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辽宁省朝阳市部分学校中考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雪**** 文档编号:242783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67.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辽宁省朝阳市部分学校中考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2023年辽宁省朝阳市部分学校中考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2023年辽宁省朝阳市部分学校中考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2023年辽宁省朝阳市部分学校中考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年辽宁省朝阳市部分学校中考语文一模试卷一、积累与运用(满分25分)1(2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着落(zhu) 拘泥(n) 窈窕(yo) 重峦叠嶂(lun)B愠怒(yn) 褴褛(l) 竦峙(sng) 觥筹交错(gng)C玉帛(b) 妖娆(ro) 阡陌(qin) 恹恹欲睡(yn)D狡黠(xi) 拙劣(zhu) 槽枥(l) 蹑手蹑脚(ni)2(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殉职 皎洁 丘壑 栩栩如生B狭隘 洗涤 田畴 人生鼎沸C斟酌 蹒跚 喧嚣 郑重其是D云霄 踊跃 推祟 歇斯底里3(2分)选出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一株济世草,一颗报国

2、心。50多年来,屠呦呦带领团队 ,让青蒿素举世闻名,面对荣誉,屠呦呦 地淡定,耄耋之年依然矢志研究青蒿素的深层机制。她认为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古老的中医药方能 。有识之士希望继屠呦呦之后,中医药人才能够 ,群峰竞起。A攻坚克难 始终如一 永葆青春 一脉相承B攻坚克难 一如既往 历久弥新 薪火相传C殚精竭虑 始终如一 历久弥新 一脉相承D殚精竭虑 一如既往 永葆青春 薪火相传4(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阅读的终极价值,不仅在于获取知识,更在于让人最终拥有一种平静欢愉的气质。B当下,我国防疫工作进入常态化,做好防疫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意义重大。C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3、生产的辣椒制品,是贵州辣椒加工行业的支柱企业。D2020年,脱贫攻坚圆满收官,取得成绩的主要原因是无数扶贫干部无私奉献与忘我付出的结果。5(2分)下列各项中分析有误的一项是()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要觅食人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甩牛鞭子,“年”被啪啪的鞭声吓得惊慌失措。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被一家门口晒着的大红衣裳吓得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

4、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如放鞭炮,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A“传统节日”“觅食人肉”“吓得逃跑”“风调雨顺”四个短语的类型各不相同。B在画线句中,加点词“殷商”“祭祖”“热闹”的词性分别是名词、动词、形容词。C画线句是一个单句,主干是“年有弱点”。D画线句是一个复句,两个分句之间属于因果关系。6(2分)下列作家、作品及文化常识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A湖心亭看雪张

5、岱明末清初陶庵梦忆B行路难李白唐代青莲居士C桃花源记柳宗元唐代靖节先生D出师表诸葛亮三国卧龙先生7(2分)下列有关文学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朝花夕拾以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又不时夹杂着有趣的议论或犀利的批判。如二十四孝图,写“我”儿时就不喜欢“老菜娱亲”和“郭巨埋儿”的故事。B骆驼祥子小说的结尾,祥子放弃了自己的理想,从一个诚实可爱的青年变成了麻木、潦倒、狡猾、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C水浒传中智取生辰纲的关键在于下蒙汗药的时间和方式,宋江等好汉诱使杨志上钩而全然不露痕迹,体现了宋江的足智多谋。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最大成功之处就在于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他在朱赫来的影响下逐步走

6、上了革命道路。8(2分)选出下列对苏轼水调歌头赏析有误的一项()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开篇即问,表达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B“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写作者想象自己在月宫起舞的美好情景,胜似人间。C“无眠”,表现离别之人在月圆之夜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暗示了作者的忧伤。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直接

7、抒发作者对天下所有离别之人的美好祝愿。9(9分)诗文名句默写。(1)蒹葭苍苍, 。(诗经秦风蒹葭)(2) ,惟闻女叹息。(木兰诗)(3)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4)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5)君问归期末有期, 。(李商隐夜雨寄北)(6)无丝竹之乱耳, 。(刘禹锡陋室铭)(7) ,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8)岳阳楼记中表达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名句是: , 。二、阅读(满分45分)10(14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

