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津市河东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 学者苏秉琦提出“满天星斗说”,认为在距今6000年左右,从辽西到良渚,中华大地的文明火花如满天星斗一样璀璨诸文化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密切,逐渐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圏”,又叫做“最初的中国”。由此可见,中国早期文明A. 形成部落联盟B. 呈现多元一体C. 生产力发达D. 阶级分化明显2. 战国时期,儒墨并称“世之显学”。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墨子强调“兼相爱,交相利”。这反映二者思想的共同点是( )A. 天人合一的观念B. 主张义利并重C. 对人与物关爱D. 民本思想倾向3. 东晋南朝时,朝廷专门设立“图谱局,置
2、郎、令史以掌之,仍用博鼓通今之儒知撰谱事”,而且还出现了专门研究和编写家谱的世家,家谱进而也成为一种特殊的学问,人称谱学。这种现象出现主要是由于( )A. 政治局势的动荡B. 儒家思想的发展C. 选官制度的变化D. 户籍制度的演变4. 隋书刘炫传载:隋以前,中央只任命地方的主要官员,属官则由地方长官自己选用,“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这一调整旨在( )A 扩大中央人事权力B. 完善科举制度C. 提高地方治理水平D. 拓宽选官范围5. 明万历三年俺答汗与三娘子所筑“大青城”(今呼和浩特)被万历皇帝赐名改为“归化城”意为“归顺朝廷,接受教化”;清朝初期,位于晋蒙边界的重要关隘“杀胡口”被康
3、熙皇帝赐名改为“杀虎口”。两处地名变更反映出( )A. 明清君主专制不断加强B. 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巩固C. 边疆地区得到有效治理D. 政治智慧助推了民族交融6. 1880年,有官员上奏“请变总理衙门之法”;1898年,刑部郎中沈瑞琳上递条陈,建议遵循各国惯例将总理衙门改为外部,定设专官;1901年,因列强提出议和条件,清廷发布上谕,宣布外务部成立,班列六部之前,“特设员缺,以专责成”。以上材料可用于阐述( )A. 戊戌维新运动的成果B. 晚清外交制度改革的历程C. 清廷中央权力的下移D. 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建立7. 北洋政府时期,选拔官员主要有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甄别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
4、作的人,通过检验其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察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合格者授予甄别合格证书,可继任原职,不合格者被免职。北洋政府时期实行甄别的用意在于A. 学习西方的文官制度B. 保持行政连续性与稳定性C. 完善公务员的任职体系D. 为守旧官僚暗开绿色通道8. 1938年11月,毛泽东指出:“人民要求政府满足自己的政治经济要求,同时给政府以一切可能的利于抗日的援助;工人要求厂主改良待遇,同时积极作工以利于抗日;地主应该减租减息,同时农民应该交租交息,团结对外”。“让步和帮助都应该是积极的“主要是为了( )A. 推动工农武装割据的实现B. 发动人民加入到民族战争C. 代表社会
5、全体成员的利益D. 打击封建主义与官僚主义9. 如图为中国钢产量变化形势图(单位:万吨)。下列对图中段中国钢产量变化背景的表述正确的是( )A. 苏联政府提供援助B. 国民经济政策调整C. 西方先进技术引进D.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10. 有学者认为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相互交往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其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农耕世界向外扩展,把周边的游牧世界纳入其文明体系。一种是游牧民族冲入农耕世界,以定居或建立政权的方式融入其文明体系。下列史实属于后一种方式的是( )A. 古代埃及文明向西亚地区扩展B. 西亚文明从两河流域向周边扩张C. 古希腊人在地中海周边建立城邦D. 日耳曼人进入罗马帝国建立王国
6、11. 1500年到1850年,大量的欧洲人和非洲人移入美洲,而印第安人口因为病菌侵害减少了95%。美洲从纯粹的黄种人的大陆,变成世界上种族成分最混杂的地区。美洲人种构成发生变化根源于( )A. 欧洲人的殖民扩张与掠夺B. 外来各洲人口的大量迁入C. 病毒细菌对原住民的伤害D. 欧亚先进文明生产力优势12. 1791年,法国女作家奥普兰发表妇女和女公民权利宣言,提出“女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在权利的享有方面和男人是平等的”。1793年,法国革命政府下令封闭、解散各种妇女团体,禁止妇女参加公众活动,把妇女参加政治活动当作叛逆罪来处理。这反映了当时的法国( )A. 封建思想受到猛烈冲击B. 实现了启
7、蒙运动的政治理念C. 女权观念得到广泛认同D. 资产阶级的人权具有局限性13. 19世纪70年代,英国为获得在本土和殖民地建设铁路所需的枕木,在印度伐木的速度超过其自然恢复的速度。1878年英国殖民当局通过的印度森林法提出了可持续使用林业资源的理念。对此较为全面的评价是( )A. 英国掠夺式开采印度森林资源,同时又带来先进的理念B. 工业时代的发展只能建立在消耗大量自然资源的基础上C. 英国意在将先进环保理念引入印度,促进其可持续发展D. 英国为推动本国工业化和加强殖民统治而掠夺印度资源14. 一战结束后,德国历史教科书认为,法国的复仇欲望将欧洲带到了战争边缘。法国人则把战争责任归咎于德国。2
