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知行合一”作为阳明心学的思想核心,进一步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强调了身体力行,知行合一,不可离开亲躬实践而空谈的重要性,对后世进步的思想家和革命家影响深远。明清时期思想家王夫之从唯物论角度阐发知行合一,主张“行可兼知”,“知行相资以为用”。孙中山结合中国革命需要,提出了“知难行易”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知行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同志则进一步发展了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思想,坚持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提出了“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2、”,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反复强调“知行合一”,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号召我们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投身于中国梦的伟大实践。阳明心学的“知行”思想主要有三层涵义:首先,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一体两面。“知”和“行”的实现过程互为表里,不可偏废。其次,真知必行,不行假知,注重躬行实践,即真正的“知”必须付诸实行,要在事上磨练、在实学中求知。再次,以知促行,为善去恶,对善恶有高度自觉,在道德上防微杜渐。“知”与“行”,实际上就是认识与实践的问题,要从科学的角度加深对知、行的认识。知知:即认识再认识,反映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由于客观事物本身
3、的复杂性及发展过程的无限性,正确的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行行:即实践再实践,在认识的指导下,遵循其特有的逻辑,推动实践活动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知与行两者相互作用,辩证统一。具体来看,一方面是知行:即认识指导实践,确保方向与目标的正确性;反之是行知:即实践决定认识,检验理论与制度的正确性。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没有实践就不会有认识,不能正确理解实践也不能正确理解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人类实践发展的无止境,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无止境。反之,认识对于实践也有巨大的反作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
4、。“知行合一”遵循中华传统文化的哲学理念。知与行,高度统一,同心同体,互为前提,互为因果。知行合一,深刻体现了传统文化“以天为则,以民为本,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和哲学内涵。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思想,所谓“天人合一”,就是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之间的协调统一关系。“天人合一”的精髓,体现为一种物我之间的通汇贯通,既是一种宇宙观,也是一种价值观,是客观环境与人的生存、人的心态、人的力量相互包容、相互协调的一种平衡。“知行合一”重在强调认识与实践相统一,具有思想与行动、心性与修为、意愿与实践的高度一致性。这与中华人文精神的基本价值取向高度契合,同时,也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理念高度一致。毫无
5、疑问,阳明心学的思想核心,在于知行合一。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项实践活动,高度需要中国传统文化中学做结合、知行合一的精神指引。我们倡导“知行合一”思想,强调的是建立在传统哲学理论基础上,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核心是将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实际国情的深厚土壤,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这既是对传统知行观的创造性转化,也是对科学实践观的丰富和发展。(摘编自王离湘要正确理解“知行合一”思想的科学内涵)材料二:“知行合一”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口诀,叫做“事上磨”。传习录记载了王阳明和弟子的一段对话。弟子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先生曰:“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
