辇图,盛唐画圣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6)书法:楷书大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草书大家有张旭、怀素等。【考点】1 .门阀士族政治(1)概况: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组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集团,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从东晋末至南朝 逐渐衰落,士族享有特权,把持政权,世代为官,等级森严,标榜门第,构成了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而门阀之外的 地主阶层通称庶族,他们政治社会地位低下,只能任低级小官,被排挤在士族上层社会之
22、外。东晋末至南朝,门阀士 族衰落,庶族兴起,逐步执掌军政大权。(2)特点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职位。(3)唐宋衰落原因经济上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削弱了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松弛了宗族的血缘纽带,聚族而居走向分户析产, 宗族成员不断迁徙,这使得士族经济不再像以前那样相对稳定文化上文化的发展和普及使士族失去了以往的文化优势,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士族与庶族、平民之间的差距政治上隋唐时期用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将选人、用人大权收归中央,剥夺了门阀士
23、族垄断官吏选拔的政治特权【考点】2.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1)南北经济趋于平衡: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黄河流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秦汉时期,南北方 经济发展差距很大。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大规模的战乱多发生在北方并且时间持续很长,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而南方则相对稳定,南方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这样南北经济开始趋于平衡,以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开始改变。(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士族制的发展和统治者崇信佛教,地主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恶性 膨胀,造成土地和劳动力的大量流失。(3)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由于战乱,不少城市遭到严重破坏,加上南方刚刚开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4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通史 主干 知识点 考点 提纲 汇编 实用 必备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47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