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主干知识点考点提纲汇编(实用必备!)

上传人:清****年 文档编号:247568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X 页数:145 大小:830.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主干知识点考点提纲汇编(实用必备!)_第1页
第1页 / 共145页
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主干知识点考点提纲汇编(实用必备!)_第2页
第2页 / 共145页
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主干知识点考点提纲汇编(实用必备!)_第3页
第3页 / 共145页
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主干知识点考点提纲汇编(实用必备!)_第4页
第4页 / 共145页
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主干知识点考点提纲汇编(实用必备!)_第5页
第5页 / 共145页
亲,该文档总共1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主干知识点考点提纲汇编第1讲 中华文明的奠基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发展:先秦、秦汉时期【阶段特征】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奠基阶段,秦汉(公元前221年至220年)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与 发展阶段。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成就对整个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政治上: 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官僚体制逐渐代替 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的一大特征。经济上:经历了由原始农业到小农经济的演变,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

2、的主体。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 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 大发展。文化上: 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奠基和发展起来;文学艺术的发 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裁多样;商朝的甲骨文已是成熟的文字;有东方特色的实用性科学兴起。 中华文明的奠基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1. 政治(1)夏商时期:逐步形成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其特点是神权与 王权结合;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分封制走向崩溃,诸侯争霸与兼

3、并战争不断;秦国实行商鞅变法,国家从分裂逐步趋向统一2. 经济(1)农业: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演变;土地制度是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 形成,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成;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2)手工业:夏、商、周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春秋战国时期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并存,官营手工业实行 工商食官制度。(3)商业:商朝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商人由官府统一管理。春秋战国时期官营局面被打破。3. 思想文化(1)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儒学思想形成,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2)汉字书法:商代汉字形成完整体系,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3)文学艺术:春秋时期出现我国

4、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战国时期楚辞体盛行。(4)科学技术:战国时期发明指南仪器司南;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石氏星表。【考点】1.夏、商、周三代文明对后世的影响(1)政治与思想:商周的宗法观念是皇权政治与家族宗亲观念的源头。宗法制是利用血缘关系亲疏来维护政治上尊卑贵贱的政治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原则、“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 对后世皇权政治和宗亲观念影响深远,宗法观念成为中国的传统思想,形成中华民族的亲情之爱。分封制形成的等级观念:分封制所造成的等级秩序,不仅体现在政治层面,而且贯穿在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之 中。即便是经历了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的激烈冲击,由分封制强化的贵族等级秩序及其意识仍旧存在。(

5、2)文化文字的出现对文明传承的意义重大。甲骨文、钟鼎文是语言符号,它们的出现使记录历史、传承文明得以实现, 使文明发展不至于中断,使华夏文明自成一系。婚姻礼仪:宗法制使一妻多妾制成为宗周社会婚姻的基本形态,并使聘娶婚成为婚姻的合法程序。宗法制婚姻 满足了宗法政治的需要,使婚姻政治化。姓氏方面:中国姓氏的产生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以父权和族权为象征的,是带有阶级等级的宗法制的反映。 如宋、路、郑、陈等。信仰、观念:宗法制调节人际关系、规范伦理道德,导致中国文化成为伦理型文化。影响认祖归宗、祭祖扫墓、 编订家谱、建立宗庙等社会风俗的形成。分封制影响了中国的地名简称,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

6、(3)经济:夏、商、周三代逐渐形成的经商观念深刻影响后世,由于三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经商以地域间相 邻的侯国为主。分封制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工商食官”一直影响着国家对一些产业的垄断。【考点】2.商周政治与儒家思想的关系商汤的“德政”、西周建构的分封体制及与其配套的观念成为儒家思想的政治渊源。(1)商汤“德政”对儒家思想的影响商汤讨伐暴虐的夏桀,灭夏后建立商朝。商汤以仁德治国,他对内减轻征敛,鼓励生产,安抚民心,任用贤臣。 “网开三面”的历史典故反映了商汤仁德治国的思想。商汤“德政”成为儒家“仁”和“仁政”思想的历史渊源。(2)周代天命观对儒家思想的影响周天子承受天命治理天下

