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雪**** 文档编号:243226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81.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昌平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北京市昌平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北京市昌平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北京市昌平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北京市昌平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材料一:互联网时代,“媒介素养”已不仅仅是对媒体人的一种素养要求,更是网民在互联网世界的必备能力之一。“媒介素养”是指大众能解读媒体、思辨媒体、欣赏媒体,进而利用媒体来发声,重新建立社区的媒体文化品位,并了解公民的传播权利和责任。有学者也曾指出,它更像是一个囊括人们综合能力的“大帐篷”,更强调人们在接受信息时的信息检索、识别、组织以及利用能力。媒介素养不高的网民,往往被“刻板印象”和“标签符号”主导思维,影响他们对事实判断的不是信息本身,而是思维定势和头脑中的偏见。只要接受到的信息符合

2、他们的情绪需要,他们便很容易选择“相信”,并且进一步制造“舆论”,推动“事实”的发酵。比如国内舆论习惯热议“老人碰瓷”,老人在很多网民心中就有了“坏人”的“刻板印象”。至于信息源是否权威,或者事实是否完整,这些要素统统被忽略。事实和真相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而非“因我们需要”的存在。从主观认知上来讲,我们要勇于接受与自己已有认知不匹配的事实,事实就是客观证据,而非与自身道德价值观相吻合的论据。从技术层面来讲,不妨以美国新闻工作者所著的真相一书中的“六问”为判断标准: 1.我碰到的是什么新闻内容?2.我得到的信息是完整的吗?假如不完整,缺少了什么?3.信息源是谁/什么?我为什么要相信他们?4.提供了

3、什么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5.其他可能性解释或理解是什么?6.我有必要知道这些信息吗?稍微夸张地说,互联网以及社交媒体崛起的时代是新闻最多的时代,也是新闻最差的时代。每个网民都是信息的发布者与接收者,我们比以往更容易获取信息,却未必容易看见真相。如果没有一定的媒介素养,哪怕我们24小时在线,也未必能看出信息“漏洞”。尽可能提高自身媒介素养,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做一个专业的信息捕捉者,才不会被舆论绑架,也避免自己在情绪“过山车”上颠簸。(取材于陈方的相关文章)材料二:2016年,“后真相”一词因入选牛津词典年度英文词汇而备受关注。所谓“后真相”,是指在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与客观事实相比

4、,个人的情感和信念更能影响舆论的走向。当今时代,新媒体技术使信息传播日益直观化、去中心化,受众面对海量信息时往往不明真相甚至不问是非,这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温床。古语云:“谣言止于智者。”然而,在互联网时代要做“智者”,显然较为困难。互联网时代信息的爆发式增长和无限传播,使受众的认知能力局限和知识盲点暴露无遗。同时,群体心理学和从众行为研究表明,群体中大多数成员的行为、观点往往会对个体成员施加压力,从而强化其从众行为。受网络压力的影响,网民往往没有能力也不愿详尽调查某一热点事件背后的真相,而是习惯于遵从群体的感性判断,宣泄对热点事件的情绪。这也使网络谣言的传播有机可乘。解决网络谣言问题,一种

5、思路是从技术层面入手。网络技术虽然助长了谣言传播,但也为核实信息、阻断谣言传播提供了手段。例如,对于虚假新闻这种典型的网络谣言表现形式,脸谱公司表示,将在德国推广虚假新闻过滤工具。这样,网络用户就能向相关机构举报可疑新闻,一经核实确认,疑似虚假新闻就会被标注为“有争议”新闻。这将使虚假新闻出现的频率大幅降低,网络用户在试图分享该类新闻时也会收到警示。由于这类技术对于过滤虚假新闻、阻断网络谣言传播具有积极作用,将来可能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技术过滤有助于在较短时间内减缓网络谣言的蔓延,但我们还需追问的是,为什么一些人不再对事实感兴趣,而只愿追随个人感受?其实,一些网络谣言之所以能够造成较大的社会影

6、响,是因为它们在某些方面迎合了部分网民的心理。换言之,虽然网络谣言的内容是虚假的,但它的传播反映了部分网民的心理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心理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谣言的传播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现实问题的反映。在多元价值、多元利益、多元诉求相互碰撞的今天,我们既要靠技术解决网络谣言传播问题,又要着力解决各种社会现实问题,铲除网络谣言传播的社会土壤。(取材于解冰的相关文章)1. 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媒介素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媒介素养是媒体人和网民在互联网世界都应该具备的综合能力。B. 媒介素养专指人们对媒体信息的解读、思辨等全方位接收能力。C. 媒介素养不高的网民对