8、0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和西德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在叙述一战的爆发时,强调各国被同盟体系“拖进”战争,法德两国也是这种冲突的牺牲品。这、一变化反映出( )A. 国家利益影响历史叙事B. 历史教科书不能叙述真实的历史C. 一战推动历史观念变化D. 法德对战争责任的认识渐趋理性15. 1929年,联共(布)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在实施过程中,常常有整村、整乡、整区、整州甚至整个共和国在短短几个月,甚至在几天的时间里完成将千百万个体农民经济改变为集体经济的过程。这种现象产生的历史背景是( )A. 新经济政策实施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B. 广大农民热切地拥护农业集体化运动C. 苏联模式使国
9、家权力实现了高度集中D.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迫切需要二、非选择题16. 从古至今,货币在社会发展和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实行着有别于欧洲和西亚、印度的货币系统。其特点长期以铜钱为主要货币,这是在中国长期存在的小农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中国古代货币形制和币材也在不断变动,货币经济也起伏波动。黄纯艳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十八讲材料三 中国古代各时期主要货币形态变化简表学科 阶段1秦朝至隋朝秦朝统一全国货币,通行半两钱。汉武帝时开始发行五铢钱,并且禁止私人和地方郡国铸造,中央政府完全掌握了铸币权。五铢钱轻重适中,合乎古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价格水平对
10、货币单位的要求,因而经两汉、魏晋南北朝,至隋朝长期使用,是古代历史上铸造数量最多、使用时间最长的钱币。 阶段2唐朝唐朝开元通宝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秦汉以来的五铢钱是计重钱体制,开元通宝不标重量,淡化本身价值,加强符号化特征,由重量货币发展到名义货币,是一个进步。开元通宝钱最早对铜钱成分配比加以制度化,有利于铸钱质量的提高。开元通宝“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成为后世铸造铜钱的规范。 阶段3宋朝至明朝宋元时期纸币大量流通,形成纸币和铜钱共同使用的局面。纸币自身无价值而法定价值大,能够适应大宗交易和大额支付需求。但宋朝和元朝政府往往利用滥发纸币搜刮百姓,弥补财政亏空。明朝初年力图恢复纸币制度
11、,但是发行量过大,纸币不断贬值。纸币制度最终名存实亡。 阶段4明朝和清朝(1840年前)明中期以后,白银成为最重要的货币。白银作为贵金属自身有很高的价值,“大额用银,小额用钱”,形成银钱并用体制。以白银为主要货币可以避免封建政府操纵货币搜刮人民。白银货币化改变了支付手段,提高了结算效率,推动了商品生产和商品大规模流通。但是,白银过度依赖进口也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1)从材料来源的角度,说明材料一中“拜占庭帝国金币”对研究中外贸易往来所具有的史料价值。观察材料一并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货币的特点。(2)从材料三表格中选择两个阶段(两个阶段必须前后相继),概括货币的变化,并分析其
12、变化的原因及影响。17. 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现代化潮流浩浩荡荡,中国的现代化在探索中前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十九世纪下半叶至二十世纪初的第二次现代化大浪潮之后,世界经济出现了三十年的停滞与徘徊。二十世纪初,西欧北美资本主义的大发展孕育了空前的内部危机:首先是各发达资本主义工业国集团之间争夺市场的斗争白热化,加之军国主义兴起与经济军事化,引起了两次世界大战;其次是首次席卷全球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随之而来的是法西斯主义作为自由资本主义的反动而猖獗一时。这些新因素导致现代生产力的阻滞,延缓了现代化推进的势头。在此期间,世界分裂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现代经济体系,对后来的国家的
13、现代化道路选择与新探索发生了重大影响。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材料二 1954年9月,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要“建设成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摘编自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材料三 1964年12月,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宣布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即“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摘编自周恩来选集(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二次现代化大浪潮之后,导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出现“三十年的停滞与徘徊”的“新因素”。(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材料二、三中我国现代化高度重视国防建