7、;天命无常,惟德是亲,天命只选择对人民有益的君主,委托这位君主治理世界。统治 者只要有使民归顺的“德”,就会“天命”所归,若要天命长久,就应“敬德保民、明德慎罚”。这就是周代的天命 观。这成为儒家民本思想的渊源。(3)宗法和政治对儒家思想的影响周代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宗族不但是生活生产的基本单位,而且与国家行政系统相结合,构成了“家国一体” 的政治结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宗法文化。春秋战国以来,宗法分封制崩溃,但其核心的宗法观念与家国一体的传统, 逐渐嬗变成为皇位嫡长子继承制、贵族世袭爵位、父权家长制等封建制度。“家庭家族 国家”这种家国同构的社 会政治模式是儒家文化赖以存在的社会渊源。儒家“修

8、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理想,反映了“家”与“国” 这种同质联系。(4)伦理政治为儒家思想奠定基础周代的封建制度,是分封亲戚“以蕃屏周”;所有的封君,不仅权力来自周王,而且他们能否获得天命的眷顾,也 必须经过大族长周天子的媒介,才能上达天听。于是,政治权力的分配、亲属关系的网络,两者迭合为一,政统和宗 统是两个网络迭合。【考点】3.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特征(1)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分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郡县制,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国家由分 裂走向统一;由奴隶制贵族政治向封建的官僚政治演变。(2)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

9、制确立,以小农经济为主 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3)思想:礼乐制度崩溃,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在政治学、哲学、 伦理学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4)教育:西周到春秋,教育一直被贵族垄断。春秋后期,私学兴起,平民阶层加入了知识分子队伍,在天文、医 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二 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一、政治1. 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7年)(1)统一:秦灭六国,统一全国。(2)皇帝制度: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的政治制度。(3)中央与地方: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

10、郡县制,官僚政治初步形成。2. 两汉时期(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1)中央集权: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并设立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的监督, 刺史代表中央监督地方官员。(2)加强皇权:汉承秦制,沿袭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并发展形成“中外朝”制度。(3)选官制度:从先秦的世卿世禄制到汉代的察举制,这推动了社会进步。二、经济1. 秦朝(1)农业:农业经济得到初步发展。(2)商业: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和驰道,促进经济文化交流。2. 两汉时期(1)农业:铁制农具普遍使用,牛耕逐渐普及,耕种工具与技术进步。(2)手工业: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丝绸远销欧洲并获得“丝国

11、”之称;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3)商业:开通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展起来。专供贸易的“市”出现;大力推行抑制商业的政策,实行盐铁官营 专卖制度。三、 文化1. 秦朝(1)思想:焚书坑儒,文化专制,儒学受到打击和压制。(2)文字:小篆成为官方文字,隶书出现。2. 两汉时期(1)思想: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2)科技文化:西汉发明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数学、医学、农学等成就非凡;汉赋集中体现了当时的文 学成就。【考点】1 .汉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统治集团更新 “布衣将相”。刘邦及其开国功臣大多出身低微,在汉初形成了“布衣将相之局”

12、,世袭贵族主宰政治的时代 基本结束,标志着春秋以来统治集团的更新大体完成。士人政府。汉武帝时代,建立察举制度和旨在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学制度(中央太学和地方教育系统),最终 形成了“士人政府”的新局面。外戚擅权:汉代皇室的母族势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视,西汉出现了吕后暴政和窦太后的专权,东汉出现了外戚干 政的局面,这些都是母族势力强大的表现。(2)世家崛起:察举制的选官标准逐步从品德才能变为门第族望,大族大姓通过左右社会舆论,操纵选举,增强了 世家大族的力量,通经入仕,形成了一批累世公卿的家族。(3)豪强凸起:汉初,王国是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王国问题解决后,豪强地主逐渐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

