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语文《桃花源记》精选题(及答案)

上传人:绅士 文档编号:24194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4.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下语文《桃花源记》精选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八下语文《桃花源记》精选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八下语文《桃花源记》精选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八下语文《桃花源记》精选题(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八下语文《桃花源记》精选题(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桃花源记精选题(及答案)一、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5分)桃花源记(节选)陶渊明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

2、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 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桃源盖此比也欤。使武陵太守得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苏轼和桃源诗序)注释多过其实:很多都夸大其词。 寿:长寿。 五味:这里指日常的调味品。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1)无论魏晋 无论:_(2)便扶向路 扶:_(3)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 止:_(4)或至百二三十岁有人 或:_2、找出与甲文“具答之”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3分)A.辍耕之垄上 B.无丝竹之乱

3、耳心C.奉命于危难之间 D.属予作文以记之3、翻译下列句子。(4分)(1)不足为外人道也。_(2)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_4、通读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各题。(4分)(1)甲、乙两文写再寻“桃花源”,各有怎样的结果?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_(2)对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苏轼认为“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你对桃花源记有何看法?请简要说说。_答案:1、(4分)(1)不要说,更不必说(2)沿着,顺着(3)同“只”,仅,只是。(4)有的(人)。2、(3分)D3、(4分)(1)(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2)又说杀鸡做饭,哪里有仙人杀生的?4、(4分)(1)甲文:再寻桃花源,“不复得路”。乙

4、文:再寻桃花源,“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2)示例一:我觉得桃花源是陶渊明心灵的真实存在。桃花源里景美人美,没有纷争,虽然看似是一个似有似无、亦真亦幻的所在,但它是陶渊明心灵酿出的一杯美酒,是他留给后世美好的向往。所以我们直到今日仍以“世外桃源”来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示例二:我和苏轼的看法相似,世上所传说的桃花源很多都是夸大其词的。当太守找到桃花源,那里早已变成名利争夺场了。陶渊明文中渔人后再寻桃花源,结果是不复得路,后世人遍寻不得,以至于无人问津,是因为桃花源只是他心灵和理想的一种寄托,而非现实的存在。示例三:我认为桃花源寄寓了陶渊明对于理想世界的一种美好愿望。这是对现

5、实的不满,也是对现实的弃绝。桃花源中是一个没有赋税、人人平等的社会,“黄发垂鬢,并怡然自乐”,老幼皆有所养。这是当时知识分子的一个社会理想,虽不太可能实现,但是却有其积极意义。乙文参考译文世上所传的桃花源这件事,很多都夸大其词。考察陶渊明所记载的,只说是先祖逃避秦朝的战乱来到这里,那么渔人所见的,似乎是避乱人的子孙,不是秦朝的不死之人。又说杀鸡做饭,哪里有仙人杀生的?以前说南阳有菊水,水质香甜而芳香,住了三十几户人家,喝那里的水都长寿,有的(人)活了一百二三十岁。近些年道路稍微通畅,逐渐能够接触到日常的调味品,故而寿命减短,所以这就和外面的人寿命差不多了。假使武陵太守到了那里,那里已经早就成为

6、很多人争夺的地方了。一般来说,天下像这样的地方很多,不单单是桃花源而已。二、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6分)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节选自桃花源记)乙南阳刘驎之,高率善史传,隐于阳岐。于时符坚临江,荆州刺史桓冲(人名)将尽訏谟之益,

7、征为长史,遣人船往迎,赠贶甚厚。驎之闻命,便升舟,悉不受所饷,缘道以乞穷乏,比至上明亦尽。一见冲,因陈无用,翛然而退。居阳岐积年,衣食有无,常与村人共,值已匮乏,村人亦如之甚厚,为乡闾所安。(节选自世说新语)注率:率直。 尽訐谟之益:实现自己的宏图大业。 贶:赐予。乞:这里指“赠送”。 陈:陈述。 翛然:洒脱、自由自在的样子。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_(2)便要还家 要:_(3)处处志之 志:_ (4)值己匮乏 值:_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_3、“不

8、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在情节发展上有什么作用?(2分)_4、同为魏晋隐士,在语段乙中刘驎之所表现的情怀与陶渊明的有何异同? (4分)_答案:1、(4分)(1)妻子儿女 (2)同“邀”,邀请 (3)做记号 (4)遇到2、(6分)(1)(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1)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他们)都感叹起来。3、(2分)暗示桃花源人不愿与世人交往的心理,同时也为渔人出面复寻“不复得路”一事埋下伏笔,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感。4、(4分)相同:两人都厌恶官场,不愿入仕做官;不同:陶渊明向往的是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

