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伤仲永》课件(3)

上传人:好样****8 文档编号:24695 上传时间:2018-10-29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4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伤仲永》课件(3)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沪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伤仲永》课件(3)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沪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伤仲永》课件(3)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沪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伤仲永》课件(3)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沪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伤仲永》课件(3)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王安石,伤仲永,“伤”是 ?的意思,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集等。,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读准字音,隶( ) 谒( ) 邑( ),称( ) 泯( ) 矣( ),焉( ) 扳( ),l,y,y,chn,mn,y,yn,pn,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仲永/生五年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传/一乡秀才/观之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余闻之也/

2、久,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父利其然也。,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愤怒语气,惊叹语气,遗憾语气,痛心语气,揣摩下列句子的朗读语气。,朗读检查,才艺展示,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掌握节奏,把握语气。,结合课文内容思考: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方仲永最后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小组讨论交流,两分钟后回答,阶段一 幼年作诗表现出非凡的才华与天赋。 阶段二 十二三岁时才能大不如先前。 阶段三成年之后的仲永才能泯灭。,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即书诗四句”;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

3、有可观者”。,那么仲永为什么会“泯然众人矣”?,明确: “世隶耕”,点明了其家庭背景,也暗示造成他悲剧的深层原因。,知道仲永才华出众时,父亲是怎样做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明确:父亲是“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父亲是贪图小利,目光短浅,愚昧无知。,仲永生活在什么样的家庭中?,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 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作者对此是什么态度?,哀伤、惋惜,“伤”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因仲永的悲剧而“伤”,幼时天资过人,最终却“泯然众人”。,“伤”社会上如仲永之父贪财短视的可悲之辈。

4、,“伤”邑人闻听盛名趋之若鹜、 以利相求的不良心态,,写仲永最终沦为平庸,又是以“闻”的形式。,见闻结合,使叙事显得真实可信。,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是 以“见”的形式。,这三个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写仲永少时天资聪明,是以“闻”的形式。,课文详写阶段一。铺陈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贪利导致他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其沦为平庸的原因,引人深思。,这样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伤”这一主题。,这三个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第一段为什么特别交代 方仲永“世隶耕” ?,“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沪教版(五四制) > 七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