13、最终导致了东汉的灭亡和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4)治国思想的调整:儒学成为封建王朝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官员的选拔以儒学为准,儒学成为统制意识形态 的绝对权威。(5)法律建设:汉武帝后,逐渐形成了以儒学为主导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并对立法和司法活动起着支配性作用, 其主要表现是董仲舒倡导的“引经决狱”之风的兴起。【考点】2.中国古代庄园经济(1)土地来源:古代中国的庄园主要是由商人、豪强地主、官僚等用威胁、欺骗、敲诈、权威、买卖、强占等各种 手段,兼并农民的土地而来。(2)经济形态: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经济,庄园主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需要,布置庄园,使耕种与纺织等手工业结合, 把庄园建成一个独立而封闭

14、的世界。(3)剥削方式:庄园除有一部分奴仆劳动外,大多由徒附、宾客、族人通过租佃的方式来耕作,他们一般向庄园主 交纳实物地租。除实物地租外,他们也须无偿地为庄园主服一些劳役,如砍伐林木、看家护院、充当“部曲”等。(4)管理形式:中国古代庄园主对依附农民行使的是一种以族权为表现形式的政治权力,没有司法管辖权,唐代以 后庄园主对庄园劳动者的人身控制进一步削弱。【考点】3.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1)对儒学: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2)对王朝:统一了国家主流思想,稳定了统治秩序,神化皇权。(3)对社会: “三纲五常”成为个人修养的价值标准,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15、4)对选官:儒学家得到重用,促进了整个社会研习儒学经典氛围的形成。(5)对法律:以儒入法,法律的制定和案件的审判深受儒家思想影响。(6)对教育:儒学垄断教育,从中央到地方形成系统的国家教育体系。(7)对科技: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多集中在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农学、天文历法、数学等领域,使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特点;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性也决定了古代科技不能发展为近代科技。【考点】周秦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时期是从血缘社会向地缘社会的转型时期,也是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由分权政治向集权政治过渡的 时期;秦汉处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型时期,也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上奠定了封建社会的政治、 经济、思想

16、文化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考点】汉承秦制及汉武帝“大一统”(1)汉承秦制保持了政治制度的连续性,秦汉政治制度的创新对后世影响很大。秦朝首次建立君主集权于上、行政 分权于下的体制。创立郡县制,用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推行军功爵制度;“以吏为师”。汉朝首创在正式行政体 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由郡国并行制到“推恩令”,专业的文官构成统治机构的主体。首创察举制, 有利于人才选拔。(2)汉武帝时期,从地方治理、盐铁官营、察举选官制度及思想独尊等方面促成了政治“大一统”局面;同时,汉武帝通过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联系,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融合与巩固。第2讲 民族交融的发展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17、的巩固: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阶段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及中华文明曲折发展时期。南北方经济趋向平 衡,但经济重心仍在北方;隋唐时期(581-907年),封建社会全面发展、繁荣,该时期是中华文明鼎盛时期;宋元时 期(960-1368年)是封建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农耕文明继续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宋 元时期,我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政治上: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隋唐时期,中央集权得到发展和完善,形成了 一套较为成熟的中枢权力体制(三省六部制)、选官制度(科举制);在此基础上,宋元时期中央集权

18、制进一步加强,基本 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经济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南方得到不断开发;隋唐和宋元时期,农耕经济全 面繁荣,中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海上和陆路的对外贸易空前繁荣。文化上:思想方面,在社会的剧变中,儒学完成复兴,建立了全新的理学体系;科技方面,火药、活字印刷术 等发明的应用使其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文艺方面,科举制度的推行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深刻影响着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一 、政 治1.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1)中央体制: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2)选官制度: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2. 隋唐

19、时期(581907年)(1)中央体制: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提高了行政效率。(2)地方行政:变为道一州一县三级制度,唐末设置节度使,导致了“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3)选官制度:科举制形成,取代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扩大了统治基础。二、 经济1. 魏晋南北朝时期(1)农业:实行耕耙糖技术,推动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北魏推行均田制,实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2)手工业:发明灌钢法的炼钢技术;北方烧制白瓷。2. 隋唐时期(1)农业: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将中国的犁耕技术推向成熟;出现了筒车。(2)手工业:制瓷等手工业技术发展,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3)商业:隋朝开凿