8、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节选自苏轼前赤壁赋)注释盈虚:盈,指月圆;虚,指月缺。消:消失。造物者:自然界,原意指“天”。(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但少闲

9、人如吾两人者耳 而卒莫消长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惟江上之清风A何陋之有(陋室铭)B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C马之千里者(马说)D公与之乘(曹刿论战)(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如一篇短小的日记,有时间、地点、人物,先叙事,再写景,最后以议论点题。B甲文苏轼夜深不寐,欲寻人赏月为乐,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一个“遂”字点出了二人趣味相投。C乙文的“逝者如斯”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D甲乙两文记述的都是作者与友人于月夜沉浸在赤壁美好的景色之中,阐发一些人生体验,体现了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思考。(4)请把画线的句子翻

10、译成现代汉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5)甲乙两文都是苏轼写于贬官黄州时期,都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11(5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 前不久,记者在杭州多所中学展开调查,发现近九成学生有使用短视频平台的习惯,近一半家长表示孩子或多或少存在沉迷短视频的现象,超半数家长认为短视频成瘾对青少年成长存在严重影响。对短视频的内容顾虑,家长们主要聚焦在负面网红、恶意炒作等方面。有家长表示,对短视频的沉迷就像“温水煮青蛙”,“网络上啥都有,就怕久而久之,从情绪到学习再到价值观形成,孩子各方面成长都会受到不同程

11、度的负面影响。”(摘录于中国青年报)材料二:“现在的青少年从小生活在网络环境中,学习、生活的内容和方式都离不开网络。”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主任杨群表示,“短视频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广,想要完全回避并不现实,而且短视频上也有许多健康、正能量的内容。但不管内容健康与否,刷屏成瘾现象都会给青少年的身体、心理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尤其是有些青少年还热衷于模仿短视频中的人物形象、动作,更加影响其健康成长。”如何防止青少年刷屏成瘾?杨群认为,首先应重在预防,温暖的家庭氛围、良好的社会支持、健康的兴趣爱好、积极的情绪应对策略和有节制的手机使用都是防止成瘾的保护性因素。在现实中增加兴趣爱好,提高孩子的人际

12、交往能力,以及丰富课外活动,在课余时间增加知识,这些都能使青少年沉迷短视频的概率大大降低。(摘录于中国青年报)材料三: 短视频容易让人上瘾,但也并非洪水猛兽。家长、学校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让他们在合适的时间、用合适的方式、看优质的短视频,这是更需要我们去关注的。小硕是安徽合肥的一名小学生,平时喜欢在网络平台上观看搞笑类和游戏类短视频,而且一看就是个把小时。他的父亲张先生并没有立即没收他的手机,而是默默观察他喜欢观看的内容,并以此为话题与其交流。一说起感兴趣的事,小硕就像打开了话匣子,两人越聊越欢。于是,张先生开始向儿子推荐生活小技巧等有意思、有意义的短视频,并提议一起按照视频里介绍的方法做家务

13、、做手工。“没想到效果特别好,孩子不但不抵触家务劳动,反而在验证了视频里的方法行之有效后,产生了强烈的成就感。”张先生很是自豪。前不久,河南郑州丽水外国语学校教师南瑞,与班里孩子一起完成了一项课外实践活动手工制作端午节香包。南瑞用短视频记录了孩子们制作香包的过程,并发到家长群里,受到了孩子和家长们的热烈欢迎。“青春期正是张扬个性的时候,把孩子们从被动的观看者转变为主动的创造者,让他们成为视频的主角,他们的表达欲和表现欲就得到了释放。”南瑞说。(摘录于人民日报)(1)下列对文本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的调查反映了近一半的家长认为短视频成瘾对青少年成长存在严重影响。B材料二中专家提出温暖

14、的家庭氛围、健康的兴趣爱好等都是防止青少年刷屏成瘾的保护性因素。C材料三事例说明家校引导合理利用短视频能有效防止青少年刷屏成瘾。D三则材料分别从青少年刷屏成瘾现象、专家建议及家校做法进行了具体的阐述。(2)下面是某心理咨询室收到的一位初一学生的求助短信部分内容。请你结合上述材料,代表心理咨询老师给他提出三条建议。“我本来打算看半小时短视频,可总是控制不住自己。我明白时间很宝贵,但只有在看短视频的时候,我才能暂时忘记学习的压力。我总是安慰自己,一个视频不过几十秒,可谁能想到,看着看着一两个小时就过去了。请问我该怎么办?”12(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落在童年的雨陪儿子从培训机构出