14、设的原因。(3)结合时代背景,简析材料二、三中“现代化”内容的变化及其原因。综合以上材料,概括中国现代化建设积累的宝贵经验。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世纪:印度工业衰退。1800-1850年:欧洲蒸汽驱动工业能力急剧增长。1805-1849年:默罕默德阿里统治埃及并提倡工业化。1831-1848年:欧洲三大工人运动。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835-1918年:美国企业家安德鲁卡内基在世。1839年:英国迫使埃及终止对棉花工业的保护。1853年7月8日;佩里驶入东京湾。19世纪中叶:着重军事技术的日本工业化。1860年:农民革命控制大片中国领土;英法联军占领北京。1861年:俄
15、国的农奴制改革;中国“洋务运动”。1871年:德国的统一和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巴黎公社革命。1868年:日本的明治维新。1877-1900年:日本对外贸易额增长10倍。19世纪90年代:美国的钢产量两倍于英国。1895年:日本在争夺朝鲜控制权的战争中打败中国。 摘编自美非利普费尔南德兹一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上述材料是19世纪世界发生的部分重大事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归纳不少于两个阶段特征。示例:“科技快速发展的世纪”,考生归纳的阶段特征不能与示例重复;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天津市河东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 学者苏
16、秉琦提出“满天星斗说”,认为在距今6000年左右,从辽西到良渚,中华大地的文明火花如满天星斗一样璀璨诸文化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密切,逐渐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圏”,又叫做“最初的中国”。由此可见,中国早期文明A. 形成部落联盟B. 呈现多元一体C. 生产力发达D. 阶级分化明显【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华大地的文明火花如满天星斗一样璀璨”、“逐渐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圏”可知,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 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同时,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文明间相互交往交流交融而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的关系,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整体性、共同性和一致性,故体现了中国早
17、期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部落联盟、生产力、阶级这些内容,故A、C、D项不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2. 战国时期,儒墨并称“世之显学”。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墨子强调“兼相爱,交相利”。这反映二者思想的共同点是( )A. 天人合一的观念B. 主张义利并重C. 对人与物的关爱D. 民本思想倾向【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孟子主张亲爱亲人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而爱惜万物;墨子主张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这反映二者思想的共同特点是民本思想倾向,D项正确;天人合一是庄子提出的,排除A项;义利并重是墨子的观点,排除B项;对人与物的关爱符合孟子主张,排除C项。
18、故选D项。3. 东晋南朝时,朝廷专门设立“图谱局,置郎、令史以掌之,仍用博鼓通今之儒知撰谱事”,而且还出现了专门研究和编写家谱世家,家谱进而也成为一种特殊的学问,人称谱学。这种现象出现主要是由于( )A. 政治局势的动荡B. 儒家思想的发展C. 选官制度的变化D. 户籍制度的演变【答案】C【解析】【详解】东晋南朝时,通过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选官的依据是门第高低,编制家谱是为了识别门第身份,是为了选官的需要,C项正确;政治局势动荡、儒家思想发展不是重视研究和编写家谱的原因,排除AB项;户籍制度与重视研究和编写家谱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4. 隋书刘炫传载:隋以前,中央只任命地方的主要官员,属官