6、功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碰到事,不怕事,这颗心要到事上去磨炼,就像一把兵刃,要在磨刀石上磨炼才能锋利一样。王阳明被朝廷任命为江西吉安府庐陵县知县。上任第一天,“蓦有乡民千数拥入县门,号呼动地,一时不辨所言,大意欲求宽贷”。原来乡民们鸣冤,是因为庐陵这个地方不生产葛布,却要缴纳繁重的葛布税。王阳明表态:既然朝廷派我来庐陵县做父母官,如果确有不平、不是之处,我一定为大家做主。他立刻召集县府有关人员开会,了解到这葛布税并非国家应收的税种,而是宦官搜刮民财的一种恶劣手段。于是,他宣布,免去今年的葛布税。手下人都吓坏了:这得要担多大的责任与风险?王阳明给
7、上级政府写了封信,言之凿凿,陈明利弊,既不卑不亢晓之以理,又不动声色摆出态度,最后以人情动之,面对奸宦,软硬兼施,竟然就这么轻松圆满地把事情解决了。知行合一,事上磨炼。首先是具备调查、洞悉全局的能力,然后就是敢于担当,碰到事不怕事,而且敢于迎难而上。神奇的是,他越是迎难而上,越是敢于担当,后来他遇到的困难越是迎刃而解。这就是阳明心学的力量,强大的“知行合一”的智慧。(摘编自王阳明:知行合一,事上磨炼)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夫之主张“行可兼知”,孙中山提出“知难行易”,均受到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影响。B.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
8、体现了对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认同与发展。C. 王阳明认为真知必行,不行假知,注重在实学中求知,显然把“行”放在比“知”更重要的地位之上。D. 知知即认识再认识,行行即实践再实践,这说明认识过程和实践活动都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毛泽东提出的“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是对“知行合一“思想的进一步发展。B. 从科学的角度认识知与行,就是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认识知与行的辩证关系。C. “知行合一”的思想内涵与中华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高度契合。D. 当下倡导的“知行合一”思想,是对中国传统知行观的创
9、造性转化和对科学实践观的丰富、发展。3. 下列选项,不能支撑“知行合一”观点的一项是( )A.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B. 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C.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D. 与行相分离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与知相分离的行,不是笃行,而是冥行。4.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述了“知行合一”,论述的侧重点和论证方法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 我们从“知行合一“的思想中能汲取怎样的智慧?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不沉的湖红孩傍晚时分,夕阳还斜挂在天空,几缕阳
10、光泻在平静的湖面上,远处几只渔船像水墨画般镶嵌在山水之间,让你觉得这千岛湖的初夏真的是初夏的感觉呢。我现在所在的位置,位于北纬30度的钓鱼岛上。去看千岛湖,是我多年的愿望。在这之前,我读过几位作家朋友对千岛湖的描写,也曾多次在电视上看到千岛湖的旖旎风光。特别是看到千岛湖秋季捕鱼的场景,让你不得不为之心跳。此番到千岛湖,是应一帮文友采风之约而来的。千岛湖,由一千多个岛屿组成。在当地,关于淳安有新旧之分。所谓旧,是指淳安有着悠久的历史,淳安建制始于东汉建安十三年,距今有一千八百年,是徽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的融合之地。而新呢,是指在一九五九年,为建设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制设备、自行施工的大型水电站新安
11、江水电站,由原来的淳安、遂安两县合并而成。采风的第二天,我们来到下姜村狮城博物馆,去寻找消失的遂安古城。当地的文史专家在遂安古城沙盘前给我们讲,狮城是遂安的别称,自唐武德四年作为县治至一九五九年被淹,历一千三百三十九年。一九五九年被淹时,有二十九万人移民,八万人就地安置。前些年,经有关部门在水下勘测,发现千年遂安古城保存完整。我跟同行的朋友说,最好能开辟一条水下旅游通道,让几十万淳安、遂安人能够重新看到他们先人生活的城市。以前,在我的北京郊区老家没有拆迁时,我是很难理解移民是什么样的心情的。二零零九年,当我的老家真的被拆迁,看着一座座熟悉的房屋被推土机推倒,看着那一棵棵陪我一起长大的柿子树、枣