15、来,暴雨已经下了近半个小时,它还在撒着怒气,丝毫没有就此罢休的苗头。雨水顺着马路由高坡向低处流淌,淹没了井盖,洗净了驶过的车轮,我的思绪随着雨水上涨,漫延到我的童年那个骄阳似火的暑假,田野里到处散播着丰收的喜讯。父母亲望着南边犯愁,他们必须赶在那团乌云飘来前,将水稻割完,把脱粒的稻谷平铺在晒谷场和屋顶平台上,利用乌云裹挟而来的强烈热浪和强劲疾风,草草地让稻谷迅速脱水,收拢后堆放在避雨的角落。风越刮越猛,吹过殷实的田野,翻滚金色的巨浪。只见父亲顺着风奔跑,母亲挑着一担稻谷,艰难缓慢地挡住风吹去的方向,我扛着小半袋刚刚收获的稻谷跟在母亲背后,编织袋里汇集的泥水从最低的一角流淌出来,顺着我的肩膀,渗

16、透我的衣服,一股掺杂着稻谷芳香和汗水咸味儿的气息扑鼻而来。风夹着清凉的湿气,父亲已经在屋顶平台上手忙脚乱,从他所站的位置,我猜想他已经完成了大部分稻谷的收拢重任。风越来越沉,被水汽拖累。风止,雨至。急切的雨子弹似的击中我的肩背,打得“啪啪”作响,一瞬间,我和母亲被蜂拥而至的雨柱团团包围,前方、后背、左边、右侧,一片片混沌不清的迷雾,一声声万马齐喑的嘈杂,一股股尘埃落定的泥腥。我紧跟着母亲,她在我前面蹒跚地行走,箩筐里的稻谷沾上雨水,担子变得越来越沉,脚下的耕基路变得泥泞不堪,每一步都变得艰难。前面是一个小土坡,母亲试图踩上去,右脚落上去时用力踩实,人和扁担歪成斜坡状,左脚想跟进时,一个踉跄,连

17、人带筐翻倒在土坡下,稻谷洒落在泥泞的路面和稻田里。母亲瘫坐在泥里,重担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她回头看着我,强忍着没有哭出,只是长长地叹了口气。我赶紧上前把母亲扶起,和母亲一起把洒落的稻谷捧入箩筐。雨丝毫没有停息的意思,父亲出现在雨幕中,接过母亲肩上的担子,母亲接过我肩上的编织袋。父亲冲在前面,母亲紧跟其后,我踩着他们踩过的脚印。我们冒雨前行,被雨幕遮蔽,被声响掩埋,被凉气冲淡,消失在旷野的乡间骤雨中。那一刻,我懂得了父母的艰辛,懂得了生活的不易。那场雨后,我慢慢长大,慢慢变得少年老成,那年我10岁。“爸爸,我们打电话给妈妈,让她来接我们吧。”雨还在下,我和儿子站立在楼道里。一个想法急切地跳了出来,

18、“儿子,要不我们冒雨走回家吧?”他愣了一下,然后欣然接受。我拉着儿子的手,漫步走在雨中。雨水肆无忌惮地泼洒,湿透的衣衫紧紧裹着我们的身体,雨水浸透衣服,渗入身体的每一个毛孔,清爽却带着一丝凉意。(1)简要概括作者文中插叙了哪件往事?(2)第段在全文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3)赏析第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父亲冲在前面,母亲紧跟其后,我踩着他们踩过的脚印。(4)第段中“我”为什么急切地跳出“冒雨走回家”的想法?(5)文章以“落在童年的雨”为题目有什么好处,请分两点表述。13(12分)阅读弘扬北京冬奥精神,完成下列各题。弘扬北京冬奥精神王尘子4月8日,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习

