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期末综合检测试卷(2)含答案

上传人:雪**** 文档编号:247450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86.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期末综合检测试卷(2)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3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期末综合检测试卷(2)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3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期末综合检测试卷(2)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3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期末综合检测试卷(2)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期末综合测试卷2试卷说明:1.考试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2答题时间:75分钟第卷(选择题共45分)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 下表所示列举了汉语中“文化”的词源解析。它们所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是词项词源分析“文”“纹理”,引申出“人为修养和美、善、德行之义”“化”“改变”“文”+“化”(文与化并联使用)引申出“以文教化”之义“文化”(“文”与“化”合成一个词使用)文治和教化A. 人文精神B. 道法自然C. 崇德尚贤D. 自强不息2. 下面是某位同学所画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的示意图。其中,符合阶段历史特征叙述的是A新儒学具有民主启蒙的意

2、味,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B继承先秦儒家民本思想,根本上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C以王夫之为代表的经世致用思想,开向西方学习先河D批判理学和抨击君主专制的新儒学未能成为社会主流3. 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经常带着共和时代贵族政治家的挑剔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世界,他曾感叹道:“世界的局面改变了浑厚淳朴的罗马古风业已荡然无存。 政治上的平等已经成为陈旧过时的信念,所有的人的眼睛都在望着皇帝的敕令。”材料表明塔西佗A.主张恢复传统政治体制 B.从历史的角度审视现实C.追求公平和公正的理念 D.维护君主敕令的权威性4. 希腊词Apoikia(殖民地或子邦)字面上的意思是“远处的家”,这些Apoikia是独立机构:母

3、邦组织移民群体,从自己的成员中挑选一位正式的领导,来监督新土地的分配,并且该领导者将长久地被尊为创立者。这些殖民地的建立A. 标志着希腊从分裂走向统一B. 加速了奴隶制度的瓦解C. 有利于提高贵族阶层的地位D. 促进了希腊文明的传播5. 下图所示是20世纪初发现的古印度石刻印章,它的发现印证了古印度文明,同时也使印度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并认为印度文明不亚于甚至超过宗主国文明。这一发现在当时A. 推动了考古事业的新发展B. 印证了印度政治和经济模式C. 有利于推动民族解放运动D. 提高了东方文明的世界地位6. 据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西北士大夫遭靖康之难,多挈家寓武陵四方之民云集二浙,

4、百倍常时。”又据庄绰的鸡肋篇载:“建炎之后,江浙湖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当时A. 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B. 南方土地兼并现象严重C. 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 社会环境影响人口分布7.严复戊戌时期在救亡决论中历数中国传统文化弊端,并倡言:“天下理之最明而势所必至者,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而1918年严氏力主回归传统,高唤:“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A一战暴露西方文明弊端引发反思B维新变法需借助传统文化C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学统治地位D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8. 据统计,2000年的美国跨族婚姻已经达到310万宗,有130万的美

5、国白人在填写族裔时干脆就填“美利坚族裔”。而2000年的跨国婚姻产生了700万“多种族人”,种族、民族、族群界限引起了美国社会种族分类定义的改变。由此可见A. 族群混杂造成了美国社会动荡B. 跨族通婚促进了美国族裔融合C. 美国是世界上移民最多的国家D. 跨族跨国通婚破坏美国的一致性9. 下图所示为发现于甘肃嘉峪关魏晋时期墓塟砖画中的“吃烧烤”场景。据此可知,当时A. 丝绸之路助推不同文化交流B. 中国饮食结构发生了改变C. 西域的饮食习俗传入中原地区D. 西域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10. 柏拉图认为,正义的城邦或理想国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统治者应从有才能的人中挑选出来;第二,统治者阶层应过公

6、社生活;第三,国王应是哲学家,或应该让哲学家做国王,因为只有哲学家才具备治理国家应有的知识。这一主张()A初显了理性主义的思想理念B规划了近代民主政治的宏伟蓝图C否定了雅典的城邦民主政体D促使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鼎盛时期11.1774年在一次会议上,英国人建议印第安人把子女送到威廉斯堡接受欧洲型教育,但是遭到印第安人反对,他们甚至提出了相反的建议:要求英国绅士送一二百名孩子到印第安人那里接受教育,并且相信印第安人会把他们教育成懂礼貌的人。材料反映了A.殖民者的文化殖民 B.印第安人盲目文化自信C.文化的交流与隔阂 D.松散的体制缺乏权威性12. 古希腊化文化把关注的目光从遥远的宇宙转向了多变的人生

7、,文学创作从形式到内容都有创新,出现了田园诗、科普诗;在艺术创作上,由神庙建筑转向象征权力与财富的宫殿、公共建筑物和纪念碑。据此可知,古希腊化文化A. 具有现实主义色彩B. 突出世俗性和大众化C. 强调社会等级秩序D. 带有神秘主义的倾向13. 19世纪中叶以后,在美国兴起的女性选举权运动扩展到世界各国,但收效甚微;1917年后,俄国、美国等国先后给予妇女选举权;二战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法律上明确规定了男女平等的政治权利。促成女权变化的直接原因是A女性属于家庭的观念受到冲击B战争推动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C工业革命中女性发挥重要作用D政党政治需要女性选民的支持14. 17世纪后半期到18世纪中期