12、树、石榴树被拦腰斩断时,我才真正地感到从此再也没有根了。望着烟波浩渺的千岛湖,想象着五十多年前几十万遂安人肩挑手提三步一回头的景象,我的眼泪直在眼圈里滚。在下姜村,推开一户姜姓人家的门扉,问正在摘菜的老妇人,您可是遂安人?老妇人答,是的。又问,还能记起遂安老城的样子吗?老妇人说,记得。老妇人家里没有年轻人,如果有,我会问他(她)同样的问题,我相信他们的回答跟老妇人的回答肯定是不一样的。千岛湖由一千零七十八个岛屿组成,每个岛屿在一九五九年前都是一座山峰。我无法想象,当大水从黄山一路奔腾到达遂安时是怎样的景象。二零零八年五月十二日,汶川大地震,众多的堰塞湖顷刻间就把许多的村庄田园淹没了。当我事后问
13、起那些当地的村民,有的年轻人竟然非常高兴,说一场地震把他们的城市化进程至少加快了十年。我听后,不知所措,一片茫然。我们当然不能总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当中,而更要面对当下、面对未来。可在面前的千岛湖,我所面对的更多的还是历史的洗刷。在中心湖区,经过一个小时的微波荡漾,我们登上了小岛。岛不是很大,走一圈也就二十几分钟,沿左侧山路才走一百多米,就看到前方有一座寺院似的建筑。走到近前,只见门匾上书三个大字海公祠。路旁有一块石碑,英汉双语文字书写:清官道。海瑞行政官吏任期累计十三年,其中知县任期五年七个月,而任淳安知县四年两个月,史称海瑞初展抱负之区。今人倡筑清官道,藉此常记海公德政。原来,不经意间我来到
14、明朝大名鼎鼎海瑞大人的地盘了。中国历史悠久,清官佞臣历代层出不穷。在清官中,海瑞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谈到清官,我想到了方志敏和他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位于淳安县中洲镇厦山村,有座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这是淳安县政府投资六千万元于二零一四年建成的。一九三四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在红七军团基础上成立了北上抗日先遣队。这支部队在福建、江西、浙江等地经历大小战斗无数,一九三五年,抗日先遣队曾先后四次挺进淳安,并进行了多次重大战役,留下了一大批在杭州乃至全国极具特色的革命历史遗存。如:“茶山会议旧址”,方志敏、粟裕和刘英临时住所,临时医院,“七十七阵亡战士”墓等。在陈列
15、馆里,我看到了方志敏烈士的遗物,聆听了讲解员介绍方志敏牺牲的经过,当我看到熟悉的清贫和可爱的中国的影印件时,心潮起伏,对烈士更加肃然起敬。我还听到,军团长寻淮洲在一次战役中身负重伤,当身边的将士问他死后有什么要求时,他说,请把我身上的衣服脱下来,送给那些没有衣服的战士。在他的影响下,其他很多受重伤的红军都一致要求把身上的衣服送给那些继续战斗的战友。听到这里,我感到强烈的震撼。以阅读经验,我不知道国内外还会有哪支军队的首领能做到如此的“清贫”?正因为如此,这支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才能够不断发展壮大。红军走过的路,哪一条不是“清官路”,哪一条不是“清贫路”,不是充满革命理想的路!如果说,千岛湖是以淳安
16、、遂安人民牺牲自身利益而实现国家复兴的壮举,那么,这海瑞之正气、红军之精神不正是流淌在人们心中永不沉没的汪洋浩渺的大湖吗?(有删改)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的第段把新、旧淳安城对比着写,既写出了淳安城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也突出了新淳安城今非昔比的新气象、新格局。B. “我”的“最好能开辟一条水下旅游通道”的想法,说明“我”感同身受,对淳安、遂安人会常常思念自己故土的深切理解。C. 第段在文中起过渡作用,既照应了上文,又引起下文对千岛湖有关历史的叙写,使文章前后两部分连缀紧密,层次分明。D. 文章第段中,将眼前的烈士遗物和听到的红军故事结合起来
17、写,突出体现了红军干部的清廉品质和为革命而献身的精神。7. 关于文中“老妇人的回答”以及“汶川大地震”相关内容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老妇人的回答”以点带面写出老一聚人对故土的眷恋与不舍,体现了他们安土重迁的情怀。B. 某些年轻人急切追求城市化生活,对因地震而造成的故土面貌的改变表现出麻木甚至幸灾乐祸的情绪。C. 文中的“我“是一个怀旧的人,能够深切理解在汶川地震中失去家园的人们的断根之痛。D. 这两处相关内容用实写的手法,以作者所见所感,引发了人们对遂安古城被淹的思考。8. 文章把段位置互换,让第段作为文章的开头,可否?请简析理由。9. 请结合文本,简析结尾段的妙处。二、
18、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初,帝与北汉主相拒于高平,命前泽州刺史李彦崇将兵守江猪岭,遏北汉主归路。彦崇闻樊爱能等南遁,引兵退,北汉主果自其路遁去。八月,己酉,贬彦崇率府副率。初,太祖以建雄节度使王晏有拒北汉之功,其乡里有滕县,徒晏为武宁节度使。晏少时尝为群盗,至镇,恶召故党,赠之金帛、鞍马,谓曰:“吾乡素名多盗,昔吾与诸君皆尝为之,想后来者无能居诸君之右。诸君幸为我语之,使勿复为,为者吾必族之。”于是一境清肃。九月,徐州人请为之立衣锦碑。许之。冬,十月,甲辰,左羽林大将军盂汉卿坐纳藁税,场官扰民,多取耗馀,赐死。有司奏汉卿罪不