19、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强调: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广大参与者珍惜伟大时代赋予的机遇,在冬奥申办、筹办、举办的过程中,共同创造了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我们要大力弘扬北京冬奥精神,凝聚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胸怀大局,就是坚持心系祖国、志存高远。冬奥建设者倾力打造巧夺天工、世界一流的场馆设施,办赛人员严谨专业完成赛事组织工作,医疗防疫人员守护参赛各方健康,志愿者用青春和奉献提供暖心服务。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冬奥赛场上勇夺冬奥会9枚金牌、15枚奖牌和冬残奥会18枚金牌、61枚奖牌,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广大冬奥参与者用实际行动彰显出以为国

20、争光为己任、以为国建功为光荣的使命担当。自信开放,就是坚持雍容大度、开放包容。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将中华文化的瑰丽与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颁奖时刻,穿戴“瑞雪祥云”“鸿运山水”“唐花飞雪”服饰的礼仪人员托起宛如同心圆玉璧的冬奥奖牌,古老文明与奥林匹克交相辉映。从服饰到配乐,从竞技到颁奖,文化之美与运动之美在冬奥赛场竞相绽放。从可爱憨厚的“冰墩墩”“雪容融”,到大街小巷处处装点的中国结、红灯笼,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折射出中国人民的自信,诠释着中华文化雍容大度、开放包容的独特魅力。迎难而上,就是坚持苦干实干、坚韧不拔。筹办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既面临疫情的严峻挑战,也面对国际格局演

21、变带来的体育政治化逆流以及种种新问题、新情况。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广大参与者始终保持知重负重、直面挑战的昂扬斗志,百折不挠克服困难、战胜风险,为了胜利勇往直前。追求卓越,就是坚持执着专注、一丝不苟。从申办、筹办再到成功举办,一系列新技术、新应用在冬奥会中落地,让“科技冬奥”从愿景走进现实。冬奥建设者坚持最高标准、最严要求,精心规划设计,精心雕琢打磨,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用中国智慧、中国速度打造出一批世界一流的精品工程。共创未来,就是坚持协同联动、紧密携手。世界各国绝不是孤立在190多条小船上,而是同在一条命运与共的大船上,加强合作、同舟共济是唯一正确出路。奥林匹克运动倡导的“更团结”正

22、是当今时代最需要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主题口号“一起向未来”更是表达了全人类的共同心声。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推进伟大事业。在北京冬奥精神的激励下,全国各族人民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心聚力、努力奋斗。(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提出这一论点的?(2)第段主要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下面这则材料作为段中哪一段的论据最合适?为什么? 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4)阅读全文,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新时代的青年应如何弘扬北京冬奥精神。三、写作(50分)14(50分)命题作文

23、。 拥抱自然,锻炼身体,社会实践,家务劳动这些多姿多彩的生活体验能开阔视野,增长才干,磨炼意志,净化心灵只要你积极投入生活,用心品味,就常常会有收获。 请以“这也是收获”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作文纸的第一行(题目前空四格);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不得抄袭,不要套作;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2023年辽宁省朝阳市部分学校中考语文一模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积累与运用(满分25分)1(2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着落(zhu) 拘泥(n) 窈窕(yo) 重峦叠嶂(lun)B愠怒(yn) 褴褛(l) 竦峙(sng) 觥筹交错(gn

24、g)C玉帛(b) 妖娆(ro) 阡陌(qin) 恹恹欲睡(yn)D狡黠(xi) 拙劣(zhu) 槽枥(l) 蹑手蹑脚(ni)【分析】本题考查字音。解答这道题,首先要读准加点字的读音,特别是多音字。拼读时要结合语境和注音字所在词的词义。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培养语感,注意读音,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解答】A.有误,“拘泥”中的“泥”读作“n”。B.有误,“褴褛”中的“褛”读作“l”。C.正确。D.有误,“狡黠”中的“黠”读作“xi”。故选:C。【点评】中考常考查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同音字、易误读字,而字音多而杂,不是一两节课就能解决的,要树立长期积累的意识。2(2分

2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殉职 皎洁 丘壑 栩栩如生B狭隘 洗涤 田畴 人生鼎沸C斟酌 蹒跚 喧嚣 郑重其是D云霄 踊跃 推祟 歇斯底里【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识能力。所选词语均属于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这些有的是同音错别字,有的是形近错别字。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与书写。【解答】A.正确。B.有误,“人生鼎沸”的“生”应为“声”。C.有误,“郑重其是”的“是”应为“事”。D.有误,“推祟”的“祟”应为“崇”。故选:A。【点评】解答此题,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同音字和形近字;同时还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