20、京杭大运河,加强了南北交通;唐朝都市商业(长安、扬州、益州)和农村集市(草市)发展,柜坊和飞钱问世;市坊分开,官府直接管理市场贸易。至迟从唐代起,瓷器开始大量出口。三、 思想文化1. 魏晋南北朝时期(1)思想: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东汉时道教兴起;冲击了传统儒学,使儒学面临危机。(2)农学: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3)书法和绘画艺术: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东晋王羲之被称为书圣;顾恺之的绘画理论和作品成就突出。2. 隋唐时期(1)思想:佛、道盛行,形成“三教合一 ”局面。(2)科技: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唐代医学家孙思邀编写千金方。(

21、3)诗歌:诗体完备,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为杰出代表,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4)传奇小说:由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发展而来。(5)绘画:代表作有初唐阎立本的步辇图,盛唐画圣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6)书法:楷书大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草书大家有张旭、怀素等。【考点】1 .门阀士族政治(1)概况: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组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集团,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从东晋末至南朝 逐渐衰落,士族享有特权,把持政权,世代为官,等级森严,标榜门第,构成了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而门阀之外的 地主阶层通称庶族,他们政治社会地位低下,只能任低级小官,被排挤在士族上层社会之

22、外。东晋末至南朝,门阀士 族衰落,庶族兴起,逐步执掌军政大权。(2)特点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职位。(3)唐宋衰落原因经济上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削弱了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松弛了宗族的血缘纽带,聚族而居走向分户析产, 宗族成员不断迁徙,这使得士族经济不再像以前那样相对稳定文化上文化的发展和普及使士族失去了以往的文化优势,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士族与庶族、平民之间的差距政治上隋唐时期用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将选人、用人大权收归中央,剥夺了门阀士

23、族垄断官吏选拔的政治特权【考点】2.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1)南北经济趋于平衡: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黄河流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秦汉时期,南北方 经济发展差距很大。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大规模的战乱多发生在北方并且时间持续很长,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而南方则相对稳定,南方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这样南北经济开始趋于平衡,以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开始改变。(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士族制的发展和统治者崇信佛教,地主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恶性 膨胀,造成土地和劳动力的大量流失。(3)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由于战乱,不少城市遭到严重破坏,加上南方刚刚开发,

24、商品经济发展缓慢。(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由于民族融合的加强,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密切,并逐渐融为一体。各族 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也为隋唐时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考点】3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反映的历史特点(1)体现了江南迅速开发:科技进步(祖冲之圆周率和缀术)和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乐府诗、王羲之书法和顾恺 之的绘画),反映了江南的迅速开发。(2)体现民族大融合的特色: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来自不同民族优秀分子的创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体现了 不同民族的风格。如北方民歌救勒歌是对塞外风光的写照;由于北方民族融合的加强和社会经济的恢复,才出现 了贾思勰的齐

25、民要术。(3)体现了封建国家分裂:北方民歌出现描述战乱的木兰辞,反映了封建国家的分裂,北方战乱频繁4)体现了佛教盛行:宗教画的流行、云冈和龙门等石窟艺术的出现、范缜反佛教的神灭论,反映了佛教的盛行。(5)带有封建割据的烙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有具体明显的区别,特别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如南北朝 民歌风格的迥然不同;外来佛教艺术在南北方的差异,南方重佛理,北方重形迹;南方佛教艺术多由寺院组织完成,北方佛教艺术多由信徒制作等。【考点】4.唐宋时期中央行政制度的变迁(1)唐代唐前期:沿用三省六部制,在三省制下,尚书省成为最高行政机构。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三省的 议政场所是政事堂。政事

26、堂是最高的决策机构,尚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也就是说决策与行政是分开的。这样既能互 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推动机构运转。唐太宗时期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 执行相职。 唐玄宗后期:中书门下体制逐渐取代三省体制,成为新的中枢体制。中书门下体制建立后,使职差遣体制逐渐 定型,形成了不同于三省六部制的使职差遣体制。(2)宋代:唐中期以来形成的中书门下体制逐渐形成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对掌文武的二府体制,在二府体制下,户部、 盐铁、度支在唐代财政使职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考点】5 .隋唐时期的均田制及相关赋税制度(1)均田制 前提:政府掌握