19、至死。上曰:“朕知之,欲以惩众耳!”初,宿卫之士,累朝相承,务求姑息,不欲简阅,恐伤人情,由是羸者居多。但骄蹇不用命,实不可用。每遇大敌,不走即降。其所以失国,亦多由此。帝因高平之战,始知其弊。癸亥,谓侍臣曰:“凡兵务精不务多,今以农夫百未能养甲士一,奈何浚民之膏泽养此无用之物乎且健懦不分众何所劝”乃命大简诸军,精锐者升之上军,羸者斥去之。又以骁勇之士多为诸藩镇所蓄,诏募天下壮士,咸遣诣阙,命太祖皇帝选其尤者为殿前诸班。其骑步诸军,各命将帅选之。由是士卒精强,近代无比,征伐四方,所向皆捷,选练之力也。戊辰,帝谓侍臣曰:“诸道盗贼颇多,讨捕终不能绝,盖由累朝分命使臣巡检,致藩侯、守令皆不致力。宜
20、悉召还,专委节镇、州县,责其清肃。”河自杨刘至于博州百二十里,连年东溃,分为二派,汇为大泽,弥漫数百里。又东北坏古堤而出,灌齐、棣、淄诸州,至于海涯,漂没民田庐不可胜计。流民采菰稗、捕鱼以给食,朝廷屡遣使者不能塞。十一月,戊戌,帝遣李穀诣澶、郓、齐按视堤塞,役徒六万,三十日而毕。(资治通鉴卷二九二后周纪三)【注释】帝:指周世宗柴荣,五代时期后周皇帝(公元954年959年)。太祖:此处指五代时期后周太祖郭威(公元904年公元954年)。耗馀:犹耗美。旧时官府征收钱粮时以弥补损耗为名,在正额之外加征的部分。太祖: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时任殿前都点检。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
21、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奈A何B浚C民D之E膏F泽G养H此I无J用K之L物M乎N且O健P懦Q不R分S众T何U所V劝W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拒,对抗,抵御,与阿房宫赋中“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的“拒”含义相同。B. 徙,调职,与过秦论中“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的“徙”含义不同。C. 族,灭族,与六国论中“族秦者,秦也”的“族”两词含义不同。D. 文中“大泽”与史记陈涉世家“陈涉等起大泽中”的“大泽”含义相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晏受命担任武宁节度使,上任伊始,召集做强盗时的旧日同党,采用招抚吓
22、阻并用的策略,于是,强盗在全境绝迹,社会安定。B. 皇帝非常重视朝廷法纪,能够大刀阔斧地整顿吏治,且公平公正,严格执法,将贪污耗馀、扰乱百姓的大将军孟汉卿处死。C. 皇帝认为,历朝将缉捕盗贼交付使臣巡视检查,而藩镇、州县等官吏均不用力,应将使臣全部召回,令各级主官各司其职,肃清盗贼。D. 黄河连年东溃堤防,河水弥漫达数百里,又向东北冲毁古堤,直至海边,淹没百姓田地房屋无数,给老百姓带来无穷灾难。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但骄蹇不用命,实不可用,每遇大敌,不走即降。其所以失国,亦多由此。(2)帝遣李穀诣澶、郓、齐按视堤塞,役徒六万,三十日而毕14. 后周世宗为整顿军队采取了
23、哪些具体措施?(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南柯子王炎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将花朵上晶莹的水珠,比作少女眼睛里含着泪珠,形象表达了对花的爱怜之情。B. 作者以议论入词,奉劝词客骚人,勿以惜花为念,莫作怅惘愁思,笔锋灵活心思脱俗。C. 用“朝朝出”与“处处通”对举,言简意赅地勾勒出农民不避风雨、终岁劳作的辛酸之苦。D. 整首词,语言通俗,上下片前后呼应,表现了词人与劳动人民息息相通的思想感情。1
24、6. 词人是从哪些方面描述农村生活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小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洵在六国论结尾处指出“为国者”如果凭借偌大的国家,却“_,_”,旨在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2)草木是古诗词常用意象,其兴衰往往寄寓作者复杂的情感,如屈原离骚(节选)中的“_,_”。(3)黄庭坚登快阁中的“_,_”与王维山居秋以中的“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意思相近。三、整本书阅读(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红楼梦中多次用到“岔话”方式,在叙写某事时停住而转向其他事。岔话不仅使人物心理微妙丰富,也自然转换了情节。红楼梦
25、第四十五回,李纨等人向王熙凤申请诗社活动经费时,被王熙凤揭穿老底说她一年收入很多,以下是两人的对话。李纨笑道:“你们听听,我说了一句,他就疯了,说了两车的无赖泥腿市俗专会打细算盘分斤拨两的话出来。这东西亏他托生在诗书大宦名门之家做小姐,出了嫁又是这样,他还是这么着;若是生在贫寒小户人家,作个小子,还不知怎么下作贫嘴恶舌的呢!天下人都被你算计了去!昨儿还打平儿呢,亏你伸得出手来!那黄汤难道灌丧了狗肚子里去了?气的我只要给平儿打报不平儿。忖夺了半日,好容易狗长尾巴尖儿的好日子,又怕老太太心里不受用,因此没来,究竟气还未平。你今儿又招我来了。给平儿拾鞋也不要,你们两个只该换一个过子才是。”说的众人都