7、事实的判断会被思维定式和偏见所影响。D. 媒介素养不高的网民容易相信并传播符合他们情绪需要的信息。2. 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与自身道德价值观相吻合的内容不一定就是事实和真相。B. 真相一书指出接收信息时要进行全面和理性的思考。C. 互联网时代新闻最差是因为社交媒体崛起造成新闻太多。D. 缺少一定的媒介素养即使接收再多的信息也容易被舆论绑架。3. 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舆论走向会完全受制于个人的情感和信念。B. 互联网时代信息的爆发式增长让受众不可能成为辨别谣言的“智者”。C. 虚假新闻过滤技术的广泛应用,对阻断网络谣言传播有

8、一定作用。D. 网络谣言能够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是因为它迎合了网民的心理。4.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网民应尽可能地提高自身媒介素养保持独立思考能力。B. 两则材料中提到的“技术层面”的内容和作用均不同。C. 网络谣言是社会问题的反映因而能够造成较大影响。D. 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要铲除网络谣言的社会土壤。5. 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分条概括“治理网络虚假信息”的思路。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一)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9、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取材于烛之武退秦师)(二)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

10、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公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公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公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公必翻然从之矣!(取材于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何厌之有 厌:满足B. 又欲肆其西封 肆:扩张C. 讵能若是乎 讵:难道D. 一怵于烛之武之利 怵:警惕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以其无礼于晋 其势弱

11、于秦B.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守前所为而已C. 君之所知也 思国之安者D. 亦必以利而离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无能为也已 不能干什么了B. 越国以鄙远 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边邑C. 共其乏困 提供他们休息解乏的地方D. 相结之厚也 相互结盟很深了9.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1)焉用亡郑以陪邻(2)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10. 文(二)认为秦穆公退兵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文(一)具体分析。11. 阅读下面论语中文字,回答问题。子华【1】使于齐,冉子【2】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3】。”请益。曰:“与之庾【4】。”冉子与之粟五秉【5】。子曰:“

12、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6】急不继富。”(雍也)注释:【1】子华:孔子的学生,姓公西,名赤,字子华。【2】冉子:姓冉,名求,字子有。【3】釜:古代量器,六斗四升为一釜。【4】庾(y):古代量器,二斗四升为一庾。【5】秉:古代量器,十六斛为一秉;一斛为十斗。【6】周:救济。(1)请解释选文中加点词“适”和“衣”的意思。(2)此则材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这一思想的认识。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移居(其一)陶渊明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邻曲【1】时时来,

13、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注释:【1】邻曲:邻居。12. 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闻多”两句是说南村多有本心朴素的人,诗人愿同他们一同度日,共处晨夕。B. “怀此”两句是说诗人移居南村愿望终于实现了,他的喜欣之情,不言而喻。C. “敝庐”两句写的是只要有好邻居,即使房子不宽敞,只要能够住人也就行了。D. “邻曲”两句是说经常有邻居来访,他们因对往事意见不同,会产生激烈争辩。1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的前四句追溯往事,以“昔”字领起,将移居和求友联系起来,因事见意,重在“乐”字。B. 诗人卜居求友,不趋炎附势,不祈福求显,唯择善

14、者为邻,正是诗人的情志和人格的表现。C. 诗人经常与邻居保持来往,一起欣赏奇文,共同分析疑难的文义,共同追求精神上的交流。D. 移居这首诗写出了诗人虽享受隐居生活,但还留恋过往,诗歌具有独特而亲切的情调。14. 苏轼评价陶渊明的诗“质而实绮,癯(q)而实腴”,大意是:(陶诗)看起来很简单质朴,内里实在是很美丽很丰富。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15.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1)有善始者实繁,_。(魏征谏太宗十思疏)(2)_,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3)苟以天下之大,_,是又在六国下矣。 (苏洵六国论)(4)千古凭高对此,_。(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