27、大量的无主荒地。社会上存在大量无主荒地和劳动力,内容: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田地。奴婢、耕牛也相应受田;土地不得买卖;官吏得给公田;农民对封建国家的租、调、役负担(贵族、地主却无此负担)。作用:均田制保证农民得到土地,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的恢复。(2)租庸调制和两税法 租庸调制实行于隋至唐中朝。租是田租,调是人头税,庸是指纳绢(或布)代役。隋朝规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交纳一定数量的绢来代替服役。唐朝则取消了庸的年龄限制,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赋税形式的否定。租庸调 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荒地的开垦,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巩固了府兵 制

28、。唐朝中后期,为解决财政危机,唐德宗于780年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 一年分夏秋两次收税。两税法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改变 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标志着以人丁为主的课税标准开始改变。二 中华文明的繁荣:宋元时期(960 1368年一 、政 治1.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中央: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2)地方:将军权和财权收归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负责监督,加强了中央集权。(3)选官:继承和完善科

29、举制。2. 元朝的政治制度(1)设中书省替代三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2)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这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3)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二、经济1.农业: 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时期。宋代不抑土地兼并,租佃关系有了较大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并完成南 移。2.手工业: 宋代制瓷业兴盛,出现五大名窑,景德镇兴起;元代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3.商业: 宋代城市商业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呈现繁荣局面,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兴盛, 出现了许多大港口。元朝时泉州是世界第一大港。三、思想文化1.程朱理学:“理”是万物的本

30、原;强调“仁”,重视人的伦理道德修养;标志着儒学转型和成熟。2.陆九渊的心学:提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也,发展了程朱理学。3科技: 宋代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用于航海,火药广泛用于军事,四大发明进一步外传;郭守敬制成了“简仪”,编制授时历;元代王祯的农书4.文学戏曲: 宋词繁荣,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宋元时期的话本小说出现发展;元朝散曲和杂剧盛行。5.绘画和书法:宋代文人山水画兴起;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风俗画的杰作;赵孟创赵体。 【考点】1.宋代文官政治形成的原因及评价两宋时期,文臣群体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以科举出身为主体的文官队伍成为政治的中坚力量,独具特色的文官 士大夫

31、政治体制得以确立。(1)原因在经济上,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迅速发展,租佃契约关系日益普遍,社会流动性空前加强,为宋代士大夫阶层 登上政治舞台准备了条件。吸取前代武人拥兵自重而皇权式微的教训,确定了以文治国的方针。科举制度得到了较大发展,削弱了门第血统在科举中的作用,增加了寒门士人仕进的机会,使科举考试向整个 社会敞开了大门。 宋代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官学、私学的数量和规模都超过了前代,这既提高了社会整体文化水平, 也为文官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2)评价 积极:宋代文官制度使传统的“贵族政治、武人政治从此基本上退出了封建中国的历史舞台”;宋代文官制度使 权力收纵自如,无尾大不掉之虞;宋

32、代文官制度使书院兴起,学者辈出,经学、史学、文学、科学技术等均甚发达。 局限:政出多门,效率低下;冗费增多,财政拮据;容易形成党争;头重尾轻,地方凋敝。【考点】2.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1)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 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 一直到现 在都受益匪浅。(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 方人口的南迁。(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33、(4)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开发过度, 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 持续发展。(5)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北方人民的南迁,使少数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 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民族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考点】3.全面认识租佃制度(1)定义: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 关系。(2)过程战国时期:租佃方式产生。汉代:租佃现象比较普遍。宋代: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土地出租时,多订立契约,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地租以实物租为主。明