19、则由地方长官自己选用,“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这一调整旨在( )A. 扩大中央人事权力B. 完善科举制度C. 提高地方治理水平D. 拓宽选官范围【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重在强调隋朝中央对地方官员任命范围的扩大,目的在于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科举制的完善,排除B项;提高地方治理水平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选官范围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5. 明万历三年俺答汗与三娘子所筑“大青城”(今呼和浩特)被万历皇帝赐名改为“归化城”意为“归顺朝廷,接受教化”;清朝初期,位于晋蒙边界的重要关隘“杀胡口”被康熙皇帝赐名改为“杀虎口”。两处
20、地名变更反映出( )A. 明清君主专制不断加强B. 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巩固C. 边疆地区得到有效治理D. 政治智慧助推了民族交融【答案】D【解析】【详解】从明清时期对边境地区的城市及关隘名字变更情况来看,对少数民族的态度由歧视转为包容,这显然有利于民族融合,说明的是政治智慧助推了民族交融,D项正确;君主专制强调的是君主对臣子的控制力,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政治智慧对民族交融的影响,非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巩固,排除B项;仅从城市及关隘名字的变更情况来看,是无法得出疆地区得到有效治理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6. 1880年,有官员上奏“请变总理衙门之法”;1898年,刑部郎中沈瑞琳上
21、递条陈,建议遵循各国惯例将总理衙门改为外部,定设专官;1901年,因列强提出议和条件,清廷发布上谕,宣布外务部成立,班列六部之前,“特设员缺,以专责成”。以上材料可用于阐述( )A. 戊戌维新运动的成果B. 晚清外交制度改革的历程C. 清廷中央权力的下移D. 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建立【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奏请改革总理衙门、建议将总理衙门改为外部和外务部成立,班列六部之前等史料,可用于阐述晚清外交制度改革的历程,B项正确;戊戌维新运动在1898年已失败,其成果只保留了京师大学堂一项,排除A项;清廷对外交机构的改革不能说明中央权力下移,排除C项;材料内
22、容与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建立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7. 北洋政府时期,选拔官员主要有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甄别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其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察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合格者授予甄别合格证书,可继任原职,不合格者被免职。北洋政府时期实行甄别的用意在于A. 学习西方的文官制度B. 保持行政连续性与稳定性C. 完善公务员任职体系D. 为守旧官僚暗开绿色通道【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北洋政府对于政府官员的能力和行政水平的甄别,选拔出真正的行政人才,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而这对于行政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B项正确;材料并未反
23、映北洋政府学习了西方的文官制度,排A项;材料体现了政府对公务员的甄选,并未反映对公务员体系的完善,排除C项;材料并未反映政府在甄别官员时对守旧势力格外关照,排除D项。故选B项。8. 1938年11月,毛泽东指出:“人民要求政府满足自己的政治经济要求,同时给政府以一切可能的利于抗日的援助;工人要求厂主改良待遇,同时积极作工以利于抗日;地主应该减租减息,同时农民应该交租交息,团结对外”。“让步和帮助都应该是积极的“主要是为了( )A. 推动工农武装割据的实现B. 发动人民加入到民族战争C. 代表社会全体成员的利益D. 打击封建主义与官僚主义【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意1938年为抗日战争时期
24、,根据提议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的“让步和帮助都是积极的“是为了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B项正确;推动工农武装割据的实现是十年对峙时期的主要思想,时间不符,排除A项;抗日战争时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在爱国人民的范围之内,不包括伪政府等投敌汉奸,排除C项;此时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所以主要是为了打击帝国主义,而不是阶级矛盾中的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排除D项。故选B项。9. 如图为中国钢产量变化形势图(单位:万吨)。下列对图中段中国钢产量变化背景的表述正确的是( )A. 苏联政府提供援助B. 国民经济政策调整C. 西方先进技术引进D.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国钢产量变化形势图