26、笑了。凤姐儿忙笑道:“竟不是为诗为画来找我,这脸子竟是为平儿来报仇的。竟不承望平儿有你这一位仗腰子的人。早知道,便有鬼拉着我的手打他,我也不打了。平姑娘,过来!我当着大奶奶姑娘们替你赔个不是,担待我酒后无德罢。”说着,众人又都笑起来了。18. 此处岔话转移后的话题是什么?19 转移话题后达到了什么效果?20. 反映了李纨怎样的性格特征?四、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很久没有看到过炊烟了,城市里没有炊烟,城市里用的是液化气,即使有了些许炊烟,也是有害气体,是不会让人留恋的。况且,城市里的人们,也没有时间留意炊烟,大家都匆匆忙忙, ?炊烟只属于宁静的乡村,只
27、属于浑厚的黄土地。没有风的时候,炊烟是一棵树,从家里的灶房里生长起来,然后与全村的树聚合成一棵参天大树。 ,家家的炊烟刚刚冒上房顶,就迅速汇集一片,变成一片片灰色的云,漂浮到村庄的上空,最后都消失在无边的旷野里。其实, ,乡村上空的炊烟都是一幅动人的画卷,像飞流直下的瀑布,像艳丽多彩的锦缎,像婀娜多姿的少女,像飘忽散淡的烟霞。可是炊烟与画卷又不同,因为炊烟里还有麦子的香味,更有母亲殷殷的目光。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风格一致,每处不超过16个字。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博喻和对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五、写
28、作(60分)23.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某班班会课上交流学习经验。学生甲说:“每次考完试,我都善于反思总结,并分类归纳整理形成错题本,以备巩固复习。”学生乙说:“每次考完试,我都把试卷清零,以免干扰学习。”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思考和感悟?请你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观点。要求:自行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2023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知行合一”作为阳明心学的思想核心,进一步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强调了身体力行,知行合一,不可离开亲躬实
29、践而空谈的重要性,对后世进步的思想家和革命家影响深远。明清时期思想家王夫之从唯物论角度阐发知行合一,主张“行可兼知”,“知行相资以为用”。孙中山结合中国革命需要,提出了“知难行易”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知行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同志则进一步发展了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思想,坚持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提出了“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反复强调“知行合一”,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号召我们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投身于中国梦的伟大实践。阳明心学的“知行”思想主要有三层涵义:首先,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一体两面。“知”和
30、“行”的实现过程互为表里,不可偏废。其次,真知必行,不行假知,注重躬行实践,即真正的“知”必须付诸实行,要在事上磨练、在实学中求知。再次,以知促行,为善去恶,对善恶有高度自觉,在道德上防微杜渐。“知”与“行”,实际上就是认识与实践的问题,要从科学的角度加深对知、行的认识。知知:即认识再认识,反映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由于客观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及发展过程的无限性,正确的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行行:即实践再实践,在认识的指导下,遵循其特有的逻辑,推动实践活动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知与行两者相互作用,辩证统一。具体来看,一方面是知行:即认识指导实践,确保方向与目标的正确性;反之是行知:即实