15、华侍坐中“_,_”两句,孔子先从自己谈起,把师生摆在同等的地位,充分表现了他的平易近人,谦逊和蔼地对待学生的态度。(6)念奴娇过洞庭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写出词人月夜泛舟洞庭情境的句子是:“_,_。”16. 根据要求,回答问题。红楼梦第六回中写到“按荣府中一宅人合算起来,人口虽不多,从上至下也有三四百丁;虽事不多,一天也有一二十件,竟如乱麻一般,并无个头绪可作纲领。正寻思从那一件事自那一个人写起方妙,恰好忽从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因与荣府略有些瓜葛,这日正往荣府中来,因此便就此一家说来,倒还是头绪。”这段话暗示了刘姥姥即将出场。请概述刘姥姥的身份及第一次进荣府的相关情节。四、本大题共

16、4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小题。大地的理想那年距小雪还有五天,我去横峰访友。友人慰留我说,去乡间走走,有很多好地方。就这样,我先去了新篁,又不可自抑地去了司铺、莲荷、铺前、港边、龙门畈。冬雨绵绵,大地始终垂降暮色。我却义无反顾地扎入丛林、川峦、田畴之中。起伏的山峦在灵山脚下形成凹陷的皱褶。葛溪河和岑港河,像大地上两条被风吹散的飘带,在丛林间和田畴深处飘忽。村舍里,隐隐传来犬吠和鸡鸣。更远一些,是绵绵的山峦。开阔的田野沿着葛溪河倾泻,网状的田埂勾勒出田野的筋脉。我想起俄罗斯油画家希施金笔下的黄昏,雨后:微红的夕光溢出大地,条状的黑云把夕光分割出斑斓的色彩,低洼里的积雨有了银色,让人感觉

17、到大地轻轻的晃动,裸露的树根和腐朽的树干,一切都是那么古老,稀稀疏疏的树叶透出几分祥和又哀哀的冷色,灰蓝的天空像一块布片盖在树林之上,一只小鸟站在高高的树梢,守着孤独的旷野。在去港边的路上,因为车子出了故障,停在一个村子里换胎。我一下车,便被村子迷住了。池塘里,不时有鱼儿扑出水花。青翠的竹林在村舍间,汹涌。雨丝从竹叶滴下来,油亮。村外,是疏朗的菜地和浅青色冬田。鹅毛绒一样的青草,在冬田里,多了一份人烟气息。矮山冈的菜地,把山地分出层梯级,矮山冈看上去像一座堰卧的雕刻品。我到了村口,瞬间恍惚。路边两排柳树,柳枝垂下来,可以想见的是,春风一日暖一日,迎春花还没完全炸开花苞。柳枝芽细细地发青,枯黄的

18、枝条水肿似的发胀,转青,树根的苔藓往上爬,淌出水渍。山樱花在山间飘荡着白雪般的花瓣,柳条葳蕤,暖风和面,进村的人不自觉地唱起了欢快的歌谣。村前是几千亩的田畈,在一个平面上摊开,细雨中,素净,灰白的稻茬像是另一种古老的时间。在司铺,探访过山中村庄搬迁后的生活遗址。车上了王家坞水库坝堤,便沿山边草径步行。许是暖秋吧,杜鹃又有了一次花期,零星地点缀在萁蕨等地衣植物上。雏菊在山崖下,金黄耀眼。水面有白鸥几只,翩翩翔舞。明末清初散文大家王猷定在螺川早发咏道:“露湿鸥衣白,天光雁字青。苍茫回首望,海岳一孤亭。”鸥至雁离,是旅人孤独、人生无常的隐喻。白鸥是迁徙的鸟,但鲜有来中国南方越冬。时隔三十多年,才见到

19、白鸥。它是远去的旧时光,再次带给我。它像一团白雪,炽燃山野。步行约三华里,到了废弃的村子。村子馅子一样包在山坳里,竹林和油桐树在屋后发出呜呜呜呜的风声。小路铺满了落叶和腐烂的植物枝干。几棵柚子树挂着涩黄的柚子。山涧在荒草遮掩的沟渠里,叮叮咚咚。有几间瓦屋已然倒塌,成了颓圮。外村借地种菜的农人,把山田垦出来,种上了时鲜菜蔬,大部分的山田还刚刚下了秧苗。山田沿山垄,梯级延伸。可惜,我没看到打秧苗的农人。我估摸这个农人在年轻时,可能是做木匠活的,菜种在一条线上,像一个棋盘,每块菜地从山田里垦出来,像豆腐箱里压出来的豆腐块。他不是木匠也该是乡村画师。用美学眼光去审视去从事平凡之物的人,是最精细的人,也