8、,文化消费成为中等阶层以上主体消费人群日常消费的一部分,在出版商、戏剧和音乐经理人的推动下,英国人对报纸、杂志、油画、戏曲、音乐会的消费增多。这一现象A有利于文化的市场化B源于中产阶级的形成C表明启蒙运动的扩展D反映工业文明的繁荣15. 从长城遗址来看,秦汉长城并不是连成一线的城墙,而是纵深交错、有些缺口的,以供和平时期与北方少数民族进行贸易,而明代长城则是连成一线的封闭城墙。对材料信息解读合理的是A. 明长城的主要职能发生了变化B. 明朝国力与秦汉差距较大C. 秦汉与明朝具有不同精神面貌D. 明朝政府禁绝了对外贸易16.1902-1906年,中国近代最早的国立综合性大学京师大学堂的师范馆共有

9、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等。这表明()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C培养人才处于转型时期D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诸子学说兴起和春秋战国时期文化转型的根本原因在于礼乐文化的失范,即礼乐文化丧失了它应有的社会和文化功能,它已不再适应这个变化了的社会。诸子百家的思想文化则正是在重重社会危机和文化危机下,围绕着解决上述问题而展开的思考和理论探索。儒家从历史文献的经验中去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说儒家注重对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吸收。道家从“天”和“自然”的规律中去找寻社会和人生

10、的规律,他们一方面说要“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弃绝一切人为的造作,另一方面又倡导“道法自然”“无为”墨家以宗教的热情和绝对平等的观念提出理论并躬行实践。摘编自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材料二 在传统意义上,中国历史就是集权的历史。“假设没有这样的中央集权,我们大多数的祖先都已不能生存,遑论(谈不上)及我们后代”。因为地理与统治的封闭性,中国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体系:正如黑格尔所说,中国是世界的“例外”。这种封闭性不仅令中国文化自成一统,也使历史在中国形成独特的样式。这种“中国特色”的历史不仅以宫廷权谋为主流,而且缺乏整个人类世界的历史背景,似乎中国完全独立于世界而存在,从大历史的视界来

11、看,这种历史算不得真正的历史,而只是“中国志”而已,因为它完全是停留在中国视野内的一种“地方志”写作。摘编自杜君立历史的细节(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儒、道、法、墨解决危机方法特点,并指出其体现的共同点(6)。(2)提炼材料二所陈述的核心观点,并根据所学知识进行阐述(6)。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对于鸦片战争,中西方学者有着不同的称谓。这反映出各自文化阵营关于此次战争目的的看法差异,中国学者一般将此次战争称为“鸦片战争”,认为是反对走私的正义护国战争;而一些西方学者则将其称为商业战争,认为是为了打破贸易不公的局面。费正清就曾经提到: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因为中国

12、没有以平等的状态参与到国际交往中,而英国却以武力打破了这一现状。材料二 回顾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史,清末的鸦片战争成了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中国传统文化以单向度的输出为主要交流模式。这个特点持续的时间长、稳定性高。然而,鸦片战争之后产生了颠覆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西方文化劲风急吹,使得中西文化产生了巨大的碰撞与冲击,因此形成了中西文化的角力,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更新提供了契机。在鸦片战争之后,魏源和林则徐提出“开眼看世界”,中西文化的交融不再是知识技术上的传导,而是出现了“中体西用”的理论。它反映了在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的接受程度日渐转变。以上材料摘编自吴雅思中西方文化的角力与更

13、新:以鸦片战争为切入点(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方学者对鸦片战争目的的不同看法,并指出鸦片战争的实质。(6)(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后至19世纪末中西方文化角力与更新的过程,并分析其影响。(8)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近3000年的法老时代,古埃及人始终保持着其民族固有的文化传统,以象形文字为例,古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0年就创造了文字,到公元前3100年左右就已形成了完整的象形文字体系,象形文字对保持古代埃及文化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古埃及人相信死亡只是来世的一种准备,最为重要的在于要把死者在来世所用的东西准备好,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古埃及人

14、一直盛行着对死者实行厚葬之风。在古埃及人的浮雕和绘画作品中,人像造型必须遵照严格的侧头正胸式的基本法则,即表现人站立、行走时,头和面孔必须以侧面形式表现,双肩和胸部以正面表现,而脚又是侧面的。摘编自令狐若明古埃及文明的传统特点材料二 在“埃及学”出现以前,人们对埃及了解甚少,甚至到了启蒙运动时期,人们脑海里都仅把埃及和金字塔联系在一起。1798年,拿破仑远征埃及带去了兵将和一部分学者及技术人员,想对埃及的地理历史有较深刻的了解。这些学者先是发现了卢克索宫殿,然后发现了凯尔奈克的神庙。由于大多数人读不懂古埃及人的碑文,因此工作毫无进展。直到1822年,商博良发现一块方尖碑,碑上有埃及文和希腊文对