25、.中国钢产量变化背景”可知,1962年之后,中国的钢产量处于持续增长的状态,这主要得益于中共中央提出“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政策进行调整,B项正确;1962年时,中苏关系已经恶化,排除A项;1962年,中国尚未进行改革开放,排除C项;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提出,排除D项。故选B项。10. 有学者认为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相互交往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其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农耕世界向外扩展,把周边的游牧世界纳入其文明体系。一种是游牧民族冲入农耕世界,以定居或建立政权的方式融入其文明体系。下列史实属于后一种方式的是( )A. 古代埃及文明向西亚地区的扩展B. 西亚文明从两河流域
26、向周边扩张C. 古希腊人在地中海周边建立城邦D. 日耳曼人进入罗马帝国建立王国【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3世纪以后,罗马帝国日渐衰败,日耳曼人逐渐渗入并最终消灭了西罗马帝国,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日耳曼人建立了一系列王国,西欧封建社会产生了,上述史实符合题干中“游牧民族冲入农耕世界,以定居或建立政权的方式融入其文明体系”的情形,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古代埃及文明向西亚地区的扩展”属于题干中“农耕世界向外扩展”的情形,不符合设问角度,排除A项;“西亚文明从两河流域向周边扩张”也是属于“农耕世界向外扩展”,不符合设问角度,排除B项;“古希腊人在地中海周边建立城邦”属于海洋文明向外
27、扩展,与所材料述“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相互交往”这一主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1. 1500年到1850年,大量的欧洲人和非洲人移入美洲,而印第安人口因为病菌侵害减少了95%。美洲从纯粹的黄种人的大陆,变成世界上种族成分最混杂的地区。美洲人种构成发生变化根源于( )A. 欧洲人的殖民扩张与掠夺B. 外来各洲人口的大量迁入C. 病毒细菌对原住民的伤害D. 欧亚先进文明生产力优势【答案】A【解析】【详解】在欧洲殖民美洲过程中,欧洲人和非洲人迁入,印第安人锐减,所以美洲人种混杂,A项正确;外来人口的迁入和病菌导致原住民的减少,只是其中部分原因,不属于根本原因,排除B、C两项;欧亚生产力先进并不直
28、接导致美洲人种构成的变化,只与欧洲人迁徙有关,而非洲人迁入与美洲的劳动力资源匮乏有关,排除D项。故选A项。12. 1791年,法国女作家奥普兰发表妇女和女公民权利宣言,提出“女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在权利的享有方面和男人是平等的”。1793年,法国革命政府下令封闭、解散各种妇女团体,禁止妇女参加公众活动,把妇女参加政治活动当作叛逆罪来处理。这反映了当时的法国( )A. 封建思想受到猛烈冲击B. 实现了启蒙运动的政治理念C. 女权观念得到广泛认同D. 资产阶级的人权具有局限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法国大革命时期,受启蒙思想的影响,法国女作家奥普兰发表妇女和女公民权利宣言
29、,提出“女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在权利的享有方面和男人是平等的”的主张;但法国革命政府下令封闭、解散各种妇女团体,禁止妇女参加公众活动,把妇女参加政治活动当作叛逆罪来处理。这反映了当时的法国资产阶级的人权具有局限性,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封建思想受到猛烈冲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法国资产阶级人权的局限性,法国并未实现启蒙运动的政治理念,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女权观念受到限制,排除C项。故选D项。13. 19世纪70年代,英国为获得在本土和殖民地建设铁路所需的枕木,在印度伐木的速度超过其自然恢复的速度。1878年英国殖民当局通过的印度森林法提出了可持续使用林业资源的理念。对此较为全面的评价是( )A
30、. 英国掠夺式开采印度森林资源,同时又带来先进的理念B. 工业时代的发展只能建立在消耗大量自然资源的基础上C. 英国意在将先进环保理念引入印度,促进其可持续发展D. 英国为推动本国工业化和加强殖民统治而掠夺印度资源【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70年代(英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英国在印度伐木的速度超过其自然恢复的速度,掠夺式开采印度森林资源,又通过印度森林法提出了可持续使用林业资源的理念,A项评价较为全面,A项正确;“只能建立在消耗大量自然资源的基础上”的表述过于绝对,而且没有评价“可持续使用林业