34、清时期:人口增多,人地矛盾突出使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3)特征 土地出租者与土地租佃者之间采取了一种契约形式。契约内容包括田亩的位置、数量、类别以及地租偿付的方式及数量。 租佃制下,佃户有了迁移的自由,社会身份、地位在法律上有了显著的提高。魏晋隋唐时期的部曲、佃户都束 缚在土地上,没有迁移的自由,到宋代时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大为削弱,佃户的身份地位提高。产品地租代替劳役地租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地租形态。宋代地租主要有分成租和定额租两种。租佃制呈现复杂化趋势。在经济发展较快的江浙地区,在土地所有者和实际耕种者之间出现了二地主阶层,从而使土地所有权、占有权和使用权分离。(4)影响在租佃关系下,佃农

35、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随着租佃制度的发展,佃农通过抗租、减租的斗争,争取到一些权利,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的稳定 发展。【考点】4.程朱理学对孔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1)继承:强调儒家伦理道德、性善,追求圣贤、气节、德操等。(2)发展高把儒家伦理提高为天理。深把道德良知深植于内心。广把追求圣贤推广到民众。程朱理学把其思想进行了哲学思辨并世俗化,因而更具有说服力和约束力,更有利于服务政治。【考点】5.宋明理学对乡村治理的影响宋明理学家们通过制定家礼、族规,规范家庭、宗族礼仪,倡行乡约,借助乡村宗法组织,对乡民进行道德约束;还通过建祠堂、立牌坊、崇先贤等化俗民间的道德实践,达到敦

36、化导民,醇厚乡俗的目的,与官方的乡党里甲等制度 相结合,共同实现乡村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1)理学注重道德教化,是实现乡村治理的基本保证。(2)理学注重家礼族规,是乡村治理的基石。(3)理学家重视乡约建设,是化俗乡里的善俗之方。【考点】6:影响宋元时期文化发展变化的因素政治中央集权的加强宋元时期,理学兴起,并逐渐成为官方哲学,适应了中央集权政治发展的需要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宋朝知识分子地位较高,促进了宋朝文化的全面繁荣;元朝知识分子地位较低,促进了元 曲的形成与繁荣国家的分裂和统一宋朝国家分裂,两宋文学家多忧世之作,影响了两宋诗歌、词赋的创作风格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市民阶层队伍

37、的扩大,适应了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科技印刷术的发展印刷术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传播【考点】7唐宋社会转型(1)唐宋之际又是中国古代社会的转型时期,与前代相比,在政治、经济和社会诸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文学、艺术、思想和城市商业的布局变化尤为突出。唐宋社会转型指的是从唐代的门阀士族贵族社会向宋代的君主平民二 元社会转型。宋代社会、经济、文化具有现代化特征,它比西方社会的现代化要早;但政治的专制独裁阻碍了中国的 现代化转型。有学者认为唐宋变革或者说唐宋之际社会转型的关键是两税法的实施,这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其他一切政治、文化上的变动都由此而起。即生产力发展,商品货币关系进步;政治上豪绅地

38、主阶级衰落和农民起义的打击等。【考点】8隋唐、宋元社会繁荣的时代特征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民族融合,中外交流频繁,具有开放性、兼容并蓄的特点。宋元时期从分裂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封建政治制度向边疆地区扩展。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民 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各少数民族完成封建化进程,对外交流进一步发展。封建文化高度繁荣,有突出成就,继续处 于领先地位。高考命题重视运用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从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及中外 交流角度考查唐代社会经济繁荣的时代风貌。复习备考时,注意综合唐代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及对外交流等史 实,综合认识其折射

39、出的时代特征。第3讲 中国版图的基本奠定与面临的危机:明清时期(1368 1840年鸦片战争前)【阶段特征】明清时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继续发展。与此同时,工业文明在欧洲兴起,中国逐渐落 后于世界发展湖流,发展与迟滞并存。政治上: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形成 和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统一多民族国家日趋巩固。经济上:农耕经济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封建政府执行严厉的重农抑商 政策,丧失了工业化的契机,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文化上:程朱理学处于统治地位并逐渐成为钳制思想的

40、工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小说繁荣,京剧形成并发展,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地位;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抨击;传统科学技术 继续发展,虽然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但是近代自然科学未得到发展。对外关系上: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阻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 主义生产关系的正常发展,使中国脱离了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1. 明朝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1)中央: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为侍从顾问, 后发展为内阁,拥有票拟权。(2)地方;明太祖废除地方行中书省,设立布政