31、践决定认识,检验理论与制度的正确性。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没有实践就不会有认识,不能正确理解实践也不能正确理解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人类实践发展的无止境,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无止境。反之,认识对于实践也有巨大的反作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知行合一”遵循中华传统文化的哲学理念。知与行,高度统一,同心同体,互为前提,互为因果。知行合一,深刻体现了传统文化“以天为则,以民为本,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和哲学内涵。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思想,所谓“天人合一”,就是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之间的协调统一关
32、系。“天人合一”的精髓,体现为一种物我之间的通汇贯通,既是一种宇宙观,也是一种价值观,是客观环境与人的生存、人的心态、人的力量相互包容、相互协调的一种平衡。“知行合一”重在强调认识与实践相统一,具有思想与行动、心性与修为、意愿与实践的高度一致性。这与中华人文精神的基本价值取向高度契合,同时,也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理念高度一致。毫无疑问,阳明心学的思想核心,在于知行合一。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项实践活动,高度需要中国传统文化中学做结合、知行合一的精神指引。我们倡导“知行合一”思想,强调的是建立在传统哲学理论基础上,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核心是将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实际国情的深厚土
33、壤,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这既是对传统知行观的创造性转化,也是对科学实践观的丰富和发展。(摘编自王离湘要正确理解“知行合一”思想的科学内涵)材料二:“知行合一”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口诀,叫做“事上磨”。传习录记载了王阳明和弟子的一段对话。弟子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先生曰:“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功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碰到事,不怕事,这颗心要到事上去磨炼,就像一把兵刃,要在磨刀石上磨炼才能锋利一样。王阳明被朝廷任命为江西吉安府庐陵县知县。上任第一天,“蓦有乡民千数拥入县门,号呼动地,一时不辨所言,大意
34、欲求宽贷”。原来乡民们鸣冤,是因为庐陵这个地方不生产葛布,却要缴纳繁重的葛布税。王阳明表态:既然朝廷派我来庐陵县做父母官,如果确有不平、不是之处,我一定为大家做主。他立刻召集县府有关人员开会,了解到这葛布税并非国家应收的税种,而是宦官搜刮民财的一种恶劣手段。于是,他宣布,免去今年的葛布税。手下人都吓坏了:这得要担多大的责任与风险?王阳明给上级政府写了封信,言之凿凿,陈明利弊,既不卑不亢晓之以理,又不动声色摆出态度,最后以人情动之,面对奸宦,软硬兼施,竟然就这么轻松圆满地把事情解决了。知行合一,事上磨炼。首先是具备调查、洞悉全局的能力,然后就是敢于担当,碰到事不怕事,而且敢于迎难而上。神奇的是,
35、他越是迎难而上,越是敢于担当,后来他遇到的困难越是迎刃而解。这就是阳明心学的力量,强大的“知行合一”的智慧。(摘编自王阳明:知行合一,事上磨炼)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夫之主张“行可兼知”,孙中山提出“知难行易”,均受到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影响。B.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体现了对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认同与发展。C. 王阳明认为真知必行,不行假知,注重在实学中求知,显然把“行”放在比“知”更重要的地位之上。D. 知知即认识再认识,行行即实践再实践,这说明认识过程和实践活动都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
36、确一项是( )A. 毛泽东提出的“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是对“知行合一“思想的进一步发展。B. 从科学的角度认识知与行,就是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认识知与行的辩证关系。C. “知行合一”的思想内涵与中华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高度契合。D. 当下倡导的“知行合一”思想,是对中国传统知行观的创造性转化和对科学实践观的丰富、发展。3. 下列选项,不能支撑“知行合一”观点的一项是( )A.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B. 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C.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D. 与行相分离的知,