26、用法。3(2分)选出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一株济世草,一颗报国心。50多年来,屠呦呦带领团队 ,让青蒿素举世闻名,面对荣誉,屠呦呦 地淡定,耄耋之年依然矢志研究青蒿素的深层机制。她认为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古老的中医药方能 。有识之士希望继屠呦呦之后,中医药人才能够 ,群峰竞起。A攻坚克难 始终如一 永葆青春 一脉相承B攻坚克难 一如既往 历久弥新 薪火相传C殚精竭虑 始终如一 历久弥新 一脉相承D殚精竭虑 一如既往 永葆青春 薪火相传【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字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

27、语境,理解字词含义的变化,辨析作答。【解答】攻坚克难:攻占坚固的堡垒,克服层层的困难。殚精竭虑:形容用尽心思。根据“50多年来,屠呦呦带领团队”可知,这个团队战胜重重险阻,获得成功,选“攻坚克难”恰当,排除CD。始终如一:自始自终一个样子。指能坚持,不间断。一如既往:指态度没有变化,完全像从前一样。根据“面对荣誉”的提示,这个句子要表述的是屠呦呦女士像以往一样,在荣誉面前淡泊,从容,选“一如既往”恰当,排除A。故选:B。【点评】分辨一组近义词,并把它们分别填进不同的句子里面。这样的题目先做有把握的,然后再区分剩下的词语和句子,把词语填进句子里面多读几遍,看看到底怎么填才合适。4(2分)下列句子

28、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阅读的终极价值,不仅在于获取知识,更在于让人最终拥有一种平静欢愉的气质。B当下,我国防疫工作进入常态化,做好防疫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意义重大。C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辣椒制品,是贵州辣椒加工行业的支柱企业。D2020年,脱贫攻坚圆满收官,取得成绩的主要原因是无数扶贫干部无私奉献与忘我付出的结果。【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成分赘余等。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解答】A.正确;B.有误,搭配不当,可以在“常态化”后面添加“阶段”;C.

29、有误,搭配不当,可以去掉“生产的辣椒制品”;D.有误,句式杂糅,可以去掉“的主要原因”。故选:A。【点评】辨析病句常用的方法有:1语感法。辨析句子正误,首先认真阅读,仔细考虑,从整体把握,看看句意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合理,句意间关系与关联词语是否一致等,凭借语感,就可以发现一些句子的毛病。2紧缩法。找出句子的主干,检查主谓宾(中心语)是否残缺,是否搭配得当。3分解法。理清枝叶(附在主、谓、宾上的附加成分),检查枝叶同相应的主干是否搭配得当。4聚焦法。对于句中出现的修饰性词语、关联词应格外留意,尤其是成对出现的词语,先检查是否有多用、错用或搭配不当的毛病,再看分句次序是否合理。5(2分)下列各项中

30、分析有误的一项是()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要觅食人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甩牛鞭子,“年”被啪啪的鞭声吓得惊慌失措。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被一家门口晒着的大红衣裳吓得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如放鞭炮,于是逐渐演化成今

31、天过年的风俗。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A“传统节日”“觅食人肉”“吓得逃跑”“风调雨顺”四个短语的类型各不相同。B在画线句中,加点词“殷商”“祭祖”“热闹”的词性分别是名词、动词、形容词。C画线句是一个单句,主干是“年有弱点”。D画线句是一个复句,两个分句之间属于因果关系。【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法知识的辨析能力。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解答即可。【解答】ABD.正确;C.有误,这个句子的主干是:人们摸准了弱点。故选:C。【点评】答题时要熟悉不同基本语法知识的涵义及特点,从而作出准确的判断。6(2分)

32、下列作家、作品及文化常识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A湖心亭看雪张岱明末清初陶庵梦忆B行路难李白唐代青莲居士C桃花源记柳宗元唐代靖节先生D出师表诸葛亮三国卧龙先生【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知识。【解答】ABD.正确;C.有误,桃花源记的作者是东晋的陶渊明。故选:C。【点评】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这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解题的准确率。7(2分)下列有关文学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朝花夕拾以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又不时