31、资源的理念”,不全面,排除B项;据材料“在印度伐木的速度超过其自然恢复的速度”可知,英国的过度伐木导致林业资源不足,所以提出可持续使用林业资源,其目的仍是掠夺印度林业资源,而不是“将先进环保理念引入印度,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排除C项;“英国为推动本国工业化和加强殖民统治而掠夺印度资源”的评价只涉及到材料中的第一个方面内容,缺乏对“提出了可持续使用林业资源的理念”的评价,不全面,排除D项。故选A项。14. 一战结束后,德国的历史教科书认为,法国的复仇欲望将欧洲带到了战争边缘。法国人则把战争责任归咎于德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和西德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在叙述一战的爆发时,强调各国被同盟体系“拖进”
32、战争,法德两国也是这种冲突的牺牲品。这、一变化反映出( )A. 国家利益影响历史叙事B. 历史教科书不能叙述真实的历史C. 一战推动历史观念变化D. 法德对战争责任的认识渐趋理性【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德法关系紧张。二战后,德法关系呈现缓和状态,因此受到国家利益的影响,对历史叙事也有所不同,A项正确;历史教科书可以叙述真实的历史,排除B项;材料与一战推动历史观念变化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认识趋向理性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5. 1929年,联共(布)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在实施过程中,常常有整村、整乡、整区、整州甚至整个共和国在短短几
33、个月,甚至在几天的时间里完成将千百万个体农民经济改变为集体经济的过程。这种现象产生的历史背景是( )A. 新经济政策实施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B. 广大农民热切地拥护农业集体化运动C. 苏联模式使国家权力实现了高度集中D.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迫切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主要是为工业化积累资金并提供市场,因此材料中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快速推进是为了迎合工业化的需要,D项正确;新经济政策废除是在1928年,排除A项;农业集体化运动触犯了农民的利益,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斯大林模式建立是在20世纪30年代,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16. 从古至今
34、,货币在社会发展和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实行着有别于欧洲和西亚、印度的货币系统。其特点长期以铜钱为主要货币,这是在中国长期存在的小农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中国古代货币形制和币材也在不断变动,货币经济也起伏波动。黄纯艳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十八讲材料三 中国古代各时期主要货币形态变化简表学科 阶段1秦朝至隋朝秦朝统一全国货币,通行半两钱。汉武帝时开始发行五铢钱,并且禁止私人和地方郡国铸造,中央政府完全掌握了铸币权。五铢钱轻重适中,合乎古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价格水平对货币单位的要求,因而经两汉、魏晋南北朝,至隋朝长期使用,是古代历史上铸造数量最多、使用
35、时间最长的钱币。 阶段2唐朝唐朝开元通宝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秦汉以来的五铢钱是计重钱体制,开元通宝不标重量,淡化本身价值,加强符号化特征,由重量货币发展到名义货币,是一个进步。开元通宝钱最早对铜钱成分配比加以制度化,有利于铸钱质量的提高。开元通宝“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成为后世铸造铜钱的规范。 阶段3宋朝至明朝宋元时期纸币大量流通,形成纸币和铜钱共同使用的局面。纸币自身无价值而法定价值大,能够适应大宗交易和大额支付需求。但宋朝和元朝政府往往利用滥发纸币搜刮百姓,弥补财政亏空。明朝初年力图恢复纸币制度,但是发行量过大,纸币不断贬值。纸币制度最终名存实亡。 阶段4明朝和清朝(1840年前
36、)明中期以后,白银成为最重要的货币。白银作为贵金属自身有很高的价值,“大额用银,小额用钱”,形成银钱并用体制。以白银为主要货币可以避免封建政府操纵货币搜刮人民。白银货币化改变了支付手段,提高了结算效率,推动了商品生产和商品大规模流通。但是,白银过度依赖进口也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1)从材料来源的角度,说明材料一中“拜占庭帝国金币”对研究中外贸易往来所具有的史料价值。观察材料一并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货币的特点。(2)从材料三表格中选择两个阶段(两个阶段必须前后相继),概括货币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及影响。【答案】(1)史料价值:是拜占庭帝国的金币,出土于中国北魏墓葬,属于