20、是陶醉于生活的人,从俗至雅,乃生活大师。多褶的群山,向北堆叠。横峰北高南低,群山渐渐低缓,消失,有了丘陵地带和莲荷小平原。纵横的河汊掌纹般密布,村舍被河流串起来,如一条藤蔓上的牵牛花。众河穿境而过,注入信江,汇入浩渺的鄱阳湖。发源地同属灵山山脉。灵山像一列巨型火车,由东向西呼啸奔驰。水是大地的精魄。畜养精魄的是山塘水库。去一个山坳,拜访一座山,一座水库出其不意尽览眼底,让人短暂晕眩,蛇一样安静下来,沉默无言。在铺前,见黄源水库,便是这样。黄源水库往左右两条山垄伸进去,像两条岔开的脚。翻过山,便是葛文化发祥地葛源了。葛源的千亩高山梯田,又是另一番景象。梯田沿山修筑,田埂是不规则的弧形,水映蓝天,

21、像翻卷的大海。野花葱郁。初冬的枫树、山毛榉、梓树、栾树、青桐、漆树,和竹林迎接了大地的白霜,野刺梨长出了甜蜜蜜的浆果,山间红遍,到了春天,千亩梯田会是层层叠叠的花海。乡友告诉我,在梧桐畈将种植千亩荷花,在司铺无人耕种的丘陵地带将建一个大型野生动物园。乡人都充满了期待和兴奋。这是一个贴近大地的构想,一个有呼吸的构想。有此构想的人,是一个有大地情怀赤子之心的人。我们该把大地应有的东西还原给大地,各俊其美,各颜其色,各悦其声,各夺其目,各味其果。友人的一次慰留,我自己也没料到,两个星期内竟然四次去横峰。去了横峰,我深深自责自己是一个浅薄的人,对身边的大地是那么的无知。我们需要一次次去投奔大地,像雨一

22、样,去熟悉大地的细胞、脏器、骨骼、血液、筋脉。大地是我们的父母,是我们的胞衣,也是我们的摇篮和眠床。任何时候,我们站在大地面前,都是初洗的婴孩。(取材于傅菲的同名散文)1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丛林间和田畴深处飘忽 飘忽:若隐若现B. 青翠的竹林在村舍间,汹涌 汹涌:形容竹子多,气势盛大C. 我深深自责自己是一个浅薄的人 浅薄:肤浅,轻浮D. 我们需要一次次去投奔大地 投奔:回归,归向18.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因为友人的挽留而游览横峰,欣赏了丛林、山峦、田畴,陶醉于横峰各处的村景山景。B. 第段作者对油画中的景致展开细腻的描

23、绘,将画中虚景和眼前实景有机融合,丰富了文意。C. 第段作者猜想农人可能是木匠,或是乡村画师,表达了作者对人在大地上创造美的赞赏。D. 作者主张一次次投奔大地,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熟悉大地,欣赏大地的美丽,感受大地的抚慰。19. 文章第段画线部分语言很有特色,请加以赏析。20.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文章标题“大地的理想”包含了哪些涵义。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21. 语言基础运用。进入数字时代,书的形式愈发多样,阅读的方式也不拘于前。从载体看,纸质书与电子书的争论背后,有人喜欢墨香的安然,有人钟情屏上的便捷;从形态看,大部头与碎片化的热议背后,有人坚持花时间埋头于卷帙浩繁,有人习惯了即时刷取

24、的轻量阅读;从感官看,有人只接受看书、读书,有人则选择听有声书。多样的读书体验,并不存在孰是孰非的标准答案。无论是书本、杂志,还是音频、影像,即使深入人心、启迪思考,也不失为好的阅读。在坚持不懈的阅读中_思想的深度、_人生的厚度,这应当成为世界读书日给我们的启示。(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句中划横线的两句位置可以互换。B. 第句中的“卷帙浩繁”书写正确。C. 第句中的“孰是孰非”可改为“非此即彼”。D. 第句中的“即使也”应改为“只要就”。(2)在第句横线处填写两个恰当词语,使文段语义完整,内容贴切。微写作(1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50字左右。22. 文