9、而刘驎之则享受与百姓同乐的寻常生活。乙文参考译文:南阳人刘驎之,高雅率真,熟悉历史,隐居在阳岐。当时,苻坚大军已经逼近长江,荆州刺史桓冲想要施展宏图抱负,就聘刘驎之做自己的长史,派人开船去迎接他,馈赠的礼物也很厚重。刘驎之从命,于是上船出发,不过桓冲送的礼物他自己没有收下,一路上都拿来送给贫苦的人,等到了上明,礼物也都送完了。他一见到桓冲,就陈说自己没有什么用,然后潇洒地辞去了职务。他在阳岐住了多年,不管衣服和食物有多少,都与村里的人共同分享。当自己遇到短缺的时候,村人也会厚待他,他与乡里人相处得非常融洽安乐。三、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6分)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10、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

11、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节选自礼记檀弓下)注 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用作动词。 2壹:真是,实在。 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 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1)便要还家 要:_ (2)咸来问讯 咸:_(3)子之哭也 子:_ (4)苛政猛于虎也 于:_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6分)(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2)今吾子又死焉。_3、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_(填2个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虚构的手法寄托作者

12、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_(填2个字)的手法突出主题。(2分)4、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_答案:1、(4分)(1)同“邀”,邀请 (2)全,都 (3)你 (4)比2、(6分)(1)(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2)如今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3、(2分)记叙(描写) 反衬(对比)4、(4分)桃花源与世隔绝,远离战争,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的徭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幸福;虽然一家祖孙三代死于虎口,但是泰山妇人深知山下世间苛政带来的灾难远比山中的老虎更为惨烈,更令人不堪忍受。乙文参考译文:孔子路过泰山边

13、,有个妇人在坟墓旁哭得很悲伤。孔子扶着车前的伏手板听着,派子贡问她说:“你这样哭,真好像不止一次遭遇到不幸了。”她就说:“是啊!以前我公公死在老虎口中,我丈夫也死在老虎口中,现在我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孔子说:“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孔子说:“子贡要记住: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可怕!”四、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6分)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

14、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节选 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节选自康与之昨梦录)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1)缘溪行 缘:_ (2)渔人甚异之 异:_(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_ (4)老人肯相引至此_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复前行,欲穷其林。_(2)此公欲来,能相

15、容否?_3、甲乙文都以人物的_为线索,甲文按_顺序进行记叙、描写,乙文通过人物的_来描写洞内生活情况。(3分)4、请简要概括甲乙两文所写的农耕生活的共同点。(3分)_答案:1、(4分)(1)沿着,顺着(2)对感到惊异(3)类(4)带领2、(6分)(1)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2)这个人想要来(你们这里),能不能容留他?3、(3分)行踪 空间 对话(语言)4、(3分)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平安定、自给自足。乙文参考译文:老人带领姓杨的人来到一个大的山洞,鸡和狗都很高兴的样子,人们都在一起住。到了一家,老人对(这户人家)说:“这个人想来这里住,能够容留他吗?”(穴中人)回答说:“你既

16、然带他来到这个地方,那他一定是有贤能的人。我们这里只要是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枲,麻)这类东西,都不是私人所有的,是与众人共享的,所以可以住在一起。”五、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6分)桃花源记(节选)陶渊明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

17、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诗(节选)陶渊明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注释肆:尽力。 菽稷:泛指粮食作物。 靡:无。 暧:遮蔽。 俎豆:古代祭祀时用的礼器。 班白:头发花白,指老人。班,同“斑”。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1)悉如外人 悉:_ (2)便要还家 要:_(3)不足为外人道也 足:_ (4)日入从所憩 憩:_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

18、土地平旷,屋舍俨然。_(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3、桃花源记中点明桃源人进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是“_”,桃花源诗表明桃花源中人来自外面的世界,但与外界隔绝已久的句子是“_”。(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4、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四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4分)_答案:1、(4分)(1)全,都(2)同“邀”,邀请(3)值得(4)休息2、(6分)(1) 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地排列着)。(2)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3、(2分)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4、(4分)寄寓了作者渴望处在没有阶级、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和平宁静、古朴自然、怡然自乐的社会的愿望;“桃花源”是理想中的社会,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部编人教版 > 八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