15、译的文字。他是精通希腊文的,通过希腊文,他了解这是记叙托勒密及克娄巴特拉的爱情故事。从一再出现的文字及其特殊位置,他找出了11个埃及字母他用这几个字母去读拿破仑部队拖倒在尼罗河口的罗塞塔(Rosetta)石碑,他竟毫无困难地读通了。就这样一块又一块碑文地读下去,20余年工夫,他居然读通了所有发现的埃及碑文,而且还找出了古埃及的其余字母。于是,研究埃及之门就此被打开了。摘编自菲利普李拉尔夫、爱德华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埃及文明的特点(6)。(2)根据材料二,指出埃及学出现的历史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埃及学出现的历史意义。(8)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

16、2)图1张骞第一次通西域往返路线图2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3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殖民掠夺和贸易路线图从以上三幅图片中任选两幅地图,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主题,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历史答案1.A 2.D 3.B 4.D 5.C6.D 7.A 8.B 9.A 10.A11.C 12.A 13.B 14.A 15.C 16.C17. 【答案】(1)特点:儒家从历史文献中找寻解决方法;道家从“天”和“自然”规律中找寻人生的规律;法家从政治层面和法律的角度分析时代难题,提倡法治;墨家强调社会平等。共同点:人本主义;关注社会现实。(2)示例一观点:中国独特的文化体系具有

17、封闭性(内敛性)。阐述:中国是古代人类发展史上典型的大河文明国家,肥沃的平原为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历朝统治者为维护统治极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加强了经济的封闭性;中国的地理位置在亚洲东部,西高东低,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孕育了中华文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维护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和封闭性(内敛性),从而使这种模式延续下来。(“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18. 【答案】(1)看法:中国学者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反对鸦片走私的正义战争,而以费正清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则认为鸦片战争是西方打破中西不公平贸易的战争。实质: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侵略战争。(2)过程:鸦片战争后,以林则

18、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开眼看世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产生了“中体西用”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科技;19世纪末,维新派、梁启超等人明确批判洋务运动,提出“变法维新”的政治口号,主张学习西方民主政治。影响:推动了中西文化交融和更新;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加速了中国文化的近代化。19. 【答案】(1)特点:传承悠久;厚葬风气浓厚;艺术自成体系。(2)历史因素:拿破仑远征埃及;埃及文明留有大量历史遗存,刻有文字的碑文发现;法国学者和技术人员的探索发现;商博良的敬业态度和钻研精神。意义:推动了埃及文化的整理和传承;使埃及作为世界四大文

19、明古国,进入世人的视野;开拓了史学界对埃及历史的研究;提高了非洲文化的影响力。20示例一:选择:图1和图2主题:交通线路的开辟,推动人类文明的交流与联系。说明:汉代张骞通西域,由此开辟丝绸之路。丝绸之路连接中国和中亚、西亚地区、南亚地区,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先进的丝织品、造纸术逐渐向外传播,推动欧洲、印度的发展。同时西域的葡萄、苜蓿等农作物品种,印度的佛教等传入中原地区,影响中国文化。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第一次把世界各大洲连为一个整体。人类文明联系进一步加强,欧洲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思想文化逐渐渗透到亚非拉地区。美洲的高产农作物、玉米、马铃薯等传播到世界各地,推动了世界

20、经济的发展。总之,交通线路的开辟成为联结各民族各地区的纽带,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有力地推动了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与发展。示例二:选择:图2和图3主题:世界经济发展走向一体化、整体化。说明:16世纪初,麦哲伦等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第一次把世界各大洲连为一个整体,欧洲的殖民扩张、殖民掠夺登上历史舞台,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19世纪末,在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以英国为主的西方国家以廉价的商品在世界范围内扩张,使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成为西方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资本输出场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工业革命带来交通运输业的革命,轮船等交通工具先后发明,远洋运输公司大量出现,不仅促进国

21、际间人口和资本流动,还促进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不断加强。总之,新航路开辟以后,在西方国家的殖民征服、殖民掠夺下,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经济逐渐走向一体化、整体化。示例三:选择:图1和图3主题:中西方选择了不同对外贸易方式。说明:中国古代以和平友好的方式展开对外贸易。丝绸之路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不仅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也是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自从张骞通西域之后,中国同中亚和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中国的丝、绸、绫、绢等丝织品源源不断地运向中亚和欧洲,西域的玉石、汗血马、石榴等货物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国。这种友好贸易对各国人民都是有益的。西方对外贸易以侵略掠夺为主要方式。在两次工业革命的刺激下,西方国家对外推行“炮舰政策”,强制推行自由贸易,用坚船利炮打开其他国家的大门,迫使全世界为西方开放市场。如鸦片战争,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等。同时西方国家通过不平等贸易、欺诈贸易,在亚非拉地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使亚非拉经济成为西方经济的附庸。掠夺贸易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却导致亚非拉地区的贫穷和落后。总之,由于社会性质和时代特征的不同,东西方对外贸易采取了和平或侵略方式,带来了不同的后果。(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均可得分第 8 页 共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统编版(2019) >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