25、学名著中总有一些人物形象留在人们的脑海中。请从所学的课文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中,选择一个人物,为他(或她)写一段简介。要求:写出人物姓名,语言得体。23. 某省发布的2022年中考方案中提到,语文考试允许学生使用字典。请针对这一方案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作文(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24. 作文。匈牙利诗人裴中写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道出了自由至上的理念。中国教育家魏书生说:“什么人最自由?自律的人才能有最大的自由。”请以“自由与自律”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

26、,论据充实;语言流畅,书写清晰。25. 作文。“改变”,现代汉语词典上这样解释:事物发生显著的差别。改换;更改。在成长中,我们总会亲身经历、亲眼看到许多的改变,引发你的深入思考。请以“改变”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北京市昌平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材料一:互联网时代,“媒介素养”已不仅仅是对媒体人的一种素养要求,更是网民在互联网世界的必备能力之一。“媒介素养”是指大众能解读媒体、思辨媒体、欣赏媒体,进而利用媒体来发声,重新建立社区的媒体文化品位,并了解公民的传播权利

27、和责任。有学者也曾指出,它更像是一个囊括人们综合能力的“大帐篷”,更强调人们在接受信息时的信息检索、识别、组织以及利用能力。媒介素养不高的网民,往往被“刻板印象”和“标签符号”主导思维,影响他们对事实判断的不是信息本身,而是思维定势和头脑中的偏见。只要接受到的信息符合他们的情绪需要,他们便很容易选择“相信”,并且进一步制造“舆论”,推动“事实”的发酵。比如国内舆论习惯热议“老人碰瓷”,老人在很多网民心中就有了“坏人”的“刻板印象”。至于信息源是否权威,或者事实是否完整,这些要素统统被忽略。事实和真相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而非“因我们需要”的存在。从主观认知上来讲,我们要勇于接受与自己已有认知不匹配

28、的事实,事实就是客观证据,而非与自身道德价值观相吻合的论据。从技术层面来讲,不妨以美国新闻工作者所著的真相一书中的“六问”为判断标准: 1.我碰到的是什么新闻内容?2.我得到的信息是完整的吗?假如不完整,缺少了什么?3.信息源是谁/什么?我为什么要相信他们?4.提供了什么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5.其他可能性解释或理解是什么?6.我有必要知道这些信息吗?稍微夸张地说,互联网以及社交媒体崛起的时代是新闻最多的时代,也是新闻最差的时代。每个网民都是信息的发布者与接收者,我们比以往更容易获取信息,却未必容易看见真相。如果没有一定的媒介素养,哪怕我们24小时在线,也未必能看出信息“漏洞”。尽可能提高

29、自身媒介素养,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做一个专业的信息捕捉者,才不会被舆论绑架,也避免自己在情绪“过山车”上颠簸。(取材于陈方的相关文章)材料二:2016年,“后真相”一词因入选牛津词典年度英文词汇而备受关注。所谓“后真相”,是指在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与客观事实相比,个人的情感和信念更能影响舆论的走向。当今时代,新媒体技术使信息传播日益直观化、去中心化,受众面对海量信息时往往不明真相甚至不问是非,这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温床。古语云:“谣言止于智者。”然而,在互联网时代要做“智者”,显然较为困难。互联网时代信息的爆发式增长和无限传播,使受众的认知能力局限和知识盲点暴露无遗。同时,群体心理学和

30、从众行为研究表明,群体中大多数成员的行为、观点往往会对个体成员施加压力,从而强化其从众行为。受网络压力的影响,网民往往没有能力也不愿详尽调查某一热点事件背后的真相,而是习惯于遵从群体的感性判断,宣泄对热点事件的情绪。这也使网络谣言的传播有机可乘。解决网络谣言问题,一种思路是从技术层面入手。网络技术虽然助长了谣言传播,但也为核实信息、阻断谣言传播提供了手段。例如,对于虚假新闻这种典型的网络谣言表现形式,脸谱公司表示,将在德国推广虚假新闻过滤工具。这样,网络用户就能向相关机构举报可疑新闻,一经核实确认,疑似虚假新闻就会被标注为“有争议”新闻。这将使虚假新闻出现的频率大幅降低,网络用户在试图分享该类