37、不是真知,而是妄想;与知相分离的行,不是笃行,而是冥行。4.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述了“知行合一”,论述的侧重点和论证方法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 我们从“知行合一“的思想中能汲取怎样的智慧?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 C 2. C 3. B 4. 材料一主要论述了知行合一的内涵、影响以及实践意义,材料二则论述了怎样做到知行合一;材料一侧重于理论论证(理论分析),材料二侧重于事实论证(例证)。 5. 要正确理解“知行合一”思想的科学内涵并指导自己行动;遇到困难和问题,要善于调查研究,了解症结所在并洞察全局;要敢于担当,勇于面对,迎难而上;勤于磨练,善于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解析
38、】【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显然把行放在比知更重要的地位之上”错误,原为相关内容为“真知必行,不行假知,注重躬行实践,即真正的知必须付诸实行,要在事上磨练、在实学中求知”,没有说明谁更重要,选项于文无据,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内涵高度契合”错误,原文为“知行合一,深刻体现了传统文化以天为则,以民为本,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和哲学内涵”,是“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和哲学内涵,不是“内涵高度契合”。选项曲解文意。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该项是知行的区别,表
39、现知行分离。不能支撑“知行合一”观点。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并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知行合一作为阳明心学的思想核心,进一步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强调了身体力行,知行合一,不可离开亲躬实践而空谈的重要性,对后世进步的思想家和革命家影响深远孙中山结合中国革命需要,提出了知难行易说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同志则进一步发展了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思想,坚持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提出了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知与行两者相互作用,辩证统一。具体来看,一方面是知行:即认识指导实践,确保方向与目标的正确性;反之是行知:即实践决定认识,检验理论与制度的正确性。马克思辩证唯物
40、主义认为,没有实践就不会有认识,不能正确理解实践也不能正确理解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项实践活动,高度需要中国传统文化中学做结合、知行合一的精神指引”,主要论述了知行合一的内涵、影响以及实践意义;材料二,“知行合一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口诀,叫做事上磨事上磨炼。首先是具备调查、洞悉全局的能力,然后就是敢于担当,碰到事不怕事,而且敢于迎难而上”,论述了怎样做到知行合一。材料一,结合“阳明心学的知行思想主要有三层涵义:首先,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一体两面知与行,实际上就是认识与实践的问题,要从科学的
41、角度加深对知、行的认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没有实践就不会有认识,不能正确理解实践也不能正确理解认识”等内容可知,侧重于用道理分析,是理论论证;材料二,“王阳明被朝廷任命为江西吉安府庐陵县知县。上任第一天他越是迎难而上,越是敢于担当,后来他遇到的困难越是迎刃而解。这就是阳明心学的力量”,举例证明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意义,侧重于事实论证。【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结合“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人类实践发展的无止境,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无止境。反之,认识对于实践也有巨大的反作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