37、实物史料;出土数量很多,是研究东西方贸易往来频繁的一手史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特点:中国古代货币自成体系;与小农经济相适应;长期采用铜铸币的形式;货币材料的变化与商品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任答3点即可) (2)示例 阶段1:货币变化:秦统一币制;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原因: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影响:五铢钱的长期使用影响商业发展和后来的货币制度。阶段2:货币变化:唐朝铜铸币从重量货币发展为名义货币,铸造标准进一步规范,质量提高。原因:隋唐大一统国家的重建,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铜铸币经验的积累。影响:铜铸币的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对后世货币制度影响深远。阶段3:货币变化:纸币出现并
38、大量流通,与铜钱并用。原因:宋代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导致货币需求量剧增。影响:进一步推动商品经济发展,但官府利用大量发行纸币搜刮人民,导致纸币信用丧失。阶段4:货币变化:白银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银钱并用。原因: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新航路开辟后,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形成,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影响: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限制了官府对人民的剥削,也增加了中国经济受国外经济形势影响的可能。【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影响类和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小问史料价值,要求从材料来源的角度说明,据材料一中“拜占庭
39、帝国金币”的信息可知,拜占庭帝国的金币出土于中国北魏墓葬,属于实物史料。据材料一,拜占庭帝国金币出土数量很多,是研究东西方贸易往来频繁的一手史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第二小问特点,需要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进行概括。据材料二“中国实行着有别于欧洲和西亚、印度的货币系统”可知中国古代货币自成体系;据材料二“这是在中国长期存在的小农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概括出与小农经济相适应;据材料一和材料二“长期以铜钱为主要货币”可得出长期采用铜铸币的形式;据材料二“中国古代货币形制和币材也在不断变动,货币经济也起伏波动。”可概括出货币材料的变化与商品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小问2详解】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和影响类材料
40、分析题。时空是秦朝至清朝的中国。题目要求从材料三表格中选择两个前后相继的阶段概括货币的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当时的国内政治、经济以及国际因素等方面分析其变化的原因及影响。阶段一中选取秦汉时期,货币的变化方面,根据材料三“秦朝统一全国货币,通行半两钱。汉武帝时开始发行五铢钱,并且禁止私人和地方郡国铸造,中央政府完全掌握了铸币权。”可得出变化是秦统一币制;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原因从政治方面思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影响据材料三“五铢钱轻重适中,合乎古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价格水平对货币单位的要求,因而经两汉、魏晋南北朝,至隋朝长期使用,是古代历史上铸造数量最
41、多、使用时间最长的钱币。”可得出五铢钱的长期使用影响商业发展和后来的货币制度。阶段2中货币变化方面,据材料三“秦汉以来的五铢钱是计重钱体制,开元通宝不标重量,淡化本身价值,加强符号化特征,由重量货币发展到名义货币”可得出唐朝铜铸币从重量货币发展为名义货币,据材料三“开元通宝钱最早对铜钱成分配比加以制度化,有利于铸钱质量的提高。”可得出铸造标准进一步规范,质量提高。原因从经济和政治角度作答,隋唐大一统国家的重建,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铜铸币经验的积累。影响结合材料三“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可知铜铸币方便商贸交流,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据材料三“成为后世铸造铜钱的规范。”可得出对后世货币制度影响
42、深远。阶段3中货币变化方面,据材料三“宋元时期纸币大量流通,形成纸币和铜钱共同使用的局面。”可得出纸币出现并大量流通,与铜钱并用。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作答,宋代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导致货币需求量剧增。影响结合材料三“能够适应大宗交易和大额支付需求”可知进一步推动商品经济发展,据材料三“宋朝和元朝政府往往利用滥发纸币搜刮百姓,弥补财政亏空。明朝初年力图恢复纸币制度,但是发行量过大,纸币不断贬值。纸币制度最终名存实亡。”可得出官府利用大量发行纸币搜刮人民,导致纸币信用丧失。阶段4中货币变化方面,据材料三“白银成为最重要的货币”和“形成银钱并用体制”可得出白银成为普遍使用的