31、新闻时也会收到警示。由于这类技术对于过滤虚假新闻、阻断网络谣言传播具有积极作用,将来可能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技术过滤有助于在较短时间内减缓网络谣言的蔓延,但我们还需追问的是,为什么一些人不再对事实感兴趣,而只愿追随个人感受?其实,一些网络谣言之所以能够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是因为它们在某些方面迎合了部分网民的心理。换言之,虽然网络谣言的内容是虚假的,但它的传播反映了部分网民的心理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心理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谣言的传播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现实问题的反映。在多元价值、多元利益、多元诉求相互碰撞的今天,我们既要靠技术解决网络谣言传播问题,又要着力解决各种社会现实问题

32、,铲除网络谣言传播的社会土壤。(取材于解冰的相关文章)1. 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媒介素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媒介素养是媒体人和网民在互联网世界都应该具备的综合能力。B. 媒介素养专指人们对媒体信息的解读、思辨等全方位接收能力。C. 媒介素养不高的网民对事实的判断会被思维定式和偏见所影响。D. 媒介素养不高的网民容易相信并传播符合他们情绪需要的信息。2. 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与自身道德价值观相吻合的内容不一定就是事实和真相。B. 真相一书指出接收信息时要进行全面和理性的思考。C. 互联网时代新闻最差是因为社交媒体崛起造成新闻太多。D. 缺少一定的媒介素养

33、即使接收再多的信息也容易被舆论绑架。3. 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舆论走向会完全受制于个人的情感和信念。B. 互联网时代信息的爆发式增长让受众不可能成为辨别谣言的“智者”。C. 虚假新闻过滤技术的广泛应用,对阻断网络谣言传播有一定作用。D. 网络谣言能够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是因为它迎合了网民的心理。4.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网民应尽可能地提高自身媒介素养保持独立思考能力。B. 两则材料中提到的“技术层面”的内容和作用均不同。C. 网络谣言是社会问题的反映因而能够造成较大影响。D. 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要铲除网络

34、谣言的社会土壤。5. 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分条概括“治理网络虚假信息”的思路。【答案】1. B 2. C 3. D 4. C 5. 网民需要提升自身媒介素养,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做专业的信息捕捉者。网络平台积极履行自身职责,运用技术手段,加强信息的过滤和审核。社会管理者需要关注网络谣言背后所反映的社会心理,着力解决各种社会问题,铲除网络谣言传播的社会土壤。【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B.“专指人们对媒体信息的解读、思辨等全方位接收能力”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可知,“媒介素养”是指大众能解读媒体、思辨媒体、欣赏媒体,“专指”说法错误。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

35、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互联网时代新闻最差是因为社交媒体崛起造成新闻太多”错误,强加因果,材料一“稍微夸张地说,互联网以及社交媒体崛起的时代是新闻最多的时代,也是新闻最差的时代”,二者不构成因果关系。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舆论走向会完全受制于个人的情感和信念”错误,曲解文意,材料二“所谓后真相,是指在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与客观事实相比,个人的情感和信念更能影响舆论的走向”,应是“个人的情感和信念更能影响舆论的走向”,而非“完全受制于个人的情感和信念”;B.“让受众不可能成为辨别谣言的智者”错误,过于绝对,材料二“在互联网时代要做智者”

36、,显然较为困难。互联网时代信息的爆发式增长和无限传播,使受众的认知能力局限和知识盲点暴露无遗”,不是“不可能”,而是“较为困难”;C.“是因为它迎合了网民的心理”错误,范围扩大,依据原文应是“在某些方面”迎合了“部分网民”的心理。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比较材料的能力。C.“网络谣言是社会问题的反映”错误,材料二“其实,一些网络谣言之所以能够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是因为它们在某些方面迎合了部分网民的心理。换言之,虽然网络谣言的内容是虚假的,但它的传播反映了部分网民的心理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心理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谣言的传播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现实问题的反映”