42、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可知,要正确理解“知行合一”思想的科学内涵并指导自己行动;结合“知行合一,事上磨炼。首先是具备调查、洞悉全局的能力”可知,遇到困难和问题,要善于调查研究,了解症结所在并洞察全局;结合“敢于担当,碰到事不怕事,而且敢于迎难而上”可知,要敢于担当,勇于面对,迎难而上;结合“越是迎难而上,越是敢于担当,后来他遇到的困难越是迎刃而解。这就是阳明心学的力量,强大的知行合一的智慧”可知,勤于磨练,善于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不沉的湖红孩傍晚时分,夕阳还斜挂在天空,几缕阳光泻在平静的湖面上,远处几只渔船像水墨画般镶嵌在
43、山水之间,让你觉得这千岛湖的初夏真的是初夏的感觉呢。我现在所在的位置,位于北纬30度的钓鱼岛上。去看千岛湖,是我多年的愿望。在这之前,我读过几位作家朋友对千岛湖的描写,也曾多次在电视上看到千岛湖的旖旎风光。特别是看到千岛湖秋季捕鱼的场景,让你不得不为之心跳。此番到千岛湖,是应一帮文友采风之约而来的。千岛湖,由一千多个岛屿组成。在当地,关于淳安有新旧之分。所谓旧,是指淳安有着悠久的历史,淳安建制始于东汉建安十三年,距今有一千八百年,是徽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的融合之地。而新呢,是指在一九五九年,为建设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制设备、自行施工的大型水电站新安江水电站,由原来的淳安、遂安两县合并而成。采风的
44、第二天,我们来到下姜村狮城博物馆,去寻找消失的遂安古城。当地的文史专家在遂安古城沙盘前给我们讲,狮城是遂安的别称,自唐武德四年作为县治至一九五九年被淹,历一千三百三十九年。一九五九年被淹时,有二十九万人移民,八万人就地安置。前些年,经有关部门在水下勘测,发现千年遂安古城保存完整。我跟同行的朋友说,最好能开辟一条水下旅游通道,让几十万淳安、遂安人能够重新看到他们先人生活的城市。以前,在我的北京郊区老家没有拆迁时,我是很难理解移民是什么样的心情的。二零零九年,当我的老家真的被拆迁,看着一座座熟悉的房屋被推土机推倒,看着那一棵棵陪我一起长大的柿子树、枣树、石榴树被拦腰斩断时,我才真正地感到从此再也没
45、有根了。望着烟波浩渺的千岛湖,想象着五十多年前几十万遂安人肩挑手提三步一回头的景象,我的眼泪直在眼圈里滚。在下姜村,推开一户姜姓人家的门扉,问正在摘菜的老妇人,您可是遂安人?老妇人答,是的。又问,还能记起遂安老城的样子吗?老妇人说,记得。老妇人家里没有年轻人,如果有,我会问他(她)同样的问题,我相信他们的回答跟老妇人的回答肯定是不一样的。千岛湖由一千零七十八个岛屿组成,每个岛屿在一九五九年前都是一座山峰。我无法想象,当大水从黄山一路奔腾到达遂安时是怎样的景象。二零零八年五月十二日,汶川大地震,众多的堰塞湖顷刻间就把许多的村庄田园淹没了。当我事后问起那些当地的村民,有的年轻人竟然非常高兴,说一场
46、地震把他们的城市化进程至少加快了十年。我听后,不知所措,一片茫然。我们当然不能总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当中,而更要面对当下、面对未来。可在面前的千岛湖,我所面对的更多的还是历史的洗刷。在中心湖区,经过一个小时的微波荡漾,我们登上了小岛。岛不是很大,走一圈也就二十几分钟,沿左侧山路才走一百多米,就看到前方有一座寺院似的建筑。走到近前,只见门匾上书三个大字海公祠。路旁有一块石碑,英汉双语文字书写:清官道。海瑞行政官吏任期累计十三年,其中知县任期五年七个月,而任淳安知县四年两个月,史称海瑞初展抱负之区。今人倡筑清官道,藉此常记海公德政。原来,不经意间我来到明朝大名鼎鼎海瑞大人的地盘了。中国历史悠久,清官
47、佞臣历代层出不穷。在清官中,海瑞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谈到清官,我想到了方志敏和他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位于淳安县中洲镇厦山村,有座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这是淳安县政府投资六千万元于二零一四年建成的。一九三四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在红七军团基础上成立了北上抗日先遣队。这支部队在福建、江西、浙江等地经历大小战斗无数,一九三五年,抗日先遣队曾先后四次挺进淳安,并进行了多次重大战役,留下了一大批在杭州乃至全国极具特色的革命历史遗存。如:“茶山会议旧址”,方志敏、粟裕和刘英临时住所,临时医院,“七十七阵亡战士”墓等。在陈列馆里,我看到了方志敏烈士的遗物,聆听了讲解员介绍方志敏牺牲的经过,当我看到熟悉的清贫和可爱的中国的影印件时,心潮起伏,对烈士更加肃然起敬。我还听到,军团长寻淮洲在一次战役中身负重伤,当身边的将士问他死后有什么要求时,他说,请把我身上的衣服脱下来,送给那些没有衣服的战士。在他的影响下,其他很多受重伤的红军都一致要求把身上的衣服送给那些继续战斗的战友。听到这里,我感到强烈的震撼。以阅读经验,我不知道国内外还会有哪支军队的首领能做到如此的“清贫”?正因为如此,这支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才能够不断发展壮大