43、货币,银钱并用。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从国内经济和国外白银流入中国作答,国内因素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国外因素是新航路开辟后,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形成,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影响结合材料三“白银货币化改变了支付手段,提高了结算效率,推动了商品生产和商品大规模流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据材料三“以白银为主要货币可以避免封建政府操纵货币搜刮人民。”可得出限制了官府对人民的剥削,据材料三“白银过度依赖进口也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造成不利的影响。”可得出增加了中国经济受国外经济形势影响的可能。17. 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现代化潮流
44、浩浩荡荡,中国的现代化在探索中前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十九世纪下半叶至二十世纪初的第二次现代化大浪潮之后,世界经济出现了三十年的停滞与徘徊。二十世纪初,西欧北美资本主义的大发展孕育了空前的内部危机:首先是各发达资本主义工业国集团之间争夺市场的斗争白热化,加之军国主义兴起与经济军事化,引起了两次世界大战;其次是首次席卷全球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随之而来的是法西斯主义作为自由资本主义的反动而猖獗一时。这些新因素导致现代生产力的阻滞,延缓了现代化推进的势头。在此期间,世界分裂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现代经济体系,对后来的国家的现代化道路选择与新探索发生了重大影响。摘编自罗荣渠现代
45、化新论材料二 1954年9月,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要“建设成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摘编自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材料三 1964年12月,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宣布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即“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摘编自周恩来选集(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二次现代化大浪潮之后,导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出现“三十年的停滞与徘徊”的“新因素”。(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材料二、三中我国现代化高度重视国防建设的原因。(3)结合时代背景,简析材料二、三中“现代化
46、”内容的变化及其原因。综合以上材料,概括中国现代化建设积累的宝贵经验。【答案】(1)两次世界大战;全球经济危机;法西斯主义猖獗。 (2)20世纪5060年代,中美、中苏关系相继恶化,适应国家安全需要,重视国防建设。 (3)变化:从50年代以工业化为重点到60年代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重视科技发展。原因:20世纪50年代,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化起步;20世纪60年代初,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世界科技突飞猛进,认识到科技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经验: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言之成理即可)【解
47、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初的世界。根据材料“首先是各发达资本主义工业国集团之间争夺市场的斗争白热化,加之军国主义兴起与经济军事化,引起了两次世界大战”可知,两次世界大战;根据材料“首次席卷全球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可知,全球经济危机;根据材料“法西斯主义作为自由资本主义的反动而猖獗一时”可知,法西斯主义猖獗。【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54年的中国。结合建国后的中苏关系以及两极格局可知,20世纪5060年代,中美、中苏关系相继恶化,适应国家安全需要,重视国防建设。小问3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变化:根据材料“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可知,从50年代以工业化为重点到60年代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重视科技发展。原因:结合一五计划可知,20世纪50年代,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化起步;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6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