37、,“能够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的是“一些网络谣言”,而非所有的;“是社会问题的反映”应是“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现实问题的反映”。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治理网络虚假信息,可以从与网络密切相关的网民、网络平台、社会管理者等角度入手。材料一“如果没有一定的媒介素养,哪怕我们24小时在线,也未必能看出信息“漏洞”。尽可能提高自身媒介素养,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做一个专业的信息捕捉者,才不会被舆论绑架”,从网民的角度看,网民需要提升自身媒介素养,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做专业的信息捕捉者,才能治理网络虚假信息;材料二“网络技术虽然助长了谣言传播,但也为核实信息、阻断谣言

38、传播提供了手段。例如,对于虚假新闻这种典型的网络谣言表现形式,脸谱公司表示,将在德国推广虚假新闻过滤工具。由于这类技术对于过滤虚假新闻、阻断网络谣言传播具有积极作用”,从网络平台来看,网络平台积极履行自身职责,运用技术手段解决网络谣言传播问题,加强信息的过滤和审核,才能治理网络虚假信息;材料二“虽然网络谣言的内容是虚假的,但它的传播反映了部分网民的心理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心理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谣言的传播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现实问题的反映”,从社会管理者来看,在多元价值、多元利益、多元诉求相互碰撞的今天,社会管理者需要关注网络谣言背后所反映的社会心理,着力解决各种社会问题,

39、铲除网络谣言传播的社会土壤,才能治理网络虚假信息。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一)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

40、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取材于烛之武退秦师)(二)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公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公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公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公必翻然从之矣!(取材于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6

4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何厌之有 厌:满足B. 又欲肆其西封 肆:扩张C. 讵能若是乎 讵:难道D. 一怵于烛之武之利 怵:警惕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以其无礼于晋 其势弱于秦B.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守前所为而已C. 君之所知也 思国之安者D 亦必以利而离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无能为也已 不能干什么了B. 越国以鄙远 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边邑C. 共其乏困 提供他们休息解乏的地方D. 相结之厚也 相互结盟很深了9.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1)焉用亡郑以陪邻(2)又得秦置戍

42、而去,何移之速也10. 文(二)认为秦穆公退兵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文(一)具体分析。【答案】6. D 7. C 8. C 9. (1)(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2)并且(烛之武)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 10. (1)退兵原因:本国利益。(2)文(一)烛之武认为晋国实力增强,就等于秦国的力量削弱了;损害秦国的利益而让晋国得到好处,不划算。【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怵”:恐惧。句意:一但恐惧于烛之武(所说)的利益。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前“于”:介词

43、,对。句意:因为他曾经对晋国无礼过。后“于”:介词,比。句意: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小。B.前“为”:动词,给,给予。句意:况且您曾经给过晋君恩赐。后“为”:动词,做。句意:墨守前人的做法就是了。C.前“之”:主谓之间,取独。句意:这是您知道的事。后“之”:主谓之间,取独。句意:要想国家安定。D.前“而”:连词,表因果。句意:那么必定会因为利益分开。后“而”:连词,表转折。句意:现在人家有了大功,却要攻打他。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C.共其乏困: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故选C。【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焉”,为什么,怎么;“

44、亡”,使动用法,使灭亡;“陪”,增加。(2)“置戍”,设置戍守;“去”,离去,离开;“何”,多么。【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原文说“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公必翻然从之矣”,由此可知,秦穆公是为了本国利益退兵。文(一)说“邻之厚,君之薄也”“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认为晋国实力增强,就等于秦国的力量削弱了;损害秦国的利益而让晋国得到好处,不划算,希望对方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最终因为利益问题,秦穆公退兵。参考译文:(一) 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包围郑国,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

45、在汜水之南。 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退走。”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壮年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亡国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夜里,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冒昧地以此事来打扰您。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边邑,您知道这不好办,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的实力呢?邻国实力增强,就等于您的力量削弱了。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经过,郑国供应他们的食宿

46、、给养,这对您也无坏处。再说您也曾经有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晋惠公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它既在东边使郑国成为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损害秦国而让晋国得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结盟,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取材于烛之武退秦师)(二) 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秦国、晋国联合出兵讨伐(或“攻打”)郑国,郑国就要灭亡了。烛之武出城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儿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要灭亡的时候保全了郑国,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烛之武一席话就让秦穆公背叛了晋国而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而依附弱小的国家;抛弃(与晋国)旧日的恩情,召来(晋国)新的怨恨;舍弃成功,触犯危险。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击中了秦穆公的心,怎么能像这样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期末试卷 > 高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