41、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3)选官制度:科举制僵化,八股取士。2. 清代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1)设立军机处:初为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而设立。其后职权不断扩大,军机大臣可以参与处理机要政务, 但只能跪奏笔录,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2)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思想专制更加残酷。(3)康熙帝平定内乱,统一台湾,尊重儒学,团结蒙古族、藏族,抗击侵略,开创了康乾盛世。二、 农耕经济的发展与迟滞1. 农业生产(1)农耕技术:作物种植形成多熟制,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2)农业著作: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体现了当时农业科技的水平。(3

42、)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与人口增加、人地矛盾突出有关。永佃制和押租制发展,佃农对田主的依附关系进一步减弱。2. 手工业生产(1)16世纪以前,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一直领先世界。南方丝织业鼎盛,苏州、杭州、南京为著名丝织业中心; 官府织造超过前代,民间丝织业生产使用花楼机。青花瓷、彩瓷争奇斗艳;明宣德年间制造的青花瓷被奉为珍品,景 德镇是著名瓷都。(2)明中后期,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3)江南开始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但发展缓慢。3. 商业(1)工商业市镇: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四大商业名镇。(2)农产品商品化: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43、。(3)货币:货币作用越来越大,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商业资本日趋活跃。(4)“商帮”出现,徽商和晋商实力最强。(5)对外贸易:在正当的中外贸易中,中国对外贸易占优势地位。(6)赋役变革: 一是将赋和役合并起来征收,二是用货币税代替实物税。4. 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推行的经济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明朝“海禁”:明太祖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3)清朝闭关锁国: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三、明清时期承古萌新的思想文化1. 思想(1)王阳明心学: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主

44、张克服私欲,“致良知”。(2)李贽的“异端”思想:主张破除对孔子的迷信,认为人皆有私,主张个性自由。 (3)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黄宗羲反对专制暴君统治,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主张工商皆本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经世致用王夫之提出“理在气中”,充分肯定人的私欲本能;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4)对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评价积极性: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冲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 求;为传统儒学注入新活力,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局限性:资本主义萌芽力量弱小,早期的民主思想不占统治地位,无法撼动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不能引起中 国社会结构的变化。2

45、.科学技术成就: 珠算普及;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物巨 典”,对近代生物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科技著作具有总结性特点,属经验型、实用型科技,没有产生近代科技, 与西方相比逐步落伍。3.文学艺术(1)文学:明清时期,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阶段。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儒林外史最为 著名。(2)戏曲:明中叶到清中期,昆曲鼎盛,被誉为“百戏之祖”。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献艺,兼容并蓄,形成 京剧,被誉为“国粹”。昆曲、秦腔、越剧、黄梅戏等剧种流行。(3)书法和绘画:文征明以行书著名;强调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的文人画成就突出。反映文人画风貌的写意画代

46、表作有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考点】1.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1)坚决同分裂叛乱势力作斗争,正确制定和实施民族政策,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西藏地区:顺治帝接见五世达赖并赐予“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另一个西藏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 的封号;雍正帝设立驻藏大臣;乾隆帝明确金瓶掣签制度(确定达赖、班禅的继承人)。台湾地区:1683年康熙帝令施琅率军攻入台湾消灭割据势力;1684年清朝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北部和西北地区:康熙帝在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的基础上,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北疆等地;乾隆帝在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之后设置伊犁将军,管辖西北边疆。(2)坚决反

47、击外来侵略,维护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清初,郑成功打败荷兰收复了台湾;康熙率军打败了沙俄, 迫使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3)各民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边疆地区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考点】2.明朝中期以来商品经济发展引起的深刻变化(1)农业方面通过土地买卖广占田地的现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货币地租代替实物税,实行赋役征银。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农副产品也成为商品的组成部分。(2)手工业方面在制瓷、矿冶、纺织等诸多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雇佣众多工人的手工作坊和工场日益增多,并从中孕育出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3)政治方面:明清统治者采取措施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4)思想文化方面明清时期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小说作品第一次把商人作为歌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历史高考 > 一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