33、夹杂着有趣的议论或犀利的批判。如二十四孝图,写“我”儿时就不喜欢“老菜娱亲”和“郭巨埋儿”的故事。B骆驼祥子小说的结尾,祥子放弃了自己的理想,从一个诚实可爱的青年变成了麻木、潦倒、狡猾、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C水浒传中智取生辰纲的关键在于下蒙汗药的时间和方式,宋江等好汉诱使杨志上钩而全然不露痕迹,体现了宋江的足智多谋。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最大成功之处就在于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他在朱赫来的影响下逐步走上了革命道路。【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本推荐名著的掌握程度。【解答】ABD.正确;C.有误,宋江没有参与智取生辰纲,主要是吴用,晁盖等人。故选:C。【点评】文学常识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课文

34、所涉及到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作品内容、作品人物的识记情况和相关文体知识、文化常识的了解情况。平时要以课文为依托,作相应的知识积累。同时还要与名著阅读配合起来进行。8(2分)选出下列对苏轼水调歌头赏析有误的一项()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开篇即问,表达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B“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写作者想

35、象自己在月宫起舞的美好情景,胜似人间。C“无眠”,表现离别之人在月圆之夜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暗示了作者的忧伤。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直接抒发作者对天下所有离别之人的美好祝愿。【分析】这首词是苏词代表作之一。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乐观和美好的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最后以

36、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的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解答】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赏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ACD正确;B.有误,“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意思是: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故选:B。【点评】赏析诗歌内容:认真阅读诗歌,了解基本意思;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把握写作手法和作用。9(9分)诗文名句默写。(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秦风蒹葭)(2)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木兰诗)(3)海内存

37、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4)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5)君问归期末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7)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8)岳阳楼记中表达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名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题意不能出现错别字。【解答】(1)白露为霜(2)不闻机杼声(注意“杼”的书写)(3)天涯若比邻(4)羌管悠悠霜满地 (注意“羌”的书写)(5)巴山

38、夜雨涨秋池(6)无案牍之劳形(注意“牍”的书写)(7)山回路转不见君(8)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二、阅读(满分45分)10(14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

39、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节选自苏轼前赤壁赋)注释盈虚:盈,指月圆;虚,指月缺。消:消失。造物者:自然界,原意指“天”。(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而卒莫消长也 增长(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B例句:惟江上之清风A何陋之有(陋室铭)B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C马之千里者(马说)D公与之乘(曹刿论战)(3)下列对文本

40、的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DA甲文如一篇短小的日记,有时间、地点、人物,先叙事,再写景,最后以议论点题。B甲文苏轼夜深不寐,欲寻人赏月为乐,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一个“遂”字点出了二人趣味相投。C乙文的“逝者如斯”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D甲乙两文记述的都是作者与友人于月夜沉浸在赤壁美好的景色之中,阐发一些人生体验,体现了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思考。(4)请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5)甲乙两文都是苏轼写于贬官黄州时期,都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分析】参考译文:【甲】

4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乙】苏轼说:“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但是最终并没有增加或减少。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

42、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享用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时候。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句意为: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句意为:我们便一同

43、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起。句意为: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但:只是。句意为:但是最终并没有增加或减少。长:增长。(2)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例句“之”是结构助词,解释为“的”。A.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B.结构助词,的;C.动词,到;D.代词。故选:B。(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BC.正确;D.有误,甲文不是赤壁,是承天寺。故选:D。(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重要词语有:庭下,庭院中;如,像;空明,澄澈透明;交横,交错纵横;盖,大概是。整句的意思是: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

44、影子吧。重要词语有:是,这是;造物者,大自然;藏,宝藏;子,你;共适,共同享受。整句的意思是:这是自然界的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东西。(5)本题考查比较性阅读。甲文通过对月夜景色的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苏轼)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乙文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给我们的启示则要从积极乐观的面对人生,敢于直面困难角度去解答。答案:(1)考虑,想到;共同,一起;只是; 增长。(2)B(3)D(4)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这是自然界的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东西。(5)表现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启示:我们应学习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敢于面对困,和挫折,乐观生活,积极进取。【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语文中考 > 第一次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